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学期语文

《12.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阅读训练

1阅读解答

课外阅读。 民艺一绝--南阳烙画 河南南阳是历史文化名城,底蕴深厚。南阳有“三宝”--烙画、玉雕、《出师表》,“烙画”位居其首,蜚声海内外。 烙画,亦称烙花、烫花、火笔画、“火针刺绣”。它是利用碳化原理,通过控温技巧,用温度在摄氏三百至八百度之间的铁笔烙烫。 百闻不如一见。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亲自观看了烙画师们制作的过程。他们先在板材上用铅笔设计好图样,然后用较细的烙笔勾烙上线条,并擦掉铅笔的痕迹。最后是上色,遵循一定顺序,根据作品需要,有的不施任何颜料,只用白描技法勾勒线条,用西画素描的黑、白、灰来烘色;有的以烙为主,套彩为辅,在竹木、宣纸或丝绢等材质上勾画烘烫作画。看他们的作品,或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或凝色浑实,敦厚拙朴;或色调清爽,云淡风轻;或虚实相应,层次明晰……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效应。恍惚间,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幅南阳烙画的艺术长廊,它们越过眼前,穿越历史,回到了千年以前的汉代…… 是啊,这些精美的艺术画廊是家乡人民在用他们的智慧、妙思、巧手谱写着、延续着……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南阳“烙画”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之一,它体现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A
正确
B
错误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烙画”没有任何颜色,只有素描的黑、白、灰。

A
正确
B
错误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文章开宗明义,点明“烙画”特殊地位,既吸引读者又为下文展开作好铺垫。

A
正确
B
错误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烙画”的作画材质有严格的要求,只能使用竹木、宣纸、丝绢。

A
正确
B
错误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2阅读解答

课外阅读。 齐白石临摹学生的画 那年,齐白石在当时的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当老师,指导学生们画画。有一次,他的学生谢时尼在课堂上画了一幅《梅鸡图》。图画上一枝梅花艳丽俊秀,梅花下的公鸡画得非常生动别致,特别是公鸡那弯弯的尾巴显得十分活泼可爱。 齐白石瞧着这幅画,欣赏了很长时间,然后,笑着对谢时尼说:“你画的这画太有味道了,能借我回去临摹一张吗?”谢时尼听了齐白石的话,起初还以为老师在跟他开玩笑。可是,他一看到老师那副认真恳切的神情,知道老师没有跟他开玩笑,就把《梅鸡图》交给了齐白石。 一周后,齐白石又来上课了。他讲完课后,便拿出自己临摹出来的画对谢时尼说:“你看我临摹得好不好?” 谢时尼被老师这种虚心认真的精神感动了。过了多年以后,每当谢时尼想起这件事时,都感到老师这种虚心认真的学习精神值得他学一辈子。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文中“临摹”一词中的“临”是什么意思?

A
面对,面临
B
靠近,挨近
C
到来,来临
D
照着,根据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齐白石长时间欣赏《梅鸡图》的原因是:

A
梅花艳丽俊秀
B
公鸡画得生动别致
C
想临摹《梅鸡图》
D
《梅鸡图》太有味道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这画太有味道了。”中的“味道”是什么意思?

A
酸甜苦辣等味
B
香、臭等味
C
画的意境
D
意思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为什么起初谢时尼以为老师在跟他开玩笑?

A
齐白石是大画家,怎么可能临摹学生的画。
B
齐白石说话时的神情不够严肃。
C
齐白石经常跟学生开玩笑。
D
谢时尼觉得自己的画不够好。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3阅读解答

课外阅读。 我的家乡有一个美丽的湖,名叫天鹅湖。据说许多年以前,曾经有一群天鹅在这里生活,因此而得名。 湖呈圆形,湖水清可见底,碧得发亮。湖的四周有茂盛的树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垂柳,在微风的吹动下,柳条迎风起舞。湖水映衬出柳树姑娘秀美的身影。树下是一片嫩绿的草地,草地上开着各色各样的小花。湖上有一座别致的小桥,把天鹅湖打扮得更加美丽。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短文的主要意思是    

A
讲了天鹅湖的美丽景色。
B
讲了家乡的天鹅湖里什么都没有。
C
讲了天鹅湖四周的景色。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4阅读解答

课外阅读。 莫高窟(节选)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其中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判断对错。

选段主要写了莫高窟的宏伟瑰丽的壁画。

A
正确
B
错误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12.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