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一次始料未及的灾害,拆散了多少美满的家庭;生死离别的哭泣声,震撼了大半个中国,人的心亦随之破碎。 发生灾难之后,中国地震局立即启动一级预案,胡锦涛主席作出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的生命安全的批示,温家宝总理亲临灾区现场指导工作,由此可见,此次地震事态的严重性。面临灾难,国家在短时间内启动救险预案,国内外媒体都称赞其速度之迅速。除此此外,中国红十字协会、企业界、演艺界和诸多的爱心人士纷纷发起捐助,呼吁民众为死难者以及他们的家属祈祷,这是值得我们欣慰之处,同时也看到国人的人性及道德水准不断地在提升。然而,我们也看到了一些负面的言论,在网络上有人公然说这次死在地震中的四川人是该死的,还有人说捐款给他们还不如先捐给我等诸如此类的言谈着实让我感到心寒。在迅速崛起的泱泱大国中,人心是否也应随之崛起?面对着这么多罹难者的遗体时,难道我们的心还依然沉沉安睡?作为基督徒的我们,面对这些难以预料的灾难时我们又作何感想?

许多时候,不了解基督教的人会有这样的误解,他们认为基督教除了说教或起到精神麻痹作用之外,它一无所是。其实不然,基督教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宗教,它关心的不仅仅是人的终极问题,同时也关怀人的具体需求,它既能入世亦能出世,重理念,亦重实践,其实践的部分以“爱”作为总纲。“爱神爱人”这是诫命中至关重要的,通过爱神,或者说通过我们的信仰提升了对他人的关爱。人都是有德性的,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将它实践出来,基督徒也并非是“圣人”,他做的只是将对信仰的真情转化到实际的行动中去。

面对这次的不幸,中国基督教两会身先士卒,以实际的行动来见证基督。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秘书长徐晓鸿牧师表示,基督教全国两会除了捐款外,十四日早特别为灾区举行祷告会,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傅先伟长老、中国基督教协会副总干事单渭祥牧师、罗冠宗先生、曹圣洁牧师等两会同工出席并参加了祷告会,会后捐的人民币11030元,携同中国基督教两会的100万捐赠款项一并送到中国红十字会。爱德基金会业已紧急拨款100万元人民币用于灾区的生活和医疗之需,我相信随后在教会和信徒中也会陆续发起捐款活动。

钱财对于那些死难者的家属而言,远不如他们亲人的生命来得重要,没有一个活着的人喜欢用这样的结局来换得钱财,除非他的良心泯灭。我们的捐助只能让外在的损失降到最低,但我们用金钱来弥补他们受伤的心灵。

爱人的另外一个表达就是要懂得怜悯和体谅他人,惟有仁者才能爱人,对于在苦难中的人来说,他们需要他人更多地呵护,以温暖的手来抚慰他们冰凉的心。面对灾难,我们感到语言的苍白无力,再说的言语也无法慰藉这无尽的伤与痛。与“哀苦的人同哭”,或许这是我们唯一能够表达我们情感的一个方式。

爱人亦表现在关爱他们的灵魂。有些人将接二连三的灾难说成是上帝的愤怒或审判所致,他们直接将对奥运的热衷等同于对异邦神的崇拜。尽管我们对福音都有一种迫切感,但我们不能因为不幸的灾难没有临到我们而置身事外,也不能因他人遭遇苦难而幸灾乐祸,更不能出言无礼地指责和批判他们。因为在那地躺着的不单单是非基督徒,里面也有敬畏和挚爱上帝的人,我们岂能轻易地站在上帝的位置上说是审判临到他们?难道上帝要舍弃那么多的子民和儿童来显示他的愤怒?如果这就是上帝的话,我想没有多少人愿意接受他,因为有太多的不公。

虽然我们有着诸多的困惑和不解,但我们清楚地知道他们和我们一样,同有血肉之躯,唯一不同的便是信仰,但这并非就成了我们与他人的绝决之处。在此次的抗战救援活动中,社会各界也表达了他们的爱心,在物质方面的捐赠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近些年来,社会各界对“爱”的倡导方式也层出不穷,基督教同样是传递“爱”的宗教,我们跟社会各界一样,在这方面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我们需要将基督的道理实践出来,因为那道是活泼且有功效的,以“爱”作为连结的桥梁,在带给他们关爱的同时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我们的信仰,这种基于对“爱”的实践的信仰是不具有任何功力色彩的。

著名作家、翻译家、学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贾植芳教授在《狱中狱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苦难净化了我的灵魂。套用这句话来说,虽然这次地震灾难并不是我们亲历的,但是它也应该要净化我们的灵魂。苦难留给我们的是哀痛,是深深的伤疤,是沉重的反思……

以色列人面对他们在历史中所遭遇的苦难,他们站立在民族的立场上沉思,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就是苦难历史中的一份子。作为中国的基督徒,我们也应该站在这样的历史高度来看问题,作为中国的一份子,我们要思考我们在本民族历史中所遭遇的苦难。作为基督徒的我们肩负着双重的使命,一是历史的责任;另一则是大使命的要求。我们应该发扬基督教“爱”的精神,为灾区祈祷的同时,更应该投身到灾后的救援和重建的工作,以告慰那些罹难者的灵魂。用我们的爱心来见证基督,以“爱”来实践基督的真道,以“爱”来抚慰那些伤痛的灵魂,以“爱”彼此相系,为基督教构建文明、道德、和谐的社会而努力。

陈小勇 X.Y.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