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安全防范漏洞及其原因分析

**同志在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动员会上要求,公安机关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要结合实际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据此,笔者对我市城区社区安全防范工作进行了调研。对当前我市城区社区安全防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如下:

一、社区民警工作时间难以保证,社区民警的作用难以发挥。

二、群防群治组织名存实亡。

在新的形势下,群防群治工作由行政性变为民间性,群防群治人员由原来的“单位人”变为“社会人”。虽然群防群治组织在形式上都有设立,并且还比较丰富,但从实际运作看,是处于瘫痪的状态,

出现了“五难”问题,即“观念转变难、经费筹集难、人员发动难、警民互动难、防范落实难”的问题。由于一些领导和民警习惯于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那种行政命令的方式,在组织实施群防群治工作中仍局限于传统的老观念、老套路,不愿意或不善于做过细的宣传、组织工作,从而在新的形势下吃“闭门羹”,无法有效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再加上目前,在城市,群防群治的日常管理经费是本着自愿的原则,采取财政安排一点,受益单位和个人出一点,开展便民活动解决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但由于社会成员法制意识和“纳税人意识”的加强,认为自己已经纳了税,国家就应该保证纳税人的安全,自然就没有必要再为安全防范工作出钱了,因此采用这种办法进行筹

集资金是很困难的。由此引发了“观念转变难、经费筹集难、人员发动难、警民互动难、防范落实难”的连锁反映。

三、社区干部基本无暇顾及治安问题。

四、社区居民自防意识不够、“花钱买平安”意识不强。

社区居民自防意识是社区安全防范的重要内容。但社区居民自防意识较差,由此引发的案件占发案数的40%。如溜门入室盗窃、诈骗、机动车、自行车乱停乱放引发的盗窃等,都是由于社区居民自防意识不够引起的。自防意识不够还表现在报案率上,调查中发现,居民一般案件的报案率达不到70%。发生案件不报案,报案率低的原因主要在报案成本高和破案率低。在调查中,有的居民认为:报案要跟民警到派出所做笔录,少则几小时,多则大半天,有的一个案件要好几次到派出所、做好几次笔录,而且不是做了笔录案件就能破,损失就能拿回来,还是自认倒霉算了。另一方面,民众普遍缺乏“花钱买安全”的意识。安全服务是一种“商品”的观念尚未确立,广大民众过分依赖政府的力量,认为维护治安是公安机关的职责,“有事找政府,出事怪警察”。但他们没有意识到,政府机关只向社会提供最基本的公共安全保障,无法满足单位、公民特殊的安全需求。由于改革开放30多年来,许多民众、组织及专家学者呼吁政府从“万能政府”过渡到“有限政府”,但对民众事事依赖政府的意识针贬较少。民众仍将自己的人身、财产等安全寄托于政府,不愿自己花钱增加安全防范。

五、技防不普遍而且布局不科学。

许多单位、民众舍不得在安全防范上多投入,即使有的公民愿意出钱维护自身的安全,也是限于“牢门固窗”式的传统的物防,或者是雇佣物业及保安人员,进行死盯硬守的人防。大多数公民对技术防范知之甚少,甚至根本不了解,更莫说将科技作为一种商品进行消费,以增强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公安机关统一组织安装技防实施,单位和民众又疑心集资摊派。因此,技防的推广还有较大的困难。

此外,在防范课题上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流动人口管理漏管率高,重点人口以常住户口所在地列管,造成外籍人员中的重点人口成为漏管对象;帮教对象不配合,帮教工作难度大;出租户的业主更换太频繁,无法与业主联系,出租户管理难度大等也是治安防范的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