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鱼凫村遗址【精品20篇】

马坝人遗址包含石峡遗址,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西南3公里处的狮子岩,以下是问学吧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鱼凫村遗址,供大家参考!

浏览

7840

文章

1000

篇1:南油坊遗址

全文共 245 字

+ 加入清单

油坊遗址为靖边县文物保护单位。

南油坊遗址位于靖边县红墩界镇长胜村,时代为新石器,类别为古遗址。

南油坊遗址为靖边县文物保护单位。

长胜村:红墩界镇长胜村位于靖边县城北32公里、红墩界镇南8公里处,是红墩界镇的集镇中心,地形地貌以山峁滩涧为主。全村总土地面积28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508户1721人,常住人口380户1000人。现有耕地7000亩,林草地16000亩。2017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438元。目前,全村种植大田玉米5500亩、制种玉米500亩、马铃薯100亩、蔬菜。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青江驿遗址

全文共 324 字

+ 加入清单

青江驿遗址为会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青江驿遗址位于会宁县太平店镇青江驿村青江驿街道。

青江驿遗址为第二批会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西至青江驿街道双界公路东侧20米,南至312国道北侧20米,北至通社便道,东至双界公路东侧20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四周向外延伸50米。

太平店镇:太平店镇位于会宁县东南部,南接静宁县高界镇。国道312线和建设中的罗(汉洞)—定(西)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会宁县城30公里。现辖12村93社4448户21060人。境内有汉族、回族、藏族等民族居住。全乡流域面积139.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0364亩,其中梯田6.9万亩,农业作物以豌豆、扁豆、荞麦、莜麦、小麦、玉米为主。境内梁峁连绵,沟壑纵横,属典型的二阴山。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渡台遗址

全文共 405 字

+ 加入清单

中渡台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中渡台遗址

位于本县中渡台村,1981年文物普查发现。遗址紧临汉江北岸,与今安康城隔江相望。东起安康铁路分局寮属区,西至汉江大桥北端,长2000余米。遗址附近的魏家台、寇家沟,有两处汉代陶窑址,并有云纹瓦当模具、瓦当、流渣等遗物。

安康铁路分局在遗址内取土基建,探知文化层厚约2米左右。上层含战国、秦汉时期遗物,主要有“半两”、“五铢”、“货泉”等几种铜钱和铜马刺、铜镞等。陶器有施绳纹或篮纹的板瓦、筒瓦、瓦当及方格纹陶片、陶管道等,并有屋基遗址,铺设有整齐的几何纹大方砖。下层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层,主要遗物有陶锉、陶锛、陶盆、石斧、石锛、石磨棒及管状骨器。1984年,安康铁路分局施工时,又在地表0.80米处发现新莽货币窖藏,出土“货泉”圆钱170余公斤,存安康地区博物馆。

遗址的位置,与史籍中关于旧西城县的城址相吻合。《水经注》说,“汉水经月川口又东经西城故城南。”疑是西城县县城旧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扫帚墩烽火台遗址

全文共 301 字

+ 加入清单

扫帚烽火台遗址为会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扫帚墩烽火台遗址位于会宁县平头川镇马路村上咀社东扫帚墩山顶。

扫帚墩烽火台遗址为第五批会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烽火台中心为基点,四周向外延伸2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四周向外延伸50米。

平头川镇:平头川乡位于会宁县东部,北与大沟乡接壤,南和老君乡毗邻;西同八里乡相连,东靠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苏堡乡。总面积117.85平方公里,共有2943户,14198人。现辖9个行政村,57个村民小组。2004年完成生产总值1946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100元。 经济建设:平头川乡是一个农业乡,海拔2107米-1830米之间,耕地均属山坡地,气候属温带季风。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那北咀贝丘遗址

全文共 283 字

+ 加入清单

那北咀贝丘遗址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那北咀贝丘遗址位于青秀区长塘镇五合村那窝坡南面邕江边,时代为1935年,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1989年,那北咀贝丘遗址被公布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长塘镇:长塘镇位于青秀区政府所在地的东南部,距区政府25公里,前身为长塘乡,1987年从原伶俐乡分出,2000年撤乡建镇,东南西北分别与伶俐、南阳、刘圩、邕宁区的蒲庙、兴宁区的三塘、四塘、五塘等乡镇为邻。湘桂铁路、邕江河、柳南高速公路分别穿境而过,主要交通干道为伶俐至蒲庙柏油路。全镇总面积265平方公里,辖9个村、1个社区、116个自然坡、334个村民小组、1007。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烂庙梁遗址

全文共 294 字

+ 加入清单

烂庙梁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烂庙梁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

地址:榆林市榆阳区红石桥乡张家湾村

保护范围:烂庙梁山顶,南北200米,东西150米。

建设控制地带:A区外延50米。

2014年,烂庙梁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红石桥乡:榆林市辖乡。1950年由横山县划归榆林县,1956年属巴拉素区,1958年建红石桥公社,1984年改设乡。位于市区西南部,距市区53公里。面积564.7平方公里,人口1.1万。辖红石桥、闹牛海则、房梁、肖家峁、左界、井界、古城界、张家湾、油房湾、韩家峁、双红、王连圪堵、马路湾、武松界14个村委会。农产有水稻、糜子、谷子、玉米、马铃薯。.。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蟒头山明代庙宇群遗址

全文共 222 字

+ 加入清单

蟒头山明代庙宇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蟒头山明代庙宇群遗址

蟒头山位于宜川县鹿川乡与寿峰乡交界处,海拔1427米,距县城48公里。山上有明代嘉靖年间始建的圣母殿、玄帝庙、西岳庙、土地庙等庙宇,还有南天门、献殿、神井、乐楼等建筑,它以丰富的民间传说和悠久的宗教文化而闻名遐迩。文革时期,蟒头山庙宇、神像、文物、建筑等遭到严重破坏,庙会也随之中断。2007年至2009年,宜川县人民政府募集资金对山上的古建庙宇文物进行了全面修复。

信息来源:宜川县政府网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六工城遗址

全文共 471 字

+ 加入清单

六工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汉至唐

六工城遗址位于中国甘肃瓜州县南岔镇七工村西2千米处的荒草滩上。

该遗址最早在1926年被著录,1944年正式开始考古调查。六工城遗址由城和障两部分组成。大城东西长362米,南北宽304米,面积110048平方米。城墙底宽4米,顶宽2.8米,高7.5米,夯土版筑,夯层厚约0.16米。南﹑西﹑北三面各有城门及瓮城,城墙呈直线,唯以东城墙连续四次内折,南、西、北墙保存相对较好,外城东墙倒塌严重。全城共有内外角墩7个、马面8个。大城东北连接一座小城障,平面呈方形,南面正中设门,东西长76米,南北宽82米,面积6232平方米,夯土版筑,底宽8.3米,顶宽4.9米,高10米。除东北角外侧剥落较为严重外,其它墙体保存完整。

六工城遗址是丝绸之路上两汉以来一处重要的城址,初步考证大城当为“宜禾县”,小城当为“昆仑障”之故址。始建于汉代,城外有农田水利遗迹,证实当时宜禾城既是军事要塞,又是农业屯垦区,为研究丝绸之路发展和各民族交往有重要的价值。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石城子遗址

全文共 1170 字

+ 加入清单

石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城子遗址

汉疏勒城位于奇台县城东南,直线距离50公里,地处天山北坡的山区,隶属半截沟镇麻沟梁村。该遗址地处前山丘陵地带,坐落在麻沟河沿上,其城址东依悬崖峭壁,南有麻沟河向东绕北泽黑沟流向新户梁,北为南高北低的坡地,西面是低缓的丘陵与麻沟河、新户河相接,地势险要是该城的地理环境特色。因城内有露出地表的岩石,俗称“石城子”。

该城呈不规则状,并不见一般概念上的完整的封闭的城墙,只是依自然地势而因地制宜建造。古城位于山坡上,北高南低,东西长240米,南北长200米,古城东面为麻沟河绝壁深渊,古城三面筑城墙,东面依绝壁为天然屏障,城墙宽一丈,有角楼、马面,城内有一洼地,据考证是人工挖掘的类似于“井”的工程。该城只有西、北两面墙,北墙中段有一条南北向土墙。北、西两面土墙相对高度不过三米,其中北墙残高1.5-2米,东端最高处约3.5米。城中西南有一圆形凹地,直径约6米,实际测量,北墙东西长280米,西墙南北长155米。北墙中部偏东土墙长140米,墙基宽约10米。由于墙内墙外均已成麦地,当年建筑布局或建筑基址相对集中的处所已难辨别。但城内外,尤其是西南随处都可发现不少具有明显汉代文物特征的灰陶片、板瓦、云纹瓦当、筒瓦残片。城内散布的残片以灰陶为主,红陶较少,陶器多褶,底小、平,有耳,砖瓦残片较多。古城南五公里是奇台著名的旅游风景区-江布拉克风景区。

据考证,《汉书?耿恭传》记载,汉代派往西域镇守边关的名将耿恭驻守疏勒城,屯田固边。恭以疏勒城傍有涧水可固,五月,乃引兵据之。七月,匈奴复来攻恭,恭募先登(敢死队员)数千人直驰之,胡骑散走,匈奴遂于城下拥绝涧水。恭于城中穿井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笮(同“榨”)马粪汁而饮之。恭仰叹曰:“闻昔贰师将军(指西汉李广利)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乃整衣服向井再拜,为吏士祷。有顷,水泉奔出,众皆称万岁。乃令吏士扬水以示虏(据《东观汉记》载:“恭亲自挽笼,于是令士且勿饮,先和泥涂城,并扬示之。”)。虏出不意,以为神明,遂引去。此间,范羌率汉兵2000,由交河古城越天山赶到,城中夜闻兵马声,以为虏来,大惊。羌乃遥呼曰:“我范羌也。汉遣军迎校尉耳。”城中皆称万岁。开门,共相持涕泣。明日,遂相随俱归。虏兵追之,且战且行。吏士素饥困,发疏勒时尚有二十六人,随路死殁,三月至玉门,唯余十三人。

据《汉书》记载,疏勒城边有涧水,城中有井,四周宜农耕,依山通交河古城,及石城子出土绳纹板瓦、云纹瓦当等典型汉代文物。为此,史学界断定石城子为汉疏勒城。疏勒城与楼兰同等重要,是新疆遗存两处汉代古城遗址,是楼兰古城的姊妹城。

1972年8月29日,奇台县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新政办发〔1999〕91号文件定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泗洲城遗址

全文共 303 字

+ 加入清单

泗洲城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泗洲城遗址

时代:西周

地点:潼关县太要镇南巡村

保护范围:遗址墙体(包括暴露于地面上的部分和地下部分)四周各外延4米。

建设控制地带:A区四周各外延2米。

2008年,泗洲城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太要镇:太要镇位于潼关县城东南13公里处,属潼关重镇之一,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由南向北分山地、残塬沟壑和河道三种地貌类型,东与河南省灵宝市豫灵镇接壤,南与本省商洛市洛南县为邻。总面积69.6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58个自然村,98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6910人,汉族居多,有少数回族、满族、俄罗斯族。 据史料记载,镇区原为湖泽之地,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努比亚遗址

全文共 512 字

+ 加入清单

阿布辛拜勒至菲莱是异乎寻常的考古地区,这里有拉美西斯二世的庙宇和供奉伊希斯女神的圣殿。这些宏伟壮丽的建筑遗址从尼罗河的洪水中得以挽救,应归功于联合国发起的国际救援运动。努比亚考古遗址拥有埃及南部最宏伟壮观的遗迹群,如阿布辛贝的拉美西斯二世神庙及菲莱岛上的伊西斯圣地。

拉美西斯二世神庙已成为古埃及最具代表性之遗迹,神庙外四尊高20米的拉美西斯二世坐姿巨像及内部描绘其战柄功绩之壁画,处处显露这位法老的摄人气魄。努比亚遗址最著名的建筑是大庙、王后寺庙及菲莱神庙,阿布辛拜勒的大庙和王后寺庙是这里最雄伟的建筑。

神庙在设计和建筑时,把当时最先进的地理、天文、数学等知识巧妙地吸收和运用了进来,使阳光在每年的2月21日和10月21日两次穿过60多米长的甬道,直接照射在寺庙最内部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上,营造了举世无双的“日出奇观”。

阿布辛拜勒至菲莱的努比亚遗址[埃及]

外文名称:Nubian Monuments from Abu Simbel to Philae

必去理由:埃及南部最宏伟壮观的遗迹群

景点所在大洲: 非洲【Afric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埃及[Egypt]

景点所在省、州:阿斯旺省 [Aswan Governorate]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大李家坪—庙坪遗址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大李家坪—庙坪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大李家坪—庙坪遗址位于武都区马街镇大李家村南200米。分布在北峪河南岸的黄土台地上,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4米,暴露有灰坑、窖穴、房址、红烧土和窑址。采集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泥质红陶和夹砂红、灰陶片,纹饰有绳纹及施黑彩宽带纹、蛙纹、网纹,器形有直口或敛口弧壁圜底钵、卷唇折腹盆、敛口鼓腹平底罐、双唇口尖底瓶和陶环;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的泥质桔黄陶和夹砂红陶片,以彩陶为主,纹样有施黑彩的大圆圈纹、漩涡纹、弧线三角纹,器形有碗、罐、盆等。另采集有磨制石刀、锥、环和骨锥、笄。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庙底沟与马家窑两种文化类型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的分布区域有重要价值。

大李家村:大李家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奥克尼新石器时代遗址

全文共 443 字

+ 加入清单

奥克尼新石器时代遗址包括一个宠大的墓穴(麦豪石室)和两个举行仪式的石圈(斯特尼斯石圈和布罗德加古石圈)、一个居住区(史卡拉弧状岩石)和许多未被挖掘出来的墓葬、仪式场所和定居点。它们形成了壮观的文化遗址,展现了五千年前苏格兰群岛北部一个偏僻岛屿上的生活状况。

经过大量的发掘工作,奥克尼新石器时代呈现出一个新的综合体。同样,这些交替文化的观点削弱了蔡尔德所观察到的整洁的外表。奥克尼由一组岛屿所构成,其中的每一个岛屿都是互不相同的,旅行者可以识别出不同岛屿、不同居民的不同特点。奥克尼新石器时代没有一个统一的外在形式。早期和晚期的分割是现代化的一个创造,它企图把这些原始的特殊的文化聚集成清晰、通俗、简单、有效的特征文化,以防理解上的偏差。

外文名称:Heart of Neolithic Orkney

必去理由:五千年前苏格兰群岛北部生活状况的最有力写照

景点所在大洲: 欧洲【Europe】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英国[Britain]

景点所在省、州:奥克尼群岛 [Orkney Islands]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高井兵寨遗址

全文共 268 字

+ 加入清单

高井兵寨遗址为武鸣区文物保护单位。

高井兵寨遗址位于武鸣县锣圩镇大杨村青山屯西面6000米的三宝山顶,时代为元-清。

2013年,高井兵寨遗址被公布为武鸣县文物保护单位。

大杨村:大杨村位于锣圩镇西部,西南与隆安县交界,村部距圩镇17公里,辖有12个自然屯,20个村民小组 ,共598户,2547人,绝大多数为壮族。大杨村设党总支一个,共有党员50名,下设百召、可布两个支部。大杨村曾是锣圩与灵马,隆安交通的要冲。自元朝始,在大杨青山屯(即与灵马、隆安交界之地)设有兵寨,扼守通往灵马、隆安的通道。据传青山屯之居民皆为驻寨守军之子孙,故全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晋家坪遗址

全文共 246 字

+ 加入清单

晋家坪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晋家坪遗址位于漳县新寺镇晋家坪村北600米。是一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和齐家文化共存的遗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3米,暴露有灰坑、白灰面居址、陶窑等。采集有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遗存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片,彩陶纹饰有黑彩宽带纹、曲线纹、同心圆纹、弧线三角纹,器形有瓶、钵、盆等;齐家文化泥质红陶和夹砂红、灰陶片,饰篮纹、绳纹、附加堆纹,器形有鬲、豆、折肩罐、双耳大口罐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和齐家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晋家坪村:晋家坪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和田约特干遗址

全文共 232 字

+ 加入清单

和田约特干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和田约特干遗址位于和田市西11公里处的巴格其乡艾拉曼村境内,北为海力其崖,东为阿拉勒巴村和亚兰干村,平均拔1362米,该遗址是古代于阗地区重要聚落遗址,从现代遗址的分布看,遗址无任何古建筑痕迹,城池轮廓不详,历代出土文物均来自于距地表5米以下的文化层,文化层厚达3米左右,在遗址的东北角有一处裸露于地表的文化层,陶片密集分布,历代出土的文物有陶俑、陶器残片、古钱、玻璃片、珠子、金质铸像、画押、玉块、骨头等文物,陶俑多为人物、动物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老冕山营遗址

全文共 254 字

+ 加入清单

老冕山营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地名含义及来历

2013年5月,喜德县老冕山营遗址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而得名老冕山营遗址。

二、地理位置

喜德县老冕山营遗址位于喜德县冕山镇瓦厂村辖区范围内。

三、历史沿革

冕山营遗址古称冕山关,又称桐槽站(驿)。明初为冕山堡,属宁番卫。洪武二十七年(1935年)改置冕山千户所。清雍正八年(1730年)裁冕山千户所,改设抚番县。后改名为冕山分县,设守卫冕山桥千户所。《冕宁县志》载:冕山“咸丰六年(1856年)八月被倮夷焚毁”,老冕山化为灰烬。今只存遗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红岩观遗址

全文共 217 字

+ 加入清单

红岩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红岩观:故址在红岩观小学,离兴马3公里。传说此庙,原先准备建在庙梁上,在立庙的前一夜,正梁落在红岩下的荆棘蓬上,只好把上面的建庙材料也同样放到下面重整庙基,建成一座四水归堂的庙宇。因为位于红岩下,所以,取名“红岩观”。庙周翠柏丛生,不入林不能见庙。庙内塑有各种神像,钟鼓皆有,住有黄仙姑,黄死后,却是空庙。1952年,土地改革后,神像被毁,作为学校。1967年,学校扩建时,将庙全部拆去,一切全废,仅存遗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马家塬遗址

全文共 331 字

+ 加入清单

马家塬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家塬遗址

马家塬遗址位于张家川县木河乡桃园村马家塬,背靠马家塬山梁,东西两侧为地势较高的杜家梁和妥家梁,形成中部低洼平缓,两边高陡的簸箕状地形,避风向阳。遗址地表为农田,以马家塬为中心,向东西延伸,200米范围密集地分布着战国墓葬群,其规模较大,规格较高,其中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较为丰富,有很高的考古价值,尤其是古墓0土的战国中晚期车乘的发现,在甘肃省尚属首次,在全国都非常罕见,它为研究秦和戎的关系,北方、西亚古代民族史,以及中国古代中外民族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也为这一时期车辆的制造技术、装饰工艺,金、银、铁等金属品的提炼和运用程度等提供了证据,对于中国科技史的研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桃园村:桃园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九成宫遗址

全文共 711 字

+ 加入清单

九成宫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九成宫遗址位于宝鸡市麟游县新城区,坐落在的杜水之北的天台山,东障童山,西临凤凰山,南有石臼山,北依碧城山,一派青山绿水、明媚秀丽的风光。这里属于渭北高原丘陵沟壑区,海拔近1100米,夏无酷暑,气候凉爽宜人。

九成宫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开始名叫“仁寿宫”,是隋文帝的离宫。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修复扩建,更名为“九成宫”,“九成”之意是“九重”或“九层”,言其高大。唐高宗时曾一度改名为“万年宫”,意指颐和万寿,后又恢复原名。隋唐时期的宏伟建筑九成宫,周垣有1800多步,曾建成延福、排云、御容、咸亨、大全、永安、丹霄等大型宫殿。现在留有凤台、唐王点将台、梳妆台、醴泉、唐井、官坪等遗址。

唐代初年,唐太宗因南征北战而积劳成疾,群臣建议修筑离宫,以避炎暑。太宗决定以隋仁寿宫为基础,加以修缮,并改名为九成宫。自贞观六年到十八年,唐太宗曾5次来九成宫度更唐高宗李治登基,又将九成宫改名为“万年宫”,他和皇后武则天先后来过8次。除此之外,王勃、卢照邻、王维、杜甫、李商隐、吴融等著名文人均在这里写过咏颂麟游山水的诗篇,医学家孙思邈也在这里采过药。

九成宫殿宇在唐代末年毁于洪水,今天仅存遗址,遗址上存留文物甚多。现存的文物主要有贞观六年(632年)唐秘书监名臣魏征撰文并序,唐代著名的大书法家欧阳询篆额并书写的《九成宫醴泉铭碑》,被誉为楷书之宗,是我国现存最珍贵的石碑之一,也是全国第一批书法艺术名碑。另一通碑是唐高宗李治于永徽五年(654年)亲笔书写的《万年宫铭并序碑》。两块石碑现在存放于县城新城区西北角的碑亭内。在遗址内(今县城新城区正街南侧)还发现了一口唐代宫廷饮水井,砌筑别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