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轩辕剑外传穹之扉自动战斗【最新20篇】

魔尺是一种常见的智力玩具,了解到有些朋友不知道怎样用魔尺做战斗机,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吧。

    浏览

    6243

    文章

    319

    篇1:白马岗战斗遗址

    全文共 374 字

    + 加入清单

    白马战斗遗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白马岗战斗遗址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潭布镇贝洞村委会石坪村北面白马岗。白马岗为石山,形状狭长,山峭路险,易守难攻。山顶上修筑有石块构筑的房舍和防御工事,是清代为防红--(太平军)而修建,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解放战争时期,游击队曾多次驻扎,并与国民党、地方民团多次对垒交火。现该处还残留数堵房舍墙基和战壕。该遗址是研究广宁革命斗争史的史迹。

    潭布镇:潭布镇位于广宁县东南部的一个辖镇。民国时期曾称荆平乡、荆乐乡、潭布乡。建国初属第一区潭布乡,1958年与排沙、石涧合并置春水公社,1959年分设潭布公社,1983年改区,1987年建镇。镇府驻潭布圩,距县城26公里。辖区总面积13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351亩,其中水田面积15556亩,山地面积146720亩。总人口35184人,其中劳动力18629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六一战斗革命烈士纪念碑

    全文共 364 字

    + 加入清单

    六一战斗革命烈士纪念碑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位于涡阳县新兴镇。为纪念新四军第六游击支队1940年“六一”战斗中与日军作战牺牲的烈士而建立。该纪念碑始建于1977年,碑高4米,碑上刻“六一战斗革命烈士纪念碑”11字。为原军委副主席张震题写。纪念碑周围有墙垣,内植松柏翠竹。纪念碑北侧有“无名烈士墓”一座。现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新兴镇:涡阳县辖镇。革命老区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设雪枫乡,1958年建雪枫公社,1983年改新兴乡,1992年由原新兴、大曹、大李3乡合并设新兴镇。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22公里。北与河南省永城县接壤。面积92.5平方公里,人口4.9万。涡(阳)永(城)公路过境,涡新河、岭孜沟、青龙沟流经镇境。辖新兴、刘集、前刘、余梁、张大、张兴楼、王寨、崔张、陶粱、北孙楼、东曹、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索伦人是个什么民族,为何被俄罗斯人誉为“战斗民族”

    全文共 680 字

    + 加入清单

    索伦人是个什么民族?

    常年都会生活在极寒之地,艰苦的环境也能够有效造就不一样的民族素质,具有耐战斗,耐风雪,耐饥饿的效果,再加上体质强壮,弓马娴熟,所以就变成了大家所说的战斗民族。

    索伦人一直以来都会骁勇善战,所以在清皇朝的时候直接就编为索隆八旗。一直以来都会跟随着索伦,一直以来都会跟随着清皇朝去南征北战,也是目前清军的一个主要力量。从东北一直打到云南,为清皇朝有效打下汗马功劳。空军在入关之后因为生活的腐败,所以也逐渐进入到没落的阶段,慢慢的失去战斗力。

    索伦人一直都生活在黑龙江地区,所以还是会保持着一种原始的生活习惯,或者非常原始的渔猎游牧,所以一直都会拥有着比较强大的战斗力,最终就变成了清皇朝的救火队伍,一直以来都会打头阵。

    在这一个清代,人们也会发现总人口其实早就已经超过10万人,所以也会被清政府一直都不停的征调,之前也会在22个省市作战,不过因为长时间的征战,所以人口也出现了减少的阶段,最终也会导致兵源枯竭。在经过逐渐的减少之后,对于大清的国防也同样会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东北地区还有西北地区,就是因为兵势的不足,所以也会导致俄国人变得特别的猖狂,一直都会入侵,不过在入侵的时候也会被经常性的打击。

    索伦兵虽然说有一些英勇善战,但是无奈人数实在太少,这种人口变得越来越少,这一个连沙俄都会觉得害怕的战斗民族,慢慢的在历史的舞台上逐渐的消失。不过在抗战时期索伦人也同样会发挥一些重要的作用,以索伦人作为主体的奇兵终于直接被大破,确实也会让人觉得有一些遗憾,但是不可否认,他们还是用自己的鲜血用自己的生命来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确实是民族英雄是名副其实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大人岭战斗遗址

    全文共 293 字

    + 加入清单

    大人战斗遗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大人岭战斗遗址位于东源县义合镇曲滩村的大人岭上,山高势陡。

    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由严尚民、郑群指挥,集中了三团、四团、七团、江防大队等十多个支队共1400人的兵力,对妄图进攻我九连河西根据地的国民党广东省保安十三团进行伏击,在大人岭上经过激烈的战斗,消灭了保十三团两个连,打垮了一个营,重重打击了敌人的锐气,为后来解放老隆、五华、连平、紫金、兴宁等县打下了基础。这是广东人民解放军粤赣边支队(1949年1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第二支队)“五战五捷”中的第五次大捷。

    信息来源:河源市委党史研究室

    曲滩村:曲滩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王桥战斗烈士纪念碑

    全文共 235 字

    + 加入清单

    王桥战斗烈士纪念碑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王桥战斗烈士纪念碑

    民国32年(1943)年3月30日,在王桥战斗中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四团二营副营长王光汉等48名指战员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地方政府为了永志烈士们的功勋,在王桥建立烈士陵园。

    烈士墓前立一墓碑身长170公分,宽45公分,上刻王光汉等48位烈士姓名,陵园中间建一座纪念塔,塔高16米,为长方体砖结构。1987年改建为纪念碑,钢筋水泥结构。碑为三棱形刺刀状,碑高18.5米,三面都塑有“王桥战斗烈士纪念碑”字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战斗民族,俄罗斯文化名人有哪些

    全文共 1711 字

    + 加入清单

    俄罗斯,被称为战斗民族,这样的一个充满朝气和毅力的国家,他们的文化名人又是怎么样的呢?是斯文学者,还是斗争学者?或许,你了解过俄罗斯的这些文化名人,那么,接下来,还是和小编一起去看看具体都有哪些名人吧。

    普希金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年6月6日-1837年2月10日)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被许多人认为是俄国最伟大的诗人、现代俄国文学的奠基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他的作品是俄国民族意识高涨以及贵族革命运动在文学上的反应。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小说《上尉的女儿》《黑桃皇后》等。

    普希金的重大贡献,在于创建了俄罗斯文学语言,确立了俄罗斯语言规范。普希金的同时代人和好友果戈理也曾说:“一提到普希金的名字,马上就会突然想起这是一位俄罗斯民族诗人。他像一部辞书一样,包含着我们语言的全部宝藏、力量和灵活性。在他身上,俄罗斯的大自然、俄罗斯的灵魂、俄罗斯的语言、俄罗斯的性格反映得那样纯洁,那样美,就像在凸出的光学玻璃上反映出来的风景一样。

    果戈理

    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里·亚诺夫斯基(英译:NikolaiVasilievichGogol-Anovskii),笔名果戈里(俄文:Гоголь,英译Gogol)是俄国批判主义作家,善于描绘生活,将现实和幻想结合,具有讽刺性的幽默,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死魂灵》(或译:《死灵魂》)和《钦差大臣》。

    果戈理成长于乌克兰波尔塔瓦,当时为沙皇俄国的辖地,故读者一般将其称为俄罗斯作家。

    果戈理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创作与普希金的创作相配合,奠定了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是俄国文学中自然派的创始者。以其创作加强了俄国文学的批判和讽刺倾向。他对俄国小说艺术发展的贡献尤其显著,车尔尼雪夫斯基在《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1856)中称他为“俄国散文之父”。屠格涅夫、冈察洛夫、谢德林、陀斯妥耶夫斯基等杰出作家都受到果戈理创作的重要影响,开创了俄国文学的新时期。

    尼古拉·华西里耶维奇·果戈理是19世纪上半页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称他为“俄国散文之父“,别林斯基则称赞他“拥有着强大而崇高的非凡的才能。他是文坛的盟主。他站在普希金所遗下的位置上面。

    此外,果戈理对中国作家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他的文学以“嬉笑怒骂”的艺术风格及其深刻的思想性在五四前夕进入中国,受到中国作家的热诚欢迎。

    托尔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世袭伯爵,曾参加克里米亚战争。返回雅斯纳·亚波利亚纳的农庄后致力于农民教育。1862年结婚后,创作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巨著《战争与和平》(1859~1869)、《安娜·卡列尼娜》(1875~1877)。1879年经历了一次信仰危机后信奉和平主义,主张以勿抗恶的方式对社会进行改革。并质疑自己以前的作品。因执着于自己的信念使家庭关系恶化,死于出奔途中。其作品多达45卷。名著还有长篇小说《复活》(1899)、戏剧《黑暗的势力》(1886)和若干短篇小说和评论。

    他的文学传统不仅通过高尔基而为苏联作家所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在世界文学中也有其巨大影响。在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中,他提出了“托尔斯泰主义”,对很多政治运动有着深刻影响。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他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托尔斯泰的作品纵然其中有反动的和空想的东西,但仍不失为世界进步人类的骄傲,他已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

    你可能也喜欢:

    四川文化名人,古代四川名人有哪些?

    盘点:福建历史文化名人都有哪些?

    古代山东文化名人,山东十大历史人物

    盘点:安徽历史文化名人都有哪些?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碾庄战斗革命烈士陵园

    全文共 971 字

    + 加入清单

    碾庄战斗革命烈士陵园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碾庄位于邳县正西15公里,东陇海铁路的北侧。碾庄战斗是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决定性的一次战斗。1948年,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全面--的胜利形势下,蒋介石在徐州集中数十万主力军,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人民解放军第二、三两野战军,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淮海前线总前委,邓小平、刘伯承、陈毅任常委,邓小平任书记,统一筹划和指挥具有决定性的淮海战役。战役第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歼灭黄伯韬兵团。1月7日我军开始向徐州以东敌军逼近,9日完成了对黄伯韬兵团的包围,黄伯韬12万人马被压缩在以碾庄为中心的18平方公里范围内,经过八昼夜的激战,20日晨我军攻占了碾庄,21日黄昏,敌军被全歼,国民党兵团司令黄伯韬被击毙在碾庄北门外的芦塘边。这次战斗,歼敌1个兵团部、5个军部、lO个整师,共12万余人。碾庄战斗的胜利,为整个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为了悼念碾庄战役的烈士,中国共产党邳县委员会、邳县人民委员会经中央批准,在碾庄镇建立烈士陵园和纪念塔。1958年3月动工,1960年4月1日竣工。

    陵园位于碾庄镇南,碾庄火车站的东北。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20米,纪念塔屹立于陵园北部中央。塔分基、座、身、额四部分。塔基分三层,为正方形,四边直对塔身有阶石。第一层,每边长40米,周围以青石砌筑,高0.9米,其上广栽花草;第二层,每边长30米,周有水泥栏杆,高1.2米,上铺以水泥预制地面;第三层,每边长12米,四周有大理石栏杆,高1.8米,水泥地坪。纪念塔为钢筋混凝土建成,通高13.5米,塔座每边长2.9米,高2.25米,四周各嵌有长2米、宽0.7米的大理石浮雕,浮雕四周各有宽0.45米的边框,边框上有题款,塔身南面镌刻着刘少奇题“浩气长存”四个大字;东面刻陈毅同志题词“淮海战役各先烈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西面是刘伯承题词“淮海战役阵亡将士永垂不朽”;北面是中共邳县委员会、邳县人民委员会的祭文,刻词为黑地金字,塔额周雕5角星。

    在纪念塔后,西侧建陈列室5间,陈列碾庄战役的英雄史诗,塔东侧建纪念堂五间,接待前来悼念烈士的广大群众。塔南为广场,南有水池,上架石桥。周围砌以青石墙,园内种植松柏和鲜花。陵前干道两侧,植数十亩柏树林,林中埋葬着366位烈士忠骨。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轩辕黑陶

    全文共 440 字

    + 加入清单

    黑陶起源于五千年前的“桥山文化”时代,据古记载,制陶最早由轩辕黄帝身边一个名叫宁封的能工巧匠发明,古又称为轩辕黑陶,有着悠久的历史。

    目前,我县研制开发的“轩辕”牌黑陶系列产品,已达六大类,六十余种。“轩辕”黑陶以弘扬“轩辕黄帝”公德和“轩辕黄帝”文化为宗旨,以“轩辕黄帝”人文资源为核心,取“古、近、现代”黑陶之长为一体,具有时代、区域、景点、民俗民风四大特点。产品古朴、典雅、黝黑发亮,精致美观,体现了仿古与现代之美,具有极高的收藏、观赏及实用价值,是旅游纪念、馈赠亲朋、居室陈列的理想之品。特别是在“第六届中西部经贸洽谈会”首次亮相后,受到了中央、省、市领导及新闻媒体和各界客商的极大关注和高度赞赏,先后在中央、省、市县电视台多次播放,产品远销省内外及港澳地区。全国书协副主席钟明善教授亲笔题词“中国黄陵陶艺”。2004年8月在文化部、全国青联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青年文化周活动中,该产品以独特的民族特色、鲜明的艺术风格、精美的造型荣获“中国青年民族文化优秀传承特别贡献奖”。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会议、红一方面军广昌战斗指挥部旧址

    全文共 300 字

    + 加入清单

    红一方面军前委会议、红一方面军广昌战斗指挥部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会议、红一方面军广昌战斗指挥部旧址:

    位于广昌县旴江镇西南3公里的乌石岗。东、北二面俯瞰县城和旴江,东、西二面是悬崖,高233.4米。“乌石春云”为古时广昌十景之一。第二次反“围剿”和第五次反“围剿”两场战斗在此指挥打响。1931年5月27日,红一方面军在此召开总前委会议,部署攻打广昌的战斗。经过激战,红军收复广昌县城。1934年4月中下旬,第五次反“围剿”广昌大会战期间,红一方面军阵地指挥部在此指挥,进行了一场阵地阻击战,阻击国民党军南进。由于李德、博古仍坚持错误的军事指挥战术,结果红军损失惨重,广昌城失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长岗战斗遗址

    全文共 813 字

    + 加入清单

    长岗战斗遗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长岗战斗遗址,位于集安市清河镇长岗村南侧2千米的山路上。长岗村位于集安城西北18公里左右的山沟里,东南是老岭山脉巍峨的群山,西北是老岭支脉,向北翻过岗梁便是八宝沟、东岔沟。战斗遗址在长岗村稍偏南的山路两侧,距村子将近2公里。这里是通往集安的一条老道,当年可走大车。现在车道已长满杂草,山路两侧树木茂盛,只有一条宽约2.5米的无树地带,蜿蜒曲折,可清楚看出是一条道路,但已无车辆通行。战斗遗址的一段老路略有点西南——东北向,路南是山沟,再远一点是一座小山,当地群众称之为东山。该遗址位于老岭深处,现已长满树木和荒草,无明显遗迹。

    长岗伏击伪军索旅战斗是1938年8月2日,由杨靖宇、杨俊恒指挥的打击日伪索旅四十一团的战斗。1938年夏,根据老岭--紧急会议的战略部署,抗联一路军主力部队于7月末开始,陆续离开老岭根据地,向濛江县(今靖宇县)、桦甸县一带山区转移。日伪吹嘘的“满洲剿匪之花”的索旅部队自家什房子一战后,又陆续吃了几次败仗。8月2日伪旅长索景清亲率骑兵41团和步兵32团残部从辑安县城倾巢出动,向抗联经常活动的长岗奔来,妄图报复抗联。杨靖宇得知这一情报后,立即进行紧急部署,兵分数路,进入埋财沟(今幸福沟)伏击阵地。当敌人大队人马进入伏击圈后,当即遭到抗联部队的猛烈攻击。经过4个小时的激战,除伪旅长索景清和几名残兵趁夜跳崖逃走外,其余全部被歼。此战击毙敌步兵上尉高岗武治和骑兵中尉西田重隆,毙伤敌人60余人,俘虏200多人,缴获机-9挺,-140余支及一批军用物资。骄横一时的索旅部队七八百人经数次战斗,终于被我抗联全部歼灭。据说,后来索旅长只带几名随从,哭着离开辑安,日伪吹嘘的“满洲剿匪之花”终于凋谢在老岭山下。但此战斗中,牺牲了抗联一军参谋长杨俊恒和十几名战士。

    1983年4月5日,集安县人民政府在清河镇东岔村小八宝沟门蚂蚁河畔的山坡上建立一座纪念碑,以志纪念。

    长岗村:长岗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景武塌战斗遗址

    全文共 334 字

    + 加入清单

    景武塌战斗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景武塌战斗遗址

    时代:1934年

    地址:子长县李家岔镇景武塌村

    保护范围:东侧至二郎山山坡西侧,南至村口龙王庙北侧,西、北侧至石泉湾山边界。

    建设控制地带:东、西、北至垴畔山,南至武塌村口公路北侧。

    2018年,景武塌战斗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李家岔镇:李家岔镇地处延安市北部的白于山区,距子长县城30公里,是民族英雄谢子长将军的故乡。全镇辖34个然村,15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9058人,总土地面积380.42平方公里,与靖边、安塞、横山等地接壤,地势呈东高西低,属大陆性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8.2℃,年降雨量450mm左右,无霜期145--150天。境内土地资源广阔,有较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的矿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南京板鸭:美食中的“战斗鸭”

    全文共 2212 字

    + 加入清单

    时间过得很快,中秋节就要到了。作为一个有着悠久食物历史的大国,我们的传统节日总是和食物联系在一起,比如春节吃饺子,清明节吃饺子,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也不例外。说到节日食物,人们会想到月饼。然而,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饮食习俗各异。例如,江苏人喜欢在中秋节吃鸭子。当然,中秋节吃的鸭子肯定不是普通的。这是国内外著名的南京板鸭

    让人流口水的南京板鸭(网络图)

    南京板鸭是我国传统名菜,也是苏菜之下金陵菜的主菜。它和北京全聚德烤鸭一样有名,被称为“北烤鸭和南板鸭”。除了悠久的历史,这种赞誉还与它严格的制造工艺有关。

    要制作南京板鸭,必须选择体重超过3公斤、长身体、宽身体、肌肉发达的肥鸭,尤其是秋冬季生产的肥鸭。大米必须在屠宰前喂饱,以加速成熟和清胃。杀鸭子时,刀口要小,血要流出来。之后,脱毛应该用温水进行。然后,将鸭的翅膀切掉,在它的侧腹开一个一英寸长的小口,取出内脏,在尽可能保持外观完整和光滑的情况下,将鸭内外清洗干净,然后腌制。

    咸鸭肉好不好取决于腌制。普通腌制,通常用水、盐、姜、八角、肉桂、大葱等配料来准备腌咸鸭肉的卤汁,如果有茴香、八角、肉桂、胡椒、豆蔻、肉豆蔻、砂仁、天竺葵等卤汁煮老卤,加入卤汁来增加咸鸭肉的风味。一般来说,加入腌泡汁大约10个小时,腌泡汁就会变得美味可口。这时,取出盐水鸭,沥干水分,放在桌子上,压平使其肉变得紧密,然后将它挂在高处风干一天。这样,虽然盐水鸭还没有煮熟,它也有一个微弱的颜色,香气和惊喜。

    1925年,南京街头咸鸭店(网络图)

    在江苏地区流传的配方可以说清楚地定义了选择和制备盐水鸭的关键点。然而,盐水鸭不应该储存很长时间。大部分现在已经被制作和食用了,但是它们通常在烹饪前被浸泡在干净的淘米水中几个小时以减少盐的含量。

    正宗的南京板鸭肉质紧实,口感细腻酥脆,不仅外表光洁润泽,而且香味极其浓郁,让人一闻就咽口水。如果你吃了它,你会发现它更令人难忘,而且你永远不会厌倦吃它。难怪它们可以和苏绣、镇江醋并称为“江苏三宝”。值得一提的是,中秋节期间,当地人非常喜欢做咸鸭肉。中秋节期间,桂花盛开,香味飘散十里。这样做的咸鸭肉似乎还带有一些桂花的香味,味道更美。然而,除了这个因素,更多的是由于南京板鸭的非同寻常的起源。这是因为南京板鸭是在中秋节出生的,它也是食品行业中一种美味而又真实的“战斗鸭”,诞生于古代战场。

    南北朝时,梁武帝·萧炎(46549)正在策划北伐战争。不顾大臣们的劝告,他接受了雄心勃勃的侯景(50552)的建议,任命他为河南王,将军和节日的守护者。然而,养虎成了一种威胁。公元548年,侯景发动了一场叛乱,打了很多仗。最后,他包围了健康城(现在的南京市)。虽然梁军很弱,但它并没有因为它的防御攻击而暂时失去阵地。因此,梁军、侯军,你来我往,健康之外的大小战役。

    当两军交战时,平民百姓总是希望战争尽快结束。也怪侯景狡猾无情不得人心,老百姓心中的天平完全滑到了梁军身上。梁军将士的衣服被撕破了,老百姓帮着缝补。当营房里没有足够的粮食和饲料时,人们就放弃多余的粮食。即使在兵力不足的时候,也有许多人自愿组成一支队伍来抵抗侯军

    转眼间,中秋节就要到了。但是在这一天,象征着团聚,一场伟大的战争已经逐渐开始。人有喜怒哀乐,月亮有沉浮。但是当满月的时候,为了他们的国家和家园,士兵们不得不奔向生死未卜的战场。那时,健康的城市不再有往年快乐祥和的中秋节,城市笼罩在沉重的气氛中。

    外观就像一个盘子,在美味的食物中战斗的鸭子(网络图)

    这时候鸭子刚好熟了。为了让去战场的梁将士们在节日期间吃到一顿像样的饭,建康市的百姓们一只接一只地宰杀他们的鸭子。由于中秋节期间天气还不凉爽,为了防止鸭肉腐烂,人们特意添加了大量的盐和香料来保存它。为了运输和储存,普通人也把鸭子压成盘子,用荷叶包起来。

    据说鸭子被放到战场上后,士兵们在煮米饭和鸭子时非常不开心。在老百姓的鼓舞下,梁军所有士兵的士气都很高。虽然与敌人的实力有很大差距,但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损失并不大。

    然而,即使在老百姓的全力支持下,随着战争的继续,梁的军队和给养最终显示出衰弱的迹象。公元549年,侯景攻打建康城,甚至攻破了太城(南朝梁的皇宫),饿死了86岁的梁武帝·萧炎。然而,三年后,侯景遭遇了更加悲惨的命运。他先是被部下杀死,然后被斩首,他的尸体被其他人吃掉。

    回到重点上来。虽然侯与梁之间的战争已经结束,但在这场战争中诞生的荷叶包鸭却流传开来,成为当地人民在中秋节时的必备食品。因为这只鸭子的形状像盘子,所以它被称为盐水鸭。因为鸭子的脖子是直的而不是弯的,它的身体是椭圆形的,所以它看起来像一只琵琶,慢慢地它又有了另一个绰号“琵琶鸭”。

    此后,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这种诞生在战场上的咸鸭肉,味道更加鲜美,更加迷人,在清代全国闻名,成为各界人士争相追捧的美味佳肴。当时,清政府官员要么选择品质优良的南京板鸭向皇室进贡,要么在与其他官员互访时交换板鸭作为礼物。因此,南京板鸭有“贡鸭”和“官礼板鸭”的称谓。

    南京的新貌(来自百度贴吧的萧昕可爱)

    然而,由于1937年12月13日震惊中外的大屠杀,南京各行各业遭到严重破坏,这种经典食品也一度衰落。直到解放后,南京建立了国营盐水鸭加工厂,盐水鸭生产从纯手工操作发展到部分半机械化操作,南京盐水鸭生产才重新焕发出光彩。在1956年中国食品公司举办全国食品展览会上,南板鸭不负众望,荣获一等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黄帝取名"轩辕"的由来

    全文共 1315 字

    + 加入清单

    由于常年累月的迁徒游牧生活,各种笨重的东西都要人担肩挑,每迁移一次都给先民们带来极大痛苦和不便。遇上女人生孩子,老人生病,更是叫若连天。黄帝为此事也是经常唉声叹气,但又不得不迁移。

    有一次,黄帝带领他的先民迁移到北方黄土高原。这里森林茂密,地形平坦,便于长期生存。他们刚刚居住下来,有一天突然狂风大作,黄帝立即命全部先民,人人抱树,个个藏身,以防狂风卷走,黄帝只顾别人的安危,不料,自己头上戴的遮太阳的大圈帽,被狂风吹掉。他连忙抓住一棵小树,就地蹲下。黄帝发现他的大圈帽被狂风吹得就地滚动,并不倒地。这是啥原因呢?黄帝砍了一根树枝,扎成圆圈,放在地上用力往前一推,滚了不到一丈远又倒了。黄帝自小就是个聪明绝顶的人,他沉思了很久;然后,再扎了一个圆圈,给两个圆圈中间扎了个十字架,又砍了一根长树枝,把两个圆圈扎在这根树枝的两头,放在地上用力往前一推。这次虽然没有倒,滚不了多远就停下来。这时,常先、风后、仓颉一起走来,问黄帝在干什么?黄帝把刚才发生的事向三位参臣诉说了一遍。智多谋广的风后,连忙剥了一条树皮,拴在两个圆圈中间的横杆上,一手拉着往前走,两个圆圈一直滚动着,并未倒地。

    黄帝一看,突然哈哈大笑,一下醒悟过来。他叫常先再扎两个同样的圆圈,四个木圆连在一起,好比四个车轮,稳稳当当向前滚动着,再也不怕倒地。风后看后,好像脑子里一下也醒悟过来,他命常先去采石场弄两个圆形石盘,中间凿个洞。不到半天工天,两个圆形石盘就做成了。风后从中间横安一根木棍。木棍中间绑了一条草绳,叫常先拉上使劲往前跑。后边跟随了一群先民看热闹。仓颉连忙向黄帝说:我给这个东西起个名,叫做“车”。黄帝深思了半天,表示同意。

    车,对力牧这个人来说,产生了极大兴趣。他征得黄帝同意,命所有先民;一人制作两块圆形石头盘。大小规格要一样。不几天,圆形石头盘造得堆积如山。常先命先民,四个圆石盘安装一辆车,全部安成后,黄帝召集所有先民前来观看表演。中华民族第一个地上运载工具--车轮,就这样诞生了。它是当今世界上所有车轮的前身。

    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车轮也由石头改作为木制车轮。有了铁器以后,车轮由木制又改为铁车轮,成为迁徒游牧生活中的运载工具,大大减轻了先民们体力劳动。力牧在车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打仗用的“战车”。

    为了让人们永远记住这个功劳,仓颉和各位大臣商议;命车为“轩辕”。因黄帝当时还没有一个正式名字,就以“轩辕”命名,作为黄帝正式名字。这就是“轩辕”的来历。

    黄帝自从被先民们拥戴为尊长,还没有一个正式“职称”大臣们先后给黄帝起了很多尊称,黄帝都不同意。最后,还是黄帝自己决定。黄帝发现土是黄色,土能生万物,土是人们生存的唯一依赖的靠山,先民们又是黄皮肤,所以,就确定他的尊称应该称“黄地”。从此,“轩辕黄地”就这样定下来。

    到殷商时代,一些文人觉得把祖先称“黄地”很不雅,他们借故“地”和“帝”是谐音,就把“黄地”改为“黄帝”。“轩辕黄帝”从此就这样沿用下来。秦以前,各国诸侯都害怕触犯祖训,有损祖德,轻易不敢称自己为“帝”,只好称王、称霸。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自己“始黄帝”。但他也没有敢沿用这个“黄”,只好用了白王“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禾子坑马刀队战斗遗址

    全文共 888 字

    + 加入清单

    禾子坑马刀战斗遗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禾子坑战斗遗址位于连平县大湖镇湖东村禾子坑(大湖镇高速路出口段)。

    1947年12月26日,中共九连工委根据上级指示,作出了“大搞”斗争的决定,号召九连全区人民行动起来,组织起来,拿起武器与国民党-派作坚决的斗争,提出“一手拿-,一手分田”的战斗口号。后来,大湖、三角联合成立了武装工作队,曾文如任队长;大湖、三角地区各农会组织还分别成立了民兵组织共有1000余人。1948年1月,邓基、曾文如等人亲临下底屋,指导曾海弟、曾王贵等人组织了马刀队,仅几天时间就发动了近200人参加马刀训练。其它各地农民也先后自发地成立大刀队,如附近的山圹村蔡屋、油溪镇的马屋等,他们日间劳动,夜间在家里祖堂安上一个“仙公”神位,烧香发烛,口中念念有词后似练气功般手持大刀进行训练。

    1948年3月11日,敌人为了把大湖作为进攻青州的桥头堡,出动国民党保五团官照洒部与和平县警队200余人从和平城向大湖扑来。当天早上8时,敌人行至凿石坑时,即为我前沿哨兵发现,遭到我公路沿线村庄军民的有力阻击。8时半左右,敌人在塔岭与我军民激战,在占领塔岭后,敌人又向大田进逼,被我部队、民兵阻击,便向禾子坑退却。在禾子坑埋伏的马刀队与敌人相遇后,司号员曾育努、曾佛恩吹起了冲锋号,马刀队队员奋不顾身,冒着-林弹雨杀向敌人,敌人狼狈不堪,只得向上高屋方向逃窜。在激战中,敌方死伤10余人,我方由于是以大刀对-支,也造成了一定的伤亡,民兵和马刀队队员有曾石林、蔡娘贵等8人英勇牺牲;曾王贵、曾娘明等多人负伤。而马刀队队员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对敌人起了巨大的威慑作用,敌人由此心惊胆颤,害怕还会遇到更多不怕死的马刀队。

    湖东村:青山环抱,绿水萦回,湖东村是集历史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于一体的传统村落。大湖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革命圣地",中共连平县第一个党支部旧址就位于湖东村湖东小学内。湖东村大湖寨,是连平县现存建筑年代最久、规模最宏大、保存原貌最完整的客家古围寨,距今有880年的历史,寨内有祠堂、书房、典当、住房等建筑,从建筑风格到民风民俗,无不展示大湖客家的人文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斗蓬冲战斗遗址

    全文共 562 字

    + 加入清单

    斗蓬冲战斗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斗蓬冲战斗遗址

    斗蓬冲座落在长顺县睦化乡北境,距县城30多公里,地处东经106°25′15〃,北纬25°51′,海拔1100米。地处鼓扬、睦化两乡交界。置于群峦迭峰之中,山上林木幽深,中间低凹,型始倒置锅底,整个地形为300余米长的山沟,南北环山,东西走向,南面山有一条险峻的山凹口。进出仅有三个山垭口能通行。

    1950年10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贵州军区下达了合围长(顺)紫(云)惠(水)的剿匪命令,调集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三八团、一四0团、一五一团、十七军随校、十六军侦察营、贵阳军分区部分部队等三个整团及五个营的兵力,还有2000多农民自卫队员配合。

    斗蓬冲战斗却只有78名武工队员,总计歼匪337名(以曹绍华为首),缴获轻重机枪1挺,轻机枪3挺,冲锋枪1支,七九步枪168支,短枪8支,各种子弹9000多发,人民解放军牺牲副班长以下6人,伤班长以下12人,共伤亡18人。肖国宝烈士由于功绩突出,被省军区授予“马特洛索夫”式的战斗英雄光荣称号。斗蓬冲战斗创迨了人民解放军剿匪以来以少胜多的模范战例,是一次干净利落的漂亮仗。

    在遗址上,留给我们的是历史的回音和葱葱郁郁的翠竹,依旧诉说着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事。

    1992年4月29日长顺县人民政府以长政办(1992)12号文公布其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淮海战役碾庄战斗革命烈士纪念碑

    全文共 513 字

    + 加入清单

    淮海战役碾庄战斗革命烈士纪念碑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淮海战役碾庄战斗革命烈士纪念碑

    纪念碑座落在市区西16公里处,碾庄镇南侧,系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碾庄是淮海战役的著名战场,碾庄战斗所取得全歼黄百韬一个兵团、五个军部,十个整师共计十余万人的胜利,结束了淮海战役的第一阶段,为整个战役的全胜奠定了基础,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纪念此战英勇牺牲的烈士,1958年6月,邳县县委,县人委决定并奠基兴建纪念碑,1960年2月竣工。碑体高18.5米,正面及左右侧分别镌刻着-,陈毅、-题词,背面为县委,县人委撰写的碑文。碑的下方刻有冲锋,支前、支援、胜利四幅浮雕。整个陵园占地96亩,其中烈士墓地36亩,此处长眠着3700多名英勇献身的烈士。

    碾庄镇:碾庄镇地处江苏省北部,西与江苏省规划建设中心的三大都市圈之一的徐州相接,东与西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毗邻,是江苏省东陇海工业带上的第一个区域性中心镇。碾庄镇交通优越,东陇海铁路、徐海一级公路,霍连高速横穿镇区东西,京杭大运河也在此相汇,距徐州观音机场40公里。碾庄镇面积121.1平方公里,全镇人口10万,镇区面积2.5平方公里,人口5000人,到20。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红军铜铁岭战斗指挥部旧址荣光公祠

    全文共 746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铁岭战斗指挥部旧址荣光公祠位于将乐县白莲镇墈厚村东侧大排岗山腰。

    1934年3月,红7军团第19师再次进驻墈厚村,在铜铁岭等要地修建了战壕等工事,伺机阻击前往归化增援的敌军。师司令部设在荣光公祠,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在此指挥了铜铁岭战斗。3月22日,红7军团在铜铁岭伏击前往归化的国民党军李默庵第10师。村民们踊跃参加支前队,帮助红军运送炮弹、抢救伤员、提供补给。战斗中,敌军派出3架轰炸机对我阵地狂轰滥炸,地面敌人乘势纵火烧山。由于火势无法控制,敌人进退维谷,我军乘胜追击,共歼敌400多人,击毙敌团长1名、营长3名,俘敌数百人,缴-1000多支。26日,敌第10师离开明溪进入我伏击圈,遭我军痛击,又歼敌百余人,其中军官2名;并缴获机-3挺、-50余支、其他军用品数担。此次战斗沉痛打击了敌军的嚣张气焰,破坏了国民党企图实施东方--线的计划,对保卫中央苏区发挥了很大作用。《红色中华》第172期对这一战斗进行了报道。红7军团也因此受到中革军委的表彰,寻淮洲、乐少华被授予二等奖章。

    红军铜铁岭战斗指挥部旧址荣光公祠始建于清代,坐东南朝西北,占地面积约483.3平方米,由坪、门厅、正厅及东侧厢房组成。其风火墙及砖雕做工精致。当年红军用白灰在旧址外墙上 书-写的红军标语至今还清晰可见。2010年将乐县人民政府拨专款修缮。

    信息来源:三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白莲镇:将乐县辖镇。1958年建红光公社,1961年析建白莲公社,1984年改乡,1995年改镇。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34公里。面积243平方公里,人口1.6万。省道洋万线过境。辖白莲、村头、三溪、小王、大王、大里、古楼、天许、铜岭、牛岭、翪厚11个村委会和白莲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柑橘、茶叶、毛竹。乡镇工业有化工、采矿、建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张家街战斗遗址

    全文共 647 字

    + 加入清单

    张家街战斗遗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张家街战斗遗址,位于通化县大泉源乡西北部5.5公里处的和胜村张家街,距乡政府所在地大泉源村5.5公里。占地面积200平方米,保护范围面积100平方米。

    1936年1月,杨靖宇率领部队在桓仁县响水河子截获了敌人20多辆满载年货的大车后,来到通化县四区英额布村小都岭屯宿营,准备返回河里抗日游击根据地。1月17日拂晓,从英额布等地抽调的伪军和日本守备队包围了小都岭屯,杨靖宇率队经过4小时激战冲出包围圈,向南翻越马圈岭,来到通化县五区大泉源村西北的张家街。张家街位于大泉源村西北5.5公里处,为两山夹一沟的地势,住有十几户人家,因张姓人家多而得名。杨靖宇带领300多名战士来到这里后,群众在热情招待抗日将士的同时,告诉他们一个重要消息:驻扎在大泉源村的日本守备队几天前到桓仁拐磨子“讨伐”去了,家里只剩下20多个日本守备队员和30多个伪自卫团员。杨靖宇经过思考后决定消灭这股敌人,于是让当地群众给鬼子报假信,说张家街来了几个拿土炮的胡匪,可以尽快来打。鬼子古井太郎和-署长关增祥得信后,当即带领12个日本守备队员和30多个伪自卫团员前来讨伐。早已埋伏好的杨靖宇部队,等敌人进入包围圈后随即高喊“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口号,-署长关增祥带领伪自卫团员趴在山沟里放起空-,日本守备队在我抗日武装的猛烈进攻下,慌不择路,四处乱窜,经过2个小时激战,消灭了10个日本守备队员。

    形成于1936年1月,利用于2001年4月。遗址能得到保护和利用,建有石碑。(中共通化县委党校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辽宁民众自卫军第十六路军过道河子战斗遗址

    全文共 822 字

    + 加入清单

    辽宁民众自卫军第十六路军过道河子战斗遗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辽宁民众自卫军第十六路军过道河子战斗遗址,位于通化县二密镇恒德村东部的过河道子屯,距村中心3公里。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略魔爪迅速向东北全境延伸。为保护通化,1932年4月28日,辽宁民众自卫军第十六路军在司令孙秀岩率领下进驻通化县城,受到各界人士热烈欢迎。日寇得知消息后甚为惊恐,以保护其驻通化领事馆和侨民为借口,派出264名日军进逼通化县城,辽宁民众自卫军总司令唐聚伍命令孙秀岩部坚决予以反击。5月1日晨,孙秀岩率300多人的-队和100多名大刀会员,开到距县城10公里的二密过河道子,占据南北二岗和二密河两岸有利地带。上午10时,日军进入埋伏圈,孙秀岩下令对敌进行猛烈进攻。双方激战7个小时之久,日军在南北夹击之中几次突围不成,遂要求谈判。自卫军考虑到日军企图进占通化县城的阴谋已被挫败,而从形势上看再战于自卫军也不利,于是同意谈判。双方最后达成协议:日军不进通化县城,退至柳河柞木台子,并将武器弹药全部交给自卫军;上述条件达到后,自卫军将日本领事馆人员和日侨送出城外。这次战斗击毙日军中队长皆岛以下37人,我自卫军战士牺牲18人。5月16日,在县城举行了庆功会和牺牲烈士追悼会,自卫军司令孙秀岩代表全体官兵向烈士敬献了挽联,上面题词:为国捐躯,永垂不朽。这次战斗的胜利有力地鼓舞了全县人民抗日的决心和信心。

    形成于1932年4月,利用于1983年秋。遗址没有纪念设施,利用水平低。(中共通化县委党校提供)

    二密镇:二密镇是吉林省免征农业税配套改革后由原二密镇、马当镇、干沟乡、葫芦套乡四个乡镇合并而成,新二密镇位于通化县北部,东与通化市接壤,距市中心仅16公里;南与快大茂镇和金斗乡毗邻,距县城中心仅14公里;西与四棚乡和柳河县交界,镇区距县界仅17公里;北与光华镇相连,两镇相距34公里。通梅一级公路和梅集铁路纵贯境内,有两个车站,硬化的国家级、省级、县级公路四通八达,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汪家墩红军战斗旧址

    全文共 249 字

    + 加入清单

    汪家墩红军战斗旧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汪家墩红军战斗旧址位于张掖市临泽县倪家营镇汪家墩村,为红西路军与国民党军在临泽倪家营子一带作战时最为北突的前沿阵地。1937年1月初至2月27日,红西路军曾三次进驻倪家营子,并在2月1日第二次进驻后,与国民党军在此进行了长达数十天的拼死激战。作为红西路军血战倪家营子的标志物,汪家墩坐北朝南,基本为正方形,夯土结构,宽11米,东西两边底长11米,高5.5米,底基厚3米。墩体四周现仍有射击孔12个,外有高约1.7米的护墙及宽约4米的外壕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