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开创新形势下社区民族工作的新格局 文章作者:wangweilian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8月11日13:48 努力开创新形势下社区民族工作的新格局 人民广场街道地处黄浦区西南部,面积1.28平方公里,目前居住着少数民族人士120户、236人。多年来,街道党工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营造人与社区共同发展的和谐家园”的工作目标,将民族工作纳入创建示范性文明社区的各个工作环节。

在工作思路上力求锐意进取,在工作机制上力求规范运作,在工作实践上力求赢得高效。整合资源,开拓创新,开展了一系列深受少数民族人士欢迎的各项活动,为促进社区民族团结进步、维护社区一方平安,做出了广场人应有的贡献。

一、学习 “三下班,所以就一直停工在家,开始与年老多病的母亲十分艰难地生活,1992年母亲病逝,就剩下他孤苦伶仃一个人。由于生活不能自理,不能进敬老院,想到今后生活前景渺茫,他整天以泪洗面。

命运无情人有情,华慈萍老妈妈是楼内幢代表,助残帮困的带头人,在温耀斌老母病危时召开了全楼居民会议,大家都说:作为一个残疾人,又失去了双亲,我们不帮他,谁帮他?于是楼内迅速组建了一个助残关心小组,由几个老太太共同承担安排好他的生活,让他能够度过上个幸福的晚年。 有了生活的关心也不忘精神上的关心,原来他有一只黑白电视机,每天陪伴他了解外面的世界,经过几次修理早已坏得不成样子了,无法再收看了,对于温耀斌而言,电视是他唯一的精神寄托,可存款上钱只有700元,隔壁邻居王妈妈获悉后,不声不响,垫出了800无,让老伴帮他买了一台新彩电……,众人拾柴火焰高,如今,在众人的关心帮助下,温耀斌已住进了养老院,他心中最难忘的永远是曾经关心他、照顾他的一群“家人”。

2、同筑文明新风尚。 广场绿地建成之后,民族大组的成员看到每天清晨许多老人汇集广场锻炼身体时,他们有了一个很好的主意——将老人们组织起来,免费教学“十八法”拳操。

由于教学得法易懂,这支拳操队伍由原来的10多人逐步增至近百人,广场周边的各族群众也慕名而来,积极参与社区的“晨炼”,为广场社区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使民族大组的工作越来越赢得更多群众的关心和支持。96年人民广场改建成大型绿地后,也曾出现了许多不文明的举止和行为,为了维护这一片绿色,街道民族大组发出号召,从组中精心挑选出10名骨干,组建了“广场护绿队”,每周四下午开展绿地护绿活动。

而今,这支队伍越来越庞大,凝聚了社区一批又一批的群众,成员已逐步扩大为50多名。

三、爱心传递显真情。 2000年10月广场街道为了响应市政府号召扩建延中绿地改善环境要求,延安东路南块几个居民小区积极配合,进行大动迁,大部分迁至浦东三林小区。

原住新生小区的少数民族联络员马瑞君老妈妈年过80岁。她有五个儿子,虽住在同一幢房子,但彼此互不干扰。

在街道的关心下,考虑到今后其一人生活不便,有关部门分给其一套二室一厅的房子,让她与小儿子共同居住。搬迁之后。

联络组还发现其小儿子由于经常在外工作,无法照顾母亲生活起居,有--次老人家忘了关煤气,险些发生火警。于是,联络组成员共同商议,及时与其所在居委联系,还隔三差五的去她家与她聊天解闷,还常常带她出来参加联络组活动,所有这些都使她又一次感受到了广场社区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三、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社区民族工作纳入社区规范化运作之中

1、调整充实联络员队伍 。 由于广场街道近年来大量的市政动迁,大量少数民族联络员被搬离广场,少数民族人口急剧下降,这些因素使民族人士产生了极大的思想波动,为此,街道党工委及时疏导教育,沟通交流,注重在新老交替、调整结构上下功夫,将一些年龄轻、有一定文化程度的联络员充实到民族大组中去,今年充实的7名联络员中,平均年龄才50岁。

2、学习宣传法律法规。 我们推行并自创了街道固定学习+外出定期参观+家庭轮流讨论的学习方式,并通过增设专题讲座,使学习内容与普法工作相结合。

如:组织社区内的民族人士学习全国、市、区两会精神、开展社区民族工作研讨会、以“两法两规”宣传周为契机,运用黑板报、宣传阵地在宣传周、少数民族节日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向广大民族人士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运用广场社区观光线,组织外出参观考察,加深民族人士对社区的了解。少数民族李凤英,本人是回族。

但其子女是汉族,其归真后,子

女要按照汉族习惯安葬,但李凤英本人生前要求按回族习惯土葬,联络员获悉后,上门做其子女思想工作,但未果,还与其子女发生了矛盾。后来居委、街道联络组组长知道后,上门宣传少数民族合法权益,最终此事获得圆满解决。

3、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针对广场社区市政动迁日益频繁、人口的急剧下降,特别是去年街道南片三个居委的动迁,广场社区内的少数民族人口更为稀少,为此,我们在坚持原有工作方式的基础上,要将工作集中在如何更好地服务好现在的少数民族人士,为此,要坚持开展“四心”系列活动:即用我们的热心、真心、爱心为少数民族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园。

居住在新生居委有一联络员马志琳,2000年大动迁时,她也被列入动迁对象中,她家中共三人,夫妇二人及独身儿子(未婚30余岁大龄青年)。动迁时,动迁组只同意分配给她二房一厅。

她感到难以接受,如若儿子娶一个汉民,那在饮食起居上无法相适应。后来,她多次找动迁组协商,但协商未果,急得她得了高血压。

后来,街道闻讯后,就主动到动迁组协商,并希望动迁组能依据《上海市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对她予以优惠,经过多次协商,动迁组终于答应再增配其一套一房一厅。 在长期的民族工作中,我们始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本着“为民族人士服务”这一宗旨,察民情、解民意、暖民心,使社区民族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为黄浦新一轮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今后,我们要更加努力地工作,在工作网络、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上多下功夫,努力开创广场社区民族工作崭新的工作格局。 文章出处: 本人创作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