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当其冲比喻什么(汇编20篇)

毛泽东一生学识渊博,说话的时候喜欢用比喻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首当其冲比喻什么,希望能够给大家以启发。

浏览

5711

文章

123

篇1:日月同辉比喻什么人

全文共 469 字

+ 加入清单

日月同辉比喻年龄很大、很长寿、兼之很稳健的人的意思。日月同辉本是一种自然现象。民间认为日月同辉是天文学上的奇观,所以当日月同辉出现时,往往以为国家、民族有吉祥的大事发生。

日月同辉原本指的是一种自然现象,暗示福兆。周公解梦曰“日月”为“明”,预示“大吉”。是由于地球绕太阳与月球绕地球的转动周期不同造成的。

据说,关于日月同辉有一段与爱情有关的传说。传说太阳神死后,他的十个儿子肆虐的炫耀自己的光和热,于是被后羿射死了九个太阳。后羿没有射死太阳神的小儿子刺日,是因为他感觉到了刺日的宅心仁厚、善良和蔼与至真至纯的光芒。后来,刺日邂逅了月神之女——暗月,暗月虽然身姿娇弱,但眼神极为冰冷。奇怪的是刺日对暗月顿生怜悯、爱恋之情。他发誓:即便保留最后一份光热,也要再续他和暗月之间前世今生注定的情缘。终于,这份真诚与执着打动了暗月,她的眼神不再冰冷,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更让人感动的是以后的日子里,刺日和暗月总是不定期的同时出现在天空。

以此来劝告相爱的人:你们对彼此的爱都没停息过,珍惜幸福。后来有一说法:一块看到日月同辉的恋人,都会一生相守。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巴别塔的隐喻寓意 揭秘巴别塔比喻什么

全文共 664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巴别塔的故事如果对国外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的话,你会发现这个故事也还是挺有意思的,话说这个巴别塔还和天堂和人类扯上了关系,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两者又有什么鬼关系呢?其实还是有关系的啊,最近也有人看了巴别塔的故事之后,觉得这个巴别塔的故事应该是有隐喻的,那么隐喻到底是什么呢?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说到巴别塔的隐喻等问题,就不得不是巴别塔的故事,巴别塔的故事其实就是大家不知道知道不知道,话说那是有一天人类突然联合起来了,联合起来干什么呢?就在一起建立一座高塔,这个塔的最终目的是进入天堂的,但是上帝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就出生干扰了,之后就把人类分成了很多不同人种和不同语言的,这样人类就无法在一起交流了,最后塔也没有办法建设了,所以人类就散去了,最后人类也无法觊觎天堂的秘密了。这也是圣经里面解释为什么会这么多种族和人类语言的原因了。

其实这个故事还没有完,话说再一次大洪水天劫之后,天上出现了一道彩虹,这是上帝的杰作了,以后只要是云彩遮盖大地就回有彩虹出现,这是纪念上帝和人类还有各种动物立下的誓约,如果人类不在毁坏一切有血肉的活物,那就是洪水不在泛滥了。

看整个故事,其实得到寓意还真的是超简单的,那就是告诉人类不要乱杀生,要征询自然规律,人类虽然有智慧,但是在大自然面前又是多么的秒小啊,人类一定要有敬畏之心,要谦逊,要谨慎,虽然语言是上帝为了组织上天堂给人类的,但是人类又用多元的语言来发展了很多新文明,所以又带来了无尽的分歧和矛盾,所以这前前后后大家都发现了,那就是好像一切都在制衡一样,所以一定不能逆形式而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狐假虎威的意思是什么用来比喻什么

全文共 385 字

+ 加入清单

狐假虎威意思是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一、成语启示

这是一则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说的是狐狸凭自己的智谋逃出了虎口。后来都用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狡猾的狐狸凭借老虎的威风,在森林中吓唬别人。但是,狡诈的手法绝不能使狐狸改变虚弱的本质。把戏一旦被戳穿,它非但会受到群兽的围攻,还将被受骗的老虎吞吃。

引申说明仗势欺人的坏蛋,虽然能够嚣张一时,但最终绝不会有好的下场。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现人们用它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也讽刺了那些仗着别人威势,招摇撞骗的人。又嘲讽了被人利用而不自知的昏庸之人。

二、揭示道理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借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借着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一切狡猾,奸诈的人,总是喜欢吹牛皮,说谎话,靠欺骗过日子。这种人虽借外力能逞雄一时,而其本质却是最虚弱不过,不堪一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颜真卿的楷书怎么比喻

全文共 450 字

+ 加入清单

颜真卿楷书比喻为体态豁达端庄、雍容大方、遒劲豪宕、舒展开阔。其楷书结构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颜真卿开拓了书艺的崭新的话恢宏境界,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颜体境界:

对于颜体楷书,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在《海岳书评》中有这样一句评价:“颜真卿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一句话中包含了人物、情节、器物,细品一番真不失为一句精彩的意象化概括。因为甲胄、硬弩、铁柱是对颜体字形的描述,项羽和樊哙则是用以匹配颜真卿的性格人品,由此,本来抽象的书法风格便有了具体的格局和定位。

时代造就了颜书境界,就像时代造就了王羲之的书学境界一样。在魏晋南北朝这一长期社会动荡的时代,而文化史上却成了光焰万丈的时代。这一时代的书法艺术已成了士大夫手中一种自觉地寄托高妙意兴的艺术、本领。他们深入地发现了自然的外在美,又深入地发现了精神的内在美。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梧桐树叶像手掌是比喻还是拟人

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梧桐树叶像手掌”是比喻,用手掌比喻梧桐叶子的形状。“梧桐树叶像手掌”出自于《树之歌》,这是一则以“树”为主题的小韵文,主题单纯,内容浅显,重在识字。还能让学生学习树木的种类,是一篇很不错的文章。

《树之歌》原文:

杨树高,榕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

枫树秋天叶儿红,松柏四季披绿装。

木棉喜暖在南方,桦树耐寒守北疆。

银杏水杉活化石,金桂开花满院香。

第一句观察树木的形状,描写了杨树的高大,榕树的茁壮及梧桐树叶像手掌的特征。第二句观察树叶的颜色,描写了枫叶的火红和松树、柏树的翠绿。第三句观察树木的习性,写出了木棉喜暖和桦树耐寒的不同习性。最后一句介绍了两种被誉为“活化石”的树以及香溢满园的桂花树。

《树之歌》也是一首儿歌,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生也能通过这篇文章了解树木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牛虻比喻哪种人 牛虻式人物特点

全文共 467 字

+ 加入清单

牛虻比喻的是具有献身精神的人,即为了理想愿意自我牺牲、坚贞不屈的人。牛虻式的人物有谭嗣同、徐锡林、秋瑾等。“牛虻”出自爱尔兰女作家艾捷尔·丽莲·伏尼契创作的长篇小说《牛虻》。

《牛虻》的介绍

《牛虻》描写了意大利革命党人牛虻的一生。牛虻青年时代参加了意大利党的革命活动,单纯幼稚的爱国青年亚瑟因被革命同志误解,佯装投河自尽,奔赴南美。13年后,当他带着一身伤残重回故乡时,苦难的经历已把他磨练成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他参与了反对奥地利统治者、争取国家独立统一的斗争,最后为之献出了生命。小说涉及了斗争、信仰、牺牲这些色彩浓重的主题。

牛虻青年时代参加了意大利党的革命活动,但同时又笃信上帝,牧师卡尔狄利用他的忏悔进行告密,致使他和他的战友一起被捕入狱。后来他得知自己原来是自己最崇拜的神父蒙泰尼里的私生子,非常痛苦,遂对上帝宗教产生了怀疑。

又因恋人琼玛对他的误解,认为是他主动出卖了同志,致使他出走南美洲,流亡十三年,遭遇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磨难。最后他成了一个瘸子,满脸伤疤,但却成了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后来他在一次武装斗争中,不幸被捕并遭枪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比喻和比拟的区别,你能分得清楚吗?

全文共 261 字

+ 加入清单

比喻比拟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它们的共同点在于比喻和比拟都是将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都有比的成分在内,而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在于,它们所比的对象不同,比喻它只是将两个有共同特点的或者是共同关联的事物联系到一起,作为一个比的手法。

而比拟则是更进一步,它要有一个具体的要求,要将之拟人化,比如说像每束花都是一首诗,跟每一束花都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她们两个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将花比作了诗,这是两个具有共同性的事物,花跟诗都是可欣赏的,都是美的存在,而另外一个将花比作了女子,这是拟人化的过程,所以说比喻和比拟的区别主要就在于此。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湖水像什么的比喻句有哪些?

全文共 621 字

+ 加入清单

1、湖水风平浪静的时候,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照着湛蓝的天空,火红的太阳和宽阔的大地。

2、湖水清澈见底,像一块晶莹透亮的水晶石;湖水平静极了,像一面光亮的明镜;湖水清绿,又好似一块无暇的翡翠。

3、湖水就像是一面闪着圣辉的云幕,与天上的云一起凝视着这个世界。

4、湖水像一段菘蓝的绸缎,美丽而静谧。

5、湖水如同一块块衔接而成的七彩玻璃瓦,浓金色与淡碧色在湖面上交相辉映,仿佛一泼下溅的绚丽灯光。

6、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象神话故事中的宝镜一样。

7、湖水绿得像碧玉,平得像玻璃,清得像镜子。

8、湖水蓝蓝的,真像一颗蓝宝石镶嵌在大地之上。

9、湘湖的水,碧绿得像一块翡翠,在阳光的照耀下,湖面就像披上了一件金光闪闪的衣裳,瑰丽无比。

10、那湖水在早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好像许多钻石洒在湖面上。

11、湖水清澈见底,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12、湖水静静的,像一块无限的翡翠闪烁着美丽的光泽。

13、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象神话故事中的宝镜一样。

14、青绿的湖水,像纯正的翡翠。太阳照耀下的湖水,像披上了一件金光闪闪的披风,高雅瑰丽。

15、湖水像仙境一般明净,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

16、湖水像一条透明的蓝绸子清澈见底,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17、湖水像黑得发亮的丝绒,在宁静的夜里泛着幽光。

18、湖水平静得像一面打磨过的镜子。

19、湖水像一条光洁的缎带。

20、湖水像宝镜一样的映出了蓝天白云的倒影,映出了小草那绿油油的身影。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马踏飞燕比喻什么意思?

全文共 484 字

+ 加入清单

马踏飞燕为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神奇而稀有的瑰宝,现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既体现了中国旅游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腾飞!马踏在飞燕身上,有一种“天马行空,无所羁缚”的感觉,充满体现了自由与开放!

东汉铜奔马,别称马超龙雀、马踏飞燕、铜奔马、马袭乌鸦、鹰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东汉铜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东汉铜奔马在1983年10月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

马是古代陆地上速度的象征,而燕子是天空中速度的象征。马踏在飞燕身上,有一种“天马行空,无所羁缚”的感觉,充满体现了自由与开放!马踏飞燕具有的蓬勃生命力和一往无前的气势,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布利丹毛驴的比喻

全文共 786 字

+ 加入清单

布利丹毛驴。出自14世纪法国哲学家布利丹的寓言。有一头饥饿毛驴站在两捆同样的干草之间,居然不知吃哪边的干草才好,结果饿死了。

布利丹毛驴效应的启示:

那头毛驴最终之所以饿死,导致它们最后悲剧的原因就在于它们左右都不想放弃,不懂得如何决策。人们把这种决策过程中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称之为“布里丹毛驴效应”。

俗话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布里丹效应”产生的根源之一,恰恰是违背这条目标定律,既想得到鱼,又想得到熊掌,其行为结果是鱼和熊掌皆失。这种思维与行为方式,表面上看是追求完美,实际上是贻误良机,是在可能与不可能、可行与不可行、正确与谬误之间错误地选择了后者,是最大的不完美。

每个人在生活中经常面临着种种抉择,如何选择对人生的成败得失关系极大,因而人们都希望得到最佳的结果,常常在抉择之前反复权衡利弊,再三仔细斟酌,甚至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机会稍纵即逝,并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让我们去反复思考,反而要求我们当机立断,迅速决策。如果我们犹豫不决,就会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布利丹毛驴比喻那些优柔寡断的人。

布里丹是大学教授,他的出名主要在于据说他证明了两个相反而又完全平衡的推力下,要随意行动是不可能的。他举的实例就是一头驴在两捆完全等量的草堆之间是完全平衡的。既然驴无理由选择吃其中哪一捆草,那么它永远无法作出决定,只得最后锇死。故事是这样的:

布里丹养了一头小毛驴,他每天要向附近的农民买一堆草料来喂。

这天,送草的农民出于对哲学家的景仰,额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边。这下子,毛驴站在两堆数量、质量和与它的距离完全相等的干草之间,可为难坏了。它虽然享有充分的选择自由,但由于两堆干草价值相等,客观上无法分辨优劣,于是它左看看,右瞅瞅,始终无法分清究竟选择哪一堆好。

于是,这头可怜的毛驴就这样站在原地,一会儿考虑数量,一会儿考虑质量,一会儿分析颜色,一会儿分析新鲜度,犹犹豫豫,来来回回,在无所适从中活活地饿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拟人句包含比喻吗

全文共 103 字

+ 加入清单

拟人句不包含隐喻。拟人句采用拟人修辞的方法,即将事物人格化,将没有人的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与人相同的动作和感情。隐喻是另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即用简单、具体、生动的东西代替抽象、难以理解的东西。两者不能相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夸张句能出现比喻词吗

全文共 115 字

+ 加入清单

一般来说,夸张的句子会出现隐喻,因为夸张就是夸大事物,比喻就是把什么比作什么,夸张的句子和隐喻就是把夸张的事物比作什么。夸张的句子是一种由夸张的修辞手法组成的句子。这种句子虽然夸张,但还是比较真实的,会用夸张的手法让句子更加生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釜底抽薪是什么意思 釜底抽薪比喻什么意思

全文共 536 字

+ 加入清单

釜底抽薪意思:将柴火从锅底抽去,使水停止沸腾。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出自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

《釜底抽薪》的故事

东汉末年的时候,军阀混战,河北袁绍乘势崛起。公元199年,袁绍率领十万大军攻打许昌。当时,曹操据守官渡,兵力只有二万多人。两军离河对峙,袁绍仗着人马众多,派兵攻打白马。曹操表面上放弃白马,实际上却命令主力开向延津渡口,摆开渡河架势。袁绍怕后方受敌,迅速率主力西进,阻挡曹军渡河。谁知曹操虚晃一枪之后,突派精锐回袭白马,斩杀颜良,初战告捷。

由于两军对峙时间过久,双方粮草供给是这场战役成败的关键。袁绍仗势从河北调集了一万多车粮草,屯集在大本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因为他不把小小的曹操放在眼里,于是没有安派重兵。曹操探听乌巢并无重兵防守,决定偷袭乌巢,断其供应。他亲自率五千精兵打着袁绍的旗号,衔枚疾走,夜袭乌巢,乌巢袁军还没有弄清真相,曹军已经包围了粮仓。一把大火点燃,顿时浓烟四起。曹军乘势消灭了守粮袁军,袁军的一万车粮草,全部化为灰烬,袁绍大军闻讯,惊恐万状,供应断绝,军心浮动,袁绍一时没了主意。曹操此时,发动全线进攻,袁军士兵已丧失战斗力,十万大军四散溃逃。袁军大败,袁绍带领八百亲兵,艰难地杀出重围,回到河北,从此一蹶不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新岁可以比喻生日吗为什么

全文共 556 字

+ 加入清单

新岁可以比喻生日,“新岁”指的是新年。

新岁指的是新年的意思。其出处就是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郊义》,“郊因于新岁之春”。前蜀的韦庄也曾在《岁除对王秀才作》中写到“岂知新岁酒,犹作异乡身”。

贺新岁指的就是农历正月初一,为农历的岁首,也被称之为“春节”。春节是一个除旧布新的日子,中国民间对新的一年充满了无尽的希望与祝愿,所以这一天就特别正式和隆重。在初一的这一天,一般就要五更起床,焚香,放纸炮,也要互相拜访,不问出身与贵贱,奔跑往来要好几天的时间,所以叫做“贺新岁”。

生日指的是人出生的日子,也是每年满周岁的那一天。但也有些地方的民俗认为,这同时也是母亲的“受难日”。因为以前的科技不像如今的日新月异,那时的母亲生孩子,有“一只脚在棺材里,一只脚在棺材外”的说法,所以他们觉得那天应该以孝敬父母为主。按照民间的说法,生日可以分为公历和农历生日,也就是阳历和农历的生日。

关于生日的出处有:

1、汉代班固《白虎通·姓名》:“殷以生日名子何?殷家质,故直以生日名子也。”

2、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降诞》:“近代风俗,人子在膝下,没生日有酒食之会。”

3、《红楼梦》第二三回:“二十一是薛妹妹的生日。”

4、老舍,《骆驼祥子》一:“因为父母死得早,他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

5、汉代孔融《杂诗》:“人生自有命,但恨生日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中语文常用修辞方法详解:比喻

全文共 886 字

+ 加入清单

课标与教材对修辞手法这一考点的相关要求是:

1.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2.在阅读过程中能判断常用修辞方法的种类并理解其表达作用;

3.在交流和写作实践中能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修辞方法;

4.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判断修辞方法运用的正误。

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对比、借代、反语。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8.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10.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

1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中外名人的数学比喻

全文共 419 字

+ 加入清单

鲁迅谈到积极的比例:巨大的成功和努力工作是成正比的。如果有一部分劳动,就会有一部分收获。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少到多,奇迹是可以创造的。

陈景润谈到正比例:成功与天才成比例,但与努力的平方成比例。

爱迪生谈论百分比:我一生中的所有发现都是仔细考虑和严格测试的结果。天才和敏感只占10%,而90%是努力工作。

托尔斯泰谈到分数:一个人就像分数。他的实际能力就像一个分子。他对自己的评价就像一个分母。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季米特洛夫(保加利亚革命领袖)谈论星座:你必须好好思考你的工作。你一天做了什么?它是加号还是减号?如果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那很好。如果这是一个负号,是时候对自己采取措施了。

爱因斯坦谈到了代数:有一个年轻人让爱因斯坦讲述成功的秘密。他写了一个公式:a = x+y+z,并解释道:“a代表成功,x代表劳动,y代表适当的工作方法。”年轻人认为最大的秘密在最后一项,他们迫不及待地问:“那么,z代表什么?”却发现他回答道:“Z代表少废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仲夏夜之梦用来比喻什么

全文共 309 字

+ 加入清单

仲夏夜之梦用来比喻最梦幻的梦境,最美好的爱情。仲夏夜之梦,一个如梦如幻的名字,是英国剧作家 威廉·莎士比亚青春时代最为成熟的喜剧作品,同时也是威廉·莎士比亚最著名的喜剧之一,讲述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此剧在世界文学史特别是戏剧史上影响巨大,后人将其改编成电影、故事、游戏、绘画等。

扩展资料

仲夏夜之梦便是一部集中体现文艺复兴精神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喜剧。虽然剧中的故事发生在古希腊时代,但人物的思想感情、道德标准却完全是以当时英国现实生活为依据的。

莎士比亚在剧中满腔热情地描绘了资产阶级新女性争取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的权力、反抗父权制的斗争,并通过现实与自然的对比,表达了人与人平等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文主义理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为什么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

全文共 540 字

+ 加入清单

19世纪一位法国诗人的书里把象牙塔说成主观幻想世界,从此象牙塔就被用来比喻与世隔绝的梦幻境地,大学生活单纯、与社会隔离,所以也被称作象牙塔。

象牙塔(Ivory tower),是根据圣经《旧约·雅歌》(the Old Testament, song of songs)第7章第4节,睿智富有的以色列王所罗门曾作诗歌1005首,其中爱情之歌《雅歌》第五首歌中由来的。诗歌中描写道,歌新郎是这样赞美新娘的,“…Your neck is like an ivory tower. Your eyes are pools in Heshbon,by the gate of Bath-rabbim….”(……你的颈项如象牙塔;你的眼目像希实本·巴特那拉并门旁的水池;……)。很清楚这里的“象牙塔”只是用来描述新娘美丽的颈项。那么为什么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呢?

这出自19世纪法国诗人、文艺批评家圣佩韦·查理·奥古斯丁的书函《致维尔曼》。奥古斯丁批评同时代的法国作家维尼作品中的悲观消极情绪,主张作家从庸俗的资产阶级现实中超脱出来,进入一种主观幻想的艺术天地——象牙之塔。于是“象牙塔”就被用来比喻与世隔绝的梦幻境地,所以也有将大学生活比作“象牙塔”的说法,意指大学生活的单纯,与社会隔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日月同辉比喻什么意思

全文共 309 字

+ 加入清单

日月同辉比喻国家、民族有吉祥的大事发生的意思。日月同辉指的是日月的光芒交相辉映,或者太阳和月亮同时出现。日月同辉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由于地球绕太阳与月球绕地球的转动周期不同造成的。

日月同辉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出现日月同辉的现象需要太阳和月亮同时在地平线以上。理论上,只要大气条件比较好,除了农历十五都有可能出现这样的现象。

但是还要第二个条件,就是天空的极限星等(能看到最暗的天体)不能太低,所以一般来说在太阳初升或者将落的情况下天空的亮度容易满足这个条件(即使是城市)。

所以在农历上半月(初四以后)在太阳降落时可以看到月相,依次从西方到东方。

在农历下半月(二十七以前)在太阳升起后也可以看到月亮,依次从西方天空到东方天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语文字词语解释首当其冲等

全文共 204 字

+ 加入清单

124、首当其冲:当:承当,承受;冲:要冲,交通要道。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

125、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用于人生等。

(水落石出:落,下降。出,显露。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

126、水乳交融:融,融合,调和。水和乳汁合在一起。比喻意气相投,感情融洽。

127、水涨船高:水位上涨,船体也随着上升。比喻事物随着它所凭借的基础而增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