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近几年灭绝的物种数量【优秀20篇】

浏览

2462

文章

740

篇1:第六次大灭绝要来了?科学家从珊瑚身上找到了证据

全文共 379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据外国媒体报道,由纽约城市大学和巴鲁克学院组成的研究小组在《科学报告》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表明,珊瑚正在为一次重大灭绝事件做准备。

该研究小组包括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分析了来自古生物学数据库的2.5亿年的珊瑚化石数据,然后将它们与现代数据进行了比较。

研究人员发现,珊瑚表现出许多生存反应,类似于大约6600万年前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灭绝。这些珊瑚的特征包括深水栖息地的频率更高、单独或微小的群体、耐漂白性等。

研究人员说,珊瑚现在显示出与上次大规模灭绝时相同的特征,这太不可思议了。珊瑚似乎正在为灭绝做准备。这项研究提醒我们,珊瑚是多样化和灵活的生物,并成功地面对生物灭绝。

科学家还强调,珊瑚发出的信息非常有用。珊瑚是一种非常敏感的海洋生物。因此,灵长类动物(包括人类)将面临同样的威胁,需要做好充分准备。

第六次灭绝即将来临吗?珊瑚显示了上次大规模灭绝事件的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第三次生物大灭绝后果

全文共 723 字

+ 加入清单

距今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发生了生物史上最严重的大灭绝事件,估计地球上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那么第三次生物大灭绝后果是什么?

生态破坏小知识:

距今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大灭绝事件,估计地球上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三叶虫、海蝎以及重要珊瑚类群全部消失。陆栖的单弓类群动物和许多爬行类群也灭绝了。这次大灭绝使得占领海洋近3亿年的主要生物从此衰败并消失,让位于新生物种类,生态系统也获得了一次最彻底的更新,为恐龙类等爬行类动物的进化铺平了道路。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一大灭绝是地球历史从古生代向中生代转折的里程碑。其他各次大灭绝所引起的海洋生物种类的下降幅度都不及其1/6,没有使生物演化进程产生如此重大的转折。

科学家认为,在二叠纪曾经发生海平面下降和大陆漂移,造成了最严重的物种大灭绝。所有的大陆聚集成了一个联合的古陆,富饶的海岸线急剧减少,大陆架也缩小了,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很多物种的灭绝是因为失去了生存空间。更严重的是,当浅层的大陆架暴露出来后,原先埋藏在海底的有机质被氧化,这个过程消耗了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大气中氧的含量减少,对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非常不利。随着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又使许多陆地生物遭到灭顶之灾,海洋里也成了缺氧地带。地层中大量沉积的富含有机质的页岩是这场灾难的证明。

提醒您:环境污染小知识和生态破坏知识大家一定要多学习,因为可以保护我们地球环境不会被污染,而且还能防止物种灭绝,然而大家也可以了解一些面对物种灭绝我们能做什么等问题,来做好预防工作。最后要了解更多环境污染知识可继续关注本网站查询。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物种灭绝趋势加快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

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在自然状态下,一种物种消亡了,新的物种又产生发展了,从而使地球上保持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但是,由于人为的干预,物种消失的速度会大大加快,从1600年~1800年间,地球上的鸟类和兽类物种灭绝25种,那么物种灭绝趋势加快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

生态破坏小知识:

从1800年~1950年地球上的鸟类和兽类物种灭绝了78种,物种灭绝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环境的污染和外来物种的引入.物种灭绝是生物基因库的巨大损失,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防止物种灭绝已成为全球性的紧迫任务。

不过有一点需要考虑,就是人类出现之前,动物的进化只有两个动力:自然选择和性选择;人类出现之后,第三个动力出现:人工选择,所以,人类出现后的物种灭绝,人类是有一部分责任的,人类已经开始充当上帝的角色了。

提醒您:为了防止物种灭绝,我们一定要实施预防工作,可以去了解面对物种灭绝我们能做什么等相关的问题,另外也要学习一些生态破坏知识和环境污染知识来保护环境。最后要了解更多环境污染小知识可收藏本网站查询。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易危物种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314 字

+ 加入清单

易危物种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其中一个保护现状分类,其指现存一些快成为濒危物种的生物,是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及在中期内可能有比较高的灭绝威胁。

不管什么生物我们都有可能一时间把它变成濒危动物,我们知道那些入侵物种比如说牛蛙,在入侵的时候大量繁殖导致本土的生物无法身存,后来我们发现它很好吃,搞得现在要人工养殖不然真的会灭亡,保护动物协会为了更好的给到这些动物保护,把这些存在于世的动物以数量的多少划分。

举个简单例子濒危动物我们的国宝,虽然现在不再是濒危动物,但是我们应该高兴,说明我们保护的很好,它在几十年前在野外仅剩余几百头,这个憨憨的大熊猫由于捕猎和环境破坏使得它走向了灭亡的道路,但是在我们的保护之下拯救回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恐龙是什么?恐龙是什么物种?

全文共 460 字

+ 加入清单

恐龙的定义

恐龙,是出现在中生代时期的一类爬行动物的统称,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是大多数恐龙的写照。它们主要栖息于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开阔地带。

恐龙的基本介绍

生活于地球上的恐龙很可能在1000种以上,但是恐龙时代和我们相距如此遥远,我们只能通过已发现的化石去了解它们。随着恐龙研究工作的不断进展,我们所知的恐龙种类还会不断增加。目前已知最长的肉食性恐龙棘龙,身长16到19米,重量16-26.5吨。最大的植食性恐龙,易碎双腔龙,身长可达58米,重150-180吨。最小的恐龙体型相当于鸽子。而大家熟知的霸王龙则是牙齿最长的恐龙,有的牙齿甚至超过30厘米。

恐龙的生活习性

我们可以从觅食和斗争两份面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草食性恐龙能够吃到的植物受限于它们的身高,所以有些小型草食性恐龙为了吃到高处的植物叶子,会用后肢站立。肉食性恐龙以草食性恐龙和其他动物为食。锐利的牙齿和爪子是肉食类恐龙猎食的武器。暴龙类恐龙会寻找落单的草食性恐龙,因此常常单独行动。而大型草食性恐龙一旦受到威胁,就会集体坚守阵地并反击。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哪些植物是外来物种

全文共 595 字

+ 加入清单

由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国际交流日益增多,外来物种被人们有意无意从一地带往另一地,从而给全球生态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然而哪些植物是外来物种?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有哪些?

生物灾害安全小知识:

土荆芥、水花生、刺花莲子草、苋属植物、仙人掌、假连翘、刺茄、美洲车前、异檐花、藿香蓟、豚草、白酒草属、一年蓬、紫茎泽兰、薇甘菊、北美一枝黄、大米草、毒麦、水葫芦、五爪金龙、红瓜、马缨丹、五叶地锦、猫爪藤、三裂蟛蜞菊、蓖麻、银胶菊、心叶落葵薯、黄花草木樨、白香草木樨、棒叶景天、蔓马缨丹、假韭、苇状羊茅、大花老鸦嘴、飞机草、单刺仙人掌、赛葵、梯牧草、地毯草、节节草、毛花雀稗、铺地狼尾草、莠狗尾草、苏丹草、多花黑麦草、球茎大麦、紫花苜蓿、熊耳草、蛇目菊、大花金鸡菊、矢车菊、万寿菊、裂叶牵牛、圆叶牵牛、紫茉莉、含羞草、铜锤草、大麻、含羞草决明、决明、土人参、望江南、美洲商陆、野茼蒿、菊苣。节节麦、紫茎泽兰、水花生、长芒苋、刺苋、豚草、三裂叶豚草、少花蒺藜草、飞机草、水葫芦、黄顶菊、马缨丹、毒麦、薇甘菊、银胶菊、大藻、假臭草、刺萼龙葵、加拿大一枝黄花、假高粱、互花米草。(这是第一批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植物物种名录)

提醒您:虽然可能在路边你看到一些小草小花,但是有可能是外来物种哦,因此为了避免外来物种的危害,大家一定要学习外来物种知识、自然灾害知识和生物灾害知识帮助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象鸟蛋有多重?象鸟什么时候灭绝的?

全文共 1553 字

+ 加入清单

如今很多人都认为鸟类起源于恐龙,不过这一观点并没有得到科学家们的一致认可。今天吾爱诗经网就来给大家科普一种鸟,在这种鸟的身上能够说明一些问题,因为这是世界迄今为止最大的鸟类,尽管早早的就灭绝了,但是依然保持着历史上最大的鸟类的记录。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世界上最大的象鸟,究竟有多大?

目前世界上现存的最大鸟是鸵鸟,身高可达2.7米,体重可达320斤,就算是这样的庞然大物,在象鸟面前不值一提。

象鸟是马达加斯加最大的动物,尽管已经灭绝,但是根据马可波罗在游记中的记述,象鸟展翅有16米,羽毛约8米长。

再根据已有的化石推断,象鸟身高就有3米,体重约1000斤,鸵鸟体重只有象鸟的1/3。

不仅如此,2018年的一项研究对之前发现的化石残骸进行了重组,认为象鸟体重完全有可能长到1500多斤。

鸟大,蛋也大。

据报道,象鸟蛋直径约0.3米,比一般人的头都大,光蛋黄就有9.4升。体积是蜂鸟蛋的12000倍,是普通蛋的150倍,是鸵鸟蛋的7倍。

至今,零星几颗完好无损的象鸟蛋化石被保存在博物馆中。

2013年,一枚象鸟蛋在佳士得拍卖会上以10万美元成交。

2014年,一枚产于非洲马达加斯加的象鸟蛋在英国被拍卖,拍出了5万英镑的高价。

虽然是巨型生物,但是食草动物,是马达加斯加最重要的鸟类。

象鸟看起来高大凶猛,爪子很长,事实上,是非常温顺的动物,主要以水果为食。

它们吃素不吃肉的行为,对当地的植被非常重要。

科学家认为,象鸟吃植物,然后通过排便来传播生物排泄物和散播种子,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非常重要,它的消失,导致马达加斯加至今仍在遭受象鸟灭绝的影响。

象鸟不会飞,和现代的鸸鹋和鸵鸟看起来很相似,它们之间有亲缘关系吗?

多年来,学者们认为,与象鸟关系最密切的可能是鸸鹋或鸵鸟。

这三只都是不会飞的大鸟,尤其像鸸鹋,也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岛上,因此常被认为两者存在关联。

但事实上,新的研究表明,与象鸟关系最近的鸟类可能是几维鸟。

首先,象鸟是夜行性鸟类。

2018年的一项研究证明,象鸟是夜间活动的。

科学家认为,夜间活动的生活方式通常是一种进化反应,要么是因为白天外出太危险,要么是因为晚上吃的东西出来了。

然而,在马达加斯加,象鸟是没有天敌的,这也是它能长到巨大体型的原因之一。

那为什么象鸟是夜间活动的呢?

科学家推测,象鸟的这种生活习性,可能是从祖先那里遗传来的,而且极有可能是和几维鸟有关的祖先。

几维鸟虽然也不会飞,体型也比象鸟小得多,但是它也是夜行性鸟类,而鸸鹋和鸵鸟都是白天活动的。

其次,象鸟可能是不会飞的盲鸟。

新的研究中,德克萨斯大学的科学家用数字技术重建了象鸟的大脑,进行比较后,确定象鸟不仅在夜间活动,而且有可能是一种盲鸟。

由于对光的敏感性,导致它们只能够在弱光条件下看到东西。

因此在大部分情况下,它们的嗅觉胜过视觉,和现代动物中,夜间活动的猫头鹰夜间视觉为主的模式完全相反。

没有例外,在人类的干涉下,象鸟被猎杀灭绝,将“世界第一大鸟”的称号让给了鸵鸟。

几千年前,象鸟生活在马达加斯加,由于没有天敌,逐渐长成巨型生物,直至人类踏上这座岛屿。

象鸟的命运和渡渡鸟如出一辙,一开始,人类与象鸟共同生活了数千年。

由于夜间活动的习惯,象鸟与人类共存的时间比渡渡鸟长得多。

但是后期更多的人口来到岛上,随之而来的还有猪、牛、狗等牲畜,人类的领土一扩再扩,侵占了象鸟的栖息地,再加上猎人觊觎巨型象鸟蛋和象鸟肉,象鸟数量急剧下降。

直到1649年,人类最后一次看到活着的象鸟。

最后

象鸟的灭绝,和渡渡鸟一毛一样,也再次印证了,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一直以来,科学家认为,一旦人类对环境产生影响,捕杀动物,会使动物体型越来越小,这是一种“当代进化”,而象鸟并没有适应这种环境,因此才会走向灭绝。

在这场灭绝悲剧中,人类究竟该负多少责任?答案也是见仁见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海兔子和墨鱼的区别 不是同一物种

全文共 984 字

+ 加入清单

首先要给大家明确的一点就是海兔子并不是墨鱼,这两种东西是有区别,两种食材从外观、功效到营养价值都是有不同的,大家要注意区分。

海兔子和墨鱼的区别

1在外观上,两者虽然有相似的地方,比如说,两者的内脏中都有墨囊;头前和口周都有10只腕,包括2只长触腕和8只短腕。但它们的区别还是有的。海兔子的躯干后部署稍狭窄的,顺着脊背内侧有一条细长的、透明的类似塑料的东西;而墨鱼的躯干上椭圆形或圆形的,顺着脊背内侧有一厚的、白色的的石灰质内壳,叫乌贼骨,可以入药作制酸、止血、收敛之用。

2两者的功效不同。海兔子性质寒凉,具有滋阴润肺、消炎退热等功效;墨鱼性质温和,功效则是补益精气、健脾利水、养血滋阴、制酸、温经通络、通调月经、收敛止血、美肤乌发。海兔子是高脂肪,高胆固醇食品,海兔子的卵称为海粉丝,含蛋白质32%、脂肪9%、灰分3.4%、盐分12%。中医认为,其性味甘、咸、寒,入肝、肺经,具有滋阴、明目、清热、软坚、止咳等功效。而墨鱼是低脂肪的滋补食品。

海兔子是墨鱼吗

海兔子不是墨鱼。

其实,没怎么见过海兔子和墨鱼的人不会区别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这两个东西看着很像,同样有墨囊,同样头前和口周有10只腕,而且都是其中的2只是长的触腕,另外的8只短腕上有吸盘,就连做法也很类似。但细心点就可以发现两者还是有区别的。海兔子的躯干后部署稍狭窄的,顺着脊背内侧有一条细长的、透明的类似塑料的东西;而墨鱼的躯干上椭圆形或圆形的,顺着脊背内侧有一厚的、白色的的石灰质内壳,叫乌鱼骨。

海兔子食用注意事项

1、海兔子必须要煮熟可吃。通常情况下,在沸水中煮4-5分钟才能够彻底把细菌杀灭。由于海兔子含有副溶血性弧菌等细菌,耐热性比较强,80℃以上才干杀灭,除了水中带来的细菌以外,还可能存在寄生虫卵以及加工带来的病菌和病毒污染;

2、海兔子不宜寒凉的食物同食,如蔬菜类的黄瓜、空心菜和水果类的西瓜、梨,也不要在吃完海兔子之后喝冰镇饮品,如雪糕、冰水等,以免引起腹泻等症;

3、海兔子不能与葡萄酒、啤酒同食,因为同食的话会产生过多的尿酸,最后导致痛风症或关节和软组织发炎;

4、患有神经性疾病的人不宜食用。

海兔子的家常做法

1、一小捆粉丝用冷水泡软,与处理好的海兔子(不切块)放在蒸盘上,海兔子在下,粉丝在上;

2、水烧开后,把蒸盘放上去,大火蒸10分钟;

3、调酱:蒜切碎,放于油已热的锅煮一会,使蒜香味出来,加入适量酱油,面酱和水,煮一会即可关火;

4、将调好的酱均匀浇淋在蒸盘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物种灭绝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不止我们认为的这么简单

全文共 837 字

+ 加入清单

资料来源:CC0公共领域

英国南安普敦大学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物种灭绝生态系统的预测影响可能并不准确。这是因为当前预测的前提是,当一个物种消失时,它在生物圈中的角色也将消失。

然而,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个物种(如海洋生物)将由于灾难性事件而从现场消失,而其他物种将由于补偿而改变它们的行为以取代空缺。这个结果自然有它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然而,无论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人们目前的预期,即物种的灭绝将导致生态系统功能的退化。

这项研究发表在《科学报告》杂志上。该书的主要作者、南安普敦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的马提亚斯·施密特·汤姆森说:“我们一直认为生物多样性的下降会对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然而,这一假设没有考虑生态系统中的补偿性反应。”

他继续说道:“我们的研究表明,幸存物种对新环境的反应可以取代或加速物种迁移过程中生态系统的变化,或者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这样。”

研究人员从爱尔兰的戈夫湾底部采集样本,研究无脊椎动物如蛤、虾和蠕虫之间的物种相互作用。海洋底栖生物总是无法应对干扰,因此极易灭绝。这些海洋生物很重要,因为它们能搅动海底的沉积物,这被称为“生物扰动”。它们在从周围环境向其他生物释放营养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小组利用数学模拟的方法进一步研究了不同物种灭绝后生物扰动过程的变化。同时,它还模拟了周围环境变化后其他生物反应的细微差异。生物反应的方向和强度取决于补偿的类型和灭绝的原因。

文章的另一位作者克莱门特·加西亚博士是英国洛斯托夫特环境、渔业和水产养殖科学中心的生态学家。他说:“人们一直非常关注自然栖息地的逐渐丧失。这些发现将有助于我们解决一些过去未知的具体问题,也将使我们更清楚地知道在环境变化的前提下生态系统的脆弱之处,以及在人类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可以获得哪些新的机遇。”

该团队的发现对保护生物资源和自然栖息地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也有助于改进预测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模型。

蝌蚪工作人员编译自phys,译者陈,转载必须授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区块链专利数量不断增加

全文共 639 字

+ 加入清单

微软申请了一项使个人能够利用自己的身体活动数据开采加密货币的专利

科技巨头微软正在努力开发一种加密货币系统,使个人能够无需专门的采矿机,利用自己的身体活动数据即可开采加密货币。

3月26日,微软发布了一项名为“使用人体活动数据的加密货币系统”的专利。他们的文件详细介绍了一种加密货币开采方法,利用与用户身体活动相关的数据来实施一种新形式的PoW。该文件提供了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例如,当用户执行信息或服务提供商提供的任务时,比如查看广告或使用某些互联网服务,用户发出的脑电波或体温可以用于开采过程。”

为了实现该流程,服务器会向用户的设备提供一个任务,该任务与服务器通信耦合。然后,一个专门的传感器会指示个人的身体活动,而加密货币系统则验证身体活动数据是否满足其设置的条件。最终,该系统会将加密货币授予身体活动数据验证通过的用户。

区块链专利获得关注

科技公司一直在尝试使用加密货币和区块链,以试图领先于自己的竞争对手。仅在美国,专利商标局在2014年1月至2019年10月间就授予了227项与区块链相关的专利。

最近,另一家科技巨头IBM获得了一项所谓的“自我意识令牌”专利。这一开发的想法是,新的货币形式的采用,将对传统上几乎没有交互作用或几乎或完全没有交互作用的各种付款和贸易形式的验证,认证和协调交易的能力提出疑问。

Coinbase的首席执行官Brian Amstrong也申请了一项专利,该专利允许用户通过使用与钱包地址绑定的电子邮件地址来进行比特币付款,而且无需支付交易费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恐龙是怎么灭绝的

全文共 308 字

+ 加入清单

恐龙到底是怎么灭绝的,这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并给出几种可能性的解释。

操作方法

1

气候陡然变化:气温的下降使空气中的含氧量减少,使恐龙无法生存。或者气温下降,恐龙没有皮毛和保暖器官,最后被冷死了。

2

天敌出现:小型的锯齿类食肉动物出现,会以恐龙蛋为食,没有了后代,繁衍自然就被中断了。

3

地壳运动:地壳板块运动使恐龙生活的区域分裂移动,产生了强烈的气候变化,恐龙无法承受,最终灭绝。

4

地球磁场的变化:恐龙可能是一种对地球磁场比较敏感的动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时,遭遇到了灭绝。

5

食物中毒:那个世纪的被子植物的增多,并且含有毒素,恐龙以之为食,最后被毒死。

6

酸雨:下过强烈的酸雨,使土壤和水分产生了化学反应,锶这种有毒物质被恐龙吸收,慢性中毒而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林业百科:外来入侵物种的秘密

全文共 1218 字

+ 加入清单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林业百科外来入侵物种秘密》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您喜欢小编的推荐,请继续关注。,给你不一样的人生。

因外来植物破坏当地生态系统平衡而造成的生物入侵,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目前已知我国至少有380种入侵植物,外来入侵植物与本地植物竞争生存空间和养分,给农业的生态系统、畜牧和鱼类的栖息环境、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造成了巨大威胁,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入侵植物如野火燎原,可以很快喧宾夺主地把原有的植物取代一空。入侵植物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魔力呢?这一直是困扰科学家的一个谜题。曾经有科学家猜测入侵植物的繁殖能力可能比本土植物具有更大的优势。然而,科学家最近在英国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撰文指出,逃离了原有的天敌,并和新土地上的微生物交好结盟,是入侵植物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我们现在才发现这句话不对,不少植物挪个地方会活得更滋润。

加拿大的生物学家约翰·克里罗诺墨斯基于温室的实验,发现了入侵植物获得成功的秘密。他发现入侵的野草能够超常繁衍,这是因为这些野草移植到新土地后,就躲开了原生土地上的病原体。当然,并非所有的植物都有入侵他乡的本领,大多数植物还是喜欢″家乡″生活,移栽他乡可能难以繁殖,或者产量降低。

最近,美国生物学家拉甘·卡拉威的观察更支持了克里罗诺墨斯的结论。他们研究的是北美洲恶名昭著的斑点矢车菊,它是一种从中欧入侵到北美洲的顽固杂草。研究人员把斑点矢车菊的种子分别种在欧洲和北美洲的消过毒和未消毒的土壤中。比起在未消毒的北美洲土壤中,斑点矢车菊在消过毒的北美洲土壤中,长快了一倍半。可是相对于未消过毒的欧洲土壤,它们在消过毒的欧洲土壤中长快了9倍之多。这显示欧洲土壤里有更多不利于矢车菊生长的病原体。斑点矢车菊的克星的确让矢车菊在欧洲不能太放肆。当他们把斑点矢车菊种在法国的土壤中,它们在种过丛生禾草的土壤中过得比较好,这可能是因为种过丛生禾草的土壤中没有太多斑点矢车菊的克星。

除了发现入侵植物可以逃避原生地的病原体外,卡拉威进一步发现入侵植物还能和新土地中的微生物结盟。研究人员在美国蒙大拿州的同样区域种了两拨斑点矢车菊,一拨种在新的土壤中,一拨种在原来种过斑点矢车菊的土壤中,结果曾经种过斑点矢车菊的土壤长出较多的斑点矢车菊。经过对该地的土壤进行分析,科学家发现这些斑点矢车菊不仅躲开了原生地上的病原体,还和土壤中的菌根真菌等微生物结盟了,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

荷兰陆地生态中心的研究人员范·威姆指出,入侵事件对于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有两个层面的意义:躲开了坏菌,遇上了好菌。这对于科学家来说也有两层意义:第一,通过输入原生土壤的病原体去制约入侵物种;第二,发现干扰本土有益植物的微生物,并想办法消灭这些微生物,这样就可以提高有益植物的产量。克里罗诺墨斯指出,找出入侵植物的克星的具体名称,是他们进一步要做的事情,也是实现威姆指出的两层意义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比特币现有总数量是多少?以太坊的总量是多少?

全文共 854 字

+ 加入清单

在很多比特币投资者看来,了解比特币现有数量是多少似乎无关紧要,因为它跟价格之间的直接关系似乎并不大。有这样想法的朋友,恐怕对比特币现有总数量是多少根本不了解,更没有探究过影响比特币价格波动的因素或者规律。从专业的角度而言,市场上的每一个参与者都应该时刻关注比特币现有总数量是多少。

1、比特币现有总数量是多少?比特币的出现开创了很多思维和技术领域的先河,打破了传统世界所存在的很多固有的事务或者想法,这成为很多人不得不佩服中本聪的原因之一。在中本聪对比特币的很多创新当中,比特币总量控制和独特的奖励机制就是最富有魅力的。稍微了解一点比特币知识的朋友都知道,中本聪一开始就将比特币的总量限制在2,100万枚,并且推出了每完成21万个区块奖励减半的挖矿机制。如今十年时间过去了,比特币已经完成了三次奖励减半,如今是市场上真正流通的比特币总数量已经达到了1,847万枚之多。

为什么要求所有的比特币参与者,都密切关注比特币现有总数量是多少呢?因为从供给和需求这个最基础的经济学原理出发,价格最终的形成是由供给和需求的平衡点所决定的。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比特币流通总数量的多少不仅仅会影响整个流通交易市场,还会对比特币产业链上的很多其他细分领域形成巨大的影响,如投资分析市场、数字货币钱包行业等等。因此,国内的投资者在日常关注价格波动的时候,还应该随时关注比特币现有数量的变化情况。

2、以太坊的总量是多少?在如今的数字货币市场上,以太坊是仅次于比特币的存在。但是很多人在了解了以太坊的规则或者机制之后,就会对以太坊的总量机制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以太坊的总数量是多少呢?

很多朋友了解了比特币现有总数量是多少之后,会不了解以太坊的总量变化情况。布特林之所以被币圈内的人士称之为V神,主要是因为他在以拜访的研发上做出了很多的创新,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以太坊的总量机制。V神在以太坊当中引入了矿前和矿后的概念,矿前的以太币总数量为7200万枚,矿后每年按照1800万枚的总数量增加。从实际社会发展而言,这样的机制适合更加贴合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世界上灭绝了的大型动物

全文共 1512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上有很多灭绝了的大型动物,那么它们当中又有谁是最大的呢?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世界上最大的灭绝动物的解说。

梅尔维尔鲸

梅氏利维坦鲸(学名:Livyatan melvillei )是利维坦鲸属中最大的物种,是一种在南美洲发现的一种中新世时期的已灭绝的齿鲸。利维坦鲸的种名是以《白鲸记》的作者、美国著名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名字命名。目前样本只有一个头骨,科学家推测梅尔维尔鲸长17米长65吨重。牙齿目前发现最大35cm,但2013年发现长达40cm的焦形鲸齿,所以这只梅尔维尔鲸可能有17米以上。但因目前化石样本较少,科学家只得出和巨齿鲨同为顶级掠食者。

物种简介

利维坦鲸(Leviathan melvillei),生活在距今1300万年前。利维坦鲸以《白鲸记》的作者、美国著名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名字命名。利维坦鲸是一种大型肉食性鲸鱼,与迄今已知体型最大的肉食性鱼类——巨齿鲨(Carcharodon megalodon)生活在同一时期,据估测体长约为60英尺(约合18米),其体型比现代雌性的抹香鲸还要大。相比之下,现代抹香鲸主要以乌贼为食,而麦尔维尔鲸巨大的牙齿(有些长度达到36厘米,最长达40cm)表明,这种庞然大物曾捕食更为强悍的猎物,甚至是体型比自身更为巨大的须鲸类。

形态和生境

其颅骨的75%,以及牙齿和两颚的碎片于2008年在秘鲁皮斯科-伊卡沙漠、距今1200-1300万年前的中新世岩层被发现。2010年6月30日在《自然》杂志公布。唯一的头颅化石长3米,牙齿长36厘米,全身估计长13.5-17米。体型与外貌与现代抹香鲸相似。但与现代抹香鲸只在下颚有具功用的牙齿比较,梅尔维尔鲸两颚都长有牙齿,而且比现代抹香鲸的牙齿大得多:是现存最大的鲸齿。他们据信是积极的掠食者,可能以须鲸为食。但2013年发现了一颗长达40cm的蕉形肉食鲸齿,所以可能存在比梅尔维尔鲸更大的肉食抹香鲸,或者梅尔维尔鲸可以长得更大。头颅化石有一凹陷的坑,说明它有一个巨大的脑油器,内存大量油脂和蜡质,以结缔组织分隔,作用是帮助现代抹香鲸潜入深水捕食乌贼。但由于梅尔维尔鲸可能以须鲸为食,器官可能另有用途,包括作声音定位、利用脑油器作共鸣器求偶,或者用于雄鲸争夺配偶或猎食时以头部作攻击武器。化石是在秘鲁南部皮斯科-伊卡沙漠科罗拉多山丘(Cerro Colorado),距今1200-1300万年的中新世岩层中发现。当地被认为曾经是一处浅水潟湖,其他包括须鲸、喙鲸、海豚、鼠海豚、海龟、海豹、海鸟等海洋动物的化石也曾被发现。本种估计与巨齿鲨同属顶级掠食者。气候变冷和猎物数目、种类或大小的变化可能是灭绝的原因。巨型掠食性抹香鲸的牙齿化石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发现,显示在当时,巨型掠食性抹香鲸占据了类似现在虎鲸的生态位,是当时的顶级掠食者

发现和命名

本种是由荷兰鹿特丹自然史博物馆的克拉斯·波斯特在2008年11月一次野外考察的最后一天意外踩到而发现的。队伍由法国国立自然史博物馆馆长克里斯蒂安·德·米伊宗博士率领,并包括来自乌特勒支大学和鹿特丹、比萨、利马及布鲁塞尔自然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其属名取自《圣经》中的利维坦,种小名乃纪念小说《白鲸记》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论文的作者都是该小说的爱好者,都希望向梅氏致敬。化石在秘鲁首都利马修复,而此项发现在于2010年6月30日于《自然》杂志出版。《自然》杂志同时发布了一段长七分钟的影片,报道化石挖掘的情况并且访问参与的研究人员,在官网和其YouTube频道可以观看。属名也是乳齿象的次异物同名(LeviathanKoch, 1841,参见Leviathan)。化石现藏于利马自然史博物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自从第二次减半以来,“年轻”的比特币钱包数量正在上升

全文共 509 字

+ 加入清单

自2016年7月减少一半至今,账户余额少于1BTC的比特币地址数目提升了100%以上。

自从第二半减半至今,比特币地址的数目全面提升,但是账户余额少于0.1BTC的小钱包的数目有了较大的改进。

依据Glassnode于5月11日公布的数据,比特币(BTC)地址的账户余额少于0.01BTC(在撰写本文时约为86美元),在第三部分减半后相比较2016年7月的第二部分提升了235%,超出一千万。

账户余额在0.01BTC和0.1BTC间的地址(大概从86美元到860美元)提升了204%,而地址超出0.1BTC但少于一个比特币的地址数目提升了142%。

甚至于地址超出1000BTC的鲸鱼数目(在撰写本文时为860万美元)也增长了13.2%,而100-1000BTC间的钱包大小数目(至少为860,000美元)仅增长了6.3%。

引起波动的“年轻”钱包?

在三月份的加密货币崩溃期间,有人猜测,长期的BTCHODLers(那些将其加密货币保存在钱包中超出五年的人)能否可能是引起经济下滑的原因。

如同Cointelegraph报道的那般,在2019年的上涨阶段和3月的抛售中,涉及存放六个月或更短时间的硬币的交易可能推动了比特币市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第四次生物大灭绝发生时间

全文共 443 字

+ 加入清单

第四次生物灭绝发生后,大型鳄类(如角鳄、狂齿鳄、波斯特鳄、灵鳄、楔形鳄)遭遇三叠纪早期植物面貌多为一些耐旱的类型,随着气候由半干热、干热向温湿转变重创,然而第四次生物大灭绝发生时间你知道吗?

生态破坏小知识:

三叠纪(Triassicperiod)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它位于二叠纪(Permian)和侏罗纪(Jurassic)之间。

始于距今2.5亿年至2.03亿年,延续了约5000万年。这次物种大灭绝帮地球改变了它的面貌,从三叠纪起,陆相沉积在世界各地,尤其在中国及亚洲其它地区都有大量分布。古气候方面,三叠纪初期继承了二叠纪末期干旱的特点;到中、晚期之后,气候向湿热过渡,由此出现了红色岩层含煤沉积、旱生性植物向湿热性植物发展的现象。植物地理区也同时发生了分异。

提醒您:为了防止物种灭绝,我们一定要及时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可以学习环境污染知识和生态破坏知识来帮助自己,另外也可以多看一些面对物种灭绝我们能做什么等相关的问题来实施预防措施,最后要了解更多环境污染小知识可收藏本网站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中国塑料垃圾流入海洋数量位居世界首位

全文共 446 字

+ 加入清单

佐治亚大学研究小组在美国杂志《科学》13日发表的统计数据显示,每年有480万到1270万吨塑料垃圾流入海洋。垃圾流出量最大的国家是中国

分析指出,塑料垃圾被海浪分解成碎片,通过海洋生物吞食塑料碎片的食物链对人类和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据分析,塑料废物大量外流的原因是处理不当,研究小组建议"生产者的责任应该扩大"。

研究小组分析了192个沿海国家和地区。根据2010年人口密度、人均废弃物排放量、废弃物中塑料的比例以及海岸线50公里范围内废弃物处置不当的比例等数据,计算出每年流入海洋的塑料废弃物量。

中国以每年132万至353万吨排在第一位,印度尼西亚以48万至129万吨排在第二位,菲律宾以28万至75万吨排在第三位。排名靠前的大多数国家都是人口众多、废物处理不足的国家,例如回收、焚化和填埋。前20名中的大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美国是名单上唯一的发达国家。

研究小组指出,如果不当处置可以减少50%,到2025年流出量可以减少40%。随着塑料消费逐年扩大,2012年全球产量达到2.88亿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6600万年前,恐龙灭绝纯属“倒霉”

全文共 620 字

+ 加入清单

仙台东北大学的两位研究人员发现了证据,如果600万年前在契科夫希鲁附近坠毁的小行星偶然改变了撞击地点,它不会造成什么生态破坏。《科学报告》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如果小行星撞击了地球的其他部分,恐龙可能会幸存下来。

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就恐龙灭绝的原因(除了鸟类的祖先)达成了共识——一颗巨大的小行星从天而降,击中了现在的尤卡坦半岛,向大气中投掷了大量的烟雾和其他物质,遮蔽了太阳长达三年。地球指示的温度已经变得非常冷了。威胁到恐龙和其他陆地动物的生存。但是现在看来,如果小行星降落在其他地方,恐龙几乎可以生存。

为了进一步了解对地球生物历史产生如此巨大影响的事件,Kaiho和Oshima使用计算机分析了撞击位置和撞击力等多种数据的可能组合,从而产生了一系列模拟结果,表明恐龙最终灭绝完全是基于撞击地点附近地面的碳氢化合物含量。这种碳氢化合物不仅存在于石油或煤矿中,也存在于更多岩石的页岩气中。用这种成分填充岩石层的裂缝意味着更多的烟尘和气体将进入大气。研究人员还绘制了一张地图,显示了当时全球地表碳氢化合物的密度。

他们发现小行星撞击的地点碳氢化合物密度特别高,而地球表面的其他87%密度较低。也就是说,根据他们的说法,如果小行星落到碳氢化合物密度较低的地方(几乎在其他任何地方),它会产生较少的煤烟。因此,我们的地球不会变得像历史上真正发生的那样冷。如果地球不那么冷,恐龙可能仍然存活,这可能意味着我们人类将永远没有机会进化到生态金字塔的顶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犀牛灭绝了没

全文共 417 字

+ 加入清单

犀牛没有灭绝,但全部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全世界有两万五千多只的犀牛生活在非洲和亚洲的野外,两千多只在动物园养殖,现存的5种犀牛之中,有2种在快濒临灭绝的边缘,其余3种也处在受威胁的状态。

犀牛最大的威胁就是人类,因为国际市场上对犀牛还有需求,盗猎者因此可以获得特别高的利益。在中国大陆、韩国和一些东亚国家和地区把犀牛制成传统的药材。

为了挽救濒临灭绝中的犀牛,在1937年把白犀牛和亚洲犀牛都列入《华盛顿公约》附录一中,黑犀牛在1977年才被录入,这些活动虽然终止了对犀牛的合法交易,但使得黑市交易变得兴旺。

犀牛是第二大陆生动物,躯体笨重、四肢短粗、头庞大。虽然体型比较笨重,但是能以相当快的速度行走或奔跑,非洲黑犀牛在短距离内可以达到5小时45公里的速度。

犀牛栖息在开阔的草地,稀树草原,灌木林地或沼泽地。犀牛都是草食动物,还吃一些水果、树叶、树枝和稻米。其主要的分布地区是亚洲南部、东南亚和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俄罗斯加密货币交易数量激增

全文共 745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全球范围内冠状病毒疫情爆发以及人们对持续的隔离和不断上升的失业率的担忧,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显然正在转向加密货币市场,俄罗斯也不例外。

根据网络安全公司Qrator Labs的数据显示,在持续的冠状病毒爆发期间,越来越多地俄罗斯人参与加密货币交易服务。

俄罗斯加密货币交易量激增5.56%

据报道,Qrator Labs的一项研究显示,与2月份的平均水平相比,俄罗斯加密货币交易量在2020年3月的最后一周激增了5.56%。俄罗斯新闻机构RBC(俄罗斯商业咨询) 在4月13日援引这项研究的数据并对该新闻进行了报道。

据报道,Qrator Labs将这些激增的数字与人们对货币市场日益增长的兴趣联系在一起。报告还指出,俄罗斯在外汇市场交易量也增长了约3%。

交易量的增加是在俄罗斯第一个带薪非工作周发生的。带薪非工作周原定于3月28日至4月5日,以应对冠状病毒的爆发。

据报道,加密交易所遭受的DDoS攻击跃升486%

据报道,在俄罗斯与加密货币交易相关的交易量激增的同时, Qrator Labs还警告称,加密货币交易所遭受的DDoS(拒绝服务攻击)攻击大量增长。根据该报告,在同一时期,加密货币交易平台遭受的DDoS攻击数量激增了486%。

Qrator Labs关于俄罗斯由冠状病毒引发加密交易量激增的数据,可能会为冠状病毒疫情对全球加密市场带来明显积极影响增加越来越多的证据。正如Cointelegraph报道的那样,根据Google搜索趋势数据,3月人们购买比特币的兴趣达到了自2019年7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4月12日,主流加密货币交易所Gemini的联合创始人卡梅隆·文克尔沃斯就新冠肺炎对比特币及其用户的重要性发表了另一番评论,称由于冠状病毒,比特币将在其生命中出现一个历史性的“拐点”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