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赵匡胤结义五兄弟是谁【推荐两篇】

《信义兄弟》片中,是以倒叙和回忆的方式记述了孙水林这位正直的、深记信义二字的民工是怎样凭借自我的满腔正气及对世间好人多的坚信一步步成为包工头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赵匡胤结义五兄弟是谁,希望你喜欢。

浏览

3470

文章

2

篇1:赵匡胤结义五兄弟下场如何 赵匡胤华山结义五兄弟结局

全文共 1505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赵匡胤的结义无兄弟的事情,话说就是在这个华山的结义无兄弟了,那么这无兄弟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他们的下场到底是好是坏呢?这个问题什么的也都非常有意思了,也是非常值得探究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可以一起来学习学习!

有一件事情要先给大家说下,这个赵匡胤结义的并不是五兄弟,而是十兄弟,这个大家一定要清楚了,无兄弟是赵匡胤的亲身五兄弟,而且结义的是有十个的,所以这件事情也还是非常有意思的。那么今天就来说说这结义的十兄弟了,感兴趣的可以一起来看看。

宋初开国功臣特别是武将群体,远不如汉唐明三朝那么传奇,这也导致“义社十兄弟”不为人知,但他们是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代周建宋的基本力量之一,值得深入挖掘。

根据《宋史》、《东都事略》、《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料记载,“义社十兄弟”包括:赵匡胤、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等10人,最完整的记载出自两宋之交的李攸:

“太祖义社兄弟,保静军节度使杨光义,天平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兼侍中石守信,昭义军节度使兼侍中李继勋,忠武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中书令、秦王王审琦,忠远军节度使、观察留后刘庆义,左骁卫上将军刘守忠,右骁卫上将军刘廷让,彰德军节度使韩重斌(赟),解州刺史王政忠。”

赵匡胤与义社兄弟的关系有亲疏远近之差,石守信、王审琦、韩重赟三人最为密切,他们曾参与陈桥兵变,成为开国功臣,因此晋升很快,而其他七人并未直接参与兵变,与赵匡胤关系较为疏远,因此升迁最慢,籍籍无名。

1、石守信(928—984)

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后汉时隶枢密使郭威帐下,先后历任禁军亲卫都虞侯、亲卫左第一军都指挥使、殿前司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铁骑、控鹤四厢都指挥使,殿前都虞侯,殿前都指挥使,义成军节度使。

石守信长期与赵匡胤同在殿前司任职,是赵匡胤最信赖的部属兼亲信。陈桥兵变前夕,他奉命留京,策应赵匡胤进城,发挥重要作用,名列开国元勋(翊戴功臣)之首,升任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改兼归德军(宋州)节度使。

2、王审琦(925—974)

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后汉末投枢密使郭威帐下,先后历任殿前司铁骑指挥使、铁骑都虞侯、铁骑右厢第二军都指挥使、殿前司散员都指挥使、殿前司控鹤右厢都指挥使、铁骑右厢都指挥使、殿前都虞侯。

王审琦被赵匡胤称为“布衣之交”,他也是长期在殿前司任职,一直是石守信的部属。陈桥兵变前夕,王审琦与石守信一同留在京城作内应,名列开国元勋(翊戴功臣)第四位,升任殿前都指挥使、泰宁军(兖州)节度使。

3、韩重赟(?—974)

磁州武安(今属河北)人,后汉末隶枢密使郭威麾下,先后历任殿前司铁骑指挥使、殿前司控鹤军都指挥使。陈桥兵变时,韩重赟参与兵变,因功升任侍卫亲军司龙捷左厢都指挥使。

4、李继勋(916—977)

大名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人,后汉末隶枢密使郭威麾下,先后历任殿前司散员都指挥使、殿前都虞侯、虎捷右厢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领昭武军(利州)节度使。

李继勋在“义社十兄弟”中年龄最长,升迁最快,是第一个建节的,但后因犯错影响进步,被赵匡胤后来居上超越。李继勋并未参与陈桥兵变,因不属于开国元勋。

5、刘廷让(929—987)

涿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本名刘光义,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为避讳赐名廷让。后汉时投入枢密使郭威麾下,后周太祖时任侍卫司龙捷右厢都指挥使。

6、杨光义、刘庆义、刘守忠、王政忠4人

这4人可能没有参与陈桥兵变,不属于开国功臣,因此提拔较慢,杨光义、刘庆义最终官至节度使,但很可能是追赠,存世资料极少。

由此可见,若想仕途发达,实力和机遇固然重要,站对队伍,跟对领导也很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赵匡胤兄弟霸占两位“美女战俘”:小周后

全文共 3217 字

+ 加入清单

赵匡胤,是封建社会屈指可数的几位开明皇帝。他手握重兵,获取天下,骨子里却属于文人品性。赵宋开国,曾君臣相约,“绝不以言罪人”。这个文治胜于武功的王朝,冤沉海底的政治犯,相对少多了——岳飞的“莫须有”罪名,实在罕见。

和所有帝王一样,功成名就的赵匡胤也贪恋酒色,尤其他那位心胸狭窄、霸气十足的亲弟弟——赵光义,在对待被征服者方面,在处理漂亮女俘问题上,表现得极为下流无耻。赵氏昆仲分别霸占了两位著名的知识女性,两位女子,都是高级战俘,都是有夫之妇。一位,是后蜀皇帝孟昶的宠妃——花蕊夫人;另一位,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皇后——周薇,也就是“小周后”。两名绝色美人、稀世才女,就毁在赵匡胤和赵光义贪婪的手上。

先说花蕊夫人。有记载的花蕊夫人,至少四位。孟昶的宠妃名气最大,她原姓徐,也有说姓费的,蜀地青城人。可惜,红颜薄命,沦为风月场中的歌伎,孟昶四处选秀的时候,把她弄进了皇城。孟昶绝对是花花公子,《新五代史·后蜀世家》里说他:“好打球走马,又为方士房中术,多采良家子以充后宫。”恰巧,新进宫的徐小姐。也非常会玩。她的姿色和才艺令孟昶流口水,回时,还挖空心思找乐儿。比如,种牡丹、红栀子花儿,吃“月一盘”之类的新鲜薯片、制作“绯羊首”,建造水上的楠木、珊瑚宫殿避暑……有愿辄遂,当然快活。公元965年,赵匡胤6万大兵一到,他们就傻了眼。乖乖地踏上了进京受降的漫漫征程。

成王败寇,礼遇再周到也是“阶下囚”。尽管赵宋封孟昶做了秦国公、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其实,宋朝皇帝非常鄙视蜀地国君。孟昶太奢靡了。一只夜壶就用七宝镶嵌,不知吃饭喝水的器具该做成什么样子。虽说高官得做,孟昶没得意一个星期,就稀里糊涂地死了。《宋史·列传》说:“昶,数日卒。年四十七。太祖废朝五日,素服发哀。”

这边尸骨未寒,那边就开始拉扯死者的老婆了。赵匡胤召见他垂涎已久的花蕊夫人,为了装正经,还当众斥责这位女俘虏,秽乱宫廷,迷惑君主。花蕊夫人见过大世面。文采又棒,随口做了一首《述亡国诗》。这两行句子,早就进了中国文学史,而且很有地位。

诗曰:“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不卑不亢,有理有节——老爷们儿当家,凭什么把倒霉的过错记在俺小女子身上。我就是陪伴君王,照顾饮食起居的。寻开心可以,花银子可以,就是管不了朝堂上的军国大事。

赵匡胤是明白人,自然欣赏眼前这位绝色佳人,于是,顺理成章地收她做了自家小老婆。《宋史》绝不可能记载这些寒碜事儿,(《辞海》则明确地解释道:“昶,降宋后,(花蕊夫人)被掳入宋宫,为太祖所宠。”宠,自然不是简单的欣赏与倾慕;意思很明白:将人妻女,据为己有。

国土、臣民、财富,包括花蕊夫人这样的绝色女子,都是征服者的战利品。你再有才、再心高,又有什么办法呢?国家没了,一切等于零,男人都“爹死娘嫁人”了,何况是无依无靠的女人,她们只能变成案上鱼肉,任人宰割。似乎“为太祖所宠”,已属非常幸运了——皇帝起码没有践踏战俘的人格,反倒因花蕊夫人出色的胆气和才气,博得了更多的赏识。至于说,靠上新男人、新政权,花蕊夫人幸福与否?只有她自己知道。比较起来,活活儿戴上“绿帽子”的李煜,远不及过早咽气的孟昶。长期在老公眼皮底下、被赵光义强奸的“小周后”。更不如新恩满身的花蕊夫人。据传,花蕊夫人想替夫报仇,害死赵匡胤,苦无实据,只能姑枉一听。

下面。再讲被赵光义霸占、惨遭凌辱的一代“美女兼才女”——小周后。

李煜和小周后是一对天生的浪漫派。本来,李煜有一位结发妻子,可惜,年纪轻轻,死了。他第一个老婆叫周蔷,小名娥皇,史称“大周后”;第二个老婆叫周薇,小名女英,史称“小周后”。两位绝色女子恰恰是亲姐妹。大周后还卧病在床,李煜就开始惦记自己漂亮的小姨子。陆游在《南唐书·昭惠传》里记载:重病的大周后见妹妹出现在皇宫里,非常诧异。为什么妹妹来探亲,自己不知道呢?她故意试探道:“你什么时候来的?”年仅15岁的小妹妹随口答道:“来的很多天了。”一句话,漏了!此前,已经盛传皇帝和周薇私通。李煜还写了一首著名的《菩萨蛮》,刻画小姨子如何“剡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如何“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这首黄色小调很快传到坊间,成为当时人人传唱的流行歌曲。

大周后立刻猜到了八九分,她悲愤而绝望地扭过脸去,至死没再看皇帝一眼。对于李煜来说,死老婆称得上雪中送炭的大好事。他假惺惺地办丧事、写祭文、立石碑……出完殡,便迫不及待地过起了花天酒地的生活。

968年,即大周后病逝三年之后,李煜欢天喜地地娶了如花似玉的小姨子。那年,小周后刚刚18岁。

等待这个小女孩的是一段短暂的荣华富贵。帝王之家有的是金银珠宝,经得起后宫“可劲儿造”。小周后不但可以和皇帝写诗作词、唱歌饮宴。还抱着极大的“洁癖”到处熏香,她发明的“鹅梨蒸沉香”是颠鸾倒凤的必备品,起码有情调,刺激性欲,取名“帐中香”。小周后酷爱绿色,无论梳妆打扮,还是行动起居,都“绿”成了“化不开”。夜夜笙歌,简直美到了九霄云外。可惜,好景不长,赵匡胤的军队开到了。开宝七年,也就是974年,金陵城破,南唐政权彻底完蛋了。

976年,元宵节刚过,李煜便含着悲凉的泪水,率领臣子、眷属,跪在了汴梁明德楼外。赵匡胤没要他的命,封了个“违命侯”的虚职,养起来了事。小周后也得了个称号“郑国夫人”。孔子说:“郑声淫”,想必郑国夫人也不是什么好玩意儿。

阶下囚,做不了发烧友了,只能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如果这样稀里糊涂地混一辈子,也算善终,但是,灾难说话就来。原因之一:李煜乱发感慨,天天泡在精美的诗词里,抒发亡国之痛。之二,小周后长得太迷人,以致倾人国、倾人城。尤其叫新政权的头头儿看在了眼里,大祸不远了。

976年深冬,赵匡胤在“烛光斧声”中蹊跷地死去,暴病而亡还是蓄意谋杀,至今是个谜。皇帝换人,无关亡国奴痛痒,偏偏新登龙廷的赵光义是个粗暴专横的超级色狼。他早就对小周后流淌口水了。

即便泡妞,也不像哥哥赵匡胤那么有风度,赵光义自视“胳膊粗”一一老子想谁就是谁。反抗?霸王硬上弓。看来,小周后并不驯服,宋家皇帝则毫不犹豫地使用了“铁腕”。灾难起于978年元宵节,止于当年乞巧节。长达半年之久,孤苦伶仃的小周后被赵光义连续强奸。

这段屈辱的故事,的确惨不忍闻。喜气洋洋的元宵节,把小周后强行滞留在皇宫里。夜不归宿。显然,不合成例。李煜可怜巴巴地张望,心急如焚地探听消息。他根本就不敢进宫找人,黑暗的阴云笼罩在头上。他越来越感到不祥。15天之后,一乘轿子把形容憔悴的小周后抬回来。女人看也不看紧随身后、问长问短的丈夫,一头扎在床上,痛哭、大骂……

李煜何等聪慧,他呆呵呵地站在床前,羞愧、悲愤、恼怒……可是,一个亡国之君,又能怎么样?即便绿帽子醒目地戴在头上,也得屈辱地接受。三千里地山河都丢了,枕边的女人又算什么?李煜活着就为受罪来的!

宋朝人王銍在《默记》中说:“(小周后)随命妇入宫,每一入辄数日。而出必大泣,骂后主,声闻于外。后主多婉转避之。”同时代,假托无名氏画了一幅《熙陵幸小周后》。熙陵,即指赵光义,他死后埋在河南巩县的永熙陵。明朝人沈德符绘声绘色地描述那幅画:“太宗戴幞头,面黔黑,而体肥。周后肢体纤弱,数宫女抱持之。周后有蹙额不胜之态……”

做了亡国奴,男人都无可奈何。女人又能怎样?只能逆来顺受。想必,皇帝强奸妇女,不可能找画家当场“写生”,这些栩栩如生的画面与文字,都是想象出来的东西。但是,小周后被摧残虐待,已是不争的事实。

当年七月初七,李煜42岁生日,无限凄婉。当晚,皇帝赐酒。其中搀入“牵机药”,李煜喝下之后,四肢痛苦地抽搐、颤抖,最吓人时,头和脚抵在了一起……他流着眼泪,死在了惊恐万状的小周后怀里。可怜,一代词人,就这样离开了这个爱恨情仇的世界。“元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空余小周后了。没有确切记载,她和赵光义究竟后文如何,只知道。李煜遇害那一年,周薇也步其后尘,香销玉陨了。享年28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