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医疗团队,连续7年时间没有任何医疗业务投诉,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这是了不起的纪录。这个纪录,被北京天坛医院创造,而且在继续保持并延续着。
创造这个纪录的是北京天坛医院乳腺科副主任王丕琳和她的同事们。“医友携手,医病医心。”他们携手病友,走了一条从“心”开始,用“心”治病,身心同治之路。
对于女人来说,患上乳腺癌,犹如突遭刀霜剑雨,陡然间会掳去女性的许多美丽,这会让无数患者陡增恐惧、茫然、无助、自卑和耻辱,许多人躲避着,甚至选择放弃。
面对如上特点的患者,王丕琳和她的团队把医患关系改为医友关系,改叫患者名字为“咱们、病友、咱家”,变单纯施治为“爱伤治疗”,还有严守病人隐私,换药、体检不能有他人在场……
爱心关怀与优质服务紧密结合,成为“医友式”的核心。面对病友都会遇到病情危重、心境恶劣、经费拮据三重困境,王丕琳采用一条绿色通道,这是一条温馨协力、富于支持、通达宽阔的绿色通道。
王丕琳可以不用药或少用药却会用心跟病人沟通,进行心理疏导,一次次帮助姐妹渡过“苦海”……
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34岁的冯女士住进病房,贫困让家人甚至想到了放弃。丈夫先是悄悄给王丕琳来电说,家里没有钱,现在借高利贷,妻哥也劝他“别在她身上花钱了,留下钱以后再娶吧”。
无奈,冯女士不治出院了,但回去后仍向王丕琳来电求救。王大夫一次次找冯女士的丈夫,耐心地劝说:“你们是一家人,不治最受损失的是你,儿子以后会恨你,这病一痛就钻心啊,你忍心吗?你带她过来,咱们一起想办法吧。”
这位丈夫借上一万元,终于带着妻子重返病房。王丕琳帮他找到一份临时工,又设法找中国乳癌基金会申请救助。在基金会和相关单位帮助下筹到了善款,冯女士顺利进入治疗程序……
这个三口之家现在其乐融融,丈夫下矿,妻子养鸡,孩子快乐背着书包上学堂……一次复查来京,这位丈夫把几颗山核桃送到王大夫手里,不善言辞的硬汉子,憨憨的脸上流露着无尽的谢意。

王丕琳的真情赢得了无数患者和家属的感激。打开她的书柜,那一件件病友赠送的实物,无声地道出了浓浓的医患情:河北张大娘亲手缝制的绣花鞋垫;莉莉编织的五彩平安结;朱大姐亲手制作的绢花……“这些都鞭策着我要更用心去呵护乳腺癌姐妹。”王丕琳说。
王丕琳曾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发现乳腺癌病人有三怕:怕死,怕复发,怕到医院。
于是,她在科室内制定了医患沟通细则:入院当天给予鼓励支持;确诊后共同制定治疗计划;手术前进行放松训练;术后安慰鼓励;换药过程中营造轻松气氛;化疗前进行脱发心理预处理;出院对患者饮食、生活、锻炼及佩戴义乳等进行指导等。
在王丕琳看来,乳腺癌患者最大的心理问题跟该病的特点分不开,病人可以活得很长,这样一来,对于复发的担心就会无休止地伴随着病人,小火慢烤似的煎熬着。“不让患者担心复发,就得帮助她们战胜对乳腺癌的恐惧。”
对于恐惧不能自拔的病人,王丕琳认为,最好办法就是举出比她严重的病人的例子,来说明这样的担忧没有必要。2006年,王丕琳在天坛医院创办了“汝康沙龙”,为病友们营造了团体抗癌的氛围。病友可以互相心理支撑,可以分享彼此的经验,通过心理康复知识讲座,心理游戏、心理剧表演,主题辩论、医患互动讨论,优秀病友抗癌经验交流分享,病友才艺展示,更多的病友在姐妹般的沟通、互动、分享中消除了孤独情绪,并获得来自其他病友的情感支持。“这可以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王丕琳说。
这个以身心康复为目标的团体,目前已拥有会员八百余人。作为沙龙的负责人,王丕琳自己动手写剧本,在每年举办多次活动中,她创作的《成立庆典》、《拥抱春天》、《多彩人生》等多部生活情景剧,支持和鼓励着乳癌姐妹们快乐地走在抗癌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