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的《狙击手》是今年春节档电影中综合口碑最高的作品,但在商业片密布的情况下,影片票房表现并不抢眼。好在,当张艺谋导演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再次惊艳世人后,我们才意识到,他的诚意之作《狙击手》同样不该被忽视。关于电影狙击手观后感300字有哪些呢?以下是读趣百科小编整理的电影狙击手观后感3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欢迎阅读与收藏。
电影狙击手观后感300字1
很多年前到丹东,坐游船走鸭绿江中线的我方一侧,到了被炸毁的断桥附近,还在不太远的距离上遥望了对岸。那时候鸭绿江这一岸的高楼大厦和对岸的平房建筑之间的对比就已经很鲜明。也许是基于这种鲜明带来的自豪感,船上有人将火腿肠之类的食物裹了塑料袋向对岸扔,被人家穿制服带枪的人高声制止。江还是那条江,江上的风依旧,一定也与当年大桥被炸毁的时候类似吧。
那次到丹东,也曾去抗美援朝纪念馆瞻仰过。从灯光镶嵌的幽暗中走出来的时候,感慨万千:烈士墙满壁的照片,都是年轻的面孔。大多数牺牲者都在青春年华的20岁左右。而能留下照片的只是众多牺牲者中的一小部分。
只有在上了一定年纪以后,为人父母之后,才会慢慢体会到每一个这个年纪的牺牲者背后都有着家人怎样的深深痛苦与悲凉。而唯一的安慰来自这样的事实:个人的、家庭的哀痛之上,覆盖的是民族大义的旗帜。他们是为民族为国家献出了生命的人,永远应该被后代记住的人。记住的方式有很多,阅读历史、凭吊旧址等等都是,《狙击手》这样的电影所做的也是。
狙击手题材电影是中外电影中一个持久题材,在貌似平静中敌我双方互相以命相搏,一个瞬间定生死,互相角斗的既是技术,也是运气,更是勇气。在飞机大炮的热战时代里,狙击战场上这种类似放冷箭一样的战斗方式是很有单挑格斗的意味的,它近于古老的角斗对阵,唯一的不同是互相不能见面,一旦见面就意味着一方中弹倒下的结束。这其中的残酷和画面上的强烈冲击力,造就了以之为题材的电影的长盛不衰。
志愿军的一个狙击班,装备落后,后勤物资有限,而敌人训练有素的狙击小组则事先有准备,有计划,设计好了诱饵和圈套……在开始吃亏之后的攻心与枪法、速度和耐力的比试中,双方互有胜负,最终班长以大无畏的精神挺身而出,同意敌人以他自己换取负伤的侦察员员的条件。一步步走向敌人,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他在将炸药包绑在身上的时候就很明确地知道,自己是在去赴死。但是他没有任何犹豫和彷徨,没有任何退而求其次的折中与稳妥考量,他的遗言就只是嘱咐班里仅存的战士,在接下来的战斗中需要注意的事项,非常具体的怎么打、怎么防御的措施。
战争是政治的极端形式,是捍卫民族国家的最高形式,虽然双方的战士之间未必直接有仇,但是为了各自的国家民族互相攻伐杀戮本身就已经是最直接的生命威胁之下的生死搏斗。
就每一位具体的战士来说,人生真正走到你死我活的这一步,任何退缩都将只能是自取其辱,只有大无畏的顽强才能赢得包括对手在内的他人与社会的尊重,才能不失人之为人、战士之为战士的无上荣光。
《狙击手》相对较为真实地将那场物质极度匮乏之下的战斗用纪实风格表现了出来,甚至连一个班大多数人都是四川人,都讲四川话的事实也直接做了尊重,而不是像其他某些抗美援朝电影一样由着演员飙京腔,而不是习惯性地在电影里做现代感十足的酷酷的姿态。
电影如果止于此,是基本符合战争本身的真实的。但是就观众的观影习惯来说,结局不能如此仓促,故事也不能不彻底。后续的敌人动用坦克大炮又撤走坦克大炮,偏偏又留下了一辆,结果坦克里面的两个狙击手都被五班最后一个战士击毙的情节,很大程度上的确能够满足观众的这种习惯性的叙事期待。至于最后全体战士面对五班最后一个人完成任务归来的时候集体宣誓,则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舞台化效果的强化场面。它使电影从强烈的纪实风格中脱离开来,进入到一种展示意义上的高潮中……
记住先烈,重现他们牺牲的瞬间,定格他们大无畏的细节,振奋民族精神,培养后人的勇敢气质,并且注意节奏感,最大限度地节制着情感宣泄,《狙击手》这样的电影,基本做到了。它还有一种也许创作者自己也不期然的作用,就是将同一档期上演的某些武打导演主持的使用武打演员耍酷的同题材电影,给比得露出了神剧式的破绽。它在不经意中揭露了一个事实:任何只以商业电影好看的原则、票房的原则、挣钱的原则,对严肃的民族抗争、保家卫国的深重历史进行所谓表现的创作,其实都是可疑的。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电影狙击手观后感800字精选三篇的全部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更多最新优秀作文资讯请继续关注读趣百科网站!
电影狙击手观后感300字2
看了电影《狙击手》很受感动。在观影的过程中,整个影片塑造的紧张感,令人意犹未尽,看到五班与美军狙击手相互对战的场景时,令观众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凝滞呼吸,连心跳声都能听到,观众也似乎感受到,如果稍一露头,就会被狙击手飞来的 子弹当场击中。
我在观看整个影片过程,感受最深就是一个字“冷”,战场上天寒地冻,漫天白雪是"冷",与美军狙击手的对战是用"冷"枪,残酷的死亡是"冷"酷,还有拍摄影片时的镜头也是“冷”峻的。唯有的就是志愿军战士们那一腔保家卫国的"热"血,不怕困难,英勇无畏地面对强大的敌人,用自己的崇高爱国精神和沸腾的报国热血铸就的最冷的枪,这支英勇的最“冷"的枪,让敌军感到寒意,让美军战栗瑟瑟发抖,令他们心惊胆寒,节节败退。
这部影片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以小博大,以点带面,以局部显整体"的表现手法我认为这就是一种电影的创新,把小故事表现得深入透彻,才是电影的最大的成功。一部电影在有限时间内,如果包含有太多内容,反而让观众有种无所适从,无法捕捉住影片的重点和主线的仓促感,使观影的体验感降低。这部电影的这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就是一种很好的范例。
整个影片的战役并不是有名的战役,通过战争局部的视角来表现主题,整个影片把小场面演绎得非常透彻,主要聚焦点是五班的十名战士,通过他们的英雄故事,塑造出志愿军战士们,舍身报国的伟大形象,他们舍生取义,舍个人为大家的革命精神,激励着我们,他们是我们每个人心目中最崇高的英雄。
整个影片故事很精彩很感人,情节在处理感情戏时,点到即止,不过多煽情。还有就是片中的一些新的演员,除去张译和章宇外,片中大都是新面孔,在这部影片中没有过多使用明星。大胆起用一些崭新的演员,产生类似于纪录片的真实感的效果。他们就是路人甲,并没有明星的光环和流量。而且,事实证明,影片中的这些年轻新演员们在刻画角色时,都表现得非常精彩,表演可圈可点。
这部电影中除了在表现子弹的运行之外,没有使用其他过多的特效,用一种平实的叙事手法在讲故事。影片中的战役,我军装备很简陋,完全比不上美军的精良和先进,让观众担心五班的命运。但是,大家用自己的智慧和土方法不断地创造着神奇,影片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一个片段,那就是,利用勺子反光来探测出敌军狙击手的位置,非常具有想象力和突破性的情节。大家就是这样利用聪明才智,用智慧的战术来克服装备上的不足,让军事资源占绝对优势的美军,连连败退。
总之,《狙击手》是一部很精彩的电影,这部影片以其真实的战争为背景,情节连贯,清晰,写实感强烈,是一部值得一看且值得细细品味的影片。
电影狙击手观后感300字3
无论从剧情还是时长来看,《狙击手》在同类型的影片中不算复杂、冗长。一个半小时的影片,主要围绕着“救亮亮、夺情报”展开,视角在敌我双方之间不断切换,气氛紧张、情节紧密,导演对各片段处理方法的干净利落令人拍案叫绝。
如果说电影有属于自己的基调色彩,那《狙击手》是白与红的融合——白是雪地和战士们披风的颜色,红是战士鲜血的颜色。影片用两种格格不入的颜色经常混在一起,用这种醒目的方式渲染战场的残酷,也体现出张艺谋的色彩美学。
实际上,原型的故事比电影更加传奇。该片主角以著名的抗美援朝狙击手张桃芳为原型进行改编,张桃芳使用的莫辛-纳甘步枪,不仅后坐力很大,而且难以命中,他却能凭借这样一把枪单兵作战30多天,以400多发子弹击毙214名敌军,创下了志愿军单枪毙敌的最高纪录。
相比之下,电影里的主角大永显得有些青涩,但是夺情报、杀敌军的过程也成为他成长的过程,可以说这是“变”与“不变”的有机统一。
“变”的是大永成为了一个能独当一面的精英狙击手——他刚开始在遇见敌军埋伏时大永还惊慌失措,一切全靠班长指导,甚至因为决定错误而导致战友牺牲。但在战友一个个离他而去后,他铭记班长那句“手要快”,拿起班长留下的望远镜和勺子与敌军精锐周旋并获胜,保障了情报的安全。
“不变”的则是他仍然还是连长口中那个“感情脆弱”的孩子,每当一个战友牺牲,他都止不住泪目,让人无不动容。大永的眼泪,就是这样越过时空将观众与那段历史连接起来的。
《狙击手》中的人物形象是生动的。在选角上,大部分五班战士由陌生的面孔扮演,他们虽然没有明星那般精致,但战争片需要的正是朴实憨厚的形象。
这群新面孔将志愿军战士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对五班战士们保卫家乡和祖国感情的细节刻画,让观众深刻地领会到这些战士们的可敬、可爱。
比如,被嘲笑没文化的胖墩勇敢坚强,喜欢时常为儿子起名字,直到倒下的那一刻他仍在思考这个问题;亮亮为了躲过搜查忍痛将情报藏在伤口里,并成功地把情报转移到孩子身上,当真相成功传达给大永之后,他为了不落入敌手而果断地自杀;班长刘文武为了保护战士,站在前面威慑敌方狙击手,当发现敌军出尔反尔时,毅然点燃了身上的炸药与敌人同归于尽……
而且,该片对敌人形象的塑造也不再脸谱化,他们一个个不仅智商在线且武器精良、枪法了得,都是班长口中的“高手”。
其实,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有许多像张桃芳一样的战士活了下来,但更多的人倒在了保家卫国的战场上。
也许他们参加的战役没有记录,他们的名字也被历史的长河抹去了,但只要我们还能铭记那份不畏强敌的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们的鲜血就没有白流,这部电影就有存在的意义。
电影狙击手观后感300字4
看了电影《狙击手》很受感动。在观影的过程中,整个影片塑造的紧张感,令人意犹未尽,看到五班与美军狙击手相互对战的场景时,令观众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凝滞呼吸,连心跳声都能听到,观众也似乎感受到,如果稍一露头,就会被狙击手飞来的 子弹当场击中。
中国志愿军们顽强而无畏的精神战胜了敌人,也震慑了那些曾经侵略过我们的人。这是史无前例的战争;是穷国打败富国、弱国打败强国创造历史奇迹的战争;是军队打出国威、打出军威、打出骨气、扬眉吐气的战争;中国自愿军谱写了中华民族战争最光辉的一页,他们不愧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今天,我们的祖国一天比一天强大,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不应该忘记抗美援朝战争,更不应忘记那些在战争中浴血奋战的最可爱的人——志愿军,是他们让世界从新认识了中国,是他们保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让中国人民免遭外国侵略者的再次侮辱。在和平年代成长的我们应铭记这段历史,以他们为榜样,时刻以祖国的强盛为己任,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为中国的发展和壮大作出自己的贡献。作为中华的儿女,我们更要好好学习,用知识打败未来的敌人,保卫祖国的领土与祖国的强盛,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回报祖国和那些在战争中浴血奋战的志愿军们,不辜负祖国都对我们的悉心栽培与无限期望。
我们应该向中国人民志愿军学习艰苦奋斗的精神,好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不怕困难,努力学习,让今天中国之盛世,如昨日先辈所愿!
电影狙击手观后感300字5
对手说:这是战场,不是游戏场。可是面对对手,我们说的是要跟你“玩到底”。
柱元这个孩子成为了整部电影的关键,没有他就没有了全部意义,但是往往让我们忽略了“亮亮”这个战士生与死的全部意义,才是这部电影的关键。
明明是斗智,斗勇,但是从斗技开始,到斗技结束。
对手内讧,我们“内争”,天壤之别。
战士被装备压制后,哭着喊到:美国鬼子啥都有,我们啥都没有。班长回应到:谁说我们啥都没有,老子还在,五班还在。精气神也是武器,魂在,就不会输,这个不放弃,一直贯穿到剩下最后一个人,取得成功,也留下了魂。
在无可奈何地面对死亡,鼓励战友活下去,他们在唱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一遍又一遍。美国鬼子听到后说:“他们在唱歌,真想知道他们唱的是什么”。
望远镜,是最重要的线索之一,是我们唯一的高端装备,成为了普通战士的梦想,也成就了五班的梦想,在最后一名战士的手中。
五班点名,前后有两次,都是在战斗后,但是生一次,死一次。单有这些前后呼应,也不过如此。于是在影片最后一幕,第三次点名,向着“攻坚英雄”的勋旗,五班战士的答到,是魂在,超越了人名。
视死如归,革命的英雄主义 + 革命的浪漫主义。
看准头,更要看眼力。
勺子战术,被对手看穿了,我们就将计就计,再用一次,成为绝杀。
冷枪冷炮运动,当时的背景是力量和装备的悬殊,还有战略上的对决,对手是“狗皮膏药”战术,我们用的是“零敲牛皮糖”。
见火再敲,后发制人。
整部电影,从一张美国报纸上的照片开始,再从这张照片结束,对手不能忍受这种宣传上的“中国硬”,却没有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去认识,他们硬的除了装备和技术,跟中国对决的还有什么。这种不理解,贯穿了整部影片。
影片一再提到我们五班,都是普通的,微不足道的,事实上在这样的一场大战中这样的场景确实太小了,但是就是以小博大,从战场的小,人物的普通,命令的简单,却反映出了这场战争的大。
普通的名字,书写不普通的历史。
结尾字幕滚动,同时展示了一个黑白片微电影,致敬电影《上甘岭》,重演的经典场景,只有演员不是故人,其他都是一样的,这样的隐喻:历史从来没有改变,改变的是今天的我们,在继续这一段历史。这一刻,无人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