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贵族精神指什么【实用三篇】

“百姓”一词在现在并没有什么其他的意思,就是指普通的人名群众。但是在战国以前,这个词却有着跟现在相反的意思。下面我们就来说说”百姓“这个词。

浏览

7082

文章

3

篇1:贵族精神指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贵族精神?

全文共 1867 字

+ 加入清单

如今我国很多有钱的人家都会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英国或是欧洲的其他国家的贵族学校学习,希望在他们毕业之后也能成为贵族。但是他们发现,即便是英国最好的学校,伊顿公学的学生们也是睡的硬板床,吃着粗茶淡饭,每天还要接受着非常严苛的训练,甚至要比一般的贫民学校更加吃苦。很多人都以为,贵族就是过着舒适奢侈的生活,生活各方面都是最好的,然而这么去理解的话是大错特错。很多人怎么也不会弄明白这些苦行僧式的生活同贵族精神究竟有何联系。其实这一点也不稀奇,因为西方所崇尚的贵族精神不是暴发户精神,而是一种以荣誉、责任、勇气、自律等一系列价值为核心的先锋精神。富与贵不是一回事

世界著名的贵族学校要实行如此严格和艰苦的军事化训练,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律精神。真正的贵族一定是富于自制力,一定是有强大精神力量的,而这种精神力量需要从小加以培养。

伊顿公学也确实用这种方式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人物,比如打败拿破仑的威灵顿将军,就是伊顿公学的高材生。威灵顿是世界军事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他在和拿破仑进行决战的时候,曾经留下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

当时他冒着炮火在前线观察敌情,他的参谋多次劝他早点撤下去,因为前线太危险,可是威灵顿就是不动,参谋只好问他,您万一阵亡了有什么遗言?威灵顿头也不回地说,“告诉他们,我的遗言就是像我一样站在这里。”

我们现在大部分中国人所理解的贵族生活就是住别墅、买宾利车、打高尔夫,就是挥金如土、花天酒地,就是对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实际上,这不是贵族精神,这是暴发户精神。在我们中国人的概念中,贵族学校就应该享受贵族般的条件,有贵族样的生活。

但是英国贵族学校的学生睡的是硬板床,吃的是粗茶淡饭,每天还要经过非常艰苦严格的训练,这甚至比平民学校还要辛苦。在大多数中国人的意识里,富与贵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但事实上这是两回事儿。富是物质的,贵是精神的。哈里王子在阿富汗服役

贵族精神,首先就意味着这个人要自制,要克己,要奉献自己,服务国家。英国的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毫无疑问,是贵族。

英国皇室把他们送到陆军军官学校去进行学习。毕业后,哈里王子还被派到阿富汗前线,做一名机枪手。英国皇室知道哈里王子身份的高贵,也知道前线的危险。但是他们公认为国家奉献自己、承担风险是贵族的本职,或者说是本分所在,是理所当然的。

英国二战的时候有一张照片流传得非常广,当时的英国国王爱德华到伦敦的贫民窟进行视察,他站在一个东倒西歪的房子门口,对里面一贫如洗的老太太说:“请问我可以进来吗?”这体现了对底层人的一种尊重,而真正的贵族是懂得尊重别人的。

1793年1月21日,在巴黎的协和广场,一个即将被处死的囚徒,上断头台时不小心踩到了刽子手的脚,她马上下意识地说了句:“对不起,先生。”

而此刻她的丈夫路易十六,面对杀气腾腾的刽子手,留下的则是如此坦然高贵的遗言:“我清白死去。我原谅我的敌人,但愿我的血能平息上帝的怒火。”

几分钟后,路易十六及皇后便身首异处。两个世纪之后,时任法国总统的密特朗在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的庆典上真诚地表示:“路易十六是个好人,把他处死是件悲剧……”

1910年10月28日,一位83岁高龄的老人,为了拯救备受煎熬一生的灵魂,决意把所有的家产分给穷人,随后他离开自己辽阔的庄园出走了,带着聂赫留朵夫式的忏悔,最终像流浪汉一样死在一个荒芜的小车站……他就是俄国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

多年后,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在评价托尔斯泰时这样感慨道:“这种没有光彩的卑微的最后命运无损他的伟大……如果他不是为我们这些人去承受苦难,那么列夫·托尔斯泰就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属于全人类……”

这几位主人公尽管命运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贵族。真正的贵族精神,应该有三根重要的支柱:

一、文化的教养,抵御物欲主义的诱惑,不以享乐为人生目的,培育高贵的道德情操与文化精神。

二、社会的担当,作为社会精英,严于自律,珍惜荣誉,扶助弱势群体,担当起社区与国家的责任。

三、自由的灵魂,有独立的意志,在权力与金钱面前敢于说不。而且具性与道德的自主性,能够超越时尚与潮流,不为政治强权与多数人的意见所奴役。

贵族这一无论是在称谓还是实质性的确认,都必须是与其品德、学识、行为相符合的。否则,即使其权倾天下,富可敌国,亦不能进入贵族的行列中。贵族的真正意义是指其在精神和高尚行为上的拥有。

贵族精神的高贵之处,那就是干净地活着,优雅地活着,有尊严地活着。他不会为了一些眼前的现实利益,去背信弃义,去不择手段。

基于这样一种意义上来讲,精神的贵族和所谓富有之人应该是没有关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宋襄公究竟是太蠢还是有贵族精神?其实宋襄公另有目的

全文共 1842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宋襄公,很多人对他争论最大的事情,就是他与楚国之间的泓水之战了。宋襄公坚持等到楚兵过河列阵之后再出战,却被楚军打的大败,第二年就伤重身亡了。而对于宋襄公的这种举动,支持的人认为,春秋时期就是这种贵族精神影响着人们,各自打仗其实都和宋襄公一样,并没有到你死我活的地步,但是反对的人认为,打仗的时候没有人会在意你是否有贵族精神,打仗要的结果自然就是胜利,是宋襄公固守那些老套愚蠢的所谓的仁义,才导致了失败和死亡。那么究竟宋襄公到底是愚蠢还是仁义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1、宋襄公泓水之战的结果

宋襄公当年的所作所为,在后世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宋襄公这个人讲仁义,有“贵族精神”。他在和楚国打仗的时候,他的宰相同时也是他哥哥的目夷让他在楚军渡河的时候发动冲击。因为军事书上写有“半渡而击之”这样的话,但宋襄公不同意。当楚军渡过河以后,目夷又劝宋襄公,应该等楚军混乱的时候发动冲击,这样人数少战斗力有限的宋军才有机会。但是宋襄公依然不同意,要等到楚军摆好阵势以后才和楚军打。

最终结果是宋军大败,宋襄公受了重伤,而且不久就去世了。

不过,就算如此,宋襄公也认为他没有错。打败后他说,一个仁德的君王,不能打受伤的敌人和年纪大的老人。所以,怎么可能在别人没有摆好阵的时候,就上前打击呢!

对于宋襄公讲的这个仁德,有人认为是宋襄公坚持理想,坚持信念,是一种贵族精神的体现。不过伟人却认为,宋襄公这仁义,是一种蠢猪式的仁义。

那么,究竟该怎么理解宋襄公的这种仁义呢?

我认为,宋襄公其实并不是什么仁义,宋襄公体现出的是一种自私和霸道。有两点可以证明。2、一是宋襄公假让国

宋襄公在当国君之前,他有过一次让国的行动。本来他是宋桓公的嫡子,按照那时候的规矩,有嫡绝对不会立庶。但是他在这时候却主动提出,他要让位与庶兄目夷。说目夷贤明仁义,又是长兄,应该得国。

当宋桓公把这话告诉目夷以后,目夷坚决反对,并且为了避免宋襄公推让,主动逃到了别的国家。宋襄公不得已,才当了国君。

那么,宋襄公真的认为目夷贤明仁义,应该主持国政吗?并不是。实际上,宋襄公在当国君的时候,当时他想称霸诸侯,目夷反对他;他想和别国打仗,目夷反对他;和楚国作战的时候,他也不听目夷的劝告……这就奇怪了,既然宋襄公认为目夷贤明仁厚,就应该听目夷的劝说,就应该把国事交付给目夷裁决。但是他从来没有这样做过。

由此可见,他并没有真的认为目夷贤明仁德,不过当时做做样子而已。3、二是宋襄公真称霸

我们看看齐桓公称霸与宋襄公称霸有什么区别。

齐桓公是第一个称霸的人,虽然他称霸了,但是他对外宣传的口号是“尊王攘夷”。就是说,自己之所以要这样做,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权威,为了维护周礼的尊严,为了打击周边的少数民族入侵者。

但是宋襄公的称霸,可就是真的称霸。他除了最初帮助齐国公子昭打回齐国,继承国君之位,这件事基本上还算是正义以外,他做的其它事情,就没有正义可言了。比如他召集诸侯会盟,他的实力太小,影响力有限,同时又没有什么会盟的纲领,因此大国当然不会来,于是他就对那些小国下手。他扣押滕宣公;又把鄫国国君当作祭品,押到睢水边祭祀;接着他又因为曹国不听他的,攻打曹国。

宋襄公所做的所有的一切,其实都是为了给自己树威,让自己霸道有威望,然后大家认可他是霸主。

中原并没有大国认为他是霸主,没人理睬宋襄公。南方的楚国一向不服中原国家,以前齐桓公称霸的时候,把齐桓公没办法,只好认怂。但是宋襄公想称霸,楚国就有借口了,所以就打宋襄公。又没人帮助宋襄公,因此他就被楚国抓起来了。后来在鲁国的调解下,楚国才把宋襄公给放了。但放了以后,宋襄公并不引以为戒,继续称霸,所以就发生了宋楚之间的这一场“泓水之战”。最终宋襄公打败,自己也受伤去世。

由此可见,宋襄公所做的,就是一种赤裸裸地谋求自己利益的称霸行为,并没有什么“贵族精神”可言。

那么,宋襄公其实并不是真仁义,而是假仁义,他的行为是赤裸裸的称霸行为,为什么在泓水之战的时候,却要做出那些“仁义”的表现呢?

其实,这也是宋襄公“运作名气”的表现。就像当初他让位给目夷、送公子昭回国夺位,让他获得了很大的“名气”以外,他明白,对于他这样一个小国国君来说,要靠打仗称霸,明显是办不到的。要实现这个目标,唯一的办法,就是要“运作名气”,而坚持“仁义”,就是运作“名气”的做法。有个“名气”,他才可能有号召力。就算被打败了,但是号召力依然在。

由此可见,“仁义”不过是宋襄公实现野心的一个工具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从张良身上看贵族精神有哪些?

全文共 1275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上的张良,可以说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经历过战国末期、秦朝、汉初三个年代,而且都是动乱频繁的时代。他出身贵族,却又不像是很多所谓的贵族子弟那样不学无术,相反,他被称为一代“谋圣”,眼光与智慧不言而喻。他有骄傲的资本,却从不张扬,功成身退,不恋栈权势,终于保得这一生善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从张良的身上,能够显示出哪些“贵族精神”。

张良是贵族出身,他的父辈“五世相韩”,称得上“国相专业户”了。但出身贵族并不代表一定具有“贵族精神”,衣冠禽兽、纨绔子弟大有人在。放眼历史,贵族精神就如钻石般可贵,它只属于极少数人,而张良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我看来,“贵族精神”有以下四点涵义:

一、担当:铁肩担道义,敢为天下先!

秦灭六国,仇恨秦始皇的六国人士多如牛毛,比张良有实力的不在少数,但为何只有他舍身刺杀秦始皇?

其实,张良小日子过得不错,家里还有三百奴仆,完全可以关起门来当个富家公子,可他却散尽家财,去做那一笔有去无回的买卖。虽万千人,吾往矣!

后来的复韩、灭秦、兴汉,张良同样担当起自己的那份使命,从无推卸。

贵族贵族,你凭什么就比别人“贵”?不是因为你生得比别人好,而是你担得起比别人更大的责任!

二、从容:处变不惊,大家风范

王安石有诗曰:“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于此每从容。”说的正是张良。

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中,经历了太多的危难,但只要有张良在,他总能一次次化险为夷,鸿门宴、下邑画策、急封雍齿等等,片言只语间转危为安、反败为胜,都是张良的拿手好戏。

“从容”二字体现的,是能力,更是涵养。

三、包容:谋大事者,不拘小节

刘邦这个人优点很多,缺点也不少,单说喜欢骂人这一条,就让人受不了。有一次,陈平直言不讳地批评刘邦,大意说,大王对人太无礼了,所以那些有节操的名士都跟了项羽,而像我这样没有节操、贪图富贵的小人才来投靠大王……听听,这还了得!

刘邦的这种作风,身为大贵族、大名士的张良当然看不惯,但他可以去包容,去适应,只因为刘邦是最合适的人,平天下没他不行!

张良也不像韩信那样,因为自负才华,而耻于与灌婴、樊哙这样的“大老粗”为伍。既然合作,就要学会“和其光,同其尘”,张良深通其理。

四、自由:高下在我,来去随心!

相比前三条,这一条尤难做到。苏东坡曾说李白是“戏万乘若僚友”,意思是李白把皇帝当同事、朋友一样相处。在精神世界,李白确实达到了这样的高度,但在现实世界,只有张良真正做到了。

张良和刘邦,名为君臣,实则师友。刘邦虽以轻侮臣下为乐,对张良却是言必称“先生”或“子房”,始终礼敬有加。对于张良这样高贵的灵魂,即便是刘邦,也要不自觉仰望的。

甚至骄傲如项羽,似乎对张良也表现出特别的重视。彭城之战前,几乎是张良说什么他信什么,这不能不说是张良的厉害之处。

真正的贵族精神,不会屈从于任何人,包括帝王。能让他屈从的,只有内心的信念和人生的理想!这一点,别说陈平,萧何、韩信也都做不到。

所以,后世才有了裴松之那句著名的断语:“张子房青云之士,诚非陈平之伦。”

结语:担当是态度,从容是实力,包容是心态,自由是境界。人生在世,可以没有贵族的身份,但一样可以拥有“贵族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