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传统型的解放思想,通常都有既定话题。围绕话题展开争论,便是解放思想的既定路径。各种思想激烈交锋之后,往往是表面上达成共识,从而获得既定效果。这种类型的解放思想,也许叫做统一思想更为贴切。

有时候,解放思想可能另有一番用意。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如果希望人们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在相当数量的目标群体中,可能存在种种顾虑,用经典的话说,是“背上了思想包袱”。由此提倡解放思想,实际是要“放下包袱、轻装前进”。这种类型的解放思想,就其目的而言,与统一思想并无二致。

上述形式的解放思想,一般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可言,只为解决可能出现的针对单一论点的思想混乱问题。一旦争得不可开交,难以统一,就会挂上“免战牌”,暂时放一放,以少说多干或者干了再说为好。此时可能有着多元思想,甚至多元思想还相当丰富。为了共同发展的硬道理,当然可以“不争论”。

但实践会出真知,不能自始至终只干不说。干过之后,仍然应当说说看,让实践的结果检验真理。思想的发展也是硬道理,实践之后体会很多,思想可能更其多彩,这才更加需要实事求是地总结得失,科学严肃地反思问题,进而发扬成绩纠正错误;尤其不能绕开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少数意见可以保留,多数意见就要采纳。

假如仍然希望不同意见放一放,或者必须进行“说服教育”,甚至想要无所畏惧地杀开一条血路去,那么也有一条底线:必须遵守宪法、服从党章、表达民众共同意愿。只有完全符合社会正义,真实体现民族大义,可用合乎逻辑的预期目标加以佐证,才能理直气壮地叫人闭嘴。否则只能解决思想,而不是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成为解决思想的代名词,不仅是政治领域的嬗变,而且是文化范畴的摧残。它不仅不能实现初衷,而且容易误认为一种手段。最终结果是让基本词语变了味,影响还真不小。就象“同志”、“老板”、“先生”、“小姐”、“爱人”等常用词语的大量变质一样,似乎正在动摇着思想交流和文化传承的根基。

也难怪如今缺乏共识,如果从广告用语,到学术名词,再到政治概念,全社会统统脑筋急转弯,偷换概念蔚然成风,连表达思想的基本用语都在颠覆内涵,文化也便退无可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