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绝非朝夕之功。必须拿出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和超常规的力度,从过往的历史实践汲取经验智慧,从当前的发展现实积聚脱贫力量,坚定凌云志、续用绵久功,用心用情用力开展帮扶,坚决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共同谱写中华民族全面小康最壮丽的篇章。以下是读趣百科范文网整理的浅谈对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讲话精神的认识,欢迎阅读。

【篇1】浅谈对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讲话精神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深度贫困地区要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指出了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上,必须解决好志气的贫困、思想的贫困、知识的贫困等问题,这是变扶贫工作中“输血”为“造血”,变贫困群众被动“要我脱贫”为主动“我要脱贫”的重要保障,对于激发和培育深度贫困地区发展内生动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一些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存在自我发展意愿不足的问题,在深度贫困地区,这样的问题依然存在,甚至更严重。这突出地表现为,有的贫困群众不思进取、缺乏现代市场思维、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缺乏脱贫的志气;有的贫困地区社会文明程度较低、教育发展落后、存在贫困代际传递的现象;有的地区脱贫工作缺乏扶志、扶智的有效工作方式方法,缺乏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意愿的合理体制机制。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我们必须通过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加大力度培育深度贫困地区发展内生动力。

“扶贫先扶志”,加大深度贫困地区内生动力培育,必须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信心和意愿。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穷不思进取、“人穷志短”,可怕的是信心和志气的缺乏。“弱鸟有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真正做到“先飞”“先富”,还要看贫困群众脑子里有无“人穷志不穷”的意识。贫穷地区完全可以依靠自身努力、政策优势等,在特定领域实现脱贫致富,决战深度贫困,必须把扶贫和扶志有机结合起来。在脱贫工作中,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这就需要深度贫困地区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教育和引导,帮他们在思想上树立起脱贫致富的信心、自我发展的决心、苦干实干的恒心。

“扶贫必扶智”,加大深度贫困地区内生动力培育,必须改善贫困地区的社会文化和教育水平。深度贫困地区,往往是社会文化封闭、教育落后的地区,文化教育的落后又造成这些地区发展滞后,如此,形成了物质贫困和知识匮乏的恶性循环怪圈。贫困地区实现脱贫致富,最长久、最根本的动力在教育,教育是拔除穷根、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在决战深度贫困的过程中,我们尤其要注意加强智力扶贫,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偏远山区等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支持力度,让这些地区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不让他们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也要注重对这些地区贫困群众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知识视野、劳动技能,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

“激励强动力”,加大深度贫困地区内生动力培育,必须增强贫困地区脱贫激励机制的构建。在加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发展内生动力培育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往往以教育宣传、思想引导等软性手段为主,取得的效果有限。在培育贫困群众自我发展动力的过程中,要注意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构建体制机制,以有效的激励手段促进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勤劳致富。要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方式对贫困群众进行扶持,在扶贫的过程中激发出他们自我发展的意识。要及时总结各地在激励贫困群众加强自力更生、打消“等靠要”消极思想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将行之有效的好思路、好方法、好机制及时进行推广。要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等硬性手段,激发出贫困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

“有光滋养有雨润,终需种子自向天”。决战深度贫困,需要我们不断强化支撑体系、加大政策倾斜,集中优势兵力打一场攻坚战。更需要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坚定脱贫志、铆足精气神,凝聚起强大的自我发展动力。有强大的政策力量支持,再加之贫困地区群众的苦干实干,我们一定能攻克坚中之坚,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篇2】浅谈对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讲话精神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要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深度贫困地区区域发展必须围绕精准扶贫发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进一步明确了在脱贫攻坚进入破解深度贫困的新阶段,必须结合深度贫困地区自身的特点,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办法,让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准中更准”。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尤其是在全面脱贫攻坚向破解深度贫困难题深入之时,如何在脱贫攻坚资源有限的形势下,摸清贫困之根、号准贫困之脉、下好脱贫之方,对于提高脱贫资源配置效率,增强脱贫实际效果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要拿出超常规的举措,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在破解深度贫困的过程中,把精准做深做透。

聚焦精准发力攻克坚中之坚,要继续强化精准识别,实施“靶向治疗”。精准识别是精准脱贫的前提。与其他贫困地区相比,深度贫困地区“贫有千种、困有百样”,在破解深度贫困的工作中,精准识别任务更重、迫切性更强。我们要科学识别深度贫困地区,既要注意识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区域性整体深度贫困,也要注意识别因灾、因病、因残、年老等家庭性个体深度贫困,只有弄清楚哪些地区、哪些家庭属于深度贫困,我们才能有的放矢,找准发力点。我们还要科学识别致贫原因,是属于产业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不足、社会事业滞后,还是由于资源匮乏、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都必须要搞清楚、弄明白。只有强化精准识别,才能找准深度贫困这个“靶子”,才能聚焦深度贫困精准发力。

聚焦精准发力攻克坚中之坚,要继续推进精准施策,下好“绣花功夫”。精准施策是精准脱贫的关键。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难度更大、任务更艰巨,必须提高脱贫措施的精准度,不能搞大水漫灌。必须从每个贫困村、每个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去出发,因户施策,针对具体情况实施发展产业、组织务工、异地搬迁、保障兜底等措施,要下好“绣花”的细功夫。尤其是在脱贫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新增脱贫举措要向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各类惠民项目要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新增涉农资金要集中整合用于脱贫攻坚项目。深度贫困地区的区域发展也要紧紧围绕精准扶贫发力,要重点发展贫困人口能够受益的产业,交通建设项目要尽量向进村入户倾斜,水利工程项目要向贫困村和小型农业生产倾斜,生态保护项目要提高贫困人口的参与度和受益水平。

聚焦精准发力攻克坚中之坚,要继续加强精准管理,做到“投钱见响”。精准管理是精准脱贫的保证。决战深度贫困,必然要集中资金、项目、政策等脱贫资源,真金白银地进行投入。精准的管理是脱贫资源能够顺畅、集约、安全、高效地投入深度贫困地区的重要保障。加强精准管理,要理顺体制机制、厘清责任事权,要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各级都要按照自身事权推进工作,做到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效果到位,确保深度贫困脱贫工作有条不紊。加强精准管理还需要阳光操作,对脱贫资源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避免暗箱操作,坚决防止“跑冒滴漏”,筑牢脱贫资金管理使用的带电“高压线”,确保脱贫资源能够用准用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深度贫困的形成固然有其深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等原因,但只要有阳光普照,再坚固的寒冰也终有涣然冰释的一刻。决战深度贫困,只要我们能紧紧围绕精准二字,狠下“绣花”苦功,聚焦精准发力,坚持久久为功,我们就一定能让脱贫的阳光消融深度贫困的坚冰,攻下这全面脱贫之路上的坚中之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