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太平洋大逃杀》有感
"人们常常认为,罪犯与普通人是大不相同的。但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罪犯通常都是相当平庸的人,而且非常乏味,他们比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那些遵纪守法的老百姓更无特色,更引不起人们的兴趣。罪犯实际上是一些相当笨的人,他们的动机也常常很简单、很俗气。"
——悬疑大师 希区柯克
2000年12月16日,日本上映了一部电影《大逃杀》。电影讲述了经济危机的背景之下"一群中学生被迫送往行动范围受限的、荒无人烟的地方自相残杀直到只剩下一个为止,为了防止他们做出违犯规定的事情,他们必须带上特制的项圈如若违反规定则会马上爆炸。十年之后的12月一首名为"鲁荣渔2682号"的渔船满载33名船员出海,当8个月后,这艘船再回到港口时,船上仅剩下11名船员,其余22名船员20人被杀害2人失踪。他们在远离大陆的"孤岛"(渔船)上经历了怎样的残酷,透过时尚先生《太平洋大逃杀》一文,我们似乎可以窥见一斑。
《太平洋大逃杀》发表于2016年1月14日,《时尚先生》的记者采访到当时该事件的一位亲历者"赵木成".这时的"赵木成"是一名刑满释放人员,文中说,他的眼神"犹疑,不是的望向背后",他的脸庞"黝黑"、眼角"耸拉"、身躯"矮壮","他不满30岁",却"像是从一百年前的照片里走出来的人".简单的对比+白描,一个经历残酷而苍老的形象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作者通过转述"赵木成"的话语,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将我们引入到故事之中。我们透过"赵木成"的视角,好像站在渔船之上,看着那些普通人怎样一步步的变成杀人的"恶魔".
记者也并不满足于听取,从文中我们会发现作者在听的过程中深深的观察着"赵木成",记者观察到"他似乎时常感到焦躁,四下无人,仍不时回头、站起,在身后的空地兜转一圈,又坐回去,继续呆呆地盯向水面。"这是一个时刻在恐惧之中,对周着时刻警惕着形象,即便周围实际上什么也没有。
透过整篇文章,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残酷,一种理性的残酷。透过"赵木成"的叙述我们看到这整件事情的中最重要的头目刘贵夺并不是一个"欲望压倒理性的人",实际上他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个聪明人。他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做了个小笔记本,记录航行坐标,说明他一开始就对可能的"危机"做着准备,然而也许并不知道"危机"是什么。他钓到的鱼是所有人中最多的,当另一个头目"包得"可能反叛时,他也在很早的时候就预料到了,他在大学生失踪后宣称他是他的卧底,这样就在整个渔船上制造出了恐怖氛围—身边的人变得不可相信且你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突然的消失。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直接或间接杀害了22个人,想想很不可思议。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理论—路西法效应,这个理论告诉我们个人的性情并不像我们想像得那般重要,善恶之间并非不可逾越——在环境的压力之下好人也会干出可怕的事情。在这整个事件初,船员上船希望通过两年的努力能够挣到足够的钱,然而他们事后发现合同是假的,工作压力巨大、管理层有巨大的权威且以暴力的方式管束着船员,最重要的是最后可能所得的工资其实很少,用"赵木成"转述"刘贵夺"的话说:"连赊的烟钱都不够".在这样的状况之下"刘贵夺"等人自然地不希望再继续下去。也许,他们最初的时候真的只是想要夺船然后返回,并没有想要杀人,但是当第一个牺牲者(老夏)出现后,整件事就想着另一个方向不可逆转的前进了。
修昔底德陷阱——这本是运用在国际政治学上的理论,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以古希腊与斯巴达的关系为例,讲述了这样的一个事实:当希腊以一个强权的形式崛起时震惊了陆地强权斯巴达,双方之间的威胁和反威胁引发了竞争,在长达30年的战争结束后,两国均遭到毁灭。修昔底德指出:"使得战争无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壮大的力量,还有这种力量在斯巴达造成的恐惧".当以夺船成功后,船上就形成了三股势力。以"刘贵夺"为首的大连、黑龙江籍船员,以"包德"为首的内蒙古籍船员,以船长李承权为首的管理层。虽然刘贵夺夺船成功,但是来自原管理层的威胁,来自另一位主要起事者巴德的威胁一直困扰着他,这是一种源自内心的恐惧,事实上这种恐惧困扰着船上的每一个人,这种恐惧的名字叫做:死亡。
于是,整个事件变成了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样子,为了保命先杀害管理层、再杀害包德等人,而最后由于逃跑毙命的大副等人则是巨大压力的牺牲品。这就像多米诺骨牌,当第一个倒下后就再也停不下来了。
最后,再来让我们审视船上一群人。这一群人文化水平不高,生活条件差。文章主人公"赵木成"初中毕业,送过牛奶。刘贵夺小学学历,家中有一位老母亲。他们在社会上打拼多年,却大多处于需要钱而没钱的状态。生存对于他们来讲头等重要的事,而哪怕从全世界来看当海工可能是无法帮助他们生存的(参看"东南亚血汗工厂"),从这个意义上讲,整件事也许在最初时就已经定下了最后的结局。
引述内容:
1.路西法效应:1971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主持了"斯坦福监狱实验",引发了全球心理学界重新审视以往对于人性的天真看法。实验中,通过专门测试挑选了征募来的受试者,即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这些人被随机分为狱卒和犯人两组,接着被置身于模拟的监狱环境。原本单纯的大学生已经变成残暴不仁的狱卒和心理崩溃的犯人,一套制服一个身份,就轻易让一个人性情大变,原定两周的实验不得不宣告终止。
2.《大逃杀》:日本电影,该片由深作欣二导演于2000年12月16日在日本上映。作为一部禁片他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8.6.但是究其内涵来讲与本文中的例子有着很大的区别,而原著小说则区别更大,但这都不在本问的探讨范围之内。
4."远洋渔船11船员杀22同伴:所有人必须沾血"——南都周刊(许智博,2016-01-15)。客观讲述整个案发过程,透过这篇文章更能了解到事件的全貌。
5.东南亚血汗海鲜工厂:第100届美国普利策奖于18日揭晓2016年度获奖名单,美联社对东南亚"血汗海鲜工厂"的系列报道获得最有分量的公共服务奖。
6:"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此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