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购销合同范本1


XX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简介

XX县XX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7年1月,在一年的时间里一直不知道该发展什么产业。后期在驻村四支队伍的建议下,根据XX村森林覆盖率高、种养殖产品无污染的特点,决定构建绿色发展产业链、价值链,推行乌鸡放养式健康养殖模式,以标准化提升品质化、以品质化推进品牌化,全力打造属于任家院村的绿色品牌。

于是,2018年2月合作社开始进行基础建设,6月投入乌鸡苗3000余只,7月又采用驻村工作队的建议以“互联网+”的新型模式来构建养殖场,安装摄像头2处,并可以实现多人观看养殖场乌鸡放养状态。8月9日紧抓央视来略的机会,我村工作队与上级部门沟通协调,第二天央视专程对李世贤的“互联网+”销售模式进行了拍摄,并在三天后央视二套8点半的经济信息联播节目中做了近三分钟的宣传。2019年年初,驻村四支队伍又沟通参扶单位西北局协助出售乌鸡1500余只,销售额达20余万元。在养殖期间,合作社带动贫困户6户31人,其中务工带动3户,订单寄养带动3户,所有贫困户在2018年全部都签订了合同,以保障双方利益,至2019年初,带动的这6户贫困户共计增收1.72万元。

2018年度通过合作社与成员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接机制。为推动林下生态乌鸡的养殖向标准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2019年3月合作社又开始了乌鸡扩繁场的建设,利用发放乌鸡鸡苗带动我村乌鸡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户的经济收入。该扩繁项目启动投资35万元,在前期建设的基础上,新建200平方米左右鸡舍一个,配套遮阳网、鸡槽等附属设施;新建乌鸡幼苗喂食区100平方米左右;新建孵化厂房200平方米,内设伺料库一个、孵化室一个、疫苗室一个、育雏室三个;购买乌鸡幼苗鸡笼100个、孵化机一个及加温换气设备。现在该项目基建部分已经全部实施,并带动了10户贫困户参与其中。计划到2020年,利用入股式、务工式带动至少20户农户、通过提供乌鸡鸡苗利用订单式带动(贫困户占70%以上)至少30户农户加入合作社,真正使产业脱贫、产业致富落到实处。

我们认为,通过对XX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林下乌鸡养殖示范总结的成功经验,可走出了一条集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新兴之路,拓展循环农业的发展空间,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促进我镇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购销合同范本2


做强茶叶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丹江口市圣和茶叶专业合作社

丹江口市圣和茶叶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7月,注册资本2000万元,以合作社+公司+扶贫车间+农户+基地的运营模式,共有社员273户(其中贫困户142户)。合作社茶园总面积8976亩,加工园区占地面积28亩,加工车间2000㎡,茶叶加工设备50多台(套),并建有500㎡的茶叶展示大厅和500㎡的观光品茶平台。合作社主要生产绿茶、红茶和乌龙茶三大类产品,年加工干茶能力达到300吨。 2015年合作社生产的茶叶获得有机茶认证证书,2016年通过出口基地备案,并首次出口茶叶64吨,至2019年实现出口茶叶615吨、出口创汇3660万美元。2016年合作社被丹江口市委、丹江口市人民政府授予“发展第三产业优秀单位”,并被省农业厅确定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单位。2018年被授予“十堰市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建立利益机制,引领农户致富

近年来,合作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基础、科技为依托、脱贫为引领,积极探索推行“合作社+公司+贫困户+扶贫车间+基地“的运行模式,吸纳周边贫困劳动力就业,让贫困户长期受益。

一是明确一个目标。浪河镇的青莫、黄龙、和钱湾3个村有着悠久的种茶、制茶历史,有良好的生态资源环境,有勤劳致富的群众,发展茶叶产业既发挥了资源优势,又符合市场要求,更符合周边群众脱贫致富的迫切愿望。合作社的目标就是建设茶叶产业扶贫车间,带动农户致富,实现农户和企业共同富裕。

二是树立两个理念。圣和合作社按照“政府引导、企业投资、群众参与”的发展理念和“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生产经营理念。积极创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的运作模式,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优势、技术优势、品牌优势,提升产品符加值,让群众在企业里增收,让企业在经营中赢利,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是增加三项收入。增加土地流转收入。圣和合作社先后流转周边群众茶园 2000余亩,流转周边群众土地新建茶园1200余亩。仅此一项,每年可使贫困户户年均增收达4000元以上。增加务工收入。圣和合作社每年吸纳长、短期贫困劳动力就业120人,平均月工资1800—2500元,贫困户每年可增加劳务收入2万元以上。增加入股分红收入。合作社与浪河镇及周边镇有愿意入社的贫困户,签订了带资分红协议,以贫困户生产资料为基础,按照返本分利的模式,给贫困户分红返利。此项每年可使入社贫困户户均增收5000元。

二、拓展多元发展,成员利益共享

通过鼓励浪河镇青莫村、钱湾村、黄龙村等地发展茶叶种植,圣和合作社还带动当地茶农500余户,带动当地小型茶叶专业合作社3个,为当地茶农增加鲜叶收入1250万元;为留守妇女采茶增加收入525万元;为制茶工人增加工资性收入80万元。同时,发展第三产业,依托双龙紫云景区,设立游客服务中心,开展了品茶、茶艺表演、茶叶采制体验、茶园休闲游等活动,带动茶农发展农家乐,实现了三产融合发展,增加了茶农收入,成效日益显现。

三、加强民主管理,规范发展壮大

一是健全机制。合作社建立健全理事会、监理会、成员大会运作机制,对合作社发展规划、年度计划、财务收支情况、社员入社、退社、继承、除名、奖励、处分等事项等事项等进行表决审议,严格落实“一人一票制。实行“自愿联合、民主管理”,“民办、民有、民管、民受益”。

二是完善制度。修订规范完善合作社章程,财务管理制度、成员大会制度、理事会工作制度、盈余分配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等一些类规章制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购销合同范本3


推广示范带动 助推精准扶贫

——牡丹江市西安区兴农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扶贫典型案例

牡丹江市西安区兴农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位于牡丹江市西安区温春镇大莫村,目前建有牡丹江和云南两个种植基地,种植总面积近7000余亩,种植棚室1300余栋。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种植户”的模式,合作社管理牡丹江和云南两大种植基地,两大种植基地由相关产品种植户组成,两地共计超过1500人参与生产种植,年产出口级蔬菜3.3万吨,产值8000余万元,带动种植户平均增收超过3万元,两大基地均已辐射其周边30余个村屯。牡丹江种植基地现为东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和黑龙江重要对俄蔬菜出口生产基地。

合作社立足资源优势,大胆探索创新,以牡丹江对俄出口为主轴,以“大莫村蔬菜种植”为主要内容,以“龙莫绿蔬”品牌出口级蔬菜千亩标准化种植为主题模式,建设对俄蔬菜出口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积极探索出口蔬菜种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产业规模化发展模式,通过蔬菜出口产业有效助推了牡丹江市西安区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为西安区闯出了一条产业扶贫新路子。

一是创建标准化示范基地,带动产业大发展。2013年合作社建设了1800亩对俄蔬菜出口标准化生产基地,到目前已经发展到2000亩。通过在基地积极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膜下滴灌技术、绿色标准防控技术、引进台湾微生物有机营养液土壤改良等技术,带动大莫村周边种植户100余户将蔬菜种植走向绿色标准化生产的设施农业发展之路;同时也带动了全区蔬菜绿色标准化设施农业的科学种植之路,推动了牡丹江对俄蔬菜出口产业的发展。合作社参与种植的农户平均增收超过3万元。

二是强化培训,促进先进技术推广。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严格要求种植户按照绿色食品种植标准和进出口检验检疫标准种植。为向种植户提供技术帮助,合作社还组建了以台湾锦懋奈米应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琼城博士为首的台湾农业专家团队,由台湾农渔会联合咨询中心执行长徐嘉洪负责两岸专利技术等事物协调,由台湾互助国际有机农业学会秘书长陈静萍负责产品调研及两岸蔬菜产业规划。并常年聘请黑龙江农经学院的专家教授到基地指导农民生产种植。针对作物的不同生长时期,合作社每年举行各种形式的农民培训10余场次,参训人员达到500余人次。通过培训,让种植户掌握更先进的种植生产技术,逐渐走入标准化、科学化种植生产道路,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延长服务链条,提高产品质量。合作社引进台湾微生物益生菌有机营养液生产线,采用台湾专家团队研发的“奈米级培养基研磨”和“益生菌对数发酵”专利技术,有机营养液不仅能够解决土壤板结、酸化、重金属残留等农业污染问题,还能为土壤提供微生物益生菌,增加土壤活力,同时还可以以叶面肥的方式增加植物对营养的吸收能力。此产品在合作社种植基地内推广,一方面实行生产资料直供,降低农资价格,每亩可为农户节约生产成本2000元左右,另一方面随着蔬菜品质的提高,迎合市场产品供应需求,也同时增加了社员的收入。

四是实施产业扶贫,助力脱贫攻坚。脱贫攻坚工作实施以来,合作社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坚持产业发展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举措的理念,带动贫困群众提升素质能力。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采取合作经营、政府资金入股、托管服务等多种形式,与贫困户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合作社承担的发展模式,为贫困户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着力构建“产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农业产业扶贫新格局,扎实推进西安区贫困户稳定脱贫进程。

西安区共有贫困户11户,其中温春镇5户1贫困户目前已全部参与合作社合作经营。合作社通过政府匹配的扶贫资金入股经营,利用扶贫资金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增加合作社生产种植规模和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合作社和种植户的收入,并组建专人团队管理资金使用和收入分配。合作社种植收益实行一年一结算,财年结束后根据全年收入将相应利润分配给西安区温春镇5户贫困户,分配全程由政府监督。年收入户均增加3000余元。

合作社将依托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的产业优势,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继续探索对俄蔬菜出口产业规模经营发展模式,引领更多种植户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持续增收路子,带动更多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农民专业合作社购销合同范本4


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工作总结

2018年,平江县安定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在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关心下,借助供销改革春风,积极推进我地茶叶产业发展,引导茶农科学种植、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经过联合社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各项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一、主要工作

(一)强化科技培训,提升茶农素质

随着欧盟对茶叶农残的检测范围幅度扩大,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的提高,联合社认为只有提高科技意识,加快有机茶、无公害茶的种植,提高采摘技术,才能在未来的经营运作中处于主动地位。为此,联合社虽处于起步困难的时期,仍聘请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对合作社成员进行技术培训。一是选派代表到外地实地参观学习。2018年11月组织成员参加由湖南省茶叶研究所主办的茶叶种植与加工生产培训会议,系统学习现代化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二是对茶农进行茶树种植、茶园施肥、鲜叶采摘、茶叶加工等技术指导;三是就茶叶发生病虫害如何防治,开展技术培训。2018年共开展培训学习480人(次),相关费用开支10万余元。

(二)夯实产业基础,提升发展潜力

联合社成立初期,成员共有茶园面积1.5万亩,茶叶初制厂20余个,很多茶园仍处于粗放式管理,很多很多设备和厂房已老化淘汰,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低下。为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联合社共投资30余万元对成员单位进行茶园改造,改良茶叶品种。共引进种植安吉白茶700多亩,优质良种茶黄金茶500多亩。目前,茶园改造已初见成效。同时,为适应市场需求,对10个茶厂的厂房和设备进行更新升级,从而改善了加工环境,也提高了产品质量。

(三)加大营销力度,提升品牌形象

联合社的组建旨在按照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拉动茶叶从产前到产中、产后的加工、存储、销售等环节的纵向合作,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民有计划、有规模的组织起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机制。从而,产品销售渠道是否顺畅,销售的好与差,是整个业务经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一年来,我们在营销上不等客上门,主动出击。在充分调查了解市场行情的基础上,组织营销人员到全国各地跑市场、找信息、要订单。在广东、上海、北京、湖南等地设立销售点。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专业合作组织。产品已销往全国各地,并有部分产品出口。通过努力,共实现生产、销售茶叶1800余吨。产值和产量较以往分散性经营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扩大生产销售的基础上,积极组织联合社成员参加茶叶展览会、博览会等各类大型茶事活动。借助各展会的舞台,将联合社旗下优质茶叶、名品茶叶以及安定茶叶的文化和历史以更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国内外品茶、爱茶和好茶人士的眼前。5月份在岳阳举行的2018年全国黄茶斗茶大赛暨岳阳茶叶博览会组委会上,参赛的合作社成员共获得1个特别金奖,2个金奖,2个银奖。荣誉的获得,既是对联合社产品品质的认可,也是对联合社品牌形象和影响力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鞭策和鼓励。

(四)加强内部管理,提升服务水平

联合社根据《章程》选举并成立了理事会和监事会,建立了健全财务制度,实行统一收购鲜叶,统一加工产品,统一销售的运作模式。规范化的管理,让企业创收增益的同时也增加了入社农户的收入,通过订单帮扶、劳动投入等方式,为周边农户实现人均年增收800元左右。

二、存在问题

1、基地标准栽培技术示范范围小,有待推广。

2、种植加工技术落后,产品价值提升不高,有待加强培训。

3、产品市场份额小,有待加强市场培植,加快电商平台和信息网络建设。

4、资金困难,人力、物力、财力有限。有待政府和相关部门在科技信息、资金项目上给予支持。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及措施

1、夯实产业基础,提升发展潜力

一是加强“三品”认证,提高茶叶品质;二是改造低产茶园,提高茶叶单产;三是做好良种繁育和推广;四是对现有加工设施进行清洁化改造。

2、加强规范管理,推进品牌培育

积极响应岳阳市委市政府号召,以发展岳阳黄茶品牌战略为契机,按照一年探索,两年成型,五年成业总体目标,以抓实五个统一规范(规范种植管理、规范采摘加工、规范质量标准、规范品牌包装、规范等级体系)。通过标准化生产、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大力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和消费者满意度,增强品牌创建力。同时,致力于2018年注册成功的联合社统一商标品牌“沁壶春”品牌的培育与推广,三年内力争创建国家级品牌。

3、拓展营销渠道,发力电商平台

积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宣传安定茶叶历史渊源、品质特点和独特风味,组织成员单位参加国内外各种茶事活动,健全国内市场营销网络,拓展市场销售空间。借助电商平台,线上线下结合,打造全渠道运营模式。

4、结合旅游特色,打造茶旅文化

利用平江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促进茶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延伸茶产业链条。


农民专业合作社购销合同范本5


纳雍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摸清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运营、效益、市场和规范管理情况,进一步分析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借鉴经验,为县委、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好的建议和意见,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引领贫困户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的作用,县政协组织调研组于4月10日-20日分别到农牧局及水东、居仁、厍东关、左鸠戛、中岭等乡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纳雍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纳雍县自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认真贯彻实施国家、省、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政策,通过大力宣传、强化指导、开辟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绿色通道”、举办农民合作社培训等方式,大力发展和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总体发展数量快速增长,但运行不规范,质量不高,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截至2018年5月,全县经工商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2012户,登记成员11万余人,成员出资总额逾22亿。其中2018年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50户,注册资金22730.1万元。经营内容主要包括提供技术服务、供应农用物资、组织生产、加工、销售等,涵盖种植、养殖、林业、渔业、服务业。

目前通过农业部等部门认定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4家,其中2家检测不合格,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4家,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35家。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

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引导,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主导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特别在茶叶、蔬菜、中药材、经果林、畜牧业产业建设方面作用日益明显。如左鸠戛乡珍稀菌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自2017年8月成立以来,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作原料,聘请专业人员指导,经营冬荪制种,年产菌棒500万棒,售价1万元/吨以上,安排就业人员10余人;居仁众益绿色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养猪规模达到1000余头,通过向贫困户无偿提供仔猪,免费提供技术服务和防疫指导,达到出栏标准时按市场价回收,也可自行销售,连续发放3年,带动26户贫困户靠养猪脱贫。

二、纳雍县农民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1.办社目的不明确。部分合作社违背宗旨办社,有的为争取国家优惠政策,获取国家项目资金或征地等方面的便利;有的为取得项目资金和贷款支持;有的为了完成上级政府或业务部门下达的任务指标。

2.设立登记不规范。部分合作社有证无牌,有生产、无办公场地;章程不规范;注册资金与实际出资不符,投资不到位。

3.运作不规范。组织机构不健全、制度无保障,不按章办事;财务管理不规范,未按《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管理。

4.合作层次低。除贫困村村社一体化现代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外,其他合作社入社成员少,覆盖农户比例不高,规模小,形同家庭农场;合作层次低,含金量不高,大部分合作社的服务和业务停留在原材料生产、销售上,科技含量不高、品牌效应不强、商品附加值低。

5.经济实力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些政策性项目、资金、信贷支持不到位。合作社总体实力不强,“空壳社”占比大,做大做强难。

6.农业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市场风险大。由于农业风险较大,农业商业险种少,农民合作社实力不强、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极其有限。绝大多数合作社内部未建立风险保障机制,一旦遇到重大自然灾害或市场风险,合作社自身无法抵御,农民利益受损。

7.多数合作社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引领,生产技术缺乏,市场开拓能力差。

8.贫困村建立的现代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与入股贫困户利益机制不明,合作社经营效益低,贫困农户看不到分红希望。

三、推进纳雍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建议

1.建立强有力的指导队伍,加强对合作社管理和指导

呼吁恢复乡镇农经机构设置,加强县、乡农经体系建设,建立一支懂经营、会管理,涵盖技术指导、经营管理、财务会计、农业法律法规的高素质管理队伍,强化合作社注册登记审查,对出资额的真实性、农户参与率、基地、办公场地等进行初步审查;帮助建立和完善合作社管理制度;提供相关信息,加强经营指导;帮助建立和规范财务管理;实施合作社运营监管。实施合作社运营年审制度,对不按法律法规规定运营的、有名无实的合作社按修订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予以吊销,提升合作社总体规范程度和运营能力。

2.强化能人作用,提高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参与率

有没有一个能人作为合作社领头人,是注定合作社成败的关键。特别是村社一体合作社,选准领办人尤为重要。要出台政策,鼓励社会能人、基层干部、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领办和创办农民合作社,发挥能人效应,提高合作社影响力和凝聚力。加大合作社宣传,使农民充分认识和了解合作社的作用、性质,自觉地参与和加入合作社,提高农民的参与率。

3.以健全制度为目标,以实施制度为手段,加强管理,规范运行

农民合作社的良好运行,需要一个健全的组织机构,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要把规范内部运营机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推动合作社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通过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完善组织内部民主管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自我服务机制,逐步形成依法组建、股权明晰、民主管理、规范运作的内部运行机制,使合作社沿着科学的轨道发展。逐步建立科学的生产规程和技术规范,统一标准,规范经营。

4.围绕优势产业发展农民合作社

围绕地方优势主导产业,选择发展潜力大、示范带动作用强、辐射面积广的农民合作社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围绕龙头企业发展农民合作社,以龙头企业为牵引,通过签订单,拓基地,创品牌,充分和有效发挥农民合作社作用,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

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抓好落实兑现

加大财政专项扶持资金投入,支持合作社开展信息、技术、产品认证、市场营销、社员培训等服务工作;税务部门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对合作社在税收上给予减免优惠;农业部门重点支持合作社开展标准化生产、无公害基地建设、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业产业化以及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农业开发项目、科技项目和资金也要向合作社倾斜,通过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合力,为农民合作社提供良好的发展氛围。

6.强化培训,提高素质

安排必要资金,认真抓好农民合作社的培训工作,定期举办相关培训班,并通过多种形式组织有关人员外出参观学习,开拓视野,借鉴外地经验,提高其素质,加快合作社发展步伐;积极向社会招纳人才,把那些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贤能之士聘请到合作社进行指导和管理,逐步提高合作社人员的整体素质。

7.加强税收、信贷支持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解决合作社贷款难、资金周转不灵的实际困难。一是认真抓好合作社税收减免政策的落实和兑现。二是通过政府引导、协调和担保,使各类金融单位通过提供无息、低息、长期等优惠贷款,为农民合作社发展提供及时、足额的资金支持。

8.建立和完善农业风险化解机制

一是建立地方性农业保险组织体系,结合商业保险,实行非盈利性的政策性保险。二是引导建立农业互助保险组织。由农民、合作社自愿出资形成的非盈利性合作保险组织,政府给予经济扶持。三是建立农业保险风险补偿基金制度,分散农业保险的经营风险。四是由农民合作社在产、购、运、销和加工经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储备基金,用于弥补经营上的亏损,以保护经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9.抓好典型示范,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深入调查研究,重点培育和推广一批章程规范、组织健全、制度完善、利益连接机制好的农民合作社,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奖励,加强宣传和推广,辐射带动一批覆盖面广、农户参与率高、增收效果明显的农民合作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引领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

10.优化组织结构,创新发展模式

一是鼓励农民和国家技术经济部门、事业单位、涉农企业、公司联办农民合作社,充分利用这些部门和单位的资金、技术优势发展合作社。二是鼓励区域合作和交流。根据服务内容、职能和行业,鼓励乡与乡、村与村、社与社、农户之间股份合作、兼并、重组、联合进程,推行以县、乡为主的农民联合社(联合会)运作模式,不断扩大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壮大农民合作社发展规模,逐步形成多形式、宽领域、高效益的发展格局,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