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特指未被开发的地方,是具有经济或人文环境潜力的地方。本文将介绍全市开发区调查报告。

全市开发区调查报告第一篇:

为加快推进省精细化工基地建设,县政协于5月上旬组织开展了加快精细化工基地建设专题调研。其间,调研组深入基地建设指挥部、乌江镇政府,召开入园企业、被征地行政村村民代表座谈会,广泛了解精细化工基地建设情况。在此基础上,5月14日,组织召开了精细化工基地建设专题研讨会,县有关领导,县直有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了研讨会,大家围绕精细化工基地建设中的深层次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现将有关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建设精细化工基地是我县实施东向发展战略,承接东部化工产业转移,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2006年,华星化工因发展壮大的需要,在乌江镇石跋河地区建设了新的生产基地,将原厂区的车间逐步搬迁到新区。新区建成投产后,企业规模效益得到了迅速膨胀。县委、县政府看到了化工产业的发展潜力前景,决定以华星化工为依托在石跋河地区兴建精细化工基地,并开展规划编制、申报工作。2007年元月,省发改委批准同意了《省精细化工产业有机合成基地总体规划》,规划期限2006-2020年;明确了以农药系列产品为龙头,重点发展中间体化工产品、医药化工产品,同时发展高分子化工、基础化工等产品;规划总投资116亿元,实现年产值188亿元。总规划面积10.42平方公里,近期启动面积4.46平方公里。2008年初,省精细化工基地建设指挥部成立,全面启动基地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经过一年多来的建设,化工基地已初步建成,并显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

(一)现代化的华星拔地而起。精细化工基地龙头企业华星化工,规划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设六大功能区,首期规划建设1300亩,总投资9亿元,建设7个项目及配套工程。2007年建成投产,当年销售收入8.48亿元、实现税收0.22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94%、27.3%。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14.4亿元、实现税收1.1亿元,比上年度增长70%、400%,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的30.9%、57.8%。综合实力由全国化工行业第10位上升为第3位。为做大做强除草剂产业,华星化工与阿根廷阿丹诺公司共同出资设立星诺化工,昔日的两个强劲竞争对手强强联手,有望改变中国乃至世界农药产业的竞争格局,对推进中国农药行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期,华星化工出台了2009年投资计划及五年发展规划,规划五年内新上项目12个,项目总投资44.17亿元,用地2836亩,项目投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38.89亿元,利税17.6亿元。现代化的华星化工园使企业又跃上一个更高更新的发展平台,成为公司发展新的增长点;华星化工园成为精细化工基地的园中园、特色园,成为带动化工基地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东部转移企业纷至沓来。基地建设短短的一年时间,已有12家化工企业入驻,其中建成企业3家、在建企业4家、签约企业5家,在谈待签约项目13家。入驻的企业不是简单的数量集中空间转移,而是在转移中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凝聚产业效益。项目整体来看,均具有较大的投资规模,平均投资达5000万元以上,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个;较高的财政贡献率,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平均销售收入达1亿元,其中10万吨三氯化磷项目年销售收入就达4.5亿元;外向度较高,项目出口额占企业销售收入的50%左右;科技含量较高,大都与高校科研院所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有自主研发的主导产品,有较为稳定的销售市场。可以说,精细化工基地必将成为我县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我国精细化工产业发展经历了从无序的满山放羊到高效益的产业园区集中发展时期。配套的基础设施是发展基地建设的前提,经过乌江镇、精细化工基地建设指挥部的共同努力,已完成征地面积3200余亩,基地内日处理2.8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已投入运行,日供水5万吨的自来水厂即将扩建到位,年处理1万吨的固废焚烧炉运行正常,1000吨泊位的化工专用码头已完成规划设计环评等前期准备工作,3.5公里的基地主干道路正在施工,启动区管网工程已开始招标,拆迁安置房已正式开工建设。预计到10月底,化工基地基础设施公用工程能基本满足入驻企业生产需要。

(四)综合优势日益显示。从承接产业转移化工基地建设所遵循的原则要求来看,精细化工基地完全具备承接化工产业转移化工基地建设所必备的基本原则内在要求。它靠近长江,有足够化工生产所需的水源;拥有便捷的水陆交通运输条件;拥有开阔的土地可供化工企业适度污染排放的环境容量、较强的自净纳污水域。基地还拥有一系列独特优势。合法身份逐步完备。随着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东部发达地区精细化工企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东部地区也相继出台了化工产业政策法规,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鼓励加速化工产业转移。在此形势下,拥有一个精细化工基地的合法身份,对于主动承接东部化工产业,进而跃上与东部地区互动发展的新平台至关重要。省精细化工基地于2007年获得省发改委《化工基地总体规划》批复,成为全省唯一的省级精细化工产业基地;随后,基地高起点地编制了《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了省咨询工程研究院组织的专家评审;《环境影响报告书》通过了专家评审,并获省环保局批准。大量的基础工作,使化工基地合法的身份证逐步完备。政策机遇难得。国务院已同意我省启动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化工基地位列其中,这是我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重要平台难得机遇。区位优势独特。化工基地位于县乌江镇石跋河地区,属于南京一小时都市圈省会经济圈的辐射范围,与全国最大的化工要素市场化工科研人才集聚地南京市仅50公里。

合法的身份、独特的优势使省精细化工基地成为产业转移中的理想选择,在3月15日举办的精细化工基地招商推介会暨投资项目签约仪式上,江苏省四家企业落户该基地。仪式上,来自江苏省常州市的张升先生说到,选择精细化工基地是他在13次的深入考察调研基础上,全面了解基地各方面情况,并与江苏省的连云港盐城化工园进行反复比较后的理性选择。张先生发自内心的话语是对我县精细化工基地综合优势的充分肯定,也说明了我县的精细化工基地已经成为承接东部化工产业转移的有效平台。

二、化工基地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看到化工基地快速发展远大前景的同时,我们也感觉到基地在发展中存在着不少困惑难题:

(一)征地拆迁满足不了基地的用地需求。在基地总体规划中,近期建设面积4.46平方公里,至2008年底共征地3200亩,其中华星化工一期占地1500亩,可用的仅1700亩,已经不能满足签约项目用地需求。加之,征地范围内部分地势高的土地没有完全征下来,致使已征的部分土地没法进行平整,影响一些签约项目公用工程开工建设。也就是说目前基地处于无地可用状况,更谈不上下一步的发展用地。

(二)华星化工与承接转移企业的矛盾。应该说,没有华星的发展壮大,就不会有化工基地的动意、启动急剧膨胀。然而,随着发展,扶持服务基地的龙头企业华星化工与承接东部化工产业转移,吸纳外来企业入园的诸多矛盾日益突出。如何把华星化工的基础设施、项目用地、发展规划与基地发展协调合拍,努力做到基地扶持服务于华星化工的膨胀发展,华星化工带动促进基地的健康快速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三)基地综合服务能力不强。化工基地建设的专业性、复杂性,赋予基地具体而繁杂的管理服务职能,这些职能仅靠由几个抽调人员组成的临时性化工基地建设指挥部是无法承受的。基地独立的融资平台尚未形成,只能依靠财政投入,而县级财政状况是无法满足基地巨大的资金需求。基地没有独立的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等公共设施,目前只能通过县政府出面与华星公司签订协议,由华星公司按市场价格为入驻企业提供相应的给水、污水处理服务,这只能是一种权宜之计,作为发展中的华星化工随着自身的迅猛发展,能否从市场化的角度一如既往地提供服务,并承担相应的后续责任,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三、加快化工基地建设的建议

进一步加快基地建设步伐,使化工基地早日实现大发展、大飞跃,更好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是我县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建议:

(一)统一认识,加大化工基地建设力度。面对当前难得的政策优势、良好的发展机遇,我们要进一步统一认识、坚定信心,全县上下进一步树立起近期看化工、远期看港口的发展理念,将化工基地建设作为我县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切实做到举全县之力,培育发展精细化工基地,尽快提高精细化工基地的产业规模承载能力。

(二)积极探索政府引导下的市场化运行机制。要注重引导社会资源,遵循市场规律,建设好精细化工基地。要明确华星化工在基地中的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支持华星大发展、快发展,要着重围绕华星新的投资计划五年发展规划,组织专门班子,协助做好项目申报、后勤保障等工作,确保投资计划有序推进。要进一步明确精细化工基地发展思路,鼓励华星化工利用自身优势,吸引东部转移企业入驻基地,注重选择与华星化工产业关联度强的企业入驻基地,努力延长加粗产业链,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三)加大征地力度,满足基地发展需求。要不断强化征地力量,明确拆迁责任主体,拿出两区征地拆迁力度,开展精细化工基地二期征地拆迁工作,必要时可从县直机关抽调骨干人员富有征地工作经验的同志参与到此项工作中,确保按时按量完成征地拆迁任务,再也不能出现项目等地的现象。基地要认真筹划未来的发展,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适时启动中期建设,为今后的发展预留下充裕的空间。

(四)不断完善规划,增强基地综合配套能力。化工基地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要坚持以科学规划为龙头,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不断完善规划,既注重生产区的建设,又注重生活区的规划,超前做好基地布局。要积极探索化工基地综合配套设施建设运营的良性模式,鼓励国内外投资者来化工基地投资建设公用基础设施,通过有偿运营作为投资回报,不断增强基地综合配套能力。

(五)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服务功能。要进一步发挥精细化工基地建设领导组的统筹协调功能,比照县经济开发区的管理模式,建立起具有化工基地特色,适合化工基地发展的高效能、高规格、高质量的管理机构,在融资、规划建设、协调服务上开展工作。要研究利用好政策,处理好依法依规灵活变通的关系,相关职能部门要摒弃部门利益,做到少说不行、多研究怎么行;少说不能办、多研究怎么办,在土地证办理、建筑规划许可证发放、环境评价、安全评估、税票开具等程序上提供优质服务。县政府要在适当时机,为入驻企业设立一站式服务,使环境优化年活动落到实处。

全市开发区调查报告第二篇:

一、宣城市开发园区基本情况

宣城市现有省级经济开发区13个(含筹建),其中:国家核准的省级经济开发区4个,分别为宣城经济开发区、宣州经济开发区、宁国经济开发区和广德经济开发区,核准面积14.22平方公里;省政府批准筹建的省级经济开发区9个,分别为郎溪经济开发区、泾县经济开发区、绩溪生态工业园区、旌德经济开发区、宣

州狸桥经济开发区、宁国港口生态工业园区、郎溪十字经济开发区、广德新杭经济开发区、泾县云岭经济开发区,9个筹建省级经济开发区批准规划面积69.96平方公里。

近年来,宣城市抢抓机遇、先行先试,以打造开发区载体建设为抓手,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努力把区位转化为优势,把后发彰显为先行,承接产业转移取得显著成效,开发园区建设各具特色,如火如荼,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全市13个省级开发区(含筹建)实现工业增加值125.66亿元,占全市43.5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74.98亿元,占全市37.65%;完成财政收入30.76亿元,占全市36.3%。

(一)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做法

在实地参观和座谈中,宣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开发区发展,不断创新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方法、好做法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具体可以概括为六新:

1.出台承接产业转移新政策。

在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基础上,宣城市制定了含金量较高、操作性较强的《关于促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40条。其中:市本级产业投资专项基金2亿元已基本到位,运作方案正在拟定;企业运营应急互助资金3000万元也已基本到位。市财政从起连续6年每年投入不少于1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市开发区建设。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飞地经济发展的意见》,积极探索发展飞地经济。广德县还出台了《广德县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二十条》、《广德县加快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奖励扶持办法》、《广德县pcb产业园发展扶持政策》。郎溪县用足用活省示范区建设40条政策,充分运用先行先试权,结合该县实际,分产业、分行业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强化政策引导和产业导向。

2.突出集群补链招商新方法。

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宣城市注重产业链招商,集群式承接,多措并举促进产业集聚。一是补链配套招商。在全面分析本地主导产业上下游及其关键环节的基础上,编制产业需求目录,开展针对性招商,促进产业集聚。二是委托合作招商。通过委托商会、工商联、龙头企业等,采取定向招商、驻点招商等形式,利用客商的人脉资源等承接产业集群。三是园区合作共建。先后建立了宣城玉环机电产业园、郎溪经都产业园等合作共建园区,整体承接对方产业集群。四是设立专项资金。市国投公司、希达公司(国有独资)各出资1-2亿元,专门用于宣城开发区重大产业项目的跟进投资。郎溪县按照四个招商、三个紧盯、五个不招的总体思路,把整体对接、集群承接作为重点用力方向,主攻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大力度开展集群式招商,注重产业链招商,推动和实现平行转移和反梯度转移,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年新引进项目678个,实际到位内资115亿元,增长114%。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2个。落户十字经济开发区、总投资273亿元的郎溪(中国)经都产业园一期已动工建设。

3.打造承接产业转移新载体。

以园区建设推进年活动为抓手,全力主攻园区建设,提高园区配套承载能力。,省政府批准宣城市筹建了5家省级经济开发区。根据示范区建设的总体要求,该市把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布局和提升产业层次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首要任务,全力推进区域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的编制。宣城市高起点规划了总面积63平方公里(起步区近15平方公里)的《宣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规划》,现已上报省政府待批。目前,宣城市承接平台建设速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见效快。开发区内道路框架全面拉开,路网基本形成,基本实现七通一平。区内功能配套齐全,居住、购物、宾馆均以较高标准定位建设。供水、供电、天然气、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进展快,承接产业转移载体建设步伐加快。

4.产业集聚效应显现新雏形。

通过设立产业投资专项资金,制定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产业发展目录等做法,引导承接产业向开发区集聚。在产业导向上,壮大传统支柱产业与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并举,各开发区产业集聚效应初显。宣城经济开发区初步形成了汽车零部件、医药、光电、新型建材为主导产业的产业体系;宣州经济开发区初步形成了纺织服装、机械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新型建材、精细化工等主导产业;郎溪经济开发区重点围绕金属压延、装备制造、电力电子、轻工纺织、农副产品深加工五大主导产业发展产业集群; 广德经济开发区突出发展机械制造、信息电子主导产业,做强做精新型材料、光气医药骨干产业,优化提升轻纺、农产品加工传统产业,培育扶持新能源、节能环保新兴产业。

5.制定资源节约和环保新举措。

一是严把产业准入关。严禁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和两高一资项目进入园区。全面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启动了节能评估审

查制度,对承接项目的审核严格做好水资源论证、职业病危害评价等工作,加强承接产业的环境跟踪监测。二是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坚持集约和节约用地政策,科学规划、系统整合、合理利用开发区土地资源。在土地利用上,广德县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开发区土地集约增效的若干规定》,切实把好用地审核和项目准入关,做到一次性规划、分期用地。对多层标准厂房建设给予财政补贴,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用地密度。郎溪县建立项目入园会审制度,制定促进工业园区项目集约节约用地暂行规定,分类确定各园区项目入园标准,明确对5000万元以下单体项目不再单独供地,综合考量项目投资强度、产出率、建筑密度、容积率、税收贡献等指标。

6.破解要素瓶颈有了新突破。

强化要素保障,破解承接产业转移的瓶颈制约。着力打造五个平台,即:集约式用地平台,用足用活土地置换、增减挂钩和未利用地的政策,挖潜盘活土地存量。严格用地准入条件,严把投资强度、税收产出率等指标关口,确保集约节约用地。稳固人力资源平台,大力开展万人培训、万人引进、万人回归三个万人计划,千方百计保障企业用工需求。无缝对接基础设施平台,全力推进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溧广高速郎溪段建设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连接三区的快速通道即将建成通车。多赢融资平台,加强政银企合作,大力引进发展各类金融机构,优化融资平台,多家村镇银行挂牌营运,数家小额信贷公司先后落户。一流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强干部作风和机关效能建设,深化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推行全程帮办代理服务,全力塑造服务优、环境好、效率高的优质服务新形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一是要素制约严重。土地:开发区的核准面积普遍较小,绝大部分都存在区外开发的现实和需求,亟待扩区。同时,土地报批时间长、报批费用高等问题比较突出。资金:融资渠道不宽,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企业流动资金严重缺乏。人力资源:不仅高层次的管理、业务人才匮乏,一般用工也存在招工难的问题。二是产业结构趋同。开发区主导产业面广,核心企业不强,创新研发能力薄弱,产业链条不长。各开发区各自为阵,产业结构趋同,园区特色不明显。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竞争力不强。三是配套服务欠缺。金融、物流、研发、检验、海关、码头等现代服务业和配套设施需进一步完善。

二、宣城市合作共建园区的探索

宣城市与发达地区合作建园具有起步较早、合作模式多样、合作效果实在等特点,已经与上海、江苏、浙江等多个地区和开发区开展合作共建。目前,跨省域合作共建园区共有9个,其中,已开工建设的5个,分别为宣城市开发区玉环机电工业园、郎溪开发区无锡工业园、郎溪十字开发区经都产业园、宁国开发区医疗器械产业园、广德开发区乐清电子科技园;已签合作协议的4个,分别为宣城市开发区上海淀山湖工业城、宣州开发区梅氏产业园、郎溪开发区常州工业园、广德开发区上海(闵行、松江、青浦)工业园。合作共建园区模式主要有5种:

1.宣城市开发区玉环机电工业园模式。

,宣城经济开发区与浙江玉环汽摩配协会签订合作协议,规划用地8000亩,一期项目用地亩,目前在建地块实现六通一平,入园项目42个,在建项目20个,协议投资76.86亿元。此外,宣城市开发区玉环机电工业园还进一步延伸发展空间,在宣州、宁国、泾县开发区设立分园,各分园已陆续引进项目并落地建设。合作方式:集中规划,委托招商,共同推进,财政奖补。开发区拿出一块相对集中的土地统一规划,负责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并给予合作入园的项目优惠的土地和税收政策。协会负责根据规划定向组织玉环汽摩配行业的客商来投资,并协调和督促项目建设进度。入园项目需符合产业政策和投资密度要求,项目达产生效后,开发区按协议规定给予协会奖励。效益分享:税收收益全归开发区。开发区按入园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结合其建设进度,对协会拨付招商经费,对项目按投资协议约定分年度拨付一定的财政补助。经济数据统计均计入宣城经济开发区。合作园区对入园项目采取总部经济、异地生产、统一经营的方式,消除了转出地政府对产业空心化、地方税收减少等问题的担忧,实现了两地(宣城、玉环)三方(转出地政府、承接地政府、转出企业)的共赢。

2.郎溪开发区无锡工业园模式。

该工业园是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0月,郎溪县政府与无锡滨湖区一批特种装备制造企业签订整体转移投资协议。动工建设,重点引进江苏无锡投资客商,总体规划用地1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超过亩,目前共签约项目563个,其中科技含量高的亿元项目61个,在建项目228个,分7批举行了集中开工仪式,其中,主体工程在建的亿元重点项目105个。从入园项目类别和投资体量看,在未来的35年时间内,将进一步建成国内特种设备制造行业重要的专业化生产、研发基地。投资1000万元的安徽省质量技术检验检测中心郎溪分中心即将建成,合工大(郎溪)特种设备研究院已经成立,金属表面处理中心项目正抓紧引进,园区可以面向行业就地提供产品研发、表面处理、性能检测、人员培训等公共配套服务。合作方式:商会搭桥,驻点招商,一事一议。成立了郎溪县无锡商会,商会在无锡相关产业企业推介和引荐,郎溪县驻点,共同招商。对入园的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效益分享:给予商会引荐人物质奖励,通过郎溪县产业引导基金奖励来郎投资企业。

3.郎溪十字开发区经都产业园模式。

11月,正式签约落户郎溪十字经济开发区,产业园由郎溪县政府、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管委会和鸿翔控股集团三方合作成立。一期规划面积1亩,其中起步区4300亩,已平整土地约1500亩左右,一期规划范围内五纵六横32.2公里主干道全部开工建设,经编园区11个专项规划正在评审之中。招商引资成果显著。2011年1月18日,一次性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1个,协议资金52.3亿元,意向投资项目95个,投资额143亿元。今年上半年力争已签约21个项目开工建设。2011年,产业园计划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力争达到35亿元,启动经编织造区、后整理配套区、轻工制造区、仓储物流区等四个组团建设,建成电、燃气、水处理中心、热电厂等主要配套项目。合作方式:共创共建,效益共享。郎溪县政府负责行政管理及审批事项,海宁经编产业园负责产业转移、服务平台支撑以及产业链拓展,浙江鸿翔控股集团成立了经都产业园投资开发公司,负责园区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采取三方合作、分工明确、多元投资、市场运作模式合作共建园区。既有合作双方政府层面的合作,又引进实体企业参与投资建设和招商管理。效益分享:郎溪方对该投资开发公司从营业年度起缴纳的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地方留成部分实行五免五减半。入园企业优惠政策执行郎溪方当年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经济指标计入本地。

4.宁国开发区医疗器械产业园模式。

宁国开发区医疗器械产业园是由苏商国际医械联合总会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联合组建的安徽苏科医疗器械产业园有限公司与宁国经济开发区合作举办的,签订合作协议,总体规划用地6000亩,在建项目用地4800亩,总投资53亿元,计划5年建设完成。目前园区已完成厂房建设6万平方米,签订入园项目17个,意向项目38个。科海医用耗材、苏瑞消毒、苏曼信诺、诺曼荣、瑞斯迈、红楼梦旅游用品等项目主体工程在建,部分厂房已竣工;沁海金属、沃尔曼生物科技、宝盈生物农药、津桥医用包装等项目在办理规划设计工作,年内开工建设。合作方式:组建公司、委托招商、土地转供。由武汉苏商工业园投资公司出资在宁国市成立安徽苏科医疗器械产业园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元,安徽公司负责入园项目引进和项目服务,宁国开发区负责园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并供地给安徽公司。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效益分享:对方享受招商奖励,入园企业(项目)独立享受相应的土地、税务优惠政策。各项经济指标计入本地。

5.广德开发区乐清电子科技园模式。

6月10日,广德经济开发区与浙江省乐清市会创电子有限公司等七家企业签定合作协议,占地面积300亩,投资规模4.5亿元,主要生产轻触开关、插孔等产品。目前园区内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已到位,两家企业已开工建设,其中一家已试生产,另有四家企业将于2011年4月开工建设;已到位资金1500万元。合作模式:开发区按十三类工业用地价格出让土地,并提供七通一平等建设条件,投资方负责科技园区内项目建设。效益分成:入园企业享受《广德县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二十条》及《中共广德县委广德县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开发区土地集约增效的若干规定》等优惠政策。

三、借鉴推广宣城开发区经验

宣城市抢抓皖江示范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市属开发区率先与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合作共建区中园,大胆尝试有效的合作共建园区模式,积极探索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为全省的示范区建设和开发区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宣城市的实践有力地说明,创新是抢抓机遇、快速崛起,推动承接产业转移的不竭动力;合作共建是深化长三角合作,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有效方式;集约节约用地是有效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园区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借鉴推广宣城开发区经验,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促进全省开发区又好又快发展,提出如下六点建议:

1.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

规划是先导,坚持规划先行。遵循市场规律,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作用,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优化空间布局,加快建设产业承接集中区、示范园区,集中力量办好现有开发区。科学编制全省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认真抓好示范区内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的实施,结合新设和扩区,认真做好拟申报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和产业规划的指导及编制工作。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目录,不断优化园区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

2.大力促进开发区转型升级。

研究制定促进全省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以提高产出强度为核心的扩区补充规定和筹建开发区转正标准,有序推动现有园区扩区升级,分期分批转正筹建开发区,适当控制筹建开发区和乡镇产业集中区数量。鼓励依托现有开发区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促进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着力推进开发园区规范化、特色化、集约化,推动各类要素向园区集聚,实现园区项目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功能集成。

3.支持和推进合作共建园区。

研究制定推进园区合作共建的实施意见和支持政策,打破行政区划制约,创新合作方式,探索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推进园区合作共建。鼓励采取区中园、共管园、托管园和飞地经济等多种模式,合作共建园区。协调推进宣城市与上海市利用白茅岭监狱在郎溪县、广德县境内的部分土地探索发展飞地经济,建设皖沪合作产业示范园区。支持跨省域、跨市(县)域、皖江与皖北地区合作共建园区,提高全省开发区整体竞争力。

4.推广创新集群式招商方式。

创新招商方式,推广集群式承接、补链式招商,努力提升产业层次。大力推行专业招商、专题招商、以商招商,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结合重大项目招商,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搭建产业转移促进平台。利用徽商大会、广交会、高交会、西洽会及各类投资贸易会展,高水平策划招商活动,努力提高招商引资实效。

5.

着力提高集约化发展水平。

严格开发区布局的环保标准,实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开发区的设立、扩区和改变区位选址必须符合主体功能区划和环境保护要求。严格资源节约和环保准入门槛,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项目进入机制与退出机制。坚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加强土地清理整合,盘活存量土地,推进多层标准厂房建设,提高土地利用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园区。

6.建立健全考评和体制机制。

研究制定全省开发区分类考核评价和评比表彰办法,按皖江城市带、皖北地区、皖南和大别山区三大区域分类制定考核评价指标。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市县开发区考核评价和评比表彰工作,评价结果作为开发区扩区、转正、升级的重要依据,并纳入政府考核目标管理。建立健全开发区环保和资源集约准入机制、合作共建园区的利用共享机制、人才引进、使用和服务保障机制、公共平台和配套服务跟进机制、资金和融资支持机制和分类考核评价激励机制,促进全省开发区加快发展。

全市开发区调查报告第三篇:

随着一江两岸协调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进,特别是以、为基础组建郑蒲港新区,以及乌江工业园与慈湖高新区合作共建机制的形成推进,县经济开发区已成为县未来工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载体,承担着发展工业、集聚产业、拉动财税的核心任务。为加快开发区发展,使之尽快成为我县工业经济的主要支撑点,县政协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并赴、、三地经济开发区进行考察,学习先进,借鉴经验,现将调研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考察情况及周边园区的特点与经验

本次考察的3个开发区,开发区起步较早,设立于2000年底,与我县开发区同时获批,开发区创建于2007年3月。从目前现状发展态势来看,、开发区已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位居全省前列;开发区发展较快、特色明显。对比三个开发区,给我们的最大感觉是差距压力。

县与三地开发区的主要指标对比(2011年度)

(一)支持保障持续有力。三市县高度重视经济开发区工作,把开发区作为本地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承接转移的中心集聚点、对外开放的主要突破口,先后出台了加强推进开发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相关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明确了开发区的产业定位、发展规划,并在财政税收、土地供给等一系列方面给予倾斜,为开发区自我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党政领导在开发区建设中投入大量精力,在事关开发区发展问题上亲力亲为,积极协调解决相关发展难题。如市由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常年联系开发区,市纪委书记任开发区政委,并自2004年起实施5次开发区建设大会战,实现了园区规模拓展、基础设施基本配套、项目承载能力增强的目标。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定期调度开发区工作,召集相关部门现场办公,为开发区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保证。

(二)体制机制运行顺畅。在财政体制上,三地开发区均实行一级财政体制,其中、还设立了园区财政金库,规定开发区规划范围内土地出让金地方财政实得全部反哺开发区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企业税收全部纳入工业园金库,为开发区自我滚动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在投融资体制上,三地开发区都拥有自己的建设投资公司,将土地收储、资产收购、基础设施投入、标准化厂房建设等全部纳入建设投资公司操作;积极同银行部门畅通融资渠道,为开发区建设融资,为园区内企业融资提供担保。如开发区设立了转贷应急资金,先后为100多家企业调度资金4亿多元,并全部安全收回。在管理体制上,各地着力创新开发区管理模式,为开发区的发展创造条件。如开发区所在地办事处主要领导在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兼职,对市直有关部门派驻开发区机构实行双重领导;县委、县政府将园区所覆盖的村社区划归开发区管理,有效避免了在土地征迁、群众安置、社会管理工作上出现的推诿扯皮现象。在服务机制上,三地开发区实实在在地推行一站式服务体系,实现无障碍化服务。市将市项目服务中心委托开发区管理,对所有派驻机构实行双重管理,其业务在开发区内独立完成。开发区建立绿色通道,与县行政服务中心实行并联一站式审批制度,对因客观原因确实不能在园区完成审批手续的,规定办结时间。

(三)产业定位清晰明确。三个开发区都有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开发区依托马钢,大力发展冶金压延及机械制造加工产业。开发区围绕本土传统产业做文章,形成汽车橡胶零部件、耐磨铸件、电子元器件三大主导产业,培育做强了中鼎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及上市公司。开发区针对建园初期产业定位不明确,入园企业杂乱的现象,重新梳理发展思路,认真研究周边城市的产业特点,结合自身铸造产业优势,确定了围绕合肥、芜湖两个空调生产基地,发展制冷配件产业。目前制冷配件产业已落户亿元以上项目7个,另有8家空调配件项目正在洽谈之中。三地的做法让我们深切体会到:产业定位不明确或大杂烩的园区不能得以快速发展且没有持续生命力。

(四)注重完善配套功能。重视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对优化园区环境、提升园区服务功能极为重要。三个园区高度重视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开发区投资新建了2.3万平米的职工公寓,配备了集体宿舍、夫妻宿舍、餐厅、浴室、超市、诊所等,直接租赁给企业,有效解决了企业的实际困难。开发区建成了颇具规模的集餐饮、居住为一体的焦家大型综合社区,开发了翠湖林居、家天下等商业小区,并顺势引入了一汽大众、北京现代等7家汽车4S店,规划了社区医院、星级酒店、城市综合体、家具建材专业大市场等一系列综合配套项目。开发区组建众益工业地产公司,启动了工业广场项目建设,并计划建设15栋4层标准化厂房食堂、宿舍等配套设施。

二、我县开发区现状

我县经济开发区作为工业经济的主战场,通过六年时间的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已逐步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县委、县政府加大对开发区的支持力度,三联泵业、电线电缆等本土企业的崛起,一批重点项目的入驻,快速拉动了开发区的发展步伐。2011年,开发区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同比增长20%、15%,5.4平方公里的框架已全部拉开,四纵五横道路全部建成。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开发区还存在着产业定位不明、机制运行不畅、政策环境不优、发展空间受限等不足。面对差距以及周边园区你追我赶的发展态势,我们唯有创新理念、自增压力、主动作为,走出一条富有县特色、产业特征鲜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真正实现县域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

三、加快开发区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以规划为引领,政策为支撑,夯实发展基础

加快扩区工作。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县经济开发区将进行扩区工作。由于县城市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未调整修编结束,扩区工作难以启动。建议由县委、县政府牵头,成立强有力的扩区工作领导组,明确扩区工作步骤时间节点,统筹指导扩区工作。同时,开发区要对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整修编,着眼长远、超前谋划,尽快编制完善开发区发展规划,尽快明确向哪发展、怎么发展、发展什么,并持之以恒实施,为建设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开发区提供有力保证。

强化政策支持。在财政体制上,重点明确收入划分、财政收支基数、投融资等政策,建议重新核定现有的以前两年收入平均数为基数的收入基数核定办法,进一步完善现行的财政体制,明确界定开发区收入范围支出责任;将三联泵业等开发区重点企业税收收入给予一定比例的返还,用于开发区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企业发展;对经营性土地出让金按既定比例及时拨付,缓解资金矛盾,降低融资成本;探索设立开发区一级金库,并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管机制,实现事权统一、责任明确。在土地使用上,将土地指标向开发区倾斜,注重以项目定指标,为开发区长远发展预留用地空间。通过这一系列的政策,实实在在地把人权、财权、事权下放,为开发区自我滚动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提升管理水平。要盘活用人机制,建立企业化运作模式,实现扁平化管理,打破身份界限,将机关干部原有身份保留,工资存入档案,因事定岗定责,真正实现同岗同酬,全方位吸引人才。要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县政府每年下达可考核、可执行的计划任务、对开发区班子、内设机构工作人员设定考核内容,量化考核指标,落实奖惩制度,建设高效、务实、勤政的开发区管理团队。要适时将园区所覆盖的村社区划归开发区管理,建立开发区与行政区一体化管理模式,真正实行权责明确、权责统一,高效推动园区的开发与建设。

(二)明确产业定位,加强载体建设,增强总体实力

尽快明确主导产业。目前,开发区企业涵盖泵阀制造、光电设备制造、运输设备制造等行业,企业之间关联度不大、衔接性不强、关联交易不多,难以形成产业链条、膨胀产业规模。建议依据现实状况产业发展基础,深入调研,充分论证,明确园区产业定位,科学编制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搭建主导产业与高等院校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主导产业的形成发展。建议在发展我县泵阀制造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进,做到在政策上重点扶持、管理上重点保护、服务上重点倾斜,全力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并不断地延伸产业链,切实培育一批增强开发区总体经济实力的企业。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投资模式。利用社会资金来承建园区基础设施项目的BT投资方式,已越来越成为周边各开发区首选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要本着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按照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引进社会资金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共同开发、共同受益的目的。节约集约土地。要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对还有闲置土地的项目,鼓励其增资扩模,实现无地招商,把土地空置率降到最低;要建立健全项目准入、管理、退出机制,稳步推进土地清理工作,盘活存量土地;要加快科技孵化器、公共设施的建设,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为一些科技水平高、经济效益好但又不符合单独供地标准的小微型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创业平台,实现土地利用的集约化企业成本的最低化。

注重完善配套功能。要按照产城一体化的要求,不断完善园区商贸、文化、娱乐、医疗、职工公寓、公共交通等配套设施,把开发区打造成为宜工宜商宜居的重要载体,避免企业重复建设,分散精力,消耗财力,粗放用地。

(三)以管理服务为抓手,创优发展环境,提升形象档次

构建服务平台。加快一站式服务建设,真正打破审批过程中的部门利益、各自为政凭关系、靠脸面办事现象。相关职能部门要赋予派出机构相应审批权限,派出人员接受本单位开发区的双重管理考核,各项审批管理业务必须按照精简、优化、限时原则,独立完成并限时办结。要按照招商引资承诺,取消对开发区企业收取基础设施配套费(符合规划要求的办公面积)、人防异地建设费等县内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搭车收费,真正实现园区工业项目零收费,打造诚信政府。职能部门要为企业真情服务,在法律政策范围内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切实减少对企业任务式的、走过场式的检查、调研,为企业生产运营提供良好的环境;对程序性的年审、年检项目,由开发区协调相关部门,组织园区企业集中审批办复。

提升服务层次。今天开发区的发展,已不能只满足于为企业审批办证、建设管理提供服务,而是要在企业投融资、用工平台等更高的层次提供服务。在企业融资上,应及时成立开发区建设投资公司,整合资产资源,盘活存量土地,建立开发区自己的融资担保平台;协调专业银行,用应收账款、库存产成品、机器设备、原材料等流动资产来作为抵押物为企业进行融资,并努力开拓企业新的融资渠道。在企业用工平台上,单独依靠企业自主招工已不能适应形势需求,建议由人社部门牵头,开发区具体组织,加强同大中专院校以及劳务市场的联系协作,定期不定期召开专场招聘会,为企业解决用工难、人才难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