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赵构生平简介(优秀20篇)

伟大领袖毛泽东逝世有一些年头了,具体是什么日子逝世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2017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希望大家能够帮到大家。

浏览

3143

文章

210

篇1:徐璆是个怎样的人?徐璆生平简介

全文共 1645 字

+ 加入清单

徐璆是东汉末年大臣,将军徐淑之子。可能多数人更熟悉演义中的徐璆,袁术死后徐璆将袁术身边的人都给处死,然后夺得玉玺献给曹操。徐璆的这番举动让曹操欣喜过望,随后将徐璆封为高陵太守。历史上,徐璆算是一位立朝正色之人,起码能够不违初心,公事公办。真正了解徐璆为人的朋友恐怕不多,这次就为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看看徐璆在一个乱世中,究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忠”这个字眼历来为人称道,“忠义”这种品质也是人们所推崇的,对于尽忠职守者向来赞誉有加。本篇来聊聊徐璆qiú,字孟玉。

徐璆是徐州广陵郡海西县人,他的父亲徐淑曾担任度辽将军,在边境颇有名望。徐淑性情宽仁且博学多才,研习《孟氏易》、《春秋公羊传》、《礼记》、《周官》。汉安帝刘祜一开始选拔孝廉时要求年龄要在40岁以上,而徐淑算是个反例,广陵郡举荐时他还不到40岁,自比颜回、子奇,结果被左雄问倒了,不仅没能出任郎中,连带广陵太守被免官。

徐淑结交了不少豪杰,还经常读《太公六韬》,这是本兵书,说明他有着雄心壮志。东汉时期还有个女诗人徐淑,和这个度辽将军没啥关系。回到徐璆身上,家学渊源使得徐璆同样博学多才,被三公府征辟时成绩名列前茅。

曾担任曹魏御史中丞、司隶校尉的徐宣也是广陵郡海西县人,徐璆、徐宣两人应该是同族,而且徐宣一出仕作为广陵郡“纲纪”,可见海西徐氏在当地也是名门,或许还沾了徐璆的光呢。《后汉书》对于徐璆的记载没那么详细,明确记载的第一个官职是“荆州刺史”,显然在此之前徐璆还担任了一些别的职务,再优秀也不能一步登天呀。

“与陈矫并为纲纪”——《三国志·徐宣传》

当时南阳太守张忠滥用职权,贪墨金额多达数亿钱,但张忠是有后台的,他是董太后的的外甥,所以董太后派人去找徐璆,希望徐璆能“照顾”一下张忠。但是被徐璆义正言辞地拒绝了“臣是为国效命,不敢奉太后之命”。

董太后很生气,她让张忠出任司隶校尉,因为司隶校尉可以弹劾官员,这是想威胁一下徐璆。但是徐璆赴任荆州刺史后,依然检举张忠贪赃枉法,专门派人去找大司农揭发此事。此外,徐璆还举报了5个郡的太守贪墨钱财,当然还要包括这些郡底下的县,一个巴掌拍不响嘛。

“璆到州,举奏忠臧余一亿,使冠军县上簿诣大司农,以彰暴其事”——《后汉书·徐璆传》

如果张忠还兼任着南阳太守,那么荆州七郡里有六个郡都被徐璆收拾了,整个荆州风气自此开始好转。不过张忠对徐璆一直怀恨在心,徐璆这是断了他的财路呀,所以中平元年(184年)黄巾之乱爆发时,张忠就联合了一些宦官诬陷徐璆,导致徐璆被朝廷召回,要求徐璆去征讨在荆州的黄巾。徐璆立下了战功,但最终结果不过是功过相抵,免官回家了。

不过朝廷还是没忘了徐璆,他再次被启用时,历任汝南太守、东海相,他在地方实行教化颇有成效,汝南名士应劭就是被徐璆征辟的。初平元年(190年),汉献帝刘协迁都,徐璆被征辟为廷尉,本来徐璆是该去京师赴任的,结果半道被袁术劫持了。

袁术麾下聚集了众多贼寇,像黄巾贼、黑山贼、白波贼以及各地寇匪都响应了他的号召,堪称绿林总瓢把子。而且袁术扣下的朝廷官员也不止徐璆一人,比如马日磾mìdī也被袁术抢了符节。袁术想让徐璆为自己效力,但是徐璆表示如果要自己出仕,他一定效仿龚胜、鲍宣誓死不从。

“璆乃叹曰:‘龚胜、鲍宣,独何人哉?守之必死!’术不敢逼。”——《后汉书·徐璆传》

直到袁术逝世徐璆才得以返回朝廷,而且他还带回了传国玺,同时他还归还了汝南、东海二郡的印绶,司徒赵温就问他“您遭逢大难居然还能保存下印绶”,徐璆回应“当年苏武能不失节气,何况这些印绶”。

“昔苏武困于匈奴,不队七尺之节,况此方寸印乎”——《后汉书·徐璆传》

徐璆随后历任卫尉、太常,建安十三年(208年)徐璆奉命去拜曹操为丞相,这里有记载“公为丞相,以位让璆焉”,曹操准备让给徐璆的应该不是“丞相”职务,而是曹操此前担任的“司空”一职,不管是哪个职位徐璆都没有接受,最终在太常任上逝世。徐宣后来在曹魏的发展应该也得益于徐璆,能被视为国之柱石。

忠贞死节,立朝正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苏东坡生平成就

全文共 625 字

+ 加入清单

苏东坡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在诗歌、诗歌、散文、书籍、绘画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辛弃疾也是一个大胆的代表,被称为苏辛;欧阳修也被称为欧苏,是唐宋八大人物之一。苏轼也擅长写作,是宋四家之一;尤其擅长墨竹、怪石、枯木等。

苏轼(1037年1月8日至1101年8月24日)是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作家、书法家、画家。苏东坡天性开放,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朋友,好吃,创造很多优质的饮食,好品茶,优雅好游山林。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伟大作家。他不仅在诗歌和书法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而且是中国古代的美食家。他对烹饪菜肴也有很好的研究,特别擅长制作红烧肉来追求贫根源。苏轼的红烧肉最早在徐州创作,在黄州进一步改进,在杭州闻名全国。

大作家苏东坡任凤翔府签书判官时,余凤翔东湖避暑。炎炎夏日,他没有清凉爽口的东西。他命令人们把滨豆(又称小扁豆)磨成粉末,煮成糊状,放入石器皿中冷却,切成条状,用盐、醋、胡椒等调味料凉拌。因其口感爽滑,具有清凉解暑的功效,随后与凤翔民间传播。后人为纪念他称之为东坡凉粉,并流传至今。

苏东坡也深入研究了茶的功效。西宁六年公元1073年在杭州任通判时,有一天,他因病告假,游览了湖上的净慈和南平寺,晚上去孤山拜访了惠勤禅师。一天中,他喝了几碗浓茶,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病已经痊愈了。

苏东坡在词汇创作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文体本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贡献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苏轼生平时间表 苏轼生平事迹经历简介

全文共 3481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苏轼其实大家都知道的,赤壁赋就是他写的,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文豪,但是好像有能力人人生就好像就不会顺顺利利的,话说这个苏轼本来前半辈子风风光光的,但是后半辈子就不好过了,再到后来又好过了,所以他的一生还是十分的曲折的,那么有的网友也问了,这么曲折到底具体是什么情况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早年经历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进京应试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诗文 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名动京师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治平二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自请出京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四月调往湖州任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被贬黄州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东山再起

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于是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筑建苏堤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6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苏堤在春天的清晨,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

“东坡处处筑苏堤”,苏轼一生筑过三条长堤。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年近6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人们欢庆不已。如今,这条苏堤在惠州西湖入口处,像一条绿带,横穿湖心,把湖一分为二,右边是平湖,左边是丰湖。

流落儋州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调往颍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最后结局

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五岁。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为“文忠”。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郑板桥晚年为什么选择辞官 郑板桥生平介绍

全文共 4002 字

+ 加入清单

板桥是清朝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也是“扬州八怪”之一。提到郑板桥,熟悉的朋友肯定会首先想到他的画作,《修竹新篁图》、《兰竹芳馨图》等都是郑板桥最经典的作品。不过郑板桥出名还跟他的性格有关,据说他每次看到贪官被拉出来游行,就会马上画一幅梅兰竹石,然后挂在贪官的身上,马上便会吸引百姓的围观。郑板桥有着“难得糊涂”的精神,晚年选择辞官隐退也是为了能在艺术上有更加自由的创作环境。一、难得糊涂

如果说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名人,可能郑板桥“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各界人士都接受,那句“难得糊涂”人人皆知,蕴含着人生大智慧。

有关“难得糊涂”的来历,坊间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流传着不同的版本。无论是自嘲也好自解也罢,无论是抗争也罢还是心安也好,什么样的“糊涂”就有什么样的生活。

醉里乾坤大,是一种“糊涂”;权中福禄齐,是一种“糊涂”;

平淡有真意,是一种“糊涂”;

不闻红尘滚,也是一种“糊涂”。

据说:郑板桥在山东濰县职期间,工余到莱州的云峰山游览,欣赏自然美景,由于贪恋这好风光,误了下山的时间,天黑只好到山中一个茅草屋中借宿。

主人是一个道骨仙风、鹤发童颜的长者,郑板桥询问长者尊姓,长者告知自己是“糊涂老人。”

郑板桥觉得长者很有趣,自然也不是一个凡人,见室内案头上还陈列着一方砚台,石质细腻光润,镂刻精美玲珑,是世间少有的好砚台。

第二天郑板桥告辞,感谢长者留宿。

长者对他说:“请郑先生给留一幅墨宝如何?”

郑板桥爽快答应了,欣然写了“难得糊涂”四个字,然后取出刻有“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闲章盖上。

长者眯着眼睛端祥了一下这章的题款,提笔在郑板桥那幅“难得糊涂”书法上写了一个跋:“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门也。”

写完,也拿出一方章印上,郑板桥一看那章,上书:“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

这一看,令郑板桥大惊,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这是遇到世外高人了,叩手行礼,又提笔补写了一段话:“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郑板桥有点相见恨晚,成了他的人生师长加挚友,这长者是著名禅师恒彻上人。二、幸又不幸的童年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自号板桥,是泰州兴化(今江苏兴化)人,曾经步入仕途为七品县官,后来看透官场腐败,决绝地辞官归隐,以卖画为生。

郑板桥是世界少有的大才,诗、词、曲、文、联、印、书与画都是行家高手,在“扬州八怪”中知名度最高,也最具影响力,以“诗书画三绝”名世,得到人们的喜欢与崇拜。

清人张维屏在其《松轩随笔》中赞曰:郑板桥有三绝,“曰画,曰书,曰诗。三绝之中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

这真气、真意、真趣,颇见郑板桥对艺术的追求,也体现了郑板桥的艺术风格,更是对郑板桥人生境界的高度概括,郑板桥用真我来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郑板桥三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家中的乳母费氏是一个善良又勤奋、仁厚又慈爱的女人。

尽量郑家日子逐渐贫困,已经没有能力支付她的费用(工资),她却舍不得郑板桥这个孩子,依旧帮助郑家操持家务,拉扯小板桥,然后回自己家中吃饭,给予幼小的郑板桥母亲般的关爱与体贴照顾。

后来郑板桥的父亲继娶,这个后妈郝氏也是世间难寻的好人,待郑板桥如亲生,可以说,郑板桥幼年失母,却又遇到两位好母亲,让他拥有了温暖又幸福的童年,让他感慨地赋诗道:“十年操家足辛苦,使我不足忧饥寒”。

好的女人是男人最好的学校,这话颇有道理呀!

郑板桥的父亲郑之本饱读诗书,是开私塾为生,他自小耳濡目染,随父学习与读书,并且得到博学广闻的外祖父汪诩文的培养与教导(看来,人生遇到什么样的人很重要呀!)。

郑板桥学习刻苦,聪明又领会能力强,成绩自然优异,子、经、史、集无不涉猎(这自小的熏陶十分重要),尤其喜欢“切于日用”的学问,加上他率性本真自然,十分讨厌矫饰的风气(无病呻吟的诗文害人不浅),对于那些不合理不真实的事情,快人快语指斥,以致于许多家长认为郑板桥这孩子不正常,不让自家的孩子与之交往(怕学坏了)。

郑板桥从童年就展现出思想的光芒,喜欢畅言有见解,品评历史人物,认为下层老百姓才是社会的主体,与那些贵族们一样,都是炎黄子孙,理应得到尊重与平等。

而被统治者奉为“圣经”的朱理学说,他认为“只合闲时用着,忙时用不着”,对当时士人精神世界的堕落深为愤怒,士子们往往凭借一篇“腐烂文章”,侥幸考中,时不时地“子曰”、“书云”装像糊弄老百姓,实则是没有真才实学。

他认为除了读书“寒而思衣,饥而思食,倦而睡觉,病而服药,凡举动饮食之间,坐,不必端正之席;吃,不必割方之肉”,这也是平常老百姓的生活,那些矫饰之人,都是在装伟岸。

世间,纯朴的老百姓才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被当权者剥削压榨,所以“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自古而今,多少士人太卑鄙无耻,又装出一个君子的样子),农夫上者种地百亩,其次七八十亩,其次五六十亩(还有的仅仅薄田亩余呀),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

郑板桥说出老百姓的心声,“工人制器利用,贾人搬有运无,皆有便民之处,而士独于民大不便,无怪乎居四民末也。”三、世间好官系苍生

佩服郑板桥,“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民意心声,板桥能道,真话切中时弊,但总会令权贵们不快。

愿世间多几个郑板桥,少几个贪官污吏,民之幸也。

郑板桥不仅心系苍生,更是一个实践者,他出任山东范县(今河南范县)知县的时候,重视农桑,体察民意,关心老百姓疾苦,尽心尽力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一般情况下知县出行,都讲究排场,前呼后拥,鸣锣开道,衙吏们打着“回避”与“肃静”的牌子。而郑板桥把这扰民的排场统统取消,他经常穿着与百姓一样的衣服,访贫问苦,了解民间的真实情况。

每逢下雨,县学的孩子们无法回家,他就派人给孩子们送饭;遇到孤儿,他二话不说相助,让孤儿解决温饱。

后来又调到濰县任职,依旧爱民如子。

时逢连年大旱而老百姓没有饭吃,这时他刚刚任潍县知县,二话不说命令开仓赈灾,解决老百姓吃饭问题,并且利用修缮城墙的方式招募饥民来潍县就食打工,还责令城中富豪们煮粥赈济百姓。

他动员衙吏们捐款捐物,自己带头捐出自己的工资(俸禄),还刻了一枚图章表达心志:“恨不得填满普天饥债”。

按照当时的规定,开仓放粮要报请上级批准,这需要一段时间,而擅自打开官仓,要受惩罚的。

郑板桥凛然地说:“等批下来,老百姓早就饿死了,一切后果由我一个人承担。”

就这一举措,不知救活了多少老百姓。

到了秋后,天灾让老百姓无法归还借来的粮食,郑板桥果断把老百姓的借据烧掉,免除了还粮。

郑板桥这心系苍生的措施,自然引起官吏与豪绅的不满,无法利用灾荒发大财,影响了他们的切身利益,就合伙告发郑板桥谎报灾情,将赈灾款中饱私囊。

由于郑板桥两袖清风,家无私产,无私无弊坦荡荡,查了又查,根本就没那回事,纯属诬告。

他勤政廉洁,尽可能改革弊政,从政策与法律上维护下层民众的利益,造福一方。

郑板桥曾经画了一幅竹子送给上司,题诗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看透官场的凶险与官僚的尔虞我诈,认清这些道貌岸然的官吏卑鄙的灵魂,便决定辞官归隐,远离这个大染缸。

老百姓听说郑板桥辞官了,扶老携幼来为郑板桥送行,看到郑板桥只有一些书籍和一个书僮,身无余物,感动的纷纷落泪。

郑板桥可是干了十二年县大老爷呀,如此清廉,恐怕世上没有第二人。

郑板桥看到老百姓对他依依不舍,他就向老百姓赠画题诗留作纪念:“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杆。”

余平生最敬苏东坡与郑板桥,神慕之,想想世间,真正清廉的官吏能有几个?贪,是人的本能欲望呀。

郑板桥一心为民,就是希望“立功天地,字养生民”,以达到“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的境界,然而,官场有官场的规则,要圆滑通融,要上奉下瞒,要察言观色,要逢迎送往,要与大大小小的官吏们同流合污,打成一片,他的“糊涂”处事,在官场上行不通呀。四、辞官归隐得真意

郑板桥选择辞官归隐,沉浸于艺术中,“师法自然”。

郑板桥有诗千余首、词近百首,曲十多首,对联百余副,还有序跋、匾额、碑记、书信等数百件。

郑板桥诗如其人,自由洒脱,流畅清新,浅近幽默,直抒胸臆,其词其曲,或慷慨激昂,或细腻悠逸,其对联更是令人倾慕,立春高远,情趣横生,富于哲理。

他的绘画以兰、竹、石为主不拘成法,敢于创凉,独辟蹊径,竹清瘦挺拔,兰萧散隐逸,石雄奇秀拙,脱尽俗习,绝伦画坛;他的书法被称为“板桥体”,博采众长,大胆革新,自成一家,认为艺术“不立一格”,“不为古人所累,气与意相辅”。

与他同时代的金农赞曰:“兴化郑进士板桥风流雅谑,极有书名,狂草古箍,一字一笔,兼众妙之长。”也就是说,郑板桥的书法以楷隶为主,兼揉草书,是超脱传统技法而新创的一种字体。

郑板桥能够达到诗、书、画三绝,关键在于他以书入画,以画入书,诗画交融。“作字如写兰”,“写兰如作字”,常常用诗歌作为绘画的题跋,来揭示画面的象征意义。

郑板桥一生喜欢画竹,也写了许多题竹诗,或题“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竹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或题“两枝修竹出重霄,几叶新篁倒挂梢。本是同根复同气,有何卑下有何高。”或题“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身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无不体现了人品与气节。

郑板桥年轻时积极入世,希望实现胸间抱负,治国平天下,一展宏图,为苍生谋幸福,关注人民疾苦,体察社会弊端,然而仕途不需要遗世高蹈。庙堂之高,高不可测;只好退隐,独善其身,成就了郑板桥的艺术与人格。

人有所糊涂有所清醒,该清醒时清醒,该糊涂时糊涂,用“糊涂”来表达“睿智”,用“真意”来演绎“糊涂”,恰如郑板桥的一首题诗:“盆是半藏,花是半含;不求发泄,不畏凋残”,这分明是大境界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赵构的生平 赵构一生的介绍

全文共 10866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赵构也应该有很多人认识的吧,那么这位皇帝到底是谁呢?他的一生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这位皇帝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的说一说赵构的一生吧,感兴趣的可以一起来看看!1、赵构人物简介

宋高宗赵构(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宋朝第十位皇帝(1127年6月12日-1162年7月24日在位),南宋开国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

大观元年五月(1107年6月),生于宫中,天性聪明,博闻强记,拜检校太尉、定武军节度使。靖康之变后,金兵俘虏其父宋徽宗和其兄宋钦宗,灭亡北宋。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建立南宋。在位期间,迫于形势民心,任用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将领抗击金军,重用主和派的黄潜善、汪伯彦、王伦、秦桧等人,一味求和,处死岳飞,罢免李纲、张浚、韩世忠等主战派大臣。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禅位于皇太子赵昚,尊号“光尧寿圣宪天体道性仁诚德经武纬文绍业兴统明谟盛烈太上皇帝”。淳熙十四年(1187年),崩于德寿宫,时年八十一岁,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帝王之一,谥号“圣神武文宪孝皇帝”,庙号高宗。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累谥“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赵构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著有《翰墨志》,传世墨迹有《洛神赋》(草书)等。2、赵构人物生平

2.1、早年经历

宋大观元年五月乙巳日(1107年6月12日),赵构出生于都城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大内,生母韦贤妃。同年八月丁丑日,赐名为赵构,授定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封蜀国公。

大观二年(1108年)正月庚申日,赵构被封为广平郡王。宣和三年(1121年)十二月壬子日,进封为康王。赵构天性聪明,知识渊博,记忆力很强,他每日能读诵书籍千余言,博闻强记。宣和四年(1122年),赵构行成人礼,并搬到宫外的府邸。

靖康元年(1126年)春,金兵第一次包围开封府时,金军下令宋朝的亲王、宰臣前去军中议和。宋朝拟割让太原、河间、中山三地,派宰辅前去交割土地,亲王前去送金军过黄河。宋钦宗召赵构前去参加,赵构不畏生死,自请前去。于是宋钦宗命少宰张邦昌为计议使,与赵构同去金营。金军元帅斡离不扣留赵构在金营十余日,赵构对金帅毫不畏惧。二月,适逢京畿宣抚司都统制姚平仲在夜里袭击金人的营垒,金人责备宋朝使臣,张邦昌十分恐惧,伏地痛哭,赵构不为之所动,斡离不对此感到诧异,以为赵构不是真正的皇子,于是请宋朝廷更换五皇子肃王赵枢。肃王到了金军大营,许诺割让三镇的土地。张邦昌进为太宰,和肃王一起在金军大营为人质,赵构得以回朝。当年冬,金兵再次南侵,他奉命出使金营求和,在河北磁州(今属河北省)被守臣宗泽劝阻留下,得以免遭金兵俘虏。

靖康元年(1126年)十二月,金兵再次包围开封时,赵构受命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宋史·本纪》称赵构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宋廷令其率河北兵马救援京师,但他移屯北京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市),继又转移到东平府(今属山东省),以避敌锋。

2.2、建炎南渡

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初一,金兵俘徽、钦二宗北去后,史称“靖康之变”。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即位,改元建炎,成为南宋第一位皇帝。南宋政权初建,他迫于形势起用抗战派李纲为宰相,但不久赶走李纲,同宠臣汪伯彦、黄潜善等奸佞小人放弃中原,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逃到扬州。

建炎二年(1128年)正月,金军兵临山东,赵构任命刘豫为济南知府。 七月,镇守东京开封的将领宗泽病逝,赵构任命杜充接替宗泽镇守汴梁。

建炎三年(1129年)旧历二月,金兵奔袭扬州,他狼狈渡江,经镇江府到杭州。迫于舆论压力,他不得不罢免汪伯彦、黄潜善等人。苗傅和刘正彦利用军士对朝政的不满,发动兵变,杀了宋高宗信任的同签书枢密院事王渊和一批宦官,宋高宗逼迫退位,史称苗刘兵变。文臣吕颐浩、张浚和武将韩世忠、刘光世、张俊起兵“勤王”,宋高宗得以“复辟”。他继续派使臣向金朝乞降,哀诉自已逃到南方后,“所行益穷,所投日狭”,“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要求金朝统治者“见哀而赦己”,不要再向南进军。对于抗金战争却不作任何有力的部署。九月,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即率臣僚南逃。十月到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随后又逃到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并自明州到定海(今浙江省舟山市),漂泊海上,逃到温州(今属浙江省)。

建炎四年(1130年)夏,金兵撤离江南后,赵构才又回到绍兴府(今浙江省绍兴市)、临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等地,后将临安府定为南宋的行在。金兵暂停南侵,宋高宗便抽调精兵镇压荆湖、江西、福建等路的农民起义军和盗匪,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他虽然在防御金兵方面作了一些部署,任命岳飞、韩世忠、吴玠、刘光世、张俊等人分区负责江、淮防务,但只把军事部署作为议和的筹码。他对主和派秦桧予以重用,任为宰相,竭力压制岳飞等主战派的要求。

绍兴二年(1132年),高宗迁都杭州,南宋朝廷初步在东南站稳了脚跟。

绍兴十年(1140年),各路宋军在对金战争中节节取胜时,宋高宗担心将领功大势重、尾大不掉,而且朝廷财政不支,于是下令各路宋军班师。

2.3、屈辱求和

绍兴十一年(1141年),解除岳飞、韩世忠等大将的兵权,向金表示坚决议和的决心。不久,他与秦桧制造岳飞父子谋反冤案,以“莫须有”的罪名加以杀害,遂同金朝签定了屈辱的绍兴和议,向金称臣纳贡,以换取金承认自己在淮河、大散关以南地区的统治权。十一月和议签定后,按金朝规定,秦桧事实上成了终身宰相,宋高宗虽对他日益猜忌,却仍纵容他专权跋扈,对主张抗战的臣僚加以排斥和打击。即使在秦桧死后,宋高宗仍委任主和派万俟卨、汤思退等奸佞小人掌政,坚守对金和议条款,每年除纳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外,送给金统治者贺正旦、生辰等的礼物也“以巨万计”,只要金朝统治者索取玩好,宋高宗立即下令搜访送去。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秋,金海陵王完颜亮大举南侵,赵构又想再次逃离临安府。金海陵王渡江失败,被部下所杀(见采石之战)。宋高宗遣使贺金世宗完颜雍即位,准备再次对金议和。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宋高宗在当了三十六年皇帝以后,以“倦勤”,想多休养为由,传位给养子赵昚,是为宋孝宗,自称太上皇帝。

2.4、晚年生活

赵构退位后,自称不再问朝政,其实也干预一些政事。

淳熙十四年十月乙亥日(1187年11月9日),赵构病死于临安行在的德寿宫,时年八十一岁,谥号圣神武文宪孝皇帝,庙号高宗。赵构死后,棺木未下葬,直到淳熙十六年(1189年)三月丙寅日,才下葬于绍兴府会稽县之永思陵。

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加谥号为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3、赵构为政举措

3.1、政治

3.1.1、积极抗金

建炎元年(1127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后高宗即位。建炎的前三年,赵构一直被金军追杀。建炎四年,韩世忠率8000人围堵金兀术10万大军,经黄天荡之战,大挫金军士气,使其不敢贸然渡长江。高宗才迁都临安。统治期间,虽迫于形势以岳飞、韩世忠等大将抗金,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金军为攻占陕西,在富平(今陕西省富平市北)地区,击败宋军反攻的作战。富平之战,是宋金战争中一次大规模会战。南宋轻率集结重兵,仓促进行反攻,在战役指挥上恃众轻敌,互不协同,以致大败。金军及时调整部署,集中兵力,出其不意,一举获胜。

和尚原之战是南宋初年宋军抗金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之一。这次战争由著名抗金将领吴玠、吴璘兄弟俩指挥,分别于绍兴元年(1131年)五月和十月挫败金军,阻止了金军的西线攻势,保住了川陕门户。和尚原之战后,金陕西经略使完颜杲率军10余万,继续在川陕向南宋大举进攻,企图避开和尚原从宋军防守薄弱的饶风关入川。绍兴三年(1133年),在川陕之战中,宋军在饶风关(今陕西省石泉西北)与金军进行的一次作战。金军因野无所掠,粮草不继,加之疾病流行,于四月初引兵北撤,吴玠乘机派兵于武休关(今陕西省留坝东南)袭击金军后队,金军不备,被斩及坠涧死者数千人,丢弃所获辎重而去。王彦乘势收复金州。

3.1.2、宋金议和

赵构执政之时,面对金的威胁,连年战事,军费开支巨大,不得已向农民征了辽饷,农民不堪重负,爆发了农民起义。为了剿灭农民起义,又征了练饷。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时有发生。赵构如不和金人讲和,战场上巨额的经济来源,只能从老百姓身上来。面对土地兼并严重,贫富不均如此悬殊的南宋初年,宋高宗知道,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一旦爆发,南宋将失去统治权,金人趁机南下,宋连半壁江山也难以保全。面对这样的局势,宋高宗决定向金议和。

澶渊之盟,北宋以极小的代价换来了长达百年多的和平。同样,南宋的绍兴和议,也基本上奠定了南宋后期的和平局面。《宋史》把赵构和刘秀相提并论,定为中兴守成之明君。

3.2、经济

3.2.1、推行经界法

绍兴十二年(1142年),两浙转运副使李椿年上言经界不正十害,建议实行经界法。宋高宗诏专委李椿年措置。遂设立经界所,从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开始,逐渐推广至两浙,再推广至诸路。其具体措施有﹕打量步亩﹕以乡都为单位,逐丘进行打量,计算亩步大小,辨别土色高低,均定苗税。造鱼鳞图﹕保各有图,大则山川道路,小则人户田宅,顷亩阔狭,皆一一描画,使之东西相连,南北相照,各得其实﹔然后合十保为一都之图,合诸都为一县之图。规定“南逃汉人(归正人)可以在朝廷领到耕地,再贷款买到耕牛,本金八年还清,前三年免除租税;一无所有的流民(被虏之家)则可以在朝廷贷款,去买种子、买农具、安家置业,绍兴三十年前免除一切租赋,就是说,终高宗一朝三十四年,始终未对这些流民收取租赋。”在宋高宗的努力下,南宋的轻工业、文化产业、外贸、金融都非常繁荣。

3.2.2、海洋经济

宋元时期是中国海外贸易发展的鼎盛阶段,南宋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在北宋的基础上又有进一步的发展。这种发展倾向不完全是南宋朝廷的自觉选择,其主要原因:

a、则为了摆脱因军费开支巨大而造成的财政困境,不得不发展海外贸易以拓展财源。

b、因对立政权的阻隔,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难以畅通,不得不加紧建造海上陶瓷之路。南宋经济的发展则比较片面。矿冶业低迷不前,但农业生产突飞猛进;铸钱业勉强维持,但兵器生产规模巨大;造船业领先世界。南宋农业长足进步与战争不无关系。没有战争迫使偏好面食、会种小麦的北方民众的不断南迁,小麦生产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南宋东南地区的牧羊业比从前有所发展,其原因也与此相似。好吃羊肉的北方官民大量南来,使得东南地区“羊价绝高,肉一斤为钱九百”(洪迈《夷坚志》丁志卷十七)。市场需求旺盛是推动着牧羊业的发展,但毕竟为气候条件所局限,其发展水平不能与北方相比。

3.2.3、大发纸币

北宋纸币的印行和使用大体仅局限于四川地区,南宋则出现了不少地方性的纸币,如东南会子、湖会、淮交等。与面向海洋相同,大发纸币并非南宋统治者自觉性较强的理性选择,而是不得已而被动为之。绍兴年间朝廷在临安创行纸币,固然是适应并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但其重要目的之一在于“佐国用”(《文献通考》卷九)。4、赵构人物评价

《宋史》:高宗恭俭仁厚,以之继体守文则有余,以之拨乱反正则非其才也。

美国学者、纽约州立大学宾汉顿分校历史系教授贾志扬《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宋朝之得以复兴,要归功于赵构的逃跑。

原中国宋史学会会长朱瑞熙教授:宋高宗在对金关系上,他坚持与金议和,不惜纳贡称臣、杀害岳飞父子,因此是十足的投降派首领。但他有时也曾指挥、组织过宋军抗击入侵的金军。加之他一直沿用宋朝的国号和正朔,所以他还没有达到完全“卖国”的程度.不能称之为“卖国贼”。同时,他在内政建设上,经过不断努力,解决了农民暴动、兵变、游寇等棘手的问题,稳定了政局.从而保证宋朝的统治得以延续,因此他还是南宋的“中兴之主”。总之,他所处的特定环境.决定他是一位功、过参半的皇帝,不能把他完全否定。

湖南师范学院(今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马宗霍在《书林藻鉴》:高宗初学黄字,天下翕然学黄字,后作米字,天下翕然学米字,最后作孙过庭字,而孙字又盛……盖一艺之微,苟倡之自上,其风靡有如此者。

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称:高宗善真、行、草书,天纵其能,无不造妙。

南宋诗人陆游:思陵(赵构逝后葬于永思陵)妙悟八法,留心古雅,访求法书名画,不遗余力,清闲之燕,展玩摹拓不少怠。

清初大思想家王船山(《宋论》):①李纲之言,非不知信也;宗泽之忠,非不知任也;韩世忠、岳飞之功,非不知赏也。②高宗之畏女真也,窜身而不耻,屈膝而无惭,直不可谓有生人之气矣。5、赵构轶事典故

5.1、出生异象

大观元年(1107年)五月二十日,赵构出生在东京开封皇宫,当时红光照遍宫室。八月二十四日,赵构被赐给名字,并且授官为定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封蜀国公。

5.2、彗星大赦

绍兴二年(1132年)九月初四,因彗星出现,赵构举行大赦,允许朝廷内外大臣和百姓上书直言时政,而且还陕西叛降金朝的将领允许悔过自新。

5.3、险遭刺杀

宋高宗赵构酷爱黄庭坚的书法,结果差点因此毁了南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了这件事的始末缘由。绍兴六年,伪齐刘麟心生毒计,想对宋高宗赵构来个“斩首行动”。他派遣到江南的细作探听到一条消息:宋高宗赵构和他爸爸宋徽宗一样,是个书法迷,“酷好黄庭坚墨迹”。刘麟于是决定以此为契机,派人刺杀宋高宗。他先派人百计寻访,四处搜罗,终于找到黄庭坚的二十多幅书法真迹。刘麟又找了一个名叫王开道的文人,许以重赏,让他照着黄庭坚的真迹苦练,“令王开道效学,务令精肖”,计划让王开道冒充黄庭坚的传人,以进献黄庭坚真迹为名,渡江拜见宋高宗。同时刘麟在手下豢养的一批江湖死士中,挑出一个名叫蒯挺的亡命之徒,“待以殊礼”,让他随同王开道一起拜见宋高宗,伺机刺杀之。张孝纯,平日交游极广,与刘麟内定的刺客蒯挺关系很不错。蒯挺做梦也没想到他的好朋友、堂堂大齐宰相张孝纯会是南宋的“线人”,九月的一次闲谈中,蒯挺感慨地说“不久与相公别矣”。张孝纯十分警觉,马上意识到其中有问题,于是想办法从蒯挺嘴里套出实情,“方知贼臣辈欲令挺辈袖匕首,微行二浙,以庭坚书取媚于陛下,得以肆其狠毒”的阴谋。张孝纯获悉后,立即第一时间把这条重要消息通报南宋,使得宋高宗提前做好防备,刘麟利用黄庭坚真迹毁掉南宋的阴谋最终未能成功。

5.4、干预政事

有一天,赵构去灵隐寺冷泉亭喝茶,有个行者对他照料得很殷勤,他打量了一番行者说:“我看你的样子不像个行者。”行者哭着诉说道:“我本是一个郡守,因为得罪了监司,被诬陷降罪,罚为庶人。为了糊口,得来此处投亲,干此贱活。”赵构当即说:“我明天替你去向皇帝说明。”回宫后果真对皇帝讲了,要复他的职。几天后他再去冷泉亭,见行者还在,他回宫后在宴饮时便怒容满面。孝宗小心翼翼地问赵构为何生气,赵构说:“我老了,没人听话了,那行者的事,我几天前就同你讲了,为何不办理?”孝宗回答说:“我昨日已向宰相讲起,宰相一查,说此人是贪赃枉法,免他一死已经宽大,再要复职实在不行。”赵构却不顾这些,说:“那叫我今后怎么再见人,我已经答应他向你求情。”孝宗无奈,只得去对宰相说:“太上皇大发脾气了,那人即使犯了谋杀罪,你也得给他复职。”宰相只得照办。6、赵构艺术成就

6.1、书画创作

6.1.1、作品特点

从个人的气质来讲,赵构实际上是一位艺术家。他精通诗词与音乐,擅长书法、绘画,志趣一直在笔墨方面,是一位相当勤于学习书法的皇帝。他最初是学黄庭坚,登基不久用黄书,后用米书,绍兴七年(1137年)书的《赐岳飞手敕》是典型的米芾笔法。后来又学“二王”,他的《赐岳飞批劄卷》是书法风格转向“二王”的重要标志。他尤其喜爱《兰亭序》,“自晋、魏以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他还把大量临摹的作品分送给朝廷中的大臣。由于他身份的关系,他的喜好也影响到南宋的书风。南宋杨万里在《诚斋集》中说:“我高宗初作黄字,天下翕然学黄;后作米字,天下翕然学米;最后作孙过庭字,故我孝宗与今上皆作孙字。”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也说到了这一情况:“高宗初学黄字,天下翕然学黄字,后作米字,天下翕然学米字,最后作孙过庭字,而孙字又盛……盖一艺之微,苟倡之自上,其风靡有如此者。”上行下效,投当权者所好,其结果是以权贵的好恶左右了书体的盛衰,影响了南宋书法的发展方向,宋高宗对南宋书坛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宋高宗在《翰墨志》中说:“凡五十年间,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笔墨,故晚年得趣,横斜平直,随意所适。”赵构的传世墨迹有《草书洛神赋》《正草千字文》《赐岳飞手敕卷》《赐岳飞批劄卷》及《光明塔碑》等。

他还在身体力行的基础上,提倡大众研习书法,对南宋书坛的兴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时间,以宋高宗为中心,南宋朝廷上下掀起了一个学习书法的高潮。南宋绍兴初年,赵构和皇后吴氏给太学书写了课本,包括《周易》《尚书》《春秋》《论语》《孟子》和《毛诗》七部,赵构在书写这些经书时,非常认真,每天都要写到手腕发酸、感到“翰墨稍倦”时,就让吴皇后接着“续书”。为了防止出现误传或遗失,皇帝还令人将他和吴皇后书写的经书铭刻在巨石之上,被称为《南宋太学石经》。《南宋太学石经》的书体以小楷为主,夹以行楷,把儒家经典以书法的形式表现出来,影响广泛而深远。如今太学石经仅存86片。残存的太学石经都伫立在杭州孔庙大殿里,大多已残破不堪。

6.1.2、书画理论

宋高宗不仅有实际的书画创作,对书法理论也很有研究,著有《翰墨志》一卷,是他在退居德寿宫以后谈论书法的语录,在书法理论上有很精辟的见解,这是南宋前期书法理论的重要著作,也有人将它称为南宋书法理论的代表著作。

6.1.3、收集法帖名画

赵构醉心于书道,也喜欢和善于绘画,庄肃《画继补遗》中说他“于万机之暇,时作小笔山水,专写烟岚雨难状之景,非群庶所可企及也”。他热心保护古代书画名作,整理和收集了宣和内府因战乱而散失的许多古代法帖名画,《画继补遗》中记载:宋高宗“驻跸钱塘,每获名踪卷轴,多令辨验”。因此保存了大量艺术精品。《南宋馆阁续录》中记录的一千多件历代名画,恐怕就是宋高宗收集、保护的成果。6.2、诗词作品

宋高宗赵构与宋徽宗赵佶,是北宋与南宋之交的两位皇帝。他们又都是卓有成就的艺术家,其绘画、书法、词作,在中国艺术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作为词人,他们存词不多而艺术性都较高。赵构有《渔父词》十五首,其序云:“绍兴元年七月十日,余至会稽,因览黄庭坚所书张志和《渔父词》十五首,戏同其韵,赐辛永宗。”这些词,表现了他对江湖诗酒生活、隐退天涯的向往与迷恋:他看到的是“水底闲云片段飞”(其二)、“睡起棚窗日正中”(其十一),他追慕的是“有意沙鸥伴我眠”(其四)、“但愿尊中酒不空”(其五),他完全看破了红尘,以“江汉独醒人”(其九)自居。赵构的《渔父词》,在历史上也是好评如潮。《东皋杂录》云:“水涵微雨湛虚明,小笠轻簑未要晴。一深于情景,一善于意志,即操觚专家不过如是。”(《古今词话·词话》上卷引)如是等等,评价不可谓不高;赞赏之情,不可谓不真。此外还有《诗四首》《文宣王及其弟子赞》等作品。7、赵构相关争议

7.1、岳飞被害 千古奇冤

南宋绍兴十一年十二月(1142年1月27日)除夕夜,赵构下令赐死岳飞,一代名将惨死于风波亭,时年39岁。岳飞为何被杀?关于岳飞之死,这个话题是非常复杂的。

a、猜忌武臣,传统政策: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将全国的正规军分别划归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兵司三衙掌管,但明令规定他们无调兵之权,调兵之权由枢密院掌控。造成有兵的三衙无权调兵、有权调兵的枢密院无兵可调,从根本上消除了武人专权的制度。但是靖康之乱以来,政府正规军的编制基本被打散,国内的军事武装大都在战争中建立,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都是统军将领的私人武装,既不属三衙统管,枢密院也调动不了,只听命于主将,比较有代表性的就如“岳家军”、“韩家军”、“刘家军”等。

赵构迫于大敌当前,承认这些军队的合法性,并做了很多表面工作(如提高武将的权力、多赏他们金银田地等等),收买人心,用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赵构的战争目的很简单,以战求和,通过战争乞求偏安一隅。随着抗战的深入,武将的权力不断膨胀,赵构也就越来越坐卧不安。他无法容忍本朝传统国策发生改变。

在他看来,国内的武将的威胁比金人的威胁更严重。赵构处南宋草创之际,顾虑危疑,对岳飞更是不能相容的。因为岳飞的为人行事有许多优点,而这些优点都为宋高宗不愿武臣具有者,于是他的优点便成为他的死因。

b、淮西事变,埋下伏笔:朝廷采用宰相张浚的意见,让文官吕祉接管了中兴四将之一的刘光世的部队。绍兴七年(1137年)八月八日,南宋军队原隶属刘光世所部的统制官郦琼、王世忠、靳赛等发动叛乱,杀死监军官吕祉等人,带领全军四万余人,并裹胁百姓十余万投降金人傀儡伪齐刘豫。淮西事变,不但搅乱了北伐大计,而且改变了敌我态势和力量对比,北伐收复中原在赵构看来是不行了,急令岳飞转入防御,保住长江防线。淮西事变,使赵构认识到这些军队和他们的首脑是不可靠的,名义上是国家的军队,但实质上,在很大的程度上还是私家军队。

淮西事变,是南宋时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事件,它促使主战派张浚离开了政坛、议和派秦桧当上了宰相,使岳飞由信任到受猜忌并一步一步地走向了被害。”

c、尽忠报国,不顾形迹:1137年,岳飞听说金人想在汴京立钦宗之子,就上疏高宗请立太子以安定人心。当时同行的随军转运使薛弼就劝他,作为在外领兵的武将,不应该在这样的问题上发表意见。岳飞却以正辞严地道:“臣子一体,也不当顾虑形迹。”“不当顾虑形迹”这几个字中可以看出,岳飞在政治上是幼稚到了何等可爱可笑的程度。一个武将却干预起皇帝的“家事”,这是赵构无法容忍的。高宗本来就对这个问题很敏感,因为战乱败亡,泥马渡江,受了惊吓而不举,本就是大烦恼,唯一的一个儿子也在苗刘兵变后死了,现在的两个皇子还是过继来的。

而后来岳飞还经常干预“国事”,这也让赵构十分不爽。赵构认为,战和这样的国家大事由文臣们讨论决定,武将只要能够忠实执行决策就行了。岳飞却经常在这个问题上指手划脚,一点都不懂的韬光隐晦。在这点上韩世忠就做得很好,被解除兵权之后就当起了发型设计师,颇能引导京城潮流。

d、性格固执,意气用事:岳飞一味主战、反对议和的这一点秦桧在遗嘱中也提到说,岳飞和赵构因为一件事发生了根本的分歧,以后皇帝便不再喜欢岳飞了。其实,赵构对金的态度,可以说是国仇家恨,不共戴天。只是从军事上、经济上苦于没有大举兴兵反击金国的本钱。当时金国几乎每三年就要组织一次大规模的入侵,在内忧外患之中的赵构皇帝可以说焦头烂额,赵构一方面重用岳飞等武将四处扑火,高举北伐大旗,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让秦桧牵头一次次对金“议和”,以便得到喘息之机。

可岳飞岳飞一味主战、反对议和的想法根深蒂固,没有一点回旋余地,认为皇上如此重用我,就要把金国打出中原,有时甚至不惜和皇帝对着干。赵构为了取得武将对“议和”的支持,特别赐于刘光世、张俊、韩世忠三大将新的封号和官爵,并提升岳飞为开府议同三司。升迁本来是件求之不得的好事,然而固执的岳飞连上四折表示不接受。

e、孝字当头,死缺难免:岳飞是个孝子。

绍兴元年(1131年),朱皇后和徽宗的郑皇后先后被折磨致死。绍兴五年(1136年),徽宗死在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囚牢的草铺上。两年后,身在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的赵构才得知徽宗和郑皇后的死讯。赵构既为父亲和郑皇后之死而痛哭,又更加担忧生母宣和皇后的命运。就在岳家军与金兵作战连获胜利之机,赵构却向金国屈己求和,解除了岳飞的兵权。并派魏良臣赴金国,提出议和。绍兴十一年(1142年)十一月,金国派萧毅、邢具瞻为审议使,随魏良臣回南宋。赵构对金使说:“朕有天下,而养不及亲,徽宗无及矣。今立信誓,明言归我太后,朕不耻和。”金使回国之后,赵构又派遣何铸、曹勋二人再次求和。

金国最终答应了赵构,但却提出了四个条件:对金奉表称臣;年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割唐、邓、商、秦四州,杀死抗金主帅岳飞。赵构一一允诺,并于绍兴十一年(1142年)十二月末除夕夜,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与其子岳云。8、赵构史籍记载

《宋史·本纪》

《异迹略》9、赵构家庭成员

9.1、父母

父亲:宋徽宗赵佶

母亲:显仁皇后韦氏

9.2、后妃

9.2.1、皇后

宪节皇后邢秉懿:康王妃,封嘉国夫人,靖康之难时北迁,赵构遥册为皇后,绍兴九年崩,后韦太后归国,方知皇后早崩,时中宫已虚位达十六年。

宪圣慈烈皇后:吴氏,自和义郡夫人、才人、婉仪、进贵妃。绍兴十三年,立为皇后。赵构内禅,手诏后称太上皇后,迁居德寿宫。孝宗即位,上尊号寿圣太上皇后,光宗即位更号寿圣皇太后。孝宗崩,始正太皇太后之号,庆元三年崩,年八十三。

9.2.2、妃嫔

张贵妃:开封祥符人。初入宫,封永嘉郡夫人。乾道六年,进婉容。淳熙七年,封太上皇淑妃。十六年,进贵妃。绍熙元年薨。

潘贤妃:侍奉赵构于康王府,生元懿太子赵旉,绍兴十八年薨。

张贤妃:初为才人,后晋婕妤、婉仪。死后追封贤妃。孝宗养母。

刘贤妃:倾城艳名盛于天下。入宫为红霞帔,迁才人、婕妤、婉容,绍兴二十四年进贤妃。淳熙十四年(1187年)去世。

刘婉仪:初入宫,封宜春郡夫人。寻进才人,与刘贤妃俱被宠,进婉仪。

吴才人:吴皇后的族人。

李才人:赵构晚年的爱妃,姿色明艳,赵构死后,吴皇后一见她就愤怒,宋孝宗即追回告命,许其自便。这并非常制。

王才人:赵构晚年的爱妃,姿色明艳,赵构死后,吴皇后一见她就愤怒,宋孝宗即追回告命,许其自便。这并非常制。

田郡君:名春罗,赵构为康王时侧室,靖康之难时死于北迁途中。

姜郡君:名醉媚,赵构为康王时侧室,靖康之难时北迁。

冯美人、韩才人。

9.3、子女

9.3.1、儿子

赵构仅有一个亲生儿子赵旉,即宋简宗、正安帝(元懿太子),早夭(卒年3岁)。

养子赵伯琮,即宋孝宗,养母张贤妃。

养子赵伯玖,更名赵璩,养母吴皇后。

9.3.2、女儿

赵构为康王时,曾育有五女,后皆被掳。

康大宗姬赵佛佑:北迁时四岁,后入浣衣院。

康二宗姬赵神祐:北迁时四岁,后入浣衣院。

康三宗姬:北迁时三岁,死于途中。

康四宗姬:北迁时二岁,死于途中。

康五宗姬:北迁时二岁,死于途中。10、赵构后世纪念

永思陵是中国南宋高宗赵构(1107-1187)的陵墓,为宋六陵之一,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东南17公里的皋埠镇牌口村攒宫茶场内,设有上宫、下宫和地宫。墓在元朝时被杨琏真迦等盗贼掘毁。2013年,作为宋六陵的一部分被列入第七批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宋六陵只有陵区的几株古松,陵区早成了一片茶叶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李密是一个怎样的人?李密生平简介

全文共 947 字

+ 加入清单

李密是隋末唐初群雄之一,曾壮大瓦岗寨,建立西魏政权。隋朝末年,各地起义军突涌而起,李密成为瓦岗军的首领之一,多次击败隋朝大军。此后李密杀掉瓦岗寨主,导致内部出现不满,战力也跟着急剧下降。后来李密无奈接受杨侗招抚,但再也无法达到往日的辉煌,最后率领自己仅有的部队投降李唐。李密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传奇,能在乱世中活到最后的人,除了实力也有几分运气。

李密确实雄才大略,整个瓦岗寨农民起义军能够发展壮大,成为隋末反隋势力中的一股重要力量,李密实在功不可没。

乱世出英雄,不问出身,在时代的洪流中只要能抓住机会,就能建功立业,怎么能被困在破旧的村庄里毫无建树呢?

他就是后来成为瓦岗首领的李密,而此时他还只是一个逃犯,一个隐姓埋名于此的逃犯,但正是他在心情郁结中写下的这首诗让他再次暴露,不得不再次走上逃亡之路。

隋唐交际之时,各路诸侯争雄,我们大家都熟悉的瓦岗寨这一股势力早先在各路诸侯中是很牛的,旗下一度拥军数十万,名将如云,在短暂的内部争斗后还确定了一位贵族出身的领导李密。瓦岗寨的新领导有声望,也有能力,将帅、士兵实力强劲,天下间最大的粮仓都被李密麾下的瓦岗寨将士们占了好几个。

李密出身贵族世家,他的出身可以和李渊相提并论,都是柱国的后代。在杨玄感造反的时候,李密加入了杨玄感的军队,是其中的领导者之一。

李密的父亲本来是朝廷重臣,可是隋炀帝却下旨不让李密出任朝廷官员。李密的父亲、祖辈三代都是朝廷重臣,可谓是四世三公,李密的父亲去世后,而他又受到了朝廷排挤,最终李密辞去了官职躲过浩劫。

李密隐居数年后,在好友王伯当的引荐下,投靠翟让领导的瓦岗农民起义军。在李密的谋划下,瓦岗军接连打败了隋荥阳太守李庆,继而攻下了荥阳附近许多县邑城镇。

隋炀帝派大将张须陀征讨瓦岗军,张曾多次打败瓦岗军,瓦岗军大惊,纷纷要求逃避。但李密却说:“张须陀有勇无谋,官军又是骄兵,大家不必畏惧,我一定能够大破其众。

李密开始隐居之后,依靠父辈留下了老本过日子,所以他的生活过得很简单,他每天都会放牛,可是却从来没有忘记读书,他的勤奋最终遇到了杨素,李密在押送过程中被逃脱了,李密投靠了瓦岗寨。当时瓦岗寨只是一个山贼的聚居地,李密到了后翟让对他很是欣赏,在李密的建议下瓦岗军不断地壮大起来,从毛手毛脚的山贼却也成为的号令天下起义军。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赐死幽皇后?幽皇后生平简介

全文共 1398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上幽皇后冯润是北魏孝文帝的第二任皇后,冯润是冯熙庶女,入宫后因为长的好看,很快便得到孝文帝的宠爱。不过冯润实际上是一个很有手段的人物,为了上位可以不择手段。幽皇后还趁孝文帝出征,同男宠通奸,孝文帝得知后震惊病倒。后来孝文帝遗诏公布,他遣散了三夫人以下的嫔妃,让她们回家改嫁,但要赐死幽皇后,让她陪葬。后来幽皇后被强行灌以毒药,就这样去世了。

北魏的孝文帝可谓是北魏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一位帝王了。他将自己父辈们打下江山带到了一个太平盛世!然而这位在政治上有卓然功绩的帝王,却有一个混乱不堪的后宫,只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帝王也不例外!

幽皇后是冯太后的侄女,生的极其美艳动人。冯太后十分喜爱这个孩子,便把她送进了宫里陪伴年幼的孝文帝。两个人虽是姑侄的辈分,但是年龄相仿却也玩得不亦乐乎。文成帝小时候就对这个貌美的姑姑十分爱慕,长大之后更是向祖母请求赐婚,宠爱孙儿的冯太后允准他的要求。不过,为了防止幽皇后自己在后宫会孤单寂寞,冯太后特意把幽皇后的妹妹一同许给了文成帝。面对冯后的好心,幽皇后却并不买账,她想要的是孝文帝的独宠,而不是跟别人一同分享,哪怕是自己的妹妹。

孝文帝对幽皇后特别宠爱,但是对她的妹妹也很喜欢。幽皇后和妹妹的性格大相径庭,妹妹温婉知性,幽皇后美艳动人,尤其擅长媚人之道。幽皇后经常会因为孝文帝偏爱妹妹而心生妒忌,但是在孝文帝面前却从来不表现出来,这让孝文帝觉得她是一个识大体懂事的后妃,由此,两姐妹之间孝文帝还是更加喜欢幽皇后多一点。

这一切都被冯太后看的真真切切,她不愿意孝文帝太过于宠爱幽皇后,因为冯太后觉得幽皇后太过气量狭小,不适合当母仪天下的皇后。入宫三年,幽皇后染病久治未愈,冯太后早就有心遣她出宫,正好寻了这个机会把幽皇后以外出养病为由送出宫外。冯太后原本是想让她自生自灭,但是没想到心有不甘的幽皇后硬生生的挺过来了。

在宫外的日子,幽皇后每日都听取大夫的意见认真调养,她只为了能够早日回宫,冯太后的心思她已经明确了,她担心自己回宫后会失去孝文帝的宠爱。回宫后,妹妹果然在冯太后的坚持下被孝文帝封为皇后,但是凭借着她跟孝文帝的旧情,很快又重夺了圣宠。在她的攻陷下,孝文帝很快就对她神魂颠倒,不久就把自己的皇后废掉立幽皇后为后。自己的妹妹成为废后已经很可怜了,但是害怕妹妹会像自己一样卷土重来,心狠手辣的幽皇后边偷偷的杀死了妹妹。

幽皇后成为皇后之后,把孝文帝吃的死死地,简直到了专宠的地步,但是让她感觉十分遗憾的是,自己始终不能有自己的儿子。原本幽皇后的计划是把皇太子占为己有让他做自己的养子,然而皇太子年纪以大,有了自己的想法已经不会对自己言听计从了,幽皇后便把目标投向了皇次子元恪。

皇次子的母亲高贵人是一个与世无争的女子,但是为了让这个孩子能名正言顺的到自己的名下,幽皇后便派人在高贵人回宫的路上狠下杀手杀死了年轻的高贵人。凭借着她皇后的身份,幼年丧母的元恪便成为了幽皇后的养子。这样,皇太子变成了阻碍他们母子二人唯一的拦路虎。幽皇后便每日在孝文帝面前说,皇太子如何不尊重自己,如何在宫中欺凌他人,如何不学无术,一系列的事情让孝文帝对这个儿子失望至极最终废去他的太子之位。

一生都在为了孝文帝争风吃醋甚至不惜屡次下杀手的幽皇后,在孝文帝去世之后被逼下葬,也算是死得其所!这个心狠手辣的女人以这样的结局结束自己的一生,也不枉她那么追求圣宠!作为一个深宫女子,也着实十分可悲!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关于雷锋同志的生平简介

全文共 5505 字

+ 加入清单

他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同志、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热于助人事,所以雷锋二字已在中国内地经成了“好人好事”的代名词。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雷锋同志的生平吧。

雷锋同志生平5、以身殉职

1962年8月15日上午8点多钟,雷锋和助手乔安山驾车从工地回到连队车场,不顾长途行车的疲劳立即去洗车。当时,战士们在路边栽了一排约两米高的晒衣服的木杆,顶上用8号铁丝拉着。雷锋让乔安山开车,自己下车引导,指挥乔安山倒车转弯。汽车的前轮过去了,但后轮胎外侧将木杆从根部挤压断。受顶部铁丝的作用,木杆反弹过来,正好击中雷锋的左太阳穴,当场就打出血来,雷锋昏倒在地。战友们立即用担架把他送到抚顺矿务局西部职工医院抢救,副连长又开车飞速赶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2医院请来医疗专家。但由于颅骨损伤,脑颅出血,导致脑机能障碍,雷锋不幸去世,年仅22岁。

当雷锋殉职的消息传来,几万人涌到部队,想最后见一眼雷锋。当时的抚顺市委书记毅然捐出了为母亲备办的寿材,原本准备在部队举行的追悼会,因要求参加的群众太多,不得不改成全市公祭,十万人为一个22岁的普通士兵洒泪送行,并护送灵柩到烈士陵园。

雷锋同志生平3、参加工作

1956年夏天,他小学毕业后在乡政府当了通信员,不久调到望城县委当公务员,被评为机关模范工作者。

1957年加入共青团。

1958年春,雷锋到团山湖农场就职。同年9月,雷锋响应号召,到辽宁鞍山做了一名推土机手。翌年8月,到弓长岭焦化厂参加基础建设,曾带领伙伴们冒雨奋战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损失,当时的《辽阳日报》报道了这一事迹。在鞍山和焦化厂工作期间,他曾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并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

雷锋同志生平1、艰难童年

1940年12月18日出生,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雷锋曾在一篇日记中写道:“我家里很穷,爷爷、父亲、哥哥,都死在民族敌人和阶级敌人的手里,这血海深仇,我永远铭记在心中!”

雷锋的爷爷叫雷新庭,以租种地主的田地谋生,整年辛苦劳作,但仍无法维持家人的生计,最后身染重病,卧床不起。雷锋3岁那年冬天年关时,地主唐四滚前来逼债,要雷家在年前还清租债,雷新庭无力偿还,悲愤交集,病情加重,在过年的鞭炮声中死去。

父亲雷明亮,参加过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湖南农民运动,当过自卫队长。1938年被国民党抓去,遭到毒打,造成内伤和残疾,回到家乡后边养病边种地勉强度日。1944年又遭到日寇毒打,伤势更加严重,翌年秋天不幸逝世。

哥哥雷正德,十二岁时外出当了童工,在繁重劳动的折磨下得了肺结核。一天,他突然昏倒在机器旁,轧伤了胳膊和手指,被解雇后又到一家印染作坊当了童工,由于劳累过度,肺病加重,又无钱医治,没几天就死去了。弟弟也因为饥饿而死去。雷锋6岁的时候,家里只剩下了他和妈妈两个人。

雷锋的妈妈也是一个受尽折磨的苦命人。她是铁匠的女儿,生下来几天,由于过于贫穷,父母没能力抚养,就把她送进长沙一家育婴堂,简家塘一个姓杨的奶妈把她抱回家抚养,6岁时把她送给雷家做了童养媳。后来,雷锋的母亲张元满被地主唐四滚凌辱而自尽。

雷锋在不满七岁时就成了孤儿,邻居家的六叔奶奶收养了他。他为了帮助六叔奶奶家,常常上山砍柴,可是当地的柴山都被地主霸占了,不许穷人去砍柴。

雷锋日记

雷锋日记节选:一九六二年八月十日

今天,我认真学习了一段毛主席著作,其中有两句话对我教育最深。毛主席教导我们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过去,我在一切言论或行动中,按主席的教导做了,因此我进步了;现在,我仍要牢记主席的这一教导,坚决努力,要求自己更好地做到这一点。

今后,我要更加热爱人民和尊敬人民,永远做群众的小学生,做人民的勤务员。

雷锋日记节选:一九六二年八月九日

今天我看了一位科学家对青年讲的一段话,对我的启发教育很大。他说:“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不管别人怎样器重你们,你们都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没有学识!’决不要陷于骄傲。因为----骄傲,你们就会固执起来;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拒绝别人的忠告和友谊的帮助;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丧失客观方面的准绳。”

这些话好得很,我不但要永记,而且要贯彻到言语行动中。

雷锋日记节选:一九六二年八月六日

我今天听一位同志对另一位同志说:“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饭……”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对,我们吃饭是为了活着,可活着不是为了吃饭。我活着是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而斗争。

雷锋日记节选:一九六二年六月三十日

我认为,一个革命者,要树立牢固的集体主义思想,时刻都要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同时还要坚决打消个人主义,因为个人主义对革命不利,对集体有损害。个人主义好比大海中的孤舟,遇到风浪,一碰就翻。集体主义好比北冰洋上的原子破冰船,任凭什么坚冰都可以摧毁。我认为坐在小舟里摇摇晃晃不好,还是坐在原子破冰船上乘风破浪一往无前为好。

雷锋日记节选:一九六二年六月二十二日

从3月16日到今天,我开的汽车己安全行驶了4000多公里,没有发生事故,圆满地完成了上级首长交给的各项任务。

为了使车辆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况,准备迎接新的任务,首长给了我一天时间保养车。从今早6点钟开始工作,清洗了燃油系,检查调整了电路,底盘各部机件打了黄油。当我把全车螺丝检查紧定完毕的时候,接到首长的指示,叫我马上出车,护送一个重病号到卫生连。我急忙收拾工具,出车护送。临走前,我看了下手表,已是下午1点了。这时我的肚子也感到有些空了。凑巧,我连炊事员给我送来了一盒午饭,大家叫我吃了饭再走。但是我想:阶级兄弟病重,处在紧要关头,抢救同志要紧,不能耽误时间,于是起车出发。

经过两个多小时急行车,终于把病号按时送到了卫生连,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这时,我才松了一口气,感到格外的痛快。

雷锋日记节选:一九六二年五月八日

今天部队发放了夏天的服装,本来每人发两套军服、两双胶鞋……我想,当前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再说,我们门的国家还很穷。可是党和人民对我们却还这样无微不至地关怀,使我从内心感激党和人民的关怀。党和人民对我们这样好,我们也得力党和人民着想。应该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发奋图强,自力更生,处处做到增产节约,发扬我军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为了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减轻人民的负担,共同克服目前的困难,我只领了一套单军服,一双新胶鞋,其他用品也少领了。以前用过的东西,我都修补好了,继续使用。穿破了的衣服补好了再穿。我觉得就是现在穿一套打补丁的旧衣服,也比我过去披的破烂衣服要好千万倍啊!

雷锋日记节选:一九六二年四月十五日

《黄继光》这本书,我不止看过一遍,而且是含着激动的眼泪,一字字一句句地读了无数遍,甚至我能把这本书背下来。我每当看完一遍,就增加一分强大的力量,受到的教育也一次比一次深刻。它对我的启发和鼓舞极大。英雄黄继光之所以能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做出伟大的贡献,是因为他有高度的阶级觉悟,对敌人恨之入骨,对党对人民、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

我要学习黄继光那种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学习他勇敢坚强的革命意志;学习他的高贵品质;学习他关心别人比关心自己为重;学习他兢兢业业为党工作的精神;学习他勤劳朴实的性格;学习他谦虚好学渴求进步的精神;学习他为祖国人民英勇战斗的精神。

现在我是普通一兵,对党和人民没做出什么贡献,但是我有决心,永远听党和毛主席的话,紧紧跟着党和毛主席走,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兢兢业业为党工作一辈子,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坚决完成黄继光未完成的事业。我随时准备献身祖国,必要时,我一定像黄继光那样,贡献自己的生命,做祖国人民的好儿子。

雷锋日记节选: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八日

我们要真正学到一点东西,就要虚心。譬如一个碗,如果已经装得满满的,哪怕再有好吃的东西,像海参、鱼翅之类,也装不进去,如果碗是空的,就能装很多东西。装知识的碗,就要像神话中的“宝碗”一样,永远也装不满。

雷锋日记节选:一九六二年三月四日

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不个做湖岸河旁之柳。

我愿在暴风雨中----艰苦的斗争中锻炼自己,不愿在平平静静的日子里度过自己的一生。

雷锋日记节选:一九六二年三月二日

骄傲的人,其实是无知的人。他不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他不懂得自己只是沧海之一粟……

这些人好比是一个瓶子装的水,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可是还晃荡不出来。

这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

雷锋日记节选:一九六二年二月五日

今天是大年初一,大家都愉快地欢度新春佳节,有的打球,有的下棋,有的同志上街看电影,玩得够痛快……我和同志们打了两盘乒乓球,心里觉得有件什么事没做似的。我想了想,每逢过年过节是人们探家和走亲戚的好日子,这个时候也正是各种服务部门和运输部门最忙的时候,这些地方是多么需要人帮忙啊。

我向副连长请了假,直奔抚顺车站。我刚到,正好一列火车进站。我看到一位老太太很吃力地背着一个大包袱上火车,我急忙跑上前,接过那老太太的包袱,扶着那老太大安全地上了车,给她老人家找了个座位,我才放了心。我要下车的时候,那老太太紧紧地握着我的手说:“你真是毛主席和共产党教育出来的好兵……”

我拿着扫帚扫候车室的时候,车站的主任对我说,“你辛苦啦,休息休息吧。”我没有休息。我觉得这是自己应尽的义务。我给旅客们倒开水的时候,他们说:“解放军真好,处处关心人。”我这样做,能使人民群众更加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解放军,这就是我感到最幸福的。

雷锋日记节选:一九六二年一月一日

1961年已经胜利度过。回顾入伍两年来,在党和上级的耐心培养教育下,不断地提高了阶级觉悟,懂得了热爱同志和集体,懂得了怎样做人,懂得了党的号召就是我们行动的指南。由于我在实际工作和行动中,做出了一点成绩,部队党委授予我“模范共青团员”和“节约标兵”的光荣称号,并给我记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这使我内心十分激动。因为我所做的是每个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而且距离党和上级的要求还差得远,获得一些成绩也是党的教育和同志帮助的结果。

在新的一年中,我决心继续努力,做各项工作中的红旗手,关心同志,关心集体,处处、事事、时时起模范带头作用……

雷锋日记节选:一九六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我学习了《毛泽东选集》一、二、三、四卷以后,感受最深的是,懂得了怎样做人,为谁活着……

我觉得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

我要以黄继光、董存瑞等同志为榜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革命事业的人。

雷锋日记节选:一九六一年十月二十日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日记节选:一九六一年十月十六日

高楼大厦都是一砖一石砌起来的,我们何不做这一砖一石呢!我所以天天都要做这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雷锋日记节选: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二日

我要牢记这样的话:永远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这种共产主义精神,我要在一切实际行动中贯彻。

今天,我听战友__说:没有日记本了,手中无钱买。我立即把自己一本新的日记本送给了他。这仅仅是一点小意思。我愿意把自己所有的东西,包括生命献给党和人民……

雷锋日记节选:一九六一年十月三日

人生总有一死,有的轻如鸿毛,有的却重如泰山。我觉得一个革命者活着就应该把毕生精力和整个生命为人类解放事业----共产主义全部献出。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

当祖国和人民处在最危急的关头,我就挺身而出,不怕牺牲。生为人民生,死为人民死。

雷锋日记节选:一九六一年八月三日

今天是我永远不能忘记的日子,我光荣地参加了抚顺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像我这样斗给地主放猪出身的穷孩子,能够参加这样的大会,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和感激。

首先我要衷心地感谢党和毛主席把我从虎口中救出来,把我抚育成人,教给我无产阶级的思想,感谢政府对我的亲切关怀和照顾,感激人民对我的爱戴。今天我深刻的认识到,只有在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才有我们穷人的天下,才有穷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权利,才有我们今天幸福的新生活。

我们的党,是英明的、伟大的、正确的。我要坚决听党的话,一辈子跟着党走,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对党有利的话有益的事,我要多说、多做,对党不利的话,没有益的事,我坚决不说、不做。我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生为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雷锋日记节选:一九六一年四月二十八日

现在,我们国家处于困难时期。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事事要精打细算,不能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我们要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克服当前存在的暂时困难,坚决反对大吃大喝,力戒浪费。

同志,你是否意识到您的一切生活在幸福之中?可能意识不到,也可能意识到了。当您能吃一顿饱饭,穿上一套衣服,能当家作主,自由地生活,你有如何感觉呢?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感。这是党和毛主席给您带来的,是革命前辈流血牺牲给您带来的。

雷锋同志生平4、参军入伍

1959年12月征兵开始,雷锋参军入伍。

他身高只有1.54米,有点瘦,眉毛粗,眼睛大,体重不足55公斤,均不符合征兵条件,但因政治素质过硬和有经验技术,最后被破例批准入伍;参加人民解放军后,编入工程兵某部运输连四班,他努力钻研技术,后任班长;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要是对人民有利的事,他都心甘情愿地去做;他曾多次立功,被评为节约标兵和模范共青团员,1960年11月入党,并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

雷锋同志生平2、翻身解放

1949年8月,湖南解放时,小雷锋便找到路过的解放军连长要求当兵。连长没同意,但把一支钢笔送给了他

1950年,雷锋当了儿童团团长,积极参加土改。同年夏,乡政府的党支书供他免费读书,

1954年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胡适生平及历史评价是什么?

全文共 777 字

+ 加入清单

胡适是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安徽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男,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安徽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胡适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文学革命中堪称开路的先锋,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被誉为“中国文化革命之父”。在诗歌方面,从第一本白话诗集《尝试集》开始,胡适在诗歌的语言、形式、诗体、风格等方面展开了自己的白话诗尝试。这是一场声势影响深远、与前代“诗界革命”有着本质区别的诗歌革新。

正是以胡适这些“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代桥梁”的前“五四”白话诗为标志,中国诗歌结束了其几千年来在古典形态里的发展变化,初步确立了中国诗歌新的艺术形态,转换了中国诗歌古典与现代的题型,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新诗纪元”。经过几十年的演进,汉语抒情诗的本文结构形态发生了整体锐变。戏剧方面,胡适不仅与罗家伦合译了易卜生的《娜拉》,而且自己创作了戏剧《终身大事》。胡适的戏剧翻译和创作是不可分割的,翻译使胡适吸取了外国戏剧的养分并创造出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话剧。

人物生平

于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1949年创办《自由中国》。

1938~1942年出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1946~1948年任北大校长。

1949年去美国。

1952年返台,1957年始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1962年2月24日在台北病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萧皇后嫁了哪六位皇帝?萧皇后生平简介

全文共 1045 字

+ 加入清单

隋炀帝愍皇后萧氏一生经历堪称传奇,她是隋朝时期著名女性,西梁孝明帝萧岿的女儿。萧皇后一生经历了六位丈夫,隋朝建立后,萧氏嫁给杨广,夫妻二人十分恩爱。杨广最后能登基称帝,也有萧氏一份功劳。不过好景不长,随着杨广继位,隋朝的寿命也将近,萧皇后只能带着自己的孙儿逃往宇文化及、窦建德等人的地方,最后李靖率军平定东突厥,萧皇后再次回到长安。

从古至今,历史上倾国倾城的美人数不胜数,但是真正美到被人们称为“祸水美人”的女子却非常少见。隋唐时期就有一位女子,她的容貌绝美,一生中曾经连嫁了6位皇帝,即便年过半百,但是依旧让当时33岁的李世民爱慕不已。从十三岁嫁为隋朝晋王妃开始,历经杨广、宇文化及、窦建德、突厥处罗可汗、吉利可汗和李世民等六位丈夫。

这位女子就是隋炀帝的皇后萧氏,她的父亲是西凉的孝明帝,可见她的身份有多么尊贵。隋朝建立之后,隋文帝下令为儿子杨广挑选妻子,就这样貌比天仙的萧氏成为了王妃。她知书达理、性格温婉,还十分精通医术,因此备受皇帝皇后的喜爱。婚后,她更是受到丈夫的喜爱,一连生下了3个儿子1个女儿。

杨广谋划夺嫡,意图继承皇位的时候,她也一直在旁辅佐。为了给丈夫树立勤政不爱女色的形象,她时常跑到自己的婆婆身边“哭诉”丈夫是如何冷落她的。7年之后,杨广顺利登基,史称隋炀帝。但是从那以后,杨广就暴露了自己的本性,不仅行事荒唐奢靡,而且整天沉溺于美色,根本不理会朝政。

不久之后,宇文化及带领着自己的军队将杨广处死,国家就此灭亡。而萧氏也被掳走,变成了叛军的小妾。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没过多久,天下再次易主,窦建德自立为帝,而萧氏又被掳到他的身边。当时隋炀帝的妹妹,也就是她的小姑子得知她的遭遇后,就让自己的丈夫出兵将她接回来,因此她又流落到突厥部落当中。

突厥的首领见到她如此貌美,于是也有了非分之想,下令将她带到自己的帐中,就这样将她纳入了后宫当中。经历了多次的沉浮,她已经不想再做过多无力的抗战,此时的她只希望自己能够安稳的生活。可是意外再次发生,没过多久首领就去世了,按照当地的规定,她必须继续嫁给新一任的首领。

后来,在李世民称帝的第4年,皇帝下令进攻突厥部落,并且将这位前朝的皇后萧氏带回皇宫。当她被接回来的时候已经年过半百,经过多年的风霜,她不仅不显得沧桑,反而更加有韵味了。此时,33岁的李世民对她也爱慕不已。而李世民确实是一代明君,并没有强迫让她做自己的妃嫔,而是让她安稳的生活。

就这样,她终于度过了18年的平静生活,随后安然离世。在她去世后,皇帝下令将她与杨广合葬在一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大汉的平阳公主怎么死的 平阳公主生平介绍

全文共 1762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朋友知晓平阳公主,可能多半因为她是大将军卫青的妻子,不过平阳公主在嫁给卫青前还有两段婚姻。第一次平阳公主是嫁给曹寿,结果曹寿因病早逝,此后平阳公主改嫁夏侯颇。而夏侯颇却做出了对不起平阳公主的事,他和父亲的御婢通奸,事后担心被罚所以自杀。经历这两次婚姻后,平阳公主的精神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整日郁郁寡欢,直到遇上卫青才出现转机。根史籍记载,平阳公主病逝前曾主动要求和卫青葬在一起,可见两人感情之深。1、两次出嫁

西汉王朝最出名的两位公主是馆陶公主和平阳公主。平阳公主是馆陶公主的侄女。

平阳公主的母亲是王娡王夫人,她是汉武帝同父异母的姐姐。

上帝是公平的,他给了平阳公主美貌与财富,却没有给她所谓地久天长的爱情。

平阳公主一生三嫁。待字闺中时被封为阳信公主,开笈之年后,初嫁嫁给了平阳侯曹寿(之后便称为平阳公主)。

这曹寿是一个不得志的皇亲贵族。当时的平阳长得极美,才情又高,嫁给这样一个男人可以说是下嫁了。

然而,嫁入曹家之后,曹寿对这位公主极其包容、宠爱。所以,婚姻还算幸福,他们有一个儿子叫曹襄。因曹家本来还算富有,再加上汉武帝时不时的赏赐,所以这婚姻透出的味道是甜甜的。

但好事不长久,这个曹寿自小体格不太好,时常闹毛病。汉武帝刘彻当上皇帝的第四年,曹寿就病死了,所以平阳的第一段婚姻就此画上了句号。

还在品尝婚姻的幸福,平阳被这突如其来的不幸打痛了,打醒了。她长大了,成熟了。

在刘彻的几个姐姐中,他与平阳公主的关系最好,看到姐姐年轻守寡,就又牵线。

之后,平阳公主嫁给了夏侯颇。这夏侯颇是开国功臣夏侯婴的曾孙。

然而这第二次婚姻却没能带给平阳公主幸福。

夏侯颇当上驸马之后,继承了家族汝阴侯的爵位,一时间风光无限。也许他嫌弃平阳公主是“二婚”,或者生来就是一个花花公子,没什么能力,却十分好色,竟然还勾搭上其父的侍妾,与之通奸。

事情败露后,汉武帝大怒不止,准备收拾他。

这个夏侯颇听说后,吓得自杀。一下子,平阳公主又成了寡妇。

夜深人静的时候,平阳公主仰天长叹:即使是高高在上的公主,也有太多她掌控不了的人和事,或许这就是命运!2、再嫁卫青

命运的捶打并没有就此收手。平阳公主唯一的儿子曹襄不久染病去世。接二连三的打击,平阳公主受不住了,她整日郁郁寡欢。

好在她天生比较开朗,经大家劝慰,还有皇帝弟弟对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加上时间这剂良药的调理,平阳公主逐渐走出了阴影,重新绽放出笑靥。

那些王公贵公子们又开始集体发酵,伸长了脖子示好,希望娶平阳公主。因为大家看得很明白,这个平阳公主是当今圣上最亲近的姐姐,攀上这高枝,仕途就入了快车道。

说来这平阳公主虽然奔四了,但风韵尤存呀,透着成熟女人特有的韵味。她也想再找一个夫君,但又觉得再找一个合适(起码也要封侯呀)的,不容易!

大家纷纷推荐一个人,谁呀?

风头正劲的大将军卫青。

平阳公主对卫青当然很熟悉了,他的姐姐卫子夫,原来就是平阳公主府上的歌妓,后逆袭成了皇后。当年这个卫青也是平阳府的奴隶,给她当马夫,由于卫子夫的得宠,卫青也跟着显赫起来,成了汉武帝朝能征贯战、屡建功勋、扬名天下的大将军,深得汉武帝的赏识与器重(论平台的重要性)。

但平阳公主有点犹豫,一来,这卫青比她小了十岁;二来,卫青曾经是她的家奴。

有人直言:“现在的卫青已经不是你的家奴了,是长平侯,大将军,而且还仪表堂堂……”

渐渐地,平阳公主对卫青也产生了兴趣,再经大家一劝说,她也不由心波荡漾,主动向卫青示爱(够魄力)。

另一方面,卫子夫觉得自己与弟弟卫青有今天的荣耀,全是因为平阳公主,所以对平阳公主心怀感恩。因此,想在汉武帝那里极力促成这段婚姻。

汉武帝自然很高兴,亲上加亲呀!好事,有趣,便爽快同意了。就这样,平阳公主嫁给了卫青,开启了她的第三段婚姻。

卫青对平阳公主也是尊重加恩爱,其乐融融不在话下。这段婚姻令平阳公主焕发出第二春。

不幸的是,卫青也先她而去,最后平阳公主还是守寡了。这是平阳公主的最后一段婚姻。

那么,三段婚姻,三个男人,她最喜欢谁呢?

我觉得是卫青,为何?

虽然平阳公主和卫青只在一起度过了短短的十年,但是平阳在重病时说:要和卫青合葬在一起。就算不是一起出生的,不是一起死掉的,但起码,他们死后的墓还是相邻的,这样就足够了……

由此可见,平阳公主对卫青确实是用情至深啊!

没错,有种感情即便来得迟,持续的也不长,却能让人刻骨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同昌公主的生母郭淑妃是一个怎样的人?郭淑妃个人生平介绍

全文共 711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人物是唐朝晚期的一位妃子名叫郭淑妃,据说当时的郭淑妃深的当时皇帝的喜欢,这位皇帝就是唐朝的倒数第四位皇帝唐懿宗,唐懿宗在位期间并没有作出怎样的贡献,可以说唐朝晚期的皇帝都没有太多的贡献的作为,更加有趣的是郭淑妃唯一的女儿同昌公主也是深的当时唐懿宗的喜欢,唐懿宗对同昌公主的爱那简直是很深厚,具体的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郭氏幼年时入侍当时为郓王的唐懿宗府邸。当时唐宣宗在位时,年事已高,忌讳别人谈到立太子的事情。郓王身为嫡长子而居住在外宫,内心常忧惴。郭氏护侍左右,慰安起居,终得无恙。郭氏生女未能说话,忽然说:“得活。”郓王惊异之。等到即位,封郭妃为美人,后来进升为淑妃。

郭氏的女儿同昌公主,下嫁韦保衡。郭淑妃因为公主的缘故出入韦保衡的内宅娱饮不禁。当时有流言蜚语说郭淑妃与女婿韦保衡淫乱,莫得其端。唐僖宗登基后,韦保衡因为它罪为为人告发,并且因为旧谤,被贬死。郭淑妃仍然居住在禁中。黄巢造反时,唐僖宗出逃仓促,郭淑妃来不及跟从,遂流落闾里,不知所终。

相关史料

《新唐书 列传第二》

懿宗淑妃郭氏,幼入郓王邸。宣宗在位,春秋高,恶人言立太子事。王以嫡长居外宫,心常忧惴。妃护侍左右,慰安起居,终得无恙。生女未能言,忽曰:“得活。”王惊异之。及即位,以妃为美人,进拜淑妃。

女为同昌公主,下嫁韦保衡。保衡处内宅,妃以主故,出入娱饮不禁,是时哗言与保衡乱,莫得其端。僖宗立,保衡缘它罪为人所发,且污旧谤,卒贬死。妃犹处禁中。黄巢之难,天子出蜀仓卒,妃不及从,遂流落闾里,不知所终。

《唐会要》内职

懿宗淑妃郭氏。(生同昌公主。帝在藩郏?常经重疾,妃侍医药,见黄龙出入卧内。既间,妃以异告,帝曰:“慎勿言之,贵必不相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丁奉到底活了多少岁 丁奉生平简介

全文共 1350 字

+ 加入清单

虽然丁奉在三国中的名气不是很大,但他一生经历了三国的兴衰,据说到了朝枚之年依然能够率军征战。丁奉小时候就展现出了惊人的军事天赋,后来跟随甘宁、陆逊等人,孙休继位后丁奉拜大将军、徐州牧,成为东吴非常重要的一位人物。演义中,主要表现了丁奉在东兴之战中的英勇事迹,帮助吴军击败入侵的魏军,还给诸葛恪北伐带来机会。如此高龄依然活跃在前线令人感到敬佩,不过丁奉一生到底是活了多少岁呢?

“丁奉一生征战,与北方政权自曹操时交战至西晋初年,又侍奉孙吴四位君主,见证了三国的盛衰兴亡。在当时的乱世之中,能活到80多岁还一直活跃在历史的前台,身先士卒、斩将夺旗,也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了。

孙权父子、父兄开创东吴基业,历经三世。在乱世中开创一片天地,没有得力的武将怎么能行?东吴能征惯战的武将也不在少数。(一)东吴的武将

从松坚时代的程普、黄盖、韩当、周泰到小霸王孙策时代的太史慈,再到孙权时代的甘宁、蒋钦,哪一个不是有万夫不当之勇?太史慈是一个堪与蜀汉五虎将相提并论的名将。甘宁以数百骑兵袭破曹魏大营而未损一兵一卒。

但是他们大多是英年早逝,很快就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了任何消息。唯有丁奉一路走来,伴随着吴国的发展壮大,见证了吴国的兴衰荣辱。(二)丁奉在《三国演义》中的第一次露面

丁奉出生于哪一年?史书上没有记载,只知道他是从镇压黄巾起义时开始起事的。

赤壁之战时周瑜让诸葛亮在南屏山借风。等到东南风起,周瑜很嫉妒诸葛亮的本事,派大将丁奉、徐盛带兵去杀死诸葛亮。可诸葛亮早预料到了这一手,他让赵云驾小船来接他回到江夏。

丁奉、徐盛追到江边仍不肯罢休,乘船追去。赵云张弓搭箭,把丁奉的船帆给射落下来。丁奉只好无功而返。

那时候的丁奉如同一个刚出茅庐、默默无闻的小将,没有任何的业绩与能力,只是被人呼来喝去而已。

这是《三国演义》中丁奉的第一次露面,不料这一次露面就拉开了他传奇的一生。(三)冠绝吴中

丁奉年少时以骁勇为小将,经常奋勇杀敌,屡立功勋,此后又于太元二年(252年)的东兴之战中"雪中奋短兵",大破进犯的魏军。

吴景帝孙休在位时,丁奉计除权臣孙綝,累拜大将军、徐州牧。后又扶立乌程侯孙皓为帝,升为右大司马、左军师。

宝鼎三年(268年)至建衡二年(270年)间,丁奉数次北征,战果不利。建衡三年(271年),丁奉去世。(四)活了80岁?

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如果这一年丁奉是20岁的话,那么他一直活到了271年。也就是一个80多岁的耋耄老人了。

吴主孙权本就是一个长寿的人。曹操当年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在公元220年开挂了。曹丕建立魏国,三国鼎立正式开始。

曹操死后的第九年229年,孙权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而孙权做吴国的国君又做了24年,直到252年去世。这个时候,曹操早已死去30多年了。魏国的政权也是风雨飘摇,将要落入司马氏之手了。我们的主人公丁奉才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期,他拥立孙权的儿子孙亮为帝。被封为平北将军。

丁奉一生征战,与北方政权自曹操时交战至西晋初年,又侍奉孙吴四位君主,见证了三国的盛衰兴亡。在当时的乱世之中,能活到80多岁还一直活跃在历史的前台,身先士卒、斩将夺旗,也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了。

【作者简介】魏冬林,河南省林州市十三中语文教师,省骨干教师。平时喜欢写作,用手中的笔记录生活的点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野史中的王莽 为什么被人说成是穿越者 生平经历有点玄乎

全文共 806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上有许多人物因其行为和事迹而被赋予神秘的色彩,而王莽也是其中之一。关于他是否是穿越者的争议虽然持续了很久,但他的生平经历的确充满了许多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王莽在新朝建立后进行的改革让人印象深刻,他在土地改革方面采取了前所未见的举措,让贫苦百姓从长期的压榨中解放出来。更让人惊讶的是,王莽竟然倡导废除奴隶制度,这在古代封建社会是前所未闻的。他的这些举动虽然最终导致了新朝的失败,但无疑显示了他超前的思想和开挂般的人生经历。

另一个引人注目的事实是,新朝建立之初,王莽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奇人高手,甚至支持一位称能飞天的人研发滑翔机。虽然这项技术并没有成功,但这个行为本身就令人惊讶,也让人不由得思考他是否具有未来的科技知识。

而更让人称奇的是,新朝时期出现了一种类似现代游标卡尺的测量工具。虽然目前对于游标卡尺是否由王莽发明存在争议,但这种工艺和测量原理的相似性确实令人不解。

在这一切之外,王莽的妻子也成为了他“穿越者”身份的“铁证”。在古代,女性的着装是受到极度限制的,但王莽却让妻子穿着超短裙,这在当时是极其不寻常的行为。

尽管王莽在改革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超前的举措,他的一些怪异行为却引起了反感和不满。他在无缘无故追杀刘秀的行为让人疑惑,因为当时刘秀并未对他构成实质性威胁。这一行为也让许多人相信他是穿越者,不然怎么解释这种毫无道理的追杀。

历史最终还是证明,即使王莽是“穿越者”,也无法以一己之力改变历史的走向。他的改革虽然具有超前思想,却未能被时代所接受,最终导致了新朝的失败。而刘秀,一个年轻的皇族后裔,正是最终推翻了王莽的统治,建立了东汉王朝。

王莽的生平经历确实让人难以理解,他的行为和思想超越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但他最终却未能改变历史的进程。或许,他的一生是一个永恒的谜题,无法完全解释,也让后人对他的身份和目的充满了遐想与想象。无论他是真的穿越者还是超前思想家,他都将继续留在历史长河中,成为人们探讨的对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林逋是一个怎样的人 林逋生平简介

全文共 1539 字

+ 加入清单

林逋是北宋有名的隐逸诗人,什么叫隐逸诗人呢?其实是指那些选择过上归隐生活的文人,他们因为各种原因决定退居乡间,与美景作伴。林逋少年时非常好学,很小便精通经史百家,他隐居于杭州,对西湖一带尤为熟悉。很多人好奇林逋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生活,他甚至还拒绝过皇帝的好意。那下面就来和大家讲讲有关林逋的生平故事,如果想要了解的话,就一起来看看吧。隐逸诗人林逋

隐士是指那些追求思想自由、德才兼备却不愿进入世俗社会求取功名利禄的高洁之士。历史上的隐士为数不少,但其中也有真隐假隐之分。有些人是因为官场受挫而愤然归隐,比如东晋陶渊明、明朝唐寅;有些人是借隐士身份故弄玄虚,待价而沽,比如宋朝种放、明朝陈继儒;还有些人则是真正的隐士,比如我们今天要介绍的这位人物——林逋。

林逋生于宋朝乾德五年(967年)。他少年时期非常好学,博览群书,精通经史百家。古人提倡“学而优则仕”,所以绝大部分像林逋这样的才子一般都会通过科举考试博取功名,光耀门楣,然而林逋却算是一个另类。他精通诗词、绘画,才学过人,但一生都从未尝试走向官场。

年轻时期的林逋曾游历江淮,观赏宋朝的大好河山。然而随着年岁增长,周围人开始对他投来异样的目光,毕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像林逋这样学富五车却不思科举,而是整天东游西逛的人还是很难被大家所理解的。面对世俗压力,林逋干脆挥挥衣袖到临安(今杭州)西湖边的孤山上开始了隐居生活。

西湖自古游人如织,林逋选择隐居西湖边倒是印证了那一句“小隐于野,大隐于市”。林逋不像许多隐居者那样刻意强调自己的隐士身份,无论是当世大儒还是新出道的无名文人前来拜访他,他都一视同仁,来者不拒。他还经常驾乘小舟遍游西湖周边的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对林逋来说,隐居只是他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没必要搞得神神秘秘。拒绝皇上好意

林逋终生不仕不娶,自然也没有子嗣。他平日里最大的爱好就是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世人因此尊称其为“梅妻鹤子”。林逋以自己的种梅感悟写出了一首《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成功地描绘出梅花超凡脱俗、清幽香逸的风姿,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

林逋的生活看起来极其洒脱,但实际也非常清贫。宋朝皇帝在听闻了林逋的事情后御赐粟帛,并诏告当地府县要好生关照这位隐士的生活。林逋很感激皇帝陛下的关怀,但他并不以此骄人,也没有写诗感激皇恩浩荡。友人劝他出仕在朝廷中谋一份差事,他婉言说道:“然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

林逋卒于宋朝天圣六年(1028年),终年61岁。他死后葬于孤山故庐之侧,宋仁宗下旨赐其谥号“和靖”。

一百多年后,元军攻占临安,治安环境一度陷入混乱状态。许多盗墓贼趁火打劫盯上了宋朝名士的墓葬,林逋也没有例外。盗墓贼认为林逋名气那么大,墓中肯定有许多贵重陪葬品。结果当盗墓贼花好大力气将林逋墓挖开后却发现陪葬的只有一只端砚和一支玉簪。端砚是林逋生前自用之物,然而终身不娶的林逋为什么在墓葬中会有一支女性用的玉簪呢?此时人们才联想到林逋生前曾写过一首绝美的情词:“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谁知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南宋灭亡时,年仅5岁的宋恭帝在投降后被送往元大都(今北京),降封瀛国公、开府仪同三司。成年后,当年的宋恭帝、如今的瀛国公为了避祸自愿出家为僧,去吐蕃精研佛法,终成一代高僧。晚年时,宋恭帝写下一首诗:“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诗中的林和靖指的就是林逋,宋恭帝写此诗可能只是偶有所感,然而却有不怀好意者在此诗上大做文章,认为这是宋恭帝有复国之意。当时正值元朝内忧外患之际,于是元朝皇帝便下令将宋恭帝处死,此时离南宋灭亡已经过去了40多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范仲淹推荐的张纶是谁 张纶生平简介

全文共 1629 字

+ 加入清单

范仲淹因母亲去世,决定辞官丁忧,但他手上还有重任没有完成。这件事在朝中也是引起了一番争论,后来刘太后决定让范仲淹回家守孝,然后由他推荐的张纶继续修晏,这样便可国事家事两全。不过张纶这个人物在《清平乐》中基本没什么戏份,作为被范仲淹推荐的人,张纶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那为了解决大家的疑惑,今天我们就来简单介绍下张纶,看看他的一生有哪些成就。1、文武全才

张纶年少时,便是家乡卓异任性的才子。进京“举进士不中”后,转任武职。公元1000年春节,下级军官王均反叛朝廷,在益州称帝。张纶随益州知府平叛。

平叛途中,官军遇到数百叛军据险抗拒。张纶接到知府全歼这股残敌的命令后,派人飞马禀告:“他们已是一股走投无路的穷寇,逼急了他们逼得狗急跳墙,不如安抚劝说他们归顺朝廷。”

知府采纳他的建议,对叛军采取强大的心理攻势。叛军果然人心惶惶,丢弃武器归顺官府。

官兵平叛后得意忘形,张纶的部下开始军纪涣散,“纵酒掠居民。”张纶为严肃军纪,将带头闹事几名军官斩首示众,稳定了益州民心。

因张纶平叛有功,当辰州(今湖南怀化市北)少数民族首领彭氏率部入侵内地时,张纶被朝廷任命辰州军政主官。张纶下车伊始,马上命令修筑“蓬山驿路”,使彭氏无法继续向内地进军,只得作鸟兽散。不久,彭氏卷土重来,张纶派人向彭氏等少数民族首领说明利害祸福关系,又出钱买回被彭氏等掳掠为奴的边民,再与少数民族首领们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刻石于境上。”2、兴利除害

因劳苦功高,张纶被朝廷委任为江淮制置盐运副使。他大胆改革盐税旧制,因地制宜增设“杭、秀、海三州”盐场,使食盐税扭亏为盈,当年食盐税增收一百五十万。两年后,增加贡米八十万石。他疏通沟渠,将太湖疏导入海,当年就使得官府收到百姓交纳的田赋六十万。他拓宽河道“以避覆舟之患”,又在漕河边加固巨石以稳固河堤。

在泰州(今江苏省泰州市),张纶与范仲淹有了首次交集。

1021年,进士出身的范仲淹凭出色的政绩调任泰州西溪盐税官。西溪因濒临黄海,常年遭海潮倒灌。唐朝时,李承曾修筑一条长达一百五十里的大海堤,取名捍海堰。范仲淹到任后,见捍海堰因年久失修,多处溃决,海水卤水淹没良田、毁坏盐灶,于是强烈多次请求张纶重修捍海堰。

张纶早有此意,与范仲淹不谋而合。他立即奏请朝廷任命范仲淹为兴化县令,全权负责重修捍海堰工程。朝臣中有人坚决反对,认为海潮生生不息,重修捍海堰后,必定导致积水成灾。张纶再次陈述利害:“海水涨潮时,十次中有九次海潮倒灌。捍海堰修好后,患涝灾的几率仅为十分之一。利益远远大于灾害,难道不该重修?”经过三次奏请,朝廷终于批准他“调四万余夫修筑”。

工程正在紧张有序进行时,范仲淹因母亲病故,辞官丁忧。张纶接替范仲淹,继续夜以继日施工。仅仅一个月时间,捍海堰重修工程顺利完工。泰州这片海潮卤水泛滥之地被“化为良田。”秋日丰收后,张纶宣布免除二千六百户人家拖欠的赋税。当地百姓感恩戴德,为他建造生祠,以表敬重和怀念。3、良心官员

张纶极富才能谋略,且一贯“为人恕,喜施予。”在泰州任职期间,他见漕卒(押运漕粮的士兵)因冻饿交加死者甚众,泪流满面感叹:“这完全是相关部门的过错,根本难以体现出官家和朝廷的仁政啊!”于是,他拿出俸禄,购买千件短棉袄,送给缺衣少食的漕卒。

张纶从政期间,两次代表朝廷出使契丹。他严守外交礼仪,不卑不亢,成为宋廷的形象大使。之后,他历任秦州和瀛州、沧州与颍州知府,在颍州知府任上病卒。

范仲淹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践行者,张纶虽是他的上司,却也是范仲淹政治主张的身体力行者。历史。素来是由人民评说的。人民对所有关心民众疾苦的官员,都会发自内心热爱并尊崇。因此,在《宋史》中,张纶虽然仅有七百来字的记录,在《清平乐》中,也只有提名不出镜的待遇,但都不妨碍他成为名垂青史的优秀官员。

【作者简介】许云辉,男,1984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云南省保山一中教育集团高级讲师。曾出版专著两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文章六十余万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金圣叹是个什么样的人?金圣叹生平简介

全文共 2739 字

+ 加入清单

金圣叹是明末清初人士,也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和批评家,可能不少朋友听说金圣叹就是从他批评《水浒传》、《西厢记》等作品中知晓的。从人物性格来看,金圣叹为人孤高,狂放不羁,当然批评家一般也都不太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不然也做不了这样的事。而金圣叹在古代小说批评领域地位几乎是最高的那一等,他点评的细致程度前所未有。这次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下金圣叹这个人物,看看他的生平如何。一、天下怪才金圣叹的悲哀

文学大家李国文先生写过一本《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道尽文人的各种“非正常死亡”,有内因也有外因,也道出文人的某些悲哀。

然而古代文人之死,最悲惨的莫过被统治者认为触犯了大忌,定罪腰斩砍头,让你永远闭上嘴,让你永远不能著书论说,严重者还要连累亲属,遭到鞭笞,定罪流放,籍没家产。

金圣叹,苏州吴县人,原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为金人瑞,字圣叹,其意:金人在上,圣人焉能不叹!

看来,这金圣叹是明末清初的一大奇才,真正有名气的文人,当他深知触犯了大清法律,被定罪杀头,妻儿也要被遣送发配到东北地区那个叫宁古塔的地方为奴时,这个倔强的金圣叹感慨地自问:“砍头是人生最痛苦的事,籍没是人世最悲惨的事,想想我金圣叹一生,这两件大事都让我摊上了,是不是有点太离奇了?”

性格是人生,金圣叹可以说是大智慧大聪明大学问之人,个中道德他焉能不知道?他是政治的牺牲品,是权力的牺牲品,与其说他在感叹,他在哀惋自己的不幸遭遇与悲哀的命运,还不如说他是在控诉这个时代。二、开西城,西子来矣

金圣叹生于明末,童年比较贫困,九岁入私塾读书,学习刻苦,因为穷人家的孩子没有资本,更没有资格“拼爹”,只能发奋读书。

但金圣叹读着读着,“走火入魔”了,偏离了“正轨”,喜欢上《西厢记》、《水浒传》,当时这两本书归入“诲淫诲盗”不正经之类,而金圣叹非要看看不正经到什么地步,讲了什么歪理邪说,还加了点评。

参与科举考试,他不走寻常路,比如岁试时,考题是《西子来矣》,其本意是以美人西施曲线救国之事来行文,而金圣叹写了一篇妙文:

“开东城,西子不来;开南城,西子不来;开北城,西子不来;开西城,西子来矣。吾乃喜见此美人矣!”

多么有趣的试卷,考官看了批复:秀才去矣!秀才去矣!

正因为金圣叹“每遇岁试,或以俚辞入时文,或以卷尾作小诗,讥刺试官。辄被黜,复更名入泮,如是者数矣”,而没能通过科举登上仕途,却等来明王朝灭亡。

到了清朝初朝,金圣叹已经江南一带负有盛名的才子,放荡不羁,他的才华与学识不是那些整日为应付八股文考试,借以中举走向仕途的“死学问”可比,而是真真切切地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或许也正是有真学问,真识见,令金圣叹笑傲不群,放诞不拘,不守礼教,不装模作样,不假清高。

金圣叹给学生讲经史的时候,出口连珠,内容遍涉经史百家,随口拈来,还旁及稗官野史,佛道典籍,无所不能,并且评论文学诗词,颇有见地,读书更是喜欢随手批注,也让坊间书商来翻刻他批注过的书籍来发财,形成了“金圣叹热”,读书人以收藏金圣叹批点的“才子书”为荣,可见当时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三、卷入哭庙案中的金圣叹

也正因为他放荡不羁,让他摊上事了。

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顺治帝去世了,遗诏传到江苏后,按照满清礼制,属于苏州府的大小臣僚都要云集到府治苏州,设奠祭吊大行皇帝。

吴县是苏州下属的一个县,该县知县叫任惟初,其人凶暴贪婪,对待黎民苛刻心狠,比如有拖欠钱粮赋税的农民,不问青红,一律下令用浸在粪池里的毛竹片抽打,受刑之后的人,无法站立,疼痛不止,老百姓对他又恨又怕,在老百姓心目中没有好印象。

吴县的秀才们深知老百姓被其酷刑虐待所苦,人人愤愤不平,很想找个机会向任惟初的上级、江苏巡抚朱国治反映情况,状告他的不法行为。

于是,就借这次机会,向巡抚反映问题,希望能够管管这个坏官,为老百姓出口恶心。

一百余秀才就相约聚到文庙,正议论此事,周边老百姓闻讯,很快人数上千,群情激昂,大家高呼驱逐任惟初的口号,开始了游行。

自古官官相护,上下勾结,并且这个任惟初很会孝敬顶头上司朱国治,所以彼此狼狈为奸,串通一气,怎么能让这些秀才生事。

朱国治不能拔出萝卜带出泥,牵连上自己,唯恐这些告状的秀才们把事情弄大,便把属于民事的小事上升到政治问题,以惊了大行皇帝灵位的罪名把为首的几个抓了起来。

秀才感到冤枉,第二天又组织起来,聚集到文庙喊冤诉理。

官府出动人手,又抓了十余个人,连同头一天抓的,一块押到江宁大牢中,严加审讯。

在审讯的过程中有人供出了这“哭庙喊冤”的主谋是名满江南的大文豪金圣叹。

这下更令官府有了充足的理由,把金圣叹下入大狱,前后又牵连了一些人,把重要的人犯定了一个“扰乱官府接遗诏”的大不敬罪名,判了死刑斩首,籍没家产,家属发配。

金圣叹也没有了圣明可叹,反而一切释怀了,临刑前,他的儿子到死囚狱中来送别。

金圣叹若无其事地谈笑自如,望着悲悲切切,哽咽流泪的儿子说:“小子,我有一个对子,不妨来考考你,看你如何对得。上联‘莲子心中苦’,下联你来对。”

这是一个谐音联,莲同怜,莲子就是怜子,蕴含了他一片爱子之心,而心中的痛苦,更与何人说?

他的儿子听了,早已经泣不成声,泪流满面。

金圣叹望着儿子反而笑了:“我说傻儿子,这有什么值得伤心得呢?还是让我教教你如何对对子吧。这下联应该是‘梨儿腹中酸’!”

梨是离,同样谐音字,梨儿也就是与儿诀别了,内心有着无尽的酸楚。

如此凄凉惨痛的场景,如此悲恸之极的心情,恐怕也只有金圣叹这种胸襟与才华,方能在生死离别之际,坦然又不失诙谐,敏捷又不乏机智,既表达了自己心灵深处的痛苦与情愫,又决绝看淡了一切。四、最后调侃,大有胡桃滋味

金圣叹知道自己必死,便写了一封信,托狱卒转交给家人,这个龌龊的狱卒反而交给了管牢狱的头目。

本来大家以为,这个金圣叹会为自己鸣不平,诉说蒙受的莫须有罪名,为自己辨解冤屈,或者痛骂世道,诽谤官府,便打开严肃认真地查看内容。

谁知一看内容,令人几近哭笑不得,但见上面写着:“字付大儿看:盐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得传,我无遗憾矣!”

这似乎也是对官僚与王法最大的讽刺。

一生嬉笑怒骂来表达自己非同寻常思想的金圣叹,分明预见到狱卒会把这封信交给上司,认真翻阅检查一个死囚的信件,从中找到罪名,便设计了一个富有调侃意味的内容,把这些人草菅人命的执政者“当儿”,开了一个金圣叹式的玩笑。

都说金圣叹一生行为放诞,举止言谈常常出人意料,十足一个人间另类,在临刑受死之前还能不失幽默地向权力,向那些给老百姓施以淫威的官僚了,以自己的方式,来进行讽刺,品尝一番遭受戏弄的滋味,如此洒脱,不由令后人对金圣叹的命运欷歔不已。

不知不觉中,窗外的雪停了,温一壶老酒,不由思味:在这个处处装正经的年代,金圣叹告诉我们,真正的人生不需要正经。

作者:陈二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历史上苻生有多残暴?苻生生平简介

全文共 2810 字

+ 加入清单

苻生是前秦第二位皇帝,即位时虽然只有20岁,但生性十分残暴,兽性毕露。苻生在位两年间,曾以残忍无比的手段杀人,害死自己的顾命大臣,而且更是连自己的家人也不放过,将妻子梁皇后给杀死。苻生算是古代最暴虐的皇帝之一了,其行为和想法都令人感到胆寒,那苻生为什么会在自己称帝以后就大开杀戒呢?他到底是经历了什么?下面就来介绍下苻生的生平,可以一起来了解下。

我国历史上,有几次民族大融合,其实就是几个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争夺统治权,各个民族加快进入中原的过程。这些时期,落后与先进、野蛮与文明不断撞击,社会变乱、生灵涂炭、经济凋敝,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悲惨的故事。

五胡十六国时期,有个前秦政权,他的第二任皇帝苻生,因为对图谶的迷信,不仅自己做了许多匪夷所思的荒唐事情,而且也给治下的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一)一个幼而无赖的独眼龙

论说苻生只是苻健的第三个儿子,而且生来仪容有缺,选谁做皇帝也不会选他。他不仅“幼而无赖”,而且性格暴躁、凶悍,连祖父苻洪也不喜欢他。

小的时候,祖父苻洪开玩笑,问身边的侍者说:我听说瞎儿只有一泪,信吗?

侍者说:当然。

苻生大怒,拔出佩刀向自己的面部刺出血,说:这也是一泪。苻洪大惊,就用鞭打他。

苻生说:我生性能忍受刀剑刺击,就是不堪忍受鞭打(他认为鞭打是一种侮辱)。

苻洪说:你要这样,我将让你做奴隶。

苻生说:我还不如石勒吗?(石勒,后赵皇帝,从奴隶到皇帝。)

苻洪对儿子前秦国主苻健说:这小子狂暴悖逆,应该尽早除掉他,不然,一定会导致家破人亡。

苻健正准备杀苻生,苻健的弟弟苻雄劝阻说:孩子长大以后自然就会改变,怎么能杀呢!

于是,苻生就活了下来。其实,还是做父亲的苻健心软,健全不健全的孩子都是自己的,怎么能说杀就杀呢?

苻生长大后越发生猛,能够力举千钧,勇猛好杀,确实也是个杀敌的好手。史载。东晋桓温攻打前秦时,苻生单骑冲入敌阵,前后斩将夺旗十余次,令晋军伤亡甚大。(二)因谶言暗示而上位

事情有时也很吊诡。没想到,本来是太子的苻苌战死后,苻健因相信了“三羊五眼”的谶言,竟把苻生立为太子。可即使这样,苻健也很不放心这个独眼狠角的儿子,他了解这个“凶暴嗜酒”的家伙,恐怕将来难以保全家业,临死时还“谆谆告诫”他说:酋帅、大臣如果不听命,可以逐渐杀之。

本来,五胡十六国时期,这些胡人要掌控政权,大多要祭出杀伐大旗,一方面来维持其统治,另一方面要树立权威。更有甚者,动辄就夷灭九族,片甲不留。不知道苻健此刻是不是在弥留之际心里失了主张,竟然忘记了自己的儿子本来就是个凶暴残酷之人,他要杀起人来,从来就不是一个两个就够数的,他要不搞出个杀无赦、血成河,怎么来稳得住自己的皇位?(三)上位后大开杀戒

苻生知道自己是怎么上来的,也当然就相信自己是上天注定的。因此,在这种上天感应说的指引下,他不仅对那些所谓的图谶、占星、民间谶言之说深信不疑、恐惧不已,有时更是以此为借口,大肆屠杀,直到杀得天下人人自危,到处揭竿而起。

第一杀,曲解星家,杀人禳灾。

事情是这样的:中书监胡文、中书令王鱼对符生进言说:经过占卜,不出三年国家就会出现帝王、皇后死亡,大臣被杀的事情。希望陛下能修德养性、体谅臣民来禳灾避乱!这本来是以占卜的方式,规劝苻生施行惠政,宽减刑法的。没想到符生干脆祭出了以杀祭天,祈求平安的招儿。

他说:朕与皇后共掌天下,皇后死了也就足以禳塞天象之变。毛太傅、梁车骑、梁仆射这些人也是受先帝遗诏辅政的大臣,把他们杀了,也就达到禳灾避祸的目的了。于是,苻生就下命令把这些人一股脑儿全杀了。

没过不久,苻生又以禳灾为由,杀掉了宰相雷弱儿及其九个儿子、二十七个孙子。雷弱儿性格刚烈耿直,他对赵韶、董荣败坏朝政的做法非常不满,经常在朝廷上公开指责他俩。所以赵韶、董荣便合起伙来向苻生进谗言,诬陷雷弱儿。雷弱儿是羌族首领,雷弱儿一死,羌族纷纷反叛。

第二杀,日食出现,再杀大臣。

一天,长安的天空突然出现日食。苻生以为这是天降异灾,相当恐惧。这时候,苻生又听信佞臣董荣的谗言,再次诛杀司空王堕,以求禳除日食可能带来的灾难。

第三杀,恐惧风灾,杀死谏臣。

这一年,“长安大风,发屋拔树,行人颠顿,宫中奔扰,或称贼至,宫门昼闭,五日乃止。”这大风狂刮不止,引起了苻生内心的极度不安。

于是,左光禄大夫强平劝谏说:这段时间的日食、风灾一场接着一场,都是因为陛下不能勤勉国事、天地气息不和引起的,希望陛下能够休养生息、仁爱百姓、礼敬公卿、减轻刑罚,这样不祥就会消除,神灵护佑,永保江山。

苻生一听就火了,认为是妖言惑众,竟把他从头顶凿穿而杀死。而这位劝谏忠臣不是别人,正是苻生的亲舅舅。听到儿子杀了自己的弟弟,苻生的生母强氏(皇太后)竟然忧恨而死。

第四杀,信梦及谶,再开屠刀。

一次,苻生梦见大鱼吃蒲草,又听到长安城里的谣言说:“东海大鱼化为龙,男皆为王女为公。问在何所洛阳东。”这个谶谣本来是因龙骧大将军苻坚而起的,他的宅第就在长安的洛门之东。但是,苻生把怀疑对象指向广宁公鱼遵,以为是姓鱼的篡夺他的帝位,于是就把太师鱼遵以及他的七个儿子、十个孙子全部杀了,这相当于灭了人家的香火。

本来,谶谣历代都有,和天象等一起,成了规谏君主改邪归正的机会。一般来说,通达的统治者会认为这是自然或上天对自己行为的警示,并由此而砥砺道德,反省过失。有的会利用这些机会,发布个罪己诏或者搞个特赦、换个年号什么的,以祈求上天原谅,甚至有的还会搞些为民服务的项目,以达到禳灾求福的目的。

但是,苻生却反其道而行,越是上天警告他,他越是要杀人敬天。为了弥补杀人带来的恐惧,他更是成天喝得酩酊大醉,以麻醉自己的神经,减轻害怕带来的痛苦。在这种人心惶惶的局面下,苻生的统治也就越来越岌岌可危。

对付恐惧的最佳方式就是组织起来、勇敢进行反抗。于是,在苻生醉里寻梦时,等候时机的苻坚就里应外合,与吕婆楼率麾下三百余人闯入内宫,把昏睡不醒的苻生安置到别处,废为越王,不久便将其杀掉。苻生临死时还饮酒数斗,在昏醉中脑袋搬家。

苻生在位期间,前秦的宗室、勋旧、亲戚、忠良几乎被杀个精光,许多王公为官者都以疾病为由请求回家避祸。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人们路上相见只是以目相对而不敢搭话。

苻生嗜虐成性,以杀为乐,其所作所为已经超出了一个正常人所能理解的程度,人性少兽性多,如果用现在的话说,苻生就是有严重的心理疾病,不能简单说他是个暴君,而是典型的精神病患者。苻生的天生残疾,带给他的是心理的极不健全,再加上当时少数民族的教化不足,皇宫里养成的頣指气使、率性所为,更使他在掌握了政权后,变得随心所欲、惨无人道。

虽然苻生这么做的目的是想通过暴虐的行为恐吓臣民,维持其皇权。但他不分是非、不分善恶,任意残虐生灵、屠杀无辜,必将会让幸存者团结起来、反戈一击。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在血雨腥风中,一次次的官逼民反、一次次的王权更迭、一次次的改朝换代……

【作者简介】乔永胜,致力于用现代视角检视历史人物,更多还原人性的写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卫子夫的生平都有哪些重大事件

全文共 359 字

+ 加入清单

卫子夫出生于汉景帝年间,名不详,字子夫,西汉平阳人(今山西临汾人),汉武帝刘彻的第二任皇后。大司马大将军卫青是她的弟弟,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是她的外甥,生有一男三女,男为戾太子刘据,女为卫长公主、诸邑公主、石邑公主。

卫子夫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以歌女身份入宫,第二年怀孕,因皇后陈氏多年不育,故被汉武帝刘彻封为夫人。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卫子夫生下刘彻长子刘据,得到汉武帝刘彻荣宠被立为皇后。在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的巫蛊之祸中,卫子夫母子等人遭江充等人陷害,不能自明,自杀。十八年后汉宣帝刘询以皇后礼重新厚葬她,追谥号曰“思”,建园置周卫,史称孝武卫思后。

在立为皇后的三十八年中,卫子夫将汉庭后宫管理的井井有条,同时推荐卫青、霍去病为汉效力,卫青、霍去病抵御匈奴内侵、拓宽汉朝版图,卫子夫可谓内外均有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纪念馆

全文共 689 字

+ 加入清单

彭真生平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纪念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纪念馆位于太原市文瀛公园文瀛湖南岸,占地10亩,建筑面积5820平方米。这里原是明清时期山西的贡院,1906年创办山西公立中学堂,1913年更名为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校。省立一中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是太原市暨山西省中共党团组织的诞生地,被称为山西革命史上的“南湖”,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五四运动时,省立一中的进步学生与其他学校的进步学生一起,与当局进行坚决的斗争,取得了胜利。高君宇、王振翼、贺昌、王瀛、张叔平、张友清、彭真等大批早期共产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就读于省立一中,并从事革命活动。1921年5月,以“唤醒劳工,改造社会”为宗旨的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在省立一中成立,这是山西省成立的第一个团组织。1924年5月,高君宇受中共北方区委和李大钊的委派,在省立一中建立中共太原党小组(后改为中共太原支部),这也是在山西省建立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2002年10月,山西省委、省政府于彭真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在此建起了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纪念馆。2010年4月27日,经中央同意,正式定名为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纪念馆。2002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2009年9月被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确定为国防教育基地。

2013年5月,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纪念馆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海子边东街99号(文瀛公园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