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的扶贫项目,通过项目实施,有效改善了16672人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项目区22860人直接或间接受益。

一、2012年扶贫开发工作开展情况

(一)认真实施新村扶贫,有效改善贫困村面貌

(二)拓宽互助资金融资渠道,促进贫困群众增收。

年6月规划上报了2012年15个贫困村村级互助发展资金项目。

(三)加大产业化项目争取,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四)有序实施劳务培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五)开展“挂、包、帮”活动,形成“大扶贫”格局

(六)强化扶贫资金监管,发挥其经济、社会效益

按照上级要求,扶贫资金严格实行了县级财政报账制,建立专账、专人管理、专户储存。进一步完善了新村扶贫工程项目技术人员负责制、工作限时办结制、验收决算制、工程项目审计制、项目公告、公示制等一系列制度。工程项目资金实行全额垫资,验收合格按规定一次性拨付,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确保了资金安全。今年4月,县审计局对全县扶贫工程进行审计,8月按照省、市要求,上级对全县扶贫资金进行了专项检查,均未发现违法违纪违规行为。12月3日,市、县人大代表视察扶贫工作,得到了领导和代表们的充分肯定。

(七)加大扶贫宣传,扩大社会影响

我们充分利用电视、报刊、标语等宣传载体,努力创新宣传方式,拓展宣传渠道,全方位、多层次、广角度地宣传全县扶贫开发方针政策、工作举措、成绩经验、先进典型等方面情况,扩大扶贫开发工作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激发和提高全社会关心、支持扶贫工作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目前,共出扶贫简报、调研材料等20余

条(篇),被达州日报采用3篇,被渠县报刊、电视台采用7条(篇)。

(八)深入调查研究,搞好扶贫规划

我们针对扶贫工作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做法,年初办领导带领相关工作人员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田间地头,扎实开展调查研究,总结扶贫工作成果和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措施,形成了《“十二五”脱贫发展研究》调研材料上报县委、县政府,为领导决策和下一轮扶贫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九)强化自身建设,抓好抗灾自救,灾后重建工作

今年“7.18”洪灾,机关办公室进水1米多,灾情发生后,我办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多次召开了全体职工会议,并对当前及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安排。第一,按照县委 “六个尽快”要求,积极投入到清淤、防疫、灾后重建等抗洪救灾工作中,并把抗灾自救与扶贫开发有效结合,创造性地抓好扶贫工作。第二,发扬“一方受灾,八方支援”、“轻灾支援重灾”的光荣传统,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踊跃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捐资、捐物,先后两次捐资8000余元。第三,及时主动向省局汇报,争取项目支持。第四,组织机关干部职工深入全县各乡镇查灾、核灾,统计因灾返贫情况。

(十)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反腐败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廉政准则,按照县委要求,办党组结合本办工作实际,与机关科室负责人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实行一岗双责。健全完善了机关廉政制度,开展了违反廉政建设规定四项治理,全办没有一个人违纪违规。同时,开展计划生育“三结合”工作,落实了工作人员,开展了“结对子,帮穷亲”活动。工会、共青团、妇委会、信访、维稳、计划生育、档案、保密、安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各项工作协调发展。

(十一)加强组织建设,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一年来,办党组一班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县委十一届三次代表

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不断提高党建工作水平。把创先争优与扶贫开发紧密结合,通过全体党员开展双向承诺,有效地促进了扶贫开发工作的开展,圆满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

二、存在的问题

2、特殊贫困积重难返。目前扶贫对象的分布,重点集中在一些特殊类型地区。这些地区生态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欠缺,地方病严重困扰,贫困人口比例超过30%,缺乏有针对性、可持续性的措施。

3、返贫问题更加突出。新的返贫与传统致贫因素交织在一起,增加了扶贫工作的难度。一是自然灾害风险。贫困村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概率比其他地方大得多。二是家庭变故,因病致贫、因学致贫仍是造成返贫的重要原因。三是贫困地区人口增长较快,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扶贫开发成果。

4、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区域和社会群体的发展差距都出现持续扩大的趋势。贫困地区内部发展差距严重,往往是县级财政收入高增长掩盖了农民收入的低增长,城镇繁荣掩盖了农村的落后,少数大户的富裕掩盖了农民的收入普遍不高和少数人的贫困。

5、群众自筹(包括投工投劳)难以落实。农村外出人口多,村内80%以上的青壮年外出打工,有的举家外出。

6、扶贫项目投向单一,且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辐射面小,缺乏投入多元化,涉及面窄,局限性强,限制了其他公益事业和生产、生活项目规划,不利于因地制宜开展工作。同时,由于没有其他项目支撑,民生工程难以完全落实。

7、全社会帮扶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氛围没有形成,有的单位也不够重视,行动慢、效果差。

8、扶贫工作量大面宽,任务艰巨,又无任何经费来源,按上级文件要求,每年未能及时足额预算安排扶贫配套资金,工作开展比较困难。

9、交通工具困难。我办现有一辆由县政府在财政局淘汰车辆中划拨的桑塔纳,早已属于报废车辆,根本无法正常运行,下乡工作和去省、市开会只能搭车,严重影响工作效率。

三、2011年工作计划

(一

)、基本思路

2011年工作思路是“瞄准贫困抓扶贫,抢抓机遇争项目,统筹推进求创新,改善民生促和谐”的工作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大扶贫工作格局,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对低收入人口落实扶贫政策,把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努力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努力增加贫困人口收入。

(二)、奋斗目标

把基本消除绝对贫困人口现象作为首要奋斗目标,逐步提高贫困人口的健康生活水平和稳定发展能力。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加快增长,有效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改善集中连片和特殊类型贫困地区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努力缓解发展差距扩大趋势。

(三)、标准对象与重点区域

1、标准对象:将扶贫标准以下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作为扶贫开发的对象。进一步完善国家扶贫标准调整机制,确保全体贫困农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2、重点区域: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和贫困山区发展扶持力度,对贫困程度较深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特殊类型贫困地区给予重点扶持,制定专项规划,加强资源整合。

(四)、目标内容

大力推进重点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把革命老区的扶贫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创新思路、完善机制、加大投入、抓出成效。继续将贫困地区农业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劳动力技能培训,作为扶贫开发的基本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支持扶贫龙头企业和设施农业发展,千方百计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在整村推进基础上整合资源,连片开发,辐射带动贫困农户增收。继续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积极推动贫困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拓展雨露计划内容,在继续开展劳动力转移技能和农业适用技术培训的同时,逐步转向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特别是“两后生”培训,提高稳定就业能力,提高收入水平。

1、继续抓好产业化扶贫项目监管和2012年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工作,发展特色经济,确保农民增收。

2、进一步加大贫困村互助资金管理和放款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引导农户积极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3、积极开展雨露培训计划,探索覆盖城乡贫困人口培训制度,多形式多途径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实现稳定就业和增收。

5、按照省、市要求,搞好新一轮扶贫规划和“十二五”相关规划,并按要求实施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