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腊月吃什么(热门20篇)

浏览

6162

文章

141

篇1:腊月二十六各地年俗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腊月二十六的时候,已经过了小年的时间,在腊月二十六的时候,已经离春节越来越近了,那么腊月二十六习俗是什么呢?

腊月二十六各地年俗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这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所以才叫他"年肉"。"年肉"讲究要吃红烧肉,肉本身就代表着富裕的意思,红烧肉更能表示来年日子会红红火火、富裕十足。

从腊月二十六开始,丰盛的年夜饭就要陆续"出锅"了。人们上街置办着过年的货物,干鲜果品、大鱼大肉,都是人们集中采购的目标。在这一天炖锅肉,对于过去的穷苦人来说绝对是一种奢侈的愿望,但是在过年的时候愿望终于实现了。一锅炖肉是人们心中最朴实的年夜饭,与山珍海味比起来更过瘾、更实惠,吃来吃去也没有腻的感觉,不过现在,人们更喜欢在春节期间吃一些瓜果蔬菜,身体健康才是大家最大的心愿。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过小年有什么讲究吗 腊月小年有什么风俗讲究

全文共 1083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问小年有什么讲究,也就是习俗什么的,其实也还是有很多的,下面就给大家来介绍介绍这个腊月小年有什么风俗讲究吧,有感兴趣的可以一起来看看,一起来学习学习这个经典的传统文化,弘扬文化人人有责哦!

1、过小年有什么讲究吗

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2、腊月小年有什么风俗讲究

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准备过年了。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

扫尘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主妇通常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屋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扫房之后,各店铺、居民家焕然一新。

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熔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糖瓜、饴糖、麻糖等吃食本为给灶王爷嘴上抹得吃食,逐渐演变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3、过小年风俗禁忌

3.1、女不祭灶

民间有俗语说,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意思是男人在中秋的时候不能出门赏月,而女人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不要参与祭灶。

3.2、祭灶全家到

民间俗语说:祭灶不祭灶,全家都来到;意思是出门在外的人,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要回到家中,准备祭灶过年。

3.3、小年禁忌杀生

有部分农村地方禁忌,腊月二十三这天是传统小年,小年这天不要杀生,不要屠宰,动物也是生灵,别在小年里动了煞气。

3.4、馒头不送人

地方习俗,小年里蒸的馒头不要送人,民间认为,小年蒸的馒头是祭天祭祖用的,不适宜送人。

3.5、小年禁忌捣蒜

地方风俗禁忌,小年里不要捣蒜,据老辈人讲,如果小年里捣蒜,会将新年里的运气捣跑了。

3.6、小年不借东西

在有些地方农村,忌讳小年这天别人来借东西,也忌讳去别人家借东西,因为小年和大年初一一样重要,借与被借,都有不好的寓意。

3.7、小年忌讳讨债

民间认为,小年这天不能讨债,否则就有一年里天天都在讨债的路上的寓意。

3.8、小年禁忌赊欠

民间认为,小年出门买东西不能赊欠,也不要赊欠给别人,意思有小年赊欠一天欠一年的寓意。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腊月不搬家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2169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都在讲腊月搬家,那么这个说法农历十二月腊月不搬家是什么意思?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腊月不搬家是什么意思,以供参考,欢迎大家收藏并分享哟!

腊月每天都是什么日子?

1、腊月初八(12.30)-腊八节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月初八,又称“腊八节”,原先是佛教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的日子。自古时起,民间就有腊八节要喝腊八粥的习俗。每逢腊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熬上腊八粥,拉开过年的序幕。

腊八粥选用的食材,多为各种五谷杂粮,搭配上没有过多的讲究,但品种一定要多,得至少有8种以上。除了腊八粥外,像腊八蒜、腊八面也是腊月初八的节庆食物。过完腊八节,离过年就又近了一步。

2、腊月二十三(1.14)-北方小年

过了腊八后,下一个重要的日子,就是小年了。关于小年的具体时间,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有所不同,前者要提前一天,即北方的小年在腊月二十三。从小年开始,人们就要采办年货,给家里做大扫除,里里外外整理一番,准备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

除了采办年货、扫尘外,小年还被称作“祭灶节”。灶王爷是神话传说里负责管理各家灶火的菩萨,相传在小年这一天,灶王爷会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人在这一年中的各种行径。小年祭灶,也是在为家人祈福,希望灶王爷多美言几句。

3、腊月二十四(1.15)-南方小年

腊月二十四,是南方地区的小年,要比北方地区的小年晚一天。关于小年期间的习俗讲究,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很相似,除了要采办年货、扫尘、祭灶外,若有条件,还会以大家庭为单位聚在一起,吃个小年团圆饭。小年到来,也是“忙年”的开始,过年的钟声正式进入倒计时了。

4、腊月二十五(1.16)-接玉皇

传统习俗里,人们认为小年灶王爷上天后,玉皇大帝会在腊月二十五这一天,亲自下凡到人间“微服私访”,观察人间善恶行径,并给来年定祸福。于是,人们会在这一天祭拜接玉皇,在言行举止上要格外注意,以博得玉皇大帝的欢心。

除了接玉皇外,有些地区还会推磨做豆腐,做好后会保存起来,留到春节期间食用。豆腐在传统文化里象征“头福”、“兜福”,做豆腐、吃豆腐,寓意抢头福、吃进福气。

5、腊月二十六(1.17)-割年肉

过去物质生活水平有限,人们只能在逢年过节才有肉吃。于是,大伙儿会在腊月二十六这一天,将家里养的猪宰掉,留一部分猪肉过年吃,还有一部分猪肉拿去集市卖掉,换来的钱用来采办年货。如今,肉是不缺了,人们会在这一天炖上一锅红烧肉,寓意新的一年,日子红红火火。

6、腊月二十七(1.18)-宰年鸡

除了猪肉外,鸡肉也是春节期间少不了的传统美食。家里养鸡的人, 会在这一天宰鸡吃,没养鸡的人,也有在这一天吃鸡肉的习俗讲究。除此之外,家家户户也在忙碌着赶年货集市,采办一些年节用品,如春联、年画、窗花等等。

7、腊月二十八(1.19)-贴花花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过去受条件所限,人们没有更好的发面方式,得在腊月二十八这一天,开始准备过年要吃的面食。如今,因为有了各种发酵粉,这一条习俗也就逐渐淡化了。和做面食相比,贴花花的习俗延续到了现在。“贴花花”,指的是贴一些年节装饰物,如春联、年画、窗花等,给来年送上美好的祝福。

8、腊月二十九(1.20)-小除夕

咱们农历里有大、小月之分,大月有30天,小月只有29天。如果当年的腊月是小月,腊月二十九就是除夕了,如果当年的腊月是大月,腊月二十九就叫小除夕。今年的腊月是大月,所以除夕就在腊月三十这一天。

到了小除夕,各项过年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但这一天却一点不得闲。人们会在这一天准备各种祭品,祭祀祖先,这背后是中国人关于孝道文化的传承。

9、腊月三十(1.21)-除夕

提到农历年中最为隆重的一天,一定是腊月的最后一天,即大年三十。这一天是新旧年的交替日,过了晚上12点,将迎来新的一岁。在异乡漂泊的游子们,都会争取在这一天赶回家过年,和家人吃个团圆年夜饭,互诉衷肠。

腊月不搬家有什么说法?

1、从生活上考虑,“腊月不能动迁搬家”的说法,其实也是考虑到新房的温度都偏低,家人住进去对可能对身体不好。

2、自古一来,都有“腊月不能动迁搬家”的说法。浙江一带又忌正月、九月迁屋,以为是月迁屋不吉。

3、从风水上说,腊月里偏寒,如果腊月搬入新宅子的话,寒冷的气氛会破坏家中的兴旺之气。

腊月不搬家是什么意思?

1、迁居忌太岁

“人搬三道空,火搬三道熄”,传统的中国人就如这道俗语所说,是不喜欢搬家的。除非遇到洪涝灾害,疫病死亡等特殊情况,否则中国人不会轻易搬家。中国人搬家时有忌太岁的说法。“徙抵太岁凶,负太岁亦凶”,面对太岁所在方位和背向太岁所在方位搬家都是大凶之兆,所以民间为了稳妥起见,迁居时必须避开太岁。

2、风水影响气运

在古代,讲究风水。按风水学,阳气旺人,阴气伤人,腊月里天气寒冷,如果在这个时候搬入新家的话,寒冷的气氛会阻隔家中的兴旺之气,所以腊月搬家被视为不吉利之事。从生活角度看,腊月寒冷的天气影响人的活动,如果在腊月里搬进新家,不仅人住进去会手脚冰冷,影响自身身体健康,还会破坏自身的气运,来年运势会下降。

3、准备过年没空闲

腊月到了,也就意味着马上要过年了,人们要进行春节大扫除,置办年货,祭祀神明与祖先,整个月都是很忙碌的。在腊月里搬家是很繁琐的事,搬到新家还要收拾很长的时间,为了不耽误过年,人们通常会过年后空闲了再搬家,于是就有了腊月不搬家的说法。这个说法流传下来,人们一直遵循着,渐渐就演变成了约定俗成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腊月二十三小年夜的习俗 过小年是哪一天

全文共 6955 字

+ 加入清单

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或“官三民四僧道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或寺庙、道观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后逐渐演化为“二十三,过小年”的说法。

腊月二十三的起源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传统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子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腊月二十三小年夜

节日简介

每年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祭灶、送灶神、送灶王,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着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腊月二十三的传说

传统民间传说,灶君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在《太上感应篇》里,又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记述。司命即指灶君,算为一百天,纪指十二年。在这里,重罪判罚又增加到减寿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时,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

腊月二十三的民间习俗

晋东南地区传统民间流传着两首歌谣,其一是“二十三,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体现了时间紧迫和准备工作的紧张。其二是一首童谣:“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儿童盼望过年的欢跃心理。在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也有各种戏剧故事,民俗有“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于四进土,五女拜寿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庆寿九件衣”的说法,体现了民间对戏剧故事的偏爱。有新媳妇的人家,新媳妇要带上自己剪制的各种窗花,回婆家糊窗户,左邻右舍还要前来观赏。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祭灶

送灶习俗在中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传统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

由于各地风俗不同,传统民间还有“跳灶王”和“打灶王”的活动。

扫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三尸神”道教称在人体内作祟的“神”。据《太上三尸中经》说:“上尸名彭倨,在人头中;中尸名彭质,在人腹中;下尸名彭矫,在人足中。”又说每逢庚申那天,他们便上天去向天帝陈说人的罪恶;但只要人们在这天晚上通宵不眠,便可避免,叫做“守庚申”。

剪窗花

剪好窗花后贴在打扫一新的屋子里,给家里增添了许多过年的喜气。

窗花图案有各种动、植物、人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写春联

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传统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物,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沐浴理发

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而沐浴理发的活动,多集中在小年前后进行。

赶乱婚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吃饺子

祭灶节,民间讲究,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

吃灶糖

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

吃灶糖,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稍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然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清人写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清代祭灶,供品中就有“关东糖”、“糖饼”。关东糖在东北的农村、城市里,大街小巷、街市上,都有小贩叫卖:“大块糖,大块糖,又酥又香的大块糖。”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地方禁忌

小年各地的禁忌各有不同。

相传湖北部分地区,小年忌宰杀。

河南有些地方忌讳捣蒜,认为小年捣蒜会把家里捣穷了。

台湾则忌舂米,据说会有把风神捣下来之虞,恐怕给来年带来风灾。

其他习俗

在中原地带腊月二十三是很隆重的节日,这一天一大早人们就要打扫房子,扫净灰尘,还要用湿毛巾擦除房内的中堂画,和各种装饰画,把室内外打扫干净,然后祭灶,祭灶除了要用祭灶糖,还要烙葱花油饼,放鞭炮,祭灶糖是用白糖熬成糖稀,拌上炒熟的芝麻,或者苋菜籽,还有吹出的中间空心上面占满了芝麻很香很甜的祭灶糖,这一天灶王上天去回报人们在这一年中的行为善恶,玉皇大帝便根据灶王的回报,决定奖善罚恶的度数,如此规范人们的行为,是中国民俗中重要的传统文化。但也有不贴灶神的地方,比如中国四大名镇的朱仙镇就很少贴灶王,据说过去这里的人也是贴灶王的,只是人们年年用灶糖封住灶王的嘴,便觉得有了灶王的蔽护,可以为所欲为,商人们偷工减料,以次充好,连饭馆饮食也不足量,有一年,玉皇大帝到这里看门神会,看到人间饭馆内座无虚席,便也想吃饭享受人间烟火,他买了一碗面,却发现四两面竟只有几根,于是他很生气,回到天宫命火神祝融前来访查,火神到这里来化成一个老汉,沿街叫卖火烧:“换火烧十六两的小火烧,十五两的大火烧。”镇上那些爱占小便宜的一听拿少的可以换大的,纷至沓来换取火烧,那一天到了傍晚,火便烧了起来,得了大火烧的烧了个净光,只有那些本分守法的才免于灾难,后来人们总结出为人还需要以诚为本,再不去偷工减料,赚取眛心钱,灶王再会甜言也难摘天蔽日,于是就很少有人过年再贴灶王,只在三十晚上吃团圆饭时,在灶前浇上饺子水,谓之浇奠。

腊月二十三吃的糖叫做什么糖

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糖瓜北京有句民谣“糖瓜祭灶”,首先进入节日的食品便是“祭灶”用的糖瓜。糖瓜外形圆圆胖胖,由麦芽糖制成,甜中略有些酸味儿,是很好的零食,可惜现在已不多见了。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腊月二十三糖瓜粘是什么意思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很多地方有着吃糖瓜祭灶王爷的习俗。传说这一天灶王爷要返回天庭向玉帝禀报你家的情况,于是,家家户户都用糖瓜来祭灶王爷,让他嘴里甜甜蜜蜜上了天庭只说好话,以讨来年越过越甜。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稍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

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然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农村习俗,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神的日子,取成块的麦芽糖放置于铁锅中,加热使之变软,掺入芝麻粒,用擀面杖制作成约3mm厚的薄片,用刀分隔,待温度退却后食用,味道香醇,酥而不腻。现在已很难见到。

腊月二十三为什么要祭灶

在“小年”这天祭灶,摆祭灶糖,其实源自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因此小年也叫祭灶节。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因此,祭灶节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所以祭灶时,百姓就在位于厨房的灶王爷年画下,用麦芽糖熬成的糖稀糊住灶王爷的嘴巴,这样他就只能在玉帝面前说好话了。

目前,对于祭灶,在很多上了年纪的人眼里,仍然是一项重要而神圣的仪式。当中摆上一桌供,两边配上两碟糖,祭祀了“上天言好事”的灶王爷,它就会在新的一年里,保佑家庭吉祥如意,这是一种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腊月二十三可以在娘家过吗

按传统的观念,女性嫁人后是不能随便回娘家的,更何况是过年期间。不过,现在时代变了,倒不用顾忌这些。

传统观念:小年不能在娘家过

传统的中国家庭组成理解,当女性嫁人后,该女性随即成为男方家庭的正式成员。以前的娘家反而沦为“亲戚”关系。比如,以前姓李的女子嫁给张家,就叫“张李氏”就是这个意思。原来的“李”姓却成了副的。

当女人正式成为男方家庭成员后,去“亲戚”家就不可能太随便,更何况小年或大年三十一家团圆的日子。在封建社会里,嫁出去的女子经常回娘家不仅要被公婆骂,就连娘家人也会骂。还要被周遭的人说“吃里扒外”的闲话。

现代观念:小年可适当在娘家过

现在时代不同了,社会风气也变了。大工业化时代对传统的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打击很大。人们只要能养活自己,谁也用不着看谁的脸色眼色生活,回娘家过年很正常。特别是城市里生活的人,公婆家、娘家都不住,关键的是人们的思想彻底改变了。

温馨提示:

随着独生子女家庭增多,过年回谁家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在回谁家的问题上,我们应多和双方父母沟通,选择一个折中的办法,让两个家庭都能够理解,和和美美地过个温馨的年。

“孝敬父母,不能只在过年时才表现”,我们应“常回家看看”,多关心父母的生活,多与父母交流,平时的孝道做到位了,不在乎过年这几天,双方的父母也更能够理解,欢欢喜喜的春节才不失团圆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腊月有什么时候好日子?腊月有几个黄道吉日?

全文共 568 字

+ 加入清单

腊月期间有很多喜事,这段时间很多在外工作的人都会赶回家里团聚。因此,很多人都会赶在这一段时间做事。那么,腊月有什么时候好日子?腊月有几个黄道吉日

腊月有什么时候好日子

要看那天是不是好日子,首先要确定是办什么事,不同的事情黄道吉日也不一样。

腊月结婚吉日

17年1月02日/星期一/十二月初五己丑-冲癸未羊

17年1月05日/星期四/十二月初八壬辰-冲丙戌狗

17年1月07日/星期六/十二月初十甲午-冲戊子鼠

17年1月09日/星期一/十二月十二丙申-冲庚寅虎

17年1月15日/星期日/十二月十八壬寅-冲丙申猴

17年1月16日/星期一/十二月十九癸卯-冲丁酉鸡

17年1月18日/星期三/十二月二一乙巳-冲己亥猪

17年1月23日/星期一/十二月二六庚戌-冲甲辰龙

腊月搬家吉日

2016年12月31日 农历12月03日 星期六 冲蛇(辛已)煞西 摩羯座

2017年01月06日 农历12月09日 星期五 冲猪(丁亥)煞东 摩羯座

2017年01月07日 农历12月10日 星期六 冲鼠(戊子)煞北 摩羯座

2017年01月09日 农历12月12日 星期一 冲虎(庚寅)煞南 摩羯座

2017年01月15日 农历12月18日 星期日 冲猴(丙申)煞北 摩羯座

2017年01月18日 农历12月21日 星期三 冲猪(己亥)煞东 摩羯座

2017年01月27日 农历12月30日 星期五 冲猴(戊申)煞北 水瓶座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腊月三十的风俗是什么

全文共 255 字

+ 加入清单

腊月三十的风俗有贴春联、吃年夜饭、给压岁钱、放鞭炮、守岁等。

贴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在除夕贴春联,寓意来年福气满满,幸福快乐。

吃年夜饭: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最快乐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夜饭摆上一桌,大家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会感到很幸福。

给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勉励孩子们在新的一年里学有所成,好好做人。

放鞭炮:当凌晨十二点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全是爆竹声响,把过年的气氛推上高潮。

守岁:守岁就是在大年三十晚熬一宿,有对过去岁月流逝的留恋之情,还有对新年寄以美好之愿。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腊月冬季养生喝什么酒

全文共 1359 字

+ 加入清单

最适合腊月冬季养生的酒是黄酒,可以御寒养颜,而喝啤酒可以缓解冬季上火。那么,还有其他具体养生酒吗?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阅读。

腊月冬季养生美酒推荐3、低度白酒:舒筋活血

优质低度白酒刺激性小,醇而不烈。适当饮用能舒筋活血,起到与进行体力活动相同的效果。并能增加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减少低密度脂蛋白。使胆汁、腽固醇含量减少,对于防止胆结石有帮助。还能消除积累在动脉壁上的有害胆固醇类,起到保护心血管作用。

白酒要温到多少度最适宜饮用呢?答案是以30℃~40℃为佳,如果白酒的温度过高,酒内的芳香酯会遇热挥发,酒香变淡,影响口感。至于温酒的方式,其实也很简单,常见的有水烫—把酒倒入温酒壶,然后放入热水中升温;火烤—把酒装入耐热器皿,置于火上升温;冲烫—把滚烫的饮料冲入酒液或把酒液注入热饮料中升温等几种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防止中毒,烫酒不能长期用锡壶,因为锡壶遇到高温会分解铅,严重危害到人体健康。由于酒精度数的升高,肌体所消耗的酶和维生素也会随之增多,进而不利身体健康。所以,为降低或减少白酒对男性健康的威胁,所以饮酒时要及时补充新鲜蔬菜、鲜鱼、瘦肉、豆类、蛋类等里面的营养物质。

腊月冬季养生美酒推荐1、黄酒:御寒养颜

黄酒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8种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而又必需的,如糊精、麦芽糖、葡萄糖、脂类、甘油、高级醇、维生素及有机酸等,这些营养物质易被人体消化。这些成分经贮存,最终成为营养价值极高的低酒精度饮品。

冬天温饮黄酒,可活血祛寒、通经活络,有效抵御寒冷刺激,预防感冒,适量常饮有助于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并可补血养颜。

一般气温在10℃以下,黄酒就最适宜温着喝。将酒具放入沸水中水浴,加温至40-45℃,这个时候的黄酒不光养胃暖胃活血,酒性散发得快,人也非常舒服,加入姜丝或话梅都是配搭方式。

腊月冬季养生美酒推荐4、红酒:提高免疫力

葡萄酒中含有氨基酸、蛋白质、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等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素,它可以不经过预先消化,直接被人体吸收。特别是体弱者,经常饮用适量葡萄酒,可以提高免疫力。

红葡萄酒中含有一种叫作白藜芦醇的物质。白藜芦醇经过抗氧化、抗炎、抗血小板凝聚、抗凋亡、调整血管生成及内皮功能等各个信号途径,能对糖尿病、冠心病等相关疾病产生重要保护作用。由此,适当饮用少量的红葡萄酒,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延年益寿等方面,是有好处的。

专家建议,葡萄酒的饮用量为:男性每人每天最多300-400ml,女性每人每天最多200-300ml。喝酒的最佳时间是晚上7点至9点半,这段时间人体肝脏中乙醇脱氢酶的活性升高,酒精更容易被代谢掉。喝酒前,可以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b,吃些甜食和蛋白质食物或喝些牛奶,来保护胃黏膜,以缓解酒精对人体的伤害。

不过无论喝什么酒都不宜过量,若是在外应酬,喝得过多,出门又受风寒,上吐下泻,不但不能暖身,反而伤胃,因此冬季饮酒,切记小酒怡情。

腊月冬季养生美酒推荐2、啤酒:缓解上火

啤酒不是专属夏季的酒类饮品,啤酒含有丰富的糖类、维生素、氨基酸、无机盐和多种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称为“液体面包”,适量饮用,对散热解暑、增进食欲、促进消化和消除疲劳均有一定效果。

适度喝啤酒有助于防止感冒。研究发现,每天喝4杯酒比滴酒不沾者更少感冒。这是因为,酒精可发挥抗炎作用,遏制病毒繁殖,从而抑制鼻黏液产生。

冬季人们喜欢吃火锅,如果在汤汁中倒入适量的啤酒,可使汤汁略带醇香,更加鲜美可口。同时,因啤酒中富含大量的维生素,可缓解吃火锅而引起的上火。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腊月几号蒸馒头

全文共 267 字

+ 加入清单

腊月二十九,蒸馒头

在传统的民谣之中,一直流传着“腊月二十九,蒸馒头”的俗语,在北方等地,一般都是在腊月二十八的这一天进行发面,到了二十九的这一天,就会用发酵好的面粉来制作馒头。馒头不仅仅是年夜饭的主要食物,更是大年初一这一天摆上桌的食物,通常在这一天,各家都会将自己做好的馒头分发给邻居,相互比较。

馒头发展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一般在祭祀河神的时候,才会将其包成面团。在如今的北方地区,馒头花样也渐渐变得繁多起来,形象也十分丰富。

腊月二十九除了“蒸馒头”的习俗外,还有“打酒”、“上坟请祖大供”以及“赶过年”等风俗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腊月寒梅斗冰霜这句话的意思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腊月寒梅斗冰霜”的意思是:到了腊月每朵梅花都争相开放。“腊月寒梅斗冰霜”出自于《十二月花名歌》。十二月花歌描述的是花儿们一年的的花季。其中梅花最为显眼。北宋诗人王安石也称赞不绝。

北宋诗人王安石创作《梅花》。此诗前两句写墙角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后两句写梅花的幽香,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气谯溢。

亦是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那些像诗人一样,处于艰难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的人。全诗语言朴素,写得则非常平实内敛,却自有深致,耐人寻味。

《十二月花名歌》原文:

正月迎春金样黄,二月杏花粉洋洋,

三月桃花红千树,四月蔷薇靠短墙,

五月石榴红似火,六月荷花满池塘,

七月栀子头上戴,八月桂花满枝香,

九月菊花初开放,十月芙蓉正上妆,

冬月水仙案上供,腊月寒梅斗冰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吃三冬健康过腊月

全文共 879 字

+ 加入清单

进入腊月,天气越来越冷,寒冬腊月怎么养生呢?大寒过后,天气更加寒冷,人体的血管遇冷收缩后容易导致血压升高,此时的饮食也偏于高热量、高脂肪,容易导致血糖和血脂偏高。这时,千万别忘了冬日的看家“三冬”——冬瓜、冬枣、冬甘蔗。

冬瓜降低血糖

冬瓜的膳食纤维很多,可帮助降低血糖,还能降低体内胆固醇,降血脂。冬瓜钾盐含量高,钠盐含量低,对高血压患者而言也是不错的食疗佳品。

冬枣提高人体免疫力

冬枣营养价值为百果之冠,有“百果王”之称。冬枣含有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等19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C含量尤其丰富,可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感冒。此外,它还含有丰富的糖类以及环磷酸腺苷等,能减轻各种化学药物对肝脏的损害,有效保护肝脏。

冬蔗补血润燥

能补血润燥,不但提神,还能清热、下气、补肺益胃。甘蔗含有大量的铁、钙、磷、锰、锌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其中铁含量特别多,素有“补血果”的美称。入冬后,很多上班族常会感到头晕嗜睡,反应能力下降,这时吃些甘蔗就大有益处。

冬季养生三点式

首先,多点水。

专家介绍,入冬以来,咽干口燥、皮肤瘙痒、鼻出血病人明显增多。她表示,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会蒸发掉约1000毫升水分,来暖气后,室内干燥,丢失的水分就更多,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身体自然容易出现上述问题。

专家建议,冬天虽然排汗排尿减少,但维持大脑与身体各器官的细胞正常运作依然需要水分滋养。因此秋冬季节养生应注意多喝点水,通常每日补水应保持在2000~3000毫升。

其次,出点汗。

专家表示,冬季天气寒冷,人们容易缩手缩脚,减少运动量,但冬季养生适量运动仍不可少。要适当动筋骨,出点汗,这样才能强身体。

“锻炼身体要动静结合,练习瑜伽以发热或微汗为本,也可以坚持用温热水泡脚,到微微出汗。但也不能出汗太多,一方面汗多泄气,有悖于冬季阳气伏藏之道,另一方面,容易受凉感冒。”陈锦屏说。

第三,早点睡。

有关专家介绍,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说:“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归,冒犯寒威。”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因而冬季养生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样有益于阳气潜藏,阴津蓄积;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腊月二十九的习俗

全文共 325 字

+ 加入清单

腊月二十九,除夕前一日,俗称“小除夕”,这一天,我们有这样几个习俗

1、祭祀祖先

在整个年节中,二十九这天可以说是最忙碌的一天,除了筹备年节中的各种衣食祭品,还有一项极其重要的活动“上坟请祖”。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视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

2、蒸馒头

在我国春节的民俗中,在这天要把腊月二十八已经发好的白面蒸成馒头,谁家的馒头蒸得大、蒸得好,在新的一年里,谁家就会蒸蒸日上,讨个好彩头。因此,腊月二十九的馒头一定要做得又好看又好吃,这才有面子,也才吉利,更会受到人们的重视。

不过这个习俗,渐渐地随着风俗习惯的演变,蒸馒头已只是单单为了一个“蒸”字了,寓意蒸蒸日上。所以即使你有大鱼大肉,到了腊月29还是要记得蒸馒头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腊月吃什么水果?腊月有什么好吃的水果?

全文共 703 字

+ 加入清单

水果里面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成分,因此,坚持每天吃水果可谓好处多多。那么,腊月吃什么水果?腊月有什么好吃的水果?

腊月吃什么水果

1、橙子

橙子的成熟季节一般是在10月,这时刚好是秋冬季节。橙子含有大量维生素C、黄酮类物质和类胡萝卜素,不仅具有抗氧化作用,可增强免疫力,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而且能软化和保护血管,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和血脂。

2、甘蔗

甘蔗是含水分很高的水果,它的水分含量占甘蔗的84%,在干燥的冬天补充水分是必不可少的,其次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对于咳嗽厉害有很好的缓解作用和补肺益胃。

3、橘子

橘子色彩鲜艳、酸甜可口,是秋冬季常见的美味佳果。橘子的膳食纤维的含量相当高,多吃可促进排便。丰富的膳食纤维不仅有利于肠胃的蠕动,同时利用橘子中的果胶还可降低胆固醇发病的机率。

4、荸荠

每年的十一二月份是荸荠盛产的季节,所以荸荠成熟于冬季,是冬季的时令佳品。荸荠又名马蹄,性味甘、寒;具有清热生津,利湿化痰的功效;适用于发热口渴、咳嗽痰多等病症。现代医学也证实荸荠中所含的成分有抑菌的功效。

水果一天吃多少合适

每日1~2个水果。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而且低钠高钾,是适合现代人的好食物。不过,水果含有大量的糖分,吃太多也不好。《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天应摄入200~400克水果。按常见水果,比如苹果、梨、橘子等,普通的个头的每天吃1~2个就可以了。

水果什么时候吃最好

可放在两餐之间吃。饭前吃水果,还是饭后吃水果好?总的来说,饭前吃水果有助於在正餐时减少食量,控制体重,但如果肠胃比较虚弱的人,空腹吃水果可能会引起不适。而饭后吃水果,可能会造成能量过剩,阻碍矿物质等营养素的吸收,加重肠胃负担。因此,最保险的方法,是在餐后1小时后再吃水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腊月二十六要干什么?有什么习俗和讲究

全文共 304 字

+ 加入清单

腊月二十六要割年肉,意思是这一天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将“割年肉”放入年俗,是因为以前人们都比较穷,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腊月到了二十六,家里清扫过后就要开始杀猪炖肉。如果家里没有猪的就到集市上割几斤肉回来准备过年,因为之前肉平时吃不到,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放开吃,因此才有了腊月二十六的俗语“二十六,割年肉。”的说法。

同时,吃“年肉”讲究要吃红烧肉,因为肉本身就代表着富裕的意思,而红烧肉则更能表示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因此,一碗热气腾腾红烧肉是多少人在腊月二十六这天期盼的。红烧肉,对于旧时的穷苦人来说绝对是一种奢侈的愿望,但是在过年的时候愿望终于实现了,预示着来年更加红红火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春节风俗:腊月二十三 四 祭灶

全文共 4200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风俗腊月二十三四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民间则流传着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些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由于各地风俗不同,民间还有“跳灶王”和“打灶王”的活动。“跳灶王”是民间由古代“驱傩”发展而来的一种活动形式,主要是乞丐们的活动,由腊月一日至二十四日是“跳灶王”的日子。进入腊月后,乞丐们三五成群,扮灶公灶婆拿竹枝闹于门庭,乞钱,谓之“跳灶王”,也含有驱邪之意。这一活动主要在我国的东南方进行。

扫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有趣的是,古时有关扫尘的由来,却有一个颇为诡异的故事。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太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宫来个斩尽杀绝。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三尸神”道教称在人体内作崇的“神”。据《太上三尸中经》说:“上尸名彭倨,在人头中;中尸名彭质,在人腹中;下尸名彭矫,在人足中。”又说每逢庚申那天,他们便上天去向天帝陈说人的罪恶;但只要人们在这天晚上通宵不眠,便可避免,叫做“守庚申”。

吃灶糖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3腊月二十九上高速会堵多久

全文共 469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2023年腊月29在高速公路上堵,多久时间并没有明确的答案,因为每个人回家的路线都是不一样的,不过春节期间高速公路出现堵车属于正常的情况。一般堵车的时间是在三天时间,而人们在现实生活当中一旦出现堵车的时候,可能会在腊月二十九、腊月三十、大年初一这几天属于堵车的高峰期。

1

提前出行

人们在春节期间上高速的时候,想要有效的避开堵车的情况,一定要注意往返的高峰时间段,比如人们在出行之前已经一定要了解具体的路况、天气信息,尽量的错开出行的时间段。要是碰到了恶劣的天气,也不要长时间的疲劳驾驶。

2

注意大中城市出入城的道路

其实人们在节假日期间出行的时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出行,需要避开所谓的高峰时间段,也需要避开容易堵车的时间段。一般在驾车前人流量相对密集,应该提前了解一下周边停车场的分布情况,要选择合适的地点停放车辆。

3

高速公路注意

其实人们选择在高速公路免费出行的时候,也需要合理的安排时间,尽量不要将时间相对集中,也不要赶在免费结束之前一秒才准备驶离高速公路,甚至于出现了超速行驶的状态,一旦出现超速行驶的状态,也会面临罚款的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腊月初八煮腊八粥是什么寓意

全文共 626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腊月初八腊八粥寓意有很多,包括温暖、包容、节约、分享、平等。

腊八节是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在这一天大家都会有煮腊八粥的习惯,那你知道为什么要煮腊八粥吗?它有些什么寓意呢?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腊月初八煮腊八粥是什么寓意。

详细内容

1

温暖

天气至寒,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是一种希望,是一种分享,是来自心底的一种力量。一碗热热的腊八粥,传递着温暖,是互相勉励,共同关怀,彼此进步,又要向前。

2

包容

那么多的果实放在一起,终于熬成一锅粥。它体现着收获、力量和价值,体现着合作的精神、和合的意义。生活里需要更多的胸怀、格局、高度和视野,需要更多的去传递包容的信心、包容的力量和包容的品质。

3

节约

在过去,做腊八粥是把所有能放到锅里来煮的果实都放到一起,它体现着知福、惜福,体现的是一种勤俭节约的精神。

4

分享

一碗腊八粥是一份心意,平常人家你送来一碗,我送去一碗,这是一份彼此关照,彼此扶持,彼此善待,是一种分享的价值。生活的意义是你和生活如何去沟通,如何在大众背景下体现个性化的存在,分享自我的信心和价值,传递自己内心的感悟和收获,腊八粥是传递、分享和共享的精神理念,这是分享之福。

5

平等

腊八这一天,不管你是谁,端一碗腊八粥,彼此祝愿一句“过年好”。喝腊八粥是一种文化意识,是一种生命体现,是一种人生价值。端起一碗粥,愉快的、快乐的去分享,散发着对新春佳节的一份期待。不管你是谁、他是谁,不管还有哪些伤感需要承担,还有哪些未来的道路需要去行走,此时此刻,我们都是风雨岁月喝粥人,体现一种平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腊月可以做被子吗?腊月可以洗被子吗?

全文共 778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的腊月和正月期间,是一年中结婚人数比较多的时间段。结婚准备被子是自古以来的习俗。那么,腊月可以做被子吗?腊月可以洗被子吗?

腊月可以洗被子吗

每个地方的风俗不一样。我们那不只是腊月不能洗被子,初一还不能扫地,大年初一的时候,客厅满地的瓜子壳、糖果纸、烟头等等都是不能扫的。据说扫了,就相当于把一年的财运扫走了,其实这东西我相信现在的年轻人没几个人相信的,只不过是地方风俗而已,而这些风俗对我们本身又没有伤害,所以也就欣然接受,顺着长辈们的心思了,这也是为人子应该做的不是吗?

被子怎么做

1、选两块大小相同的布,一个做里儿,一个做面,花色自己选。

2、把两块布对齐,其中的三个边缝起来,用缝纫机也可以。注意缝的时候让布料最终做面做里的一面向里。这样就做成了一个小口袋。

3、将这个小口袋铺平,做里的一面向上,然后在上面铺上薄薄的一层棉花或是青纶棉。大小合适一些,一般棉花铺的面要比布小一些。

4、在开口处,抓住做里儿的布和棉花一起卷起来。这里要注意的是,只卷做里儿的布,做面儿的布向外翻。最后把整个小被子翻过来,让棉花处于里儿和面儿的中间就可以了,角上用尺子捅一下,弄到平整。

5、将开口处的两片布向里卷一点儿,然后缝合。这样小布子就做好了。其实这也是做大被子的方法,稍有不同的是,大被子的里儿和面儿两块布是不一样大的,一般里儿要稍大一些。

希望你能成功。

被子怎么洗

蚕丝被:不可水洗,不可干洗,如果有脏污的地方,用清水擦拭脏污的部位即可。

羊毛被:不可水洗,不可漂白,不可熨烫,可以送到干洗店干洗,不能阳光暴晒。

羽绒被:一般建议3-5年干洗一次,不能水洗和频繁暴晒,只需要在通风处晾晒一两个小时即可。

毛巾被:可以水洗,不需干洗,建议用中性洗衣液洗涤,避免毛巾被发硬。

棉被:棉被不可以用水洗,清洁方式主要是在室外拍打灰尘。

纤维被:水洗、机洗都可以,中性洗洁剂或肥皂粉,用洗衣机的弱转清洗、脱水,不需要特别保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腊月二十七为什么要杀鸡 腊月二十七的习俗

全文共 2286 字

+ 加入清单

民间一直流传着很多关于春节的谚语,这些谚语都反映了真实的民间生活,尤其现在临近春节,几乎每天都有一个“规矩”,都有不同的习俗和要做的事情。而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七,在这一天很多地方流传着“宰鸡赶大集”的习惯,也就是说在这一天要杀鸡,还要赶集。那为什么这一天有这样的习俗?腊月二十七杀鸡有什么寓意,还有其他的什么习惯吗?

到了腊月二十七过年的气氛已经渐渐达到高潮,大街小巷都是浓浓的年味,这时候人们是一天都不能闲着,过年还有一堆的事情要处理。那么腊月二十七年俗是什么呢?根据民间的传统,腊月二十七杀鸡赶集还要洗澡哦1.杀公鸡

腊月二十七杀鸡是件重要的事情,因为鸡和吉谐音,为了这样美好的寓意,因此过年的时候吃鸡就是自古以来的传统。虽然在二十七就把鸡杀好了,但是人们不会在这天把鸡吃完,而是一直留到除夕年夜饭的时候在食用。当然现在人们也不会只杀一只鸡,想吃的时候也不用等到除夕,但是公鸡必须留一整只完整的,除夕祭祖的时候要用做贡品,只有祭祖之后才能食用。而且不能一次就吃完了,初一时不动刀不杀生的,因此还得留着大年初一呢。2.赶集

虽然年货从腊八节之后就开始准备了,但是到了二十七这天赶集是人们在年前的一次重要的采购活动。这天赶集不仅仅是采买一些吃食,重要的还是一些祭祀用品要置办齐全。以前的物资没有现在那么丰盛,也没有冰箱存放,很多年货买回去之后还要再次加工处理便于保存,或者是使用。因此人们在腊月二十七赶集之后还要花时间处理这些东西,在除夕之前就不会在大肆采购了。3.洗澡去旧疾

在腊月二十七或者是二十八这天,是北方过年集中洗澡的时候。南方的小伙伴们水资源丰富天天洗澡并不是什么难题,但是在缺水的北方一年到头也难得洗几次澡,尤其是到了寒冷的冬天要洗澡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在过年的时候人们不仅要将家里打扫干净,也要将自己身上洗干净。寓意出去一年的污垢也将陈年旧疾一并洗去了,来年就能健健康康,顺顺利利的。

以前还没双十一、双十二的时候,全国人民一年里只会在一个时间集中买买买:过年前。春节每家每户都要置办年货,自家吃用的,走亲戚送礼的,一样都不能少。小时候在农村,临近过年了,总会看见家里长辈掏个很旧很皱的本子出来,在上面记:瓜子、糖分别要买多少斤,鸡蛋、肉又要买多少斤,一般从小年开始就会陆续筹备,到了腊月二十七这天,还有一个统一的大集。

腊月二十七,长辈们照例会起个大早,第一件事还不是赶集,是去厨房里把需要磨的刀具拿出来一一摆好,再去井边挑一桶水,准备磨刀。头天也就是腊月二十六,年猪杀完,接下来有很多肉食要处理,过年期间做饭切菜,没有一把锋利的菜刀可不行,以前家家户户都有一块巨大的磨刀石,在我们那儿,过了除夕到初七,这块磨刀石都不能动,否则用老人的说法是不吉利,所以腊月二十七这天就要把可能用到的刀具磨好,免得到时候要用,还是一把钝刀。

磨完了刀,当然得试试刀,这就得说到一句年俗,叫:“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去院子里养鸡的棚,挑一只足够气派的大公鸡,麻溜的捉住双翅捆起来,再喉头一刀放血,搁院子里用碗接着,就行了。这只鸡不是现在吃,是为除夕夜准备的大菜,有的地方这只鸡会被摆在桌子正中间,意味着“大吉大利”,吃也不能一次都吃完,得一点点吃,坏掉之前吃完就可以了,意思是让“吉利”在新年里多陪陪我们。

把一地鸡毛给归拢归拢,就该锁上院门去赶集了。腊月二十七这天的年货集市已经没有前些天热闹了,因为店家也要回家过年,有的已经锁门放假了。但该买的东西还是要买,尤其一些必须保持新鲜的,肉啊、蔬菜啊,水果之类,另外还要买鞭炮、春联,给家里小孩的小玩具,小头饰,和拜神祭祖用的香烛。

小时候不懂事,一放假回家就吵着要买这买那,尤其是糖和鞭炮,那时候爷爷奶奶不说给我买,爸妈也不会自己去买。一问爸妈,他们就说:“这都是有规矩的,不能随便买。”小时候才不觉得有什么规矩,只知道哭闹,没少被收拾,一直等到二十七这天,爷爷才会带着我们一起去集市,看见什么好就买什么,只是当时不知道有这个讲究罢了。

另外,在一部分农村,腊月二十七这一天还是除夕前最后一次洗澡、洗衣服。过完除夕之后几天,家家户户都不再洗衣服。至于洗澡,现在人可能没那么讲究,不过以前澡也是不能洗的。腊月二十六洗浴叫“洗福禄”,而腊月二十七则叫“洗疚疾”,老家有句话叫做"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就是希望能洗去一年的晦气、霉运,洗去疾病,换上新装,迎接新一年的到来,二十六太早,二十八太晚,二十七这天,刚刚好。

在北方的一些农村,这个规矩不是洗澡,而是洗脚。说是在这天晚上,女子都要用开水好好洗个脚,并把脚擦得干干净净,不能留一点水迹。当地人有个说法:“腊月二十七,婆姨都洗脚。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至于到底是谁看不得婆姨不洗脚,也没人知道。

这些习俗,多是针对过年之前要搞好个人卫生的,而洗衣服的理由是有些特别。农村地区晾晒衣服都是在自家院子里,如果过了二十七再洗衣服,院子里就会有很多积水,年三十晚上的鞭炮就不好放了,到年后,家里几乎每天都有人来,院子里挂满了衣服也不好看,提前洗好,怎么都方便。

总之临近除夕,这些新年习俗都是一环扣一环的,有些当时看起来没什么道理,联想到之后的安排,就说得通了。如今,人们是不太遵循这些传统习俗了,很多人也都在感慨,即便是农村,年味也越来越淡,不过真到过年那一天,大家还是会兴奋的睡不着觉吧?毕竟,这是根植在我们血液里的东西。至于其他地方还有什么特别的新年习俗,我国地域广阔,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确实有很多东西没讲到?大家的家乡都有什么特别的新年习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我们交流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腊月每天的风俗顺口溜是什么

全文共 1134 字

+ 加入清单

腊月每天的风俗不一样,那么关于腊月每天的风俗顺口溜是什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腊月每天的风俗顺口溜是什么,以供参考,欢迎大家收藏并分享哟!

腊月是指哪个月?

腊月,是岁末十二月的别称。关于“腊”,早在《周易》与《周礼》等著作中就有“肉甫”和“腊味”的记载。“腊”的本义是“干肉”。岁末十二月有多种称呼,其中最为熟知的当属“腊月”这一别称。这个月的天气最适合风干制作腊味,所以有“腊月”之称。 [5] [11]

岁末十二月由于处在新旧交接时段,是祭祀比较多的月份。早在先秦时期我国一些地方便有在这新旧交接的月份举行“岁终之祭”。因岁末十二月有“腊月”、“腊冬”等别称,所以这个月举行的祭祀称为“腊祭”。 [18]

在古时,月份的别称很多,每个别称均有其不同的含意。岁末十二月除了“腊月”这别称外,还有除月、末冬、腊冬、嘉平、季冬、严冬等别称。腊月,现通常指农历十二月。

腊月每天的风俗顺口溜是什么?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闹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简析:喝过腊八粥后再过半个月就是小年二十三。从这一天开始,每一天都有一个年前的小习俗,分别是用灶糖粘灶王爷的嘴,打扫屋子,准备过年用的食材,杀鸡宰羊,发面蒸馍。

腊月二十八的习俗:

腊月二十八有发面、做馍、贴花花等习俗,中国民谣有“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到了腊月二十八各家各户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

发面做馍:旧俗认为初一到初五期间不能动火蒸馒头,于是各家各户就在二十八这天发面做馍,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在过去社会发展低下,还没有现代比较方便的发酵粉。

腊月每天的说法

腊月二十三称“小年”“祭灶”,我们这里说此日灶王爷上天。

腊月二十四称“扫尘”,掸尘扫房子。

腊月二十五称“接福”,要吃豆腐。

腊月二十六“割年肉”。祈求来年福裕。

腊月二十七“洗福禄”,即沐浴。

腊月二十八“白面发”(把面发),我们这里要蒸走亲戚用的花馍。

腊月二十九“祭祖先”,要给去世的亲人烧些纸钱。

腊月三十称“除夕”,白天早早地贴对联、门神,晚上要熬夜守岁。

腊月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则没什么特别的。

腊月的风俗:腊月二十三祭灶、腊月二十四扫房子,腊月二十五贴窗花、贴福字、挂对联、接玉皇。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腊月二十七赶集买年货、腊月二十八蒸面食。腊月二十九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腊月三十吃年夜饭、守岁。

腊月是岁末十二月的别称,除此之外,十二月此外还有除月、末冬、腊冬、嘉平、季冬、严冬等别称。

腊月,现通常指农历十二月。腊月二十三在我国北方地区又称“小年”,是传统民间祭灶的日子。

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农历十二月为什么叫腊月?

全文共 424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十二月腊月,是由“腊日”演变而来的。在古代,“腊日”是祭祀百神的日子。因腊日是在十二月,故十二月也称腊月。

人们习惯上说农历十一月为冬月,这不难理解,可是称农历十二月为“腊月”,就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了,这该怎么理解呢?

其实,“腊月”是由“腊日”演变而来的。 在古代,“腊日”是祭祀百神的日子。据说这种活动最早是从周代幵始的,具体在哪一天,没有确切记载。到了汉代,“腊日”已经有了明确的定位。汉代的人们把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即干支纪日法中地支为戌的日子定为“腊日”。由于冬至日在农历上是不固定的,所以“腊日” 也没有确切的时间。后来,人们将12月8日 定为“腊日”。

为什么祭神的日子要叫做腊日呢?这得从“腊”字古义说起。古“腊”字没有“月”旁, 象形为一只被掏掉内脏的小动物烤在曰头上。后来,人们把成块的干肉称为“腊”。在周代,掌管“腊”的人称为“腊人”。用“腊”祭神, 所以便把祭神日称“腊日”。

因腊日定在十二月,所以后来就把十二月称为“腊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