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20世纪70年代,中日邦交实现正常。20世纪80年代,中日关系的"蜜月期".20世纪90年代,"政冷经热"的摩擦期。21世纪以来,中日关系严重受损,国人对日心态是在矛盾纠结中走向成熟。

正确对待和深刻反省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历史,是建立和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要政治基础。我们将以最大的决心和努力,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坚决捍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坚决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决不允许否认和歪曲侵略历史,决不允许军国主义卷土重来,决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

我们现在要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外一种倾向:一种认为"历史早就过去了,不要老扯它了,现在都是讲实际利益",拘泥于对日本表面的了解和个人的利益,不关心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另一种认为"日本没有好人,这个国家是中国的眼中钉,对日本统治者和日本一般公众不加区别",总之是逢日必反,不重视未来中日两国的大局和发展。这两种倾向都可能发生,但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予以正确地认识,不能完全凭情绪去处理问题,也不能完全只站在个人的立场上去判断思考。

中国的青少年哈日恐怕同喜欢甚至迷上日本动漫有关,仇日大概和看重近现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而战后又不肯真心道歉有关。两者都有正面因素,如前者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姿态,后者坚守民族气节的传统情怀。问题是都表现得极端了,极端了就有问题。所以,我们不要走极端,我们要理智的看问题。

这些年来,中国公众的理性认识在成长,但是还不够强大,情绪化的东西比较明显。从每个人的角度出发,应该把自己的对这个国家、这个社会的进步具有贡献的事情做好。比如日本的舆论批评中国,说中国人不文明、不礼貌、形象不好,我们确实存在,怎么办?人家前两年说,中国把你的产品做得比我好再说。遇到这种言论我们会无言以对。对于中国公众来说,我们需要把自己做好,把自己的产品做好,把自己的技术做好、做强,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这才是真正面对这种日本对华的正确的态度。我们要从个人具体的日常行为入手、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力所能及之处推动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发展。每一个人能够从这个角度来想的话,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会变得很进步、很文明、很强大,优势很突出。真正强大的民族是内心的强大,内心强大就会包容、会理性。我们自己强了,那些对华不好的情绪自然就弱了,中国就会有让人追随、敬仰、感到向往的东西。

当前的中国,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无论大陆还是台湾,只有我们真正发展起来了,屹立于世界,我们才能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和挑衅。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没有实力,空口说白话,还不如把精力放到实干上去。海峡两岸的人民携起手来,以正确的国民心态,共同正视历史,面对现在,开创未来,共圆中华民族复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