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发是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原党支书,从上世纪60年代起,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历时36年,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千百年来滴水如油的历史。以下是读趣百科范文网整理的遵义老支书黄大发感人事迹学习心得体会最新,欢迎阅读参考。

遵义老支书黄大发感人事迹学习心得体会最新篇1: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这是一首多年前,流传于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草王坝村民组的顺口溜,真实反映着当地村民当时的生活状况。这样的状况却被一个老人用一生的时间改变了,他就是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为了改变草王坝缺水的困境,黄大发带领着群众风餐露宿,靠着肩挑背扛、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历时36年,终于建成了一条总长约十公里,被群众亲切的称为“大发渠”的生命之渠。黄大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怀着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群众的热爱、身体力行、身先士卒,给草王坝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人民群众过上了幸福生活。对于每一个共产党员而言,都应该学习“黄大发”的先进事迹,心中常怀“黄大发”之心。

常怀“黄大发”之心,心中有党性。党的先进性要求共产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继承和发扬无私奉献精神,吃得亏受得苦。黄大发加入共产党以后,心中铭记着党的宗旨,时刻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以自己的行为诠释了共产党员了含义。在修建“大发渠”的过程中,由于设备的落后,需要在悬崖绝壁上用钢钎铁锤开凿沟渠,危险重重。黄大发总是身体力行,身先士卒,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用自己的行为给群众起到了模范到头作用,使修渠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常怀“黄大发”之心,心中有人民。从1958年,23岁的黄大发被推选为草王坝大队大队长、后历任支部书记、民主村支部书记等职位。在村干部任上的45年中,黄大发并没有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为自己谋福利、捞好处,而是一直牢记宗旨,全心为民,克已奉公,苦干实干。在当选草王坝大队大队长之时,年轻的黄大发就立誓要为村民干引水、修路、通电三件大事。此后,黄大发将一生都献给村里,献给了人民群众。在“大发渠”修建成功之后,黄大发又带领群众改造良田,修建学校和通村公路。正是因为黄大发心中装着人民群众,才能数十年如一日的为了人民群众的福祉而不懈努力。每一个共产党员也应该向黄大发学习,心中有人民,才能践行党的宗旨,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才能让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现象不再发生。

常怀“黄大发”之心,心中有韧性。富兰克林曾说:“惟坚韧者始能遂其志”,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晁错论》中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黄大发虽然没有超世之才,但是凭着坚韧的意志,历经失败最终取得了修渠工作的成功。1961年,黄大发怀揣着希望带领着群众开始修建引水渠,经过十来年的努力,由于缺乏科学的方法与技术,导致第一次修渠失败。面对着失败的结果,面对着群众的埋怨,黄大发并没有因此放弃心中的希望,而是选择从头开始。经过三年的学习,黄大发掌握了大量的修渠知识,再经过科学的测绘与计算,黄大发再次带领群众走上了修渠的道路。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的心血没有白费,黄大发最终将潺潺清水引到了草王坝,结束了草王坝缺水的历史。

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常怀黄大发之心,心中装着党、装着人民,不怕失败,无畏困难,坚韧不拔的面对工作;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该用黄大发老书记的精神激励自己,为取得扶贫攻坚工作的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遵义老支书黄大发感人事迹学习心得体会最新篇2:

4月19日,《人民日报》以《一个人,一辈子,一道渠》为题,整版报道了贵州省遵义市草王坝村原支书黄大发36年“拿命修渠”的感人事迹,深深地触动了无数人内心最柔软的那抹情愫。

历时36年,黄大发以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不等不靠的责任担当、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带领村民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硬是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一举改变了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其人其事,看似朴实无华,实则感天泣地,堪称时代楷模,尤其值得广大贫困地区党员干部认真学习。

一要学其“不认命”——敢想敢干。“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传唱千百年的民谣描绘出的恶劣环境让草王坝村很多人叫苦、妥协甚至认命。但黄大发从23岁入党、任大队长起,就一直把引水、修路、通电作为梦想,就一直想着“给村里通水”这件“大事”,更是用36年的漫长岁月“拿命修渠”,修成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水渠,完成了许多人一生都不可能完成的壮举。可以说,他当干部的一生,就是敢想敢干、为民服务的一生。

二要学其“不惧短”——勤学善学。修水渠要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一群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淳朴农民,修修补补十几年,喝水的梦被反复拉扯、无情破灭。面对初次修渠失败的窘境和乡亲们的绝望与埋怨,黄大发冷静地总结了症结所在,“没有文化就没有方向,光靠蛮干,注定修不成功。”壮志未酬的他四处求教、自学水利技术,54岁还主动申请到乡镇水利站跟班学习,从零起步、从头开始,用三年的时间使几乎是半文盲的自己最后变成了“水利专家”。正是这样的谦逊和执着,让他知耻后勇、勤学技术、苦练本领,最终翻越了障碍、挺过了难关、学成了技术。

三要学其“不逃避”——苦干实干。“有困难,党员干部要先上。”秉承这样的信念,黄大发面对艰险打头阵、遇到难题自己扛。自学水利技术,带着简陋的测绘工具翻山越岭进行勘察;赤脚步行去炸药厂背炸药,脚板磨得破皮出血;看着离地300米的悬崖峭壁,村民们心惊肉跳不敢动工,“太危险了,给多少钱都不干”,请来的专业施工人员也停下了手脚。黄大发第一个站出来,腰里栓一条绳子就翻了过去,完成了测量工作。在他的感召下,小伙子们纷纷效仿、“飞檐走壁”、攻坚克难……一桩桩一件件修渠往事,记载着这位“年份英雄”的足迹,像陈年老酒那样历久弥香。

四要学其“不徇私”——担责担当。“干部在干,群众在看。”黄大发这样想也这样做。于是,在机遇面前,他2天时间走了200里路完成项目审批;看着一堆皱皱巴巴的“救命钱”,他流着泪立下军令状:“修不好我把名字倒过来写,我拿党籍来作保证,我拿命来换!”为避免水泥被偷,他在车里睡了一晚;老伴儿想要一碗水泥补补家里破了的灶台,被他坚决拒绝,“公家的水泥一碗也不能贪”。正是这样的履职尽责、敢于担当,衬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大公无私、大气凛然,难怪多年来全村老百姓会毫不犹豫地把修渠集资的钱交到他手上,还都说“放一百个心”。

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冲刺阶段,全面同步小康伟大目标渐行渐近,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自当主动对标焦裕禄、杨善洲、黄大发、廖俊波等先进典型,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围绕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敢想敢干、勤学善学、苦干实干、担责担当,以实际行动践行合格、争当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