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觉得节日的味道越来越淡。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那年的那个春节,我还读初中的时候吧。那个春节的市场上,街道上,完全感受不到昔日的过年气氛,道路不再那么热闹了。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春节就好像失去了那份浓厚的气氛,最初可能是因为经济不景气的缘故吧,虽然近几年家乡的经济略有好转,但过年气氛却已回不去从前。和春节一样,其它传统节日,也失去了往日的风景。

身边的很多朋友都感慨节日的味道越来越淡,而当“节日”的概念被“假日”所置换以后,节日经济以及由此被挑起的民众度假消费狂潮便成为最为壮阔的时代景观。似乎本土节日的风华不如当年都是外来洋节搞的鬼,于是,有了2005年圣诞节前后冒出来的“保卫春节”一类的盛世危言。关于本土民族文化价值应该如何保护的问题,人们已经争论了至少100年,而且还将继续在同一个层面延续下去,这遮蔽了问题的要害。

事实上,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欧洲,几乎所有的重要传统节日都面临着很大危机。传统节日作为文化的一部分,都打上了太多全球化时代的商业烙印。很多欧洲国家上世纪开始就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全球化时代的消费文化的渗透伤透脑筋,并试图以弘扬本土文化价值来加以抵御,但结果却收效不多。

现在我们整天过情人节,圣诞节,等等等等的西方节日。西方节日在中国的盛行的确有很大的“文化自我殖民”的嫌疑。一个黄皮肤讲汉语的中国人在没有任何宗教原由的情况下热衷于过圣诞节的确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但是,对于大多数漠视本土节日而推崇洋节的年轻人来说,圣诞节也和诸如好莱坞大片、LV和NBA等一样,只是一件来自西方的时髦的消费品。西方文化符号本身所具有的特定意义,也已经被消费主义吞噬。

我们变得越来越不知道为什么要过节了。我们知道并期待的可能只是一次睡懒觉的机会或让人放松的假期,只是一次疯狂购物或消费的好理由,只是一次唱k或去酒吧装疯的机会或者甚至只是一种用来表明自己时尚态度的符号。当然不用说,节日更是一次商业促销的良机或一个拉动内需的杠杆。。。。。。所有这些,已经使我们节日的文化气息变得非常稀薄。

所以,如果说,以春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需要保护和捍卫的话,那么我们面对的,难道是全球化经济带来的种种问题的冰山一角???

前些天上法语课时,老师问道我们是否赞成传统节日,我当时觉得传统节日是个非常好的机会,让我们能更好地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但是我不禁又想:过节日真的就能保持传统文化吗?这些商业化的气息不会趁着节日之机进一步吞噬我们的传统文化么?

所以还是个未解的问题,诸君共同思考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