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集美革命烈士陵园(汇集20篇)

爱国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来说看革命电影也是爱国教育的途径。看看有哪些适合小学生的红色经典吧。

浏览

2533

文章

142

篇1:龙泉市革命烈士陵园

全文共 723 字

+ 加入清单

龙泉市革命烈士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龙泉市革命烈士陵园座落在龙泉市区北隅安清山,始建于1959年,总占地面积36.2亩,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

建园以来,在一条中轴线上建有门楼、革命烈士纪念馆、纪念广场和革命烈士纪念碑、第一三四共三任浙西南特委书记宋孟平烈士纪念碑和许信琨、张麒麟烈士墓,还有在解放战争时期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牺牲的七位烈士墓。

早期,广东省委委员、广州市委书记、省港大罢工组织者之一季步高烈士纪念亭和纪念碑,粟裕大将部分骨灰敬撒纪念碑和龙泉籍知名人士、原总参政治部顾问、少将李逸民将军纪念碑,还建有与之相配套的管理房,接待处和厕所。

革命烈士纪念馆分两层共四个展厅,以史实介绍、照片、革命文物等形式,详实的记载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龙泉地方组织的发展历程和龙泉人民的革命斗争历史。馆内陈设86幅革命烈士的照片画像和150多件革命历史文物,供人们瞻仰。

陵园的中心位置是一座由八根从低到高的柱子组成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最高一根柱子21米,为白色,代表旗杆,其他七根为红色,代表红旗。纪念广场的东边建有一座纪念墙,上面刻着毛泽东主席的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金色大字。

龙泉革命烈士陵园是浙江省较早的一座革命烈士陵园,同时也是丽水市最早的一座烈士陵园。1982年被龙泉县人民政府批准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五年被列为浙江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龙泉市革命烈士陵园建成50多年来。经过1982年、1992年,2005年三次整修,特别是2013年又进行了全面改造。现在的龙泉市革命烈士陵园焕燃一新,园内环境优美、满园苍萃、灯火通明、庄严肃穆,真正成为瞻仰革命烈士、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市民休闲、红色旅游的新景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鲁南革命烈士陵园

全文共 1101 字

+ 加入清单

鲁南革命烈士陵园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

鲁南革命烈士陵园始建于1944年,占地面积约1000余亩,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悼念广场约2600平方米,绿化面积约66万平方米,陵园内建有纪念碑、纪念亭、烈士碑廊、悼念广场、烈士墓和鲁南革命历史纪念馆等纪念设施。鲁南革命烈士陵园分山上、山下两个部分,山上建有赵镈烈士墓、赵镈烈士纪念碑、“苍山暴-动”烈士纪念碑、“银厂惨案”纪念碑、苍山暴-动司令郭云舫烈士墓、山东军区八师政治部主任曾明桃烈士墓、北海舰队政委丁秋生骨灰安放处等,山下陵园内安葬着苏北、鲁南、淮海等历次战役中牺牲的3791位烈士的遗骨。鲁南革命烈士陵园现为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省保密教育基地、山东省国防教育基地、临沂市沂蒙精神教育基地、临沂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临沂市党员教育基地。

鲁南烈士陵园潜心挖掘、广泛征集有关烈士的珍贵文件和史料,对鲁南革命历史纪念馆进行高标准布展。面向全县积极开展文物史料征集,并多次组织人员到省、市文物单位及舟山警备区等地查找史料,到烈士家乡、烈士生前战斗和牺牲的地方与烈士亲属、战友进行座谈,多次召开老战士座谈会,征集和复制到将士工作及生活用具等500多件,遗物遗作600多件,制作各种图片1000余张。纪念馆分为六个展厅,分别是“苍山风雷”、“抱犊烽火”、“鲁南硝烟”、“鱼水情深”、“浩气长存”、“继往开来”,以“苍山暴-动”,罗荣桓、陈光创建抱犊崮抗日根据地,陈毅、粟裕指挥的鲁南战役,鲁南人民拥军支前为主线,整合鲁南革命烈士陵园和苍山县其他革命事件等资源,展示鲁南人民在各个革命时期的斗争历史。在纪念馆展陈形式上,采取以突出烈士人物为主配合当时战争背景,让烈士事迹与建党史、革命斗争史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插入照片、图画,配以通俗易懂的文字,适合青少年观看,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教育性。同时,采用现代理念,结合多媒体开放式展示,通过浮雕、立雕等各种工艺手法,再配以声、电、光,具有较强的可看性和艺术感染力。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先后投资先后投入资金近3000多万元,对烈士墓地、纪念碑等建筑设施进行了维护和新建。重新规划设计陵园大门,新建了烈士碑廊,整修了“苍山暴-动”纪念碑亭,高标准建设了一处综合性的革命历史纪念馆——鲁南革命历史纪念馆。在陵园内栽植苗木,铺设了大理石路面,对陵园进行绿化、美化。定期对各类烈士纪念建筑设施进行检查、维护和修缮。如今的烈士陵园整体布局合理,环境清幽秀丽,氛围庄严肃穆,常年保持环境干净整洁,建筑无破损锈蚀,墓地和道路无塌陷,石刻碑文光亮清晰。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龙川县革命烈士陵园

全文共 909 字

+ 加入清单

龙川县革命烈士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龙川县革命烈士陵园位于龙川县老隆镇铁场坑。

龙川地处东、韩江上游,革命斗争历史悠久。早在大革命时期,龙川邑人受“五四”--影响,为寻求革命真理,或远洋勤工俭学,或在穗参加“宣讲员养成所”学习,学习并传播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1925年,随二次东征抵龙川的共产党人黄觉群等人,在家乡建立了党组织,成立县农民协会、总工会、共青团等革命群团组织,积极开展工农运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龙川党组织奉上级党组织指示,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开展系列的工农武装斗争,领导苏区军民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东省委派麦文到龙川重建党组织,在重建的中共组织领导下,利用合法名义创办《龙川日报》,举办“青年自我教育训练班”,成立龙川青年抗日先锋队等群团组织,全县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共组织的带领下,龙川军民奋起反抗,与国民党龙川当局和县警自卫总队进行殊死的斗争。自1925年11月中共龙川组织成立以来,龙川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三座大山”而英勇抗争,抛头颅、洒热血,至1949年5月龙川解放,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共有480多位优秀英雄儿女在这块热土上英勇牺牲。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龙川又有170多名优秀儿女为祖国的独立和解放,为保卫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还有外县一些优秀人士,为社会主义事业和人民的幸福,把鲜血洒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1958年,中共龙川县委、县人民政府为纪念这些优秀的英雄儿女,奠基兴建龙川革命烈士陵园。1962年1月,被龙川县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11月,被河源市委、市政府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老隆镇:老隆镇地处龙川县境南部,座落在东江上游,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全镇总面积15.4平方公里,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三面环山,西临东江。 老隆自古是商贾之地。1949年6月1日至今为县政府所在地。相传老隆寨顶为秦时赵佗固守龙川的要塞。原称老龙,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改称老隆。解放后设老隆区;1958年设老隆公社;1983年改设老隆镇。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高州革命烈士陵园

全文共 722 字

+ 加入清单

高州革命烈士陵园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高州革命烈士陵园位于高州城西观山西侧,建于1959年10月。为纪念革命民主时期,在高州地区内,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光荣献躯的200余名革命志士而建造的纪念性建筑。

陵园总进深90.5米,面阔25.4米,共分陵门、陵碑、陵墓三个区。

陵门区有三拱牌坊一座,总宽9.4米。牌坊上方的牌额上,制作有“烈士陵园”四字。在牌坊后方,建有台阶45级,与陵碑区相连。

陵碑区呈圆形,直径25.4米,其中心处建有六角形纪念碑一座。纪念碑由碑座、碑亭和碑身三部分组成。座总高0.68米,四级台阶组合。碑亭围绕碑身而建,呈六角形,亭高3.5米。亭中心为碑身,在碑身周围镶嵌石碑六块。在石碑上记载有高州革命烈士斗争概况。在亭角边分别立有圆柱6条支撑亭盖。碑身从亭中央伸出。高达7米,呈六角形,正面塑有仿毛泽东手迹“为国牺牲,永垂不朽”八个大字。

陵墓区在陵碑区上部,相距20.4米。在陵墓区上建有圆拱形墓地,墓中安葬着在高州地区内为国牺牲的革命烈士遗骨。在墓地前建有弧形墓地,上刻“革命烈士之墓”六个大字,横向排列。两旁分别刻有“浩气”、“长存”四个大字。

烈士陵园内,苍松翠柏,古树参天,庄严肃穆,每年清明节前后,许多单位都集体组织群众前往瞻拜,寄托对革命烈士的哀思。

经查证,高州地区在各个革命历史时期曾为人民和民族解放英勇奋斗而光荣牺牲的烈士,有朱也赤、黄载源、梁宏道、梁德玉、田耕等200多余人。他们是祖国的英豪战士,人民的优秀儿女,后人永远难忘和珍视他们用鲜血换来的胜利硕果。为此,值国庆十周年之际,高州人民政府择基观山,建立革命烈士陵园,将朱也赤等烈士遗骨迁葬于此,以志瞻念。

高州革命烈士陵园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淄博市革命烈士陵园

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

淄博市革命烈士陵园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淄博革命烈士陵园,其前身是周村革命烈士陵园,始建于1948年3月,原址座落于周村城区中心(即现在的周村人民广场)。1999年经省、市政府批准,新建于周村城区东南大埠山,占地100余亩,可同时容纳5万余人开展活动。2000年3月被市政府正式批准更名为淄博市革命烈士陵园。园内建有烈士墓区、浩气常存碑亭和南疆烈士碑亭(碑后面刻有329位烈士的姓名)、革命烈士事迹纪念馆,馆内陈列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解放祖国、建设祖国献出宝贵生命的烈士事迹和遗物。园内安葬着闻名鲁中地区的抗日英雄马耀南、马晓云、马天民三兄弟和686名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2009年3月份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被省委组织部命名为“山东省党员教育基地”,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10月,被省政府批准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郊镇:南郊镇位于“天下第一村”——周村的南部,2001年3月由原来的南郊镇、高塘镇、贾黄镇合并而成新的南郊镇,区划调整后的南郊镇东与张店区付家镇接壤,北靠胶济铁路和张周路,309国道横贯东西,与庆淄路、滨博高速公路形成三角形交通网络,全镇辖49个自然村,总面积达59.2平方公里,人口约3.5万人。 南郊镇地处丘陵平原结合部,气候属温带半湿润气候,。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江阴革命烈士陵园

全文共 877 字

+ 加入清单

江阴革命烈士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江阴市革命烈士陵园地处风景秀美的黄山脚下,依傍山势,座北朝南,下设革命烈士纪念馆和渡江战役纪念馆。始建于1994年4月,建成开馆于1997年4月,占地36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绿化面积20000平方米,累计投资1500余万元。这是一座融合古今建筑风格的现代建筑群,庄重古朴,气势雄伟而肃穆,远远望去就象一艘扬帆远征,正乖风破浪、驶向胜利的渡江战船,令人浮想联翩。

走进革命烈士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鲜花和绿树簇拥着的一块巨石,上面篆刻着江阴籍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题写的“江阴革命烈士陵园”8个大字。前行数米,是绿色小刺柏组成的“浩气长存”4个字,把人带进瞻仰烈士前特有的凝重肃穆的氛围之中。紧隔几米,竖着一堵壁刻,上面镌刻着毛泽东同志手书《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篇。在壁刻的北侧是一泓长方形的水池,水池东西两侧是55米长的壁刻长廊,汇集了江阴书法名家书写的历代名人咏颂江阴的诗词碑文。拾级而上,东侧是1100平方米的革命烈士纪念馆,1997年4月开馆展出,一组由“中共六大代表”蒋云、朱松寿、钱振标、茅学勤、陈叔璇五烈士组成的群雕,栩栩如生。馆内陈列着727位烈士的英雄事迹,展出的300多张照片和大量烈士的遗物最直观、最生动、最富有感染力地展现烈士英雄事迹。西侧是1100平方米的渡江战役纪念馆,1999年4月开馆展出,馆内陈列着165件革命文物、211幅图片,生动翔实地反映了渡江的整个过程,通过声、光、电现代布馆手段再现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阔场面。再北上若干个台阶,是一片可容纳数千人瞻仰的平台,平台的中央,耸立着由3叶帆形建筑组成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碑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大字由著名书法家武中奇先生所书,组成了江阴革命烈士陵园的主要象征。

江阴市革命烈士陵园开馆展出以来,始终以“褒扬先烈,教育后人”为宗旨,开展入党、入团宣誓、祭扫活动和成人宣誓等主题教育活动。同时,充分发挥革命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独特作用,走进军营、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积极为江阴三个文明建设作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郧西县革命烈士陵园

全文共 506 字

+ 加入清单

郧西县革命烈士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防教育基地。

【郧西县革命烈士陵园红色旅游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位于郧西县城以北三公里,这里长眠着陈(赓)谢(富治)兵团4纵12旅的黄君才、付金贵等24位烈士。经过多次扩建和修缮,现已建成由烈士陵园和传统教育纪念馆组成的红色教育基地。陵园以24座烈士墓为基础,墓前建有雄伟的纪念碑。场地实行层面开发,主层是24座烈士之墓。传统教育纪念馆在材料上,使用了比较流行的KT板和钛金板;在表现手法上,采用了立体和橱窗式;在色调上,革命历史故事以黑白照片为主,新郧西以彩照为主,突现了郧西的特色,选用“郧西之最”和“湖北省十堰地区之最”。展现了红军在郧西、新四军在郧西、郧西的解放、郧西的今天共四个阶段近300幅照片。同时还收集了手榴弹、医药书、战刀等军用实物近百件,同时采用音像投影设备,把历史资料与纪念馆中的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制成具有动感画面的记录片,真实地记录着徐向前、贺龙、李先念、程子华、许世友、陈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郧西战斗的悲壮历史,极力再现当年的革命斗争场面。

购票须知

免费

交通指南

福银高速郧西出口下,沿发展大道向西北,行驶800米,左转行驶约700米即到。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长泰县革命烈士陵园

全文共 743 字

+ 加入清单

长泰县革命烈士陵园为长泰县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长泰县革命烈士陵园位于长泰县武安镇罗侯山顶。

长泰县为纪念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9人,在剿匪战斗中英勇牺牲的烈士20人,在建立巩固革命政权中被敌人杀害牺牲的村干部21人,在抗美援朝保卫海防边疆等战斗中牺牲的11人,在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献身的烈士4人,共65名革命烈士,建立了革命烈士陵园。由于种种原因,安葬在长泰县革命烈士陵园的革命烈士只有16名。

长泰县革命烈士陵园始建于1959年12月,陵园面积4262平方米,陵园正中央的圆台上矗立着“革命烈士精神永垂不朽”纪念碑,纪念碑四周的山坡受雨水冲刷,曾出现崩塌现象,政府投入资金维修,及时构筑了三道挡土墙。陵园内有16位烈士的单体墓,坐西朝东,呈“U”形排列,墓埕铺方形石砖。各墓碑刻有该烈士牺牲的时间、地点、姓名、籍贯等。陵园归属长泰县政府民政局管理。民政部门相当重视,投入资金进行维修,聘请专人管理。1983年6月,增建一座凉亭。2006年,又在南侧增建一座烈士事迹碑,碑上刻有各烈士概况。

长泰县革命烈士陵园于1999年12月被长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于1997年7月被中共漳州市委、漳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信息来源:漳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武安镇:长泰县辖镇。县府驻地。1940年置武安镇,1958年建红星公社,1960年更名城关公社,1984年复置武安镇。位于龙津溪下游,面积1012平方公里,人口48万。鹰厦铁路、郊柏公路过境。辖十里、积山、欧山、鹤亭、溪东、宫山、珠坂、城关、京元、金里、珠浦11个村委会和城河、登科、中山、罗山4个居委会。主要企业有运输、建材、饮食服务等业。农业主产水稻、甘蔗、水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德州革命烈士陵园

全文共 1653 字

+ 加入清单

德州革命烈士陵园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

德州市革命烈士陵园始建于1988年,前身为原德州市(现德城区)烈士陵园,1995年德州地改市后划归德州市民政局管理,2004年迁于现址(德城区虎仓路8号)。园内共安葬着83位有名烈士和350余位无名烈士。1990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命名为“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国防教育基地”,2007年被省委组织部命名为“山东省党员教育基地”。市烈士陵园占地160亩,栽有100余种数万株花卉树木,绿化面积达60%以上。主要设施有:可容纳近万人的5000平方米的纪念广场;海拔46米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意含德州1946年解放);面积1200平方米的人民英雄纪念馆;安葬着83位有名烈士的烈士墓区;镌刻着全市19525位各个时期牺牲的英烈名字的英名录墙;集中安葬全市350余位无名烈士的无名烈士纪念园等。

市烈士陵园肩负着三区(德城区、经济开发区和运河开发区)70万人民及大、中、小学校的爱国主义、国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任,自2004年4月建成以来,每年接待前来参观瞻仰的社会各界群众约100余批次1万多人。今年以来,已接待前来瞻仰祭奠的党政机关干部、大中小学生、单位职工、烈士家属及社会各界人士30余批次5000多人。

近年来,市烈士陵园着力打造“真情褒扬,慰烈强国”的服务品牌,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多措并举推动烈士纪念工作深入开展。

(一)强化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能。一是加强教育,增强职工服务意识。坚持每周五下午的政治业务学习,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二是健全制度,促进工作规范化。全面实施首问负责制,实行一条龙无缝隙服务;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将单位职责、服务范围、监督电话等以及工作人员的照片、姓名、职务、职责在明显位置张榜,接受社会监督;细化岗位目标,明确岗位职责,全面落实百分考核制,建立完善服务体系。三是真情服务,树立以人为本理念。认真践行“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难必帮”的服务承诺,对社会各界、烈士遗属提出的合理要求,限时答复、办理,对不尽合理的要求,也耐心解释,讲清政策法规,取得谅解。每逢国家法定和民间重要纪念日,在每位烈士墓前敬献花束,表达哀思。

(二)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建设维护水平。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省民政厅的大力支持下,市烈士陵园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日益完善。2011年,在建党90周年到来之际,投资200余万元,将散葬在全市各地的350余位无名烈士遗骨统一迁葬到市烈士陵园,修建了无名烈士纪念园。2013年8月,投资30万元,将“三区”(德城区、经济开发区、运河开发区)的63名烈士遗骨迁入市烈士陵园安葬,实行集中管理。2015年7月份,为纪念抗日战争70周年,投资50余万元,对人民英雄纪念馆进行维护修缮,对馆内展出图片、物品进行了调整充实。今年3月份,投资69万元,对无名烈士纪念园进行升级改造,现已基本建成完工。烈士陵园大门改造、人民英雄纪念馆二楼布展调整项目目前正在规划设计。

(三)搭建教育平台,做好烈士褒扬工作。在每年清明、五四、七一、十一、烈士纪念日等重要节假日期间,为做好社会各界参瞻革命先烈活动的组织接待工作,重点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现有人员合理分工,各负其责,相互协作。二是保障设施人员安全,提前检查检修电路、电器和消防设施,制订应急预案,防患于未然;三是精心布置会场,制作标语条幅,摆放鲜花、绿植,安装音响设备,烘托现场气氛。四是做好卫生保洁工作,将烈士墓区、纪念广场、人民英雄纪念馆、无名烈士墓区、烈士英名录墙等区域,采取先扫除、后水冲洗的方法,保持环境整洁。五是建成开通了“德州市革命烈士陵园”网站,设立了新闻动态、烈士事迹、历史事件、政策法规、网上祭奠等8个栏目,为宣传烈士事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供了新载体,为社会公众缅怀英烈、祭奠亲人营造了新平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澡塘坡战斗革命烈士陵园

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澡塘战斗革命烈士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位于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三宝镇五联社区周家厂居民小组西南边的老虎山巅上。

1949年9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第一支队16团和2支队护乡团3营8连(原曲靖游击大队)奉命在三宝镇澡塘坡、老虎山阻击国民党26军4个加强营增援潦浒之战。当时敌强我弱,阻击战非常激励,打退敌军多次冲锋,未使敌军增援得逞,共击毙敌人50多人、击伤50多人,我军牺牲20多人、负伤10多人,战斗至深夜,敌军退回曲靖城,16团撤离阵地,向龙海山根据地转移。

为缅怀阻击战牺牲的烈士,1990年8月21日经原县级曲靖市人民政府批准,三宝镇人民政府在老虎山建立烈士纪念碑(碑高12米,碑座为三级,塔身成梯形,塔尖有一红色五角星),于当年11月30日落成。1997年8月23日,三宝镇党委政府又投资数万元将烈士纪念碑增高翻新,为22位(其中3位无名)烈士分别竖一石碑,垒一冢墓,镌刻烈士名录。重建后称“边纵澡塘坡战斗烈士陵园”。

现为三宝镇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信息来源:曲靖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仙游革命烈士陵园

全文共 1213 字

+ 加入清单

仙游革命烈士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仙游革命烈士陵园位于莆田市仙游县鲤南镇城南东路555号。

仙游人民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这块红土地上,许多优秀的仙游儿女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坚持不懈地斗争。五四运动之后,仙游人民的革命斗争揭开了崭新的一页。1927年4月,建立了仙游第一个党组织——中共上宫支部;同年12月,成立中共仙游县委;1930年10月又建立了仙游第一支武装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108团。仙游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不屈不挠,顽强斗争,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1943年,中共福建省委南迁闽中,驻扎仙游上湖底、高阳、东湖期间,当地革命群众毅然挑起保护省委安全、保障供给、打通交通联络线的重任,为省委顺利南迁作出了贡献。抗战胜利后,仙游党组织又领导人民群众坚持斗争,不断摧毁国民党基层政权,为仙游全境的解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为缅怀革命先烈、教育子孙后代,中共仙游县委、仙游县人民政府于1984年在虎啸山兴建仙游革命烈士纪念碑,正面朝南。1999年,对碑园进行大规模扩建和修缮,扩建后陵园占地面积39.5亩。2003年又在园内修建革命纪念馆。现园内还建有红火炬、喷泉、假山等,栽种了松柏、塔松和三角梅等花木,整座陵园苍松翠柏、庄严肃穆,绿草如茵,是人民群众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与休闲游览之圣地。

陵园南大门上的“仙游革命烈士陵园”8个大字是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杨成武将军的亲笔题词。步入大门是祭扫广场,迎面是喷泉和通向革命烈士纪念碑的石阶,广场左边是仙游革命纪念馆,右边是陵园管理处办公楼。

仙游革命纪念馆建筑面积288.8平方米,馆内展出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仙游人民革命斗争情况的图片300多幅和部分革命文物,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生动展现仙游人民在中共闽中地方组织的领导下,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怕牺牲、百折不挠、顽强斗争的光辉历程。纪念馆常年对社会开放。

经过喷泉池,沿石阶拾级而上,抬头仰望,映入眼帘的是高耸入云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石阶两旁至烈士纪念碑四周设有石栏。纪念碑以细琢的花岗岩方块石建造,高34米,周长8米,碑顶端为仿木结构,双檐歇山顶,碑身上镌刻着“革命烈士纪念碑”几个大字,碑座正面镌刻碑文,记述仙游革命先烈的英雄业绩。

仙游革命烈士陵园于1995年4月被福建省民政厅公布为福建省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9月被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

信息来源: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

鲤南镇:鲤南镇是仙游县城新区、位于木兰溪南畔,与旧城区隔溪相望。区域面积42.59平方公里,人口5万多人,下辖16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作为鲤南镇镇址所在地的城南新区,经过几年来的开发建设,已完成投资4亿元,完成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在建面积10万平方米,入住人口已达5000多人,多家行政机关单位已搬迁该新区,但至今尚未创办一家医院。因此,建设鲤南医院是非常必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萍乡革命烈士陵园

全文共 550 字

+ 加入清单

萍乡革命烈士陵园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萍乡革命烈士陵园是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萍乡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位于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安源镇《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西侧山坡;距萍乡市城区约5公里。陵园占地面积20余亩,大门宽20米,纪念碑高6.8米,为花岗岩三门牌坊,为中国传统的牌坊风格,4根立柱镌有毛泽东手迹条幅:“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内柱上端横梁阴刻有烈士陵园字样,两端横梁有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部徽,两侧围墙装有漏孔式桃花、荷花、菊花、梅花图案,进门后为步阶吊唁场,可容纳500余人。烈士纪念碑高13米,碑座碑身为长方形,碑座正面为3个石雕花圈,背面为碑文。“萍乡革命烈土纪念碑”字样采用-手迹。碑头是由四组白水泥的群雕组成。墓室为园形,安葬着部分烈士的遗骸。

江西萍乡市

安源镇:安源镇位于江西省萍乡市东郊,距萍乡市区5公里,总面积2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18公倾,下辖6个行政村、12个居委会,有驻镇单位11家和企、事业单位16家,有1所中学,6所小学,总人口3.6万元,其中农业人口1.24万人。安源现有国家、省、市文物保护单位20多处,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1998年被确定为全国小城镇综合经济开发示范镇。近几年来,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三区革命烈士陵园

全文共 1018 字

+ 加入清单

三区革命烈士陵园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区革命烈士陵园

伊宁市三区革命烈士陵园,又名新疆三区革命历史纪念馆。1957年7月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拨专款修建,位于伊宁市阿合买提江街人民公园内西侧,占地面积6.67公顷,院内有七位三区革命领导人的烈士陵墓、纪念碑和纪念馆。

1944年8月,以伊犁、塔城、阿山(今阿勒泰)为中心爆发了反对-反动统治的三区革命,而后在伊宁市成立了三区革命临时政府。1949年8月,三区革命领导人阿合买提江.卡斯木、伊斯哈克伯克.莫奴诺夫、阿不都克里木.阿巴索夫、达列里汗.苏古尔巴也夫、乌斯曼江.那斯尔、罗志等人受毛泽东主席的邀请赴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飞机在苏联伊尔库茨克上空不幸失事,机上人员全部遇难。1950年4月,烈士遗骸由苏联运回伊犁,被埋葬在原三区革命陵园内(位于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财贸学校校园内),1959年7月,移葬于现在的烈士陵园。

陵园分陵墓区和陈列馆两大部分,陵墓区前方是用方块水泥板铺就的600平方米的瞻仰广场,广场上耸立着具有新疆少数民族风格的烈士纪念塔,塔高13米,底面积16平方米,塔顶为金属镀金穹拱,塔身用维吾尔、哈萨克、汉三种文字镌刻着毛泽东主席的题词:

“为民族解放及人民民主事业服务而牺牲的阿合买提江.卡斯木同志、伊斯哈克伯克.木奴诺夫同志、阿不都克里木.阿巴索夫同志、达列里汗.苏克尔巴也夫同志、罗志同志的精神永垂不朽”

塔的侧面用汉文、维吾尔文镌刻着:

阿合买提江.卡斯木等烈士,为民族解放及人民民主革命事业,曾作出卓越的贡献。一九四九年中国人民革命胜利后,烈士们代表新疆各族人民出席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前往北京途中飞机失事,不幸殉难!烈士们的功勋,将载入革命史册永垂不朽!

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1984年8月,自治区拨专款对烈士墓、纪念碑重新修正,1989年8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定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4年纪念馆被自治区定为自治区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0年、2004年对纪念碑、纪念馆、烈士墓进行维修。

2004年,为迎接三区革命爆发60周年和自治州成立50周年,新修建了面积为840平方米的新疆三区革命历史纪念馆。馆内新布展照片170余幅,实物40余件。珍贵的照片和实物,再现了烈士们和民族军将士从事革命活动的情景,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党政军将士和各族人民悼念烈士的情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上莞革命烈士陵园

全文共 405 字

+ 加入清单

上莞革命烈士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上莞革命烈士陵园位于上莞镇新南村彭屋岗。

20世纪50年代在学堂岗建造了烈士碑,因四周被建民宅,1991年迁于现址建了一座纪念碑,2002年扩建为革命烈士陵园,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园内建有革命烈士纪念亭、休息长廊各一座,两面题词墙有任仲夷、林若、梁威林、郑群等20多位老领导的题词。园内外建有20多个形状不同的花坛,遍植花草树木。

陵园正门之上 书-“革命烈士陵园”,两个副门,门柱有两副对联,一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另为“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大门两边屏墙用花岗石镌刻毛泽东主席《长征》《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两首七律诗以及《钢铁连之歌》《九连地区武装斗争形势图》。陵园后部建成高8米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矗立于高1米100平方米平台上,碑下部为碑志,碑后为烈士墓塚,墓碑镌刻着40位烈士英名,其中解放战争35名,抗美援朝和对越自卫反击战5名。

新南村:新南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松阳革命烈士陵园

全文共 352 字

+ 加入清单

松阳革命烈士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松阳革命烈士陵园,位于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西屏街道西屏山公园内。该陵园建于1971年,1989年重修。最早在松阳西首山岗的西屏山巅及部分烈士家乡修建有烈士墓。1987年,松阳县委、县政府决定在西屏山修建松阳烈士陵园,并于1989年3月竣工揭碑。陵园与古迹“偃月泉”为邻,地理环境优美,交通方便,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39平方米,投资22万元。整体布局合理,有石阶110级,宽3.8米,条石砌成。上有平台3座,纪念碑台1座。淡黄色花岗岩砌成的革命烈士纪念碑,高15.1米,上镌“革命烈士纪念碑”金字,由原红军挺进师参谋长、曾任解放军军科院副院长的王永瑞(原名王蕴瑞)所题。碑前两侧为墓室,安葬着185位烈士的遗骸,墓室前耸立着革命烈士名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缙云县革命烈士陵园

全文共 569 字

+ 加入清单

缙云县革命烈士陵园为丽水市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缙云县是革命老区县,素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缙云人民的优秀儿女为了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英勇献身,用自己的一腔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歌。为了宣传革命烈士的光辉业绩,褒扬革命烈士的爱国主义精神,县政府于1981年兴建了金山烈士陵园,2006年12月更名为革命烈士陵园。

缙云县革命烈士陵园占地2万多平方米,其中包括牌坊式门庭、纪念碑、纪念馆、墓园和纪念亭。纪念碑高12米,宽2.4米×2米,纪念碑底座两侧刻有319名烈士名录。纪念碑右侧下方,建有烈士纪念亭。纪念馆共有三层,总面积约663平方米。第一层为接待室,第二层为会议与展示厅,第三层也为展示厅。展示厅主要内容为:内容简介、人物介绍、实物展示、历史全貌(包括历次战斗、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全面反映了从辛亥革命至解放缙云的整个革命斗争历史。目前纪念馆收藏有119幅珍贵烈士照片,20多件烈士遗物和革命历史文物等。

1991年,缙云县革命烈士陵园被缙云县人民政府确立为缙云县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革命烈士陵园被丽水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丽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浙江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凤岗革命烈士陵园

全文共 1076 字

+ 加入清单

凤岗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凤岗镇中心区东面的花果山,由革命烈士纪念碑和黄友亭组成。纪念碑GPS坐标:北纬22°4453.9",东经114°0844.2",海拔高程67.8米;黄友亭GPS坐标:北纬22°4453.7",东经114°0844.2",海拔高程67.8米。

烈士陵园由花果山公园改建而成,占地面积约14000平方米,凤岗镇政府投资兴建。1994年7月22日奠基,1995年7月22日落成。

1973年10月,凤岗人民公社在花果山上首建凤岗革命烈士纪念碑;1995年4月重建,耸立于山顶中央,占地面积324平方米。纪念碑坐东南面西北,花岗岩碑体,方尖形,碑座分两级,碑高13.35米,碑身立体正面刻着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大字。碑座正面铭刻凤岗镇人民政府撰写的纪念碑碑文,背面刻有46位烈士的英名。

在纪念碑西南面约20米处,矗立着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凤岗籍东江纵队战斗英--友而建的“黄友亭”。凤岗镇人民政府于1995年建,建筑面积17.2平方米,占地面积86平方米。亭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四角攒尖顶,黄色琉璃瓦,亭由4根钢筋水泥圆柱支撑。“黄友亭”牌匾悬于亭正面檐下,亭名由广东省原省长刘田夫亲笔所题。亭中立有黄友亭志碑,碑文由原东江纵队独立第三中队(飞鹰队)队长何通撰写,介绍黄友生平事迹。1944年7月21日,东江纵队独立第三中队在凤岗老虎山与日军400多人遭遇,独立第三中队少年班班长黄友率全班战士抢占制高点阻击日军,掩护中队主力转移。战斗中,黄友及4名小战士傅天聪、尹林、赖志强、李明壮烈牺牲。战后,延安《解放日报》以《东江纵队五少年英雄以一当百光荣殉国》的标题,报道了黄友班的英雄事迹。中共中央军委追认黄友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战斗英雄”和“中国共产党模范党员”。黄友是凤岗镇凤德岭人,1927年生,1942年参加东江抗日游击队。黄友牺牲后,凤德岭的乡亲们把黄友及其战友的遗体埋在老虎山下。1973年,凤岗镇政府把黄友及其战友的骨骸移葬到花果山上。

凤岗革命烈士陵园庄重、肃穆、清幽、既体现凭吊先烈的凝重氛围,又充满南国园林的独特景色。

凤岗镇:凤岗,古称塘沥洞。民国初期,因建凤岗新圩,才确立凤岗这个地名。凤岗镇位于东莞市的东南部,北纬22°40′35″,东经114°6′42″ 。东南西三面,昔日与惠阳、宝安(现为深圳市龙岗、宝安两区)接壤,北面与本市的塘厦、清溪相连。距东莞市区50多公里。凤岗属丘陵山区,山岭连绵,东北面地形较高,西南面较低,超过海拔200米高的山岭有七座,其中位于黄洞村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闽中革命烈士陵园

全文共 1391 字

+ 加入清单

闽中革命烈士陵园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福建省闽中革命烈士陵园位于莆田市区中心的繁华地带,现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园区占地面积63712平方米,始建于1957年12月,其前身为“莆田县革命纪念碑”,1983年莆田建市后由市政府接管,并改称为“莆田市烈士陵园”,2000年8月报经市政府批准更名为“闽中革命烈士陵园”,现有工作人员10人。该园于1990年被列为福建省烈士纪念建筑物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4月被确定为福建省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近几年,我们立足于“以人为本、完善服务”的工作理念,努力把我园建设成为富有影响力的革命传统教育阵地。在原有一座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建筑风格完全按照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模式建造的革命英雄纪念碑的基础上,又新建一座占地面积650平方米、廊长40米的烈士碑亭,并在碑墙上镌刻着我市在不同革命时期英勇献身的653位革命烈士及两户忠烈家门的英名;还建造了一座载着爱国主义教育重要任务的闽中革命史纪念馆,馆内设有9个展厅(其中6个历史展馆已对外开放)和一个资料放映厅。园内各项基础设施和美化绿化等环境日趋完善,整个陵园已形成了一个集革命传统教育、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园林式烈士陵园。

闽中有着辉煌的革命历史,从-战争起,闽中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封建统治的斗争就此起彼伏,连绵不断。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莆田地方党组织也于1926年2月26日在莆田“哲理钟楼”建立。从此,莆田成为闽中游击区的发源地和闽中游击队的活动中心。1988年12月,杨尚昆主席批示,同意把闽中游击区确认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15块独立游击区之一,确定了闽中在全国革命根据地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闽中游击队在在中国革命史的突出贡献,老一辈革命家和中央领导对闽中革命烈士陵园的建设非常关心,邓子恢、张鼎丕、叶飞、郭沫若等都分别亲笔为陵园题词。成为我园宝贵的文物资料。我们将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为发扬爱国主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纪念碑北面是革命烈士碑亭,占地面积650平方米,廊长40米,在碑亭的墙上镌刻着莆田市在不同革命时期英勇献身的652名革命烈士的英名,使后人铭记这些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兴化英雄儿女,缅怀他们的光辉业绩,学习他们的高贵品质和革命精神。

闽中革命烈士陵园于1986年4月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5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烈士纪念建筑物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4月被福建省民政厅公布为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4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12年11月被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第三批省级党史教育基地,2011年6月被中共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莆田市党史教育基地。

凤凰山街道:凤凰山街道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西南部。总面积21.1平方千米,总人口37532人。辖6个社区、3个行政村。

【代码】350302002:~001南门社区 ~002南园社区 ~003筱塘社区 ~004月塘社区 ~005新塘社区 ~006龙德井社区 ~201白洋村 ~202朱坑村 ~203林桥村

【沿革】1963年设莆田县城郊公社,1984。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黄冈革命烈士陵园

全文共 1281 字

+ 加入清单

黄冈革命烈士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黄冈烈士陵园位于鄂东,大别山南麓,杜皮乡境内,距团风县城47公里,距古城黄州51公里。距省城武汉82公里。

陵园始建于1975年,1981年竣工对外开放,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036平方米,其中纪念建筑物面积1604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200多万元。

陵园原为县级(黄冈县、黄州市)保护单位,1996年黄冈地改市,区县分设,划归新成立的团风县管辖,1997年1月12日,经省政府批准升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

雄伟庄严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正面箔金镌刻的是原国家主席-的题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的背面是原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题词:“为建立鄂东革0据地而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名垂千古!”;王任重、赵朴初亦曾为陵园题词。

革命历史纪念馆陈展面积948平方米,共分8个展区,珍藏画像、照片248张,图表21幅,实物42件。陈列展览记叙的是黄冈老区革命人民,从大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英勇不屈、前赴后继、可歌可泣的斗争史实。开馆以来,陵园已成为团风县和周边地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每年接待前来瞻仰和参观的人员达三万多人次。

陵园环境幽静,景观宜人,各类树木有35000多株,林木繁茂,绿荫如盖。四季常青,四季有花,四季幽香,园林风光令人陶醉,美不胜收。

陵园管理服务配套,有餐馆,有住所,有会议室,接待团队参观、开会,会给来宾留下特殊的感受。

现团风县革命纪念馆东展厅展现的是原黄冈(团风县、黄州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斗争的风云画卷。

黄冈革命的火种于1919年“五四运动”点燃,党组织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农-动的兴起,掀开了黄风人民开展革命武装斗争的篇章,回龙山等地相继举行的声势浩大的农民-,展现了黄冈人民闹翻身、求解放的强烈欲望。在革命斗争低潮时期,黄冈人民信念坚定,不怕牺牲

,前仆后继,仍然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勇气。进入黄冈的红一军、红二十八军对推动黄冈的革命斗争,给予了及时的引导和支持。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鄂东特委副书记-及刘西绕等同志来到黄冈领导抗日救亡运动,组建了鄂东抗日独立游击五大队,在张体学等同志的领导,黄冈人民抗击日寇、支援新四军第五师十四旅的组建和鄂皖边区、鄂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用鲜血和生命写下了反侵略斗争的光辉一页。

解放战争时期,为消灭国民党反动派,黄冈人民配合刘邓大军南下作战,支援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9年4月17日团风解放,5日14日黄冈全境解放。在历次革命战争中,黄冈老区有无数英烈光荣牺牲,人民永远怀念他们,他们建立的不朽功勋流芳千古,与世长存。

杜皮乡:团风县辖乡。1987年从贾庙乡析置杜皮乡。位于县境北部,西北与武汉市新洲县交界,距县城42公里。面积81平方公里,人口2.2万。宋(墙)漆(柱山)公路连接贾(庙)总(路咀)公路。辖杜皮咀、孙家冲、罗家新屋、林家山、汪家畈、罗家山、洪岗、李家大湾、将军山、於杨岗、叶家冲、蔡家墩、-湾、三庙河、王家冲、船冲、横河、东岳、油榨垸19个村委会。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中山革命烈士陵园

全文共 1075 字

+ 加入清单

中山革命烈士陵园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山烈士陵园位于南朗镇长沙埔村,依山而建,于1960年3月落成。坐西向东,面临珠江口,总面积166675平方米。陵园门口建有牌坊,上 书-“中山革命烈士陵园”八个大字,为刘田夫题字。沿宽阔的墓道,右方建有光荣亭,左方建有花棚架。顺小径直通革命史迹陈列馆,主道正中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呈四角形,高10米,底周长20米,林锵云题写“革命烈士纪念碑”七个字,还写了碑志;欧初题写“永垂不朽”;谭桂明题写“浩气长存”,陵墓呈大圆顶,直径15米,埋葬365具烈士遗骸,谢立全为陵墓题写“革命烈士之墓”。

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市级爱国主义和党史教育基地,中山市“红-旅”的重点。位于伟人孙中山故居纪念博物馆东南面约1千米,从市区出发沿京港澳高速公路和广珠东线可直达,旅程25公里,由西往东还可从沿海高速公路可直达,交通十分便利。

中山革命烈士陵园始建于1958年,1960年3月投入使用。占地面积211.6亩(合140925平方米)。里面建筑有门楼、牌坊、纪念铜像、革命烈士纪念碑、光荣亭、革命烈士墓、革命史迹陈列馆等组成。在革命烈士墓内安放有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前赴后继、英勇牺牲的1010位烈士中的322具革命烈士的遗骨或骨灰,供后人瞻仰,以达到“褒扬先烈,激励后人”的目的。

在革命史迹陈列馆内建有当年战争场景12个,各种图(照)片237张(幅),革命历史文物45件,宣传书刊10多种,展馆内容全部采用现代最先进的声光电自动控制,生动明了,引人入胜。馆藏内容详细记载了中山人民外受帝国主义铁蹄-,内遭“三座大山”压迫,劳苦大众在死亡线上挣扎,为国家的独立和解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畏强敌,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出可歌可泣的战斗篇章。

中山革命烈士陵园自建园以来先后历经十多次维修、扩建和重新修整,现所有建筑物和墓道均用花岗石铺贴,园内庄严肃穆,绿树成荫,因是依山傍海而建,故空气特别清新,是一个缅怀先烈,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信息来源:中山市委宣传部

南朗镇:南朗镇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位于中山市东部,西靠五桂山,东临珠江口,北接中山火炬开发区,南连珠海市,与香港隔海相望。辖区土地面积218.8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4.11万人,旅居海外侨胞近5万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37个国家和地区,是著名的侨乡。交通便利,京珠高速、中江高速、中拱公路、广珠城际轻轨和中山东部快线纵横贯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