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中《尚书》《论语》等流传千古、享誉中外的经典名篇,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讲述感人至深的传承故事。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2022《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观后感 纪录片《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2022纪录片《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

第二集《天工开物》,这是一本在我们历史课中学习过的书,学习的时候,倒真的没有太多的印象。

这次《典籍里的中国》第二集就是讲这本书,可见这本书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之重要。

《天工开物》的作者是一位明代科学家,叫宋应星,从青年时起,他就立志,学神农氏,种好五谷,这样全天下的人才有饭吃。

这本书中梳理了一百三十多种生产技术和工具,在对古代各项生产技术的系统总结中,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作为中国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

这部著作的书名就是人要利用自然,用聪明才智,用技术,然后开发出万事万物来。

这四个字里面,人与自然相协调,人力与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

也是《天工开物》这部书里面的思想精髓,是中国人自古传承的技术观。

宋应星从小就有做神农氏的梦想,而在几百年后的当今中国,同样有一位田间神农氏——袁隆平爷爷。

两位伟人有着同一个梦:愿禾下乘凉,天下衣食富足。

正是有了无数像这两位科学家一样的能人的前赴后继,才换来了我们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作为后辈的我们,除了感恩,更要珍惜今天拥有的一切。

2022纪录片《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2

《典籍里的中国》通过把典籍搬上荧幕,采用古人与今人相遇的方式,跨越时空界限,实现与先贤对话,让传统典籍变得可亲可感。

《尚书》让我们知道了“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知道了几千年前是伏生舍命护它才能将它流传于世;《论语》让我们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让我们为孔子与弟子们深厚的师生情而感动;《孙子兵法》告诉我们“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也为我们讲述了孙武和伍子胥英雄惜英雄的友情。

《楚辞》里有屈原的浪漫主义,有他对美政的追求,也有他伟大的家国情怀。向天问170多个问题,向先贤学习治理天下大道……屈原的求索精神也成为中华儿女的求索之路上的典范。如今,天问、神舟、天宫、祝融号在星际遨游,中国航天揽星探月,中国逐步实现科技强国梦。我想这就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吧。

“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这句话是徐霞客的墓志铭。用现在的话来讲,徐霞客在三百年前就是一名“旅游博主”。三十年不间断旅游踏破祖国山河,即使双脚无法行走,仍坚持游历,西南万里遐征,探索三江源头,最终写下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徐霞客这种热爱自然,追求真理的精神永远不可磨灭,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感谢司马迁给我们留了一部《史记》,让我们在禹和舜的身上看到美德,在越王勾践身上学会隐忍,在孔子故里追慕先贤。最令人动容的是,因为“李陵之祸”而遭受腐刑的司马迁,死过一次,也重生一世。即使遭遇如此大的磨难,他也始终牢记父亲死之前对他说的那句“史官要敬畏自己写下的每一个字”。正是这种刻在司马迁骨子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终写出了这一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不朽之作。

最让我感动的是《天工开物》这一集。读书时就知道这本书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是中国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这集的演绎让我了解到历史课本上出现的宋应星,在科举制度体系化的宋朝,他决定写一本“与功名利禄毫不相干”的书,只为造福百姓,其情怀让我为之感慨。在节目的最后宋应星和袁隆平两位科学家跨越时空对话,令我动容。禾下乘凉,天下富足是他们心中共同的梦,也是中国人长期以来追求仓廪实的渴望。我想,正是因为千百年来历代人们对科学技术的传承,对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追求,人类文明才能进步发展。

文化自信来源于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历史,来源于先贤们惊人的智慧。典籍的光明映射出我们来时的路,也照耀着无限可期的未来之路。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每一本典籍,都是中华文化传承之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让我们一起品读典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