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载着白云,把你的影子吹走。春去春来你的样子依旧铭刻在我的心里。时间可以流失,日子可以淡忘,你的身影,你的脚步却一直印记在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上。这里有你挥洒的汗水和泪水,这里有你救下的无数生命。在这片陌生而灰尘飞扬的土地上烙印下你的足迹。——题记

2008年,似乎注定是一个灾难光临的年轮。

年底12月到年初1月的一场大雪阻断了许多人们的脚步,神州大地一片雪白。冰凌挂满了这个富饶而美丽的大地。“抗击雪灾,众志成城”的的标语挂满大街小巷。中国没有屈服,用自己的力量让鲜花开山冈。新春的鞭炮响起在每家每户的门口。

3月一个鲜花开满大地,绿芽挂满枝桠的春天,奥运会火炬被藏独分子抢夺,亿万华人愤慨,激怒。充满仇视的外国舆论,把中国漫骂的毫无是处。

4月28日,注定是灾难的日子。特大交通事故在这片平静多年的土地上掀起了波澜,全国再次被震动了。 5月12日,一个国际护士节的日子,一个巴蜀大地,枇杷飘香,小麦收割的日子。恶魔再次降临在中国的土地上。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一下子被撕裂,魔鬼的嘴唇吞噬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美丽的家园成了废墟,川西平原被摧毁了一片。地震,让中国在一次跌入了黑暗的深渊。地震,就这样重建了我们的精神家园;地震,就这样让中国和世界同时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洗礼中国人万众一心的抗震救灾行动,开始了。灾难永远都不会是一件好事。相反,以顽强的毅力抗击灾难才真正感天动地。

同时,我们重新认识自己:一些平时司空见惯的词语,因为灾难的不期而至,内涵变得更加丰富。

地震使人们对幸福的诠释有了新的理念和内涵。幸福,这个词汇曾经被很多文字,学者反复咀嚼,研究。在辞海里也有很多种的释义。但是,对于在地震中那些冲在最前沿的子弟兵来讲。他们是这样诠释幸福的。入川几天后才吃上的那顿普通饭菜,以及第一次在帐篷里睡的4个小时,成就了一种“强烈的幸福感”。这些置身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军人,在《人民日报》上这样感慨着幸福:多年来,我们每天都在享受一些“奢侈”的幸福,但却因为习以为常而淡忘了它们的意义。置身灾区,巨大的反差促使人们重新思索幸福的含义,被一些世俗标准扭曲了的“幸福指数”,在抗震救灾的战场上得到了矫正。

汶川大地震,促使中国人在感伤之余开始了一场反省幸福的革命。

幸福是多么耀眼的词汇。孩子们又是怎样在震后余生时感慨幸福的呢?“这里没有地震,感觉很幸福。”9岁的贺阳明在地震后离开四川德阳,在广西南宁秀田小学,这位来自灾区的少年不再是自己所说的“惊弓之鸟”,而他此时的幸福仅仅是“没有地震”。这种幸福观,另一名灾区儿童表述得更加精炼:好好活着!

在办公桌摇晃过后,关于幸福的讨论扑面而来。身在四川的一名网友写道:“当余震过后,我们在庆幸自己健在的同时,越来越感到生命的脆弱,活着的不易。基本上,我们都是幸福的人,不要让不平和抱怨占据了生活。把对生活的要求放低点,把对自我的要求放高点,幸福很简单!”

这与半个世纪前小学课本上描述的幸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重温《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描写,令人感慨良多:“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第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坐到办公桌前开始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往孩子嘴里塞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一起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感觉到是在幸福中呢?”

在灾害的面前,幸福是那么的弥足珍贵,又是那么的简单。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这是一首很古老的歌曲的两句歌词。今天,我们唱起它仍旧是那么激情澎湃,激动人心。“这一次,我们感觉全中国都受到了触动。我确实发现,中国人从未如此团结。”这是法国《世界报》的评价。

从5月12日下午开始,在成灌高速公路上有这样一道风景线。无数辆打着出租车标志的车队,开着应急灯奔跑在这条仍旧余震不断的公路上。运送着地震中救出的伤员。在成都市的街头,在全国各地的街头,从明星到普通民众,从城市到农村,成千上万的人甩开胳膊去献血,直到多个城市血库爆满,献血不得不提前预约;血源紧缺的状况在一瞬间被填满。成千上万的人打开荷包,主动地为灾区捐款。在全国各地所有的人们同时打开一切信息广播,时刻关注灾情的播报。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只要是中国人总会问一句:“目前救出多少人,他们好不好。”就连年老化甲的老教授,也冒雨在纽约的街头募捐。箱子上红红的抗震救灾的募捐字样分外的鲜红。超过400亿元的国内外捐款,让不少外国人瞠目结舌。中国人的团结和热情,在地震后集体喷薄而出,血浓于水的情意,在大灾面前体现得淋漓尽致。

5月19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默哀的一名学生在天安门广场告诉CNN记者:“作为中国人,我们必须团结起来,中国一定能行!”这个夏天,印有“我爱中国”的T恤在年轻人中风行,“中国加油”“中国加油”的喊声震天动地,直入云霄。人们脸上的泪水滂沱飞洒。而北川中学废墟上那面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成为震撼人心的标志性画面……

谢谢你,80后的年轻人。我想这是每个中国都会想说的一句话。80后的年轻人,曾经一度被社会所关注。他们出生在优越的物质社会里。自我展示,自我叛逆的个性是他们的代表性质。但是在这次地震中80后却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他们。重新审视了他们。

“求求你们,让我再救一个!”5月17日,余震不断的绵竹,一位消防战士惊天泣地的话感动了中国。

战士名叫荆利杰,19岁的他刚刚入伍5个多月。面对随时可能坍塌的楼房和指挥人员的后撤命令,已经救出几个孩子的荆利杰扑通跪了下来,大哭:“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吧,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那一刻,所有人都泪眼模糊。

荆利杰被赞为“80后的英雄”。2008年以来,包括地震在内一连串的危机,成了“80后”的成人仪式。这个素来强调自我、个性张扬的群体,“突然”变得勇敢和坚强起来。

同样是在绵竹,一个闷热的午后,19岁的王君博在帐篷医院里一边工作一边擦着汗。“这对我们是一次机会,表明自己不只是温室中长大的孩子,也不是毫无用处。”为了支援灾区,他抽出时间到临时帐篷里工作。

太多像荆利杰和王君博一样的年轻人,或在四川地震灾区冲锋陷阵,或在后方尽自己所能支援着前线。他们的表现,不仅颠覆了传统形象,也让人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真正的成长,不是留着胡须和染成白发就可以草草了事,它包含了太多难以承受又必须承受的疼痛。到了一定阶段,后一代人必将向前。若要顺利完成这种过渡,我们就要从心灵上彻底脱掉脆弱的壳,用坚强的意念和敢于担当的勇气接过前代手中的权杖。”

汶川大地震,也是“80后”的一次嬗变。地震过后,“80后”在灾难中巍然挺立。

文字写到这里,我不知道该怎么样继续下去。有太多的感慨和思绪无法用文字来诠释,来概括。我只能选择这三点来抒发一下自己一直以来在心中的那份感动。我想多年以后,当我们回首2008,会发现这个年度给我们的记忆可能不只是悲伤或欣喜,还包括一种顽强向上生长的力量——在地震的阵痛中,我们重新认识了自己。

在21世纪中国所面临的最大自然灾难——汶川地震中,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正在发现一个全新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