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2022喜迎校庆寄语母校征1000字,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篇1:喜迎校庆寄语母校征文

风雨兼程五十载,不忘初心砥砺行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五十年的风雨兼程,五十年的同舟共济,五十年的春华秋实,五十年的峥嵘岁月。翘首凝望,您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长着,缓缓地向我们走来。五十载的漫漫旅途让您变得光芒四射,五十载的春夏秋冬让您变得朴实无华。五十载的沧桑蜕变,您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学校变成了一座坐落于风景优美的深林公园附近的市重点中学。通辽实验人时刻铭记“追求卓越,拒绝平庸”的校训,励精图治,自强不息,使我校规模逐渐扩大,办学实力显著增强。五十年来,是您见证了一位位园丁的谆谆教诲,是您记录了莘莘学子们的茁壮成长,是您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您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惠及四方,孕育栋梁。您用无形的画笔,一笔笔勾勒出我校发展,进步、壮大的美好篇章。

犹记当年,当我第一次走近你,就被你的大气华美和勃勃生机深深地吸引了:高大雄伟的主教学楼赫然在目,班级里窗明几净,设备先进;走廊里干净整洁,井然有序。学生公寓,鳞次栉比,宁静清新;万人体育场,宽敞大气,唯我独尊;校园里的花草,争奇斗艳,五彩斑斓;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排列有序;莘莘学子,书声琅琅、催人奋进;杏坛长者,谆谆教导、诲人不倦。英明领导,文采风流、雄姿勃发;这里景色优美,人才济济。花园式的校园在热闹非凡的森林公园的衬托下,更平添了一份勃勃的生机,一切看起来,是那样的惬意非凡,美不胜收。那时我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面对此情此景怎能不心生欢喜,又怎能不与学校一起成长。感谢实验中学让我的人生有了一次华丽的转身。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转眼间,我在这里生活、工作了十二年头,我从一名初出茅庐,经验匮乏的的新手逐渐走向成熟和稳重,我和实验中学一起成长,在这十二年里,它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发展并壮大着,十多年来,一座座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设备先进的实验室,精致华美的艺术楼,磅礴大气的体育馆,焕然一新的高三楼、初中楼都以崭新的姿态矗立在这美丽广阔的校园里。还有那些辛勤的园丁,老中青三代,风格迥异,各有千秋。老教师成熟稳重,经验老道,令人敬之仰之。中青年年教师激情洋溢,热情奔放,令人佩之服之。更有我们英明的领导,高瞻远瞩、指挥若定,令人叹之敬之。莘莘学子们也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为我实验中学的高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桂冠。还有社会上那些扑面而来的口碑和赞誉,让人喜不自禁。我们的实验中学以不可阻挡的惊人态势发展壮大着,不仅在通辽甚至在全国都有良好的声誉。而此刻,我想说,作为一名通辽实验人,我骄傲,我自豪!

当金色的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影洒向大地;当萧瑟的秋风吹走树上的片片落叶;当累累的硕果鲜艳欲滴的挂满枝头;这一切似乎在昭示着,秋天,是一个令人感动的季节。是啊,我们美丽的实验中学即将迎来50华诞,我谨以我最简单质朴的文字表达我对您诚挚的祝福。

追忆美好,展望未来,相信十二年后的今天,我们蓄势待发,我们信心百倍,我们乘风破浪,我们勇往直前。让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最后即诗一首作为对我校的献礼:

莘莘学子莫徘徊,

快到实验中学来。

软硬设施皆一流,

环境优美育英才。

周校上任仅一载,

指挥若定展风采。

教学体活两不误,

包容开放见胸怀。

文理双元扬名远,

天道酬勤好运来。

篇2:喜迎校庆寄语母校征文

良师益友

本以为,这辈子就这样了。也曾“轰轰烈烈”,也曾起起伏伏,甚至于“凄凄惨惨戚戚”,但从未浑浑噩噩,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岁月长河,纷繁终归寂寞。

或许,是曾经点燃在童年梦想里的那柄火苗“扑棱、扑棱”着还没有熄灭;或许,是已经根植于青春懵懂的那株小草面临春风来袭又顽强地摇曳起来,它们化成了一股清新神奇的力量,牵引着我来到了中营坝巷,那一年的春天,我报名参加老年大学诗文班——尊重自己的内心,去做真实的选择。

入校不久,南生杰老师解析了魏晋大家陶渊明的诗《移居二首》,诗人辞官归隐后迁居南村,其目的原来是“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与知心的朋友一起闲谈,直至日落月升,该是多么的惬意啊!所谓“素心人”,是指那些没有胡思乱想与穷奢极欲的人,他们只有一颗安贫乐道的心。

在班里两月有余,我得出了结论——这里,老年大学诗文班,无异于陶公所描述的人间净土桃花源或南村。诗友们温润如玉,乐善好施。初来乍到的自己,恍如穿越置身于君子素人群中,舒适幸福。我总是一次次地被这些古道侠肠的“老人”们所感动,也总是一次次地提醒自己,切忌因此表示诧异而成为另类。我是那么“贪婪”地敞开肺腑,享受这纯洁的空气。

诗文班和诗词学会有着光荣的传统。电视剧《亮剑》有这么一段儿台词:“任何一支部队都有自己的传统和性格,它是由这支部队组建时首任军事首长的性格和气质决定的,他给这支部队注入了灵魂。从此不管岁月流逝、人员更迭,这支部队灵魂永在。”诗文班和诗词学会的“首任军事首长”是地委、市局一些离退休老干部,之后逐渐转化为社会各阶层贤达人员,三十年风云际会,三十年薪火相传。诗文班和诗词学会的成员中,有汉中诗词家协会会员41人、陕西诗词学会会员20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15人,省内著名诗人刁永泉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专门提到“汉中老年大学诗词创作群体实力卓然(大意)”。

我曾写过一篇短文《印象》,记述了自己在老年大学第一节课的情景。

时间:2018年3月6日上午9:00/地点:汉中老年大学四楼大教室/南老师疾步走上讲台/他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上“友善之歌”四个大字,题目之下,首课讲授魏晋诗人陶渊明的《移居二首》/在讲到南村的种种风情,老师的眼中释放出熠熠的光芒,嘴角上扬,语气热烈,是赞美和向往/在谈到古今社会的不公不义,老师的目光是那么的愤懑,嘴角下撇,语气激昂,是愤怒与悲伤/课堂上的南老师,在我的眼里蜕变为那位超凡脱俗、无视权贵、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令公/我折服于南老师的才学和人格魅力。

和同学们一样,我很喜欢听赵栩老师的课,喜欢他的激烈,喜欢他的忘我,喜欢他的如醉如痴,甚至,他略微口吃的“缺陷”也颇为喜欢!他的课上,有时我能看到他眼角的泪花在镜片后闪烁。举例说来,讲到李白的“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赵老师手舞足蹈地比划着蜀道险峻奇貌,神态夸张,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又深受感动,我们这些求学的“老年人”,无疑是弱势群体,我们不正是这样渴望得到社会主流群体的正视吗?

王汉斌老师从诗词班学员中脱颖而出,他为人谦和,与学员无间隙契合,他的课求实务真,板书工整,为学校开创了新的教学思路。还有许多的老师,各具特色,篇幅所限,恕不能一一道来了。

诗文班和诗词学会,有数位不在编制的“大咖”、“真神”,他们亦师亦友,是我们这个群体的“至尊宝”(仅从字面理解,不是《大话西游》中的特定含义),我们习惯称呼某老、某某老,如:唐孟杰、刘广贤、张效忠、刘明哲、张翠玲、胡爱昀、邱国藩等。

回宗义老师对诗词班的影响十分深远,数十年来,大部分诗文班学员的“专业技能”几乎无一例外受益于回老师,我本人进阶陕西诗词学会和中华诗词学会的“敲门砖(诗词作品)”,即是他逐字逐句协助完成的。德高望重、恩同再造,这类词藻不足以表达学生对师尊的感情,只想对他说:受教诲时,您漏风的门牙让我感到非常亲切,嗯,这,或许是让我想起了一位自己最尊贵的长辈。

有一位巴山脚下、汉水之滨成长起来的“乐山水,擅绘画,喜诗词”的汉中人,他的“鸿爪”曾在汉中老年大学留迹,他授课育人,殚心竭虑,门庭清贫,桃李满枝……他已离世四年,仍被大家奉若神明——许大明!值得汉中老年大学师生永久骄傲的巨擘。

像和熙的春风扑面,张效忠老师夹着关中土腔的朗朗笑语、与刘明哲老师温良恭俭略显羞涩的微笑相得益彰。他们是那样关心诗词班诗词学会的发展,关心他人健康,鼓励新人成长,希望后辈继承传统,抓好接力棒。刘老心细如丝,得知新入学的我需要格律资料,第二天,一本《诗韵新编》送到了我的手上,而那时我还不知道他的尊姓大名;我有一首在群里发表的词,其中一句“劳碌半生风雨殆”,张老找到我,缓缓地对我说:“殆”字生僻,表达含糊,作诗作词要避免使用孤僻词句,不如改“殆”为“在”——“劳碌半生风雨在”,果然一字之差云泥之别。我在想:岂止是作诗,做人不也是同样道理啊?

还有:元白兼济、长者风范李龙清,诗书画篆、全能战将潘藩,才思敏捷、现世诗魔李宝珠,旁征博引、学究达人张榜,婉约豪迈、不让须眉段晓芳,“推敲一个字,漫溢半锅汤”作家诗人杨再丽,自由浪漫、牛耳小剧李晓敏,以及莫自华、王云从、陈才俊、孙巧绒、马亚珍、周晓霞……(我喜爱班里所有的同学,不能全部具名了。Iamsorry!)这是一个披坚执锐的集团、能够攻城拔寨的罗马方阵。

2018年4月,我作《为晨练路遇宝丰诗友作》“晨练途中遇宝丰,伫足寒喧轻嘘声。/君居城东吾城北,诗文幸识田舍翁。”从这首诗可以看出两个问题:一是作为“格律诗”,按“新韵”检测,格律错误有六处之多;二是与诗文班副班长田宝丰的偶遇,也仅仅表现在“寒喧”和“幸识”的阶段。

时隔5月,2018年9月,我作《君子风》“宗营坝巷矗黉堂,白发青丝励学昌。/不染凡尘污浊气,尽飘仙境李桃芳。/后生感悟誊诗趣,翁妪倾心馈锦囊。/三老四兄才德备,宝丰君子楷模匡。”此时整首诗的格律方面已无纰漏,而“宝丰君子楷模匡”是我对他的新的认知(诗中“三老”指回老师、张老和刘老,“四兄”指李龙清、田宝丰、潘藩和张榜)。

孔子曾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君子有四不:不妄动,动必有道;不徒语,语必有理;不苟求,求必有义;不虚行,行必有正。

君子难觅乎?难,现今社会凤毛麟角;君子易寻乎?然,宗营坝巷芸芸众生。田宝丰乃君子之中的楷模。

张效忠老师有《赠田宝丰同窗》“为人为众拼全身,巨细无分总尽心。/酷爱诗词追韵味,关心亲友义情深。/美篇制作未辞苦,品集辑编求善臻。/班务坦承堪模范,丹青渲染问新津。/诗文班里尽知己,天汉梁州骚结群。/似海黉门心地朗,清清如水见精神。

潘藩有《好哥们田宝丰》“田苑勤耕一键牛,宝刀不老冲天斗。/丰收铭颂功勋绩,默默舍翁苦索求。”

在田宝丰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许大明老师的影子,看到了张效忠老师的祥和,他是汉中老年大学老一代诗词人的接棒人,承前启后,又培养出一代新人。他是我的偶像,我的学习榜样。

我在《君子风》文章中还写到:“吾等由来,皆为“新生”,初入殿堂,不免忐忑,想学感难,想问情怯;亦有莽撞,开稿律诗,闭门词牌,不知所云……惟宝丰等众位兄长,协同尊师,不弃鲁缟,逐字逐段,点化混沌,言传身教,鸿蒙开辟,遂使百花尽放沐春风,百舸争流竞上游。”

担任诗词班副班长整整三年,事无巨细,一揽到底,却没有一次不是把学校颁发的先进荣誉让给他人,换成别人,能轻易做到吗?

借此投稿之际,我呼吁将这次三十年校庆活动颁发的“优秀学生”奖项授予田宝丰同志,使得荣誉名至实归。

如果有来生,我愿意,愿意再早一点和你、和你们结缘,一路相伴——我可敬、可爱的良师益友!

篇3:喜迎校庆寄语母校征文

我与实验中学的那些年

从小时起,我与实验中学就有着深深的“羁绊”。

由于母亲是实验中学的一名教工,我得以在这所花园般的学校度过我的童年。在小时模糊的记忆中,有黄色老楼前的水泥地篮球场,有主楼旁绿油油的大片草坪,有清晨在教工食堂得到的酸奶,有母亲办公室中老旧的台式机。那时,我们都叫她——铁中。在小学,我的学校与家都与实验中学仅隔了一道铁栅栏。每天中午与姐姐穿过小门,走过有着两排桃树的小路,家就在眼前。放假时,约几个小伙伴在小区与学校间自由穿梭。我们在宽阔的主路上滑过滑板,在雪后的草坪上打过雪仗,在夜晚的操场上看过星星,也悄悄进过肃穆的教学楼,透过门上的小窗探索课堂。在校园中长大,我开始好奇在校园中匆匆而过的穿蓝衣的哥哥姐姐们,开始认识日后会成为我师长的叔叔阿姨,开始明白我注定要在这所学校开始我的初高中生活。

终于,我以小升初第五名的成绩考入熟悉的校园,正式成为其中一员。我换上了和大家一样的天蓝色校服,开始了当时觉得漫长如今回想却倍感短暂的六年学习生涯。还记得初中第一次报道,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小时只能从窗外看到的课堂;第一次见同学,还不知道彼此间会建立如此深厚的友谊;第一次军训,用整齐的步伐走过操场;第一次考试,为前所未有的好成绩兴奋不已;第一次联欢,连夜练习的长笛曲和老师的难忘今宵;第一次艺术节,换上长长的白裙站在大家眼前……桩桩件件,如在昨日。晚自习明亮的教室,中考前紧张的复习,依旧在这所学校,我以理想的成绩升入高中部。

高中的生活,更紧张,也更刻骨铭心。从军训时的优秀方队,到运动会的团体第七,再到平均分年级第一,我们的班级紧紧凝聚。对我个人,我经历过年级第一的喜悦,跌落过二十名开外的低谷;曾为学习方法而困惑,也会为未来而迷茫;有过为理想奋斗的豪言壮语,也曾自暴自弃沉浸网络。是父母的默默支持与开导,让我自己找到该走的路;是老师的信任与帮助,让我克服学习上的重重困难;是同学们的深厚情谊,让每一天的校园生活都充满欢声笑语;是学校的关注与引导,让我们在成才路上走的更顺更远……

我的老师啊,我曾为写不完的作业而抱怨,曾在课堂上溜号写作业,曾在考试中因低级错误成绩一落千丈,曾在一个知识点上许久不开窍。但当我走到今日,我永不会忘记的只有老师们对我的信任与关爱。我的班主任李老师与潘老师,一如慈母,一如严父,一位让我乐观,一位使我严谨,一位让我的初中充满阳光,一位让我的高中不留遗憾。迟老师,我语文学科的启蒙老师,让我对语文真正产生了兴趣与感情;毕老师,以一次次细心的批改与讲解让我的语文成绩更上一层楼。还有在我因成绩下滑而心急时安慰我的陈老师,一直信任我的邓老师……我的老师们,我多想再回到课堂,再听一次你们的课啊!

我的母校啊,我在你的怀抱中成长,在你的哺育下成材。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我的足迹,每一次活动都有我的身影。我为你骄傲,每一次换上蓝色校服,每一次目送校旗升起,我都为我是实验中学人而骄傲;我为你自豪,每当你取得成就,每当你再创辉煌,我都为我是你的一员而自豪。你记录着我的童年,开启了我的青年;我注视着你的发展,铭记着你的辉煌。我的母校,即使今天我离开了你,我的心依然与你连在一起,我愿做你光芒中淡淡的一笔!

篇4:喜迎校庆寄语母校征文

荣耀二十年,挥斥方遒

辉煌荣耀二十载,扬帆起航再出发。时间转瞬即逝,重庆工程学院转眼间就成立了二十周年,二十年来,有成绩,有青春,也有积极向上的莘莘学子们对母校的热爱与感激,我们的大学时光在这里度过了,在这里留下了我们的足迹,留下了永远抹不去的深刻记忆!

母校几经沧桑,奋发图强,赢得桃李满天下,祖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回顾过去,我们无比自豪,展望未来,我们信心十足。我们相信,母校将前启后继再创辉煌的新起点。二十年的风雨、二十年的成长;二十年的辛勤努力,必将化作一路芬芳!

二十年,似长,亦短!它像苦茗需要慢慢品尝,工大人时刻将校训铭记在心:博学精思,笃行致新。用顽强的拼搏精神和信心,努力的改变着工大,使工大茁壮成长。

二十年,学校的环境有了质的飞跃。瘢痕累累的柜面,算盘,灰白色两翼对称式教学楼,周边农田变成了现在的先进仪器和设备,舒适美观的教学大楼,碧波荡漾的湖水……经过20年的建设,几代人自强不息、励精图治,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办学实力逐步增强。

在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术氛围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激励着我主动去学习,去钻研,去创造,去面对失败和阻力,不断攀登科学技术的高峰。过去的成绩已经成为历史,站在新的起跑线上我们,任重而道远。

在重工的校园里,时刻都能感受到重工的气息,站在观景台上,清澈的湖水中有无数条大小不等、颜色各异的鲤鱼、金鱼穿梭,教学大楼的倒影映在其中,心中十分惬意,作为一名重工的学生,我以重工自豪,我要用我最大的努力为学校争得荣誉,让重工越变越好。

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将遍布祖国山河,世界各地,想象着再过若干年,重回母校,感受母校取得的辉煌,大学时光是短暂的,也许就是因为它的转瞬即逝,在重庆工程学院我们走过了不能忘怀的青春岁月,让我们相信,在今后的路上,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飞多高,重庆工程学院永远是我们心灵的归宿。

作为一个学校,20年并不悠久,但是它像一个年轻人,前进的过程中充满着活力和激情。重庆工程学院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动力发展着,我们坚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重庆工程学院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篇5:喜迎校庆寄语母校征文

六十年风华峥嵘,一捧心精诚至善

何其有幸,我们相聚在福中医这六十年一场的盛会。

歌颂与赞美似乎都已经太多,展望与希冀也不愿再用单薄的文字来承载;只是希望,在这一刻,静下来好好看一看母校,看一看这一代代的杏林中人,因为我们知道,精诚铸大医,至善谋发展,从来都是这热烈的欢庆与自豪的赞美过后,沉静而漫长的事业。

想追源回溯,看她这六十年一路走来的历程。

60年的历史是短暂的,沧海桑田斗转星移间,不过须臾一瞬;60年也是漫长的,她走过1958的初创初办之路,捱过文革漫长的冬季,又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重新启程。

然而六十年风雨兼程,却非我辈一朝可以观得。我只看得那“1958”,简单的4个数字,而其中的意义如何深刻,又凝聚了多少人的呕心沥血,见证了多少人的初心不改,或许只有那些用一生陪伴她成长的前辈们,才能真正体会。

她历经沧桑,却从未老去,一代代的杏林学子不断为她注入涓涓新鲜的血液,将青葱的岁月,留在这方寸土地之上。

我依稀记得的,是初得录取通知书时,在网上寻找关于学校的信息,在百度贴吧的一个帖子里,我看到宋慈湖边绿柳轻扬的景色,一位学长留下这样一句话:在福中医的5年,如今就要离开,走在宋慈湖畔,只记得那一句“大医精诚,止于至善”的校训。

那时的我是懵懂的,若有若无的能感受到作为一个医学生,他们的信仰,和坚持。

在福中医的两年多,我也见过太多可爱的老师,他们在课堂上神采飞扬,不论是风华正茂的青年还是已经行医半生的老前辈们。他们向我们讲述着毕生所学,讲述着在临床中的一次次经历。你会看见满脸岁月沧桑痕迹的老师,兴致正盛时,在讲台上津津乐道,手舞足蹈,那一刻你会觉得,这真是这世上最可爱的人了。

那些在生死边缘与死神的搏斗,那些不眠不休的工作,那些翻遍资料钻研的疑难杂症,他们云淡风轻,一语带过,似乎是在讲述一个很久以前的,与自己无甚相关的故事,而他们向你提起,不过是为了告诉你他对于一个病症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

于外行人而言,少有人能真正体会一个医务工作者的心吧。

记得一位老师与我们玩笑:“我们医生是不急着马上给病人退烧的,因为发烧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在与疾病斗争啊,可是家属们可不这样想,你要这样对他们说,任由病人发烧要被打的!哦对了,你还要迅速退烧,给病人退烧退的慢了,他们也不满意你也要挨打的。”

医患纠纷向来有之,在这重重误会的压力与日日夜夜的辛劳中,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在医疗工作岗位上的人,其初心不改,着实值得我们敬佩。

我的初心,也曾是成为杏林学子中的一员,然而机缘巧合之下,我还是留在了医学信息方向的信息管理专业中。

也曾疑惑IT与医学相结合专业的意义何在,也曾羡慕学习中医中药专业的同学们,捧着写满中药名的书籍细细钻研的样子。那些不论是静静躺在纸上的文字,还是从他们的口中娓娓道来的古方,都携着那数千年历史长河中一路走来的无限魅力,散发着中医文化令人向往的无限吸引。

只是在这些年的学习中,我们也开始慢慢看到,这些我们浅薄看来所谓“鸡肋”的专业,正印证着福中医的发展与进步,中医药的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我们也可以想得到,在这个“互联网+医疗”的时代里,将医学信息化,中医学信息化,从来都不是一个设想而已。

从1976年,福建中医学院正式复办,到2010年,学校正式更名为福建中医药大学,在历届校党委的领导下,我们不断实践,开拓发展。从我国第一个中医骨伤本科专业,到全国第一家“中医证研究基地”;从中医康复学等优势学科,到中医误诊学、中医证研究等领先领域;从近300名的台港澳学生及外国留学生,到新一批已在国内学术界崭露头角年轻业务骨干;一路走来,她传承的是古老的中医精神,却从未满足于前人的智慧,她的开拓与创新,从未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