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色彩心理学对人的影响【精选20篇】

浏览

1614

文章

1000

篇1: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

全文共 2888 字

+ 加入清单

压力就是动力,在当今社会行走,哪有没有压力的人的,就看你要怎么更好的看待它。于我们来说闹吃心理健康才是最基本的,保持心理健康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此外还应该学会一些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让自己更好的度过低潮期,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准备了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希望能够陪你一起度过低潮哦!

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1、持乐观的情绪。要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工作。善于在生活中寻找乐趣,即便是干些家务也不应视为负担,而是带着情趣去干,比如做饭,不断尝试新花样,享受烹饪的欢娱。在工作上要不断创造,在进取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断感受成功的乐趣。

2、于排除不良情绪。遇到不顺心的事,别闷在心里,要善于把心中的烦恼或困惑及时讲出来,使消极情绪得以释放,从而保持愉悦心情总伴你左右。

3、经常帮助别人。助人为乐,是一种高尚美德,其作用不仅使被帮助者感受人间真情,解决一时之难,也使助人者感到助人后的快慰。经常帮助别人,就是使自己常处在一种良好心境中。

4、善待别人,心胸大度。以谅解、宽容、信任、友爱等积极态度与人相处,会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尤其是被人误解的时候,要亮出高姿态,待对方晓知真相后更会佩服你,这样宽容,关心别人也有利于营造好心境。

5、要有广泛的爱好。比如收藏、体育、旅游、音乐等,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享受其间的乐趣,既能增长知识,又能广泛交友。在偶遇心境不佳时,这种兴趣活动也能起到化解作用。

6、保持一颗童心。人到了而立之年以后,随年岁的增长,有人便产生了“看破红尘“的感觉,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了,这样不利于心理健康。如果仍保持一颗童心,对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好奇,不论对知识更新,还是对身心健康都有好处。

7、培养生活中的幽默感。除了严肃、正式的场合外,在同事、朋友乃至家人中,说话时适当地采用幽默语言,对活跃气氛、融洽关系都非常有益,在一阵会心的笑声中,大家心情特别好。

8、学会谐调自己与社会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要经常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适应社会的规范,并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适应力,从而减少因此而带来的困惑和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保持心理健康的技巧

保持乐观的情绪。要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工作。善于在生活中寻找乐趣,即便是干些家务也不应视为负担,而是带着情趣去干,比如做饭,不断尝试新花样,享受烹饪的欢娱。在工作上要不断创造,在进取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断感受成功的乐趣。

善于排除不良情绪。遇到不顺心的事,别闷在心里,要善于把心中的烦恼或困惑及时讲出来,使消极情绪得以释放,从而保持愉悦心情总伴你左右。

经常帮助别人。助人为乐,是一种高尚美德,其作用不仅使被帮助者感受人间真情,解决一时之难,也使助人者感到助人后的快慰。经常帮助别人,就是使自己常处在一种良好心境中。

善待别人,心胸大度。以谅解、宽容、信任、友爱等积极态度与人相处,会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尤其是被人误解的时候,要亮出高姿态,待对方晓知真相后更会佩服你,这样宽容,关心别人也有利于营造好心境。

要有广泛的爱好。比如收藏、体育、旅游、音乐等,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享受其间的乐趣,既能增长知识,又能广泛交友。在偶遇心境不佳时,这种兴趣活动也能起到化解作用。

保持一颗童心。人到了而立之年以后,随年岁的增长,有人便产生了“看破红尘“的感觉,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了,这样不利于心理健康。如果仍保持一颗童心,对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好奇,不论对知识更新,还是对身心健康都有好处。

培养生活中的幽默感。除了严肃、正式的场合外,在同事、朋友乃至家人中,说话时适当地采用幽默语言,对活跃气氛、融洽关系都非常有益,在一阵会心的笑声中,大家心情特别好。

学会谐调自己与社会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要经常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适应社会的规范,并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适应力,从而减少因此而带来的困惑和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

1、认知。根据心理学的一些观点,人有自创的能力也有自毁的能力,将自创自保的能力发挥到极致,关键靠改变认知。科学实验告诉我们,改变了认知确实有巨大的帮助。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有一个说法,说刘和珍被害已经一年了,“忘却的救主”降临了。我对这个“忘却的救主”不懂。后来我到美国学心理学才知道,西方把对我们天然有利的思维方式都称为“救主”。人有一个本能,就是“忘却的救主”,这在西方就发展出一套医治理论,如果我们将不好的东西主动排除,就会促使我们的自主神经系统往好的方向发展。

认知的第二个方面,也是最根本的方面,就是我们自尊的问题。自尊是个体人格的核心因素之一,也是人的基本需求,它是一种深层次的生命感受。自尊有正面的和负面的态度,包括了认知成分,也包括了感情的成分,是一个结合体,高自尊会使我们能够有较强的主动性和良好的自我感觉。自尊心高的人在同样的条件下自我感觉比较好,美国一项研究发现,高自尊的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坚持不懈继续努力,生活的满意度相对也比较高。自尊和身心健康关系比较明确,比如说相关系数,是正的相关,自尊心越高,身心也健康,自尊心越低身心也不健康,这是正相关。相反来看,自尊心和羞怯的程度是不相关的。自尊心高的人,他也会失败,但是失败之后产生的抑郁和焦虑要比低自尊心的人缓冲很多,而且高自尊心的人他可以倾向于用提高自我的办法来应对困难,比如说我做生意这次失败了,那没有关系,说明这个生意还是低水平的,以后我做高水平的生意,可能还是会成功的。毛主席说过要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不要以为退下来很容易,退让是非常聪明的、具有崇高哲学的水平运动。人都会有错的。认识这一点很重要,要时时防着你可能错,可能失败。因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有万一的,万一失手了,有1%还有回手的余地。我们生活中也是一样,任何一件事情,不要以为百分之百,一定要留有余地,如果事情坏了还有回旋的余地。我们生活中经常是该躲的不躲,所以搞得恶性循环。

2、从社会交往入手。人是社会的人,只有在社会的交往过程中才能够保持健康的心态。

3、适度的体育锻炼,特别是那些有助于我们心理平静的体育锻炼。适度的体育锻炼,不单纯使我们血液循环增快、代谢改变、耗氧,而且对心灵也是巨大的安抚。

保持心理健康还要从业余活动入手。古人云,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我们见识广了,爱好广泛,自然而然什么问题都看得清楚。要学会放松,尽管我们很忙碌,十分钟的时间可以留出来,在这十分钟里有一个舒适的坐姿,从上到下放松,如果不会放松,你就可以把肩膀绷紧,绷久了你肯定受不了,慢慢就会放松了。还有面部,放松和紧张要相对应。对于压力,我们首先要承认我们都是有压力的,而且压力是不可避免的。

4、学会安排时间和资源,避免发生冲突。首先要找准目标和重点,根据事件的轻重缓急来组织我们的时间,重要的事情先做,要学会将复杂的事情搞简单。心理学有很多实验证明,同时做两件事情永远做不好。要面对现实,哪怕你再忙也要安排时间放松,这是可以做到的。想一想放松可以让你活很多年,何不拿点时间放松?也要学会放弃,前途有一些不确定性,因此张罗的事太多,搞得身心疲惫,统统不放弃结果什么都得不到,舍得舍得,有舍才能得。要调动自己的情绪,不要让自己厌倦。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老人为什么容易忽视心理抑郁

全文共 1029 字

+ 加入清单

权威调查表明:患抑郁症的老年人中,5%的人能自发独立、健康地生活,15%左右的老年人病情常趋于慢性化,20%以上的老年人会常常想到死亡,在那些患有癌症、心脏病、中风的老年人中,抑郁症更是普遍存在十分容易忽视

许多人都认为人老了多少会出现一些抑郁,老人久经沧桑,似乎抑郁属于衰老的组成部分,其实这是误解。如今老人患抑郁症日益多见,已成为阻碍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的大问题。但是,老年人的心理抑郁十分容易被忽视,通常有以下一些原因:

1.被它病干扰

随着年龄的增大,老人患慢性疾病的增多,如高血压、心脏病、老慢支、胃溃疡、关节炎、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往往是迁延时间长,治疗效果一般,这些都会使人感到无能为力,力不从心,心情沮丧,无奈抑郁。另外,有些疾病本身存在抑郁的症状,如痴呆、帕金森病等。这些疾病能引起与抑郁症类似的症状,如乏力、睡眠障碍、注意力困难、悲观思虑、食欲不振等。所以有时很难区分是疾病的抑郁表现还是疾病并发的抑郁症,因此老人容易在关注躯体疾病时忽视心理问题的存在。提示抑郁症有价值的迹象有:社会功能的退缩、失败无望或应受惩罚的感觉增强、对生活缺乏意义、经常想到自杀等。帕金森病和阿尔兹海默病与抑郁症关系密切,有一项研究发现,前者的50%,后者的35%会患上抑郁症。

2.被药物引发

许多老年人需要规律地服用多种药物以治疗自己的躯体疾病。有些药物能加重或引起类似抑郁症的症状,如心血管药物(心得安、利血平)、激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甲基多巴、左旋多巴等。但是每种药物副作用的个体差异性很大,所以因药物引发抑郁的程度也会有较大的区别。

3.被不适掩盖

典型的抑郁症,都有较深的持续性情绪低落和消极悲伤。而老年人的抑郁却不是十分典型,看不出心境的恶劣,也没有想自杀的念头,但取而代之的是持续性的疲乏、无故的体重减轻、睡眠节律紊乱、食欲胃纳变差、经常五更泄泻、注意力记忆力下降等,所以老年抑郁症很容易被家人和普通医生忽略。许多老年人也都关注和强调他们只是感到疲乏、消瘦、睡眠差等不适而否认自己已患有抑郁症。

4.被丧偶忽略

在有压力的社会生活事件中丧偶对人的心理创伤最大。丧偶后,家庭结构、亲情关系、经济情况、起居环境都会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适应新的环境和处境是一个心身的考验,度过这个适应性生活阶段又需要1~2年的时间。因此必须懂得在这期间存在着患抑郁症的危险性。不要以为丧偶心境不好是理所当然,应清醒地认识到,继而进入的抑郁状态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3:5.25心理健康日

全文共 1148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的5月25日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5·25”的谐音即为“我爱我”,提醒大学生“珍惜生命,关爱自己”。那5.25心理健康日是什么呢?下面和小编去看看吧!

1.25心理健康日历届活动

2000年首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围绕主题,提出了自己的口号:“我爱我,给心理一片晴空!”

2001年第二届活动的主题确定为改善人际沟通能力,口号是:“我爱我,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空间。”

2002年的第三届活动主题围绕“自我”方面展开,口号是:“我爱我,了解我自己。”

2003年的第四届活动针对“非典”,以危机干预为主题,口号是:“我爱我,危机、理性、成长。”

2004年的活动主题为大学生的社会化、和人际关系问题,口号是:“我爱我,走出心灵孤岛。”这一年的5.25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团中央和教育部将这一天定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节。

2005年第六届525心理健康节围绕大学生生涯规划的问题,主题是:“我爱我,放飞理想、规划人生。”

2006年的主题是:“我爱我,快乐自在我心,健康、自信的心理。”让我们尽情体验快乐的感觉。

2007年的主题是“人际交往与师生互助”,口号为:我爱我,用心交往,构建和谐。

2008年的主题是:“和谐心灵 绿色奥运。”

2009年第十届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主题是:“直面压力,放飞理想。”

2010年的主题是:“和谐心灵,健康成才 。”

2011年的主题是:“共建幸福校园,共享快乐生活。”

2012年的主题是:“寻找我·拥抱我。”

2013年的主题是:“中国梦·校园情·快乐心。”

2.25心理健康日简介

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概念很模糊,甚至有误解,不到了药物治疗的程度,就不承认自己存在心理障碍。例如: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是适应性和与人沟通的问题,二、三年级学生则以情感人际关系和自我成长等问题为主,而毕业生主要是就业压力等问题。所以引导他们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提高自我调适能力更有意义。

“世界心理健康日”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在1992年发起的,定在每年的10月10日。

2000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团总支、学生会倡议,随后十多所高校响应,并经有关部门批准,确定5月25日为“北京大学生心理健康日”。“5.25”是“我爱我的谐音,对此,发起人的解释是: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他人。2004年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联共同决定将5月25日定为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节。

把这样一个意义重大的日子定在5月25日,是用心挑选的。首先,5月4日是五四青年节,长久以来,5月本身就被人们赋予了和年轻人一样的活力和激情。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首选的活动当然是5月。其次,鉴于大学生缺乏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由此导致缺乏对自己心理问题的认识,所以,“心理健康日”活动就是要提倡大学生爱自己,珍爱自己的生命,把握自己的机会,为自己创造更好的成才之路,并由珍爱自己发展到关爱他人,关爱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前夫对孩子不闻不问怎么办 前夫对孩子不闻不问什么心理

全文共 1341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有小孩的离异夫妻来说,其实在离婚之后,两人对于孩子的关心都是十分重要的,其中一方的失职都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影响,那么,如果自己的前夫对孩子不闻不问要怎么办呢?

前夫对孩子不闻不问怎么办

强制执行去。不管他最后给不给钱,这种没有感恩之心的人大概率他现在不管孩子,等孩子成年了蹦出来让孩子赡养自己。

这也说明男方没有责任心,说明离婚是正确的,一升米养恩,一斗米养仇,不能对不懂感恩的人太好了,就当前夫不存在吧!,别指望一个没有责任心的男人会付出什么。

前夫对孩子不闻不问什么心理

1,你或者你的家庭把男方伤得太深,导致对方完全不想和你因为任何原因再产生任何联系。

2,男方人品问题

3,男方有了新欢

多说一句,人心都是肉长的,能逼到一个男人连孩子都不想去看,问题未必就表面上这么单纯,没得头没得尾的故事,没法下定论。事实上我见过所有事情做绝把男的逼得没法,孩子才几个月,被迫离婚的情况,也见过男方渣得不行的情况。人都是一样的无论男女,都有很渣的人甚至整个三观一致崩塌的家庭,也有善良真诚的。

前夫对孩子不闻不问是怎么想的

正所谓“血脉相连”,连这个血脉都不认的男人,想必他的心理是阴暗的,是令人痛恨的。极大可能是他觉得孩子跟了前妻,那你们好好生活吧,我也不管了,反正已经从此陌路人了。

另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个男人已经混的自己都顾不过来了,没有任何心思惦念谁了,所谓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活一天算一天吧。

如果是男人自己找了别的女人,而提出离婚的话,绝大多数情况下,男人一般都不会不要自己的孩子,即使和前妻没有联系,但是自己的孩子一定会割舍不下。最起码会经常去看望自己的孩子,给孩子一部分钱,甚至买一些吃的,这是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的义务和责任。如果说这个时候男人不去看望自己的孩子,也不理自己的妻子的话,那真的是一个无情无义的男人。即使男人再婚,第二任妻子对他再好,绝大多数的男人还是忘不了自己的孩子。还有一点,有可能是,这个男人怕联系了孩子和前妻,会影响她现在的幸福生活。但说实话,这样的男人,真的是近乎绝情。甚至可以说是自私。

第二情况就是自己的妻子先背叛了他。这个时候的男人是带有一种仇恨的心理而离婚。想报复自己的前妻。他之所以不理孩子,不去看望孩子,其实内心里面还是非常痛苦的。他希望自己的前妻能够好好地反思自己。其实这样做,伤害的是孩子。毕竟孩子是无辜的,如果这么做的话,孩子心里面也会觉得父亲也不爱自己了,他的内心会非常的沮丧,而且孩子还有一种自卑的心理。

有孩子的夫妻离婚后是怎么相处的

我和前夫离婚是感觉日子过不下去了,他家里实在让我没办法忍受。他的爸妈根本就是不讲理,观念也很守旧,对我特别挑剔。哪怕是我穿个时尚的裙子,都会说我是有伤风化。反正在他爸妈眼里,我就不是个好女人。

我离婚以后,听说他爸妈特别开心,这让我也是更伤心了。而他在婚姻中的角色就是和稀泥,一直让我忍让,说我是晚辈,需要包容父母。

话说出来好听,听着也是漂亮,可是他怎么就不看看我的日子是怎么过的呢?

和这样的丈夫一起生活,我是受够了,也不想要继续了,这也是我离婚的原因。

离婚以后,他们家里说什么都不给我孩子的抚养权,毕竟生的是个男孩子,我也知道争不过,后来只能是商量定期看看孩子。

就这样,离婚之后我和他很少联系。只有想孩子了才会找他。还好的是他也不是死缠烂打那种人,离婚以后也没有纠缠我和我复婚,现在日子过得还算是消停,也算是求仁得仁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青少年如何摆脱寂寞心理

全文共 940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青少年早恋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了,未成年就怀孕也随处可见,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青少年耐不住寂寞,寻求刺激。青少年常常觉得孤独和寂寞,以至于做了很多追悔莫及的事,到想后悔时已经来不及了。心理健康家就告诉青少年该如何摆脱寂寞。

青少年如摆脱寂寞心理方法——想哭就哭

医学心理学家认为,哭能缓解压力与孤独。心理学家曾给一些成年人测验血压,然后按正常血压和高血压编成两组,分别询问他们是否哭泣过,结果 87%血压正常的人都说他们偶尔有过哭泣,而那些高血压患者却大多数说从不哭泣。由此看来,让人把情感抒发出来要比深深埋在心里有益得多。

青少年如摆脱寂寞心理方法——分解法

把生活中的压力与孤独罗列出来,一、二、三、四……一旦写出来以后,就会惊人地发现,只要你“个个击破”,这些所谓的压力与孤独,便可以逐渐化解。

青少年如摆脱寂寞心理方法——心理暗示法

3~12岁的孩子最适合用心理暗示法来治疗心理问题。因为儿童天生好奇,想象力丰富,有能力接受多元价值观念,改变固有观念,不像成人那么有偏见。用心理暗示法可以很好地治疗孩子的学习障碍、自卑等问题。比如:通过想象,“蓝天白云下,我坐在平坦绿茵的草地上”“我舒适地泡在浴缸里,听着优美的音乐”等,都可以在短时间内放松、休息,恢复精力。

青少年如摆脱寂寞心理方法——观赏鱼类

一项心理学试验显示,当精神紧张的人在观赏金鱼或热带鱼在鱼缸中姿势优雅地翩翩起舞时,往往会无意识地进入“宠辱皆忘”的境界,心中的压力与孤独感也会大为减轻。

青少年如摆脱寂寞心理方法——一读解千愁

在书的世界遨游时,一切忧愁、孤独与悲伤便付诸脑后,烟消云散。读书可以使人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变得心胸开阔,气量豁达,不惧压力与孤独。

青少年如摆脱寂寞心理方法——穿上最爱的旧衣服

穿上一条平时心爱的旧裤子,再套一件宽松衫,你的心理压力与孤独会不知不觉随之减轻。因为穿了很久的衣服会使人回忆起某一特定时空的感受,并深深地沉浸在缅怀过去的生活中,人的情绪也会为之高涨起来。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大都会有叛逆心理,这种心理就会让很多孩子觉得家长和老师的话都是错的,总会有种奇特的心理,觉得自己很寂寞。而这种寂寞心理就会需要找些东西来抚平,大多数孩子会找些刺激的事来做。如果你想摆脱这种寂寞,就试试以上的方法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老年人健康心理要素

全文共 1230 字

+ 加入清单

老年人健康心理要素有哪些呢?下面就让小编告诉你带你了解下吧,希望你喜欢!

近年来,社会上流行的促进老年心理健康的一二三四五原则,对老年人养生保健十分有益,即“一个中心:以健康为中心;二个要点:潇洒一点,糊涂一点;三个忘记:忘记年龄、疾病、恩怨;四老:有个老伴、老本、老窝、老友;五要:要掉、要俏、要笑、要跳、要聊”。

一个中心:老年人应该保护好自己的心身健康。老年人心身健康了,就不会给社会和家庭造成负担,这本身就是对社会和家庭做贡献。一个心身健康的人,他的生活质量才能提高,才能享受到生活给予的乐趣。

二个要点:潇洒一点,糊涂一点。老年人应该活得更轻松一些、宽容一些。潇洒者,自然大方,轻松自如,不拘束;糊涂者,大彻大悟,淡泊宁心,不为琐碎事所扰。人生苦短,生命才是第一位的,何必斤斤计较那些生活中的无聊琐事?糊涂一点,宽容一点,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何乐而不为呢?

三个忘记:忘记年龄,忘记疾病,忘记恩怨。老年人不要总担心自己年事已高,疾病缠身,也不要总回忆过去的恩恩怨怨。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没有人能够逃脱这个过程,所以没有必要对必然要发生的事情过分担忧。人生旅途中难免会有一些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恩恩怨怨,没有必要对已经过去的事情斤斤计较。老年人应该放松自己,乐观地生活,这才是最重要的。

四老:有个老伴、有个老窝、有点老底、有几个老友。老年人一定要有个老伴,特别是男性老人。俗话说:“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就是说,老夫老妻在一起生活是最好的,儿女再好也不如夫妻相互照应好,即使是新组合的老夫妻也比子女的照顾要好得多。老夫老妻在精神上相互安慰寄托,在生活上相互照顾关怀,是其他关系所无法替代的。夫妻间的感情沟通对养生保健非常有益。

有个老窝。老年人一定要有一所属于自己的住宅,才会有安全感,才有利于心身健康。

有点老底。老年人应该老有一些积蓄以备不时之需。手中有点积蓄能够及时拿出以解燃眉之急。

有几个老友。老年人应该有几个老朋友,平时一起聊聊天,有事相互帮帮忙,对养生保健很有好处。

老年人健康心理要素——要跳

老年人要经常活动,而不是单纯指跳舞。“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使机体充满活力,还可以调节情绪。

老年人健康心理要素——要俏

老年人的穿着要漂亮一些,让自身的形象更美一些,这样就会感觉年轻了许多,别人也会看到其焕发出的青春朝气。

老年人健康心理要素——要聊

老年人要经常与别人进行思想和感情交流。封闭自己和孤独感是危害老年人心身健康的重要因素,是引起老年抑郁症和老年痴呆的原因之一。聊天是一种最经济实惠而且又非常有益于心身健康的活动,对防治抑郁症和痴呆均有益处。

老年人健康心理要素——要掉

老年人要放下架子,保持一颗平常心,这对于有社会地位的人来讲尤为重要。老年人离退休后,不要再讲我是某某长、我是老专家、我是老教授、我是著名艺术家,想当初我如何如何等。要把自己放在一名普通老百姓的位置,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问题和处理周围事物,心态才会平和,心身才会健康。

老年人健康心理要素——要笑

老年人要对生活充满乐观情绪,时时保持着愉快的心态。每天对着镜子笑几次,就会有好心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关注领养流浪猫的心理健康

全文共 786 字

+ 加入清单

猫咪

对于很多流浪猫来说,被领养人带回家首先也许并不是一件让它们觉得幸福的事,它们会因为初到这个未知环境而有较大的心理波动,它们彷徨、恐惧、焦虑,甚至可能会引发其他一些问题的出现。如果主人没有及时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那么猫咪们受到更严重伤害的可能性也会更高。

一、猫咪会不会感受到压力?

通常情况下,猫咪在刚被主人带回家时是需要一段时间来进行适应的,比如对于不太喜欢跟人类太亲密的猫咪来说,如果你总是抱着它们玩闹,它们可能会因为你的这些亲密行为而倍感压力。压力大的猫咪比普通的猫咪更容易出现一些较为激烈的行为,同时也更容易患病。不过如果被领养的流浪猫之前就在人类家庭居住过,而且它们刚被抛弃不久,那么它们也许可以很快就适应新主人的家庭生活。

二、关于猫咪抑郁症

给猫咪提供一个轻松愉悦的生活环境,让猫咪远离抑郁症

不要以为猫咪不会抑郁,猫咪们一旦抑郁起来,主人们可是也会非常头疼的——它们对你总是爱理不理、变得不太爱吃东西、精神总是显得很差等等。为了避免猫咪被抑郁症困扰,主人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一下饲养方式,比如为猫咪提供一个轻松愉悦的生活环境。

三、了解猫咪的心态

主人们在给刚进家门的流浪猫喂食时可能会发现,它们进食不像从小就被家养的猫咪一样温文尔雅,而是好像自己不立马吃完,食物就会被抢走一样。其实,关于这点很多主人都能理解,流浪猫们流浪时需要解决一个很大的问题——食物。由于食物有限、固定区域猫咪密度较大等原因的影响,很多流浪猫根本无法获得足够的食物,所以它们一发现食物就会立刻吃完。不过如果主人喂得较多,而猫咪又没有控制住的话,那么猫咪就比较容易患上胃肠道疾病等,因此主人一定要做好猫咪的饮食工作。

四、它们也害怕被抛弃

流浪猫生活不易

任何人在领养猫咪前都要慎重思考,如果不能继续饲养猫咪,主人们也要给猫咪找一个好的归宿,不要让它们再次成为流浪猫,否则猫咪也可能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如何帮助孩子走出学校恐怖心理

全文共 593 字

+ 加入清单

学校恐怖症是一种情绪障碍,表现各异,但对学校产生恐惧这一特点是相同的。

学校恐怖症的诱因有分离性焦虑,或改换学校重新适应新环境,以及人际交往困难有关,特别是儿童在升学、转学或在学校中碰到过份严厉的老师,在学校学习或其他活动上的失利、挫折或遭到委屈、羞辱,产生了强烈的情绪反应和焦虑不安的心理,害怕并且不愿再面对或重新尝试这种痛苦的经验。

如父母不分是非地同情患儿,为其辩护,则强化了恐怖。假如母亲对儿童外出离开自己表示焦虑不安,不放心,则会增强儿童的害怕和恐惧情绪,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儿童的恐怖与父母的反应不当相互影响。

学校恐怖症

学校恐怖症的主要表现是拒绝上学,为了达到不上学的目的,起初可有头痛、腹痛或食欲不佳,全身无力等诉说。企图得到父母的同情允许暂不上学,以后当父母令其上学,则会哭泣,吵闹、焦虑不安。既使勉强在学校,表现畏畏缩缩,不与同学说话,上课时不敢正视老师,怕提问,放学后如释重负,再也不肯上学。

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除遗传因素外,与家庭尤其是父母的个性心理特点以及教育抚养方式有密切关系,要积极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对孩子的优点要发自内心的赞扬,尝试着不去批评孩子,倾听孩子的声音,理解尊重孩子。

假如支持性心理咨询及家庭咨询效果不明显。可以慎重考虑选用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新型抗抑郁剂的百忧解、兰释等可以改善情绪,消除焦虑,配合心理咨询及调整环境,三者结合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已婚男人网恋什么心理 已婚男人网恋算精神出轨吗

全文共 1212 字

+ 加入清单

不少花心的男人即使结婚也依然管不住自己,在婚后还是通过各种方法去撩别的女生,其中网恋就是大多数男人会选择的,那么已婚男人还网恋究竟是什么心理呢?

已婚男人网恋什么心理

1.追求刺激与激情

多数产生这类想法的男人,不排除夫妻生活的疏离与淡然,还有生活中的无情,枯燥,烦闷,孤单,被拒绝等等,可以说社会是一个压抑的事态如果你不改变想法它会越来越压抑,所以会出现了需要人去旅游,度假等放松自己的时间,所以也会想要找些新事物来满足自己,人不可能一开始就想到找另一个爱情,会有很多原因的

2.侥幸心理作怪

有些男人会有这类想法,网恋只是玩玩网络里面的单纯女孩,不影响现实生活,不影响婚姻生活,有可以多接受一份爱的感觉,这类内心自我安慰,所以会沉迷于网恋,但是你可否想过,你沉迷于网络会给你们夫妻生活,少了很多的交流吗,你可否会想过,这个女孩真的爱你爱到想见的你,然后她知道真相的绝望吗

3.满足自己的幻想

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那么隔着屏幕,也可以在网络交流中,塑造一个虚拟的满足女人心里面理想的男人,从而充满魅力,享受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不了的女人心里的理想男人,感受被喜欢的感觉,沉浸与自己的幻想中。

已婚男人网恋算精神出轨

肯定算。

网络世界聚集了大批不同年龄层次的美女,只要你认为她们是美女就行。有道是,上网的女人花心。“花心”是什么概念?就是精神背叛。企图精神背叛的男人和企图精神背叛的女人,在文字的煽动下,在想象的诱惑下,很自然地就找到了恋爱的感觉。网恋这东西,被小男生小女生发明,被大男人老女人发扬广大,正是迎合了居家男女精神背叛的需要。何况,老婆往往在乎男人晚上是否在家,而不关心男人在家干什么,这就为男人网恋提供了可乘之机。但不是没有风险。整夜守着电脑,还是容易引起老婆怀疑的。所以不要熬夜搞网恋。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利用上班时间网恋。

已婚男人网恋还能挽回吗

看情况吧,已婚男人沉迷于“网络爱情”有一半是可以拯救的,夫妻间要多互动,多交流,让他没有剩余时间考虑其他的爱情,当然不包括喜欢不专一的男人,寻求刺激很正常,但是别把感情当玩博,输了,可就挽回不了。

男人为什么喜欢网恋

1长得丑没自信

不少人对于喜欢网恋的人是这样评价的,本身自己长得丑,没有自信。在这种自卑心理的作用下,不敢在现实生活中追求真爱,所以只能通过虚拟的网络世界,来满足自己对浪漫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的确,现实生活中不少网恋都是见光死的类型,因为对方根本没有网络上吹嘘的那样美好。有不少人喜欢网恋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对自己没有自信。

2喜欢幻想

网恋的对象往往因为素不相识所以才会充满着神秘感,着对于很多喜欢幻想的男人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因为他们可以把网恋那头的人想象成任何自己憧憬向往的美好样子,也正是由于网恋能够满足人对于美好的憧憬和幻想,所以才会让越来越多的人沉迷。

3崇尚精神恋爱

当然也有一些人沉迷网恋的原因是因为对现实的恋爱大失所望,也许在他们看来在现实世界里谈感情,往往会充斥着太多物质上困扰,不够纯粹,所以网恋就成了那些向往精神恋爱的人所追求的美好恋爱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高考临近心理压力大 上课拉去“晒太阳”

全文共 395 字

+ 加入清单

黑色的背景、黑暗的道路,只有一盏微弱的灯光在遥远的前方,这是南京一位高三学生在心理辅导课上的绘画作品。“这是高三孩子的心理表达,说明这个学生心态还是积极的,但需要外界社会支持系统比如家人、同学的鼓励。”南京一中一位高三班主任告诉记者,高考临近,不少学生压力变大却不愿倾诉,所以学校专门为他们开设了心理辅导课程。

据介绍,和其他学校在高一、高二开设心理辅导课程不同,南京一中在学习压力很大的高三,也开设了每两周一次的固定心理辅导课程。我们的课程内容是非常独特的,比如在课堂上让学生画画,表达他们的心情;比如开设“考试百宝箱”,让同学们分组交流,互赠卡片,鼓舞信心。现在高考在即,有些孩子十分紧张,甚至利用心理课复习其他的主课,于是心理老师们就索性带他们到操场上晒太阳、做游戏。南京一中吴老师告诉记者,看到孩子们难得的笑脸,才感到孩子们都“活”过来了,而不是死气沉沉地闷在教室里,为高考愁眉苦脸。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盘点职业病 心理恐惧症

全文共 504 字

+ 加入清单

36岁的G女士还是个小姑娘时就进了她现在工作的公司。十几年来,她在公司里一直很顺心,和同事们相处得也很好。直到两年前她因一点小事与一位男同事发生龃龉,一切都变了样。这位同事从此处处为难她,女上司和其他同事也都疏远了她。G女士说,巨大的精神压力弄得她整天提心吊胆,始终想不通自己错在哪里。

瑞典心理学家莱曼称这种始于80年代初的病为“心理恐惧症”。莱曼说,这是他对不同职业群体进行了长达10年的研究后得出的结论。也有专家称这种病为“群体伤害症”,并说这种病起因于“二人以上的群体在工作地点对某一个人进行持续性(不少于6个月)过度精神伤害”。这种伤害可以是双向的,可能发生在上级以下级、下级对上级,或者平级之间;通常发生在上级与下级之间。

法国律师拉维西每年受理不下200起精神伤害或上级责骂下级的案例。他发现上班族的人际关系越来越糟糕。在许多情况下,下级对来自上级的伤害或责骂采取忍让的态度。“官大一级压死人”,你不能不忍。但忍耐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爆发,就会出事。法国梅弗罗纺织厂的一位技术领导辱骂那些干活手脚太慢的女工,并威胁说,再赶不上节奏就炒她们的鱿鱼。女工不干,举行了长达一个月的总罢工,要求这位领导下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强迫症的心理治疗方法

全文共 2663 字

+ 加入清单

强迫症,是以反复的持久的强迫观念或/和强迫动作为主要症状。至于强迫症要怎么治疗呢?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强迫症的心理治疗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强迫症的中医治疗方法:

强迫症使用中医中药治疗的注意事项:不少患者及其家属都希望使用中医中药来治疗强迫症。他们认为服用精神科的西药会导致痴呆、神志不清、能力下降等结果。故希望副作用相对较小的中药来解决问题。中国的医药学具有很深的文化背景和很好的临床疗效。但目前为止,中医中药在治疗强迫症方面还没有很有效的被世界所公认的方法。通常推荐中医中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使用有一下一些,但不推荐作为主要治疗方法。

1、阴虚火旺型强迫症

【主症】强迫意向比较明显,同时有烦躁少寐、口干咽燥、头晕目眩、手足心热、潮热盗汗、耳鸣或腰酸背痛情况。

【治法】治疗时以滋阴降火为原则。

【方药】选择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等中药材可达到治疗效果。

2、气血两虚强迫症主证

【主症】强迫观念为主,伴面色苍白、头晕目眩、体倦法力、气短声低症状。

【治法】中医治疗时以益气补血为原则。

【方药】选择太子参、山药、白术、生黄芪、麦冬、黄芪、黄精、鸡血藤等中药材可达到治疗效果。

3、心虚胆怯强迫症

【主症】患者经常出现不恰当或不必要的想法,并引起紧张不安,同时伴心悸、惊惕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等症状。

【治法】治疗时应以“益气镇惊,安神定志”为原则。

【方药】选择茯苓、茯神、远志、人参、龙齿、石菖蒲可有治疗效果。中医方中,人参益气,龙齿镇惊为主,配茯苓、茯神、石菖蒲补气益胆安神,共奏益气镇惊、安神定志之功效。

4、水气凌心型强迫症

【主症】患者身上反映的多为强迫性念头,伴心悸、渴不欲饮、小便短少,偶有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有眩晕、舌淡苔滑、脉弦滑或沉细面滑。

【治法】治疗要以“温阳、化饮、利水”为原则。

【方药】选择茯苓、桂枝、白术、猪苓、法半夏、泽泻、沉香、大腹皮、白芍、沉香、补骨脂、干姜等。

5、心阳不振强迫症

【主症】以 强迫性动作为主要表现,同时伴有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胸闷气短情况。

【治法】中医治疗时宜补阳之不足。

【方药】可用党参、黄芪、茯苓、炙甘草、大枣、桂枝、桂心、细辛、半夏、白芍、当归、麦冬进行治疗。方中党参、黄芪、炙甘草补气;桂枝、桂心、茯苓、半夏健脾化痰;当归、麦冬、白芍补血养心;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共凑温心阳、补心血、健脾安神之功。

6、强迫性症状

【主症】多为强迫性行为,并伴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情况,可诊断为痰火扰心型强迫症。

【治法】治疗应以“清心豁痰、镇心涤痰、清肝泻火”为原则。

【方药】生铁落、天门冬、麦门冬、胆星、连翘心、钩藤、远志、石菖蒲、玄参、朱茯神、丹参、大黄、黄芩、黄连、知母等中药可对症选择施治。

强迫症的心理治疗方法:

1、稳定的心(正念腹部)课程目标:使我们的心稳定下来,让心和身体感受在一起,暂时不去分析和解决任何问题,以达到身心合一的状态。

2、专注的心(正念呼吸)

课程目标:进一步将注意力集中于呼吸,让心更加专注,了解到我们的心是如何散乱而忙碌的。

3、敏锐的心(正念感受)

课程目标:把注意力集中于身体感受上,让心更加稳定而敏锐。了解到我们的念头是如何毫无理由和逻辑不断升起和消失的。

4、智慧的心1(躯体扫描1)

课程目标:将我们的注意力进一步集中于身体感受上,了解到身体感受以及情绪感受的变化规律。

5、智慧的心2(躯体扫描2)课程目标:培养平等心,在了解到感受变化无常的基础上,培养对任何感受都能不起习性反应,都能顺其自然的接纳和观察。

6、客观的心1(正念想法1)课程目标:开始练习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头脑里不断升起和消失的想法上,体证到想法不等于事实的道理,在面对想法时能够拥有跟多的自由和选择。

7、客观的心2(正念想法2)课程目标:继续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头脑里的想法上,能够给想法分类,并且有能力选择安装哪些想法去行动,对哪些想法只是顺其自然不去理会。能够标识出强迫观念,并且不再对强迫观念信以为真。

8、平等的心(正念恐惧)

课程目标:将注意力集中于我们的情绪感受,培养和情绪平等相处的能力,改变过去旧有的被情绪控制的习性反应。从而达到在恐惧焦虑时,可以做到客观的接纳和观察,而不再实施回避行为和强迫症行为。

强迫症的日常预防方法:

1、强迫性格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必须及早识别或纠治。

2、强迫症患者与其父母的家庭教养方式过分严格,刻板,及追求完美无缺的生活模式有着重大关系,我们要求孩子从小养成认真细致的生活习惯,这是正确的,但不能过分和极端。

3、日常的生活处事都应该与随和和灵活的作风相结合,基本要点是适应社会,与大多数人的心理特点一致,不可严重偏离,一旦发现强迫性格缺陷,必须赴医学神经专科门诊积极纠治。

4、此外应该明白,预防强迫性格缺陷对防治强迫症具有重要意义。

看了强迫症的心理治疗方法的人还看:

强迫症的症状:

一、强迫观念

即某种联想、观念、回忆或疑虑等顽固地反复出现,难以控制。

(一)强迫联想:反复回忆一系列不幸事件会发生,虽明知不可能,却不能克制,并激起情绪紧张和恐惧。

(二)强迫回忆:反复回忆曾经做过的无关紧要的事,虽明知无任何意义,却不能克制,非反复回忆不可。

(三)强迫疑虑:对自己的行动是否正确,产生不必要的疑虑,要反复核实。如出门后疑虑门窗是否确实关好,反复数次回去检查。不然则感焦虑不安。

(四)强迫性穷思竭虑:对自然现象或日常生活中的事件进行反复思考,明知毫无意义,却不能克制,如反复思考:“房子为什么朝南而不朝北。”

(五)强迫对立思维:两种对立的词句或概念反复在脑中相继出现,而感到苦恼和紧张,如想到“拥护”,立即出现“反对”;说到“好人”时即想到“坏蛋”等。

二、强迫动作:

(一)强迫洗涤:反复多次洗手或洗物件,心中总摆脱不了“感到脏”,明知已洗干净,却不能自制而非洗不可。

(二)强迫检查:通常与强迫疑虑同时出现。患者对明知已做好的事情不放心,反复检查,如反复检查已锁好的门窗,反复核对已写好的账单,信件或文稿等。

(三)强迫计数:不可控制地数台阶、电线杆,做一定次数的某个动作,否则感到不安若漏掉了要重新数起。

(四)强迫仪式动作:在日常活动之前,先要做一套有一定程序的动作,如睡前要一定程序脱衣鞋并按固定的规律放置,否则感到不安,而重新穿好衣、鞋、再按程序脱。

三、强迫意向:

在某种场合下,患者出现一种明知与当时情况相违背的念头,却不能控制这种意向的出现,十分苦恼。如母亲抱小孩走到河边时,突然产生将小孩扔到河里去的想法,虽未发生相应的行动,但患者却十分紧张、恐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心理常识:青少年更容易情绪失控

全文共 951 字

+ 加入清单

众所周知,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事实上,心理营养也非常重要,若严重缺乏,则会影响心理健康。

首先,最为重要的精神营养素是爱。

爱能伴随人的一生。童年时代主要是父母之爱,这个阶段若得不到充足和正确的父母之爱,将影响其一生的心理健康发育。少年时代增加了伙伴和师长之爱,青年时代情侣和夫妻之爱尤为重要。中年人同事、亲朋和子女之爱十分重要,它们会使人在事业家庭上增添信心和动力,让生活充满欢乐和温暖。而老年人晚年幸福是关键。

第二,宣泄和疏导。

心理负担若长期得不到宣泄或疏导,则会加重心理矛盾,进而成为心理障碍。适当的宣泄和疏导可吹散盘旋在心头的不健康的浊气。

第三,善意和讲究策略的批评。

一个人如果长期得不到正确的批评,势必会滋长骄傲自满的毛病,但过于苛刻的批评和伤害自尊的指责会使人产生逆反心理。遇到这种心理病毒时,应提高警惕,增强心理免疫能力。

第四,坚强的信念与理想。

信念和理想犹如心理的平衡器,它能帮助人们保持平稳的心态,度过坎坷与挫折,防止偏离人生轨道,进入心理暗区。理想和信念能使人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第五,宽容不可缺少。

宽容是一种人生境界。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宽容是不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是自己不和自己过不去。面对不顺心如意的人和事,宽容是脱离种种烦扰、减轻心理压力的法宝。人们经常用“年少轻狂”形容青少年时期,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生理等各方面都还没成熟的阶段,容易冲动、缺乏判断力,是让父母头疼的时期。但美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却发现,青少年的轻率行为并不能简单解释为头脑发热,而应该归因于这时寻求兴奋与刺激的大脑机能。

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儿童发育》杂志上的这项研究,是由来自美国多所大学的科学家共同进行。他们先是研究了900多名10—13岁的青少年,探究他们选择的理智性。科学家使用了一种被称为“延迟满足”的研究方法,让被试面临两种选择:立刻拿走700美元奖金,或者在一年后领走1000美元。结果发现,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们喜欢立刻拿到奖励,而不是一年后更多的奖金。

为了探究青少年“目光短浅”的原因,科学家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发现,主要的问题出在他们大脑中负责寻求感觉体验的系统不成熟,偏偏这个系统在10—16岁时最为活跃,所以兴奋与刺激经常让他们“冲昏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见父母意味着什么 男友带你见家长心理

全文共 1864 字

+ 加入清单

父母意味着你们两个的恋爱关系已经很稳定了,可以见见双方家长对彼此的看法,见父母也就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可以考虑到以后结婚什么的。

见父母意味着什么

1、事前准备

在知道要去后,首先做好信息收集的工作。问问他家爸爸妈妈的一些喜好啊,平时的兴趣啊什么的,这些一定要问清楚。一方面,方便准备给对方父母的礼物。另一方面,可以很靠谱的跟长辈们聊天。除此之外,女生必须在个人形象塑造上下功夫。穿着上要得体大方,在服饰的配色上往偏暖的色调上靠。妆容的话淡妆就可以了,标准就是让人看着舒服就好,不用刻意凹造型。

2、事中应对

事前的成功就等于见家长成功了一半,另一半就要靠自己在现场的掌控了。聊天的时候,要先少说话,多观察。了解清楚对方父母是话多的还是话少的人之后再确定自己怎么去应对比较稳妥。实在不知道要说什么就多笑多点头多认同,这是真理。如果在吃饭,没话说的时候就给一家人添茶倒水。或者说“阿姨多吃点,这个好吃”之类的。吃完饭后应该主动点收拾碗筷,他父母很可能会阻止你,但是姿态是必须要做的。

3、事后收尾

事后收尾工作要做好啊,不然就虎头蛇尾。可以给对方家里发个语音道谢。主要的内容包括,谢谢对方的款待或者邀请,其次表达一下今天吃的很开心、聊天很投机之类的,最后可以邀请对方一起吃个饭或者下次一起出去玩之类的话。这样做既表达了你的态度,又为下一次见面提供了理由,一举两得!

男友带你见家长心理

男朋友带你见家长一般意味着他想让父母见见你,和你进一步发展,或许有订婚和结婚的打算。一般来说,男生为什么要带女生见家长呢?首先,第一种可能就是以上所说的,想要让他的他认识你,看看父母对你的意见和印象,考虑自己是否和你继续发展下去。当然,有的男生将自己交过的女朋友当做自己的炫耀资本,所以主动带女孩子回家见家长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家长也不会重视。这关系着这个男生一家的品质和品格,但是只要是不傻,一般人都能看出来的。

不管男生是出于哪种目的带你去见家长,你都要做好万全的准备,那就是要表现的不卑不亢,礼貌大气。去男方家见父母,极大可能的意味着你想过要和这个人结婚,但是你们最后能不能结成,还是个未知数。所以作为一个女人,在见男方父母前你就必须明白,你是去他家当客人的,不是当佣人的。但是不要架子太大,得有自己的底线,一般来说哦,你去男方家里做客时候他家人对你的态度是怎样的,就以为这婚后他家人对你满意与否。

第一次见对方父母时建议如下

1、不要拘谨、害怕,要像见自己家长辈一样。

2、准备一份礼物,不要太贵的,可以是适合老人用的酒、营养品等。

3、过程中如果遇到下厨什么的主动帮忙,最好自己提前练习一下,不要显得太生疏。

4、聊天时要坦诚,即使自己的家境、工作不是特别好,也不要隐瞒,因为要想长久发展下去,肯定瞒不住的。

5、在老人面前,和男友或女友不要有太亲密的动作。

男朋友不肯带你见父母意味着什么

第一点,他还没打算结婚。现代社会不比从前,大家的观念都越来越包容开放,开明的父母也会愿意听听子女在感情里的喜怒哀乐,没什么好遮遮掩掩的。况且婚姻除了两个人的两情相悦,更是两个家庭的事,拜见双方父母,也是结婚的第一步。如果一个男人,在每次你要求见父母,或提起类似的问题时,都以“还没到时候”,“父母的观念比较传统”,甚至是“父母现在还不知道我有女朋友”,这些话来当借口,那基本上可以确定,他没打算结婚。这些话,都是敷衍。他不愿意让你出现在父母面前,不愿意带你进他的圈子,他压根儿就没往结婚的方向考虑。

第二点,他不是真心爱你。人这一生中,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应该都是父母和爱人。如果一个男人爱你,他一定会希望得到父母的支持和祝福。衣衣和男友在一起两年了,两个人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但是男友迟迟没提结婚的事情。衣衣有点心急,就趁着过年自作主张地去拜访了男友一家。男友的父母倒是很温和,但是男友却大发雷霆。指责衣衣说她不懂事,并且连饭都没留衣衣吃就马上送她回家,两人不欢而散,最终分手。虽然说这件事情衣衣确实也有做得不妥的地方,但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她男友的处理方式。他对衣衣的爱,连父母都要隐瞒,那这份爱,有能有几分呢?

第三点,他可能有别的心思,也许你只是个备胎。男人的心思其实不难看得出来,只是很多女人即使看出来了也不愿意面对。小风是位艺人经纪人,因为他的工作关系,加上他本人又阳光帅气,他身边总是美女如云。他很年轻,事业也正处于上升期,所以他从来没考虑过结婚生子的事情。每当他的“女朋友”提出要见父母或者有结婚的想法时,他从来都是果断拒绝,哪怕分手也在所不惜。其实在生活中,很多女人都会遇到小风这样的男人,所以在感情中,务必要保持一丝理智,不要被别人当了备胎还仍然毫不知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影响学生心理行为因素

全文共 1123 字

+ 加入清单

影响学生心理行为因素

一、家庭环境

1、社会经济状况

一般认为,家庭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小儿的语言、适应能力和智力的发育均优于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在后者,家庭中所暴露出的紧张事件较前者为多;另外,在这种家庭中,心理和社会交往机会少,儿童就象成人一样产生焦虑和抑郁。倘若父母文化水平低,育儿技能差,就更易造成儿童的行为问题。

2、父母状况

父母的不幸童年。父母的婚姻状况、健康状况、母亲妊娠时的心理压力及分娩时的情况等,均可影响儿童行为的发育、在一项调查中发现,有行为问题的儿童,较多地存在着孕前、妊娠中的病理现象和异常分娩等因素。

父母的性格、智力和教育水平对小儿的行为发育也有影响。

3、父母对子女的态度

父母对子女的过分溺爱、过分担心和过分保护、偏爱、歧视以及对子女不切实际的过分期望等均对儿童行为右影响。

4、父母的榜样作用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个崇拜者,儿童经常模仿父母一言一行,所以父母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的子女。家庭气氛、父母分居、争吵等对儿童有深刻影响,孩子容易受父母公开争吵的干扰,特别当这种争吵与已有关时。其他诸如嗜酒、吸烟、对人对事的态度等无不对孩子产生心理上的影响。

5、父母与子女的矛盾冲突

每个正常的家庭都有矛盾发生,但如矛盾太大则会引起父母的担忧以及孩子的不安全感。在家中造成矛盾的原因很多,如小儿的令人讨厌的一些表现、家务、电视节目、衣服、朋友、学习……。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相互理解。一旦冲突发生,父母的责备、惩罚只会使矛盾更加激化,甚至会产生敌意行为。父母要明白,孩子的性格部分来自遗传,部分来自父母的教养。孩子表现不好、发脾气,父母应首先控制自己的感情,以免矛盾恶化。

6、家庭破裂

由于父母离婚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常常引发出许多行为问题。与儿童行为有关的因素有:离婚的原因,与跟随一方(父或母)的关系,新同胞的出生,社会经济压力,母(或父)亲的情绪,离异双方仍继续对立谩骂等。

二、集体环境

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如同家庭一样,教师即父母,同伙即兄妹。恰当的教育内容,得体的教育方法,直接影响着小儿的身心发育。在一个和谐、友爱、团结、快乐、积极向上的环境中生活学习,可使小儿的情绪行为得到良好的发育。

三、儿童自身的生理环境

1、残疾与慢性躯体性疾病

这对小儿行为有很大影响。在这些疾患中,有些可使小儿产生不适、疼痛,有些影响或限制了儿童的日常活动和社会交往,有些则使小儿恐惧和焦虑,有些则使小儿感到羞辱、孤立、窘迫、自卑和困惑。以上种种变化常可改变家长、老师和伙伴们对孩子行为的态度,而后者反过来又会引起儿童自身行为的改变。疾病对儿童情绪、行为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抑郁。男孩以社会退缩为多,女孩以攻击行为较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中老年心理保健 离退休综合征的预防

全文共 1389 字

+ 加入清单

离退休综合征预防

离退休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是老年期开始的一个标志。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离退休障碍是一种心理方面的适应障碍。

它表现为老年人生活习惯的不适应、人际关系的不适应、认知和情感的不适应等。

这些适应障碍究其实质,就在于离退休导致了老年人社会角色的转变,他们从职业角色过度为闲暇角色,从主体角色退为配角,从交往范围广、活动频率高的动态型转变为交往圈子狭窄、活动趋于减少的相对静态角色。

对于部分曾是领导干部的老年人来说,还从权威型的社会角色变成了“无足轻重”的小人物。

如果老年人不能很好的适应这些角色的转变,也就是说新旧角色间出现了矛盾和冲突,那么,老年人的离退休综合征就由此产生。

因此,要预防和治疗离退休综合征,老年人应该努力适应离退休所带来的各种变化,即实现离退休社会角色转换。通常由一下几种方法:

(1)调整心态,顺应规律

衰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离退休也是不可避免的。

这既是老年人应有的权利,是国家赋予老年人安度晚年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同时也是老年人应尽的义务,是促进职工队伍新陈代谢的必要手段。

老年人必须要在心理认识和接受这个事实。

离退休后,要消除“树老根枯”、“人老珠黄”的悲欢思想和消极情绪,坚定美好的信念,将离退休生活视为另一种绚丽人生的开始,重新安排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2)发挥余热,重归社会

离退休老人如果体格庄建、精力旺盛,又有一技之长,可以积极寻找机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一方面发挥余热,为社会继续作贡献,实现自我价值;另方面使自己精神上有所寄托,使生活充实起来,增进身体健康。

当然,工作必须量力而行,不可勉强,要讲求实效,不图虚名。

(3)善于学习,渴求新知

“活到老,学到老。”正如西汉经学家刘向所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出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一方面,学习促进大脑的使用,使大脑越用越灵活,能够延缓智力衰退;另一方面。老年人要通过学习来更新知识。

社会变迁,风起云涌,老年人要避免变成孤家寡人,就要加强学习,树立新观念,跟上时代步伐。

(4)培养爱好,寄托精神

许多老年人在退休前已有业余爱好,只是工作繁忙无暇顾及,退休后正可利用闲暇时间充分享受这一乐趣。

即便先前没有特殊爱好的,退休后也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一些,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生活。

写字作画,既陶冶情操,也可以锻炼身体;种花养草也是一种有益活动,鸟语花香别有一番情趣;另外、跳舞、气功、打球、下棋等活动都能使参加者益智怡情,增进身心健康。

(5)扩大社交,排解寂寞

离退休后,老年人的生活圈子缩小,但老年人不应自我封闭,不仅应该努力保持旧友的关系,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建立新的人际网络。

在家庭中,与家庭成员也要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营造和睦的家庭气氛。

(6)生活自律,保健身体

老年人的生活起居要有规律,离退休后也可以给自己制定切实额可行的作息时间表,早睡早起,按时休息,适时运动,建立并适应一种新的生活节奏。

同时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戒除有害于健康的不良嗜好,采取适合自己的休息、运动和娱乐多的形式,建立起以保健为目的的生活方式。

(7)必要的药物和心理治疗

老年人出现身体不适、心情不佳、情绪低落,应该主动寻求帮助,切炜疾忌医。

对于患有严重焦躁不安和失眠的离退休综合征的老人,必要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的服用药物,以及接受心理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未婚男人会喜欢已婚女人吗 未婚男人追已婚女人的心理

全文共 702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未婚人士插足已婚夫妻的事情是很常见的,很多人可能想不明白,一个未婚的男人明明有很多选择的,为什么会找已婚女人,那么,未婚男人真的会爱上已婚女人吗?

未婚男人会喜欢已婚女人吗

有可能会。

未婚男人,是很容易对一个比自己年纪大的女人动真感情的。一方面,女人身上特有的成熟魅力,会吸引到他。另一方面,现实中有些男人,就喜欢年纪比自己大的,而且,跟已婚女人交往,会让他们觉得很轻松,不会有那么大的负担。

未婚男人追已婚女人的心理

首先,已婚女人更成熟。这里的成熟,不光指的是内在的成熟,和气质上的成熟,而且也包括事业上的成熟。跟这种女人交往,男人会觉得比较轻松,不会有压力。而且,一个在事业上成功的已婚女人,还能够给男人带来帮助。

另外,那些喜欢已婚女人的男人,有很多都是不婚主义者。他们不愿意为自己的爱情买单,不愿意对女人负责,他们只想要享受相爱的过程,而不愿意去考虑两个人的未来如何,因为他们不想要让婚姻变成自己人生的枷锁。这种男人通常都比较自私,他们未必有多爱已婚女人,他们跟已婚女人交往,只是因为不想太麻烦,想要跟已婚女人来一段成本低,又能够想分手就分手的恋情。

未婚男人为什么会喜欢已婚女人

一方面,大多数的已婚女人在经济上应该已经独立了,她们不会过分的依赖男人。

另一方面,已婚女人对待感情,都有着比较成熟的见地,她们不会像很多小女生那样无理取闹,不会作,不会让男人觉得厌烦。

未婚男人追已婚女人合适吗

不合适。

你喜欢谁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但是,当你开始付诸行动去争取自己的爱情的时候,那你就需要为你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负责任,不能够纵容自己喜欢谁就去追求谁,在追求对方之前,应该首先弄清楚对方有没有另一半,或者说,有没有家庭。单身男人喜欢已婚女人,甚至还会想方设法跟已婚女人在一起,这不叫正常恋爱,这是出轨,是婚外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青少年心理疾病时代悄然来临

全文共 5054 字

+ 加入清单

为什么中小学生离家出走、厌世轻生的悲剧屡屡发生?为什么往往等到悲剧发生了,家长、老师和社会才表示出莫大的意外和惊讶?悲剧的症结在哪里?悲剧又向笔者们敲响了什么警钟?

就在今年高考前不久,笔者参加了陕西省的一次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走访了现场会举行地的全国少儿工作先进集体——西安碑林区教委和部分教育专家。在采访中,上述问题的答案渐渐清晰,这就是心理健康。

昨天,高考落下帷幕,那些从考场里出来的学子们流露出各异的神情。看着他们,笔者思绪飞扬,久久不能平静。

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危机。

十多年前,我国第一例未成年人弑母事件披露后,社会舆论大哗,对教育的反思由此揭开序幕。但是,那时并没有提出“心理健康”的概念。这一事件,也并没有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上产生应有的影响。

西安市教委主任李广瑞说,过去我们对中小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从政治上、思想上、品德上分析得多,而从心理上分析得少。把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当成政治问题、思想问题去解决,显然是不妥当的,难以对症下药,收到实效。

他说:“我们过去以简单、呆板、僵化、千篇一律的思想政治工作取代一切,使得中小学生在竞争力、情绪、情感、性格、自我意识、人格倾向、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等心理素质方面,往往处于一种自发形成和盲目发展的危险状态。”

西安市教委1995年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小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达35.99%。北京的调查表明,每10名中小学生中,就有1名心理障碍者。曾让许多人羡慕的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据称有三分之一不能完成学业而遭淘汰。而从全国的调查情况看,中学生有较强自信心的比例只有43%,抗挫折能力强的仅占38%,意志力强者占20%。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沃建中博士主持的“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组按照国际标准分别在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等五个省市区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我国小学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初中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2%,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9%;高中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8%,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5%。考虑到中国中小学生巨大的基数,这一心理异常的比例也是触目惊心的。

在这次调查中,有一些问题尤需我们关注,像在初中生和高中生中,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很差和较差的比例在人际关系六项调查指标中都排一、二位;小学生的“孤独”、“考试焦虑”、“敌对”以及初中生和高中生的“交往焦虑”、“敏感性”、“考试焦虑”、“敌对”等严重的情绪问题,在情绪状况调查的八项指标中都排前列。

国家有关部门对北京小学生进行的调查表明,在过去10年间,小学生中的行为问题从8.34%增加到10.9%,儿童青少年的行为问题有明显增加趋势。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一项关于青少年犯罪的调查也表明,1997年至2000年间由于心理畸变引起的“激情犯罪”显着增多。

在江苏、浙江等人文传统十分浓厚的地方,相继发生了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因为考试原因杀死父母的事件。花季少男少女的暴力事件,更是层出不穷,充斥着各地报纸的社会新闻版面。同时,一项调查表明:自杀已经成为我国未成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专家指出,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上,如此严重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危机还是第一次出现。一个心理疾病时代正在悄然来临。严峻的形势迫使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浮出水面。

值得欣慰的是,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已经开始了意义深远的探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在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下,心理健康教育正在走进越来越多的校园和家庭。

西安市碑林区地处西安南部,目前有中学37所、小学54所、在校中小学生9万余人。这里大中专院校云集,科研院所林立,是陕西省的素质教育实验区。碑林区教育局局长薛振虎对记者说,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该区的广大老师逐渐深刻地认识到,在新时期的教育工作中,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他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看作是德育工作的延伸,归根到底还是我国正在倡导的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如果轻视或者漠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很难落到实处,智育和德育等方面也很难有大的突破。

这位长期从事教育管理的官员指出,繁重的课业负担、现行的考试制度和评价手段给学生心理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处于青少年期的学生心理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复杂微妙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关系、家庭关系,以及青春期生理变化带来的困惑和躁动,使得他们“心有千千结”,内心充满了困惑后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解决“小小少年为何烦恼”的一位良药。

在过去八年里,碑林区教育部门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培训了专门的师资力量,不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在区教育局的统一组织下,各学校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和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每天都有好心情”、“还学生尊严”、“笔者能行”、“悄悄话信箱”等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最近,他们的经验作为过去10年中国妇女儿童工作主要典型之一,受到在北京举行的第五次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儿童发展问题部长级磋商会议的代表们的高度好评。

一位教育专家评价说,在目前形势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水平如何,从某种意义上说,实际上是反映了一个地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亟需杀出重围。

前不久,内蒙古几个十五六岁的初三学生因为小小摩擦发生厮打,致使其中一人身中数刀,不治而死。而此前不久,同样是在内蒙古,一名16岁男生为了一个小小的误会,用刀捅死了自己15岁的同宿舍同学。一些教育工作者沉痛地指出,青少年正处于人格重建和心理极易扭曲的危险期,心理扭曲如不及时矫治就会导致心理障碍,形成各种程度不等的心理疾病,这些病态心理轻者影响了健康人格的形成,重者助长了青少年犯罪。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已是当务之急。

不少专家指出,目前在全国不少地方,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很不到位,中小学心理教育基本还处于空白状态,不少中学从教师到领导对心理教育的意识还十分淡薄。另外,全国目前尚缺少权威的中学生心理教育的教材,更谈不上建立起一套完善、科学的心理辅导和治疗体系。

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的专家说,目前我国的教育还不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以“教学大纲”为主体。在学校和社会上还普遍存在着以分数和升学率来衡量学生、老师和学校的“功利主义”思想。在很多地方,学生普遍感到学习没有愉快感,是被动的、被迫的。同时,学校和家庭较少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也不重视生活技能的培养;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受到重视,学校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严重脱节。

专家指出,中小学时期是一个人智力、情感及意志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是每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基础。中小学生的学习、行为问题不仅影响其本身的学习和生活,还会影响周围的人,且其中相当一部分问题又会带到青少年乃至成人阶段。如果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在短期内杀出重围,其累积的负面效应将不堪设想。

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教育专家分析说,心理上的狭隘、自私、惟笔者独尊、好占上风是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内因,而不良社会环境的熏染、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则是不容忽视的外因。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王德炳教授说,发生在青少年学生中的恶性事件实际上是整个社会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心理教育与心理健康问题。精神病研究专家孔祥泉教授说,在我国,目前大多数人对健康状况的认识还片面停留在身体器官有无病变的层面,心理健康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一位旅居海外的华裔心理学家不久前公布的一项研究发现认为,一些华人的精神病实际上教育有着重要的关系:不少华裔家长从小打骂子女,骂子女的话往往用得很绝。有人骂子女愚蠢,有人甚至叫子女去死。华裔父母希望通过打骂显示自己的权威,对子女进行彻底的控制。在完全缺乏温暖、经常被打骂的家庭中成长的子女,会对自己彻底失去信心。

与此相反,西安市碑林区的实践则证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威力。该区教育局在一份文件中,要求教师坚决杜绝对学生的不良刺激,要求教师“走进心灵”,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坚持正面引导,调动学生自笔者教育、自我改正的积极性,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主动接近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弄清症结,提供帮助。作为“走进心灵”活动的成果,全区每学期学习困难生的转化率都在86%以上,教育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

令人鼓舞的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正在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教育部1999年发出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既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比陆地更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心灵。未来的国际竞争,将不但是知识和创新的竞争,也必将是“心灵”的竞争。帮助我们的下一代塑造更坚强、更广博、更健康的心灵,应该是人们全社会的一项光荣任务。

中国孩子心理挺健康

研究显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没有想象的严重,中学生优于小学生

究竟我国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多重?是否像某些报道中说的那样有1/3甚至75%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4月15日,在北京师范大学通过鉴定的“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显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严重,真正称得上心理有问题的中小学生只占到其总数的10%。这个课题自1997年11月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以后,先后在北京、河北、河南、重庆、浙江、新疆等地的400多所中小学中展开调查,对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中的许多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这次“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给出了关于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现状的具体结果。课题着重是从中小学生的思维、自我概念、自我监控、动机和归因、学习能力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能力、情绪发展、人格发展、人际关系等九个方面的内容来考察的。结果显示,总体上来说,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而且中学生心理状况优于小学生。

按照“心理基本健康”、“有中度心理行为问题”和“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三个档次的标准来看,小学生的比例依次为78.9%、16.4%、4.2%;初中生的比例依次为82.9%、14.2%、2.9%;高中生的比例依次为82.7%、14.8%、2.5%。具体来看,小学生存在问题最多的是人际关系,达到了36.7%,其次是情绪状态31.2%,自我控制21.3%,动机14.3%,自我概念11%,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评价8.6%;而在初中生中,这个比例却发生了明显变化,自我控制上升为主要问题,达到32.6%,而人际关系反倒排到了后面,仅有9.4%,其他依次为情绪状态24.4%,对自我学习能力的评价14.7%,自我概念9.9%,动机9.2%;高中生与初中生的状况基本相似,只是在具体比例上略有浮动。

另外,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表现出明显的年龄阶段性,中学生心理健康比例要高于小学生,这是与以前的调查结果不同的。对此,主持课题的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沃建中副教授解释说,现实中,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不见得真的好于小学生,只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思维水平和理解能力都有了发展和提高,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对事情严重程度的认识会有差异,小学生认为严重的问题在中学生眼里或许并不严重。而当小学生有严重的感觉时就是容易出现问题的时候,也恰恰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时候。而家长和教师往往对此却忽视了,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使孩子的心理问题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所以我一直提倡我们应该“蹲下来”看孩子,一定要“蹲下来”。

最后沃建中副教授还强调,心理转变是个内化的过程,而我们现在心理研究的误区就在于没有从孩子的年龄特征出发,心理教育没有真正进到孩子们心里去。“我们要以发展教育为主题,致力于提高孩子本身的心理素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有了问题才解决问题的层面上,要把提高心理素质当成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来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孩子叛逆心理解决方法

全文共 1527 字

+ 加入清单

不是只有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出现逆反的心理,很多的儿童逆反心理更加的严重,这让很多的家长们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应对,可是又担心会因此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现在了解一下如何消除儿童的逆反心理?

孩子叛逆心理解决方法

一、对儿童合理的反抗行为要尊重、鼓励。

儿童合理的反抗行为是有利于其独立人格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

二、正确理解儿童的逆反行为。

成人不能老是戴着一付有色眼镜去观察小孩,而要从小孩的角度去认识小孩,去理解小孩,去尊重小孩。儿童的逆反行为往往是由于他们对独立非常需求,而成人对他们限制过多造成的。随着小孩的成长,他的独立意识也不断的成长,儿童的独立愿望促使他想摆脱成人的干涉。而有些家长不理解这点,他们对小孩仍然是一切包办,这势必引起儿童的反抗。

三、对儿童的不合理的反抗行为则要制止、转化。

对儿童的不合理的反抗行为要进行合理的引导,不能采取一种粗暴的态度。可以采用改变小孩的认识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冷处理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当然,最终目标就是要改变儿童对自己一概反抗行为的认识。

以上的介绍,都是可以有效地克服孩子逆反心理的方法,家长们在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都可以尝试,同时在生活中除了要注意孩子物质上的需要之外,心理上的需要也不能忽视,心理健康才更利于他们的成长。

孩子教育的正确方式

一、教孩子遇到困难学会自己解决

家庭是孩子们生活的主要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言谈举止,道德行为,对孩子成长具有决定的影响,要想让孩子从小健康成长,家长就得对孩子进行一定的受挫能力的培养,不能迁就孩子、惯养孩子、溺爱孩子。家长要随时教育孩子遇到困难不要害怕,要有随时迎接困难的思想准备,学会动脑、用脑,解决身边的小事、小问题,用智慧去战胜困难。教育孩子克服困难,要有顽强的意志。要迎难而上,不能遇到困难就退缺。

二、教孩子学会面对自己

面对挫折,家长应教会孩子该抱着正确的态度,这样才能把每次挫折变成一次锻炼自己、完善自己的机会。挫折不是拦路虎,而是垫脚石。经历生活中的一次次挫折,才能慢慢成熟,逐渐长大,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正确对待挫折,增添勇气去战胜挫折。表扬是一种鼓舞,而不是一个蜜罐;批评是一种鼓舞,而不是一种刺激,我们既不能因为得到表扬而沾沾自喜,进而忘乎所以,也不能因为受到批评而气馁,失去上进进取之心。

三、教孩子学会面对父母

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当家长看到孩子学习成绩考差时,不懂得教育的父母就会生气地批评孩子,有的孩子不能接受父母的批评教育,与家长产生抵触,不服从家长,甚至于向家长示威。这样的孩子思想、行为处于危险的边沿。其实,作为家长应教育孩子:挫折和打击并不可怕,怕的是遇到挫折和打击不知道想办法应付。我们要学会迎接挫折和打击,也要学会对付挫折和打击,只有那些敢于面对同学,面对教师,面对父母,面对社会,面对困难,面对人生坎坷的人,才是真正勇敢的人,是最了不起的人,是人们最敬佩的人。

四、教会孩子心中不愉,学会交流沟通

作为家长,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主动与孩子沟通。同时,要教会孩子学会沟通。良好的沟通有助于认识问题的本质;减少失误,减少摩擦;争取理解,注重与孩子沟通,和做到的感情,相互理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要使孩子想、愿意和自己沟通,否则父母就会失去对孩子教育的机会,影响孩子良好个性的形成。平时要抽时间跟孩子坐下聊聊,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总之要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家庭气氛,多与孩子了交换看法,沟通信息,交流情感。

父母作为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儿童自然会选择学父母。但是父母也要分场合做出一些行为,不要给孩子造成不健康的影响,同样的父母表现的感情好也会给孩子造成一个有爱的环境,这样也是一个家庭健康发展和和谐状态做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自杀意念——大学生自杀的心理原因

全文共 826 字

+ 加入清单

自杀意念——大学生自杀的心理原因

青少年是自杀危害最为严重的人群,我国自杀发生率最高的年龄组为15-34岁的人群。青少年是自杀行为的高危人群,青年学生是该人群中一个特殊群体,当代大学生人格意志修养不足与激烈的社会竞争产生的心理压力矛盾日益突出,使得该群体备受关注。自杀从开始到终结,分为自杀意念、自杀准备、自杀行为实施、自杀完成(死亡或未遂)等几个阶段,其中自杀意念是自杀死亡和自杀未遂的早期心理活动,尽管它们之间未必有必然的联系,但对自杀意念的干预依然是自杀预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青年学生人群中,了解并控制自杀意念产生的相关因素,可以很好的预防大学生自杀,对相关危机干预可以起到较大的预防作用。

有关自杀意念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普通人群中自杀意念发生率为2%,美国青年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8%,国内青年学生调查的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4%,显然不同种族、类别等特征人群的数据差异较大,提示文化和经济条件的差异可能导致自杀意念产生率的不同。另外由于文化习俗的影响部分自杀意念调查对象可能有隐瞒倾向,自杀现象的自我报告率很可能低于实际出现率。

自杀意念产生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为心理因素,近期心理上的剧烈冲突可能导致自杀意念的产生。心理指标如:近一年感到绝望的频率高、近一个月因心理问题对学习或日常生活有影响是重要的危险因素,这也是国外青少年自杀的首位危险因素。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产生自杀意念主要社会原因是工作和学习问题、情绪低落、家庭纠纷及恋爱困扰等,这些原因又是目前青年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此外,自杀意念的产生与青年学生自身心理素质有关,自己难以找到解决心理冲突的途径和方法的人群容易产生自杀意念。

综上,在高等学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是预防青年学生自杀的一个有效方法,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情绪控制的基本规律,选择合理的宣泄、代偿、转移和升华的途径。目前在校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较高,应根据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在高校制定和执行有针对性的自杀预防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