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刚过,正是北方植树的好季节。地处吕梁山深处、黄河岸边的山西省永和县再次掀起春季造林高潮。

近些年,这个人口只有7万、财政收入不过亿元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依靠坚忍不拔的精神和自主科技支撑,在沟壑纵横、干石遍地的吕梁山上种植了数十万亩林木。既保护了一方水土,又造福了一方百姓,被业界誉为吕梁山上的绿色教科书。

财力不足精神补 誓让黄土披绿装

黄河九十九道弯,最美莫过乾坤湾。奔流而过的黄河给永和县留下了壮美的风景,同时也冲刷出跑水、跑土又跑肥的三跑田。不下雨,干旱绝收;一下雨,水土流失。种一葫芦收一瓢的水土条件不仅加重了永和农民的贫困,更威胁着黄河生态。

要想改变水土流失的窘境,永和人只有种树。然而,了解永和的人都知道,那里种树有多难。全县出门就是山,走路就爬坡,鸡爪型的黄土山峁沟壑纵横、陡峭险峻,有些山上偏偏又遍布干石。更难的是,永和不仅人少,钱更少。2002年,全县财政收入仅有500万元,十年后突破5000万元,这两年才刚刚过亿元。

没人靠感情,没钱靠精神。2002年上任的时任林业局长白新民说。他组建了八个造林专业队,队长都是林业系统的职工,只拿工资,不求利润。给每个大小队长过生日,逢年过节和他们吃顿大肉、喝顿大酒,就算是最好的激励。

一个树坑需土半立方、需水40公斤,都需要人工一点点扛。有的队员脚崴了、肩烂了,一天只吃两个馒头一瓶水。一年干八个月,每个人都要磨破三四双鞋。张忠杰说。

正是靠着这种甘于奉献、坚忍不拔的精神,永和的生态防护林从解放初的不足5000亩,增加到现在的34万亩,全县林木绿化率达到40%以上。永和关、乾坤湾等临近黄河的陡峭石质山上几千年也没人栽活一棵树,现在已是绿油油一片。

种树靠精神 活树靠科技

在永和县的山梁沟底行走,不时能看见造型精致的用石板堆砌覆盖的树坑,坑里的侧柏等树木已经绿成一片,漫山遍野下来竟成独特的风景。

造林专家、永和县林业局党支部书记王爱民说,在永和,栽树难,让树活更难。由于地理气候条件恶劣,要想种活树,核心是得解决蓄水保墒的难题。经过多年探索,永和县形成了一套困难立地造林综合技术,几年前曾引来国家林业局三北局在永和召开科技推广现场会。

种树要赶到雨季。但由于雨季较短,山势陡峭挖坑难,等到雨季再边挖坑边栽树就来不及。所以我们就打破传统做法,在秋冬少雨季节提前挖坑整地,等到春季下雨后集中栽植。王爱民说。

为保证成活率,永和县对新栽树苗呵护备至。1.5米左右的侧柏要带着30厘米左右的土丘一起栽植。栽下之后,要用塑料薄膜覆盖树根以保墒,同时在薄膜上打眼,以利于雨水渗透。填好了坑,再用石片覆盖保墒。

在一些陡峭石质山区种树,需要到五六公里外拉土填坑,被称为客土回填。为解决人工背土效率低下、劳累等问题,造林队员发明了用PVC管道输土的方法。为了解决树苗长距离跨山头担运难题,他们又创造了索道运苗的土办法。

近些年,通过采取综合技术手段,尽管土地极为瘠薄、干旱少雨,永和县新栽树木的成活率仍高达90%以上。

既要绿水青山 也要金山银山

天刚转暖,一支由30名土专家组成的经济林管护服务队就奔赴永和县的各红枣、核桃产区忙活开来。在南庄乡刘家圪崂村,队长孙锡峰带着7名队员正在给枣农做枣树拉枝、剪枝、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示范。他说:这种管理技术方面的示范,所需资金全部由财政负担。每年示范面积达到四五千亩,伴随着经济林生长的各个阶段,主要是为了提高果农的管护意识和技能。

永和县委书记加天山说,在造林绿化过程中,该县提出了生态立县、林果富民的战略,要求生态林与经济林并重,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为此,永和县在营造生态林过程中,套种山桃、山杏等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林木,还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红枣、核桃、苹果等经济林。县里每年拿出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经济林管护方面的技术培训、示范,帮助果农解决相关技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