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参观校史馆心得体会精选,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参观校史馆心得体会精选1

12月11日,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们中文系全体学生参观了校史馆。在出发之前,我就对这次参观活动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校史馆是什么样子呢?学校的历史发展如何呢?带着满肚子的疑惑,我们动身前往校史馆。在经历了半个小时的等待之后,随着电梯“叮”的一声,我们到达了子夏楼的十三层,开始了我们的参观之旅。

在一位大三学姐的带领下,我们进入了校史长廊。首先就是学校的办学历史。在学姐的介绍中,我们了解了学校始建于1978年,初名为运城师范专科学校。1989年12月,运城师范专科学校、运城地区教育学院、河东大学(筹)合并组建运城高等专科学校,成为山西省第一所专科类多功能综合性办学的改革试点学校。2002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在运城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独立设置运城学院,学校完成了由专科到本科的历史性转变。2012年,学校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近年来,学校又在积极提升实力,创优争先,为将来从学院改名为大学积极做准备。

后来,我们又随着学姐了解了老校区到新校区的变化,了解了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校园的许多情况,包括各个楼名的来历,学校的面积、绿化情况和获奖情况等等。说实话,来学校这么长时间了,虽说看过了一些地方,但对学校的了解还没有那么深刻。听过讲解后,我才意识到学校是如此博大,才知道我对学校的了解还是很肤浅。

接下来,来到了知名校友的版块,看着那一个个意气风发的形象,看着那些辉煌的经历,我想,换作是谁,也会在心里泛起阵阵羡慕之情吧。而当我看到亚宝药业的老板也在校友之列时,我感到真正的难以置信,原来学校真的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亚宝药业可以说是中国的知名药企了,在我小的时候,以及侄子小的时候,每次生病的时候,总是少不了亚宝的药品来治病,疗效很好,人们都交口称赞,而这所药企就在运城,它的老板就是我的老学长,想到这里,我不禁自豪起来:学校有这样优秀的学子,说明我的选择没有错,只要我努力,我的未来也会一样优秀!

后面还有许多政界、商界以及其他职业的知名校友,有的只比我大几岁,他们取得的成就是他们的骄傲,也是我们奋斗的标杆。学校是一个施展才华,锻炼能力的平台,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可以再创辉煌。

慢慢的,参观接近了尾声。最后,我们看到一幅巨大的照片:姚纪欢书记和薛耀文校长领着其他几位领导,意气风发地走在大路上,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他们的步伐稳健而有力,就像运城学院的发展,一步一步,稳定而又不断进取,取得一个又一个令人自豪的成就。我们有理由相信,学校的未来会更加辉煌!

参观完毕,我们每个人在纸上留下了签名,然后登高望远。学校确实很大,但更大的是我们渴望进取的心;风景很美,但更美的是我们努力拼搏的青春。这次参观,使我们详细地了解了学校的各方面情况,更加坚定了信心。我相信,这次参观经历,一定会在每一位同学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记,一定会成为我们人生路上的精彩时刻!

参观校史馆心得体会精选2

巍巍安一,屹立中央。罗汉松侧,青木苍茫。校史馆内,百载荣光。撑我安一,不弯脊梁。

虽然是早早便立了春,校史馆内依然携着料峭的寒,丝丝缕缕地在空气中飘着,倒让人无边地生出些苍凉之感。

今天是参观校史馆的日子,清晨的安一,裹着乳白色的雾气,至午方散,然后阳光才层层透下来,是久雨过后难得的小晴。

下午第三节课,光线已经有些微弱了,但依旧不改晴朗的本色。我们轻轻下了楼,来到了校史馆前方,排好了三列纵队。讲解员有些紧张地搓着手,呼出一口白雾。

我们缓缓地步进大厅,讲解员的语调开始时还有些生涩,不久也流畅起来,于是那副久远厚重的历史画卷,沉沉地在眼前铺开。

校史馆所记载的人名,有的是被装订在册,留在青史上的大家,有的是默默无闻,却同样为这个国家这个世界做出了不少贡献的学者。讲解员清脆的声音在风中清晰着,然而我的神思却早已经远了,仿佛穿过楠柏间的重重时光之川,回到了许多,许多年前。

那一段烽火狼烟的岁月里,那时还被称作省立一师的安一,拥有无数堪为国家栋梁的学子。我轻轻地拂过玻璃窗,看着身前的千种故事与万般血泪。何曾远过呢,这些我们可爱的学长学姐们,他们撑起了百年安一的精气神。

于是我一步又一步的,向前走着,经过抗战时的艰难岁月,步过刚建国时的浩浩荣光。我耳畔响起一声又一声呐喊,是“醒皖第一声”的呼唤,是学子们琅琅的读书声,是炼钢炼铁时的辛苦劳累,我看见一本又一本书夹在学生们的腋下,伴他们度过三年光阴,我看见那棵前几年才被砍掉的樱花树,想起曾有安一学子,殷殷写下的樱花祭文,以及在安一代代相传的樱花情结。我看见楠柏校报散落在书桌上,一个又一个熟悉的名字,以另一种方式浮现在我眼前。

同学们指着郁达夫的像,注目沉思。这校史馆里的众生相,又有多少是能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来的呢?我们今日在这里看着历史,竟不知若干年后,是否也会有年轻的后生,指着我们一生里微不足道的故事去评判了。

安一曾有一句话说得好“给我一个学子,还你一个英才。”这竟不免令人忆起文博园里的“给我一日,还你千年”了。我想在校史馆里漫步,大抵也该算是,重新度过了一次“千年”罢。

然而千年也终究是一瞬了,第三节课的下课铃终于是按着他该敲响的时间,一分未迟地来了,我看着窗外黄昏未昏的光阴,一时之间不知为何生出许多留恋来。

班主任和蔼亲切地笑着,招呼了我们出门去,临行前还对我们叮嘱着些话,大抵都是希望我们的名字日后也能载入校史之类,于是一众人等都忙着推脱了。然而年少的意气风发,纵横谈笑,那些肆意挥洒的青春,即使是没有青史来记载着,我们也应当是记得的。

离开前,我最后深深望了一眼校史馆,匾额上的光线同我们来时的明暗层次已有了明显的分别,多年前在安一读书的人记得安一的,不知道是些什么。然而我是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的日光了,这日光总是同这百年间,每一个岁初早春的午后四点钟,一样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