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实用11篇)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资撤离中国,这些企业庞大的海外市场也一并带走,中国面临着制造业倒闭潮和失业潮双面夹击的局面。下面问学吧给大家分析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浏览

3173

文章

11

篇1:中国古代历史上命最好的皇帝是谁?

全文共 1055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皇帝,很多人可能都会觉得,古代的皇帝天生就是好命,毕竟历朝历代能有几个皇帝?生在皇家又能够从兄弟之争当中夺得皇位,是很多人都羡慕不来的。不过作为皇帝,其实也不是那么轻松的,有很多皇帝别说保住自己的国家,就连自己的命都保不住。那么,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当中,那么多的皇帝里面,谁的命运算是最好的呢?

中国历史上命运最好,结局最好的皇帝,无疑就是乾隆了。

1.乾隆继位非常顺利

乾隆不是开国皇帝,而是含着金汤勺出生的皇二代。而且从小,就被他爷爷康熙看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作为储君开始培养。这一点历代开国皇帝肯定不能比。

乾隆登上皇位也非常顺利,没有经过太激烈的争权过程。乾隆的三哥弘时争位,直接被雍正给废了,乾隆顺利登上帝位,这比起他爹雍正幸福多了。

乾隆登上帝位时,25岁,心智成熟,正好自己掌权。相比那些从傀儡做起的皇帝要幸福多了,比如他爷爷康熙。乾隆比那些自己老爸怎么都不死,登上皇位时都年纪一把的皇帝也幸运多了,比如他老爸雍正,还有他儿子嘉庆,登基时都年龄一大把了。

2.乾隆执政时正好走到了清朝的巅峰

清朝开国,经过了康熙和雍正两朝的改革和励精图治,国力强盛,国库充裕,有钱呀。这乾隆,比起那些登基时,国库空虚的皇帝幸福多了,比如他儿子嘉庆,那个穷呀。乾隆却可以拿着大笔的钱,大修园林殿阁,还时不时的可以去江南旅游一番,爽呀。

3.乾隆时期八旗军战力也在巅峰

说起打仗,一般不是件好事,毕竟是劳民伤财的事情。但是乾隆时期,却不然,国库有钱,军队战斗力也强,周边国家还正好处于发展期,都没有清朝强大。

这时候出去打仗,那就是去欺负欺负弱小国家,完全是挣功绩呀。乾隆打了十次大规模战争,次次胜利,号称“十全武功”,他还自称“十全老人”。这,宋朝的皇帝要是知道了,一个一个,都能从陵墓里,冒着烟钻出来。

4.乾隆在位时间最长,最长寿

这一点历代皇帝都没法比,乾隆在位时间六十年,整整一个甲子呀。乾隆当腻了,禅位给了自己的儿子,做了太上皇。是中国历代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绝无其二。

这比那些被迫做了太上皇,或者被害死的皇帝幸福太多了。乾隆也是最长寿的一位皇帝,活了88岁,是中国历代皇帝中最长寿的,而且是寿终正寝,并非死于非命。这又让一大批皇帝羡慕嫉妒恨呀。

5.乾隆死后的名声还大

看看乾隆的一生,相比历史上的诸多皇帝,只能算是功绩超一般的一位皇帝,甚至都可以是倒数的。但是,乾隆就是命好,遇到了盛世,很少遭到后人的非议。风流韵事多了,不务正业多了,名气反而变大了。

想想以前的诗人皇帝,木匠皇帝,真是皇帝比皇帝,可以气死个皇帝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后是谁?她有什么样的经历?

全文共 823 字

+ 加入清单

长寿是很多人的梦想,虽然现代人比起古代人平均寿命是更长了,但这仍旧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同样,在平均寿命并不高的古代,活到七十那就是“珍稀动物”了。既然是珍稀,必定数量不多,那么在古代,活得最长的皇帝是乾隆,活得最长的皇后又是谁呢?她的一生又做过些什么事情,最后是怎么死的?

1.活得最长的皇后

根据史书记载的生卒年,寿命最长的皇后应当是西汉时期汉元帝刘奭的皇后王政君,从公元前71年到公元13年,活了84岁。不仅是活得最长,还是在位时间,包括皇后、太后、太皇太后等时间第二长的人物,在历史上仅次于清朝时期顺治皇帝的第二任皇后孝惠章皇后的63年,王政君在位长达61年。

2.王政君生平

刘奭,就是那个从囚牢中走出来的皇帝刘病已刘洵的儿子,他在位时间并不长,只有16年。他的皇后王政君生平十分奇特,在未入宫的时候曾经许过两家人,但都是因为男方在婚前就死了,占卜说王政君贵不可言,家中便将她送入宫中,机缘巧合之下成为当时还是太子刘奭之妻,而且一改十多位太子姬妾无人怀孕的现状,生下了一个儿子。

汉宣帝刘洵自然高兴,将这个孙子命名为刘骜,也就是后来的汉成帝。刘奭继位后,王政君自然成为皇后,而刘骜登基之后,便将母亲尊为皇太后。汉成帝刘骜,历史上十分好酒色,最终也是死在美人赵合德宫中,刘欣即位,王政君成为太皇太后。这一时期,也是王氏势力衰弱的时期,刘欣不满意王氏占据朝廷的局面,因此从各方面排挤王氏外戚。

然而,刘欣没几年也死了,王政君依旧是太皇太后,立中山王刘衎为帝,是为汉平帝,同样也是不长命的,汉平帝死后孺子婴继位。孺子婴本身就是个悲剧,王莽摄政,篡夺汉朝政权建立新朝,王政君怒斥,被逼之下将传国玉玺摔在地上,玉玺因此缺了一角,但王莽不在乎。

3.王政君怎么死的

王莽想要刻意讨好姑姑王政君,但王政君却懒得搭理他,双方在一些制度上对着干,王莽改制度,王政君就偏偏按照旧制度做给王莽看。不过,王政君毕竟年事已高,八十四岁时逝世,与汉元帝合葬,王莽还令扬雄为她写祭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国古代在天体测量方面的成就

全文共 439 字

+ 加入清单

天体测量是研究怎样测定天体的位置和天体到达某个位置的时间(包括使用的仪器、工具和方法)来为各种实用的和科学的目的服务的一门科学。它是天文学中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一个分支。恩格斯(1820—1895)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自然科学中最先发展的天文学起源于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定季节的需要。而决定季节的科学方法,最早就是从观测天体的位置和到达某个位置的时间开始的。在我国,在很古很古的时候设有“火正”这样的专门人员,他的任务是观测“大火”星(就是心宿二)的出没来向人们颁告时令。

我国古代在天体测量方面成就是极其辉煌的。

世界最古老的星表之一——石氏星表

星表是把测量出的若干恒星的坐标(常常还连同其他特性)汇编而成的。它是天文学上一种很重要的工具。我国古代曾经多次测编过星表。其中最早的一次是在战国时期。它的观测者叫石申,是魏国人。他的活动年代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

星图的绘制

星图是恒星观测的一种形象记录,又是天文学上用来认星和指示位置的一种重要工具。它的意义就好像地理学上的地图。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全文共 1001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古代著名的四项科技发明包括指南针、造纸、火药和印刷(见雕版印刷、活字印刷).这四项发明相继传入世界各地后,对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指南针

指南针是一种由地球磁场中磁铁的南北极性制成的指向仪器,形状多样.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先民就用天然磁石制成了指示方向的司南勺。

三国魏时期,马军用磁铁和差速齿轮制造了指示方向的机械装置——指南车.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磁针的制作方法。

后来发展成磁针与方位盘联的罗盘.至晚在北宋末期,指南针已用于航海;南宋时期,针盘已用于导航;.指南针的发明对海上交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

造纸术

在纸发明之前,古埃及人用纸莎草,古印度人用贝叶,古巴比伦人用泥砖,古罗马人用蜡板,欧洲人用中亚细亚人做的山羊皮作为记事材料。

在中国,商代使用甲骨,西周使用青铜器,春秋时期使用竹简、木简、丝绸作为记忆材料;此外,丝绸和丝棉残留的薄片被用来写作.以上材料有的笨重,有的贵,有的来源少,不能满足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

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发明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布、鱼网等植物原料,经挫折、捣碎、抄袭、烘烤等工艺制成的纸,被称为蔡侯纸,是现代纸的起源.纸张的发明和应用在记录和保存社会历史、交流和传播文化思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火药

火药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类爆炸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炼丹术。

古代炼丹家族利用早在汉代就掌握的金石药硝和硫,经过长期的炼丹实践,至少在唐宪宗元和三年(808)之前发明了火药,并在五代末北宋初用于制造纵火火药武器.宋、元、明各代、火球(火)、火箭等火器已达到热度。

火药的发明在世界科技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代黑火药是由中国古代火药发展而来的。

印刷术

在公元7世纪初唐时期,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的书籍。

唐咸通九年(868)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

宋仁宗庆历年间,在雕版印刷业普及的基础上,平民毕生发明了活字印刷.用胶泥刻字,每字一印,烧成字印.将字印排列,镶嵌在铁板上,经烧烤、压平等工艺制成印版,即可印刷.印版上的字印可以取下重复使用。

这种活字印刷方法具有现代印刷的基本印刷方法具有现代印刷的基本工艺——铸字、排版和印刷。J.谷登堡生产的活字印刷工艺早于400年.泥活字后,中国人先后发明了磁活字、木活字、锡活字、铜活字等印刷方法.印刷的发明和传播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科学技术的成就

全文共 502 字

+ 加入清单

科学技术成就

1.两弹一星:

(1)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2)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3)导弹的研制: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西北地区试验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实现核爆炸,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4)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1970年,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5)神舟系列飞船: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2003年成功地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005年,成功地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

2.杂交水稻:

1973年袁隆平首次成功培育被称为“东方魔稻”的籼型杂交水稻。获得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3.“863计划”:1986年3月,四位老科学家提出,邓小平作重要批示,重点发展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等七个领域,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古代科学技术

全文共 1110 字

+ 加入清单

一、司母戊鼎

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

二、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共同点:

(1)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费散”。

(2)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3)李时珍和《本草纲目》: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

三、都江堰

北:P54李冰石像图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组成,它代表了我国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

四、长城

北:(1)P72(七年级上册)秦长城示意图。(2)秦长城:为了防御匈奴,秦始皇派人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全长一万余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明长城:(七年级下册)P117明朝时,在历代修长城的基础上,先后花了近二百年的时间修筑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多千米。工程坚固,无论规模、质量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结晶。

五、大运河

北:P4-5隋朝时开凿的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大运河通航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六、四大发明

北:P40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加上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这些发明对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产生了了巨大影响。

(一)造纸术

北:P87西汉前期,已经发明了纸。东汉时期,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做造纸原料,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又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将他改进的纸称为“蔡侯纸”。

(二)印刷术

北:P40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

P81北宋时期,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一个活字可以重复使用多次,保存也比较方便。活字印刷术节省雕版费用,大大提高印刷效率,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基础。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多年。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指南针

北:P82宋代时,制成了指南针,指南针一经发明,很快就运用到航海上,南宋时,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四)火药

北:P82唐朝开始运用于军事,宋代广泛应用于军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连枷是什么武器?盘点中国古代连枷的历史演进

全文共 3021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历史上有着“十八般武艺,十八般兵器”,这里面都是使用面积较广的冷兵器,长期被作为军队的制式武器而广泛装备着,或者是在礼仪方面有着非常强的象征意义。而凡是不属于“十八般兵器”之内的中国古代冷兵器都可以统称为杂兵。

从理论上来说,中国古代杂兵可以简要分为钝器、软兵、暗器以及类矛武器(如叉)四类,这些武器因为容易误伤队友或者使用不便等原因,虽然未能在战场上发挥作用,但是在中华民间格斗和武术传承等方面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连枷作为中国软兵的始祖,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活跃在古代军队的战场之上,不过这一冷兵器一直以来都处于默默无闻的地位,直到两宋时期才得以重现光辉。软兵之祖——宋代之前的连枷

连枷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当时的周天子要求“国人”履行兵役,但是要求他们自行配备武器,而此时的连枷只是一种农业上使用的农具,它的主要用途是捶打谷物,使得谷粒与谷壳分离。由于在西周时期拥有正规兵器的“国人”实在是少得可怜,因此“国人”们只能拿着镰刀或者连枷和敌军打仗,这一时期的连枷使用频率虽然不低,但是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一旦有更好的冷兵器能够使用,作为农具的连枷毫无疑问会首先被从军队的武器序列中被淘汰。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冶金技术的持续发展以及军队制式武器的改变,连枷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守城兵器,专门用于攻击隐蔽在城墙拐角处或者凹陷处的敌军,如《墨子·备城门》记载:“城上二步一渠,置连挺(梃)、长斧、长椎各一物。”这里的“连挺(梃)”指的就是连枷,是当时守城军械的必备武器。

关于连枷的具体结构,从某种意义来说,它和现代的“双节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分为两节:其中下面的一节长约50厘米,通常用于手持;而连接两节棍棒的绳索以及上端棍棒长度也在50厘米左右,是该武器的主要杀伤点。使用时,守城者站在城头的女墙之后,只需要扬起这种武器的一端,无需探头就能够使用弯曲的棍棒攻击到登城士兵,无形之中保护了守城者的安全。

从汉至宋,连枷的使用已经相当普及——当然,这并不是指连枷在军事领域的广泛使用,而是在农业生产与传统祭祀之中所发挥的作用。两汉时期,统治者们相当重视农业发展,连枷也往往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道具之一,建立“新”朝的王莽常常以身作则,挥舞手中的连枷鼓舞百姓们勤于农事:

“予之北廵,必躬载拂,每县则粟,以劝盖藏。师古曰:拂,音佛,所以击治禾者也。今谓之连枷,粟谓治粟。”(《汉书·王莽传》)

除此之外,连枷还经常用于从事农业上的祭祀与祈祷工作,据明代著名音乐家朱载堉的《乐律全书》考证,早在汉朝就已经出现了以连枷为主体的一整套农业祭祀活动:

“灵星雅乐,汉朝制作。时人皆不识,呼为村田乐。童男十六人,两两相对舞,手持各执事。从头次第数:……第七对教舂柫,手执连耞舞,舞四转,共计三十二势。转初,转半,转周,伏睹仰瞻回顾。”

可见在汉代的《灵星队赋》之中,连枷已经成为农业祭祀活动的代表性农具。

在宋代之前,连枷这一武器尽管没有被中原军队用于野战和骑兵战,但是却被西北地区的匈奴、突厥等少数民族骑兵所广泛运用,他们对连枷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将手持部位做得更短,同时在挥击部位的短棒之上裹以铁皮,甚至干脆以小型铁质刺锤作为替代,这样制造而成的连枷棒杀伤力很高,并且在高速的马上交锋之中难以被对方所格挡。大放异彩——两宋政府对连枷的开发与利用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宋的边境地区时常遭到少数民族的入侵。此时的少数民族骑兵们大多身着防护能力较强的锁子甲,中原地区骑兵所使用的剑或者马刀等劈砍武器根本无法对锁子甲保护的骑兵造成致命伤害。由此,打击类兵器再度受到两宋政府的重视,原本被埋没的连枷也迎来了让自己大放异彩的时代。

据《宋史》记载,最先发现并且将连枷这一武器传播开来的是北宋名臣杨偕。宋仁宗年间,杨偕担任并州知府时,将自己搜集到的《龙虎八阵图》、劈阵刀、铁连枷锤等兵法武器全部送往汴京,由此连枷在骑兵作战时的威力开始受到宋朝军事主官的重视。在仁宗时期曾公亮、丁度所编写的《武经总要》之中曾经提到了使用连枷守城的方法:

“凡筑城为营,每百步置一战楼,五十步置旋风炮一具,每三尺置连枷棒一具。若登城者渐多,则以狼牙、铁拍手御之;攀城之上,则以连枷棒击之,剉手斧(一种斧柄与斧刃垂直的特制战斧)断之。”

此时的连枷多使用铁质,“铁”的引入使得连枷有了更为强大的钝击能力,因此两宋时期的连枷又被称为“铁链夹棒”。随着两宋对铁链夹棒的不断推广,“夹棒”也成为了民间武术家们所勤学苦练的重要兵器之一,甚至成为宋代戏剧的表演节目,在舞台的表演兵器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与劈刺类兵器相比,以连枷为首的打击类兵器在骑兵对决之中有两大优点:1.破甲能力强。由于“杠杆原理”的作用,以锁链分开的铁连枷在战斗时不仅容易命中敌方要害部位,并且由于惯性作用所产生的强大冲击力也足以将身着锁子甲的骑兵震成重伤;2.坚固耐用,便于维护。劈刺型兵器在命中敌方兵器或者身体之后,常常会发生卷刃甚至断裂的现象,而长枪类武器在刺入对方身体之后往往会被卡住一时难以拔出,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往往不得不放弃。而连枷却不存在这一问题,它能够连续放倒数十个甚至上百个敌人,即使兵器发生了弯曲或者变形,却依然威力不减。

北宋历史上不乏有使用铁连枷而出名的将军,比如长期镇守西夏边境的狄青。据南宋儒学大师朱熹的《宋名臣言行》记载,狄青在平定侬智高叛乱时曾经身先士卒,使用沉重的铁连枷击破了侬智高的“标牌军”,侬智高被击败之后只能纵火烧城逃跑,从此不知所踪。明清时期连枷地位的迅速提升

自两宋之后,连枷依然在不断向前发展,特别是明清时期,连枷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明朝对民间武道家使用武器的禁令有所放松,这从客观上促进了连枷在民间武术界的发展与繁荣。在明朝时期,“夹棒”是武道家们必须要修行的防身兵器之一,堪称“杂器”名流,如明代中期学者郑若曾的《江南经略》中,“夹棒”位于十大杂器之一。

到了清代,清朝统治者一方面严格控制民间武装的发展,将“反清复明”的火苗扑灭在萌芽之中;而另一方面,清朝统治者却大力发展国家武装力量,于是连枷摇身一变,成为汉军之中的主要军械之一,甚至还常常用于展示皇帝的权威。

如《大清会典》曾经多次提到,清帝国的汉军之中经常配备连枷,甚至在雍正年间,清朝皇帝的仪仗队之中出现了手持连枷的士兵,这充分说了清朝统治者对连枷这一武器的重视。不过令人感到疑惑的是,与“汉军”相对立的“八旗军”却很少使用连枷作为骑兵武器,也许是满族人并不习惯使用“连枷”这一武器的缘故。

随着军用连枷武器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农业所使用的连枷地位也开始不断攀升,甚至常常成为农业生产的代名词。比如最爱写诗的乾隆皇帝,他的诗词之中经常出现连枷的身影,比如“屋边傍筑圃平,振茎留秸起耞声”(《连耞》)亦或者“响落连耞急,尘浮夕照浓”(《持穗》)都能够看出乾隆皇帝对连枷的情有独钟,因此在清朝写诗吟诵连枷是皇帝的专利,一般大臣根本不敢僭越。结束语

和其他冷兵器一样,连枷作为一种军事武器最早来源于西周时代的农业生产,它的历史发展规律大致可以总结如下:宋代之前,连枷作为特种兵器通常用于守城,在中原地区主要作为农具进行使用,只有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才使用连枷作为马上武器;两宋时期,专门的“铁链夹棒”被宋朝率先用于对付披甲的游牧骑兵,此后连枷在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地位和农业地位不断上升,直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国古代一共有多少位皇帝?历史上最厉害功劳最大的皇帝是谁?

全文共 1213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如果你想了解中国上下几千年所发生的所有事情可能需要用一辈子来学习。不过每个朝代大家最关心的应该还是当政的皇帝是谁,不过皇帝这个位置需要你有很好的自制力,但大部分的皇帝都过着贪图享乐的生活,一生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贡献。而能被后人记住的皇帝肯定都是比较杰出的皇帝。那这次就为大家介绍下历史当中,相对来说最厉害功劳最大的四位皇帝,一起来看看吧。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一共出现了494位皇帝。而后世对这些皇帝都有着不一样的评价,或褒或贬。但是只有这四位皇帝能称得上是千古一帝。那么这四位皇帝究竟是哪几个呢?

第一位秦始皇,秦始皇在位期间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战火纷争,奠定了中华版图。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国内实行文字,车轨,度量衡的统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为中国古代长期的统一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也做出了焚书坑儒这样的暴行,但是凭借他对后世的文化政治发展和国家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做出的贡献,秦始皇完全称得上是千古一帝。

第二位汉武帝,汉武帝是西汉王朝最有作为的一位君主。在刘邦开创西汉王朝以来,西汉各代皇帝都对匈奴无可奈何,由于在战场上打不过凶悍的匈奴士兵,当时在版图和人口上都比匈奴远胜一筹的汉朝竟要屈辱的与匈奴采取和亲政策。而古代的和亲无疑是残忍的,中原女子一旦远嫁到匈奴,身处异乡,终身不能回中原。而这样的局面被汉武帝改变了,汉武帝登基后,重用卫青和霍去病两位大将征伐匈奴,经常打得匈奴找不到北,真正意义上成了亚洲第一强国。而且汉武帝在位期间为西汉王朝开疆千里,不仅扩大了国家版图,而且还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我们现在称自己为“汉人”,而不是“秦人”,也有其中一部分原因。

第三位隋炀帝,后世对隋炀帝的评价多是暴君,在位期间因为过度的劳役赋税,搞得隋朝民不聊生。肯定觉得为什么隋炀帝会出现在这个千古一帝这个榜单,实际上隋炀帝对中国的贡献绝对不小,隋炀帝在位期间修建了非常著名的工程——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是古代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而且隋炀帝的确是个非常有能力的皇帝,无论是在管理国家还是政治斗争都不在话下,唯一的缺点就是不爱民惜力,百姓民不聊生,最终纷纷起义推翻隋朝。

第四位唐太宗,唐太宗可谓是文治武功第一人,唐太宗即位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有个成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他说的的。而且在位期间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也取得了多次胜利。最重要的是唐太宗在文化上推行兼容并包的态度,所以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的朝代,当时的唐朝国都长安也是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当时还有许多外国的学者来长安学习政治文化思想理念,最疯狂的算是日本,几乎把唐朝的所有东西都复制一遍搬到日本,故古代日本称为“小长安”。这些都与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分不开,所以当时的百姓也十分爱戴唐太宗,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历史知识点:科学技术的成就

全文共 495 字

+ 加入清单

1.两弹一星:

(1)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2)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3)导弹的研制: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西北地区试验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实现核爆炸,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4)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1970年,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5)神舟系列飞船: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2003年成功地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005年,成功地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

2.杂交水稻:

1973年袁隆平首次成功培育被称为“东方魔稻”的籼型杂交水稻。获得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3.“863计划”:1986年3月,四位老科学家提出,邓小平作重要批示,重点发展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等七个领域,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历史人物:钟无艳是中国古代四大丑女之一?

全文共 539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钟无艳,又名钟离春、钟无盐。又传说她是齐宣王的妻子,同时还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四大丑女之一,但是很有才华。

传说中一直说钟无艳是丑女,她究竟长什么样呢?有书籍记载,她额头、双眼均下凹,显得黯淡发干,上下比例失调,而且骨架很大,非常的壮,像男人一样。同时她的鼻子朝天,脖子粗,据说还有喉结,额头像加工粮食使用的石臼,就是说额头中间下陷的。头上又没有几根头发,而且皮肤黑得像漆。当然,这些所谓的记载,肯定是杜撰的。

传说中的钟无艳虽然容颜丑陋,但德才兼备,40岁都未嫁,一心只问政治。当时执政的齐宣王,政治腐败,国事昏暗,而且性情暴躁,喜欢听吹捧,钟无艳冒死请见齐宣王,陈述齐国危难四条,并且指出如果再不悬崖勒马,将会城破国亡。齐宣王大为感动,把钟无艳看成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不仅采纳她的建议,还立她为王后,从此齐国得到很好的治理。

今天我们会听到所谓“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的说法,其实历史上并没有夏迎春这个人。夏迎春是当代人虚构戏说的,说她就是一个美丽、能歌善舞的妃子,平时只管陪齐宣王唱唱跳跳,不关心政治。而钟无艳却是从不关心歌舞享乐,特别能吃苦,属于国王乘车她能步行的那种,她一心只问国家治理。于是人们为了讽刺男人需要帮助就找有才的人,没事就只顾享乐这种行径,就编出这么一句话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国古代养蚕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传播

全文共 520 字

+ 加入清单

国是世界上栽桑、养蚕、丝织最早的国家。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了栽桑养蚕的技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提高,并先后传播到世界各国。养蚕取丝是中国古代人民开发利用生物资源取得伟大成就的最显著例子之一,这是中国古代对世界人民的一项卓越贡献。

据传说,养蚕织丝是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的。当然,像养蚕织丝这样的伟大发明,只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的结果,决不可能是哪一个个人的发明。不过,这一传说说明,我国蚕桑生产的确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有一批盛在竹篮里的丝织品,其中有绢片、丝带和丝线等。这说明,我国至迟在距今四千多年前,就已经有比较发达的蚕桑丝织生产了。如果再往前推,1926年考古工作者在比钱山漾遗址年代更早的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过一个被切割过的蚕茧,这个蚕茧也许跟我们的祖先的蚕丝生产活动有某种联系。

蚕,原是野生在自然生长的桑树上的,以吃桑叶为主,所以也叫桑蚕。在桑蚕还没有被驯养之前,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利用野生的蚕茧抽丝了。究竟在什么时候开始人工养蚕,现在还难以确定。但是早在殷周时期,我国的蚕桑生产已经有很大发展,可见开始人工养蚕远在殷周之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