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一本好书就像一杯沁人心脾的香茗,让我们沉醉;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听王林波老师上统编语文课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篇1:听王林波老师上统编语文课读书体会

读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实用,它让我真正领悟了怎么样使工具性和人文性落到实处。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由此产生了“教材是个例子”的说法。读完这本书,我被王林波老师的教学思想折服,他用自己朴实扎实的教学过程完美体现了“用课文教语文”,他的课不华丽,不做作,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规范书写、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想,我们是时候跟着王林波老师好好学习了。

一、关注语用,让语文教学落地生根

王林波老师的课最大的亮点是关注语用,之前学校就为我们配备了王林波老师的著作《指向“语用”的阅读教学实践》,在这本书中的自序中王老师指出,教学语文,我们必须满怀语文的敏感,去关注课文中的字词句段,去探究深藏于内容背后的语言表达的秘妙,切不可被精美的课件诱惑,被热闹的辩论俘获,被精心设计的语言、动作蛊惑。

在《听王林波老师上统编语文课》这本书中语用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读不完的大书》一课,王老师的教学设计始终紧扣单元语文要素“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从初读课文开始就引导学生勾画词语,然后进行分类,接着练习生活经验说说可以怎样形容这些词语(事物),然后发现构词特点二次归类并摘抄积累词语,并在摘抄时教给学生积累词语的方法,比如按类别归类摘抄等。就单单一个积累词句,王老师便舍下这么大的工夫慢慢教,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发现词语特点,学着怎样积累词句,怎样运用词句。一节课从始至终没有过分的讲解课文,更没有逐句逐段的分析,在我看来,王老师只是把这篇课文作为一个例子,教学生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实实在在地去做好这件事而已,至于这篇文章的其他所谓的教学点很果断的舍去。

常言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我觉得能做到一课一得才算是真正的大智慧。我们也可以由此设想,按照这样的得,六年后学生该有怎样丰厚的收获?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又怎会提高不了?

二、落实写字,让语文学习开出最美的花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王林波老师在教学中把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练习自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每节课都舍得花时间在“识字写字”上下真功夫。以《绝句》一课教授“含”字为例。王老师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一说现实生活中我们会把什么含在口中,进而理解在诗中用“含”是因为远小近大的道理,最后再教学生书写“含”,这样就把书写与理解有效结合在一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之后的环节中又教学生书写“岭”先让学生观察二者的区别,一个有点,一个没有点,写的时候一定注意不带令牌就命令不了别人,来,把令牌带上,写上这个点,这就是“岭”。用幽默的语言指出“岭”字的易错点,让学生记住这个字的右边是令不是今。

再比如《当世界年纪还很小的时候》一课中教“世”字,先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竖画的长短、高低、间距有什么特点,然后要注意“世”的第一笔横要长一些,然后写两个竖,注意保持一定的间距,再用一个小短横把它们连接起来,最后一笔竖折的竖要写得矮一些,折画折过来也不要超过上面的横。王老师采用聚焦放大的慢镜头指导学生规范且美观地在田字格书写汉字,我觉得这不仅仅是在教学生正确规范地书写,更是老师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如果我们也能这样耐心、细致地教,还愁学生的字写不好吗?

三、师生平等对话,让语文课堂和谐融洽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很显然,王林波老师的课堂就是这样做的。越深入读这本书,我就越发感到王老师平等、平和、民主的教学态度成就了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学习的结果,因为学生的积极参与,有效参与,才成就了学生自己,也成就了我们。我们常常抱怨学生上课不爱思考,不爱回答问题,其实何尝不是我们是我们剥夺了学生说的机会呢?

反观王老师的课,几乎每一个问题都是建立在师生平等交流的基础上,他从不使用命令式的语言,也没有特别公式化或者精美的过渡语,相反他的语言特别亲切,就像跟孩子们在聊天一样,比如课前交流的问题一定是学生感兴趣的,教《琥珀》一课时,一开课就说“同学们,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几样宝贝,看大家认不认识”教《当世界年纪还很小的时候》开课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现在几岁了”等等,因为这些问题是他们熟悉的,或着感兴趣的,所以可想而知学生的参与度该有多高。由此我想说,我们确实该放低姿态,多听听孩子们的声音了。

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这本书,我们不仅可以获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思路与方法,更重要的是可以学习王林波老师的教学理念,我觉得这是我们当下最需要学习的内容,所以非常感谢名师工作室给我提供了这样一次读书学习的机会,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篇2:听王林波老师上统编语文课读书体会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兜兜转转,毕业已经三年,回想读书时期,每天在各种书籍中遨游,每天都与薛法根、窦桂梅、于永正的课堂打交道,而今似乎终日忙忙碌碌却又好似碌碌无为,我想我应该静下心来干点什么,刚巧学校发了王林波的书,我这颗浮躁的心也在这本书的慰藉下安定下来。

王林波老师是陕西师大附属小学副校长,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领军人物,作为后辈,我怀着崇拜之情读了这本书,在读书之际,心里总觉得我应该用贫瘠的文字记录下来,可是每次提笔却又作罢,我对王先生实在知之甚少,于是从最开始的我谈王林波,变成了如今的自我读书感悟。

在小学语文教学这条道路上我行之尚短,总是感到迷茫,在每一堂语文课,我都是怀着一种生怕讲漏了、讲少了的心理,最后每次上完课,心理总觉得课讲得太不是滋味了,但自己却又不知道自己到底错在哪里?直到我看了《听王林波老师上统编语文课》一书,我才明白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有所取舍,正所谓“有舍才有得”。

有舍才有得,那怎么才能为教学做减法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是单纯去删去一些教学内容吗?可是质朴的课堂,质朴的课件能体现我对课堂,对文本的独特处理吗?带着这些疑惑,我去听了王林波老师的视频课《猫》,至于为什么选择听这一篇,我想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篇文章的讲授,我才进入教师行业的缘故,对此大抵是有着别样的情愫。

教学目标简约。听完本课,我试着去写王先生的教学目标,最后去查阅他在本课的教学设计,果然和我预想差不了太多。王先生核心教学目标设定简约,在知识与能力方面中,王先生让学生学会抓关键句,把握文章的大意,学会梳理文章的脉络;过程与方法中,主要是在对比中感受不同作家的不同表达方法;而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则是用流畅的叙述,口语化的表达,体悟作者对猫的喜爱。

教学过程简约。王先生在授课中无论是教学板块还是问题的设计都特别简约,但是就是这样的简约中却将人的思绪一直顺着他的引导迈进,我本来是作为看客去学习,去观察王先生的授课过程,却一不小心成了参与者,而忘记自己是一个教师去学习前辈的授课风采,这就是王先生的魅力所在。

教学手段简约。在如今不少一线课堂追求“新花样”时,王老师的这节课却依旧朴朴实实,简简单单。简单地读词语,简单地写生字,简单地与学生聊猫。我甚至觉得王先生只是一位长者与学生在那聊家常,但教学目标依旧全部达成。王老师用亲身经历旗帜鲜明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多媒体,有时并不需要“多”,并不需要“美”,应把空间留给孩子,让孩子去思考、去想象、去表达。孩子才是课堂的主人,课堂上应该展示的不是多媒体的绚丽,而是孩子们的风采!多媒体,别成了“多”“美”体!王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一直牢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无论何时,语文课都姓“语”,都“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都“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读一本好书仿佛是读者与笔者精神上的碰撞与交流,品读间,我仿佛看到王林波老师高大的形象跃然于纸上,他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语,一笔一划,把对年轻教师最殷切的期盼投入于此书中。

教学和我们人生很相似,我们只记得给它“添枝加叶”,却最终忘了“树根底部”,教学需要减法,那么在做减法的同时就是在考验着教师对文本的掌握,对学情的把握,以及教育机智。感恩在迷茫期遇到了这本书,也庆幸在教育路上有名家指引。

篇3:听王林波老师上统编语文课读书体会

作为一个大龄新教师,我内心其实是忐忑的,感觉在教学上完全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每节课、每篇课文对我来说都是新的,需要自己一点点学习、参透,走上讲台后内心才能踏实一点,但总觉得把握不好方向。所以拿到这本《听王林波老师上统编语文课》我如获至宝,看过之后更加觉得这就是我们普通一线教师需要学习的“朴素实用”的语文课。

相信看过不少“精彩绝伦”公开课的老师都会有一种“不实用”的感觉,因为很多公开课还是有华丽的表演成分在里面。而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任务、学生实际素质等差异,很难去把那种看到的教学方式迁移运用过来。但是王林波老师的这本书里,我觉得每节课都有可以借鉴、学习的地方,即使是低学段很多老师都觉得会比较无趣的“识字写字”教学,王老师也不是“蜻蜓点水”式的轻轻带过,而是扎扎实实地运用多种方式去落实了。他的课堂环节设置简单,很朴素,但是把精彩体现在了学生的生成上;他的设计紧紧围绕教学要求,注重语文基本素养的训练与语言的积累与运用,都是非常实用的课例;所以我想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去学习王林波老师如何去上朴素实用的语文课。

这本书一共分为七个部分,涵盖了散文、童话、诗歌、说明文、习作、整本书阅读六类课程的教学实录及点评,还有一个统编课例分析。

一、散文教学

散文教学部分收录了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猫》和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读不完的大书》。这两篇课文的教学过程都可以概括为简简单单的三个部分:一、导入;二、字词;三、课文。特级教师张祖庆点评《猫》的教学过程“简约而不简单”,并从目标设定、教学板块、问题设置、教学手段几个方面深入解读了王林波老师“简约而不简单”的教学设计。虽然我没上过四年级的课文,但我有幸去听了好几节同课异构的《猫》,所以对王林波老师的教学设计及张祖庆老师的点评能够产生更多的共鸣。四年级孩子上课的时候并不算太活跃,所以我听的几节课都不如这本书上王林波老师的课堂实录来得有趣,因为王林波老师看似简单的设计里面,是他用巧妙的教学方法来支撑的。就比如他设置了“聊猫”的场景,先用图片引出猫,再让同学们聊聊自己家的猫,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将课文与实际生活联系了起来;然后他介绍了作者“人民艺术家”的身份,通过朗读、创编、加前缀语聊天等方法引导孩子们学习“口语化的表达”;最后又用夏丏尊的《猫》来对比,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语言风格、开拓视野。正如张祖庆老师的点评,王林波老师的提问大都指向“表达”,不是答案单一、一问一答的“鱼钩”式问题,而是能够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实践表达、每个孩子都可以有不同答案的“渔网”式问题。王老师的课堂上并没有太多多媒体现代化设备,“朴素是优雅的灵魂”,他没有为了展示自己而去说一堆华丽的辞藻,但是学生却在他的带动下充分地说、投入地读,展示出了精彩的一面。

二、童话教学

童话教学部分收录了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蜘蛛开店》和第八单元的《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因为我带的是二年级,所以看的时候就比较关注低段的内容,急切地想要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这两篇童话的教学过程依然可以概括为简单的三个部分:一、导入;二、字词;三、课文。童话其实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课文,但是如果离开了情境设置、调动不起来学习的兴趣,课堂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全国小语十大青年名师鱼利明老师针对《蜘蛛开店》的点评,就说到了咱们常用的方法:初读课文后,将生字拉出来开火车或小老师领读。这样简单重复、机械乏味的设计,孩子们应该早都没有了新鲜感。所以需要老师们设置情境,想办法在情境中将识字写字、课文教学串联起来。看看王林波老师创设的情境:“蜘蛛在开店,蜘蛛就是这个店的什么?”“河马来买东西,河马就是?”“你们也一定当过顾客,去买东西,卖文具的店叫什么?”通过这些问题和情境,很自然地引出“顾客、商店”等生字词,在故事情境中,识字也在悄然进行。在另一篇课文《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里,王林波老师用联系实际的方法让孩子们感受奇妙的想象。全国名师曹爱卫点评说,王林波老师将“识字写字、流畅朗读、阅读理解、语言积累和运用”的根深深扎进了课堂。他说低年级阅读教学不是花的事业,不是果的事业,是根的事业;而细读《新课标》就能发现“识字写字、流畅朗读、阅读理解、语言积累和运用”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四大根系。王林波老师舍得花大把的时间来指导识字写字,从题目中的“世界”就开始扎扎实实指导书写。在朗读指导上,王老师抓重点、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词意,把识字、学词、读好句子整合在一起。最后他紧扣“譬如”一词,引发学生去想象,学习文章的语言表达艺术,鼓励学生踊跃表达,将积累与运用结合起来,整堂课生机勃勃。

三、诗歌教学

诗歌教学部分收录了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绝句》和第二单元的《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我以前看过一节《绝句》的微课,那位老师在电子屏上直接呈现出了诗中的画面,然后让孩子们看着图中的“两个黄鹂、一行白鹭、窗口、雪山、船只”去诵读诗句。我当时就想,是不是不放出图画更好呢,毕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孩子们想象出来的画面更加有“诗意”呢。直接搬出来的画面难免会扼杀一部分想象力,但是王林波老师的《绝句》他只用课件出示了另一首《绝句》来帮孩子们对比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剩下的画面全都是引导孩子们去想象得出来的。他在教学中时刻渗透着识字、写字方法的复习与指导,用声音感受鸟鸣、用图片复习量词短语、用师生对来感受对仗的写法、用不同词语的重读来突出重点、结合插图联系实际去理解“含”字的妙用、用草书呈现诗文来帮助孩子们背诵,正如正高级教师李斩棘的点评,在王林波老师这里,古诗教学原来可以更有趣。

四、习作教学

习作教学部分收录的是四年级和六年级的三个内容,对我带的二年级孩子来说有点遥远,但是我看到后面第七部分的“统编课例评析”有一个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这样想象真有趣》,对我们现在的写作教学很有指导意义。这是特级教师汤瑾老师的一节课,王林波老师的点评是:一、从儿童的立场出发,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二、从儿童的视角思考,选用有效的指导方法。我们从教学过程中也可以看到,汤老师是先让孩子们去体验、去想象、去创编之后,才让他们进行写作的。而我们平时的教学,往往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写”,简化、甚至省略了前面的铺垫。对低段孩子来说,汤老师这样的指导才是充分、有效的,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去实践一下,不要急着问孩子们要成果,多花一点时间去引导,肯定会有更精彩的收获。

第七部分是王林波老师针对两位特级教师的课例点评与分析,我觉得想要上好课,学会“评课”很关键。因为只有在全面了解课程目标、认真聆听授课过程、用心分析之后才能去对一堂课做出评价。尤其是缺乏经验的老师,即使是听名师的课,也不一定能很清楚地看出课程设计的巧妙。这本书里的点评都是非常权威的名师,所以我们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除了学习王林波老师的课,还应该好好学习各位名师的点评。

剩下的说明文教学和整本书阅读教学,和我所任教的低段稍微有点距离,我看完之后感觉有点像外行在看热闹,由于缺乏实际教学经验,还没有摸索出“门道”,所以就不再做浅薄的分享了。

总的来说,看完这本书我有这几点感悟:

一、关注学生,以生为本。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课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上朴素实用的语文课,把“绽放精彩”的机会还给学生。

二、点燃兴趣,幽默为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点燃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不需要一直板着脸为了维持纪律而失去幽默感。

三、乐于学习,以身作则。

教师的行为有很强的导向性,如果我们总是埋怨学生不爱学习,就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能够做到“爱学习”。所以就算工作繁忙,也应该抽出一点时间去看书、去学习、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积累运用,实践为主。

语文素养的提升是需要时间的积淀的,学过的字、词,读过的课文,都能为孩子们以后的成长添砖加瓦。所以将课本上的东西积累下来,能很好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才是真正的“学习”过程。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主动学习,多向有经验的老师们请教。我相信等我亲自接触到相关的课文以后,再回来翻看这本书,一定会有更多不一样的感触和收获。

篇4:听王林波老师上统编语文课读书体会

暑期伊始,在王院丽老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王林波老师的著作《听王林波老师上统编语文课》,此书精选王林波老师亲身实践过的统编课例,如阅读课、习作课、整本书阅读课等,读书中文字,仿佛在参与一场精彩的、有深度的教学研讨活动,我深切感受到统编版编者的用心良苦,也在王林波老师朴实的语文课堂上看到了真做事、做真事的语文老师的扎实、教育智慧。下面就习作、整本书阅读教学课谈一谈我的收获。

关于习作教学的思考

习作一直是我们一线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王老师的习作教学实录给我们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1、教学前应先弄清编者的编排意图,从“趣”入手,让学生从生活中熟悉的人或事谈起,在触发学生思考的情况下,学生的表达欲望强,自然有话可说。

2、习作课尽量让话题内容生活化,在生活中寻求最最渴望改变的事物。如习作教学《我的奇思妙想》时,王老师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书包入手,激发表达欲望。当学生面对沉重的书包开始情不自禁地“吐槽”时,他们的思维火花已悄然迸发,为后面的“奇思妙想”埋下伏笔。

3、习作课要适时引导思考,点拨写法。如《心愿》习作教学中,王老师问学生:“你们有没有发现这次我们写‘心愿’的一些方法?”学生便开始汇报自己想法,王老师给予评价并总结归纳后,又课件出示儿童诗《我想》让学生谈发现,学生发现可以以诗歌形式写好几个心愿,在王老师点拨下学生又顿悟,可以以书信形式写心愿给爸爸妈妈,可以以倡议书形式表达保护秦岭的心愿,可以模仿诗歌《我想》写自己的多个心愿,还可以以记叙文的方式写旅游时产生的心愿……

4、以“评”促写,可以提升习作水平。学生的习作或多或少存在各类问题,因此课堂上让学生自读自评、互读互评、展读全班评是必要的环节。“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学生的习作能力就在“写、修、改、再修、再改”的过程中得以培养,得以提升。

最后,王老师点明:要确定适合自己选取内容的文体,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真情实感。学生的写作思路打开了,写起来就轻松快乐。

关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思考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在课的开始,设置故事情节中的问题让学生帮助解决,学生参与其中进行情节猜测,生生质疑辩论,思维得到激烈碰撞,阅读兴趣自然得以调动。

2、从封面、篇章导语页引入。封面的插图、书名、作者出版社等,都可以成为引起学生阅读的因素。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封面,学会从封面获取整本书的主要内容信息。

3、阅目录,寻兴趣篇目预测。引导学生快速浏览目录,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或篇目,猜一猜可能讲述什么内容,带着好奇心去阅读,便有解疑答惑的心理,阅读起来自然专注,阅读效果也一定非常好。

4、提高阅读质量,做好阅读计划表。对于比较长篇幅的书目,建议做好规划。表格里可以从日期、阅读篇目、阅读时长、阅读方式、阅读收获等方面进行整理,这样的阅读习惯,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从而达到“读有速度,读有所思,读有痕迹,读有效率”的目的。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读王林波老师的书,就是在聆听最真实最高效率的语文课,我受益匪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将更新理念,做研究型教师,让我的语文课堂高效有品质,让我的学生成为善思、会听、能说、爱写的乐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