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

《22. 月光曲》阅读训练

1阅读解答

​课外阅读。

            天堂音乐(节选)
    ①那是1791年的圣诞夜,21岁的贝多芬当时穷困潦倒。他遇到了一个正在啜泣的小姑娘。这个小姑娘的名字叫爱丽丝。她的邻居雷德尔老爹已身处弥留。而老人夙愿还未达成,他坚信如果不能满足他今生的最后一个愿望,就升不到天堂。
   ②“他的愿望是什么呢?”贝多芬问。
   ③“他想去塔西提岛,去看看森林和大海;还想去阿尔卑斯山……”爱丽斯一边擦眼泪一边说。贝多芬没有多说什么,用自己的大衣掩着小爱丽丝
来到了雷德尔老爹的身旁。他看了一眼双目失明的老人,轻轻地走到墙角打开了那架几乎已经快要朽掉的旧钢琴,当这位青年音乐家的手指触到琴键的一刹那,一种特殊的情感油然而生,仿佛是天使在歌唱着为他指引方向。塔西提岛茂密的丛林和碧蓝的海水带着淡淡的当地特产咖啡的味道,还有阿尔卑斯山茫茫的雪峰在他脑海中旋转着,在他手指间旋转着……他忘情地弹奏着,感觉自己的灵魂好像在飞翔……
   ④“我看到了。我看到了森林,听到了鸟儿的歌唱。那是大海,还有远处的帆,美妙的阳光……爱丽丝,你找到了一位天神,他带我找到了天堂的路……”老人老泪纵横,挣扎着拥抱了正在演奏的贝多芬,“感谢您让我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看到了我想看到的一切——美丽的大自然。”
   ⑤“不,我想我们都要感谢这个天使般的女孩爱丽丝。请允许我把这支曲子献给你,我想永久地把这段曲谱记录下来,让它陪伴我走以后的路。”说完,贝多芬起身吻了爱丽丝之后,又走进了圣诞夜凛冽的寒风中。
                                                                                    (选自《科学思维总动员》)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贝多芬为什么要把这首钢琴曲命名为“献给爱丽丝”?

A
因为这是爱丽丝的愿望。
B
因为爱丽丝十分可爱,美丽。
C
因为爱丽丝的善良打动了贝多芬,不仅是为了向爱丽丝表示感谢与崇敬,还是为了将爱丽丝的善良传播到全世界。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下列哪项词语解释有误?

A
夙愿:伟大的愿望。
B
弥留:本指久病不愈,后多指病危将死的时候。
C
穷困潦倒:形容处境困难,失意颓丧。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请判断下列内容是否正确。  

《献给爱丽丝》这首钢琴曲描绘了塔西提岛茂密的丛林和碧蓝的海水带着淡淡的当地特产咖啡的味道,还有阿尔卑斯山茫茫的雪峰”景象。

A
正确
B
错误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2阅读解答

​课内阅读。

              月光曲
    ①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②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句是:

A
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B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C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没看见过的景象?

A
因为听了贝多芬的音乐盲姑娘的眼睛复明了。
B
因为盲姑娘是看不见的,但是他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再一次听入神了,也衬托贝多芬创作的成功。
C
因为盲姑娘在撒谎,她根本什么也看不见。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请判断下列内容是否正确。


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它们分别是:(1)月亮升起,海面微波粼粼 (2)月亮升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3)海面波涛汹涌。

A
正确
B
错误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3阅读解答

​课外阅读。

           贝多芬(节选)
    ①“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完全屈服。哦,能把生命活上千百次,那该多美呀!对于平静的生活,不,我觉得我已经不再适合过平静的生活了。”这段文字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在丧失听力的绝望中写的。
    ②贝多芬个子不高,但有强壮的外表,前额鼓得圆圆的,头发浓密,方正的鼻子很短,颧骨凸出,有一张狮子般的大嘴(他的同时代人就是这么描述他的)。他长得不算英俊,但他的脸焕发出一种个性的力量。他有着强烈的个人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不在看似无法克服的境遇面前屈服。他深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一生始终为着崇高的革命理想而奋斗着。他号召人们积极表现人性,弘扬忘我无私的精神以及对人的同情心。他从不在任何人面前卑躬屈膝,低三下四。有一次,当贝多芬在一个疗养地遇见皇帝时,也没有向后者鞠躬。
     ③在贝多芬的作品中,音乐的每一个音符上都反映了他的斗争精神。海顿作曲时通 常是没有任何障碍的,而莫扎特则在他的创作中常常受直观主导。贝多芬与这两位前辈大师不同。这个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三位大师对自己的作品会长时间地斟酌,准备好的主题材料常常被他推倒重来。据说,在谱曲开始之前,他的脑子里就记下了准备创作时用的构思和主题。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又开始对作品的结构做改动,反复推敲、修改润色,直至达到他认为最为理想的形式为止。这样的创作过程非常艰辛,所以,他一生的创作数量在所有大师中可能是最少的。
                                                                                        (选自《名人成长故事》)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请判断下列内容是否正确。

贝多芬之所以“一生的创作数量在所有大师中可能是最少的”,是因为贝多芬的创作过程非常艰辛,经常对作品的结构做改动,反复推敲、修改润色,直至达到他认为最为理想的形式为止。

A
正确
B
错误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文中写“贝多芬在一个疗养地遇见皇帝时,也没有向后者鞠躬”,表现了:



A
贝多芬始终为着崇高的革命理想而奋斗着。
B
贝多芬弘扬忘我无私的精神以及对人的同情心。
C
贝多芬从不在任何人面前卑躬屈膝,低三下四。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下列词语近义词对应有误的一组是:

A
屈服——屈从
B
强壮——强健
C
卑躬屈膝——昂首挺胸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文章的开头引用了贝多芬的名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A
开门见山,突出文章主旨。
B
这样写能够很快地把读者引入贝多芬的世界,让读者了解他的痛苦和坚强不屈的性格。
C
直接引用主人公说的话,具有真实性,使得全文辞藻更加华丽。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22. 月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