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精彩20篇)

浏览

2550

文章

777

篇1:有关吕蒙的成语都有哪些 跟吕蒙有关的成语典故

全文共 470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吕蒙也还是有很多人都知道他的,白衣渡江也非常的厉害了,跟这个吕蒙相关的成语也非常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番,看看这个和吕蒙相关的成语有哪些吧,盘点盘点和吕蒙相关的成语典故,感兴趣的网友可以一起来学习学习了!

1、吴下阿蒙[ wú xià ā méng ]:吴下即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2、士别三日 ,刮目相待[shì bié sān rì ,[guā mù xiāng dài ]: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bù rù hǔ xué,yān dé hǔ zǐ]:焉即怎么。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

4、一拥而上[ yī yōng ér shàng ]:指一下子全都挤上去,形容周围的人同时向一个目标猛挤过去。

5、手不释卷[ shǒu bù shì juàn ]:释即放开,卷指书本。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意思是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6、洗脚上船[ xǐbai jiǎo shàng chuán ]:指居于水滨,舟行极便。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纵横天下什么意思?纵横天下典故介绍

全文共 1785 字

+ 加入清单

吕布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为三国第一武将,但最后还是败在了曹操手上。当时天下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王允利用连环计让吕布杀掉董卓,但李榷和郭汜却攻入长安吕布只能逃跑。吕布趁曹操攻打徐州时,和陈宫等人快速占领濮阳,但最后还是被曹操击败,吕布想投靠刘备却再次叛主。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纵横天下”,就和吕布有关,一起来看看背后的典故故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十一回,发生在兖州争夺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吕布、陈宫、曹操和郭嘉。原文如下:

(曹)操曰:“吾料吕布有勇无谋,不足虑也。”教且安营下寨,再作商议。吕布知曹操回兵,已过滕县,召副将薛兰、李封曰:“吾欲用汝二人久矣。汝可引军一万,坚守兖州。吾亲自率兵,前去破曹。”二人应诺。陈宫急入见曰:“将军弃兖州,欲何往乎?”布曰:“吾欲屯兵濮阳,以成鼎足之势。”宫曰:“差分。薛兰必守兖州不住。此去正南一百八十里,泰山路险,可伏精兵万人在彼。曹兵闻失兖州,必然倍道而进,待其过半,一击可擒也。”

布曰:“吾屯濮阳,别有良谋,汝岂知之!”遂不用陈宫之言,而用薛兰守兖州而行。曹操兵行至泰山险路,郭嘉曰:“且不可进,恐此处有伏兵。”曹操笑曰:“吕布无谋之辈,故教薛兰守兖州,自往濮阳,安得此处有埋伏耶?教曹仁领一军围兖州,吾进兵濮阳,速攻吕布。”陈宫闻曹兵至近,乃献计曰:“今曹兵远来疲困,利在速战,不可养成气力。”布曰:“吾匹马纵横天下,何愁曹操!待其下寨,吾自擒之。”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曹操率军征讨徐州之际,陈宫、张邈联合吕布在兖州作乱,占领该州大部地区,仅剩甄城、东阿和范县依然在曹军手中。曹操见形势危急,立即率部赶回兖州。此时,陈宫建议吕布在泰山正南一百八十里处设伏,一举击溃曹操。不过,这个建议却遭到吕布的拒绝。吕布作出了以薛兰和李封镇守兖州、自己驻扎濮阳的决定。曹操闻讯后,以曹仁为一部围困兖州,自己亲率大军杀向濮阳。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吕布口中的“纵横天下”,意为在天下任意往来,没有阻挡。语出元代陈以仁所著杂剧《存孝打虎》第一折中的“黄巢纵横天下,朝中文武并不以社稷为重。”

小说中描述的吕布与成功等人在兖州作乱的故事情节,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据《三国志武帝纪》载:“会张邈与陈宫叛迎吕布,郡县皆应。荀彧、程昱保鄄城,范、东阿二县固守,太祖乃引军还。布到,攻鄄城不能下,西屯濮阳。”《三国志吕布传》亦称:“太祖初使宫将兵留屯东郡,遂以其众东迎布为兖州牧,据濮阳。郡县皆应,唯鄄城、东阿、范为太祖守。”此后,双方在濮阳爆发激战。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反复争斗,曹操笑到了最后,将吕布赶出了兖州。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薛兰和李封二人,不但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吕布手下的将领。据《三国志武帝纪》载:“(吕)布将薛兰、李封屯巨野,太祖攻之,布救兰,兰败,布走,遂斩兰等。”从这段记载来看,在巨野之战期间,薛兰被曹操斩杀,而李封则在此战过后下落不明。

众所诸知,吕布能够驰骋中原数年,不仅仅是因为自己武艺高强,手下还有一批能征惯战的将领。那么,除了张辽和高顺之外,吕布手下还有哪些将领呢?本文不妨在此作一个列举从《三国志》的相关传记来看,吕布手下的将领有张辽、高顺、陈宫、成廉、魏越、郝萌、曹性、侯成、宋宪、魏续、许汜、王楷、薛兰、李封、吴资、侯谐、秦宜禄、高雅、赵庶、李邹等二十人。这些人的下场如何?

大概可以分成三种类型:被杀、投降和下落不明。被杀的将领有薛兰、高顺、陈宫、秦宜禄;投降的则有侯成、宋宪、魏续、赵庶、李邹、张辽;剩下的下落不明者中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被俘后下落不明,如成廉和侯谐。另一类是并未被俘却无影无踪者。这一类的人数最多,共达八人,他们分别是魏越、郝萌、曹性、许汜、王锴、李封、吴资、高雅。

在被杀将领之中,秦宜禄的下场最令人唏嘘。据《三国志明帝纪》注引《献帝传》载,秦宜禄原本时候吕布的部将,在曹操围攻下邳期间被派往淮南向袁术求救。袁术看中秦宜禄的一表人才,将一位皇族女子嫁给他为妻,秦宜禄的原配妻子杜氏就这样被抛弃。而杜氏又因貌美引起关羽的关注。《三国志关羽传》注引《英雄记》称,关羽曾数次向曹操表示,城破之后要娶杜氏为妻。但当城破之后,曹操见到杜氏后便违背了对关羽的承诺,将杜氏纳为小妾。吕布被杀后,秦宜禄又投降了曹操,被任命为铚县县长。原本秦宜禄以为从此平步青云,却不想后来又被张飞所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不以为意什么意思?不以为意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379 字

+ 加入清单

在《三国演义》中,太史慈是解救北海之围的头号功臣。因为孔融对太史慈家人有恩,太史慈便想报答孔融,单骑突围找到刘备求救。最后刘备带着关羽、张飞等3000人马,将管亥余部尽数消灭。太史慈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将领,熟悉弓马,剑法精良。这次要为大家讲解的成语“不以为意”就和太史慈有关,下面就为大家讲讲这背后发生的典故故事,感兴趣的话就来一起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十一回,发生在刘备援救孔融之际,相关人物分别为太史慈、刘备、关羽和管亥。原文如下:

(刘备)乃同云长、翼德点精兵三千,往北海郡进发。管亥望见救军来到,亲自引兵迎敌;因见玄德兵少,不以为意。玄德与关、张、太史慈立马阵前,管亥忿怒直出。太史慈却待向前,云长早出,直取管亥。两马相交,众军大喊。量管亥怎敌得云长,数十合之间,青龙刀起,劈管亥于马下。太史慈、张飞两骑齐出,双枪并举,杀入贼阵。玄德驱兵掩杀。城上孔融望见太史慈与关、张赶杀贼众,如虎入羊群,纵横莫当,便驱兵出城。两下夹攻,大败群贼,降者无数,余党溃散。

孔融迎接玄德入城,叙礼毕,大设筵宴庆贺。又引麋竺来见玄德,具言张闿杀曹嵩之事:“今曹操纵兵大掠,围住徐州,特来求救。”玄德曰:“陶恭祖乃仁人君子,不意受此无辜之冤。”孔融曰:“公乃汉室宗亲。今曹操残害百姓,倚强欺弱,何不与融同往救之?”玄德曰:“备非敢推辞,奈兵微将寡,恐难轻动。“孔融曰:“融之欲救陶恭祖,虽因旧谊,亦为大义。公岂独无仗义之心耶?”玄德曰:“既如此,请文举先行,容备去公孙瓒处,借三五千人马,随后便来。”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孔融在北海被黄巾余党管亥围困,派太史慈前往平原向刘备求救。刘备亲率精兵三千并与关羽、张飞耳热一起前往北海。管亥得知刘备只带了仅仅三千人前来,麻痹大意,在阵前与关羽交锋。经过几十个回合的较量,关羽刀劈管亥,刘备与张飞、太史慈等人随即杀入敌阵,将管亥余部歼灭,解了北海之围。随后,刘备入城与孔融见面,并答应向公孙瓒借兵援救陶谦。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管亥对刘备前来的态度,叫做“不以为意”,意为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或事抱轻视态度。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三国志·陆凯传》中的“定大恨凯,思中伤之,凯终不以为意,乃心公家,义形于色,表疏皆指事不饰,忠恳内发。”

小说中描述的这段故事情节,大背景符合历史的真实。据《三国志·太史慈传》载:“时融以黄巾寇暴,出屯都昌,为贼管亥所围……(太史慈)遂到平原……(刘备)即遣精兵三千人随慈。贼闻兵至,解围散走。”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汉末的确有一位名叫管亥的黄巾余党围困北海,太史慈自告奋勇那个前往平原向刘备求援,刘备也的确派出了三千人马前去解围。不过,最终的结果虽然是以北海之围被解而告终,但管亥并未死在关羽的刀下,而是率部撤走。

尽管历史的真实与小说的描述有着一定的差异,但小说中的这段情节还是引起了部分读者的关注,这主要是出在关羽与管亥的单挑上。按照小说的描述,这位管亥只不过是一位一闪即逝的龙套,又没有什么辉煌的战绩,但他在面对关羽这位小说中可名列前十的高手时,居然能够与关羽大战数十回合。虽然最终被关羽所杀,在《三国演义》中,即便颜良、文丑这样的高手也酒一个回合就死在关羽的刀下。除了黄忠之外,管亥算得上是第二个能坚持这么长时间的人。单单从二人交锋的回合数量来看,这位黄巾余党的武艺还是非常不错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东窗事发”由什么典故而来?

全文共 578 字

+ 加入清单

东窗事发”出自《西湖游览志余•佞幸盘荒》,讲的是秦桧与妻子王氏在东窗下定计谋杀害岳飞,结果秦桧自己死后在地狱受苦的故事。后用来比喻阴谋已败露。

“东窗事发”与东窗事犯是同义,比喻阴谋或罪行已败露。

【出处】

《西湖游览志余•佞幸盘荒》:桧之欲杀岳飞也,于东窗下与妻王氏谋之。王氏曰:“擒虎易,纵虎难!”其意遂决。后桧游西湖,舟中得疾,见一人披发厉声曰:“汝误国害民,吾已诉天,得请矣!”桧归,无何而死。未几,子蟢亦死。王氏设蘸 ,方士伏章 ,见蟢荷铁枷,问:“太师何在?”蟢曰:“在酆都。”方士如其言而往,见桧与万俟卨俱荷铁枷,倍受诸苦。桧曰:“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典故

秦桧想杀岳飞,在东窗内同妻子王氏商量。王氏说:“抓住老虎容易,要想放走再把它抓住就很难了。”于是秦桧就决定杀掉岳飞。后来秦桧在西湖游玩,在船中睡着了,梦中看见一个披着长发的人大声地说:你害国害民,我已经告诉上天,上天要派人来捉拿你了!’秦桧十分害怕。回家后,大病一场不久就死了。秦桧刚死没几天,他的儿子秦蟢也死了。王氏设起神案,请道士驱鬼,道士呈表给上天,迷蒙中看见秦蟢戴着铁枷,就问:“太师在什么地方?”秦蟢回答说:“在鬼城酆都。”方士按秦蟢说的话到酆都去,结果看见秦桧、万俟卨都戴着铁板枷,受了各种各样的苦刑。秦桧说:“麻烦你传话给我的夫人,东窗密谋杀害岳飞的事情暴露了! ”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韩湘子吹的是笛还是箫?有什么典故?

全文共 384 字

+ 加入清单

韩湘子在八仙过海神话传说的故事中,吹的是箫,韩湘子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的八仙之一,唐代人,字清夫。最擅长吹箫,吕洞宾是他的师父,他的宝物有紫金箫和百花篮。

《八仙过海》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之一,有汉钟离,韩湘子,吕洞宾,张果老,铁拐李,何仙姑,曹国舅,蓝采和八位神仙。最早出现在杂剧《争玉板八仙过海》中。传说白云仙长在蓬莱仙岛牡丹盛开的时候,邀请八仙和五圣一起庆祝,回去的时候铁拐李建议各凭本事回家,于是就有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和“八仙过海,各凭本事”一说。

箫的演奏技巧,基本上和笛子相同,可自如地吹奏出滑音、叠音和打音等,但灵敏度远不如笛,不宜演奏花舌、垛音等表现富有特性的技巧,而适于吹奏悠长、恬静、抒情的曲调,表达幽静,典雅的情感。箫不仅适于独奏、重奏,还用于江南丝竹、福建南音、广东音乐、常州丝弦和河南板头乐队等民间器乐合奏,以及越剧等地方戏曲的伴奏。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出言不逊什么意思?出言不逊典故介绍

全文共 1467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演义》中,对于廖化经历的描述和正史相比有着比较大的改动。他在演义中最早是黄巾军,后来又当起了土匪,因为误劫刘备的两位夫人,从而结识了关羽,以后廖化就在关羽手下从事。此后廖化被归入东吴,又用炸死计回到蜀汉,成为蜀汉后期最为重要的将领之一。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出言不逊”,就和廖化有关,下面就为大家讲讲背后的典故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发生在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关羽和廖化。原文如下:

云长举目视之,只见一少年,黄巾锦衣,持枪跨马,马项下悬着首级一颗,引百余步卒,飞奔前来。公问曰:“汝何人也?”少年弃枪下马,拜伏于地。云长恐是诈,勒马持刀问曰:“壮士,愿通姓名。”答曰:“吾本襄阳人,姓廖,名化,字元俭。因世乱流落江湖,聚众五百余人,劫掠为生。恰才同伴杜远下山巡哨,误将两夫人劫掠上山。吾问从者,知是大汉刘皇叔夫人,且闻将军护送在此,吾即欲送下山来。杜远出言不逊,被某杀之。今献头与将军请罪。”

关公曰:“二夫人何在?”化曰:“现在山中。”关公教急取下山。不移时,百余人簇拥车仗前来。关公下马停刀,叉手于车前问候曰:“二嫂受惊否?”二夫人曰:“若非廖将军保全,已被杜远所辱。”关公问左右曰:“廖化怎生救夫人?”左右曰:“杜远劫上山去,就要与廖化各分一人为妻。廖化问起根由,好生拜敬,杜远不从,已被廖化杀了。”关公听言,乃拜谢廖化。廖化欲以部下人送关公。关公寻思此人终是黄巾余党,未可作伴,乃谢却之。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关羽挂印封金,带着刘备的二位夫人离开许昌前往河北寻找兄长刘备。曹操闻讯后,亲自前来相送。不过,等曹操离开之后,关羽却发现二位夫人不见踪迹,便四处寻找。这时,廖化带着一百多名士卒出现。廖化告诉关羽,两位夫人被同伴杜远劫持上山,自己得知是刘备的夫人之后,力劝杜远放人,却遭到杜远的拒绝。廖化杀了杜远,将二位夫人还给了关羽。廖化还提出派人护送关羽,但关羽认为廖化是黄巾残部,心中放心不下,便拒绝了廖化的好意。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廖化口中的“出言不逊”, 意为说话态度傲慢粗暴无理。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三国志·张郃传》中的“郃快军败,出言不逊”。

小说中提到的关羽离开许昌寻找刘备的故事情节,是真实的历史事件。不过,关羽在离开之后与曹操的见面却是小说作者的虚构。据《三国志·关羽传》载:“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这也就是说关羽离开许昌之后,曹操只是下令不要追杀关羽,并未亲自前来为关羽送行。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廖化杀死杜远救了刘备二位夫人之事,也是小说作者虚构出来的故事。首先,关羽离开许昌之时是否带上了刘备的两位夫人就是一个巨大的疑问。其次,无论是《三国志·关羽传》还是《三国志·廖化传》中均为提到廖化曾在关羽“千里走单骑”期间救过刘备二位夫人的记载。因此,这个故事并非历史的真实,屙屎小说作者为了让情节更加精彩、刺激而杜撰出来的。

说到廖化这个人物,虽然历史上的他并未并未在关羽“千里走单骑”时出现过,但他却在十九年后自导自演了廖化版的“千里走单骑”。据《三国志·廖化传》载:“廖化字元俭,本名淳,襄阳人也。为前将军关羽主簿,羽败,属吴。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会先主东征,遇于秭归。先主大悦,以化为宜都太守。”与关羽相比,廖化的这次“千里走单骑”难度更大,过程也更为凶险。难怪刘备在秭归遇到廖化时会非常感动,立刻将其任命为宜都太守。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千金买骨”由什么典故而来?

全文共 962 字

+ 加入清单

千金买骨”出自《战国策•燕策一》,说的是古代一侍臣为君王买千里马,却只买了马骨头回来,君大怒,侍臣解释说:大家见君王连马骨头都肯重金买,会认为君王是真正想要高价买千里马,自然而然会把千里马送上门来。后果真如侍臣所言,不到一年就有几匹千里马被呈送上来。后指十分渴望和重视人才。

“千金买骨”指用重金去买良马的骨头。比喻重视人才,渴望得到人才。

【出处】

《战国策•燕策一》: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典故

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了内乱,临近的齐国乘机出兵,侵占了燕国的部分领土。燕昭王当了国君以后,他消除了内乱,决心招纳天下有才能的人,振兴燕国,夺回失去的土地。虽然燕昭王有这样的号召,但并没有多少人投奔他。于是,燕昭王就去向一个叫郭隗的人请教,怎样才能得到贤良的人。

郭隗给燕昭王讲了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位国君,愿意用千金买一匹千里马。可是3年过去了,千里马也没有买到。这位国君手下有一位不出名的人,自告奋勇请求去买千里马,国君同意了。这个人用了3个月的时间,打听到某处人家有一匹良马。可是,等他赶到这一家时,马已经死了。于是,他就用500金买了马的骨头,回去献给国君。国君看了用很贵的价钱买的马骨头,很不高兴。买马骨的人却说,我这样做,是为了让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您是真心实意地想出高价钱买马,并不是欺骗别人。果然,不到一年时间,就有人送来了很多匹千里马。

郭隗讲完上面的故事,又对燕昭王说:“大王要是真心想得人才,也要像买千里马的国君那样,让天下人知道你是真心求贤。你可以先从我开始,人们看到像我这样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就会来投奔你。”燕昭王认为有理,就拜郭隗为师,还给他优厚的俸禄。并让他修筑了“黄金台”,作为招纳天下贤士人才的地方。消息传出去不久,就有一些有才干的名人贤士纷纷前来,表示愿意帮助燕昭王治理国家。经过20多年的努力,燕国终于强盛起来,终于打败了齐国,夺回了被占领的土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为什么要剪窗花?有什么典故?

全文共 315 字

+ 加入清单

窗花是贴在窗纸或窗户玻璃上的剪纸,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原本贴窗花是立春节气时人们迎春的方式,在宋、元以后,贴窗花迎春的时间便由立春改为春节,人们用贴窗花来达到装点环境、渲染气氛的目的,并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此后,春节贴窗花的习俗便一直延续了下来。

其实剪纸的历史非常悠久,据考证,从商代始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接空刻花制作装饰品。西汉时,人们用麻纤维造纸,传说汉武帝的宠妃李氏去世后,帝思念不已,卧不安度,食不甘味,于是请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象,这大概是最早的剪纸。

杜甫有诗句“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说明民间有剪纸祭祀的风俗。唐宋时期流行“镂金作胜”的风俗,剪纸逐渐发展为一种装饰物和手工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一马三司令的意思是什么,典故是什么

全文共 363 字

+ 加入清单

一马三司令讲述了马氏三兄弟,面对日寇强敌入侵不当亡国奴,毅然组织山东长山中学学生和当地民众拉起武装,与日寇血战到底,最后壮烈牺牲的故事。

该剧是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的,用镜头来展现平原地区游击战的辉煌历史,而且刻画的马耀南、马晓云和马天民也很贴合真实人物。剧情刚开始马耀南在长山中学拉起武装引起刘主任不满,他找县长告状,县长一气之下停办长山中学,并把马耀南赶出了学校,但是这没有扑灭马耀南的抗日热情。历史上马耀南是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司令员, 马晓云是渤海军区第六军分区副司令员,马天民是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马家三兄弟都当过司令,所以才有了“一马三司令”的说法。

《一马三司令》 这部剧很有历史意义,让大家看到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马氏三兄弟的抗日事迹,他们代表了当时许多爱国志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维护民族完整,令人动容和钦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东山再起的主人公是谁 东山再起典故主人公

全文共 350 字

+ 加入清单

东山再起主人公是谢安,他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出生名门望族,少年时就得到名士王濛及宰相王导的器重,已在上层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声誉,且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

东山再起的主人公是谁

东山再起的主人公是谢安,是东晋政治家、名士,太常谢裒第三子、镇西将军谢尚从弟,谢安一生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性情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气度。他治国以儒、道互补,作为高门士族,能顾全大局,以谢氏家族利益服从于晋室利益。王俭称其为“江左风流宰相。” 张舜徽赞其为“中国历史上有雅量有胆识的大政治家。

谢安少年时,得到名士王濛及宰相王导的器重,已在上层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声誉。然而谢安并不想凭借出身、名望去猎取高官厚禄。朝廷最初征召谢安入司徒府,授任他佐著作郎之职,都被谢安以有病为借口推辞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九泉之下什么意思?九泉之下典故介绍

全文共 1626 字

+ 加入清单

关羽被曹操俘虏以后,曹操非但没有为难关羽,反而还给了关羽很多好处,希望能将他留在自己身边。当时曹操把吕布的赤兔马送给了关羽,关羽第一次发自肺腑的感谢曹操,但原因却是有了这匹马关羽便能去寻找刘备。按照曹操的性格,既然他得不到必然也不会成全别人,但在关羽身上却成了英雄惜英雄。最后曹操选择放走关羽,当他回到刘备身边。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典故,就和这件事有关,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发生在关羽投降曹操之后,相关人物分别为曹操、关羽和甘夫人。原文如下:

甘夫人曰:“我夜梦皇叔身陷于土坑之内,觉来与糜夫人论之,想在九泉之下矣!是以相哭。”关公曰:“梦寐之事,不可凭信,此是嫂嫂想念之故。请勿忧愁。”正说间,适曹操命使来请关公赴宴。公辞二嫂,往见操……公醉,自绰其髯而言曰:“生不能报国家,而背其兄,徒为人也!”操问曰:“云长髯有数乎?”公曰:“约数百根。每秋月约退三五根。冬月多以皂纱囊裹之,恐其断也。”操以纱锦作囊,与关公护髯……因此人皆呼为“美髯公”。

忽一日,操请关公宴。临散,送公出府,见公马瘦,操曰:“公马因何而瘦?”关公曰:“贱躯颇重,马不能载,因此常瘦。”操令左右备一马来。须臾牵至。那马身如火炭,状甚雄伟。操指曰:“公识此马否?”公曰:“莫非吕布所骑赤兔马乎?”操曰:“然也。”遂并鞍辔送与关公。关公再拜称谢。操不悦曰:“吾累送美女金帛,公未尝下拜;今吾赠马,乃喜而再拜:何贱人而贵畜耶?”关公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面矣。”操愕然而悔。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曹操将关羽及刘备的二位夫人带回许昌后,对关羽尽显拉拢之能,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送给关羽美女、锦袍和皂纱囊。直到曹操将吕布的赤兔马送给关羽时,关羽下拜称谢。曹操非常奇怪,询问关羽为何拜谢。关羽回答说有了这匹日行千里的赤兔马,一旦直到了兄长刘备的下落,自己只需要一天就能与刘备见面。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甘夫人口中的“九泉之下”, 意为死人埋葬的地方,即在阴间。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魏书阳平王传》中的“若为死鬼,永旷天颜,九泉之下,实深重恨。”

小说中提到的曹操对关羽的厚待和拉拢,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据《三国志关羽传》载:“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曹操为什么要厚待关羽呢?理由非常简单,是因为曹操“壮(关)羽为人”,认为关羽是“天下义士”。这不仅说明关羽独特的人格魅力,同时也体现出曹操的宽阔胸襟。不过,为了贬低曹操,小说作者故意虚构了曹操让关羽与两位夫人同住及送美女诱惑关羽的情节,使得原本历史上一段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变了味。

小说中提到的曹操送皂纱囊及赤兔马给关羽的故事情节,都是小说作者的虚构,并非历史的真实。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关羽“美髯公”的雅号来自诸葛亮。据《三国志关羽传》载,关羽镇守荆州期间,诸葛亮曾经给关羽写过一封信,在信中有“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之语。关羽看完这封信后,非常高兴,“美髯公”的雅号也因此得以流传。至于曹操送关羽赤兔马的情节,不见于史料,很明显是小说作者虚构出来的情节,是为关羽的神勇而特意添加的道具。

对比了小说与历史的区别,再来谈谈小说这一故事情节。上面提到,在小说中曹操送给关羽皂纱囊及赤兔马。其中的皂纱囊“成就”了曹操“美髯公”的雅号,使得关羽的形象增色不少。不过,曹操送给关羽的赤兔马却要了关羽的性命,这一点无论是曹操还是关羽都没有想到。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自关羽得到赤兔马到荆州兵败而亡,一共有十九年时间,这期间关羽一直骑着这匹马驰骋疆场。而马的平均寿命位三十年。从小说的时间来推算,关羽得到赤兔马时,这匹马的岁数最少也有五岁。这也就意味着关羽得到这匹马时,赤兔马正当壮年,有十五岁左右。但到了荆州之战时,这匹马已是三十四岁的“高龄”,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关羽骑着这匹“高龄”的赤兔马,自然无法冲出东吴大军的重围。难怪有网友戏称:就是赤兔马最终要了关羽的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指麾而定什么意思?指麾而定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336 字

+ 加入清单

东汉末期虽然群雄突起,但真正有实力的军阀却不多,大多都是靠虚张声势或者手上的兵力犹如一盘散沙。公孙瓒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年赵云就是投靠了公孙瓒,后来隐居了七年有加入刘备,公孙瓒的实际兵力并不是很强,早期面对其他军阀被打的节节败退。就连他自己都认为要拿下这片土地实在太难,而且就连守住自己的阵地都一场艰苦。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指麾而定”就同公孙瓒有关,一起来看看背后的故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公孙瓒传》,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主人公是公孙瓒。原文如下:

虞从事渔阳鲜于辅、齐周、骑都尉鲜于银等,率州兵欲报瓒,以燕国阎柔素有恩信,共推柔为乌丸司马。柔招诱乌丸、鲜卑,得胡、汉数万人,与瓒所置渔阳太守邹丹战于潞北,大破之,斩丹。袁绍又遣曲义及虞子和,将兵与辅合击瓒。

瓒军数败,乃走还易京固守。为围堑十重,于堑里筑京,皆高五六丈,为楼其上;中堑为京,特高十丈,自居焉,积谷三百万斛。瓒曰:“昔谓天下事可指麾而定,今日视之,非我所决,不如休兵,力田畜谷。兵法,百楼不攻。今吾楼橹千重,食尽此谷,足知天下之事矣。”欲以此弊绍。绍遣将攻之,连年不能拔。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刘虞的从事、渔阳人鲜于辅、齐周和骑都尉鲜于银等人,打算率领幽州的兵马为刘虞报仇,因为燕国人阎柔在当地很有威望,便共同推举他为乌丸司马。阎柔召集乌丸、鲜卑等少数民族骑兵及汉族士兵数万人,与公孙瓒手下的渔阳太守邹丹在潞河以北展开激战,大败对手,斩杀邹丹。此后,袁绍又派麹义及刘虞的儿子刘和率兵与鲜于辅联合进攻公孙瓒。

公孙瓒屡战屡败,于是逃回易京坚守。他在易河边挖了十余道战壕,又在战壕内修建了高达五六丈的大土山,山上筑有营垒和楼观。其中最大的一座土山高达十余丈,公孙瓒居住其中,又囤积了粮草三百万斛。

公孙瓒表示:“以前我平定天下非常容易,现在看来这并非我公孙瓒可以左右的。倒不如休兵罢战,从事农业、积蓄粮食。兵法上说,有百重楼观的城池是无法攻破的。如今我有楼观千重,待我吃尽这里的所有粮食,就能够看清楚天下大势了。”公孙瓒想以此将袁绍拖垮。但袁绍不为所动,派遣将领继续发动进攻,连续攻打了数年都未能将其攻破。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公孙瓒口中的“指麾而定”,意为一经安排调遣,局势就立刻可以平定,比喻作战不费气力便可取得胜利。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语出《史记·陈丞相世家》中的“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

汉末天下大乱,除了董卓集团之外,实力最为强劲的就算是占据幽州的公孙瓒集团了。公孙瓒常年在东北边陲与外族交锋,作战经验丰富,手下又有闻名天下的白马义从,其骑兵实力称得上天下第一。公孙瓒最鼎盛时期,袁绍远非他的对手。不过,自从界桥之战失利后,公孙瓒的实力受到极大的削弱。

如何继续与袁绍较量呢?公孙瓒想出了一个主意,这便是上面提到的在易河边修建坚固的防御体系。这个主意怎么样?其实是个蠢主意。困守城池,不仅意为着丧失了战争的主动权,同时公孙瓒的骑兵优势也难以发挥。用另外一个成语可以形容公孙瓒这么做的后果,叫做坐以待毙。而最终的结果也正是如此。经过数年围攻,袁绍终于破城,公孙瓒自杀而亡,曾经不可一世的公孙瓒集团从此灰飞烟灭。这个结局恐怕是公孙瓒自己做梦也想不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 出自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是什么

全文共 701 字

+ 加入清单

出自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是增兵减灶。增兵减灶是出自马陵之战的成语,是一种迷惑敌军的战术。周显王二十六年,,魏惠王命庞涓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遂派孙膑前往攻打魏国。齐国在占领了魏国好几个地方后退兵,庞涓以为齐国胆小怕事,但没想到孙膑利用马陵地形埋伏,歼灭了魏军。孙膑也因这场战役扬名。

马陵之战简介:

周显王二十六年,魏惠王命庞涓去攻打韩国,韩国的兵力薄弱,于是不断向齐国进行求救。齐国答应了韩国的请求,让孙膑做军师去营救韩国。这一次,孙膑用的还是之前救赵国时用的计策,不直接去营救韩国,而是去攻打魏国。

这个方法果然奏效,庞涓率领军队日夜兼程往魏国赶,不过这时候齐国已经占领了魏国的好几个地方。这次,孙膑的计策是下令齐军退兵,庞涓见齐军不断撤退,便一直紧紧跟随在齐军的后面。连续三天追到齐军的扎过的军营,发现他们的灶坑在逐渐变少。他以为齐国胆小怕事,士兵早已逃跑了许多。但是令他想不到的是,孙膑利用马陵的地形进行埋伏,命令数万名弓箭手藏于道路两旁,结果就是导致魏军全军覆没,最终庞涓选择了自杀,魏国的太子申被俘获。

这个成语是出自《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增兵减灶”用表面上的兵力来迷惑对方,让敌方完全不知道自己到底有什么兵力,从而使得自己在战争上取得有利的主导优势。

在孙膑增兵减灶的实例中,展示了孙膑高超的谋略艺术:通过减少做饭锅灶使庞涓相信齐兵胆小怯弱,士兵不断逃亡而舍弃步军追击齐军。当第三天晚上追至马陵时,孙膑又利用马陵道路狭窄、多险阻有利地形埋伏弓箭手,布下天罗地网。其中减灶是现象,它反映的是灶多说明吃饭的人也就多,灶少吃饭的人也就少的道理,从而使庞涓深信自己的判断,最终自投罗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三必备的文学典故

全文共 1795 字

+ 加入清单

初三必备文学典故:信口开河

典出无名氏《争报恩》第三折:调笑令:是谁将我来救活?原来是您三个呀!间别来兄弟每安乐波?你刀尖儿抹的他皮肤破,到官司百般摧挫。那妮子一尺水翻腾做一丈波,怎当他只留支剌信口开合。

《争报恩》是元朝无名氏撰写的。本剧演了梁山好汉关胜、徐宁、花荣驱奸扶正的故事,共四折一楔子。关胜、徐宁、花荣三人奉宋江之命下山探听官兵消息。赵通判之妾腊梅与家丁都管有奸情,被染病在身的关、徐发现。腊梅与丁都管欲告发二人,幸亏赵妻李千娇从中周旋。花荣为了接应徐、关二人,潜入李千娇房中探听消息,又误伤了赵通判,因而李千娇被奸人告以勾结奸夫谋害亲夫的罪行,被判为死刑。花、徐、关三人先后下山,劫了法场,救出了李千娇,杀了腊梅和丁都管,使赵通判与李千娇夫妻团聚。《争报恩》又名《三虎下山》,全名《争报恩三虎下山》。

初三必备的文学典故:瓮中捉鳖

典出康进之《李逵负荆》:这是揉着我山儿的痒处,管教他瓮中捉鳖,手到拿来。康进之,元代戏曲作家。棣州(今山东惠民)人,生卒年及生平事迹均不详。作杂剧两种:《黑旋风老收心》和《梁山泊李逵负荆》。

《梁山泊李逵负荆》写的是梁山附近杏花庄开酒店的王林,被冒称宋江、鲁智深的恶棍抢去了女儿满堂娇。正逢李逵来店饮酒,王林便向他哭诉。李逵听了大怒,回山斥责宋江。宋江为辨明事实,同他下山对质。李逵在认识到了错误之后,回山向宋江负荆请罪。恰好两个恶棍又送满堂娇回门,王林上山报信,宋江指派李逵下山捉拿,最后救下了满堂娇,惩治了恶霸。

“瓮中捉鳖”是指从大坛子里捉王八。比喻想要捕捉的对象已在掌控之中。形容手到擒来,轻而易举。

明朝凌蒙初在《二刻拍案惊奇》中写道:“知县写了姓名地址,差人去拿,瓮中捉鳖,立刻拿到。”

初三必备的文学典故:十载寒窗

典出石子章《竹坞听琴》第三折:十载寒窗积雪余,读得人间万卷书。到头还藉文章力,象简罗袍上玉除。小官秦修然是也。石子章,元朝著名剧作家,生卒年不详,大都(今北京)人,善于作曲,《太和正音谱》评价他的曲子“如蓬莱瑶卿”。所作杂剧有两种,今只存《竹坞听琴》。

《竹坞听琴》写的是秀才秦修然与郑彩鸾指腹订婚,后因双方父母皆亡,久不通音信而失去联络。此时官府贴出榜文,女二十岁不嫁者问罪,郑彩鸾不得已,出家投奔一郑姓老道姑,居于竹坞。秦修然此时在父执郑州尹梁公弼处攻读,踏青晚归,欲投宿竹坞,偶闻彩鸾弹琴。二人互通姓名,各自叙述经历,知为未婚夫妇,于是暗中往来。梁公弼担心秦修然因此耽误学业,谎称道观有女鬼迷惑少年男子,秦修然惊慌不已,匆忙赴京赶考。梁公弼又探询彩鸾家世,知其为官宦之后,又与秦修然自幼定亲,于是将她移居于白云观。修然状元及第,梁公弼使他与彩鸾在白云观会面,解释误会,二人成婚。梁公弼也因此得知老道姑即自己失散多年的妻子,夫妻重逢,皆大欢喜。

“十载寒窗积雪余,读得人间万卷书”,就是指秦修然发奋苦读的事。人们就用“十年寒窗”来形容多年坚持清苦读书。

初三必备的文学典故:气吞山河

典出金仁杰《追韩信》第二折:想自家离了淮阴。投于楚国不用。今投沛公。亦不能用人。闷闷而不已,而成短歌。歌曰:背楚投汉,气吞山河。知音未遇,弹琴空歌。弃执戟离霸主,谋大将投萧何。治粟以叹何补,乘骏骑而知他。金仁杰,字志甫,杭州人。元朝著名的剧作家,著作颇丰,但现存只有《追韩信》《东窗事犯》两剧。

剧中讲述韩信自幼习武练功,熟读兵书,而且有雄才大略,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但是出身卑微,被人歧视,得不到重用。投奔项羽,项羽不用他;投奔刘邦,刘邦也只给了他一个很小的官。所以他整日闷闷不乐,唱到:“背楚投汉,气吞山河。知音未遇,弹琴空歌。”

“气吞山河”指有雄才大略,很有气魄。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二十八章中用到:“这号人在困难面前不是低头叹气,而是奋发图强,壮志凌云,气吞山河。”

初三必备的文学典故:金蝉脱壳

典出《朱砂担滴水浮沤记》:兄弟,与你一搭儿买卖。呀,他倒做个金蝉脱壳计去了也。打你这弟子孩儿,你怎么放了他去?《朱砂担滴水浮沤记》说的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事。在这一折戏里,主人公王文用为了虎口脱险,假装肚子疼要出去方便,骗过店小二,逃离虎口。

“金蝉脱壳”原意是出土的蝉,把外壳脱掉留在树上,身子早已飞走了。后来把用伪装迷惑敌人,脱身逃跑叫做“金蝉脱壳”。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用到:“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来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似是而非什么意思?似是而非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535 字

+ 加入清单

曹丕和刘备称帝都有一个比较好的理由。但是孙权手下既没有汉献帝,他也不是汉室后代,那他称帝的理由又是什么呢?孙权想这个问题想了9年,最终还是当上了东吴皇帝。后来诸葛亮评价孙权称帝也是比较有意思,和今天要讲的成语似是而非有关。似是而非的意思就是,表面看起来是对的,但实际上并不是对的,用来形容孙权称帝也是比较贴切了,不过孙权晚了这么多年才当上皇帝算是非常给面子了。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时间是在蜀汉建兴七年(公元229年),主人公是诸葛亮。原文如下:

是岁,孙权称尊号,其群臣以并尊二帝来告。议者咸以为交之无益,而名体弗顺,宜显明正义,绝其盟好。亮曰:“权有僭逆之心久矣,国家所以略其衅情者,求掎角之援也。今若加显绝,雠我必深,便当移兵东伐,与之角力,须并其土,乃议中原。彼贤才尚多,将相缉穆,未可一朝定也。顿兵相持,坐而须老,使北贼得计,非算之上者。昔孝文卑辞匈奴,先帝优与吴盟,皆应权通变,弘思远益,非匹夫之为忿者也。

今议者咸以权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以满,无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非力有余而利不取也。若大军致讨,彼高当分裂其地以为后规,下当略民广境,示武于内,非端坐者也。若就其不动而睦于我,我之北伐,无东顾之忧,河南之众不得尽西,此之为利,亦已深矣。权僭之罪,未宜明也。”乃遣卫尉陈震庆权正号。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这一年,孙权即位称帝。他的大臣来到蜀汉通报,希望蜀汉能够予以正式承认。蜀汉群臣在讨论此事时大都认为与东吴交好并没有多大的好处,而且一旦承认孙权的帝位就会变得名号不正,体例不顺。不少人建议应当申明大义,与东吴断绝关系。

这时,诸葛亮表示:“孙权早有篡逆称帝之心,朝廷之所以没有过分注重这方面的问题,是为了牵制曹魏,求得东吴的援助。现在如果明确地与东吴断绝关系,东吴必将与我们结下冤仇,我们就必须派军队进行讨伐,只有打败了东吴才能进军中原。如今东吴有不少贤能之士,将相和睦,难以在短时间内消灭他们。如果与他们展开长期对峙,反而会使曹魏有机可乘,这绝非上策。当初孝文皇帝以谦卑的口气与匈奴议和,先帝宽宏大量地与东吴结盟,。都是顺应时势、善于变通、深谋远虑的做法,并非泄一时之忿。

如今大家都认为孙权只求三足鼎立,不想与我们一起共同讨伐曹魏,这个看法看起来有道理但实际上却是错误的。为什么呢?因为他的才智和实力不如曹魏,所以才依托长江自保。孙权无法越过长江北上,就像曹魏无法渡过汉水进攻我们一样,并非实力有余,而是不愿意承担沉重的代价。

如果我们派兵征讨曹魏,东吴既可以同时出兵与曹魏发生大规模战争,也可以发动小规模战事,掳掠曹魏百姓,扩大自己的地盘。即便他们按兵不动,和我们友好相处,我们北伐的时候也不会有后顾之忧,而曹魏也不敢调动黄河以南的军队来到西北对付我军。这对我们的好处已经很大了孙权僭越称帝的罪名,我们还是不公开指责较为妥当。”于是,蜀汉便派遣卫尉陈震前往东吴祝贺。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便是诸葛亮口中的“似是而非”,意为是指好像是对的,实际上不对。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论衡》中的“世多似是而非,虚伪类真,故杜伯、庄子义之语,往往而存。”

坚持与东吴联盟,是诸葛亮外交思想的核心。他这么做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利用东吴的力量牵制曹魏,进一步分散曹魏的军力,为北伐的胜利创造条件。故此,他才会建议群臣不要对孙权称帝采取抵制甚至反目的态度。不过,从诸葛亮的这番话也可以看出,对于孙权称帝,诸葛亮的内心深处是非常抵触的,只是因为蜀汉利益的需要而不得不做出的抉择。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曹魏被消灭之后,诸葛亮一定会以此为借口,向东吴展开全面战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露马脚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来历和典故

全文共 518 字

+ 加入清单

露马脚”一词的意思就是不小心暴露了想掩盖的不便公开或不光彩的事情,那么它是怎么由来的呢?接下来给大家说一下关于露马脚的典故

元朝、明朝初期妇女都是裹得小脚,女子若是大脚,在当时是一大忌讳。而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马秀英却是未经缠足的大脚。传言是在马皇后小的时候因为深得父母的宠爱,坚持不肯缠足,于是长了一双天足,被世人称为“马大脚”。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马秀英成为了皇后,深居皇宫。身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母却也对自己的一双大脚无可奈何,总是叹息。每当有客人来访时,马皇后总是会穿比一般衣服要长的裙子,好用衣服的下摆将脚严严实实地遮盖起来,不被别人笑话。有一次,马秀英乘轿撵到金陵街头游行的时候,忽然一阵大风吹过来,将轿帘掀起了一个角,马秀英搁在轿子踏板上的两只大脚,就这样被猝不及防的暴露在了光天化日之下,在街边看马皇后来民间游览的百姓都目瞪口呆。她急忙把脚缩了回去伸进了轿子内,可人们早已看得一清二楚。于是这件新鲜事便传开来了,轰动了整个金陵城内外。因为马皇后姓马,是姓马的露出了脚,于是便有了"露马脚"一词并一直流传至今。

露马脚的典故出自于马皇后,是说她游玩时不小心露出了自己的大脚,因为姓马,所以之后"露马脚"一词一直流传到现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路遥知马力的典故内容

全文共 555 字

+ 加入清单

路遥和马力两个人,马力上京考试,半路病倒,有地主路遥收留,照顾3年。这时路遥家遭火灾,路遥无奈只能上京找马力帮忙。见面后马力丝毫不提帮忙之事,路遥气的直马力忘恩负义。路遥走了3年才回到家,见被烧掉的房屋变成美宅。原来马力不想路遥太早回去便是给他建造房子报相救之恩,路遥感叹到: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啊。

路遥知马力,指的是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的脚力好赖,下一句是“日久见人心”,表示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

宋朝时,南京有一个富甲一方的绅士——路遥,为人乐善好施。马力是个穷困潦倒的书生,在上京赶考时盘缠用尽,并且身患重病被困在客栈。路遥收留了马力,并照顾了他3年。后来马力考中状元,并被招为驸马。几年之后路遥家起了火灾,家产化为乌有,路遥就上京找马力帮忙。两人见面后马力却没有表现想帮忙的意思,只是好生招待路遥,让他在京城游玩。路遥记挂家人,也生气马力忘恩负义,决意离开。

马力却派手下擒住路遥,说每天只准他往回走1里路,多走1里便要后退两里路,路遥气的直骂马力,但路遥一路上虽说被马力干扰着,但马力派来的手下却对路遥好生相待,就这样走走停停,路遥走了3年才回到家。到了家里看到原来被烧掉的房屋变成了华屋美宅。原来马力一路上干扰路遥不让他回来太早,是为了给他重建房子以报恩,路遥不禁感叹到: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唾面自干什么意思?唾面自干有什么历史典故?

全文共 1810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唾面自干这个成语,从字面上大致能看出意思,就是说脸上被人吐了口水,但是自己并不会把它擦掉或者洗掉,而是选择让它自己干了。人脸上粘上东西,本能的反应就是会把它擦掉,但是这样一种不管它让它自己干的行为,就让人不理解了。唾面自干的背后有没有什么历史故事?是谁选择了唾面自干呢?

出处

刘殐的《隋唐嘉话》:娄师德弟拜代州刺史,将行,教之耐事。师德曰:“吾以不才,位居宰相,汝今又得州牧,叨据过分,人所唾嫉也,将何以全先人发肤?”弟长跪曰:"自今虽有唾某面者,某亦不敢言,但拭唾而已。以此自勉,庶免兄忧。”师德曰:“此适所谓为我忧也!夫前人唾者,发于怒也;汝今拭之,是恶其唾而拭之,是逆前人怒也。唾不拭将自干,何唾笑而受之?”

原文

娄师德其弟守代州刺史,辞之官,教之耐事。师德:“吾备位宰相,汝复为州牧,荣宠过盛,人所疾也,将何以全先人发肤?”其弟跪曰:“自今虽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庶不为兄忧。”师德忧:“此所以为吾忧也!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

译文

故事发生在唐代武则天时期。娄师德的才能非常得到武则天的赏识,招来很多人的嫉妒,所以在他弟弟外放做官的时候他对他弟弟说:“我现在得到陛下的赏识,已经有很多人在陛下面前诋毁我了,所以你这次在外做官一定要事事忍让。”他弟弟就说:“就算别人把唾沫吐在我的脸上,我自己擦掉就可以了。”娄师德说:“这样还不行,你擦掉就是违背别人的意愿,你要能让别人消除怒气你就应该让唾沫在脸上自己干掉。”

娄师德生于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字宗仁,原武(今原阳西南)人,从小才思敏捷,20岁的时候便考中进士,被任为江都县尉。他由于才能出众,很快便被升为监察御史。

仪凤二年(公元677年),位于青藏高原的吐蕃派兵侵袭唐朝边境,唐高宗李治颁发《举猛士诏》,招募勇士,进行军事反攻。娄师德毅然报名参军,要为国效力。次年,唐军进展不顺,损兵过半,危急时刻,娄师德挺身而出,顽强抵抗,唐军士气大振。随后,他又奉命出使,在赤岭(今青海日月山)与吐蕃进行和谈,促使双方和解罢兵。过了数年,吐蕃再次入侵,他率兵反击,由于指挥有方,在白水涧(今青海湟源南部)八战八捷,大大遏制了吐蕃的攻势。

武则天改唐为周后,以东都洛阳为神都,娄师德更是得到重用,出将入相,屡建奇功。

娄师德胸怀宽广,尤其以能够忍让而青史留名。有一年,他的弟弟被任命为代州刺史,上任前来到哥哥位于洛阳的家中,向其辞行,并询问哥哥还有没有什么要交代的。娄师德语重心长地说:“我已当了宰相,现在你又要担任一方大员,荣宠至极,必定有人嫉恨我们。要免受其害,我们遇事一定要学会忍耐。”他的弟弟马上跪在地上说:你放心,就算有人往我脸上吐唾沫,我一定会自己擦干净,决不为此和人计较。”没想到,娄师德认为弟弟这样做仍不行。他再三告诫弟弟:“别人发怒后把唾沫吐在你的脸上,你一擦了之,他的怒气仍不会消,一定继续嫉恨你。要我看,别人往你脸上吐唾沫,你自己不要擦掉,应该让它自然干了才是。”

每当我们受到侮辱的时候,都常常会用一些话来鼓励自己,比如忍辱负重,唾面自干。而忍辱负重这个词我们都知道,而唾面自干是很少有人提及到的。今天我们就普及一下唾面自干主要是来自哪个典故,说的是谁。

唾面自干这个典故是主要来自于隋唐嘉话里的一段话。这件事情发生在唐代的唯一女帝武则天那个时代,在当时娄师德,他的才能被武则天所发现,而且被武则天所重用,这样的时候就引起了很多人对他的嫉妒之意。

当他知道这件事的时候,他就和他的弟弟所说这件事,而且他的弟弟也将要外出做官,他就和他说,我现在得到了皇帝陛下的赞赏,已经有很多的人在皇帝的面前诋毁我,说我的一些问题,所以你在这次外出做官的时候要10分的注意,千万不能惹是生非,不然恐怕我也保不住你。

他的弟弟就说,就算别人把唾沫都吐到我的脸上,我只把唾沫擦掉就可以他的弟弟就说,就算别人把唾沫都吐到我的脸上,我只把唾沫擦掉就可以。娄师德说你把唾沫擦掉都不行,你如果擦掉了别人的吐沫,就是在违反别人的意愿,这样的话也是,不能让别人消除对你的怒气的。

所以你要让别人消除自己的怒气,需要让别人,唾面自干意思就是,即使别人吐吐沫到你的脸上,也要等他自己干掉,不能用自己的衣物或者是手擦干,这样才可以消除别人对你的怒气。就是这样的一个典故,在当时狄仁杰也非常的对他赞叹说娄师德的美德,知道我是完全看不到它的边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谁 有什么典故

全文共 603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四大美女古代的排法是:西施居首,王昭君居首,貂蝉居首,杨玉环居首,但这只是古代的排法。其中,西施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昭君、貂蝉、杨玉环,享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在中国历史上";四大美女";不仅在我国妇女儿童中是众所周知的,而且在世界上也享有一定的美誉度。几千年来,人们一直以来,人们都以此为基础。";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它分别描述了西施、王昭君、貂蝉和杨贵妃的独特姿态。这种描述既生动又含蓄,给人们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仅这八个字就包含了四个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小故事,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这四位美女有着美丽的外表。在历史事件中,他们曲折动人、救国救民的传奇被古代民间广泛赞誉。

沉鱼。据说西施在古越国浦阳江旁浣纱,水中的鱼看到她的样子,都惊艳地沉入河底。落雁。传说昭君出塞的时候,王昭君走在沙漠的路上,对自己的命运感到难过,远离家乡,于是他立刻无聊地弹出了《塞曲》。飞过天空的鹅听到了曲调的怨恨和悲伤,一个接一个地掉在地上。因此,沉鱼落雁中的落雁得名。

闭月。据说貂蝉在花园里拜月的时候,云遮住了月光,被王云看到了。从那以后,王云告诉人们貂禅比月亮漂亮,被称为闭月。羞花。据说杨玉环在花园里赏花的时候,哀叹自己的命运,用手抚摸花,可能是含羞草,也可能是其他原因,花瓣收缩,花叶垂下。被宫女看到,说杨贵妃比花漂亮,花羞得低下头。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孟津一渡出自哪个典故 孟津一渡出自哪里

全文共 393 字

+ 加入清单

孟津一渡出自八百诸侯渡孟津伐纣。在公元前11世纪,商纣王昏庸无道,诸侯叛离而归顺西伯姬昌,也就是周文王。而后周文王卒,武王姬发继位,在武王二年,姬发率兵东至孟津,八百诸侯来会,都说可以伐纣,武王则认为灭商时机还不成熟,于是退兵。

约前1056年周文王称王,九年后病亡,太子姬发继位,称周武王,武王掌权后以姜太公为“师”,负责军事;以弟抄弟周公旦为主政,负责政务;以召公和毕公为左右助手,出谋划策,以期继续周文王的事业。

孟津一渡典故故事背景

武王把都城从周文王时的丰迁到了镐,也就是现今的陕西西安,为进攻商朝作好准备。受命九年,为了检验和证实自己的实力,同时考验追随周人的各诸侯国的忠诚程度,武王在孟津举行了百大规模的阅兵仪式,史称“孟津观兵”。

参加阅兵的诸侯有800家之多,都认为“纣可伐矣”,可武王却说“未可”。武王的这一态度,说明观兵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立即讨伐纣王,而是要验证自己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