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巧妙运用典故治国理政的智慧很值得我们学习,同时也显示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的魅力所在。下面读趣百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读平语近人观后感 习语润心观后感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平语近人观后感1

看完《平“语”近人》这档节目,我受到了深刻的启发。

第一要立德,德是立人之本,是伦理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一个社会要和谐发展就需要核心价值观。而立德是在“兴民德”方面开始扩充。“治国有常而利民之本”。这是出自《淮南子·汜论训》的一句名言。治理国家的常规,就是以立德为基本。

第二是“家风”。青核桃的故事是司马光和他的姐姐剥青核桃,两个人剥了好久,也没有剥开。过了一会儿,他的姐姐便放弃了,有事就先走了。之后司马光家的一个老仆人过来,这个老仆人很有经验。便去端来了一盆热水,将这个青核桃放在热水中烫了一下,很容易地就将青核桃剥开了。司马光就看着这个核桃沉思了一会儿,他的姐姐看见这个核桃剥开了,就问:“这个核桃是谁剥开的?”司马光说:“是我剥开的。”司马光的父亲大喝了他一顿说:“整个过程我都看到了,小小年纪要诚实。”从此“诚”字深深地印在了司马光的脑海里。而司马光的家风便是“诚”。

诚是发自内心的。习近平同志经常鼓励共产党人要向焦裕禄、杨善洲、谷文昌学习,舍小家为大家。而《左传》中有言,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良好的家风培育人,家庭的命运与国家的前途、未来紧密相连。《周易》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人禀天地正气,正己始平修身”。《孟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以家风的良好传承要从自身做起,要从现在做起。每个家庭中的父母要把他们身上美好习惯和优良传统传给下一代才会传给再下一代。这样就形成了优良家风的传递。家庭教育是最基础的潜移默化的,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不动产,是一个人精神的重要来源。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家,必有殃祸。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这些优良传统值得我们学习、歌颂、传承、继承!

平语近人观后感2

一个人德行的成长是要从小培养的,而家庭是最基础的土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德行的成长,家庭也是最基本的细胞。在《平语近人》第四集“国之本在家”中,就从从家庭、家教、家风三个层次,讲述了家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也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多次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他说过,“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春节团拜会的讲话中引用了孟子的这句话。古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是文化传承和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最小基因,所以我们常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修身虽为本,也要源于家庭的教育和熏陶,而家庭是最基础的土壤。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德行的成长,家庭也是最基本的细胞。我们现在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奋斗,而家庭的和睦、和谐,家风的良好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良好的家风培育人,它培育美好的种子,人从家里边把这颗种子又带到了更广阔的领域,影响到更多的人,从而营造出来一个更和谐、更美好的社会风气。这就是“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良好的家风尤为重要,家风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细胞。在中华文化传统中,家具有独特的地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来到文昌后,我深深的体会到了我们学校的家文化,文昌就是我们的家,同事之间不再是简单的同事关系,而是更加亲密的家人关系,我们在这个大家庭中不断地学习、生活,成长,大家共同构成了我们这个和谐的大家庭。

国家,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只有家国一体,才能实现我们的民族梦,我们的中国梦。

以上就是读趣百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平语近人观后感 习语润心观后感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读趣百科为大家带来最新学习资讯,了解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本站!

平语近人观后感3

正在央视播出的《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引起知识界热烈反响。海河之滨,清华园里,西子湖畔,黑土地上,祁连山麓,广大知识分子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再读经典篇章,深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鼓舞,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魅力所折服,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感染。大家一致认为,平语,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是武装全党、推动工作、指导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根本遵循。平语,是平实晓畅的语言,是党的领导核心与普通百姓的贴心话、连心语,是引领我们创造美好生活的谆谆教导和悉心嘱托。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接与交融,是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风范的当代体现。

我之前并没有看过这类节目,也不清楚党支部书记刘华为什么强调看这节目,看了之后才明白其中的真正含义。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我们要深刻领会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精辟论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学习,教育中,引导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孩子养成好思想、好品德。“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从这三方面引导当代青少年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人生观。

“为何学”是学习目的。一个孩子如果没有建立良好的学习目的,制定自己追求的目标和梦想,就像是一个没有根的浮萍,随波逐浪,在长长的求学路上是很难坚持到底的。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应该从小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远大的学习目标,建立自己的理想,让孩子凭借对追求理想的信念,才能让孩子坚定不移地在求学的路上努力学习。

“学什么”,我个人认为是紧随中国的发展要求,钻研自己的领域,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在自己的领域中,学以致用,创造真正的中国制造。现在我们国家的部分科技还不能领先全世界。而部分国家对我们中国的发展虎视眈眈。每一个青少年都应该从国家发展需要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领域,并为之而努力学习。避免朝四暮想。抱定信念,在自己学习的领域里钻研成果,成就中国制造,传承中国文化。

最后讲的是“怎么学”。蒙曼教授讲解了出自《礼记·学记》中的一句话: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一个人学习,没有朋友切磋琢磨,导致学识浅薄,夜郎自大,形成井底之蛙的局面。而我个人更愿意理解为现在的青少年学生不能仅依靠学校的教学内容,而应该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围绕着自己的学业,拓展更多的新兴学科和更广泛的学习内容。一方面可以拓展自己的见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其它科目中获得灵感,从而使自己的学业更上一层楼。

《平语近人》这个节目制作精良,具有中国特色,他蕴含了中国上下传统文化五千年的辉煌,正确地引导当代青少年的学习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比起娱乐至死的节目,《平语近人》更能引导懵懂的学子保持正确的学习态度。我观看了这个节目,更加坚定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后如何引导孩子建立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拓展她的眼界,广泛接触各种新兴学科,指导她学无止境,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当成提升自己能力的活动,并学以致用,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注重她的动手能力,鼓励她广泛阅读各类书籍。用这些方法来奠定她的学习动力,学习方向和学习目的,做到“学如弓弩,才如箭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