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集美革命遗址(热门20篇)

浏览

5704

文章

23

篇1:翟家湾革命遗址

全文共 365 字

+ 加入清单

翟家湾革命遗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位于鄂城区沙窝乡赵寨村枣园湾左侧西北向东南的一座小山窝。

1945年9月,鄂豫边区党委和新四军五师命令鄂南根据地党政机关及人民武装撤至江北,鄂(城)大(冶)、大(冶)鄂(城)根据地党政干部随新四军主力部队北撤后,国民党军即占据鄂城县城,--水陆交通。少数留下来处理遗留问题的人员来不及撤退,通过分散化装0-,辗转归队。鄂大县委委员、财粮科长柯逢年,区委书记李辉,干部方祝华、吕守盛及3名武工队员,因处理马田铺秘密粮仓储备的粮食未能如期撤退,被叛徒告密,在翟家湾被国民党大队人马包围,柯逢年身中数弹后牺牲,李辉等人被俘,宁死不屈,在凤凰台集体惨遭杀害。

2006年,鄂州市老区建设促进会、档案史志局、民政局及赵寨村村委会等有关单位联合在此建立了“革命烈士纪念碑”和“翟家湾革命遗址”碑。

赵寨村:赵寨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龙岩县军民祝捷大会暨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遗址

全文共 210 字

+ 加入清单

龙岩军民祝捷大会暨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遗址为新罗区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龙岩县军民祝捷大会暨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遗址位于龙岩市和平路,1927年福建省防军混成第一旅旅长陈国辉建。军民祝捷大会旧址位于公园西北侧,为一广场,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1929年6月19日,红四军第三次攻克龙岩城后,闽西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2万多军民在此--,党代表毛泽东、军长朱德发表重要讲话。1975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苏区革命遗址群

全文共 745 字

+ 加入清单

苏区革命遗址群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紫金县苏区革命旧址群位于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苏区镇,该镇是1958年国务院批准以“苏区”命名的著名革命老区。在革命战争时期,苏区是全国最早建立农会组织、农民武装和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地方之一,是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和海、陆、惠、紫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早期中共紫金县委、紫金县苏维埃政府、海陆紫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周恩来、彭湃、徐向前等革命先辈曾亲临指导工作,许许多多革命志士曾在此浴血奋战,保留下来的革命旧址众多,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资源极为丰富。

紫金县苏区革命旧址群主要有紫金县苏维埃政府旧址、海陆紫苏维埃政府旧址、炮子乡农会(县总农会)旧址、红二师师部旧址、红军医院旧址、红军兵工厂旧址、红十一军四十九团团部旧址、“血田”遗址等20处革命旧址及纪念建筑,承载着历史的印记,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紫金县苏区革命旧址群于2010年被评定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被评定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10月,紫金县成立了苏区革命旧址群管理小组,配备了专职讲解员。基地设有咨询接待室、革命旧址群分布图、历史文物展厅等,常年免费向公众开放,近年来每年均接待参观人数1万人次以上。(来源:中共河源市委宣传部)

苏区镇:【简述】 苏区镇位于紫金县东南部,东连南岭镇,南与惠东马山、高潭镇毗邻,西、北接龙窝、洋头镇。其前身是1957年12月设立的炮子乡,1958年10月建立苏区公社,1983年9月撤社设区,1987年4月复设苏区乡,1993年10月改称苏区镇。镇政府所在地炮子圩,距县城45公里。1998年,全镇总面积125平方公里,下辖10个管理区,130个自然村, 总户数3。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王震井革命遗址

全文共 221 字

+ 加入清单

王震井革命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井革命遗址

在城川苏木黄海则村李有义门前

50

处.从井口到井底深

13.2

,井底直径

1.5

,水深

30

厘米,

(

原来水源很旺,后被沙埋所致

)

1942

年,解放区军民响应党中央

"

自已动手、丰衣足食

"

的号召,在-将军的指导下,掀起了大生产运动1944

年,八路军在黑梁头种地,为解决饮水困难,开凿出这眼。

1987

8

1

,鄂前旗人民政府为教育后代,保存革命遗迹,立了碑。是鄂尔多斯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云山革命根据地遗址

全文共 274 字

+ 加入清单

云山革命根据地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云山革命根据地遗址位于永修县。1928年1月,中共永修县委成立由150余人枪组建的永修游击大队,并决定在云山(今称“云居山”)建立革命根据地,领导人民群众开展武装斗争;8月,游击大队改编为江西工农红军游击第八纵队;10月被敌军围剿而失败。1934年7月,驻扎在杨家岭的永修工农游击大队再度进军云山,并在真如寺开展整训,后于1935年3月再次失败。1935年9月,徐彦刚率红十六师在云山峡坪村遭遇敌军主力。在激战中徐彦刚不幸负伤,留在山中养伤,不久遇害牺牲。现存游击队整训旧址、徐彦刚殉难地遗址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宁源乡革命委员会苏维埃政府遗址

全文共 802 字

+ 加入清单

宁源乡革命委员会苏维埃政府遗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宁源乡革命委员会(苏维埃政府)遗址位于建宁县里心镇宁源村。

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战争胜利后,红军部队进入建宁、南丰、广昌一带筹款。1931年1月至3月,红4军10师30团之一部从南丰傅坊和广昌陈庄分别进入建宁西北地区工作,开辟建宁西北游击区。其中,红30团1连(连长姓江)进入建宁宁源、芦田、溪头坑,在贫苦群众中发展积极分子,组织农会、贫农团,还组建了有20多名队员的宁源游击队,选举成立了红色政权宁源乡革命委员会,主席宁茂云。宁源乡在革命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了打土豪分浮财、拥军扩红、为红军筹集经费和物资等工作,当地多名青年参加了红军。4月初,随着红30团赴江西参加第二次反“围剿”战斗,敌人乘机进入游击区,向革命群众--倒算。宁源游击队遭到-保卫团围击,游击队被打散,队长李细阔在战斗中受重伤,被杀害在鹿山下。同年5月底,红军从广昌奔袭建宁县城,取得第二次反“围剿”战争胜利,宁源乡重新恢复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农会和游击队,并建立赤卫军、少先队、儿童团等革命组织,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等工作。7月,红军再次离开建宁赴江西参加第三次反“围剿”战争,部分游击队员参加红军,其他干部及游击队员,或编入南广建独立团在闽赣边打游击,或分散隐蔽。

1932年10月,红军第二次解放建宁全境后,全县成立县、区、乡、村各级苏维埃政府,恢复了宁源乡苏维埃政府。不久,把芦田乡、宁源乡合并为芦田乡,合并后乡苏维埃政府驻芦田。

信息来源:三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里心镇:建宁县辖镇。1956年设里心区,1958年建里心公社,1984年改镇。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25公里,面积253平方公里,人口2万。闽赣公路过境。辖里心、宁源、芦田、大南、上黎、岩上、靖安、花排、代家、汪家、新圩、滩角、双溪13个村委会和里心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莲藕、家畜、竹木。境内有新石器时代窖池遗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徐家花屋革命遗址纪念园

全文共 427 字

+ 加入清单

徐家花屋革命遗址纪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徐家花屋革命遗址纪念园(位于宜昌市枝江市安福寺镇徐家嘴村1组)。

1927年8月,省农协特派员、宜都县农协主任委员、中共党员陈德华(别名陈希实,系徐家嘴村人)从宜都县城潜回徐家花屋、陈家院子等地,发展党员40余名,组建了徐家花屋、陈家院子等党支部,同时也建立了农民协会(猫子会)、共青团、妇女协会等群众组织。1928年2月,宜昌早期共产党人段德昌、周逸群先后到安福寺地区指导工作。在徐家花屋先后成立中共宜都县委、松枝宜县委、枝宜县委。此地曾发生了3次大规模的饥民吃大户的斗争,参加人员有3万余人,涉及面积方圆60余里,组建了农民赤卫队、地方红军游击队。建立宜都苏维埃政权,形成了以安福寺为中心的鄂西中部革命根据地。

为缅怀革命前辈,继承革命遗志,建设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发红色旅游,当地政府在徐家花屋断壁残墙以南修建徐家花屋革命遗址纪念园。2015年,被枝江市委党史办授予枝江市党史示范教育基地。

徐家嘴村:徐家嘴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呼和浩特巧尔气召革命遗址

全文共 317 字

+ 加入清单

呼和浩特巧尔气召革命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位于呼和浩特市旧城五十家子街。巧尔气召为清代建筑的一座藏传佛教寺庙。1925年春,中国0北方局派遣古雅泰、多松年、李裕智等蒙古族同志在归绥(今呼和浩特)、包头、乌兰察布、赤峰、锡林郭勒等地开展革命工作。0绥远工作委员会就设在巧尔气召内的西四合院里。这座小院门东向,院内北屋为住房,西屋为办公室,南屋为伙房。当时在这里培训了大批革命领导人,组织领导了各地的农牧民协会,使绥远地区革命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1925年冬,工农兵大同盟在张家口成立,归绥等地的农牧民协会都有代表参加。1927年,-反动派叛变革命后,归绥、包头、张家口等地的党组织转入地下活动,0绥远工委也终止了在巧尔气召的革命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浙西南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松阳遗址

全文共 780 字

+ 加入清单

浙西南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松阳)遗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

浙西南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松阳)遗址位于闽、浙、赣边界的浙西南腹地——松阳县境内,这里崇山峻岭,其中箬寮岘海拨1500多米,为松阳最高峰,可远眺松(阳)、遂(昌)、龙(泉)、云(和)四县,更有成片的原始猴头杜鹃林堪称华东一绝。

土地革命时期,特别是红军挺进师到浙西南,以松阳安民乡、枫坪乡、玉岩镇、大东坝镇为中心区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因而留下了许多革命遗址,这里到处是红军-的旧居、党政机关旧址、红军标语、召开重要会议的会址、重大战役的遗址。

浙西南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松阳)遗址主要集中在松阳县的安民、枫坪、玉岩、大东坝等地。安民乡安岱后村是浙西南革命根据地领导机关所在地,现有“红色古寨”寨门、红军桥、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碑、红军挺进师“八一”誓师大会主会场———陈氏宗祠、挺进师师部政治部办公旧址、粟裕、刘英旧居、红军医院、红军厨房、红军标语等。枫坪乡斗潭村是卢子敬的故乡。该村的“永福寺”,是当年卢子敬等人将红军迎接进村后,召开欢迎红军大会的会址。小吉村翁光道家是著名的“小吉会议”旧址,在社殿里,还留有很多的当年红军标语,村的四周保留有四个当年为保证“小吉会议”顺利召开,红军岗哨的遗迹。玉岩镇玉岩村是“青帮”第四号人物叶义的故乡,1930年,“青帮”袭击玉岩区公署,捣毁警察分局,1935年5月,红军-多次在此活动,留有多处红军标语,是党政机关所在地。大东坝镇燕田村的吴氏宗祠,是中共竹溪区委、区苏维埃政府的办公地点,在该村的村口,是红军挺进师打了一个漂亮战即“燕田战斗”的地点。

该基地同时是县级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市级党员先进性教育基地、省级党史教育基地、省市国防教育基地和省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国家旅游总局确定的全国红色旅游景点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大窝山革命遗址

全文共 298 字

+ 加入清单

大窝山革命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大窝山革命遗址

在大成乡联成行政村大窝山。1945年5月6日,广东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纵队第三支队队长兼政委、中共四属党组织联络员兼军事特派员、白石水武装斗争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张世聪,在战斗中不幸中弹在此牺牲。

张世聪(1909~1945),乳名云生,字学明,1909年农历七月十一日出生于广东省合浦县白石水(今广西浦北大成)勾刀水村的一个小康家庭。他家世代以农为业,到了父辈兼营商业,生活稍为宽裕。后因匪乱,其父被匪劫持,拿不出赎金而惨遭杀害。年幼丧父的张世聪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二,全靠母亲操持,家景渐窘。他8岁开始读私塾,学习勤奋,成绩很好,1928年7月考入广东省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老爷山革命战斗遗址

全文共 1251 字

+ 加入清单

老爷革命战斗遗址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老爷山革命战斗遗址

老爷山革命战斗遗址(第一批省保)

时代:1945年

地点:屯留县上莲乡老爷山

1945年,闻名中外的“上党战役”主战场就发生在这里。共歼俘敌援部队2.2万余人。为上党战役的最后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从而揭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

山上原有唐代至清代的寺庙8处,137间,尽毁于战争中,现除部分基础遗存外,(断垣残壁改作它用),仅剩一座莲花舍利塔,满身弹痕累累,是“上党战役”的一个重要标志。

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爷山因是上党战役的主要战场而享誉中外,三嵕山乃以羿射九日的神话传说及历代寺庙道观之佳而闻名古今。

老爷山,原名三嵕山。在屯留县城西北25千米处,为上莲乡属地。跨于北纬36.27度,东经113.46度之间,东依白晋铁路和晋太公路,可直达并州;南瞰余吾古镇,乃"三晋通衢"之变地;北与襄垣县为邻,鸡犬之声可闻;西偎崇山峻岭,实属风水宝地。本山三峰鼎峙,一名麟山,一名灵山,一名徐陵山,按数峰并峙曰"嵕",三嵕即三峰所聚之意,故名"三嵕山"。因当地人对所有神灵盖称"老爷",山上神庙颇多,故俗称"老爷山"。其主峰在东,即麟山,三嵕主庙(俗称"山东庙")位于其上,海拔1266米,为丛岭叠嶂之首,所以老爷山又叫麟山。

抗日战争期间,0员的八路军和县大队、游击队、民兵,又以老爷山为依托,和侵略者展开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日寇投降后,这里又是上党战役主战场。1945年9月中下旬,晋冀豫军区司令员刘泊承、政委-率部解放襄垣、屯留、潞城、壶关、长子五县城之后,于10月初在老爷山截住了阎锡山派其第七集团军司令员彭毓斌和炮兵司令员胡三余所率领的三个军八个师,共2.2万余人的增援上党的部队,激战四天三夜,将敌全部歼俘,这对赢得上当战役的最后胜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是我军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敌人,和以少胜多取得全歼敌人的光辉范例。

至今,仅存一座莲花舍利塔,弹痕累累,清晰可见。该塔身高13米,为方形九层密檐式。为了缅怀革命先烈,1964年老爷山战斗遗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铭记他们过去的战斗功绩,于1986年又修筑了纪念亭一座,立碑一通,碑文记述了当时的战斗经过和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及艰难历程。

古代,老爷山有叱咤风云的神话故事。《淮南子》载:"尧使羿射九乌于三嵕之山,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由于三嵕山有这么多的神话传说。所以自唐代开始山上屡建庙宇,宋朝"额封羿神,为灵贶王岁",赐建三嵕大庙。之后,历代帝王都有重建和扩建。

旧时人们把三嵕爷当成了可以管天,管地,管风,管雨的显灵神仙,每年农历五月初一和七月初七日两次香烟盛会,晋、察、冀、鲁、豫、陕等省的善男信女,朝山进香的如蜂如蚁,云集三嵕,磬声不断,金钟长鸣,敬唱大戏,祈雨还愿,盛况非凡,历代沿袭。可惜在战争年代庙宇已毁,只有莲花塔一座,巍然屹立,为老爷山之象征,也是上党战役之标志。1965年5月24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办公遗址

全文共 510 字

+ 加入清单

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办公遗址为漳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办公遗址(中山公园内仰文楼)位于漳州市芗城区延安北路与新华西路交汇处中山公园内。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仰文楼历史上原是漳州府衙的后楼,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当时漳州知府魏荔彤为纪念朱熹任漳州知府时昌盛文风而将府衙后楼房改建而成,命名为“仰文楼”,此后成为漳州文人的活动场所。仰文楼原是二层0-式结构,占地900余平米,二楼东西两侧各有空中0-,十分精致。1938年毁于日本飞机的轰炸,1942年重建为一层的结构,占地面积不变。

这里距东坂后基督教堂只有80余米,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即在此办公。5月1日,王占春在仰文楼北侧主持召开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军民万人大会,热烈庆祝红军攻占漳州取得胜利。在庆祝大会上,东路军和省委负责同志都作了重要讲话。同时,审判了国民党张贞师的一个旅的参谋长,并将没收地主、豪绅的粮食、财物分给到会的贫苦工农群众。

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的成立,对促进闽南革命武装斗争,建立红色地方政权,协助中央红军东路军完成东征扩军、筹款、宣传三大任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信息来源:漳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大南山革命遗址

全文共 308 字

+ 加入清单

南山革命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位于大南山的潮南区红场镇雷岭镇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尤其是红场镇,被定为汕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场镇原名“石船”(因境内有一岩石似船而得名),1961年为纪念革命旧址“红场”而改称红场。红场是二战时期革0据地,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早在民国17年(1928),红场已是东江革0据地。著名革命家彭湃、-、李富春、古大存、方方、邓发等先后在红场、雷岭等地点燃革命烽火,建立革0据地。民国19年,闽、粤、赣三省边区-会在红场召开。革命旧址红场、红宫、石刻革命标语被列为广东省重点保护革命文物;红场革命烈士纪念碑和大南山革命历史纪念馆,被汕头市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共泰宁县委、泰宁县革命委员会遗址

全文共 667 字

+ 加入清单

中共泰宁县委、泰宁县革命委员会遗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中共泰宁县委、泰宁县革命委员会遗址位于泰宁县大田乡大田村耶稣教堂(乡卫生院对面)。

1933年2月,中央苏区开展第四次反“围剿”战争期间,集结在建黎泰地区的红一方面军主力奉命西移,强攻南丰,只留下部分地方武装在泰宁坚持斗争。2月23日,国民党军第56师田玉璠团卷土重来,再次抢占县城,此时,泰宁完整的红色区域只乘下大田区。中共泰宁县委、泰宁县革命委员会退守到大田坚持斗争。当时退守大田的中共泰宁县委、泰宁县革命委员会只有少数的机关干部和红军工作团人员,武器配备很差,平均3人才有1支-。干部白天下村发动群众,晚上就只能上山睡觉,有时一个晚上还得换好几个地方,斗争形势十分严峻。为坚守最后这个红色阵地,县委、县革委会首先采取措施大力加强机关的自卫能力,建立所在地的赤卫队武装,构筑防御设施,并从保卫机关的武装中抽调总价力量组成游击队,主动出去周边地区,还在新桥扩建了一支游击队,牵制打击进攻的国民党军。逐步化被动为主动,泰宁地方武装为收复县城而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取得显著战果,出色完成了牵制敌人、迟滞敌军、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战斗任务。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取得胜利后,中共泰宁县委、泰宁县革命委员会也从大田区迁回城区。7月9日,在北门大操场召开了4000余人的祝捷大会,隆重庆祝泰宁的再次解放。

中共泰宁县委、泰宁县革命委员会遗址原为大田乡大田村耶稣教堂,始建于1916年。20世纪70年代末,因农村建设改造需求,该教堂被拆毁,未予以保留。

信息来源:三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大田村:大田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红军陕甘支队文艺联欢晚会革命遗址

全文共 819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陕甘支队文艺联欢晚会革命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文艺联欢晚会革命遗址简介

一九三五年九月二十九日,中共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进驻通渭县城。三十日傍晚,红军文艺联欢晚会和大会餐在南门外的河滩上举行。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文艺联欢晚会由第三纵队参谋长张经武主持。全体将士高歌《国际歌》后,叶剑英、杨尚昆、邓发等领导人相继作了继续北上抗日的动员报告。联欢晚会热烈欢快,李克农、黄兴等指战员和战士们表演了精彩的歌舞、戏剧、魔术等节目。10时晚会结束。十月二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离开通渭城,踏上奔赴陕北的征程。

新中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在此修建了果树园,后改建为田径运动场,并于一九八六年九月修建了红军文艺联欢晚会纪念碑,以缅怀先烈业绩,弘扬长征精神,激励后人奋发进取。

一九八四年五月,通渭县人民政府将该遗址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六年六月,中共通渭县委、通渭县人民政府命名该遗址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由于城市道路改造,结合南园体育场建设,县委、县政府决定重修纪念碑。二00七年五月,投资12.6万元建成红军文艺联欢晚会纪念广场,广场占地576平方米,其中心竖立红军文艺联欢晚会纪念碑一座。该碑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孙颖设计,县委书记燕胜三、县长令续鹏撰文,原省政协副主席韩正卿书写。

纪念碑高2.2米,宽3米,由碑座和碑身两部分组成,碑座由黑色大理石砌成,碑身由红色大理石砌成,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显得庄严肃穆,古朴典雅。纪念碑坐西朝东,寓意着红军从通渭奔赴陕北,在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的英明决策。纪念碑像一个火炬,寓意着红军长征精神从“星星之火”到光耀全国,取得解放全中国的胜利,以及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又一次伟大的长征。纪念碑矗立在体育场内,形同奖杯,寓意着“全国田径之乡”的体育健儿们取得的优异成绩和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开展。

信息来源:通渭县人民政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丰堆仑革命遗址

全文共 706 字

+ 加入清单

丰堆仑革命遗址为益阳市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丰堆仑革命遗址位于益阳市资阳区长春镇南丰村。

遗址始建于1922年,有大小房计19间,前有楼门,内有天井、厅堂,为青砖青瓦砖木结构的统子屋楼房,进深27米,高9米。

1925年,高文华以这里为据点,领导成立益阳县农民协会,开展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并创建了中共益阳南湖托党支部。马日事变后农运失败,协会骨干遭追捕,遇害者多人。1937年,高文华之父,同盟会员廖若冰受组织委托回乡,在此创办作育学校,宣传爱国、抗日进步思想。唐麟、苏镜、贾琏(高文华妻子)等曾以任教为名,来此从事秘密工作。该校有“益阳抗大”的美誉。由于受国民党特务的严密监视,该校于1941年被迫停办。随后,常益中心县委书记帅孟奇以这里为活动中心,在这里建立支部,发展地下党员数千人,成为益阳地下党工作的重要秘密据点,后遭叛徒出卖,罹难者、逃亡者、自杀者甚多。新中国成立后益阳地方政府将此地视为革命摇篮予以保存,并作为办学基地。

在“文革”十年中,旧址遭受了破坏,昔日的美观不再,至今未能修复。特别是1996—1998年间受洪水浸基,以及后来修长常高速公路时受震,致使樯墙身局部裂缝、窗片坍塌,椽断檐垮。2010年,益阳市委、市政府和资阳区委、区政府组织专门力量就该遗址的保护与开发进行调研,准备按原貌进行修复,并将其开辟为益阳市党史陈列馆。

丰堆仑革命遗址于1987年被原益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被原益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2月被益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益阳市委宣传部公布为益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棠地河战斗遗址暨革命烈士纪念碑

全文共 550 字

+ 加入清单

棠地河战斗遗址革命烈士纪念碑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棠地河战斗遗址暨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宁化县水茜乡棠地村河下塅坳子山上。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中央主力红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至1934年12月,宁化、泉上、彭湃苏区相继沦陷,闽赣省转入游击战争。1935年1月31日,中共闽赣省委、闽赣省苏维埃政府、闽赣军区1000余人从归化枫溪原计划转战安远,在途经水茜棠地河下塅时,遭到国民党军第52师的合围伏击,红军部队拼死突围成功,但伤亡百余人,另有中共宁化县委书记张荷凤等六七十人被俘,全部被敌杀害。

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革命历史,发扬革命传统,棠地大队于1958年10月在棠地河下塅战斗旧址西南260米处建成棠地革命烈士纪念碑。棠地革命烈士纪念碑的建立,成为当地群众凭吊革命英灵、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棠地革命烈士纪念碑坐东北朝西南,为砖混结构,内部空心,碑高2.8米,基座底边长2.6米、下底边长1.25米、上顶边长0.75米,占地面积7平方米。基座为正方形,设三层台阶,碑身呈上小下大梯形。碑身四面原用红漆书写“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革命烈士纪念碑”字样。因自然因素侵蚀,年久失修,致使碑体外表局部水泥脱落,字迹不清,碑体缠满藤蔓,周围杂草丛生,整体建筑保存一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田塘头革命遗址

全文共 671 字

+ 加入清单

田塘头革命遗址为温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田塘头革命遗址位于岙底乡田塘头村中部,至今尚存红十三军活动旧址和永嘉临时县委活动旧址。

红十三军活动旧址建筑依山而建,原为五开间二层悬山石木混合结构,建筑面积416.4平方米,通面宽17.9米,通进深约11.63米,坐北朝南。后在北边梢间旁和次间后部新搭一开间和一厨房。建筑用材自然,做工粗糙,形制简朴、随意性较大。

永嘉临时县委活动旧址依山而建,为五开间二层悬山石木结构,建筑面积422平方米,通面宽18.1米,通面深约11.58米,坐北朝南。

田塘头在“二战”、“抗战”和“解放战争”三个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浙南长期坚持革命斗争的基本地区之一;有着漫长艰难、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历史。浙南特委、永嘉县委机关、武斗部队都曾在此隐蔽休整。1930-1949年期间,在该村一带发生过惨烈的战斗。自1927年被烧毁房屋先后累积为465间,牺牲人数为41人。村民多人参加红军,组建红军游击中队,后被改编为“浙南红军第一独立团补充营某连”。田塘头革命遗址对研究浙南地区革命历史有着重大的价值和意义,2000年被列为瓯海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公布为温州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级别: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近现代

公布时间:2005年8月26日

类别: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保护范围:东南、西北以房子台基向外延伸5米为界;东北、西南以房子外墙向外延伸2米为界。

建筑控制地带:红十三军活动旧址:以保护范围线向外延伸50米为界;永嘉临时县委活动旧址:东南至公路,其余三面由保护范围线向外延伸50米为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内蒙古人民革命青年团成立大会遗址

全文共 603 字

+ 加入清单

内蒙古人民革命青年团成立大会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内蒙古人民革命青年团成立大会遗址,位于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和平街金盾花园东侧,东邻白音南路,南邻复兴东街。

内蒙古人民革命青年团成立大会遗址原名贾家店,为一家大车店。店院南北长100余米,东西宽70余米,院内有南、北正房和东厢房几十间。1945年10月5日,内蒙古人民革命青年团成立大会在这十余间东厢房里举行,有300余人参加了大会。会议选举产生了由1 5人组成的团执行蚕员会。特木尔巴根兼任执行委员会秘书长,特古斯朝克图任副秘书长,布特格其任组织部长,鲍荫扎布任宣传部长。内蒙古人民革命青年团颁布了团的纲领和章程,发表了《内蒙古人民革命青年团成立宣言》,明确指出内蒙古人民革命青年团是在内蒙古人民革命党领导的内蒙古青年的先锋队。

1946年5月31日,内蒙古人民革命青年团对团纲和团章进行了修改,明确规定内蒙古人民革命青年团为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领导的内蒙古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1947年7月9日,内蒙古共产党工

作委员会宣布成立后,内蒙古人民革命青年团正式由内蒙古共产党工作委员会直接领导。1949年3月25日,内蒙古人民革命青年团转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成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内蒙古委员会,克力更任书记,特古斯朝克图、巴图巴根、秋浦、嘎日布僧格、布特格其、乌如喜业勒图、布和、鄢仪贞为委员。

内蒙古人民革命青年团成立大会遗址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城市建设中被拆除。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禊俚乡革命委员会遗址

全文共 537 字

+ 加入清单

禊俚乡革命委员会遗址位于将乐县光明乡禊俚村2号。

1931年6月22日,红3军团第6师政委彭雪枫奉命率红6师7团从泰宁进军将乐,在光明乡消灭罗鸿标匪部500余人。随后,红军深入光明乡发动群众打土豪、筹粮款,建立农会、贫农团、赤卫队、游击队等组织。6月25日,红6师7团在将乐建立第一个乡苏维埃政权──将乐西区禊俚乡革命委员会,主席廖承明,副主席白宗惠,游击队长白宗渠,革命委员会办公地点就设在白宗惠家。上世纪70年代,该民房大门两边板壁上还保留有红军刷写的标语群。内容有“《国民党十大罪状》”、“《共产党十大政纲》”、“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军阀打仗,升官发财;-打仗,白白送死;红军打仗,分得田地”;“欢迎保卫团的弟兄回家分田”;“工人办阶级的工会,农民办贫农团”;“不还租,不还债,不还粮,不还税,不(缴)苛捐杂税”;“分田要抽多补少,抽肥补瘦”;“建立工农兵自己的苏维埃政府”等内容红军标语,落款是“红军第三军团第6师第7团宣传队制”。

禊俚乡革命委员会遗址原为白宗惠家祖屋,属二层土木结构民房,前为空坪,后傍青山,左侧为稻田,右侧为民房。旧址原房屋于20世纪70年代被拆旧建新,原祖屋仅存一部分,因年久失修,其木质构件已腐烂。

信息来源:三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禊俚村:禊俚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