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郑律成故居【最新20篇】

浏览

4293

文章

1000

篇1:张政故居

全文共 560 字

+ 加入清单

张政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张政将军故居位于阳曲县泥屯镇赤泥社村,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张政(1915-2005),曾用名张公汉、章震。山西阳曲人。1936年参加牺盟会。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任八路军第1纵队政治组织部股长,山东纵队政治组织科副科长,新四军第3师第9旅第26团政治处主任、机关组织科科长、第25团政治委员等。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第6师第17团政治委员,第3野战军7兵团直属政治部主任。参加了界河、陶庄、苏北、临朐等战斗、战役及盐南战役、淮海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任浙江省金华军分区副政治委员,第21军第63师政治委员,解放军政治学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二大队大队长,福州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等职。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故居现存8间房屋,院墙多处坍塌,荒草遍地。

张政(1915-1995),南良庄人。民国25年(1936),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在汾阳县山西国民兵军官教导二团政治部学习。民国27年(1938)1月,回本县任山西省牺盟会平遥县分会干事。同年7月,任本县抗日民主政府武装科科长,又历任县贸易局、工商局、经济局局长。民国38年(1949)9月,任华北蛋品公司榆次蛋品分公司经理。1950年3月任中国蛋品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李炳辉故居

全文共 356 字

+ 加入清单

李炳辉,字祖德,别号路得士,广东封川人,南洋教士。1908年,赴广州读书,曾远渡重洋,到达大霹雳埠(今马来西亚)入教会学校学习英语,后在革命党人肖锦兰介绍加入同盟会。从此,他到处宣传革命,不少华侨在他的鼓动下走上了革命道路。1911年1月(宣统3年),李炳辉得知同盟会决定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即与其它革命志士一起取道香港回国。4月27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李炳辉随黄兴率领的“先锋队”(敢死队)攻进两广督署衙门,与清军激战一夜,英勇顽强,冲锋在前,终因寡不敌众,最后和其它革命军人壮烈牺牲,时年仅二十岁。起义失败后,革命党人潘达微通过广仁善堂收殓烈士遗体72具,营葬于广州东郊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李炳辉是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现今,李炳辉故居对于宣传爱国主义、振奋民族精神具有独特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李家俊故居

全文共 466 字

+ 加入清单

李家俊故居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李家俊旧居位于万源市旧院镇固军乡厚坪村南400米处,三合院布局,当年李家俊与战友在这里多次密谋完成了固军起义的各项准备工作。现建筑照1926年李家俊设计结构复修,占地932平方米,房屋为一楼一底,平顶屋面,面阔五间共24.5米,进深四间共18米,通高6.5米,底层高3.2米,当心门楣悬挂“李家俊烈士故居”黑漆镏金木匾。故居内有李家俊烈士的、全身塑像及修复简记和李家俊生平事迹陈列室,房屋各间内还陈列有原有部分家具。1987年时任国务委员兼-长张爱萍题写了“李家俊故居”馆名。

保护范围:占地范围外延1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30米。

李家俊(1902-1931),固军坝人。家富裕,幼聪慧,喜爱读书,思想活跃。1919年就读于绥定联合中学。“五四”运动后,他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同万源旅外学生一道创办《萼山钟》报,倡导改革,抨击时弊,被校方以“言论激烈,违章肇事”为由开除。1922年秋,赴上海考入同济医学院学习。1923年春,他认为读书和学医都不能救国,遂停学离校,先后在上海、北京、山东等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林应亮故居

全文共 268 字

+ 加入清单

林应亮故居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林应亮故居

林应亮故居原为林春泽手建,嘉靖13年毁于大火。后林春泽长子林应亮在原址上重建。人称林应亮故居为“中衙”,是一座典型的明朝官家府第建筑。

南屿镇:南屿镇位于闽侯县南部,旗山东麓,大樟溪西畔,东隔樟溪与南通乡相望,东北与福州市南台岛相对,西南与永泰县葛岭塘前乡接壤,北连上街镇,面积170.5平方公里。下辖23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2000年计有16205户,56305人。镇政府驻地南旗村。 因锦溪横贯境内,南畔为南屿而得名,北岸为北屿(亦称水西)。宋时分属侯官县修仁乡海平里、灵凤里、绥平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胡石予故居

全文共 355 字

+ 加入清单

胡石予故居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胡石予故居在蓬朗镇栈泾东路1号。胡石予先祖在明代末年,由安徽徽州迁居蓬朗镇,世代从商,在北街建有较大宅第。

位于蓬朗镇栈泾东路1号的胡石予故居纪念馆,总面积约200平方米的纪念馆,在保留故居原貌的基础上增加了纪念馆收藏功能,使参观者不仅得以走进胡先生生前的生活环境,更能深刻感受“爱国、博学、俭朴、至孝”的胡石予精神。

胡石予(1868~1939),名蕴,字介生,以号行,别署石翁、萱伯、瘦鹤、布衣、丹砾、老跛、闲主人。昆山蓬朗人。生于清同治七年三月十六日(1868年4月8日)。诗人,与武进钱名山、金山高吹万并称“江南三大儒”。晚清庠生(秀才)。早年在家乡设馆课徒。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起执教苏州省立第二中学(俗称“草桥中学”,今苏州市一中)达20余年。门生弟子极多,其出。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寻淮洲故居

全文共 475 字

+ 加入清单

寻淮洲故居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寻淮洲故居位于浏阳社港镇淮洲村黄狮塘组,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坐北朝南,土木结构,为三合院形制的普通民居建筑,部分房屋一直保持了原貌。为缅怀英烈,2011年省政府将寻淮洲烈士故居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浏阳市启动寻淮洲故居修复工作,按原貌复原建设了故居4间,陈列室5间,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

2011年01月2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湘政发[2011]21号)文件《关于公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公布:

保护范围:以外墙墙基为起点,四向各至50米处。

建设控制地带:四向各至保护范围外50米处。

景区地址:浏阳市社港镇淮洲村黄狮塘组

乘车线路:在长沙乘大巴至浏阳再转小巴前往

寻淮洲(1912-1934) 革命烈士。湖南省浏阳县人(今浏阳市),1912年8月生。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参加秋收起义,任代理排长,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连长、营长、师长等职。参加了攻打长沙的战斗和苏区历次反"围剿"战斗。后任红七军团军团长。1934年,率红七军团再次入闽,配合作战,曾歼敌1个。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项骧故居

全文共 457 字

+ 加入清单

项骧故居为瑞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项骧故居位于瑞安市玉海街道虹南社区草堂巷46号,坐北朝南。民国早期建筑,带有西式风格,由门台、主楼、左右厢房组成。

外门台砖结构,平面略呈八字形,略带西式风格,上部用砖叠涩起圆拱。内门台砖结构,平面呈八字形,风格同外门台一致,规模过之。八字墙肩部设矩形花框,框内饰砖雕心屉。

主楼为单檐两层楼房,青砖立面,木构梁架。面阔五间,进深六间,上、下层均设前廊,方形柱垛凸出方壁柱直抵屋面檐口。屋面为四坡顶,铺小青瓦。左右厢房为单檐两层楼房,与主楼连檐构筑。面阔三间,不设前廊,明间底层设门,各间开方窗,做有砖叠涩窗套,屋面为硬山顶。

项骧(1880—1944),字传臣,号微尘,瑞安人。早岁就读瑞安方言馆,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考入上海南洋公学。二十九年冬,南洋公学发生-风潮,转入震旦学院。三十一年,在族叔项湘藻资助下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获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宣统元年(1909),清廷举办留学生考试,次年殿试,得第一名,誉为“洋状元”,授翰林编修,1912年,任财政部首席参事。1。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文立正故居

全文共 776 字

+ 加入清单

立正故居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文立正故居位于衡阳市衡山县东湖镇天柱村庙湾组。

文立正,原名立徵,字国遒,衡山县东湖镇天柱村人。1911年4月出生。1934年7月,考入北平辅仁大学。次年,积极参加“一二九”抗日爱国-,与反动-展开英勇搏斗。1937年10月,赴鲁北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工作。

1938年3月,由李锐、谢文耀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担任鲁南人民自卫军训处副处长,八路军115师运河支队政治部副主任,鲁南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鲁南军区独立支队代政委兼铁道游击队政委,中共鲁南二地委委员、宣传科长等职。在担任铁道游击队政委期间,他头戴破毡帽,身着旧棉衣,脚穿铲鞋,腰揣两支手枪,率部在津浦干线及枣庄临城支线上,采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主动出击,爬飞车、断铁轨、炸火车、袭洋行、毁桥梁,夺机枪,打得日军魂飞魄散,惶惶不可终日。

1945年2月22日深夜,文立正在山东临城县六区丁家堂村开辟工作,上完党课后, 因叛徒告密,遭日伪军袭击,壮烈牺牲,时年34岁。牺牲后就地安葬于临城县(今腾县)西岗镇丁家堂村西堤的一个土岗上。新中国成立后,迁入山东临沂烈士陵园,现陵园内有文立正纪念亭,文立正烈士墓。文立正是铁道游击队政委,长篇小说、电影《铁道游击队》就是以其战斗史实为创作素材进行创作的,其中的铁道游击队政委李正的生活原型就是文立正。“李正”是“立正”的谐音。文立正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100位抗日英雄之一。

文立正故居坐北朝南,后依天柱峰,前临村级公路,左右为居民,其中一棵古老樟树枝桠覆盖,遮阳蔽日,使故居增色不少。现尚存原屋3间,原大门亦保存完整。但由于年久失修,已成危房。

文立正故居于2011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4月被衡阳市委宣传部公布为衡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天柱村:天柱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林耀华故居

全文共 465 字

+ 加入清单

林耀华故居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林耀华故居位于古田县黄田镇凤亭村,年代为民国。

简介:建于民国四年(1915),坐北朝南,占地面积703平方米,由前院门墙、前院埕、门廊、前天井及两侧双层的子院(带侧天井)、主厝、后天井组成。主厝面阔五间,两侧设墙弄,墙弄外山墙为跌落式夯土墙。林耀华(1910-2000)是我国著名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民族教育家,他于1944年写成的社会学名著《金翼》一书,即是对其故居及故居所在黄村社会历史的生动记述。

2018年,林耀华故居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金翼村:黄田镇金翼村位于闽江中游东北岸、202省道旁,系我国著名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林耀华故居所在地,素有“金翼之乡”之称。全村土地面积15838亩,耕地面积3809亩,林地面积12029亩。总人口1655人,共495户,下辖一个少数民族自然村。该村党员48名,其中女党员6名。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000元,村财收入2.9万元。先后被镇党委评为“2。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王首道故居

全文共 769 字

+ 加入清单

王首道故居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王首道故居座落在素有湘东第一镇之称的浏阳市张坊镇上洪社区上洪片蟹形组,位于山青水秀,风景优美的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东麓园下,距省会长沙148公里,路程3个小时,水泥公路直达故居。2007年7月10号,王首道故居作为清末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列为长沙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06年4月,王首道出生在张坊镇上洪村蟹形河排屋场(今上洪社区蟹形组)一个贫寒的农家,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在走上革命道路以后,他又曾于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回到故乡搞革命,担任苏维埃浏阳县委书记、湘赣省委书记等职务。后来于1933年被调派赴中央苏区,此后南征北战,戎马倥偬。1949年3月,王首道参加了在河北省西柏坡召开的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会议结束后,中共中央成立了中共湖南省委员会,4月,王首道率领中共湖南省委及入湘干部随大军南下。8月11日,中共湖南省委机关进入长沙市。1950年4月1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王首道就任省人民政府主席,成为湖南省开国省长。

2011年01月2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湘政发[2011]21号)文件《关于公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公布:

保护范围:以外墙墙基为起点,四向各至50米处。

建设控制地带:四向各至保护范围外50米处。

景区地址:浏阳市张坊镇上洪社区

乘车线路:在长沙乘大巴至浏阳再转小巴前往

王首道(1906-1996) 中共中央顾委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席。湖南省浏阳县(今浏阳市)人,1906年4月13日生于浏阳县张坊区上洪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5年,在长沙修业农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5年冬,入毛泽东主办的第六届广州农-动讲习所。1926年春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聆听了毛泽东讲课,受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贵庐张发奎故居

全文共 756 字

+ 加入清单

贵庐张发奎故居)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贵庐,就是张发奎故居(包含贵庐、竹溪桥、向华泉),位于韶关市始兴县隘子镇风度村村民委员会张屋自然村。旧居坐西北向东南,建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面阔19.437米、进深19.66米、二层高9.276米。门楣“贵庐”,砖瓦木构筑。由厅堂、住房、厨房、饭厅、花园等组成,中西结合颇具特色。

贵庐是张发奎的故居,他在这里生活了15年。张发奎祖辈务农,父名居之,字竹溪,充县衙小吏。张发奎8岁入私塾,光绪三十三年就读县立高等小学堂。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夏,张发奎与同学李君外出游泳,李不慎溺死,张发奎惧牵连出走广州,先当学徒习染织,后从军当兵。民国元年(1912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并加入同盟会。他聪敏好学,于民国2年在3000名同学中以《吴起将兵与士卒同甘苦论》一文名列前茅,升入武昌第三陆军中学。随后他参加中国同盟会。1916年,张发奎毕业于武昌陆军第二军官预备学校,回粤军由排长逐级升至旅长。1925年冬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12师师长,次年参加北伐战争,在攻占汀泗桥、武昌城等作战中,因有战功升任被誉为铁军的第四军军长。功成名就之后,他多次返乡,由部下的工程兵部队在自己的故乡修建了贵庐。这些工兵们使用上好的水泥、砖石精心修筑了这幢小楼,质量极高,历经70多年风雨洗礼仍坚固无比。竹溪桥与贵庐一同建于1937年,同为张发奎的工兵部队所建。而在竹溪桥后有一处长年汩汩不绝的温泉,是当地百姓喜欢沐浴的地方。但泉眼所在处原来是简易茅棚,极不安全,村民们使用时也不方便。张发奎为此又捐资建造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温泉浴室“向华泉”。

贵庐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012年10月20日,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序号95)。

风度村:风度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苏州盛宣怀故居

全文共 308 字

+ 加入清单

苏州盛宣怀故居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盛宣怀故居位于天库前,2004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盛宣怀小妾住所,前为电报局旧址,清光绪间盛宣怀开办苏州电报局最早设干此。盛宣怀,洋务派运动人物,创设轮船招商局、华盛纺织总厂、中国通商银行,一度为苏州留园主人。

盛宣怀(1844~1916),字杏荪,又字幼勖、荇生、杏生,号次沂,又号补楼,别署愚斋,晚年自号止叟,江苏武进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清同治九年(1870年)入李鸿章幕,曾任轮船招商局督办、中国电报局总办、华盛纺织总厂和中国铁路总公司督办等职,并创办了中国通商银行。官至邮传部尚书,一品衔。上海是他的活动中心。在洋务活动中,深感通晓外语和技术的重要性,提出“自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崔琪故居

全文共 732 字

+ 加入清单

崔琪故居位于荆州市监利县朱河镇崔岭村。

崔琪1927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交通员、特务大队大队长、监利县委书记、湘鄂西联县县委书记、湘鄂西临时省委书记、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

1931年6月16日,中共湘鄂西临时省委成立,取代了湘鄂西特委,崔琪任临时省委书记,兼任湘鄂西中央分局副书记,当月下旬,洪湖地区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水灾,国民党-派趁长江涨水之际掘开江堤,水淹苏区,并实行经济--,企图扑灭革命火种。7月31日,崔琪主持召开临时省委紧急会议,通过了《关于水灾时期党的紧急任务的决议》,指出要冲破敌人的“围剿”,同水灾造成的一切困难做斗争,巩固和扩大苏区,这是湘鄂西苏区第一战斗任务。在临时省委的领导下,组织红军和各县游击队掩护群众抢修堤垸,帮助群众生产自救,组建水上游击队,阻截敌人货轮,粉碎了国民党水淹苏区的--阴谋。

由于夏曦执行王明“左”倾错误路线,使洪湖革命力量惨遭损失,崔琪同夏曦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时值蒋介石调10万精兵第四次“围剿”洪湖,湘鄂西临时省委被迫转移洞庭湖。

1932年9月19日,崔琪在湖南华容磨盘洲主持召开湘鄂西省委和江南党组织负责人会议,遭敌19师袭击,在混战中不幸中弹,被敌军残酷杀害后,其头颅悬挂华容县城三日,牺牲时年仅33岁。

崔琪,1899年2月生,湖北监利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在湘鄂西从事革命斗争。1931年6月任中共湘鄂西临时省委书记。党的“八七”会议后,鄂中特委领导广大农民举行秋收暴-动 ,崔琪成为工农革命军的一名战士。不久,贺龙、周逸群来洪湖地区领导荆江两岸年关暴-动 ,组织上派崔琪到贺龙身边工作。贺龙认为崔琪作战勇敢、不怕牺牲,亲自介绍他加入中国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冯燊故居

全文共 624 字

+ 加入清单

冯燊故居为恩平市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1988年

地址:恩平市圣堂镇天村

我国出生的工人运动先驱冯燊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冯燊(1898——1970)早年投身广东工人运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广东-委员会航务处党代表及特派主任,恩平县工委书记,粤中区委特委特派员,上海海员全国总工会执行局社会救济部副部长,1929年出席在苏联莫斯科召开的第五届工人代表会议。1934年长征期间任红一方面军兴国师组织科长。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中共恩平县工委书记、西南特委副书记、西江特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广南分委书记、粤中临时区党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政委。建国后任广东省委委员、省交通厅厅长、监察厅厅长、省委交通部部长。广东省第三届政协副主席、政协党组副书记。1970年6月27日在“文革”中受“--”极左路线破孩-死于粤北犁市监狱。故居始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为三合土舂墙屋,建筑面积103平方米。1983年6月恩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全部拆毁重修改建为两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原貌已改变。

冯燊(1989-1970年)工人运动先驱、优秀共产党员恩平圣堂镇天村人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出任恩平县委书记。1928年在恩平建立第一个党支部——天村党支部,并在恩平各地开展农运工作。 1930年任全国海员总工会组织部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中央红军兴国师组织科长。1938年至1941年先后任西南特委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王亚平故居

全文共 533 字

+ 加入清单

王亚平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王亚平笔名罗伦。河北威县人。0党员。1926年毕业于河北省立第四师范。1935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参加战地服务队,任《春草诗丛》主编,1946年到冀鲁豫解放区,任冀鲁豫文联主任,主编《平原文艺》,1949年后历任北京《人民日报》副刊主编,《新民报》总编辑,北京市文艺处处长、市文联秘书长。全国曲协常务理事。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195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都市的冬》、《十二月的风》、《海燕的歌》、《生活的谣曲》、《火雾》、《血的斗笠》、《黄河英雄歌》、《第一支颂歌》、《李季真传歌》、《宋江河》、《春云离婚》、《穆林女献枪》、《红蔷薇》,论文集《从旧艺术到新艺术》、《杜甫论》,剧本《张羽煮海》,歌剧剧本《铁水钢花》,唱词《百鸟朝凤》、《黑姑娘》、《蓝桥恨》等。图为王亚平故居。

王亚平 (1905~1983)笔名罗伦。河北威县人。中共党员。1926年毕业于河北省立第四师范。1935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参加战地服务队,任《春草诗丛》主编,1946年到冀鲁豫解放区,任冀鲁豫文联主任,主编《平原文艺》,1949年后历任《人民日报》副刊主编,《新民报》总,北京市文艺处处长、市文联秘书长。全国曲协常务理事。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1。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陈昌烈士故居

全文共 403 字

+ 加入清单

陈昌烈士故居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陈昌故居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镇头镇土桥村炭坡组,是浏阳党组织创始人陈昌的年少成长处。据考证,故居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1917年,毛泽东同志在浏阳农村搞社会调查时,曾在此居住多日。故居坐东北朝西南,矩形布局,为两进式民宅,占地面积190平方米,现存前栋房屋为三大间两侧屋,砖木结构,覆小青瓦,后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由陈氏后裔相继拆除改建。

景区地址:浏阳市镇头镇土桥村

乘车线路:在长沙乘大巴至浏阳再转小巴前往

陈昌(1894~1930)陈昌,字章甫,浏阳县土桥炭坡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生。宣统三年(1911)考入长沙中路师范学校(后改为湖南第一师范),与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张昆弟、罗学瓒等为挚友。在校期间,勤奋好学,以辩才擅讲演闻名于全校,有“雄辩部长”之称。毕业后,他先后受聘于长沙五美高小、长沙女师、周南女校和湖南一师附小。19。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沈德潜故居

全文共 259 字

+ 加入清单

沈德潜故居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沈德潜故居位于带城桥路阔家头巷26号,坐北朝南,东邻古典园林网师园,建成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之前,原有七进,200多年来几易其主,轿厅及后进楼厅、花园先后废弃。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沈德潜故居仅留存照墙、门厅、大厅及贯穿前后的东备弄,占地面积约480平方米。

其中大厅教忠堂面阔三间10.8米,纵深11.6米,梁架扁作,前置鹤颈轩,柱子为楠木柱,属清代前期建筑风格,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995—1996年,我市对沈德潜故居进行了整修。1998年11月被公布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琦君故居

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琦君故居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琦君故居位于温州市瓯海区瞿溪街道,年代为民国。

琦君故居位于瓯海区瞿溪镇三溪中学内,由正屋、凉亭、水池、左右廊围成合院式建筑。

正屋明间前檐置五扇门,次间为槛窗,明间后金柱间设五扇屏门,门后东侧为楼梯可至二楼。

二楼南侧有美人靠,东、西、北三面为西式风格,廊柱为清水砖柱,柱间为连续券。屋面铺设小青瓦。厢廊为四间单层硬山顶建筑。东侧厢廊为单披檐,朝向天井,西侧厢廊为双披檐,中设隔墙。

正屋西侧山墙外建有八角攒尖顶凉亭。亭东侧梁架搭于正屋而省去檐柱,其余六面由六根木柱支撑。柱头出跳用悬柱上承角梁。东侧设入口,亭子边上有一水池,平面呈方形,池壁由方形条石铺设。

2017年1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琦君(1916—2006),1916年7月24日生于温州瓯海瞿溪乡,原名潘希真,小名春英。现当代台湾女作家。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另外,她还是著名电视剧《橘子红了》的原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陈金城陈伯达故居

全文共 886 字

+ 加入清单

陈金城陈伯达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陈金城、陈伯达故居位于洛阳镇梅岭村,是一处革命老区村,也是泉州前往省城的古驿道的必经之路。南宋时期的朱熹曾经路过这里,发现此村形如五瓣梅花,真乃风水宝地。他对身边的人说,此乃风水宝地也,后必出异人。遂刻石于山壁。直到清朝末年,果然出了一位进士陈金城。如今陈金城的故居,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陈伯达是陈金城的曾孙,他的故居就在陈金城故居的右侧。

故居占地面积1600多平方米,三大落五开间,前有砖埕,边有“勉斋学馆”。故居内有陈金城中举之牌匾,陈列先祖孝子坊、孝前坊残存的碑柱石刻。陈伯达诞生旧厝内挂有陈伯达一生著作目录及部分照片、墨宝。故居最有特-处,是在一个不大的堂屋的墙壁上挂着四个字板,上 书-“陈伯达1992年至1970年著作目录”,里面有政论、诗歌甚至小说。开篇第一篇就是“兵?匪?”,时间是1922年4月。1949年写的几篇文章,如“中国四大家族”(七月)、“窃国大盗袁世凯”(七月)、“人民公敌蒋介石”(八月)等,这些文章令他文名远扬。

陈金城是陈伯达的曾祖父,与林则徐、魏源颇有交往,参加过抗英斗争,著有《怡怡堂文集》四卷,是-战争时期一位爱国士大夫。1840年6月,中英-战争爆发,他撰写《平夷论》、《筹守福州议》、《筹守泉州大队议》等文,提出强兵戎边方略,力主训练兵民,互卫御侮,并主张以民意为衡立法治国,严惩-皇族琦善等,朝野各界深为赞颂。陈金城生前重修过洛阳桥,曾在洛阳桥中亭上题“海内第一桥”,闻名八闽。

陈伯达,原名声训,又名健相,字尚友,福建泉州台商投资区洛阳镇人,中国共产党政治人物。他曾是毛泽东身边最重要的舆论发言人,后来更被视为文革前期除-之外的“第五号人物”。在毛泽东众多秘书当中,陈伯达是担任秘书时间最长的一个,前后共达31年。新中国成立后,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马列学院副院长,第三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顾问,全国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副主任,《红旗》杂志总,国家计委副主任。

景点位置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西南7.9公里

梅岭村:梅岭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大寨陈永贵故居

全文共 693 字

+ 加入清单

大寨陈永贵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解放前,大寨穷山恶水,七沟八梁一面坡,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十分艰苦。

解放后,当地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以-、郭凤莲等为带头人的大寨人决心改变落后的面貌,敢于战天斗地,艰苦奋斗,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建设了层层梯田,并通过艰巨劳动引水浇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1964年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而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全国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热潮,大寨精神得到发扬,大寨经验得到推广。

现在大寨已经成为一个优美的公园山村。层层梯田庄稼葱绿,田田池水波光旖旎,人造森林郁郁葱葱,处处果园硕果累累。大寨村窑洞整齐,街道干净、清洁,人民热情好客。大寨的交通、通讯等基础条件已经大有改善,是一个成熟的农业旅游区。

大寨相继建成了-墓、大寨陈列馆、郭沫若诗碑、梅花鹿场、六个纪念观景亭,

开放了-故居、-住址等,为大寨增色不少。

改革开放以来,大寨人把大寨精神发扬光大,利用优势,发扬长处,创造条件,开始建立基础工业,建成水泥厂、衬衫厂、羊毛衫厂、地方特产制品厂等,还通过生产原煤等,打开了致富门路,大寨人正用双手建设富裕美丽的新农村。

景点位置

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

大寨镇:大寨镇地处山西省东部,昔阳县城南郊,属典型的北方干石山区,境内山峦迭嶂,沟壑纵横,起伏不平,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平均降雨量500—600mm,平均海拔1420米。全镇共有61个行政村,14个自然村,总面积185.31平方公里,总户数13554户,人口32699人,耕地面积4.2万亩,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为玉米、谷子,经济作物为核桃。这里是大寨精神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