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局新中国60周年优秀征文

解放前,**没有电,晚上照明有钱人家点“洋油”,穷人就点“火篾”。我奶奶就是因为点“火篾”,遭受了一场人生最大的灾难。

那是一个临近年关的夜晚,我奶奶帮一邻舍家做完豆腐后还回家剁猪草,由于十分疲倦,边剁边打盹,这时夹在铁丫子上照明的“火篾”炭掉在了灶台边的柴草上,等到她们察觉已经来不及扑救,熊熊的烈火吞噬了她家及周围邻居家的财产和房子。奶奶家成了人们眼中十恶不舍的“火烧头”。因受不了乡邻仇视的眼光,灾后第三天,也就是那年大年夜的前三天,爷爷奶奶就两手空空背井离乡去了江西。

解放后一段时间内,除了县城能使用上电灯之外,农村照明一般都用上了“洋油”(即煤油)。到了70年代中期,也就是改革开放的前夕,有的乡镇也开始造电站解决照明问题,但那时没有大电网作依靠,线路网络松散,供电可靠率低下,供电区域各自为政。那时我们乡建起了第一座100千瓦的小水电站,电站是独立运行,所以也是三天两头没电。村民都戏谑这样的电站叫“三电”,即:下雨天才能发的“雨水电”;蓄一塘水发一次电的“塘水电”;旱季怕没水到晚上

八、九点来钟才能发的“半夜电”。

“三电”也曾给我留下一段辛酸的记忆。在我上小学五年级的一个星期六里,刚好三叔婆家嫁女儿,那段时间刚好是旱季,电站要

三、四天才能蓄一塘水发一次“塘水电”。可三叔婆家办喜事要用电怎么办啊?大人们都要忙里忙外的,三叔婆就叫我陪他儿子到10多里外的电站,叫电站工人行行好,晚上送一下电。我们两个小孩爬山涉水跑了十多里山路来到电站,可电站的人哪会把我们屁大的小孩当回事啊,“不送,要送叫你们大人来!”就把我们打发了。回到家我们跟三叔婆家一说,她们想想也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三叔婆叫一个跟电站工人有交情的人写了一张条,并把一些喜糖喜烟之类塞进我俩的口袋,对我们嘱咐一番,又叫我们跑到电站。一天两个来回折腾,我中暑了。那夜电灯亮了,宴席吃到10多点,可我却病三天。

改革开放后,**得天独后的水资源地理优势得到了充分地发掘,**县很快确定了“水电兴县”战略: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推行“股份制办电”,调整上网电价,鼓励社会投资办小水电。在政府引导下,民间办小水电的积极性被激发了。实行新办法后,10年内全县建成股份制电站82座,装机容量达8.86万千瓦。截至今日为止,全县已建成电站154座,装机31.589万千瓦,年发电量8亿多千瓦时,总投资达到21.5亿元

目前,**建设水电站的热情不减,去年市政府同意我县大均电站梯级开发方案,并以《**市人民政府关于要求瓯江小溪干流大均以上水电梯级开发的请示》(丽政[20xx]19号)文件,恳请省政府同意将瓯江小溪干流(大均以上)水电单级开发方案调整为梯级开发方案,以尽快启动大均电站项目建设。大均电站调整方案装机25万千瓦,投资20.8456亿元,设计年发电量6.1028亿千瓦时。今年6月13日下午,经省发改委发展规划处牵头衔接,在杭州召开《**县大均乡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规划》专家咨询论证会,目前大均电站梯级开发淹没损失摸底调查工作正进行深入探讨。

几年前还是**省为数不多的国家级贫困县之一的**畲族自治县,近年来依靠“水电兴县”的发展策略使经济发展有了质的飞跃,水电能源开发利用减少了农村居民对生态林的破坏,使**成了著名的小水电发展的强县、生态县,成了第一个“中国农村小水电之乡”。

如今的**小水电,不仅是着力本县区域内的开发,而且发展到了云南、贵州、江西等地。小水电的发展,不但带动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形成了系列与小水电相关联的产业链,如工业、旅游、生态环保等等。让人不可思议的是:20xx年年末,英国的麦德林国际碳基金公司带来一纸诱人的订单,以每吨8.5欧元的价格,买下了**畲族自治县一批小水电站5年的每年17.7万吨的二氧化碳减排量,每年可收入1500万元人民币。

60年来,**农民从无电、有电到办电;**电网从乡网并入县网到华东大电网可谓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奇迹。如今**是小水电充足,县域网坚强的电力强县。可喜的是20xx年年底,由**省电力公司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鹤溪220千伏变电站投入运行,打破了多年来**电力输出“瓶颈”,能源输出真正驶上电力高速路,把**清洁的电力能源输入大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