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2年最新重读陶行知李镇西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1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这些教育格言大家耳熟能详,对他的“四颗糖”和“每天四问”也早有所知,但对陶行知先生的其他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恐怕不少人都知之不多了。

这几天读《重读陶行知》,有幸在李镇西老师的引领下,走近陶行知,走进陶行知,思想灵魂接受了一次双重的洗礼,既有对陶行知先生伟大思想和伟大人格的敬佩景仰,也有对李镇西老师致敬和追随陶行知先生的感动和赞叹!

一、爱就一个字

拜读《重读陶行知》,最大的感受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爱”!爱洋溢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也充塞在读者心间。无论是写作对象陶行知,还是作者李镇西,他们对教育的那种真爱大爱,打动人心,也叩问人心!

可以说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基础和底色就是爱,对民主中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孩子的爱。他说:“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李镇西老师对此感动不已,他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条件。他联系今天的一些学校建设,认为教育理念、发展规划、高标准校舍、现代化设备等,不是不重要,但比这些更重要的是一颗爱孩子爱教育的心!这让我产生强烈共鸣!确实,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是有无一颗真爱之心,它落实在日常生活,体现在细微之处。只有师生彼此心灵相通,“心心相印”,当爱真实的发生了,教育也就真实的发生了。什么是教育?可以说教育就是有智慧的爱的事业!就像李镇西老师说的,如果教育只见物(硬件)不见人(孩子),只见分(考试)不见心(精神),目中无人,心中无爱,谈何教育?

马云曾说,在今天,互联网可以帮助学生回答问题,人工智能也许可以代替老师批改作业,甚至未来如果在人脑中植入芯片,知识根本不用老师教。但是,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引导却是机器无法取代的。机器只有芯片,只有人类才有伟大的心、动人的爱。机器可以取代保姆,但不能取代母爱;机器可以取代老师,但不能取代关爱!所以对教育的一颗真爱之心,可以让老师在未来AI时代不被淘汰。

让我们所有教育者记住陶行知先生这几句朴实而动情的话:“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

二、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解除儿童的痛苦增进儿童福利,首先要尊重儿童的人权。”那么今天的孩子痛苦吗?不能说没有,繁重的作业,考试的压力,使不少学生望学却步。今天的孩子有人权吗?不能说完全有,现在大多数学校只许学生规规矩矩,不许学生乱说乱动。

陶行知先生还说“要解放小孩的自由,让他做有意思的活动,开展他们的天才。”“我们要停止一切束缚,使儿童可以自由活动”。他认为行动是一切创造之母,而自由是创造的条件。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关键就是要让孩子们有行动的自由和思想的自由。无论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解放小孩的自由”,还是我们现在的“双减”,其实都是尽可能给孩子自由支配的大脑、双手、时间和空间。

学校教育就应该给孩子以自由,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去想、去看、去做。学习应该是孩子好奇心和探索力的自然呈现,而不是用嘴回答老师的标准答案。就拿语文的作文教学来说,应该让学生放手去写,放胆为文,让学生的心灵在作文中飞翔,让学生的个性在作文中张扬。就像李镇西老师说的,“真正的写作应该是感情泉水的自然流淌或思想花朵的无拘无束地开放。”我想,这样的作文也才会散发出灵魂的香气。

三、因为爱所以爱

教育的快乐源于何处?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的快乐首先源于对教育本身的信仰。

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我们也许是因为生计温饱,也许是因为校园纯净,也许是因为寒暑假,也许是因为师道尊严,也许是因为喜欢当孩子王,也许就是因为热爱传道授业解惑……但我们要从教师职业中获得真切的快乐,我们就要有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对教育本身的信仰:“看小学生天天生长大来,从没有知识,变为有知识,如同一颗种子的由萌芽而生枝叶,而看他开花,看他成熟,这里有极大的快乐。”李镇西老师认为,如果教育者有了一份陶行知所说的对教育的“信仰心”,一定会享受到更多的教育幸福。若能在“看他开花,看他成熟”,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自己也能开花,也能成熟,同样有极大快乐!我认为李镇西老师所言极是。

爱,胜过一切,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那么,在教育屡遭吐槽和诟病的今天,在教师不被尊重甚至恶意诽谤的现实,我们在认清教育的弊端和困境依然初心不改热爱教育,又何尝不是教育教育战线的英雄呢?“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以最卑微的梦”,“以最孤高的梦”,坚守三尺讲台,为爱而爱,爱我所爱,幸福着学生的幸福,快乐着学生的快乐,这难道不也是我们对陶行知先生的一种追随吗?这同时也是李镇西老师写作《重读陶行知》这本书的初衷之一吧!

2022年最新重读陶行知李镇西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2

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一线的中学教师,我深深地感觉到教育感化一个孩子真的很难,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暑假期间我读了李镇西老师《重读陶行知》,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

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

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也是有限。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喂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那我们到底需要的怎样的课堂教学呢?陶行知先生为我们指出了课堂教学的出路,就是要把教与学联系起来:一方面要教师负指导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他又为我们指出了具体的做法: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教师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我仔细思量,他的想法含义深刻,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想想我们开展的活动教学,要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师要提出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的问题,正是学生解决问题所要进行得的手续、程序,一此讨论问题设置得恰到好处,学生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解决问题提的方法,同时也就是依靠了自己的能力解决了问题,掌握了新知识,最后还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再想想在课程下的师生关系。教师把"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这正是体现了教师引导作用、指导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真正是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位置,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续研读,让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教师工作,全面落实课改目标。

2022年最新重读陶行知李镇西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3

在读到《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这一篇时,我感触颇深。陶行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也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主观地“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为学生的禀赋不同,接受能力各异,教学方法也不能强求一律,“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同时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不断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学生。这是他主张“教学合一”的理由。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

陶行知将“教学相长”作为他“教学合一”的重要原则之一,贯穿在他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他说:“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只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很多的教训”。

“我们要晓得受教的人在生长历程中之能力需要,然后才晓得要教他什么和怎样教他”。他并以松树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作比喻,说明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教法。朱熹曾经提出,教人之法要根据“为学之方”,意思就是“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陶行知也借其意而用之。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是我们心中的一泓清泉,它荡涤着人性的灵魂,让我们在鸟鸣的早晨,在雨后的黄昏,在宁谧的深夜去看它、品它。陶先生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人。”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今天的我们要努力把握时代规律,培养并发扬创新精神,真正负起“三钱粉笔,万钧重担”的为师之责,做一名让人民放心满意的教师!

2022年最新重读陶行知李镇西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4

最近,读了李镇西先生的《重读陶行知》,我受益匪浅!因为我深刻的认识到,重温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和主张,对于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的指导和提高作用不可或缺!今天我就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吧!

一、教育工作者的核心灵魂——平民教育的主张,大众服务的情怀

当今社会,虽然经济发达,但尊师重教的传统风气大不如从前,贫穷和拮据似乎成为教师的代名称,导致很多教师下海补课兼职道德灵魂下沿。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应该克服思想上的失落和不平衡,要培养和践行陶行知行生的“平民教育”思想,要有一颗为大众服务的真心,要自觉培养为学生服务的“爱心”。学习李镇西先生的理念,牢固树立“受教育权利人人平等”的教育思想,做好毕生为普通百姓子弟服务的思想准备。必须把“热爱并服务于教育事业”铸入灵魂,让社会使命感和改造社会的责任感成为毕生的信仰,怀着爱心,本着真心,克服自已的物质私欲,借用陶行知先生的话即是:“只要为老百姓做事,吃草我也干!”,没有这种精神,没有这种担当,教师就不能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有可能成为教育工作的奴隶,教学知识的搬运工!也培养不出有素养有能力的学生!具备了为大众服务的教育情怀,就一定会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校园,热爱学生,那么学校这一片土壤就充盈着爱的阳光,自由的空气和宽松的氛围。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乃一种快乐之事业”,对此,李镇西先生解读为,“只有把教育当爱好,才能享受到其中的快乐”。在我们周围有很多教师不满意自己的职业,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常有自卑和混生活的心态,那么我说,你要么改变职业,要么改变心态!我认为一旦选择学校,就必须改变心态,让服务大众的思想铸入灵魂,让热爱学生成为一种教育灵魂!党和国家也在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同时也以各种方式创造一种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我们必须提升自己的自信感成就感幸福感,这样,受我们培养和熏陶的下一代也会是自信的一代,有担当,有使命感的一代!

二、教育工作者的课堂灵魂——实现“教学合一”,体现“生本课堂”

做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懂教育,会教育,这就要求必须培养心灵上自由,思想上放松,能力上有创新的学生!这样的教育就是“活的教育”,“有灵魂的教育”。体现在教学上,就是,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需求设计教学,让教与学真正成为有机的一体,实现“教学合一”,实现“生本课堂”!借用孔子的话说,学生“学而不厌”,教师“诲人不倦”,这样,“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的教育才能变成“快乐教育”,变成有灵魂的教育!这种教育才可以秉承陶行知先生的新教育理念,这种教育风格下的学生才具有活力,成为国家和社会的真正建设者!

现在的教学体系依然是应试体系,高考制度仍然是选拔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制度,目前也没有其它可替代性, 这种情况下,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必须克服唯成绩论,更加要充分认识教学合一生本课堂的必要性重要性,充分认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努力做到科目不分主副,在每一节课上实现“生本课堂”,这样的教育才是“活的教育”,培养的人才才具有创造性!

三、教育工作者的社会灵魂——改造学生应与改造社会相通

一个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懂得,学校教育应该与社会生活相通,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在校园内改造人,而且延伸至改造社会。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好比是火,火到的地方,必使这地方感受到他的热,热到极点,便要起火”,“一星之火,可以燎原”,这里就彰显了教育力量的伟大和高尚!当今的校园暴力事件,人们在物质上的崇拜,应该在某些方面说,全社会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有待加大,新教育活动对个人对社会的改造和熏陶极需要加大!整个社会都应该重视教育的力量,让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通,以实现在经济发展进步的同时人的精神面貌也能同时进步,让学校首先成为教育的净土,然后让“爱”的星星之火,从校园燃向整个社会,让这个社会光明而温嗳!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一句很悲情的话:课外作业是生活与课程离婚的宣言”,这句话仍然适应今天的教育,它和今天的减负政策高度吻合。放学后的学生更应该亲近大自然,更应该逐渐了解社会,更应该了解父母疾苦,更应该多干家务,更改适当参与社会活动。但现实的压力却不允许他们这样做,那么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贯彻落实减负政策,真正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不能让他们变成书呆子,不能让繁重的学习压力成为生活与课程离婚的宣言!

四、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几个必备要素

李镇西先生这样来诠释陶行知先生的话,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六大要素。其一,要有为大众谋福利的精神,即服务平民的教育意识。其二,要有健康的体魄!其三,要有农人的身手,即有劳动的精神!其四,要有科学的头脑。其五,要有艺术的精神。其六,要有社会改造的精神!

我想以我的观点浅述一下我的看法,第一点就是教师必须了解熟知平民大众,这样才能教好他们的子弟。第二点要有健康的体魄,这样才会胜任这份辛劳的工作,也才会教出有活力的学生。第三点,要有科学的头脑,联系当今现实,必须克服金钱至上的观点,必须克服分数至上的观点,必须有改造人心的决心与头脑!其四,要有艺术的精神,教育事业也是慈善事业福利事业,广大农村办事条件不如城里,那么从教师到校长,就应该克服短板,创造条件,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其六,要有社会改进的精神,这一点联系当今现实,我个人认为,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通过言传身教努力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行知先生虽已远去,但他的教育精神仍然熠熠发光,他对于后辈的教育重托仍然震耳发聩,希望我们不负重托,以爱为本,坚定信念,立志做新时代有灵魂的教育工作者!

2022年最新重读陶行知李镇西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5

对我们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陶行知的名字是耳熟能详的。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毕生致力于我国的数育事业,在继承老师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独创了闻名世界的生活教育学说,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在课程教学、教师教育、儿童培养等诸多方面,陶先生都有其独到的见解,给当今教育事业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上世纪末,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掀开新课改的序幕。从根本上说,课程改革的动因是因为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重读陶行知的经典教育著作,我发现其课程思想部分对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仍具有相当大的指导意义。

陶行知先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老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因为老师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老师固然想将他的所有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老师安能把天地间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一种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有了这种能力,即使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他们照样能获取知识。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过去那种在学校里十几年所学到的知识就业后受用一辈子的时代己经一去不复返了。教师要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投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不断地充电、加油、完善、更新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这也是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让我感触颇多。“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那么,什么是“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可以利用的资源是很丰富的,不应该再把视野局限在学校传统的课程资源上,校外的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和乡土资源都可以为教育服务;也别再以为教材是唯一固定的,应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发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我们必须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好任何能够利用的资源,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生活教育的目标

在学习新课程理念,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我们再回头品味陶行知先生的话,是预见?还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时,我想更多还是思考和学习。在学习中领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中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学习中进行自我提高。

我们要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贴切学生的实际需求,从学生实际发展出发,找到适合他们的教育内容。在平凡自然的生活中进行教育,创设生活化的环境更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当代教学应该突出师生的交互主体性,实现在对话交流与互动中学习,应该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总之,教学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工作,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要不断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建构起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

陶行知的课程思想以其创造性与独特的大课程观在教育界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而他的课程思想也影响着我国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即便是到了二十一世纪、迎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仍是如此。我们相信有了老一辈教育家依旧焕发光彩的教育思想的指导,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创新,新课程改革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