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就“酒桌办公”问题专项整治多次开展对干部职工督查检查,加大查处力度,对违反规定的人和事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做到严格自律,严明执纪,把工作落到实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酒桌文化整改报告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欢迎阅读与收藏。

酒桌文化整改报告1

“要切实破除‘不请客吃饭不办事’、‘请客吃饭乱办事’等‘酒桌文化’陋习,对通过‘酒桌办公’要资金、跑项目、争考核名次或谋取不正当利益等行为,要从严追究组织者、参与者的责任,并点名道姓通报曝光……”6月22日,记者从安徽省纪委了解到,该省各市、县陆续开展“酒桌办公”专项整治工作,明确全省公务接待除外事接待、招商联络之外,一律不准饮酒;实行每周零报告制度。“酒桌禁令”成为该省公务人员的一条高压红线。

据了解,今年6月初,中央巡视组向安徽反馈“回头看”情况,对该省整改落实工作给予肯定,同时反馈了存在的问题,并专门提到“酒桌文化尚未得到有效治理”,“酒桌办公”成为社会关注热点。针对这一问题,安徽省委决定开展专项整治“酒桌办公”等工作,由省纪委牵头负责。

6月17日,安徽省纪委召开全省纪检监察系统巡视整改工作动员部署会,明确在全省开展专项整治“酒桌办公”问题,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认真整治“酒桌办公”方面存在的问题,严格执行“所有省内公务活动(除外事、招商活动外)一律不准饮酒”的规定,对违规违纪者严肃查处。

记者获悉,专项整治工作从2016年6月中旬开始,分动员部署(6月中旬)、自查自纠(6月下旬至7月上旬)、监督检查(7月中下旬)、建章立制四个环节,重点治理“不请客吃饭不办事”、“请客吃饭乱办事”,通过“酒桌办公”要资金、跑项目、争考核名次或谋取不正当利益,党员干部及公职人员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在开展调研、培训、召开会议等公务活动中接受公款宴请,向下级单位和企事业单位及个人转嫁招待费用,同城之间、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相互公款宴请等问题。

该省要求,各级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到“酒桌办公”问题的本质危害,逐一对照、深入查摆“酒桌办公”方面存在的问题,认真制定整改计划和措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会同相关部门,通过财务检查、审计和明察暗访等形式,进行专项督查,及时发现和严肃查处“酒桌办公”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要严格执纪问责。自2016年7月起,各地各部门“酒桌办公”问题查处情况实行月报告制度,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月报表一并报省纪委。

酒桌文化整改报告2

记者20日从安徽省纪委获悉,该省各市、县已陆续开展“酒桌办公”专项整治工作,规定省内公务接待除外事、招商活动外,一律不准饮酒,酒桌禁令成了安徽官场上的一条高压红线。

今年6月初,中央巡视组向安徽反馈“回头看”情况,专门提到“酒桌文化尚未得到有效治理”,“酒桌办公”成为社会关注热点。“酒桌文化”成为中共十八大巡视以来的又一巡视新词。

据悉,此次“酒桌办公”专项整治工作对公务活动宴请做了明确规定,重点整治“不请客吃饭不办事”、“请客吃饭乱办事”现象;规定党员干部及公职人员严禁通过“酒桌办公”要资金、跑项目、争考核名次或谋取不当利益;严禁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

禁酒令还对各种猫腻和“擦边球”做了防范:严禁在开展调研、培训、召开会议等公务活动中接受公款宴请;严禁向下级单位和企事业单位及个人转嫁招待费用以及同城部门、上下级之间相互公款宴请等。

在安徽,因为喝酒导致的公职人员意外死亡事件曾经发生多起。公职人员以调研或交流学习名义,接受他人和企业宴请,超标准用餐饮酒,有人酒后倒在桌上“一觉不醒”,有人则是酒后驾车导致车祸身亡。这些喝酒造成的事故,均引发恶劣的社会影响。

对此,安徽省委书记王学军在此前召开的中央巡视组巡视“回头看”反馈意见整改动员部署大会上表示,要将作风建设抓到底,深挖潜入地下的不正之风。“酒桌办公”歪风名列其中。

“喝的是酒,喷的.是口水,讲的是关系,办的是事情。”一句顺口溜概括了“酒桌文化”的实质。中纪委机关报对此发声称,一些干部放不下“不吃喝不办事、不给好处不做事”的错误权力观,把贪图享受、吃喝玩乐当成公职人员的应有“福利”,总是想方设法找酒喝、找饭吃,说到底还是以权谋私的“心魔”在作祟。

酒桌文化整改报告3

6月下旬以来,接到区“酒桌办公”专项整治工作文件和区纪委办督查通知后,党工委、办事处立即组织学习传达,成立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纪工委牵头会同党政办、财政所等部门制定了街道专项整治工作方案,认真开展了自查自纠,取得一定成效。7月4日下午,区专项整治第三督查组来街道督查了此项工作的开展。并对街道落实工作的情况给予充分肯定。

一是抓好学习。结合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利用晨学、书记上党课等时机,学习开展“酒桌办公”专项整治工作文件,学习《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文件共8次。党工委、纪工委针对落实“酒桌办公”专项整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严格要求,要求党员干部树立依法行政、廉洁从政的正确权力观。

二是抓自查自纠。按照整治要求,进行自查自纠,发现极少数党员对于“酒桌办公”的恶劣影响还存在认识不深,在严格执行“三单一函”等财经纪律上还存在只有三单,没有一函的问题。个别社区存在招待费控制下降不严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办事处立即进行了整改,提出以后一律禁止报销除招商引资以外的接待发票。并对下一步专项整治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三是抓好重点。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动员部署“酒桌办公”专项整治工作,街道主要领导主持并提要求,确定将街道机关、三个村改居和红旗产业园作为专项整治的重点单位,将社区主要负责人和机关部门中层以上干部作为专项整治的重点对象,严禁违规接待。今年截止到6月份,街道“三公经费”实际下降16.5%,建立了街道的公务接待细则。

酒桌文化整改报告4

全省中央巡视“回头看”反馈会后,霍邱县下定决心立规矩、破陋习,扎实开展“酒桌办公”专项整治工作,强化正风肃纪,推动和谐发展。

宣传动员全覆盖。

6月28日,召开全县专项整治工作部署会,号召全县各级各部门贯彻落实省委、市委部署。6月28日至7月10日,每晚在《霍邱新闻》中播放专项整治工作通知,广泛宣传专项整治工作,让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深入了解专项整治工作内容。在《霍邱新闻》和政府网站设立曝光台,以查处典型案例震慑教育引导干部。截止目前,宣传教育成效明显,“酒桌办公”专项整治工作深得民心、深入人心。

督查检查无死角。

6月28日至7月10日期间,每天安排一名县纪委班子成员带队,调用3台车辆在全县开展专项督查,督查范围从城区餐饮经营单位到乡镇机关食堂、农家土菜馆,督查采取不打招呼、成员随机抽调的方式,确保做到真查真抓,确保督查全覆盖、无死角。针对督查后无法确定是否属公款消费问题,督查时间分别确定为午间12:30和晚间20点,对餐饮单位前台结账处实施重点监控。为防止遗漏,督查组对重点单位进行财务账据抽查,对财务报销是否规范、公务接待是否有酒水等问题进行详细检查、逐一核对。为确保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分6个督查组对全县各单位工作开展情况、软件资料进行专项检查。截止目前,督查产生的效果比较明显,全县“酒桌办公”专项整治工作扎实有序,未发现“酒桌办公”问题。

健全制度立规矩。

以“酒桌办公”专项整治工作为契机,分别印发《霍邱县“酒桌办公”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关于开展“酒桌办公”专项整治督查的.实施方案》、《关于开展“酒桌办公”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同时,要求全县各单位出台相关配套文件,并建立健全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实施常态化管理。印发《“酒桌办公”专项整治情况统计表》,要求全县各级各单位每周零报告“酒桌办公”情况,以自查自纠、自我加压方式层层传导压力。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酒桌文化整改报告 严禁搞酒桌文化整改措施精选五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更多最新优秀资讯请继续关注读趣百科网站!

酒桌文化整改报告5

日前,我市出台《关于在全市开展“酒桌办公”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酒桌办公”专项整治工作,要求今后所有市内公务活动(除外事、招商活动外)一律不准饮酒,以进一步巩固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三十条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正“四风”,进一步规范党员干部依法行政、廉洁从政。

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通过持续不断的治理,违规公款吃喝等问题有了明显好转。但随着反“四风”的不断深入,享乐奢靡问题改头换面、转入地下。特别是有的借争取项目资金之名请吃请喝,有的在检查评比中搞考“喝”“宴”收,有的在行政审批中吃拿卡要,有的在公务活动中违规公款吃喝,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败坏了党风政风和社风民风,必须坚决予以整治。

此次专项整治通过动员部署、自查自纠、监督检查、建章立制等阶段,重点治理以下问题:“不请客吃饭”不办事、“请客吃饭”乱办事;通过“酒桌办公”要资金、跑项目、争考核名次或谋取不当利益;党员干部及公职人员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以开展调研、培训、召开会议等名义公款吃喝;向下级单位、其他单位和企事业单位及个人转嫁招待费用;同城单位、上下级之间相互公款宴请;其他需要治理的“酒桌办公”问题,力求在7月20日前取得阶段性成效,年底前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将会同相关单位,通过财务检查、审计和明查暗访等形式,对“酒桌办公”问题进行专项督查,及时发现和严肃查处“酒桌办公”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凡是发生“酒桌办公”问题,不仅要从严追究组织者的责任,还要追究参与者的责任,并严格实施“一案双查”,及时予以点名道姓公开通报曝光。对群众的举报线索,对违规违纪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据了解,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将在6月底前公开曝光一批已查处的违规公款吃喝典型案例。自8月起,各地各单位“酒桌办公”问题查处情况还将实行月报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