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师:(指板)“5.333 ……”中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是哪一个?(1)

在“0.24545 ……”中依次不断出现的数字是哪几个?”(4、5)在循环小数中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有个名字:我们把它叫做循环节。

师:想一想,什么叫做循环节呢?请你找出以上判断题中循环小数的循环节。(教师指数,学生回答)

(当教师指第⑷小题时)

生:这个数的循环节是“21”。

师:对吗?

生:不对,因为这个数不是循环小数,所以它没有循环节。

师:对的,循环节只有在循环小数里才出现,如果不是循环小数也就没有循环节。

㈢ 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1、讲解。

师:循环小数一般的写法是把循环节写出两边或者三遍,然后写上省略号。

不过这样写比较麻烦,简便写法是只写出一个循环节,然后在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数字上各记一个小圆点,这个点叫做循环点。例如:0.245。读作:零点二四五,四五循环。

2、练习。

⑴ 写出 5.33 ……的简便写法。

⑵ 写出判断题中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㈣ 纯循环小数和混循环小数

1、引导

师:比较一下:“3.67”和“3.267”这两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的位置有什么不

同?

生:“3.67”的循环节是从小数部分的第一位就开始的;而“3.267”的循环节不是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的。

师:这是两种不同的循环小数,我们给它们分别起上名字,请看课本。

3.2

3.1415926 ……

0.547745 ……

学生判断后,教师组织讨论。

⑴ 师:3.21212121师循环小数吗?

生:不是。

师:小数部分的“21”这两个数字不是依次重复出现三次吗?为什么不是循环小数呢?

生:虽然“21”重复地出现了三次,但没有“不断地”重复出现,所以它不是循环小数,它是有限小数。

⑵ 师:3.1415926 ……是无限小数吗?

生:是。

师:是循环小数吗?为什么?

生:因为小数部分没有出现一个或几个相同的数字,所以……。

⑶ 师:在0.547745 ……这个小数中,“5”、“4”、“7”这三个数字已重复出现两次,它是不是循环小数呢?为什么?

生:虽然“5”、“4”、“7”这三个数字重复地出现,但没有依次地重复出现,所以它也不是循环小数。

【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加深学生认识循环小数。这种抽象的文字概念,学生并不能靠读几遍就理解的,要联系实际,逐字逐句地讨论它的意义。】

㈡ 循环节

化简比。(教材第50~51页例1)

二、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理解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

3、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类比思想。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难点:理解化简比与求比值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把下面的分数化为最简分数。(课件出示题目)

六年级下册数学优质教案篇4

教学内容: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初步学会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正确确定竖线间隔。

教学难点:

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有时并非每月、每年都有数据)来确定水平射线上每天竖线之间的间隔。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师:你们回想近3个月深圳的下雨情况。

生:9月只下过一、两场雨雨量不大。

生:7、8月雨量较多,还有台风。

师:同学们很注意观察事物。深圳的雨季集中在7、8月份,降水量也。

2、回顾旧知

出示xxxx年的甲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

师问: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这些原始数据?

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师:选用那种方法?

生:折线统计图。师:制成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好处?生:易于看清气温的变化情况。师:怎样制作?生:先描点,还应标数,数不会标错。生:画线要用尺子。3、引出新知

老师又提供了xxxx年的乙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这时你们又会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两个城市的月平均降雨量呢?

好,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思考,现在到小组里将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形成共识。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二、全班交流,形成方法

1、学生交流:

(1)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2)这种统计方式有什么好处

(3)通过举例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想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将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的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从中说明两者的关系与功能。

2、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制作成条形或折线统计图,并由两位学生板演并进行分析。

3、教师对学生在黑板上的统计图进行讲解。

(1)应该注意些什么?教师主要要解决图例问题。为了能清晰的表示两个量,我们可以用实线与虚线来表示。也可以用两种不同颜色来表示。

(2)教师引导学生对统计图进行分析。从统计图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在这里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想一想进一步分析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不同的观察角度。)

4、通过比较,形成共识。通过比较大家都认为选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更能反应这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

三、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师:想想,生活中还从那儿见过这种复式折线统计图?课前出示生活中的实物复式折线统计图。生: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四、巩固练小结: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复式折线统计图,它帮助我们便于看出事物发展的变化趋势。而且单式和复式两种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是一样的,只是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折线表示。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通过自主交流与探索,比较,逐步明确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发现的统计方法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数学知识

六年级下册数学优质教案篇5

一、教学内容

六年级下册数学优质教案篇6

【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学六年级小学数学教科书(苏教版)第九册第48~49页。

【教材简析】

循环小数是学生教难准确地理解和表述的一个概念,特别是在表述其意义的一些抽象说法,学生难以理解。教材通过除法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掌握循环小数的特征,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认识循环节、纯循环小数和混循环小数,并学习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教学过程】

一、做好铺垫

1、拍节奏游戏

师:(板书:︱×××︱这个节拍你们能拍出来吗?

(学生一起齐拍掌,中断后提问)

师:你们的节奏为什么这么整齐呢?

生:我们全班同学都是按照先拍一下,后拍两下,这样相同的节奏拍的。

师:如果老师让你们按照这样的节奏,不断重复地一直拍下去,不叫停止,

想一想,你们要拍多少次?

生:要拍很多很多次。

生:要拍无数次。

师:象这样拍的次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生:是无限的。

师:你们刚才拍的次数呢?

生::是有限的。

【用游戏的方法导入新课,一是直观,二是引人入胜,使学生一下子便进入学习的境地。另外,已使学生初步感知“循环”、“无限”等概念】

2、找规律,猜图形。

运用抽拉教具,一次出现两个圆和一个三角形的图形。

⑴ 当逐个出现至第七个图形,即第三组的第一个圆圈后,提问:

师:谁能猜到下面一个是什么图形吗?

生:下面一个图形是“○”。

师:你是怎样想出来的的呢?

生:因为这幅图形的排列顺序是有规律的,每组都有三个图形,前面两个是圆,后面一个是三角,而且是按照这样的规律重复地出项的,所以这个图形应该是第三组的第二个图形,当然是“圆形”。

师:×××同学回答得非常好。

(教师接着演示,让学生猜出图形)

⑵ 出示完第12个图形,当学生猜出下面一个是“圆”时,出现了“……”。

师:这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后面有很多组前面两个圆,后面一个三角,这样的图形。

师:对的。也就是说,这幅图形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图形。请同学们想一想,这幅图形中有多少组这样的图象呢?

生:很多组,无数组。

(板书: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无限)

【采用从直观到半抽象的方法去认识新的概念,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这一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推理性逻辑思维能力。】

二、进行新课

㈠ 循环小数

1、组织学生用竖式计算一道题(出示32÷6),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商有什么

特点?

生:我发现这道除法题除不尽,商总是重复出现“3”。

师:为什么会重复出现“3”呢?

生:因为余数重复出现“2”了,所以……。

师:这么说,32÷6的商里有多少个“3”呢?

生:有无数个“3”。

师:既然是有无数个,可以怎样表示呢?

生:我认为可以用省略号表示无数个“3”。

(板书:32÷3=5.33 ……)

2、出示2.7÷11,让学生除到商是五位小数时停笔。

师:想一想,如果继续除下去,商会怎样?

生:商里会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4”和“5”。

师: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呢?

生:因为余数重复出现“5”和“6”,所以商就会重复出现“4”和“5”。

师:是不是这样的情况呢?继续除除看。

师:谁能说出这道题的商。

生:2.7÷11等于0.24545等等。

师:“等等”用什么符号表示?能不能不写省略号?为什么?

生:不能不写省略号。因为只有写上省略号,才能表示商后面还有很多45。

师:(出示下面一组题)能说出省略号表示的意思吗?

2÷9=0.222 ……

5÷12=0.4166 ……

9÷55=0.16363 ……

【让学生在尝试练习中认识循环小数,引导学生发现当两个数相除出现循环小数时商和余数的规律。这就重视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再学习。】

3、概括。

师:象这些小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循环小数”(板书课题)。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循环小数”?

生:一个小数,几个数字重复出现。

生:一个小数,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

生:一个小数,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

【注:画横线部分,是教师逐步板书内容】

师:你们认为哪些同学说的最好?最请同学们看看书上写的与×××同学刚才说的还有什么不同?

生:书上多了“小数部分”这几个字。

师:书上为什么要强调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呢?

生:这就是说循环小数是从“小数部分”而不是从整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段地重复出现。

4、判断。

师:请同学们判断下面哪几个数是循环小数?为什么?(小黑板出示)

0.999 ……

5.02727 ……

6.416416 ……

4/8 6/30 12/18 14/7

点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什么是最简分数。

2、六二班共有学生50人,今天出勤人数为46,总人数与出勤人数的比是多少?(课件出示题目,点名学生回答)

3、师: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4、引出新课。

师:为了使数量间的关系更明确,我们经常要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学习的内容。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最简单的整数比。

师:谁知道什么样的比可以称作最简单的整数比?

引导学生联系最简分数的概念,讨论什么叫做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最简单的整数比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二是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公因数只有1。

指名学生举出几个最简单的整数比。

六年级下册数学优质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理解分数混合运算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2、能结合实际情景,解决简单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具准备课件: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特色设计

理解分数混合运算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解决简单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

一、导入

笔算下面各题。

24÷4+16×5-3746+50×[(900-90)÷9]

小红用8米长的彩带做一些花,如果每朵花用2/3米彩带,小红能做多少朵花?

二、教学实施

(一)出示例3。

1、老师整理情境中的信息。

2、学生明确题意。

3、学生分析题目并解答

4、提问:可以列综合算式吗?小组讨论并汇报,如何列综合算式。

板书综合算式。

5、分析运算顺序。

请同学们观察,这道题目中有哪几种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学生试算,两人板演。

7、全班交流订正。

8、思考:在计算中,应该注意什么?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3页“做一做”。

提问:6楼到地面的高度是多少层楼的高度?(多找几个学生来说自己心里的想法,寻找出最好的解题策略后再让学生进行计算)

2、教材第35页第9,10题。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有什么发现吗?有什么想要告诉老师和同学的吗?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