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写作指导优秀5篇

浏览

386

文章

5

篇1:写作指导:记叙文的九种起始方式

全文共 3475 字

+ 加入清单

2021中考写作指导记叙文的九种起始方式

——用独特的起始形式,引导笔下的故事闪亮登场

好的文章要想让读者感兴趣,首先要保证我们讲的,是别人未曾听说的新故事,其次就是以别开生面的形式开始这个故事。

有哪些起始形式,会让读者感兴趣呢?

一.

这种开头形式,直白地说,就是抛开故事的开端,从故事中间的某个点写起。作者运用进行时态,开门见山地直接描绘某个人物,以某种独特的行为和状态,在一个特定环境中干什么。

这个人物,可以是主要人物,也可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人物。可以是作者自己,也可以是别人。在描绘特定环境和人物行为过程中,暗藏当时的时间和地点。

例如:

穿过小区,越过欣荣路,拐上武昌街,远远望见大元诊所的门开着,七十多岁的吴妈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那颗紧张得几乎要崩裂的心终于稍稍放松了几分。这时她才发现自己竟一口气跑出了四站地,早已累得上气不接下气。至于身边翻涌的滚滚热浪,以及一路上那些奇异不解的眼神,她似乎全然不知。

这段文字,作者抛开故事的起始阶段,直接描绘吴妈向大元诊所奔跑的场景。独特的行为状态:七十多岁的老人,焦急、不顾一切地狂奔。特定的环境:烈日炎炎,热浪翻滚。小区——街道——诊所。一路奇异不解的眼神。整体要讲一个怎样的故事,不知道,只写了这个环节吴妈正在干什么。

又如:林海音的《窃读记》,开头也是采用这种方法写的——

转过街角,看到三阳春的冲天招牌,闻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声音,我松了一口气,放慢了脚步。下课从学校急急赶到这里,身上已经汗涔涔的,总算到达目的地——目的地可不是三阳春,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

二.

就是落笔先写结果,不是用概括性的语言把结果告诉大家,而是描绘一个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环境,事件结果出现时呈现的场景。

例如:

“王小菊考上北大了!王小菊考上本大了!”九月初第一个周末的傍晚。偏僻、贫穷、荒凉的上洋村原始的平静,突然被村长的儿子打破了,他从城里放学回来,一进村就高举着大红的录取通知书喊开了。这则喜讯,如同一缕春风,瞬间给这个死气沉沉的村庄,染上了一层新鲜的绿色。

再如:

大年初一的早晨,天刚亮,迫不及待的鞭炮便把幸福小区的天空渲染得喜气洋洋。新春第一缕朝阳金灿灿的落在58号楼三单元的大门上。住在三楼的孙子孝老人,倚着大铁门,无声无息的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地望着太阳升起的地方,永远地停止了呼吸。眼角,两滴浑浊的老泪,结成两颗冰晶,宛如一个冒号,后面省略着他要诠释,但又不知怎样表述的内容......

三.

我们要写的事件,带给你的全新感受是什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全新的认识?叙事前进行认真而深入地思考,把它用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写出来,作为叙事的开始,这就是我所说的“独特认知”先入为主式开端。必须注意的是,这种认知一定是全新而深刻的、与众不同的。

例如:

《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又如:给鲁迅的《孔乙己》换一个这样的开头——

不要盲目地相信,命运总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其实绝大多数人的命运取决于他生活的那个时代。

再如:给《骆驼祥子》换一个这样的开头——

对有些人来说,为了理想而忘我奋斗,不过是给自己一个负重奔跑的理由,他的未来,早在出生之前就已注定。

四.

以描绘某一具体事物的状态和行为为主要内容,勾画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描绘这个环境的直接目的,是为了突显这个事物的一种或两种最主要的精神品质。在描写过程中,始终以这个核心事物为描绘对象,绝不提及相关人物一个字。写作时一般要运用比喻和拟人,暗示读者,这里书写的绝不是一个没有思想情感的物。

选取这个事物要符合以下标准:1.选择的事物与下文要写的人物具有相似性;2.物的状态与人的状态具有相似性;3.物的行为与人的行为具有相似性;4.物的品质与人的品质具有相同性。

例如:下文要写一位默默奉献,慈爱、公平的老人,文章的开头——

春雨,迈着缓慢的脚步,无声无息地来了。她轻挥着迷蒙细腻的雨幕,均匀的抛洒。高山不多,洼地不少,公园不密,角落不疏,鲜花不近,小草不远....似乎大地上的一切生灵都是她亲生的儿女,只有当她确信——每一寸土地她都滋润过,每一根藤蔓她都凝望过,每一片细叶她都抚摸过,她才会留下一份无言的祝福,带着一份份沉甸甸的牵挂,蹒跚而去......

再如,下文要写一个心灵圣洁的小女孩,文章开头如下——

雪,洁白洁白的雪,突然就跑到了窗前。六角形的花瓣,娇小玲珑的造型,冰清玉洁的色泽,顽皮灵动的身影,澄澈亲近的眼神......诱引着一双双慈爱的手,慢慢地伸出想做一次醉心的爱抚和呵护,又心悸地停在空中然后慢慢的缩回,因为那上面沾满了太多的世俗,哪怕是瞬间的触碰都会伤害雪花那毫不设防的稚嫩和清纯。这一刻,天地之间,那些驱之不散的滚滚红尘也似乎感受到了自己面目的狰狞和内心的猥琐,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剩下这荡涤灵魂的雪的精灵,漫天飞舞。

五.

描绘事件发生的环境,竭尽全力突出环境的恶劣,以恶劣的环境反衬,凸显主要人物的精神品质——原理是,环境如此恶劣,主要人物还能克服困难,坚持做高尚的事,就会让读者更深的感受他那种深入骨髓的品质。但必须注意的是,这一段的唯一任务是“布景”,绝不出现主要人物。环境中要暗含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例如:

十二月的风,像一群饿狼,哀嚎着在金县的大街小巷东一头西一头的乱撞。地上到处都是冷森森的寒冰。被风卷起的雪粒子,仿佛是大漠里肆虐的沙尘暴,旋转着,翻滚着,打得人睁不开眼睛。不到三个小时,气温陡降至零下36度,整个小城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冰箱。

再如:

下午两点,燃烧的太阳,将滨城的空气煮沸了。滚滚的热浪汹涌着,澎湃着,蒸煮着大连的每一座楼房,每一条街道,升腾的暑气模糊了人们的视线,远处的风景似乎全变成了海市蜃楼。柏油路融化了,散发着刺鼻的油味。一片片漆黑的油污流淌的痕迹,弯弯曲曲,让人们轻易地联想到流浪者的眼泪,或者是静脉曲张。

六.

落笔描绘一个特定的时间,主要人物在某个地点,做什么。这部分极力表现主要人物生活状态的平静、安稳。接着突然出现一个人,或者突然出现一种声音、或者突然出现一种不同寻常的状态等,引出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

例如:

星期天的下午,张娟半躺半卧地倚着沙发,一边听轻音乐,一边慵懒地享受着空调的清凉和周末的悠闲。突然,电话铃响了。“你妈让车撞了,现在正在长春路医院抢救!”电话那边的声音由于焦急,变得颤抖而沙哑。突如其来的噩耗,一下子将张娟打蒙了,一切都来不及想,她穿着拖鞋便冲出了家门。

再如:

周三下午,高三二班的全体同学坐在教室里上自习课。大家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没有一个人讲话,也没有一个人走动,教室里静悄悄的,平静而祥和。“地震了,地震了,请大家沿着安全通道快速离开教学楼!”墙上的广播突然打开,随即钟楼上的警报声刺耳的响起来。同学们像潮水一样涌出教室,沿着楼梯,向教学楼外奔去。

七.

所谓的逆向起笔式,是指欲赞先贬,欲东先西。写出来的内容和一般人写的内容正好相反。

例如:《我的爸爸》

运用正向思维写出来的开头是:爸爸是一个极其坚持原则的人,我爱我的爸爸。

运用逆向思维写出来的开头是:爸爸非常死板教条,我一直很讨厌他。

再如:《谎言》

运用正向思维写出来的开头是:恪守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小我就讨厌撒谎。

运用逆向思维写出来的开头是:撒谎,是人生的必修课。懂得撒谎,善于撒谎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

八.

就是用最简洁、平实的语言,表达一个最寻常的意思,等你读过,才发现,这个平实的句子,别有深意。

例如下面的开头:

1.世界上的事,总有例外。

2.任何人,如果你仔细品味,都仅仅是一个人。

3.我家的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4.人总是执着地追求结果,到最后才发现,生命中最珍贵的是过程——那些当初让自己苦不堪言的过程。

九.

写作内容,是作者经历下面要叙述的这件事带来的感受:对人的忍受、对事的感受、对时间的感受、对地点的感受、对起因的感受、对过程的感受、对结果的感受、对事件带来的影响的感受。写出来的感受来自两个角度,读起来自相矛盾。

例如下面的开头:

1.那一年,是我人生中最漫长的一年,也是最短暂的一年。

2.我有一个苛刻而宽容的爸爸。

3.那是一个终生难忘的地方,也是一个最容易忘记的地方。

4.当年我学过钢琴,每每回忆起来,那个简单又复杂的过程就会清晰地出现在我的眼前。

5.九三年,我收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个结果令我骄傲,也让我痛苦了一生。

其实,这样的开头还有很多种,我们要边读、边研究、边积累。上面的几种方法,是在写作中经常运用的开头形式,这里整理出来,供关注这个问题的朋友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写作指导 ——写人记叙文必备基本功:明明白白写外貌

全文共 5045 字

+ 加入清单

作文课上,老师经常告诉我们:写人的文章必须写外貌。老师把“必须”两个字特别加以强调:凡是写人的文章,不写外貌,如同让一个没有头的人在路上行走。

可见外貌描写对写人记叙文的重要性,那么外貌怎么写好呢?

一、外貌包括哪些内容

外貌描写,又称肖像描写,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物整体:年龄、身高、体重、体形、气质(神韵)。

(二)人体局部:头发以及各种部位、器官的形与态(头、脸、额头、眉毛、眉头、眼睛、睫毛、鼻子、鼻头、鼻孔、颧骨、两腮、人中、嘴唇、嘴角、牙齿、舌头、下颌、胡须、痣、青春痘、酒糟鼻、疤痕、脸颊、耳朵、脖子、喉结、肩、背、胸、腹、腰、臀、手臂、手、腿、膝盖、脚踝、脚等。

(三)衣着:帽子、围巾、丝巾、上衣、衬衫、毛衣、裤子、裙子、内裤、腰带、鞋、袜、风衣、大氅、披风、围裙、套袖等。

(四)装饰物:各种头饰、耳钉、耳环、眼影、假睫毛、腮红、唇膏、唇线、项链、项圈、领结、领带、胸针、臂镯、手镯、手链、指甲油、假指甲、脐环、脚链等。

(五)携带物:手上举的、托的、握的、提的、推的、拖的、拉的、夹的;头上顶的;肩上扛的;背上背的;怀里抱的、腋下夹的、胯下骑的、脚下踢的。

外貌描写常常和神态描写交融在一起,很多人往往把神态描写与外貌描写混为一谈。能够表现人物心理、情绪、情感的神情,属于神态描写。例如:脸红一阵、白一阵;那眼神像两把刀;一张脸始终挂着甜甜的笑。

二、外貌描写具有鲜明的目的性

正常人物的任何行为都有其明确的目的,刻画人物外貌的首要特点,就是具有鲜明的目的性。

(一)以寻人为目的。写寻人启事,目的是要找回丢失的人,所以要本着实事求是,越细腻越好,年龄、身高、体重、体形、各种器官特征、服装、饰物、携带物要逐一描写,忌笼统。在写作过程中,这样的外貌描写,几乎没有。

(二)以人物外在独特的“形”象征人物内在的“神”。写作时必须根据“神”的特点,有选择的刻画人物肖像,写出来的各部分的“形”要高度统一,不能表现“神”的“形”一句也不要写。

例如,表现一个人内在品质的正直,在外形上要围绕“正”、“平”、“直”三个字,有选择地进行刻画:

他的头发根根上指,绝无一根稍作弯曲。眉毛、眼睛、胡须、嘴巴、肩膀像五条平行的水平线。鼻子、脖子、脊梁、双腿坚挺如钢,垂直中正,不偏不倚,似乎整个人体都由横和竖组成的。

又如,表现一个人的圆滑:

杨阿姨,长着一头如水的秀发。一张脸圆圆的,整个面部轮廓不见一丝棱角。眉毛弯弯的,眼睛弯弯的,嘴角弯弯的,好像抽象大师刻意在脸上描画的小括号,流畅而自然,就连岁月在嘴角点缀的皱纹,也顺滑得像一道道涟漪。

(三)以外在特征,表现人物精神品质。刻画的内容要有力印证某种特定品质、性格。写作要紧紧围绕事前确定的写作目的来选材。

例如,表现一个人勤劳:

他的头发常常蒙着一层灰,额头总是挂着晶莹的汗珠。一双大眼睛,时常挂着血丝,透着几分倦意。虽然刚过四十岁,背早已驼得十分厉害,侧面看就像一个大写的字母C。两手粗糙开裂,宛若老树皮。最有特点的是他的那身工作服,老远就能闻到汗味。

又如,表现一个人放浪、轻浮:

虽然她已经四十多岁了,头发依旧三天变一个颜色,五天改一个发型。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化妆:细如蛾须的眉毛,蓝绿相间的眼影,长长的眼线,粉嫩的腮红,紫褐色的嘴唇。腰虽然早已臃肿,但一年四季总要竭尽全力多几天露在外面。她的裙子总要比别人的短半尺,远远望去,就像系着一条宽腰带。冬天里穿着半截裘皮大衣出门,腿上的裤袜始终是不变的肉色——用她的理论解释,衣服短了才能最大限度地露出腿来,腿是肉的颜色才能吸引人的目光,至于这种打扮到底是过冬还是过夏,她从未思考过。

三、外貌描写的传统误区

(一)无目的刻画外貌。抛开外貌描写的目的性,无选择地“写实”——长什么样,写什么样,永远在写“寻人启事”。例如:

她长着一头黄毛,细细的,软软的,稀稀的。眉毛浓浓的,好像上帝不小心把哪个男孩的眉毛按错了位置。一双大眼睛忽闪忽闪地闪着亮光。鼻梁有些塌陷,而鼻头比一般的女孩大得多,上面长满了粉刺,仿佛是一只烂桃子。一张小嘴玲珑乖巧,嘴角的微笑总是若隐若现,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朦胧美。嘴角的两个龅牙,严重的破坏了整个脸部形象,长长地挺出来,似乎随时要把对面的人脸上刺个窟窿。

如此写作,你到底要表现她长得美,还是长得丑?到底是表现自己对她的爱,还是厌恶?作者行文自相矛盾,读者阅读自然满头雾水。

(二)只抓特点,不写特征,只写共性,不写个性,写出来的人千人一面。例如:

他长得特别丑,头发很少,脸很长,两眼暗淡无光,颧骨很高,脸色不十分健康,穿着十分随便......

作者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副词,这是写作中学生经常犯的错误。不是形容词、副词不能用,而是形容词副词代表的是事物的抽象特点——读者很难形成具体的形象。前面的“特别丑”已经对人物形象进行了具体的概括,后面写的内容不能再用概括的写法,而应该用具体的“特征”让读者脑海里形成具体的形象。头发很少,少到什么程度?脸很长,长到什么状态?两眼暗淡无光,具体是怎样的情态?脸色不十分健康,到底是什么颜色?穿衣服又是如何“随便的”?作者清一色采用概括法来写,必然会给读者带来“空洞”的感觉。

由概括变具体,由特点变特征,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他长得特别丑。整个头顶绝不会超过一百根头发,一根与另一根的距离足有半厘米,像沙漠里偶尔长出一两棵骆驼草。脸的长度是宽度的三倍,仿佛脖子上面顶着一棒玉米。两只眼睛灰灰的,又干又涩,没有亮光,也没有精神,仿佛是两眼枯井。鼻子像欧洲人,高高大大地挺立着,然而和两边的颧骨比起来,那简直是小巫见大巫,需仰视才见。脸色白里透着灰,灰里泛着黄,似乎得了什么大病。一身衣服更是随便,经常上身穿着运动衫,下身套一条西裤,脚上穿着一双凉鞋就出去了。

(三)描绘外貌没有安排写作顺序,信马由缰,想到哪写到哪,文章层次混乱,条理不清。例如:

(1)姥姥今年九十多岁了。(2)整个儿脸上布满了渔网般的皱纹。(3)形体微胖,(4)一出门便要带上床头那根磨得油光崭亮的老拐杖。(5)她的背驼得厉害,(6)因为终生劳作,(7)腰也弯成了一百二十度。(8)牙,只剩下“门口”的三颗,(9)眉毛也掉光了,(10)眼睛花了,时常带着老花镜。(11)一笑起来,整个儿人周身上下都散发着和蔼、亲切的味道。(12)姥姥一生,是勤劳的一生,友善的一生。

这一段,作者刻画姥姥,集中表现姥姥的勤劳和友善,表达作者对姥姥的敬重和喜爱之情,整体上评价写得很好,但最显著的问题是写作无序。常规外貌描写要遵循以下顺序:

1.先实写,后虚写。实写是前提,虚由实生,二者是因果关系,实写内容是——因,虚写内容是——果。例如:他体态臃肿,浑身上下散发着臭味,像一头刚从粪堆里走出来的肥猪。正因为他“体态臃肿,浑身上下散发着臭味”,所以才引发了作者的联想、生成无形的感受——像一头刚从粪堆里走出来的肥猪,二者的顺序不能颠倒。

2.先概括,后具体。概括描写为“神”,具体描写为“形”——有了神的统领,形才会凝聚到一起,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本段(12)句,概括了全段的内容,因此应该放在最前面。

3.先整体,后局部;或先局部,后整体。例如,上文(1)、(3)句是整个身体的整体,应该并列放前面写,(2)句是整个脸的整体,应该放到眉毛、眼睛、牙的前面写。

4.身体局部,一般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结合人体部位就是——头、颈、肩、臂、胸、腹、背、腰、腿、脚依次进行刻画。每个部分内部也应该从上到下,例如头部,先头发,然后额头、眉毛、眼睛、鼻子、嘴、下颌。上面这段文字,在写局部的时候,完全乱套了——脸、手(拐杖)、背、腰、牙、眉毛、眼睛,应调整为:脸(眉毛——眼睛——牙齿)、背、腰。

5.先外后内。例如写嘴,需要先写上下唇、嘴角,再写里面的牙,再写舌头、上下颚。

6.先因后果。例如上文中(6)句是因——终生劳作,(5)、(7)句是果——背驼得厉害,腰也弯成了一百二十度。

根据上面的顺序要求,这段文字应该调整为:

(12)姥姥一生,是勤劳的一生,友善的一生。(1)她今年九十多岁了,(3)形体微胖。(2)整个儿脸上布满了渔网般的皱纹。(9)眉毛也掉光了,(10)眼睛花了,时常带着老花镜。(8)牙,只剩下“门口”的三颗,(4)一出门便要带上床头那根磨得油光崭亮的老拐杖。(6)因为终生劳作,(5)背驼得十分厉害,(7)腰也弯成了一百二十度。(11)一笑起来,整个儿人周身上下都散发着和蔼、亲切的味道。

四、外貌描写的具体操作过程

要想把人物外貌刻画得形神兼备,生动形象,必须遵循以下操作程序:

第一步:确定描写何人。写谁的外貌,要明确,这一步非常简单。

第二步:确定写作目的。就是明确自己刻画这个人物的外貌是为了表现什么——是突出此人漂亮,还是丑陋?是表现此人勤劳还是懒惰?是表现此人懦弱,还勇敢?是表现此人宽容,还会尖刻?要事前确定下来,而且不能笼统——比如高尚,高尚有多种内涵,具体是哪一个,太过宽泛,接下来就很难写下去。

第三步:准备原始素材。将自己要写的人物外貌(包括人物整体的年龄、身高、体重、体形、气质;局部、衣着、饰物、携带物),在头脑中列一个非常复杂的清单,以备选用。

第四步:围绕写作目的选材。根据写作目的,在原始材料中选出最能体现写作目的的原始素材,集中表现写作目的。如果选出来的材料数量不够,或者表现力不够,可根据人物身份,进行虚构——从他人身上移植一些典型素材备用。虚构一定要符合客观事实。选出来的素材不宜太多,我们应该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典型性“上——要努力选出那些最能表现写作目的的素材——选材在精,不在多。

第五步:确定写作顺序。按照先实后虚、先概括后具体、先整体后局部、先上后下、先外后内、先因后果六种顺序要求,将所选的素材排列好次序。

第六步:依次将选好的素材写出来。

第七步:处理好篇幅。一般外貌描写,不会超过文章总字数的八分之一。八百字的文章不宜超过100字,否则就有喧宾夺主之嫌——外貌描写毕竟是”以貌取人“,塑造人物形象,主要靠的还是人物所做的具体事件,以及做事过程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五、外貌描写专项训练

根据下面给的素材以及具体写作任务要求,弯成后面的写作训练。

下面是”我的同桌“的外貌素材:

(一)整体人物素材:15岁,1.8米,130斤,身材修长,英俊、健康、阳光。

(二)局部特征:国字型的脸;头发黝黑、粗而密、留着小平头;额头宽大明净;眉毛浓浓的,呈倒”八“字形;双眼皮、眼睛非常大,像周润发、两眼非常清澈,目光明亮有声,闪着成熟、明亮、聪慧、善良、富有活力的光;鼻梁高挺,鼻头上有颗小黑痣;皮肤白里透红,因为爱好运动,经常受阳光照射,红中隐隐地透着少许紫褐色;耳朵大,耳垂肥厚、形如元宝;嘴很方正,嘴唇略厚,人中线、唇线线条清晰,唇色健康红润;双肩平、宽、厚;手臂健壮,肌肉块清晰可见,手指细长;脊梁笔直,胸肌、腹肌发达,没有一丝赘肉,两腿颀长笔直,粗壮有力,极富弹跳力;一双大脚,穿45码鞋子,足弓像石拱桥。

(三)服装:平常经常是一身运动服,或者蓝白相间,或者黑底红色条纹,周身上下一尘不染,就连运动鞋的白色鞋底边线也白的不见一个泥点、水渍。头上经常带着一顶黑色带红条装饰的棒球帽。参加钢琴或黑管演出时,永远是一身白礼服,洁净的就像一块白玉。班里劳动的时候,他会换上一身牛仔服,胶底鞋,这是他专门的劳动服,不知道他放在哪里,只要老师一通知劳动,他就会像变戏法一样,瞬间改换服装。

(四)装饰物:一块机械手表,不名贵,但斧钺形的外部轮廓,极富艺术美,让人耳目一新。脖子上挂着一个小玉坠,是姥姥给他的出生礼物,他整日带着,从不离身。

(五)携带物:每天背着一个大书包——很罕见的单肩包。手上不是捧着篮球,就是抱着足球。有时候也会是一本名著——包了书皮的名著,他喜欢文学,善于写诗歌和散文,更是文学收藏爱好者。

1.从原始素材中选材,刻画人物肖像,表现我的同桌外貌英俊,招人喜爱。(100字左右)

2.从原始素材中选材,刻画人物外貌,表现我的同座干净整洁。(100字左右)

3.从原始素材中选材,刻画人物外貌,表现我的同座乐观向上。(100字左右)

4.从原始素材中选材,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我的同桌聪明睿智(可适当虚构)(100字左右)

5.从原始素材中选材,刻画人物外貌,表现我的同座喜好运动的性格(100字左右)

6.从原始素材中选材,加上适当的虚构,表现我的同座是员”福将“(100字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写作指导——记叙文叙事的起始方法

全文共 4296 字

+ 加入清单

叙事起始方法一:时间渐缩式

万事开头难。写一篇文章,开头难,记叙一件事,开头更难,这是很多学生在写作实践过程中得出的结论。从这一讲开始,我们重点研究叙事如何开头,让大家逐步掌握叙事起始的多种技法。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时间渐缩式写法。

一.什么是时间渐缩法

所谓的时间渐缩式,就是叙事开头共写三句话,这三句话对应的时间,由较大的时间段(某年、某个半年、某学期、某个季节、某月等),变为较小的时间段(某天,或某天的某个阶段),再由较小的时间段,变为具体的时间点(几点、几点几分、做什么的时候、到哪个地方的时候),时间逐步缩小,由面到点。

第一句,描述某个较大的时间段,我在做什么。

第二句,描述这个大的时间段中某个小的时间段,我在做什么;

第三句,描述小时间段中某个时间点,主要人物出场做了什么。

二.具体写法表格呈现

句序时间起因人物行为

一句某个较大的时间段-----------我正在忙着做某件事

二句其中某个小的时间段由于某原因我到某地,做什么

三句其中某个小的时间点------------主要人物做某事,干预我,或影响我

三.具体写作范例

(1)去年夏天,我正忙着备战中考。一个周日的下午,为了躲避家人的烦扰,我独自跑到离家十几里之外的教室复习功课。正当我面对一道数学题苦思冥想却怎么也找不到解题思路的时候,妈妈打来了电话:“天太热,我来给你送几根雪糕,就在校门口!”

(2)小学三年级,我不可救药地迷上了电子游戏。一天放学,为了躲开爸爸的监督和责骂,我偷偷跑进路边的游戏厅,畅快淋漓地享受过级翻版的快乐。正当我一路过关斩将,即将通关的时候,爸爸愤怒的声音突然在身后响起来:你竟敢跑到这样的地方胡混,看我回家怎么收拾你!

(3)十二岁那年,我不知着了什么魔,想办一个个人画展,所有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用在作画上。一天黄昏,远山、落日、斜阳格外迷人,我提着画板,到小区后面的高坡上去写生。就在我觉得一幅旷世杰作即将完成的时候,肩头被人猛拍一掌,调皮的小弟将我两个多小时的心血,瞬间化为乌有!

四、注意事项

1.大中小时间是层层包含关系。小的时间点,包含在较小的时间段中;较小的时间段包含在较大的时间段中,绝不能写成彼此没有关系的并列式形式。例如:“三岁那年,我……,五岁的一个周末,我……七岁的一天下午,我正在家里写作业。”这里的三个时间虽然变化形式也是:较大的时间段——较小的时间段——具体时间点,但三者属于不同的年份,不是层层包含关系,而是并列关系,这种写法绝不是时间渐缩法。

2.三句话全部涉及“我”的行为,第二、三句描述的行为,必须隶属第一句描述的行为范畴。以上面的写作范例(1)为例,第一句描述的是“备战中考”,第二、三句描述的行为分别是“复习”、“面对一道数学题苦思冥想”,后两句描述的行为都隶属于“备战中考”。一旦不是隶属关系,读者就会满头雾水。比如:去年夏天,我正忙着备战中考。一个周日的下午,为了躲避家人的烦扰,我独自跑到离家十几里之外的小溪去捕鱼。正当我琢磨怎么玩游戏的时候,妈妈打来了电话:“天太热,我来给你送几根雪糕,就在校门口!”这样写,读者根本无法读懂我们记述的内容。

3.主要人物的行为,表现的必须是全文的主题或主题的一个构成部分。比如第一个范例,写主要人物——母亲给我送雪糕,表现的是母亲对我的关爱之情,那么,母亲对我的关爱之情,要么是全文的唯一主题,要么全文还表现其他主题,但母亲对我的关爱之情一定是全文主题的一个部分。

五.专项练习

1.以《记一件小事》为题,采用时间渐缩式叙事形式,叙述事件的起始部分。

2.下面是《我的顽皮弟弟》的开头,请接着全文的开头,采用时间渐缩式叙事形式,写出事件的开头。

弟弟总是一脸坏笑,两只眼睛不经意一转,就会生出一个坏主意,左邻右舍见了他,都会异口同声地发出相同的感叹:这个臭小子,都皮出了花儿!

叙事起始方法二:奇行、怪态、异感叠加式

当人的某种情感过于浓烈时,当人的某种品质过于突出时,当人的某种情趣爱好过于痴迷时,这个人在行为、状态就会带给我们一种奇异的感受。反过来,如果我们抓住一个人的奇行、异态和由此产生的独特感受,就能更鲜明地表现人物的深挚情感、突出人物的某种品质、彰显人物的某种情趣追求,让主题更突出,内容更吸引读者。

这一讲,我们重点学习第二种叙事起始方法:奇行、怪态、异感叠加式。

一.什么是奇行、怪态、异感叠加式

所谓奇行、怪态、异感叠加式,就是抓住主要人物的奇特行为、在特定情境里呈现出来的怪异状态和带给人们非同寻常的感受,依次进行刻画,作为叙事的开头形式。

二.具体写法表格形式呈现

句序内容具体写法

一句奇行特定的时间,主要人物到什么地方,做了什么奇异的举动

二句怪态特定的情景中,主要人物表现出怎样的奇异状态

三句异感带给我们怎样的奇异感受

三.具体写作范例

(一)每到要放假的时候,奶奶便会搬一个小板凳,坐终日里在阳台上,伸长脖子,向对面的山路上不停地张望,手中的针线,半天缝不了一下。暖暖的阳光落在她身上,她的眼神里盛满了期待、兴奋、焦急,甚至还包含着许多的憧憬和想象。在近乎静止的时光中,她就像一个等待花开的孩子。

(二)每天一放学,弟弟就躲进小小的房里,不看动画片,不玩电子游戏,也从不到楼下跟小伙伴做游戏。书房里总是静悄悄的,有时,他捧着一本书,一读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又对着一张纸、一根木棍亦或是一个空饮料瓶苦思冥想。那种忘我的状态,仿佛是一个参禅入定的高僧。

(三)年关将至,爷爷不知怎么了,常常半夜里醒来,独自在客厅里静坐。夜色深深,爷爷的身影,单薄而苍老,木然地望着窗外的远方。家人都觉得爷爷很不正常,妈妈甚至担心爷爷的精神出了问题。

(四)最近,老对儿的行为突然变得非常神秘,一到中午,她匆匆吃几口饭,就溜出校园,消失得无影无踪。从教室到校门口,一条短短的路,她的脚步总是那样匆忙,神情总是那样急切。我敢断定,她在做一件见不得人的坏事!

(五)开完家长会,爸爸回来,径直走进书房,一本正经地告诉我:从此以后,爸爸再也不管你学习了,你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绝不干预!灯光从屋顶无声地洒落,爸爸望着我,声音从未这样和蔼过,眼神也从未这样柔和过。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偷眼看着父亲,就像一只小老鼠望望着一只随时都能扑过来的大猫。

四.注意事项

1.时间的选择:可以写一个阶段,也可以写某个特定的时间点。

2.人物行为:必须选择反常行为。但要注意,我们借助这种反常行为,要表现的是一个积极主题,主要人物的一言一行,可以表现得很怪异,但不能刻画成“反面人物”。

3.二句中的状态:要抓住人物行为中最显“诡异”的地方来刻画,要把环境和人物结合起来刻画,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情境感。

4.写独特感受部分:写出来的感受要与人物的行为对应,有什么样的诡异行为、诡异状态,就会对应生成一种奇异的感受,切忌“驴唇对马齿”。

五.专项训练

抓住某个时间,某个人的奇异行为、奇异状态,以及他(她)带给我们的奇异感受,依次进行刻画,写出一件事的起始部分。

叙事起始方法三:借景移情式

人的心情不同,看到的世界截然不同。同一片蓝天,心情愉悦的人,看到的是:碧空如洗、万里无云、纯净高远、深邃浩瀚;心情悲伤的人,看到的是:虚无空洞、单调麻木、凄冷荒凉、死寂仇怨。同一朵白云,绝望无助的人,看到的是:漂萍无依、徘徊流浪、步履沉重、失魂落魄;志满意得的人,看到的是:碧海扬帆、天马行空、扶摇直上、纵情徜徉。

正因为人的心情和内心感受到的景象存在着这种亘古不变的对应关系,于是文学作者运用逆向思维,用手中的笔,刻画不同特点的景象,表现人物的情感。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很容易形成心与心的共鸣,非常具有感染力。

一、什么是借景移情

简而言之,借景移情,就是借助笔下的景物描写,把人物的情感、感受、情绪、心情表达出来。既可以表达作者的情感,也可以表现故事情节中某个人物的情感。具体写法有:1.借助天气来写。2.借助景物、环境整体特点来写。3.借助一个或几个具体事物的状态、声音、颜色、气味、触觉来写。

二.具体写法呈现

第一种借助天气状态或特点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心情的状态或特点进行刻画。

第二种借助景物、环境整体特点着眼整体,抓住景物或环境最能表现人物心情的特点来刻画。

第三种借助具体事物的形、态、声、色、味等选取几个具体事物,从形、态、声、色、味等不同角度,分别选择一个最能表现人物心情的角度来刻画。

三、具体写作范例

第一种:借助天气状态或特点

1.天从来没有这么冷过,冷得让人恐惧、让人心寒。

2.下午,又闷又热,整个世界几乎要窒息了。

3.冰冷的秋雨,淅淅沥沥,下个停....

4.天,好暖,暖得让人心醉。

第二种:借助景物或环境的整体特点

1.春天的校园,清新而明丽。

2.下午第二节课,教室突然安静下来,静得几乎能听见彼此的心跳。

3.夜,伸手不见五指,无边无际,深不见底。

4.五月的原野,到处都鼓胀着勃勃生机,到处都是生长着的希望。

第三种:借助具体事物的形、态、声、色、味等

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天,低低地压下来。大地,灰茫茫的。几座光秃秃的小山丘,瞪着迷惘的眼睛,望着迷蒙的远方。

3.小雨,如泣如诉。花,沉沉地低垂着头。暗沉的叶子,在冷风中默默流泪。

4.灯光,有些木然。时钟拖着沉重的双腿,半天也走不出多远。书案上的卷子,一副恹恹欲睡的神情。

四、注意事项

1.比较相近的心情,看到的景物的差别较近,但还是有差别的。我们要关注这种微妙差别,将相近的的心情区分开来。例如,表现压抑——人在压抑的时候,对世界的感受集中在事物的沉重、空间的狭小、环境的憋闷、行动的艰难、速度的缓慢等等。而人在失望的时候,对世界的感受主要集中在态度的冷漠与消极、色彩的暗淡与生命力缺失、精神的麻木与萎靡。

2.借景移情过程,所有的词语、句子要集中表现同一种情感,不能相互矛盾。例如一位作者要表现文中主要人物那种惬意闲适的心情,却写出了下面这样的文字: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汹涌澎湃的图们江,一路奔腾咆哮,撞击着峡谷岩石,隆隆作响,浪花飞溅。最后一句表现的不是惬意闲适的心情,而是兴奋、激越、豪迈的心情,如果改成:“清澈凉爽的图们江水,轻吻着光滑的鹅卵石,抚弄着色彩斑斓的野花。”表达的情感就和前两句完全一致了。

3.借景移情,点到即止,不适合做大篇幅描绘。一般不超过三句——因为过犹不及。

五、专项训练

1.借助天气状态或特点,表现作者愉悦的心情。

2.借助环境或景物的整体特点,表现文中主要人物的凄凉心境。

3.借助几个具体事物,表现作者孤独的心情。

要求:1.要将人物的心情表达到位。

2.语言生动形象。

3.字数不得超过8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写作指导 外貌描写不是给笔下的人物“照相”

全文共 4093 字

+ 加入清单

【例析】

爸爸今年三十六岁,身高一米七五,头发不长不短,略微有些驼背,不知什么原因,额头上有一块三角形的疤痕,爸爸长着一双“扫帚眉”,呈八字形耷拉在眼睛的上面,眼睛很小,一笑就没了,鼻梁有点塌,鼻头肉墩墩的,偶尔还会长出几颗“粉刺”,脸型是“国”字形,还算比较周正,他从不留胡子,最让老爸不满意的是牙齿,他不仅长着两颗“大板牙”,而且排列得非常不整齐,脖子又短又粗,一双嘴唇厚厚的,给人以非常憨厚的感觉。一身衣服,就是市场里经常能买到的服装,既不名贵,也不寒酸,穿鞋很不固定,有时候穿皮鞋,有时候穿运动鞋。

上面这种外貌描写,就属于给笔下人物——爸爸“照相”:上帝把爸爸“造成什么样儿”,作者就不加选择地把爸爸的“长相”一股脑儿地写出来,看起来像写“寻人启事”。在初学写作的人中,95%以上的人要犯这样的错误。真正的外貌描写,根本就不是这么一回事儿!

一.外貌描写的原材料

有人认为,外貌描写就是刻画人物的长相,这是错误的。外貌描写包括以下内容:(1)体形;(2)身高;(3)体重;(4)气质;(5)体味;(6)各器官的外形和状态;(7)服装;(7)装饰物;(8)携带物——包括顶、扛、背、抱、拖、推、拉、提着的一切事物;(9)前八个方面给人的感受。

同时,外貌描写,常常和神态描写结合在一起,比如写眼睛,经常要刻画人物的眼神,这样写,才能确保形神兼备,人物外貌刻画生动传神。

二.外貌描写必须遵守的第一原则——明确的目的性

刻画人物的外貌,目的不是让读者在众多的人物中把笔下的人物找出来,而是通过对人物外在有形的外貌刻画,表现人物的内在的无形的性格、品质、精神、追求等。

在刻画一个人的外貌时,动笔之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确定——“我”刻画这个人物的外貌,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什么:是勤劳、还是懒惰;是豁达,还是狭隘;是热情,还是冷酷;狂放不羁,还是谨言慎行;是自高自大,还是虚怀若谷?只有先确定了这个写作目的,然后才能根据目的,从九类原材料中选取典型材料,达成写作目的。那些与写作目的没有关系的材料,一个字也不要提及。

以刻画爸爸,塑造爸爸——“干净整洁”这一人物形象为例。首先要明确,这里要刻画的一切内容都是为了表现爸爸“干净整洁”,一切与“干净整洁”无关的内容,坚决不写:

(1)(体味)他的身上透着一股特有的男人味,在他身边,永远闻不到一丝的汗味、烟味和其他难闻的味道。

(2)(各种器官的外形和状态)梳着一头短发,不见一丝凌乱;一张脸总是洗得白白净净,从不留一根胡须;两只手不知一天要洗多少遍,无论什么时候,握住这双手,都丝毫感觉不到滑腻腻的汗液。

(3)(服装)平日里总是穿着一身休闲装,就连运动鞋的底边也擦得一尘不染,偶尔参加社交活动,他就会换上笔挺的西服,就连衬衣的领口和领带尖儿,也要用熨斗烫压的平平整整。

(4)(携带物)每天出门,爸爸总带着一个长方形的手包,那是爸爸的爱物,东西虽然已用过十多年了,仍然铮亮如新。

(5)(给人的感受)无论在什么时候,爸爸一出现,总会给人留下“清水出芙蓉”的印象,因此大家给了他一个雅致的外号——芙蓉先生。

如果将以下与“干净整洁”无关的内容,也写进外貌描写中,比如:(1)爸爸一米七八的个头;(2)身材略胖;(3)鼻梁高挑;(4)眉头时常紧锁着,仿佛是个草书的“川”字......就冲淡了“主题——写作目的——表现爸爸‘干净’”写得再生动,也无半点好处,相反,倒会让读者有“不知所云”(无法理解作者要表达什么)的感觉。

三.外貌描写必须遵守的第二原则——有序性原则

无序则乱,要把外貌描写写好,第二个原则是有序性原则。只有严格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才能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条理清晰,层次井然。很多同学在刻画人物外貌时,不注意写作顺序,想到哪儿,写到哪,就会给读者造成:头一句、腚一句,颠三倒四的感受。

(一)刻画人物外貌,第一要遵守“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身高、体重、体形、年龄等,都是人物整体具备的特征,要先写;头、脖子、肩膀、胳膊、背部、胸腹、腰、腿、脚,这些是构成整体的“零件”,要后写。同时,在写这些“零件”的时候,也要遵循小范围内的“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比如写“嘴”整个嘴型要先写,再写构成“嘴”的更小的“零件”——嘴唇、胡须、牙齿、舌头等。

(二)并列刻画几个“局部”,一般要坚持“从上到下,从外到内”的顺序。外部特征,一般要采用“从上到下”的顺序。比如:刻画脸部器官,要先写头发,然后依次向下,刻画额头、眉毛、眼睛、鼻子、嘴等。有纵向深度的,一般采用由外而内的顺序来写。以刻画“嘴”为例,并列刻画舌头、牙齿、胡须、嘴唇,就要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一是胡须、二是嘴唇、三是牙齿、四是舌头。

(三)要坚持“先实后虚”的顺序。身形、体重、年龄、服装等等,这些都是具体的、有形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特征,写这些内容,称为“实写”。人的气质、风度、神韵、眼神、感受,是抽象的、无形的,刻画这些内容,称为虚写。虚写的内容都来自实写的内容——皮肤白皙,才能给人“出淤泥而不染”的感受;身材肥胖,才能给人“憨态可掬”的气质;满脸皱纹,才能给人厚重慈祥的神韵......实写的内容是——因;虚写的内容是——果;有了前因,然后才会生成后果,这才符合逻辑。因此写作要按照“先实后虚”的顺序来写。

四.外貌描写必须遵守的第三原则——辅助性原则

外貌描写无论写得多么精彩,毕竟属于“以貌取人”,在文章中,总是处于从属地位,辅助典型事件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外貌描写在记叙文中,不能占据主体地位,一篇记叙文,外貌描写部分,一般不能超过文字总数的八分之一,否则就有喧宾夺主之嫌。以800字的文章为例,一般人物外貌描写不能超出100字。

五.外貌描写必须遵守的第四个原则——典型性原则

外貌描写在文中所占的比例是有限的,这就决定我们选材必须选择最典型的材料来写。

比如表现一个人非常邋遢,以下几点都可以表现:

(1)头发凌乱;

(2)衣服褶皱得十分厉害;

(3)一只鞋的鞋带开了,拖在地上;

(4)手背上的灰结了厚厚的一层老“茧”,每个指尖都顶着一个漆黑的“月牙”。

然而外貌描写的字数是有限的,特定的篇幅要求我们只能写其中的一点——写哪点好呢?很显然是第(4)点,因为这一点最能表现人物的邋遢。

六.外貌描写的二种基本写作技法

(一)最主要、最常用的方法——以果写因法

就是我们刻画的是一种结果,通过这个结果,寻找原因,就能塑造人物的形象。

例如:她的周身上下不见一个泥点,就连领扣也整理的整整齐齐。

作者刻画的内容只是一种结果,仔细一分析,为什么她身上的衣服会是这样呢?显然,她是经常洗衣服,每次出门都认真的烫熨、整理衣服,最终我们得出一个根本原因——这个人是一个勤劳、干净整洁的人。

在写作实践中,作者要明白,我们只写“果”,不写“因”。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让读者根据这个结果去分析、寻找原因,最终让读者明白,我们的外貌描写要塑造的是个什么样的人。

再如:

(1)他的眼神总是呆呆的,像一口干枯了多年的老井。(要塑造的是一个完全丧失信心、麻木、绝望的人)

(2)一张六七十岁的面孔,始终带着孩子般天真的笑容。(要塑造的是一个开朗、乐观、富有童心的形象)

(3)她的衣服上,补丁摞着补丁,但每块补丁都缝补的方方正正,一丝不苟。(要塑造的是一个穷困、刚强、整洁的人物形象)

(二)以外貌特定的形,象征人物的某种内在形象

一个人形体肥胖、面部浑圆、嘴唇肥厚,就会给人憨厚的印象;一个人尖嘴猴腮,高颧骨、薄嘴唇,就会给我们尖酸、刻薄、刁钻、邪恶的印象。在外貌描写中,我们经常借助人物身形,器官的独特外形或状态,来象征人物的性格或品质,就是这种象征法。

例如:他身材高大,笔挺,没有一丝驼背。头发根根上指,仿佛是一截截笔直的铁丝。高挺的鼻子,勾画出面部刀削般的轮廓。

抓住人物身形的高大、正直;头发的正直;鼻子的正直,象征人物性格的正直,塑造一个正直的人物形象。

再如:那张面孔,只要见一次就会让人过目不忘。弯弯的眉毛、弯弯的眼睛、一笑就会弯弯翘起的嘴角,似乎没一丝肌肉,每一丝神情,都是柔软的、温暖的。

抓住人物眉毛、眼睛、嘴形、肌肉、神情最突出的“弯弯”这一形态,象征人物热情、善良、和蔼的秉性,塑造一个阳光人物形象。

七.经典问题范例解析

本文开头所举范例,囊括了目前中学生刻画人物外貌的所有毛病:

(一)无目的地刻画。作者如此刻画爸爸,是为了表现什么呢?唯一的解释,就是作者的父亲不慎走失,希望大家帮他找回来。这种写法,不是有目的的刻画人物,塑造人物形象,而是用笔给笔下的人物照相——写出来的文字,无论如何生动,都是没有灵魂的文字。

(二)无序地刻画。刻画人物外貌,应该按照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从外到内、由实而虚的顺序。作者在这一段分别刻画的对象是:(1)年龄;(2)身高;(3)头发;(4)体形;(5)额头;(6)眉毛;(7)眼睛(8)鼻子;(9)脸型;(10)胡子;(11)牙齿;(12)脖子;(13)嘴唇;(14)服装。

按照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看:(1)年龄、(2)身高、(4)体形、(14)服装都属于整体,没有放到一起写。在写面部的时候,(9)脸型——是整体,(3)头发、(5)额头、(6)眉毛;(7)眼睛、(8)鼻子、(9)嘴(包括胡子、牙齿、嘴唇)——是局部,作者却把整体部分放在了局部的中间去刻画。

按照由外而内的顺序:刻画嘴这个器官的时候,应该是:嘴唇——胡须——牙齿。

在刻画局部时,应该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非常明显,嘴巴应该在脖子上面,作者却将“嘴唇”放到“脖子”后面去描写,这就闹出了笑话。

(三)喧宾夺主地刻画。这一段外貌描写,字数太多,至少这篇文章要写成几千字才行。

(四)一“逗”到底的刻画。一个部分写完了,要用句号,这是最基本的写作常识。而我们的作者,因为此段都是外貌描写,便一逗到底,让读者眼花缭乱,不知道到哪里算是一个表意单位。

总之,外貌描写不是给笔下的人物照相,也不是写寻人启事。我们要根据我们要塑造的人物形象需要,严格遵守四个原则,掌握好两种基本写作技法,每个人都会写出令人拍案叫绝的好作品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记叙文写作技法‖第三讲:记叙文常用构思技巧之倒叙和侧面描写

全文共 3032 字

+ 加入清单

十、结果在先

“结果在先”就是倒叙。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边叙述,然后再按事件的发生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眉目不清。

【示例一】

一个粗瓷大碗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有一个粗瓷大碗,是赵一曼用过的。她那时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团政委。这个碗,赵一曼仅仅用了一次,却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有一回,一场激烈的战斗刚刚结束,小通讯员给赵一曼送来一个鼓鼓的挂包。打开一看,是个粗瓷大碗。赵一曼吃饭用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通讯员一直想给她另找一个碗,好容易在这次战斗中找到了,就连忙给她送来。

赵一曼看着这个碗,对通讯员说:“从哪里拿来的,请你还到哪里去!”通讯员为难地说:“这……这……敌人都消灭了,往哪儿还呀!”

开饭了。通讯员用这个大碗,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碗高粱饭。他想:“这回政委该吃顿饱饭了。”赵一曼一看,就知道是从病号灶盛来的。那些日子非常艰苦,抗联部队几个月来都是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部队虽然还有一点点粮食,但得留给伤病员吃。团长、政委和战士一样,嘴边有几个月没沾过粮食了。赵一曼端着这碗高粱米饭,望着面前的小通讯员,怎么忍心责备他呢?赵一曼趁人不防的时候,快步走进炊事棚,把饭倒在锅里,又从另一口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这些,炊事员老李在旁边看到了,他没有吭声,眼睛里却含着泪花。

第二天开饭的时候,赵一曼又没有碗了。小通讯员急得直叫:“我说政委同志啊,给你一百个碗也架不住这么丢呀!”赵一曼笑着说:“是啊,什么时候才能不丢碗呢?”

据后来“侦察”,这个粗瓷大碗已经成了七班的菜盆了。

【简评】

文章一开始,先写了在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个粗瓷的大碗,一下子把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到那只“粗瓷大碗”上,既点了题,又造成了悬念,引人入胜,加强了感染力。接着运用“这个碗,赵一曼仅仅用了一次,却有一段感人的故事”过渡,与下文衔接自然,脉络清晰。然后再具体记叙了这只“粗瓷大碗”的来历,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十一、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侧面描写曲折含蓄,能唤起读者的想像,丰富人物的形象,达到以此显彼的效果。常见的侧面描写有三法:

一、对有关环境的描写。通过对环境的渲染,烘托出所要描写的人物性格特点。

例如唐人姚合的《穷边词》:

将军作镇古汧洲,水腻山春节气柔。

清夜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头。

箭利弓调四镇兵,蕃人不敢近东行。

沿边千里浑无事,唯见平安火入城。

本诗意在歌颂将军的防守之功,但是如果正面去歌颂,很容易就会落入俗套,而且会毫无诗意可言。所以诗人借写景来从侧面着意加以渲染。诗人写景,着意选取春日的山、水、节气和清夜的丝管,用这些美好的充满欣欣向荣的春天景象来烘托边地歌舞升平的景象,从而显示将军的防守之功。最后又借行人的感想,再次从侧面赞扬边镇发生的巨大变化,对将军的防守之功的赞美,也就不言自明了。

《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通过写游鱼表现潭水的清澈。

《口技》中开头部分:“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其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便是通过简单的道具交代,突出口技表演者的技艺之高超。其中“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便是观众们听口技时的反应突出口技表演者的技艺之高超。

《社戏》中的:

1、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3、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

4、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便是借船头的激水声,起伏的连山,划船的换了四回手,及我的错觉。突出当时我急切的心情,也是侧面描写。

《芦花荡》:

他(老头子)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借老头子眼中的芦花荡的美景,侧面描写老头子当时报复完敌人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二、对有关人物的描写。

这是对与主要人物有联系的其他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心理等进行描写,以衬托主要人物的品质。

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并没有正面描写邱少云在烈火中的情景,而是通过“我”的心里活动侧面烘托,写“我”首先想只要他跳起来就可以把火扑灭,或者“我”跳过去也能救出战友,但这样就会被敌人发现。接着写“我”担心邱少云会突然跳起来或叫起来,以及“我”不忍朝他看又忍不住看,盼望出现奇迹的矛盾心理,从侧面表现了邱少云为了战斗胜利,勇于自我牺牲的顽强毅力和崇高精神。

【例文】

一双没取走的鞋

一天,两天,一个多月过去了,每当日落西山的时候,小鞋匠都忍不住要向路口张望,希望能从落日的余晖中看见那个高大的身影。但是,他没有看到。

一天傍晚,一位瘦瘦的排长来到修鞋摊旁边对小鞋匠说:“一个月前,是不是有位大个子军人来这儿修过一双鞋?”

“啊……对呀。”

“要付多少钱?”小鞋匠略一沉思,说:“修鞋费一元五,外加一个月保管费五角,你给两元钱得了。”

排长把两元钱递给他。小鞋匠收好钱后问:“怎么大个子没来?”

“他……上前线去了。”说完排长转身要走。“哎,”小鞋匠提起那双修好的皮鞋,喊道,“鞋子,鞋子……”

排长止住脚,用低沉的声音对小鞋匠说:“他的双腿,已经在前线……他特意来信让我把钱给你,谢谢你了!”说完,排长迈着大步走了。

【评】这是一个很感人的片段。主要讲了一个大个子军人在前线失去了双腿,虽然那双鞋子已经对他没有任何意义,可他还是委托自己的朋友——一位排长帮他取回那双鞋子,并垫付上修补那双鞋子的费用。本文通过侧面描写生动形象的展现出了大个子军人的勇敢、诚信,达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三、对他人言论的描写。

通过别人识别能力和议论评价来描写文章中主要人物的品质和事情的意义。例如《小英雄雨来》一文中写道:“芦花村里的人听到河沿上响了几枪。老人们含着泪,说:‘雨来是个好孩子,死得真可惜!’‘有志不在年高。’芦花村的孩子们,雨来的好朋友铁头和三钻儿几个人听到枪声都呜呜地哭了。”这些话写村里人误以为雨来被鬼子打死了,人们对他议论和评价。这侧面描写讴歌了小英雄雨来的可贵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勇对敌斗争的高贵品质。

例如:《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文中鲁肃的语言“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及结尾所写结友而别都是侧面衬托吕蒙才略非同寻常,表明他进步之快,从而表达“开卷有益”的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