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初三上学期化学

《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考点精粹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说明:(1)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但不能用于解释物理变化。

(2)质量守恒定律强调的是“质量守恒”,不包括体积等其他方面的守恒。

(3)注意正确认识“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如有的反应需要使用催化剂,不能将催化剂视为反应物;有的物质没有全部参加反应,在利用该定律计算生成物的总质量时,不能将未反应的物质的质量计入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当中。

(4)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与生成的“各物质”,应当包括固态、液态、气态所有的物质。

(5)“质量和”相等,而非“质量比”相等。

(6)质量守恒中的“守恒”是指物质的总质量守恒,而非某一种或几种物质的质量守恒。

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探究

【探究】用不同实验方案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

方案一 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如图所示)

实验步骤:(1)在底部铺有细沙的锥形瓶中,放入一小堆干燥的红磷。

(2)在锥形瓶口的橡胶塞上安装一根玻璃管,在其上端系牢一个小气球,并使玻璃管下端能与红磷接触。

(3)将锥形瓶和玻璃管放在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记录所称的质量m1

(4)取下锥形瓶,将橡胶塞上的玻璃管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后,迅速用橡胶塞将锥形瓶塞紧,并将红磷引燃。

(5)待锥形瓶冷却后,重新放到托盘天平上,记录所称的质量m2

(6)比较m1和m2的大小。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磷(P) + 氧气(O _ {2}) \stackrel { \text { 点燃 } } { → } 五氧化二磷(P _ {2} O _ {5})$

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玻璃管上端的小气球先膨胀后变瘪;红磷燃烧前后的质量m1=m2

实验现象分析:(1)红磷燃烧放热,锥形瓶中空气膨胀,小气球鼓起;冷却后,红磷燃烧消耗了瓶中的氧气,生成P2O5固体,锥形瓶中气体压强变小,小气球变瘪。

(2)反应前物质总质量m1=装置+细沙+红磷+氧气+其他气体,反应后物质总质量m2=装置+细沙+余下的红磷+五氧化二磷+其他气体。

因为m1=m2,所以参加反应的红磷和氧气质量总和=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实验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红磷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方案二 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如图所示)

实验步骤:(1)在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硫酸铜溶液,塞好橡胶塞。

(2)将几根铁钉用砂纸打磨干净,将盛有硫酸铜溶液的锥形瓶和铁钉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m1

(3)将铁钉浸到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

(4)待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改变时,将盛有反应后溶液和铁钉的锥形瓶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m2

(5)比较m1和m2的大小。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铁(Fe) + 硫酸铜(CuSO _ {4}){ → } 铜(Cu) + 硫酸亚铁(FeSO _ {4})$

实验现象:铁钉表面覆盖了一层红色的物质,锥形瓶中液体的颜色由蓝色逐渐变成浅绿色;铁钉和硫酸铜反应前后的质量m1=m2

实验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铁和硫酸铜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铜和硫酸亚铁的质量总和。

注意:

1.(1)锥形瓶底部铺一层细沙的目的是防止锥形瓶底因受热不均而炸裂。

(2)在锥形瓶口的橡胶塞上安装一根玻璃管,在其上端系牢一个小气球,目的是防止红磷燃烧产生的热量使瓶内气体迅速膨胀而冲开橡胶塞。

(3)玻璃管下端与红磷接触的目的是引燃红磷,玻璃管还能起到导气的作用。

(4)此实验成功的关键是装置气密性要良好。第二次称量时,必须等到装置冷却,气球变瘪。

2.使用托盘天平时应特别注意:

(1)称量干燥的固体药品前,应在两个托盘各放一张干净的大小相同的纸片,然后把药品放在纸片上称量;

(2)易潮解或有腐蚀性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里称量。

利用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守恒应注意的问题

利用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守恒应注意的问题

【实验5-1】盐酸与碳酸钠反应前后的质量测定(如图所示)

实验步骤:(1)把盛有盐酸的小试管小心地放入装有碳酸钠粉末的小烧杯中,将小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

(2)取下小烧杯并将其倾斜,使小试管中的盐酸进入小烧杯中,观察现象。

(3)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再把小烧杯放回托盘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仍然平衡。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碳酸钠(Na _ {2}CO _ {3})+盐酸(HCI){ → } 氯化钠(NaCI)+二氧化碳(CO _ {2})+水(H _ {2}O)$

实验现象:盐酸倒入烧杯后,剧烈反应,有大量气泡生成;天平向右倾斜。

实验现象分析: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的CO2气体逸出,反应后质量变小,天平不平衡。

实验结论:盐酸与碳酸钠反应后质量变小。

【实验5-2】镁条燃烧前后的质量测定(如图所示)

实验步骤:(1)取一根用砂纸打磨干净的长镁条和一个石棉网,将它们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

(2)在石棉网上方将镁条点燃,观察现象。

(3)将镁条燃烧后的产物与石棉网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比较反应前后的质量。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镁(Mg)+氧气(O _ {2})\stackrel { \text { 点燃 } } { → } 氧化镁(MgO)$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产生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用天平称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相等或变大或变小。

实验现象分析:镁条燃烧时有大量白烟(氧化镁)向空气中扩散,坩埚钳上粘有白色粉末,造成氧化镁损失。实验前称量的质量为镁和石棉网的质量,反应后称量的质量为留在石棉网上的氧化镁和石棉网的质量。若留在石棉网上的氧化镁的质量=镁的质量,天平平衡;若大于,反应后质量变大;若小于,反应后质量变小。

实验结论:镁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反应前后质量可能相等,可能变大或变小。

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