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以来,中国形象被严重扭曲。学贯中西、特立独行的辜鸿铭,于1915年出版用英文写成的《中国人的精神》,用自己的笔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下面为大家整理了3篇最新的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原文节选

我曾听一位外国朋友这样说过:作为外国人,在日本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讨厌日本人。相反,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喜欢中国人。这位外国友人曾久居日本和中国。我不知道这样评价日本人是否合适,但我相信在中国生活过的诸位都会 同意上述对中国人的判断。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久,就越喜欢中国人,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尽管他们缺乏卫生习惯,生活不甚讲究;尽管他们的思想和性格有许多缺点,但仍然赢得了外国人的喜爱,而这种喜爱是其他任何民族所无法得到的。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这里再次提到的温良,就是我曾经提示过的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那么,中国人又是如何具备了这种同情的力量的呢?

我在这里冒昧给诸位一个解答——或者是一个假设。诸位愿意的话,也许可以将其视为中国人具有同情力量的秘密所在。中国人之所以有这种力量、这种强大的同情的力量,是因为他们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 ——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下面让我们看看中国人是否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对此,我们可以用中国人实际 生活中表现出的一般特徵,来加以说明。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的语言。中国的语言也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个很明显的 事实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和受过 教育者要容易得多。原因在于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相反, 受过教育者,特别是受过理性教育的现代欧洲人,他们是用大脑和智慧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有一种关于极乐世界的说法也同样适用于对中国语言的学习:除非你变成一 个孩子,否则你就难以学会它。

其次,我们再指出一个众所周知的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事实。中国人具有惊人的 记忆力,其秘密何在?就在于中国人是用心而非脑去记忆。用具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 ,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后者是枯燥乏味的。举例来说,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儿 童时代的记忆力要强过成年后的记忆力。因为儿童就象中国人一样,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

接下来的例子,依旧是体现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并得到大家承认的一个事实— —中国人的礼貌。中国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那么其礼貌的本质是什么呢?这就是体 谅、照顾他人的感情。中国人有礼貌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他们完全了解 自己的这份情感,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徵。中 国人的礼貌虽然不象日本人的那样繁杂,但它是令人愉快的。相反,日本人的礼貌则是繁杂而令人不快的。我已经听到了一些外国人的抱怨。折衷礼貌或许应该被称为排 练式的礼貌——如剧院排戏一样,需要死记硬背。它不是发自内心、出于自然的礼貌 。事实上,日本人的礼貌是一朵没有芳香的花,而真正的中国人的礼貌则是发自内心 、充满了一种类似于名贵香水般奇异的芳香。

我们举的中国人特性的最后一例,是其缺乏精确的习惯。这是由亚瑟·史密斯提出并使之得以扬名的一个观点。那么中国人缺少精确性的原因又何在呢?我说依然是 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象头脑或智慧那样僵硬、 刻板。实际上,中国人的毛笔或许可以视为中国人精神的象征。用毛笔书写绘画非常困难,好像也难以准确,但是一旦掌握了它,你就能够得心应手,创造出美妙优雅的书画来,而用西方坚硬的钢笔是无法获得这种效果的。

正是因为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一种像孩子的生活,所以使得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显得有些幼稚。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即作为一个有着那么悠久历史的伟大 民族,中国人竟然在许多方面至今仍表现得那样幼稚。这使得一些浅薄的留学中国的 外国留学生认为中国人未能使文明得到发展,中国文明是一个停滞的文明。必须承认 ,就中国人的智力发展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为地限制了。众所周知,在有些领域 中国人只取得很少甚至根本没有什么进步。这不仅有自然科学方面的,也有纯粹抽象 科学方面的,诸如科学、逻辑学。实际上欧洲语言中"科学"与"逻辑"二词,是无 法在中文中找到完全对等的词加以表达的。

像儿童一样过着心灵生活的中国人,对抽象的科学没有丝毫兴趣,因为在这方面心灵和情感无计可施。事实上,每一件无需心灵与情感参与的事,诸如统计表一类的 工作,都会引起中国人的反感。如果说统计图表和抽象科学只引起了中国人的反感, 那么欧洲人现在所从事的所谓科学研究,那种为了证明一种科学理论而不惜去摧残 肢解生体的所谓科学,则使中国人感到恐惧并遭到了他们的抑制。

实际上,我在这里要指出的是: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并非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所有处于初级阶段的民族都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正如我们都知道的一样,欧洲 中世纪的基督教徒们也同样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马太·阿诺德就说过:"中世纪的 基督教世人就是靠心灵和想象来生活的。"中国人最优秀的特质是当他们过着心灵的生活,象孩子一样生活时,却具有为中世纪基督教徒或其他任何处于初级阶段的民族 所没有的思想与理性的力量。换句话说,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是: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它既有成年人的智慧,又能够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

因此,我们与其说中国人的发展受到了一些阻碍,不如说她是一个永远不衰老的民族。简言之,作为一个民族,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就在于他们拥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最初提出的问题了——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真正的中国人就是有着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过着心灵生活的这样一种人。 简言之,真正的中国人有着童子之心和成人之思。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中国人永远年轻的秘密又何在呢?诸位一定记得我曾经说过:是同情或真正的人类的智能造就了中国式的人之类型,从而形成了真正的中国人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这种真正的人类的智能,是同情与智能的有机结合,它使人的心与脑得以调和。总之,它是心灵与理智的和谐。如果说中华民族之精神是一种青春永葆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那么,民族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国人心灵与理智的完美谐和。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最新1

作为在中国生活了近五十年、每天接触形形色色中国人的中国人,在读辜鸿铭老先生《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之前,我从未想过广泛意义上的中国人是什么样子的。换句话说,大多数人可能和我一样,曾或多或少地了解、探索过某类或某几类中国人的特性——比如中国的文人、中国的政客、中国的商人,等等;但是并没有想过这些中国的文人、政客、商人以及其他各行各业的民众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又为中国人所特有的性质——或者并不是没有想过,只是这项工作过于繁琐和庞杂,人的本性又过于复杂难测,要想从中找到一两个简洁准确的名词或是一句巧妙无比的语言来概括古往今来形形色色的所有中国人,无疑是万分困难的,并且是极不讨好的——关于探求人和精神的方面的问题,总会有不同的见解,是难以统一且易引起反对的。

而自晚清以来,国家内忧外患,处境艰难,举步维艰,中国、中国人的形象被严重扭曲,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猛烈冲击着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那时不仅仅是西方人蔑视中国文化,就连部分中国人也对自己的文化产生了误解和偏见,一味地要完全否定并摒弃中国文化、学习西方。在这种时候,辜鸿铭——这位学贯中西、特立独行的老先生——敢于站出来捍卫中国传统文化,维护中国文化的尊严,是需要极大的勇气来面对各种嘲讽和蓄意伤害的,也只有真正地把国家大义主动挑在肩头的人才能做出这样的事来。所以,即使《中国人的精神》中的某些言论确实显示出些许盲目维护与自大,也不能否认辜鸿铭老先生在向西方宣传中国传统文化、阐述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中国文明的价值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呢?真正的中国人具有什么样的特性呢?

辜鸿铭老先生的回答是:真正的中国人是过着具有成人的理智同时具有孩子的单纯心灵的生活的人;中国人的精神只是一种心态,一种宁静祥和的心态,真正的中国人借此看清万物的生命,过着充满想象力的人生。

具体地讲,中国人性格和中国文明特征是精深、博大、淳朴、优雅的;真正的中国人是驯化了的生命——没有任何野蛮、残忍、残暴的文雅,但绝不是绝望了的、阉割了的人的那种顺从而是一种从容、镇定和历经磨练后的成熟,这种特性使任何一个中国人无法完全地让人非常讨厌。

虽然我并不是完全同意辜鸿铭老先生在论述自己观点的时候所举的例子,比如认为男子纳妾的必然性,把战争的成败完全归咎于是否遵守礼义道德等等,未免有失偏颇;但是,老先生的部分结论还是令我信服的,并且我觉得在当下是十分值得国人借鉴的。

辜鸿铭老先生说,真正的中国人应该是无需花费世界多少成本就能使自己保持秩序的人,窃以为十分在理。宇宙本身有自己运转的秩序才得以存在,人类社会存在于天地之间,自然有其固定的秩序,以此来保护人的生生不息和社会的稳定有序。故而,真正的中国人应该是自觉遵守并保持秩序的人,展现出文雅的教养和礼节。以自身所经历为例,客观地讲,初在钢厂上班的一年里,一方面感受到了大家工作中较为积极、优秀的习惯,另一方面却察觉到一些同事时间观念的淡薄。我接受的理念一直都是要按时上班,在约定的时间之前干完本职工作。然而在这里,居然有人迟到,甚至仿佛是天经地义的,这应该是不合情理的。

这就引出了辜鸿铭老先生的另一个观点,家庭是教育的主体,学校是辅助家庭教育的存在,并且教育不应该是教导教条,而应该是启示性的,是活的感情的激励鼓励。在当下我们的主要生活区域是学校,但家庭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人生不过是在整合幼时养成的性格和习惯,所以最初的家庭教育往往影响甚至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而学校教育又是一种补充——毕竟家庭父母难免有所遗漏——高于简单的做人基本准则的国家社会方面的规则应该是学校给予的。不管是家庭还是学校的教育都应该是启示性的,不能是刻板的、呆滞的灌输,而应该是灵活的、生动的、根植于心灵与灵魂的言传身教,融于生活方方面面的礼仪、道德感、荣誉感。

正如马修.阿诺德所说:后来的异教徒的诗歌依靠感觉和理智生活;中世纪基督徒的诗歌靠心灵和想象生活。而现代精神生活,当今的现代欧洲精神的主要因素,既不是感觉和理智,也不是心灵和想象,而是富有想象力的理智。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最新2

中国人的精神,首先是存在的,尽管也曾出现过危机,至少它已经延续了数千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中,写道,用一个词可以把典型的中国人所给你们留下的印象归纳出来,那就是“温良”。

作者认为,中国人的本性是温文尔雅的,中国人几乎是完全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所以说中国人是典型的“温良”,但今时今日,西方人口中的“温良”二字或多或少都带着一点贬义的味道。为此,我想借麦加温博士所言:中国人的温良,不是精神的颓废的、被阉了的驯良。中国人的温良意味着没有冷酷、过激、粗野和暴力,即没有任何使诸位感到不快的东西。

从现实生活中的细节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的“温良”精神无处不在,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正是这种品行,中国人热爱和平,尊重值得我们尊重的万物。这里提到的温良,就是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所以,中国人需要“温良”精神,发扬“温良”的精神。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最新3

在辜鸿铭先生所著《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有一篇名为《中国的妇女》的文章,其中对于中国“女性理想”进行了阐述,得出了中国女性归属于无私的“忘我教”,具有温柔、腼腆、忍耐的性格特点——并以此为荣。

当时,饱经战火的中国正处于衰败之中,形象被西方极度扭曲,本书则有力的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于中国的偏见,就这一点而言,我十分钦佩辜先生,并折服于其文字的力量。但是,论及其中内容,我却无法全部接受,尤其《中国的妇女》一文,让我忍不住在此反驳。

文中用大量篇幅围绕中国纳妾这一现象进行讨论,认为纳妾并不与夫妻之爱冲突,也并不会影响家庭幸福,反而是一种促进。男性对妻子的保护与爱,就体现在让妻子免受妾的责骂、侮辱。这不免就有些可笑了,如果男性没有纳妾,也就不会存在妻子被家中另一个女子辱骂甚至夺位的可能性,又何来保护一说?如此爱护不过是亡羊补牢罢了。

作者认同纳妾——接纳另一个女人与自己共享一夫、共同生活,是一件会令人生气的、难以接受的事情,但他却通过“忘我教”这样一种看似高尚的赞赏,武断的认为中国女性因无私而不会有上述心理感受,更不会与自己的丈夫大闹——就这样用一个“高帽子”把纳妾一事再次合理化了。在我看来,这便是一种“道德绑架”,是对纳妾这一劣习的狡辩。在做出女性属于“无私教”的时候,已经将男女置于不平等的地位上,再冠以如此高名,让女性承受来自社会的道德压力,稍有反抗,便会被加上莫须有的不良不淑的罪名。无奈低头的女性,默默忍耐着丈夫纳妾一事——这样乖顺的行动,又强化了人们对“无私教”的认可,恶性循环下,纳妾一事最终成了全社会认可的合理的行为。“道德绑架”下,可怜的女性也只能无私忘我了。

文中作者批评了弹着钢琴唱着歌、出入社会的女性,他坚定地相信女性的美德就是照顾家庭。我很认同家庭在中国人心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照顾好家庭固然是一种美德,但这样的美德必须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如果是被时代所迫、被社会道德所迫而只能一心照顾家庭,操心每日饮食起居,这便不能称作美德了。何况,将女性捆绑于家庭之中也会造成男性被捆绑于社会之中,个人兴趣被压抑,不能遵从自身意愿的生活,总会带来烦恼和矛盾。

每个人依据个人意愿而各在其位,对于提高生产力,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将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不过,对于一个生活在清末的老先生来说,儒家文化熏陶下写作而成的文章,有一些我们现代人不能认可的观点是情有可原的。本书的价值,也并不在于将其中观念照搬至当今社会,恢复所谓“中国真正的文明”。为晚清之后的中国挽回文化尊严,这才是我们应当从中学习的——用我们的文字,在现代社会,消除西方对我国的偏见,塑造文化中国的形象。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介绍的关于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原文节选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最新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为大家带来参考帮助。想了解更多最新的读后感范文,请关注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