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羌族的释比是什么(汇编20篇)

我国人口众多,拥有56个名族,除去汉族以外,其余名族人口都相对比较少。羌族就是其中一个,下面来给大家具体的介绍一下有关羌族的相关知识。

浏览

2472

文章

24

篇1:羌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少数民族羌族的来历习俗

全文共 4682 字

+ 加入清单

羌族,自称尔玛,是中国西南的一个古老民族。现在中国官方认定的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部、绵阳市的北川县、平武县等地。现有人口约30.6万人(2000年)。羌族地区至今仍保留原始宗教,盛行万物有灵,多种信仰的灵物崇拜。

首部羌族电影《尔玛的婚礼》上映天仙妹妹主演

羌族的民族历史

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而又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便是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的代表文字——甲骨文。甲骨文中有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关于民族(或氏族、部落)称号的文字,即“羌”,是中国人类族号最早的记载。

《诗地理考》曰:“羌本姜姓,三苗之后,居三危,今叠、宕、松诸州皆羌地。”《史记·五帝本纪》云:“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羌地是也。”

仰韶文化末期(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黄河中游出现了炎、黄两大部落。炎帝姜姓,姜、羌本一字之分化,是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的不同表达,甲骨文中亦常互用。姜、羌均像头戴羊角头饰之人,代表以羊为图腾的起源于我国西北的原始游牧部落。《晋语·国语》:“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炎帝属古羌族部落,部落众多。

在后来的战争中,炎帝部落大部分与黄帝部落互相融合,成为华夏族(今汉族的先民)。另一部分则西行或南下,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成为汉藏语系汉族、羌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先民,如藏族、彝族、纳西族等等。

约公元前2100年,善于治水的古羌后裔,华夏族人大禹继任部落联盟总首领。史记记载: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为了天下子民的安生,告别家乡的大山,开始了漫漫治水之路。他专心治理水患,疏通了九河,战绩显赫,民间还有大禹王“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美传呢!大禹王后来破除了“禅让制”,传位于其子启,史称“夏启”。启即位后联合诸部落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县告城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正式的国家,历传500多年。

汉代,四川羌族建有牦牛、青衣羌国,地辖今西昌、甘孜、雅安、乐山一带,国都在宝兴县灵关镇。西汉时西北地区的汉阳(天水)、金城(兰州)、安北地、陇西五郡羌族人口达259990户,1001802人。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北氐羌人建立了成(成汉)、前秦、夏、后凉、后赵等国家,但都只是昙花一现,生命力不强,影响不大。

公元881年(唐代末期),党项羌人拓跋思恭在夏州(今内蒙与陕西交界处的白城子)建立夏州政权,辖夏、绥、银、宥四州。夏国是以陕、甘、宁、青一带的党项羌族为主体,包括西北其他民族在内组建的国家。党项羌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利氏、米擒氏、拓跋氏八族,以拓跋氏最强,起群首领导作用。后因受吐蕃不断的侵犯和骚扰,向唐朝政府申请内迁于陕西、宁夏一带。

公元1031年,第十一世太祖李得明逝世,其子李元昊继位,号夏景宗。至此,大夏国立国346年,于公元1227年灭亡,其后裔在今阿坝州理县桃坪乡、甘孜州丹巴等地仍有分布。

四川古为巴蜀国,夏代属梁州。巴蜀出自氐羌,蚕丛(故居蚕陵,在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叠溪镇,遗迹毁于1933年8月25日15时发生的叠溪大地震)称王。李白在《蜀道难》里吟咏:“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就在同一地域,古羌人还建有冉駹(发音与“Rrmea”几无差别)国,乃今日30万羌人之故居地,统辖区域包括今四川阿坝之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九寨沟、马尔康、金川、小金、壤塘、阿坝、红原、若尔盖等县地。三国时(公元221年),疆域尚包括有今都江堰(古称都安县、齐基县、灌县)、彭县(古称白马县、兴乐县)、北川(羌族自治)县(古称石泉县)、青川县(古称广武县)、平武县(古称刚底县)、甘肃文县(古称阴平县)。汉代羌都在今茂县凤仪镇。

此外,古羌之种还有姜氏戎、先零羌、烧当羌、钟羌(钟存羌)、勒姐羌、卑喃羌、当煎羌、罕羌、且冻羌、虔人羌、牢姐羌、封养羌、乡姐羌、烧何羌、巩唐羌、全无种羌、黑水羌、卑禾羌、塞外羌、保塞羌、河曲羌、发羌、婼羌、西夜、蒲犁诸羌、阿钩羌、牦牛羌、参狼羌、青衣羌、白马羌、白兰羌、可兰羌、宕昌羌、邓至羌、汶山羌、党项羌、白狗羌、哥邻羌、悉董羌、咄霸羌、保霸羌、白草羌、黑虎羌、罗打鼓羌、杨羌、草坡羌、青片羌、四邻羌、临涂羌、涉题羌、左封羌、紫祖羌、林台羌、向人羌、葛延羌、维(威)州羌、蚕陵羌(昔卫羌)等百余种羌支,此不赘述。

不管怎样,他们是华夏族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有大量古代史料和考古发现为证,也为中外学界认同。秦人还有一部分是西周灭亡后留在陕西的周国遗民,秦公受周王命西伐,纳其为民。而秦公灭戎国十二,是以国内有大量戎人。再者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后招引无数关东之民入秦为民。因此所谓秦人就是戎人的说法是错误的。秦人一度风俗戎化,但仍以以“华夏”自居,等到了战国时又与中原华夏族融为一体。秦始皇建国后东迁陕西咸阳,史记等史料记载,秦始皇晚年迷信,听信了方士所谓的“亡秦者胡也”。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

羌族的传统节日

羌族的传统节日就是羌历年,羌语称“日美吉”,根据地方的不同,又有“羌历新年”、“过小年”、“丰收节”、“还原节”等多种叫法,但名称不同,内容却完全一样,都以庆祝丰收和感恩还愿为主要内容,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举行,持续三至五天。还有就是祭山会,这是羌族独有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一。这是一种祈祝丰年的活动,到了这天,每家每户的房顶上插着杉树枝,室内的神龛上挂着剪纸花,点燃松光、柏枝,祀祭天神“木比塔”。祭祀时,宰羊作祭品,巫师敲着羊皮鼓,唱本民族的史诗。当天,全寨男女老少,都要喝咂酒、唱酒歌、跳锅庄舞,祈求年景丰收

节日礼祭

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换工劳动,除饭菜丰盛外,还必备美酒。正如一首羌谚所云:“无酒难唱歌,有酒歌儿多,无酒不成席,无歌难待客”。结婚吃“做酒”,宴客吃“喝酒”,重阳节酿制的酒称为重阳酒,需储存一年以上方可饮用,重阳酒因储存时间较长,酒呈紫红色,酒醇味香,是重阳节期间必不可少的美酒。另一种被称为蒸蒸酒的饮料是将玉米面蒸熟拌酒曲酿制而成,饮用时既有酒香又能顶饭,类似汉族的醪糟。无论年节或待客,羌族都以“九”为吉,故宴席时都要摆九大碗,菜肴与川菜相同。炖全鸡,习惯于用竹签撑起鸡头,使之昂起。以鸡头飨上宾(如舅父等)。

农历十月初一为羌族年节。年节的宴会又称“收成酒”。年节这天全寨人到“神树林”还愿,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要用荞麦粉做成一种馅为肉丁豆腐的荞面饺,有的还要用面粉做成牛、羊、马、鸡等形状不同的动物作为祭品。次日,设家宴,请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进行各项节日活动。祈祷丰收的祭山会是全村寨的一种祭祀活动,除已婚的妇女不准参加外,全寨的人都要带上酒、肉和馍去赴会。会首由全寨各户轮流担任。届时会首要备好1只黑公羊、1只红公鸡、1坛咂酒、3斤猪肉、1斗青稞、13斤面做的大馍和香蜡、爆竹、纸钱等,按规定摆好,由“许”(巫师)主持祭祀,祈求天神和山神保佑全寨人寿年丰,并将山羊宰杀后煮熟,连同其他食品分给各户,称“散分子”。最后大家席地而坐,互相品尝各自的祭祀食品。

羌族结婚操办喜事,新郎要陪新娘回娘家,娘家要备好“回门酒”,亲友要向新婚夫妇馈赠礼物,并致词祝福新娘新郎幸福美满、白头偕老。羌族民间有的地方还有“逗新郎”的习俗。即在回门酒的宴席上娘家人要给新郎用四尺长的筷子,而且还要在筷子的后面加几个用马铃薯做的筷子坠,要新郎使用这种筷子,隔着几盏油灯去夹用肉丁和豆粒做成的菜,如果因为筷子长,夹不起菜,或油灯烧着下巴,就要被罚酒,这种活动既是节日聚餐,也是一种娱乐。

羌族的日常食俗

羌族民间大都一日两餐,即吃早饭后出去劳动,要带上馍馍(玉米面馍),中午就在地里吃,称为“打尖”。下午收工回家吃晚餐。主食大都离不开面蒸蒸。经常食用的面蒸蒸是将玉米粉放在甑子内蒸成颗粒状,即可当饭食用,有时将洗净的大米拌到玉米粉里,或将玉米粉拌到大米中蒸,称为“金裹银”或“银裹金”。用小麦粉和玉米粉混合做成馍放入火塘上烤熟,也是羌族日常主要食品之一。许多地区的羌族还喜食用玉米粉加推豆花的连(米+查)浆水发酵,蒸成豆泡子馍馍,或将嫩玉米磨碎做成的水粑馍馍。用麦面片加肉片煮熟称为“烩面”;沸水加玉米粉煮成糊状,称为“面汤”,继续加玉米粉搅稠,以筷子可拈起为度,称为“搅团”,都是常吃的主食。在食用搅团时,要同时吃用白菜、圆根(芜菁)泡成的酸菜作的酸菜汤,能开胃。常用玉米、小麦、豆类先炒熟,再磨制成炒面,一般多在旅行或放牧时食用。在食用马铃薯时,羌族民间喜将马铃薯整个煮熟,然后去皮,再舂成泥状,做成糍粑,称为洋芋糍粑,用油煎或炸后,拌蜂蜜吃。也可用洋芋糍粑切片加酸菜、肉片煮汤吃。

因吃鲜菜的时间只有几个月,常年多食用白菜、萝卜叶子泡的酸菜,以及青菜做成的腌菜。肉食以牛、羊、猪、鸡肉为主,兼食鱼和狩猎兽肉。散居在山区的羌族一般不常食新鲜猪肉,都是将猪宰杀后去毛,剖成两半或切成几大块,吊在房梁上熏烤制成“猪膘”,存放时间一般为一年,食用时一是与蔬菜同煮,熟后捞起猪膘,切成长方形大片盛入碗中即可食用;二是将生腌猪膘切成小块同菜一起炒,作用是以猪膘代油,还要加些花椒和辣椒提味。在宰杀年猪时,羌族喜将猪血等充填到猪大肠内,煮熟后称为血肠。血肠也是宴客吃酒时的一种上肴。有的还将猪血与荞麦和在一起做成血馍馍食用。羌族还常把新鲜的猪肉放在新宰的猪肚子里加盐、花椒等扎紧、风干,作成“瓤肚”久存不坏。

羌族一般饮用的酒称为咂酒,茂县羌语称“日麦希”,意为羌人酒。咂酒的制法是用青稞煮熟拌上酒曲,封入坛内,发酵7—8天后即可饮用。羌族饮咂酒,不用酒具,而是将酒坛开封,用一根细竹管咂吸,咂饮时以长幼为序,轮流咂饮,并不断地注入凉开水,直到味淡为止。

羌族日常灶具很有特点,常在火塘上支起一个铁三足,做饭时将铁锅放在上面加热,或烤制食品,考究的铁三足还要在上面镶制银饰。

羌族的婚俗

过去,羌族的青年男女没有选择配偶和自由恋爱的权利,因幼小时即由父母代订婚约,甚至指腹为婚。择婚时,讲究门当户对和亲上加亲。在结婚年龄上往往女大于男,因此,羌族地区流行着这样一首民谣:“六月麦子正扬花,丈夫还是奶娃娃,哪天等得夫长大,落了叶子谢了花。”

羌族结婚操办喜事,新郎要陪新娘回娘家。届时,娘家则要备好“回门酒”,亲友则要向新婚夫妇馈赠礼物,并致词祝福。羌族民间有的地方还有“逗新郎”的习俗。

种“女儿麻”是羌族的独特婚俗。在羌族无论多么美丽的姑娘,如果她不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爱情的土地上播种“女儿麻”,是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的。羌族的青年男女相识相爱并定亲后,待嫁的姑娘就要开始准备种植女儿麻了。届时,待嫁的羌族姑娘则要在山坡上选定一块荒地,进行开垦。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畲族·傈僳族·仡佬族·东乡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佤族·纳西族·羌族·土族·仫佬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景颇族·毛南族·撒拉族·布朗族·塔吉克族·阿昌族·普米族·鄂温克族·怒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保安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乌兹别克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珞巴族·汉族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羌族是现在哪个民族 羌族是哪个省的

全文共 627 字

+ 加入清单

羌族现在的羌族。羌族是我国历史上拥有着悠久传统的民族之一,主要是在四川省的阿坝州。羌族还有一部分是居住在四川省甘孜州或者是绵阳市的平武县。大部分的羌族人民都会选择住在半山地带,还有高山地带,只有少部分才会选择居住在公路两旁。

羌族的族称

羌族源于古羌。在古代的时候,羌族主要是以牧羊闻名全世界。这是华夏民族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以及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在西北时期,西北的羌族会在秦国的压力之下选择远距离以及大规模的迁移,在宋代以后就发展成现在的羌族。羌族除了一部分的人会比较信仰佛教之外,其余的一般都是信仰原始宗教。

羌族人是哪些民族

羌族人主要就是如是印度阿萨姆邦的诸民族,现在的人数在2000余万左右,在老挝、越南、泰国也会有少量的羌族人群。在西周时期就会一直在甘肃临洮一带活动,一般被认为羌族可能是和外来的苗名,在经过长时间生活之后,然后形成。羌族人是古代东方大族会在黄土高原地区以及青藏高原地区形成,主要是将羊作为图腾,在历史上因为地域不同,时代不同,羌族人还拥有着多种不一样的称呼。

羌族是不是56个民族其中之一

是。这就是一个可以继承文化传统的民族,又被大家称之为民族进化的活化石,羌族人民又被大家称之为是云朵上的民族。这里和汉人以及藏人都有着紧密的关系,关于羌字的文字记录在商代时期就已经出现。殷商甲骨文中频繁出现“羌”这个字。如今这一个民族照样还是会发扬光大,甚至还有一部分人会选择来到这里游玩,想要感受一下当地的民族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羌族是现在哪个民族 羌族分布在哪些省份

全文共 240 字

+ 加入清单

羌族源于古羌,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现在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 “羌”原是古代人们对居住在祖国西部游牧部落的一个泛称。东周时期,西北的羌人迫于秦国的压力,进行了大规模、远距离的迁徙。

羌族有着浓厚的文化习俗,在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都会举办宴会,但最有特色的当数羌历年、祭山会和领歌节。羌族饮食非常丰富,主食是玉米、洋芋、小麦、青稞,辅以荞麦、油麦和各种豆类,蔬菜品种多样。我国的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川羌族自治县、丹巴县、平武县、江口县和石阡县等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羌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羌族都有哪些传统节日

全文共 222 字

+ 加入清单

羌族传统节日有春节、羌历年、祭山会、领歌节、牛王会等。

羌族非常重视春节,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家家户户就要扫尘、敬灶,备好丰盛的年货。整个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张灯结彩,举办各种娱乐活动。

祭山会是羌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是羌族对白石神进行祭祀的活动,也是人们祈求保佑来年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地方太平、森林茂盛的大典。

领歌节是羌族为了纪念天上的歌舞女神莎朗姐,整个节日活动持续3天时间,妇女们尽显其能,忘情欢跳莎朗,农事和家务事皆由男人操持。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羌族文化博览园

全文共 288 字

+ 加入清单

宁强是羌族故地,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羌族文化遗产遭受严重损失,国家为抢救保护传承羌文化,于同年11月设立国家级羌文化保护生态实验区,陕西宁强县被列入保护范围。为有效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宁强在县城东山观实施了宁强羌族文化博览园项目建设,目前已建成了陕西唯一一家羌族文化博物馆正式免费对公众开放,分为羌源厅、文物厅、释比厅、羌绣厅和羌家小院5个展区,通过实物展示、仿古重建和光电技术,复原和展示宁强本地羌族先民的生活、劳作和祭祀场景。

【体验】羌族故里多彩风情

【位置】距离宁强南站3公里

【看点】羌族文化博物馆、城市展览馆、羌碉、东山公园

【乘车】乘5路公交车至羌博园站点下车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羌族是现在哪个民族

全文共 422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还是羌族。羌族源于古羌,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黑水等县以及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

族称

羌族源于古羌。古羌人以牧羊著称于世,不仅是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羌”,原是古代人们对居住在祖国西部游牧部落的一个泛称。东周时期,西北的羌人迫于秦国的压力,进行了大规模、远距离的迁徙。

宋代以后,南迁的羌人和西山诸羌,一部分发展为现在的羌族,保留了羌的族称。

简介

羌族源于古羌,羌族自称“尔玛”或“尔咩”,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古羌对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民族语言为羌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分北部和南部方言。大多数羌族聚居于高山或半山地带,少数分布在公路沿线各城镇附近,与藏、汉、回等族人民杂居。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羌族总人口数为309576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羌族羊皮鼓舞是怎样的?羌族最古老的舞蹈

全文共 1133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羊皮鼓舞,估计很多小伙伴们还比较陌生,这是我国少数民族羌族舞蹈,在羌族中有着很长的历史,是羌族祭祀时所使用的舞蹈。传说中有一只羊吃掉了羌族的祖师爷,然后从天神那里得到的经文与衣食住行的学问,经金丝猴的点播后用山羊皮做成鼓,从而在敲羊皮鼓时就会出现经文。那么接下来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下羌族的羊皮鼓舞。

位于四川省汶川县马蹬村的“何家祖坟”是当地羌族何姓大家族的墓地。根据资料记载,羌族古代葬俗以火葬为主,火葬通常在日落后进行。火化时亲人们围坐一旁哭泣,然后转为以吟唱丧歌来寄托哀思,再继之以牵手顿足的舞蹈为祈求神灵保佑死者进入另一世界进行祝福。歌舞直延续到次日清晨,将骨灰埋入地下为止。这种丧俗在《吕氏春秋·义尚》中有“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累,而忧其死而不焚也”的记载,可为左证。在少数民族之中,羌族的“丧舞”和为祭祖所举行的传统祭祀舞蹈都极具特色。

当太阳把高大松拍树长长的影子缩到最短时,村寨里的男女和前来特为祭祀何家祖先的巫师们,跟随着何家主人陆续到达一片松柏围绕的墓地,并在林中的坟茔前供放好各类祭品后,便等待着祭祀“时辰”的到来。

只听得羊皮单鼓的一阵作响,一队由手拿雕有神仙头像的“克里米娃子”神杖、戴着放置圣物帽子的巫师为首开路,紧跟其后的是头戴金丝猴头,羌语称作“休匹儿”猴皮帽,手拿挂有鹰爪等避邪物“板铃”的大巫师、敲打着羌语称“日卜”羊皮单鼓、挥舞棍棒类法器的六、七位巫师组成的队伍,从松柏林外蹦跳而来。他们踏着咚咚作响的羊皮单鼓和板铃响声,跳起了《金丝猴舞》。头戴金丝猴头帽的巫师在自己作舞的同时,还负责指挥其他巫师在仪式过程中表演各种舞蹈的方向和应做的次数。

这些巫师每人的舞姿并不相同,有的边挥动法器边向各个方向弓腰屈背地祭拜;有的轮流替换着左右腿做前后蹦跳、有的却在原地左旋右转……,似乎是在表演着各自的“单人舞”。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所有巫师唯一一致的是,每人口中都用不停念唱的咒语和经文伴陪自己的舞动。

在羌族的祭祖仪式中,有大巫师必须头戴金丝猴头皮帽,并同时敲打羊皮单鼓的特殊习俗,而这一习俗的来历还有着一段有趣的神话故事为根据。

据说,很早以前,羌族是拥有自己文字的民族。当时已十分年迈的祖师爷为了把从天神那里得来的各种经文和有关人间衣食住行的所有学问,花费了极大的心血记录并保存在一卷卷桦树皮上,准备传给羌族的后代。这一年的春天,祖师爷生怕这些桦树皮经卷受潮,便拿出来放在外面的山坡上晾晒。竟不知何时跑来一只山羊,把所有的桦树皮经卷统统嚼吃饱餐后逃遁而去。等祖师爷午后来收取经卷时,发现所有经卷竟全部丢失而大惊失色,四处寻觅也不得踪影而急得拍胸顿足、悲痛欲绝。这时一只金丝猴从高高的树上爬了下来,告诉祖师爷它曾看见一只山羊吃掉经卷的经过。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羌族民俗博物馆

全文共 360 字

+ 加入清单

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始建于2006年5月, 2008年“5•12”特大地震中,该博物馆库房完全被摧毁。2009年10月,澳门基金会投资1亿澳元重建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

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分为三大板块,即“历史篇”、“社会篇”和“文化篇”。

“历史篇”讲述了羌族宏大的历史背景。这个板块以雕塑、壁画、多媒体沙盘、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反映“炎帝始祖”、“大禹治水”、“羌人南迁”、“羌戈大战”、“红军过北川”等羌族历史细节。

“社会篇”,系统地阐述了羌族的社会生产、社会关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和宗教信仰,向观众全景展现了羌族的社会形态。

“文化篇”,除了展示羌绣、羌笛、口弦、羌族歌舞、民俗活动、民间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外,声控羌语学习区是一个特别吸引人的地方。

门票:

免费,凭身份证领取门票

景点位置

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永昌大道80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羌族的起源和来历

全文共 382 字

+ 加入清单

羌族人应当是三苗之后。在仰韶文化的末期时代,黄河流域之中出现了我们的祖先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其中炎帝姓姜,在后来演变为羌。到了大概公元前2100年的时候,大禹即位,大禹本身就是古羌族的后裔,这在史料之中有明确的记载。

羌族源于古羌,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古羌对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民族语言为羌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分北部和南部方言。我国现如今有30多万的羌族故居地,基本上都分步在四川的阿坝之茂县,还有汶川、黑水、理县等等地区。

羌族自称“尔玛”或“尔咩”,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羌族除一部分邻近藏族地区的信仰藏传佛教外,其余普遍信仰原始宗教,即万物有灵、多神信仰和祖先崇拜。神灵均以白石(白色石英石)为象征,被敬奉于山中、林地、屋顶和室内。一般在碉房屋顶四角供有五块白石,分别象征天神、地神、山神、山神娘娘和树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羌族的风俗是什么羌族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637 字

+ 加入清单

羌族人有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比如敬老、好客、冠礼、尚武,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体现出尊重老人,尊重长辈。但凡是婚丧嫁娶之日,都是有年长者说一些吉利话,然后按照长幼顺序来喝酒。老人进屋子,屋内的人全部都需要站起来迎接,还需要让座。宴会需要等到老人做后,其他的人才可以入座。如果路上遇到老人还需要侧身站起来,让路骑马的时候,遇到老人还需要下马去行礼。

一些群众性的歌舞,基本都是老人去领唱领舞,在新中国建立之后,这一大习俗还继续的发扬。羌族人民向来都会比较好客,比如进门有三礼第一是烟,第二是酒,第三是茶。有一些地区在贵客临门时还需要明枪迎接,然后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去作陪。

羌族的信仰

羌族人民只有其中一部分的人会信仰,佛教给予的基本上都是信仰原始宗教。神灵大部分都是白色石英石会放在屋顶,室内还有山林中,象征着天神、地神以及山神娘娘。其中天神的地位最高可以主宰万物。从事特殊行业的家庭,还需要供奉对应的祖师爷,比如太上老君、药王神、石匠神、鲁班,还有猴头神。一些地方羌族在受到汉族影响后,还会供奉土地神、送子娘娘以及观音菩萨。

羌族人民的生活习俗

这里无论是男女老少都需要穿比较宽松的长衫,看上去如同是旗袍一样。男的衣服需要超过膝盖,女的衣服就需要到脚背。色彩因为不一样的年龄会有区别,中老年基本都是黑色和蓝色,年轻姑娘则是鲜艳的颜色,袖口还有一口上还会有一些绣花。羌族人的饮食相对比较丰富,主食是洋芋,玉米,小麦,青稞,还有各种豆类。传统的饮食中有玉米蒸蒸,洋芋,糍粑煮,洋芋还有搅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羌族释比文化是怎样的?揭秘羌族特殊的历史文化

全文共 1132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释比”这个词,估计很多朋友都会非常陌生了,但是对于羌族的朋友们来说就非常的熟悉了。释比是羌族民间针对巫师的一种称呼,在日常生活当中,若是有人被病魔缠身的话,那么释比者就会传递出精神与文化信息,使得病者减轻病痛。释比在羌族的文化当中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对羌族的历史有着很重大影响,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了解这段文化吧。

“释比”,汉族称为端公,西羌族不同地原的称呼又有好几种,“许”、“比”、“释古”、“释比”等。释比在做法比,是古老的羌民族遗留至今的一大奇特原始的宗教文化现象。是羌族中最权威的文化人和知识集成者。

羌族因其特殊的历史、生活变迁、独特的居住环境以及受生产生活等的制约,逐渐形成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信奉“万物有灵”的多神信仰,在此基础上产生了释比和以释比为代表的释比文化。

释比(许诗卓)是羌语对羌族民间巫师的一种称呼。

众所周知,羌族是一个信奉原始宗教,信奉“万物有灵”的多神崇拜的民族。依羌人观念,视天地日月、山川树石为神,笃信大自然有无数法力无比、威严神圣的神灵(含民族祖先、英雄神)治理其间。受这种民俗信仰的支配,羌人自古好巫,繁生出崇尚祭祀、禳灾纳福、驱疫解厄以及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等成套仪礼和民族习俗。

在羌族社会中,年中祭山、祭庙、还愿祈福,都有定规祭日,时必隆重礼祀。而在众多祭祀活动中,不但有一套约定俗成的仪程、仪规,且必须请一位德高望重、知识渊博能任祭祀主持,擅长占卜、能驱鬼邪,并且能歌善舞,唱颂经典,还能编演由上述神只、先祖、民族英雄业迹为故事的诗歌、传说与戏剧表演的人出任主祭。这种人,即所谓释比。

同时,在羌族的日常生活中,凡人有疾患,以为是鬼魔缠身,请释比颂经请神,驱疫逐魔,或用巫术(含巫法、巫医、单方草药)方式,为人解除病痛。而释比者,以及由他们传出的精神与文化的信息,也给予了羌族社会巨大影响。可见,所谓释比者,乃羌族社会里,一种集社会祭司、巫师、占卜求事、民间说唱、歌舞乃至戏剧表演为一体的一种不脱产的民间巫师。它是羌族社会的特殊产物。释比与释比文化亦是羌族社会中颇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现象。

关于释比的由来,说法较多,普遍认为:羌族释比是羌民族社会自然崇拜,万物有灵信仰的产物。远古时,由于人们对复杂雷电,冰雹水火和人的生老病死等现象不甚理解,尤其是对一些大自然发生的灾害、人要生病死亡等原由,无法解释。于是,总认为在人的世界之外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主宰一切。人们只有用十分虔祷的祭祀方式,祭拜、祈求、祈神佑福,保羌人社会平安、昌盛。为适应社会祭祀礼仪的需要,于是有一种自称可上通天神、下达人意的巫师,出现于社会。他们主持一切祭祀礼仪,为人求吉纳福,降魔逐疫,成为神人相通,神力无穷的圣人,受到人们的尊重与信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羌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什么地区 羌族主要分布在什么省

全文共 211 字

+ 加入清单

羌族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黑水等县以及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

羌族源于古羌,以牧羊著称于世,今甘肃、青海的黄河、湟水、洮河、大通河和四川岷江上游一带是古羌人的活动中心。 春秋战国时期,羌人所建的义渠国与秦国进行了170多年的战争,后迫于秦国的压力,进行了大规模、远距离的迁徙。宋代以后,南迁的羌人和西山诸羌,一部分发展为藏缅语族的各民族,一部分发展为现在的羌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羌族刺绣品

全文共 695 字

+ 加入清单

云云鞋和绣花围腰是羌族刺绣中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品。其他还有藏式统包、挎包、帽子、氆氇、毡子、褥子、壁挂等,也都精美绝伦。

羌族是我国祖国大地上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上百年来,生活于岷江上游的羌族人民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民间艺术。其中羌族传统手工艺——挑花刺绣是羌族艺术中不可多得的一朵艳丽奇葩,在众多民族艺术空间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

刺绣本身是在织物上用针穿引各色彩线所绣成的图案花纹,是我国传统性美术工艺,而羌绣则有着本民族自己独具的审美价值、审美造型、纹饰图案及色彩规范,蕴含着深厚的羌族历史文化内涵。早在明清之时,羌绣就已普遍盛行,而后,逐渐吸收挑花技艺并发展成挑花刺绣。挑花刺绣素为羌族妇女所擅长,几乎每个羌族妇女都精于挑绣。所谓“一学剪,二学裁,三学挑花绣布鞋”,她们从小便受到严格的训练。挑绣成了衡量一个羌族妇女聪明才智的重要标准。尤其是出嫁的前夕是她们挑绣的高潮。她们将自己的勤劳双手、聪明才智、纯朴天性以及艺术才能都凝聚在这一片艺术天地之中,而“云云鞋”便是这片艺术天地中的一片沃土,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价值内涵与民族文化气息。

“云云鞋”鞋鞋型貌似小船,鞋尖微翘,鞋底较厚,鞋帮上绣有彩色云纹和杜鹃花纹纹样图案,故有“云鞋”、“花鞋”或“勾尖布鞋”之称,羌民在喜庆的日子里都喜欢穿它。羌绣“云云鞋”工艺借助那密密麻麻的针脚,将棉线织绣于鞋身易磨损部位,增强了耐磨性能,使鞋身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相当高的艺术观赏价值,既显示了羌族云云鞋的工艺技能,又反映了它作为羌族文化的一部分,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丰富生活的艺术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羌族服饰

全文共 211 字

+ 加入清单

羌族服饰

羌族的传统服饰为男女皆穿麻布长衫、羊皮坎肩,包头帕,束腰带,裹绑腿。男子长衫过膝,梳辫包帕,腰带和绑腿多用麻布或羊毛织成,一般穿草鞋、布鞋或牛皮靴。喜欢在腰带上佩挂镶嵌着珊瑚的火镰和刀。女子衫长及踝,领镶梅花形银饰,襟边、袖口、领边等处绣有花边,腰束绣花围裙与飘带,腰带上也绣着花纹图案。未婚少女梳辫盘头,包绣花头帕。已婚妇女梳髻,再包绣花头帕。脚穿云云鞋。喜欢佩戴银簪、耳环、耳坠、领花、银牌、手镯、戒指等饰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礼仪知识:羌族礼仪

全文共 1819 字

+ 加入清单

在日常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羌人非常重视友谊和礼貌。而在羌人的生活中,有生育礼仪、成人礼仪、婚丧嫁娶等习俗。在礼仪和民俗中对色彩的运用,也没有背离羌族的代表性色彩。

1.挂羌红,又称“挂红”,是羌人的传统习俗。羌族人喜欢在重大节日和各种仪式中使用红色作为幸福和吉祥的象征,因此产生了悬挂红色的习俗。挂羌红是羌族最高的传统礼仪,也是一种具有羌族特色的文化。所有被邀请的客人、夫妇、凯旋归来的英雄、掌管一个政党的领袖以及受到人民尊敬和信任的神都应该绞死弘强。在庆祝老人的生日时,送礼者还应该送寿星弘强。羌红是一种6英尺(约9英尺)长、1英尺宽的红布或红色缎带。悬挂方法为男性左、女性右,即男性从左肩斜挂在右肋下并打结,其余部分沿右下悬挂,女性相反悬挂。它不是挂红,而是把红供奉给神灵,即把羌红平放在白石神的正面和底部。洪弘强表达了羌族人民对彼此的尊重、热爱和欢迎。

2.婚礼在羌语中被称为“舌接布”。在羌族的生活礼仪中,婚姻是非常重要的。从相亲到结婚的婚俗需要一系列复杂的程序。婚姻是一个特殊的节日,到处都呈现出温暖、欢快和吉祥的气氛,这与红色有很大关系。现在让我们从颜色的角度做一些介绍。

媒人通常被称为“红主”。在某些地方,当红主去女方家求婚时,他会带一对三角形的小白旗。如果这个女人同意结婚,他会拿着小白旗。

报告期,即建议的结婚日期。当红主和他的家人去女方家报告日期时,黑白手帕和绣腰必须包括在礼物中。

婚礼前,男女双方的家庭将在神龛上悬挂圣衣,即红色和蓝色的纸莲花和其他印在木制刚性图案上的图案,这意味着有一个快乐的事件,并为家庭神更换新衣服,以祈求好运。

婚礼的前一天晚上,晚饭后,新郎的家人举行了一个红色的悬挂仪式,这被称为"公开悬挂"。也就是说,红蔷为新郎。老母亲和年轻母亲的叔叔先把它挂起来,然后老母亲和年轻女孩以及家人依次把它挂起来。挂羌红的时候,你要吹唢呐(小号),有些人还要吹羌笛。

在新娘离开的前夕,将举行一个“花夜”。妇女之家将设置干菜。寨子里的女孩(姐妹会的成员)会来到新娘家,给新娘她们选择绣的腰、衣服或布料。亲戚和部落也会赠送礼物。女孩和女人们喝着酒,吃着干菜,唱着“花儿”,梳着新娘的头发,戴着银发夹。我舅舅带了一桶青稞、一块红布和一坛酒来祝福新娘。我母亲的叔叔把红布递给亲戚们,撒了一些青稞,亲戚们用红布接住了它,以示他们的繁荣。

新娘穿着红色的衣服。新娘使用的轿子用红色包装。如果条件好的话,家里会用全红色的,将军也会在轿子上用红布。参加仪式的女孩和妇女也穿着红色的衣服,脚被绑着,组成了一个红色的队伍。新娘出门时,礼炮(土铁炮)鸣响三次,鞭炮齐鸣,唢呐齐奏。石壁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一个小三角白旗的小麦面粉包,让新娘从包下走出大门,包里装着金银财宝、粮食和六只动物。

在男家门口,新娘从轿子上下来,被男妈妈的叔叔或长辈给了一个红头。门的两边是两个人,手里拿着三角白纸旗的馒头和用红纸装饰的酒壶。石碧练习念经,在新娘的头上撒上青稞或豌豆,然后随着礼炮和唢呐的声音进入主厅的大门。

礼拜仪式在有些地方被称为“周堂”,是婚礼中最重要的内容和形式。新郎穿着黑色或蓝色的礼服,戴着医生帽,帽的两边是雉鸡羽毛,身上是羌红色,新娘戴着红色的帽子,在司仪(称为李先生)诵经时向天地和她的父母顶礼膜拜。最后,丈夫和妻子互相崇拜,新郎摘下新娘的红帽子。后来,当进入新房时,新房被装饰成红色,包括红色被套、红色枕套和红色蜡烛。

最后,我希望勋爵给洪勋爵送些礼物,包括熏肉、小吃、酒瓶和7英尺的红布。

3.成人礼仪。羌人成年后必须举行加冕仪式,这表明举行加冕仪式的人是成年人。因此,加冕仪式是羌人生活的一个新的起点。石壁主持了仪式。石壁首先打扫了接受加冕仪式的人的房子,让他们摆脱厄运。亲戚们围坐在壁炉旁(锅庄),收件人穿着新衣服。石壁宰杀绵羊杀鸡作为祭品,并向众神还了他的誓言。然后他拿着一根杉树杆(在杉树杆的顶端有一个人类祖先的纸做的图像),跪在白石上敬拜神,例如神和山神。接受者还跪在人类祖先雕像前,Shibi将祖先的礼物——白色的公羊毛和红、白、蓝、黄、绿五种颜色的布条系在接受者的脖子上,以表明祖先的关怀与他的生命之根有关。石壁吟诵经典,讲述羌族的历史和史诗,以祭祀家族神灵,灌输民族精神和情感。

晚上,接受王冠的人还将在他的屋顶上向神如苍神献祭,接受者的母亲将是牧师。在屋顶上的白石神面前,所用的白羊必须挖出他们的心,献给神,而黑羊必须被宰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到汶川羌族聚居县去玩耍吧!

全文共 1539 字

+ 加入清单

汶川羌族聚居县去玩耍吧!

到汶川羌族聚居县去玩耍吧!

近日,一条“汶川映秀5·12震中纪念地”争创国家5A级景区的新闻,引发众多网友的热议。不管汶川争创5A级景区是否恰当,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汶川确实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现在,就跟随编辑的脚步,走进汶川,感受地震之后,汶川在恢复重建中发生的巨变,以及那些旅游景点吧。

汶川因地震而全世界知晓,2008年“5.12”的大地震给汶川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山河破碎,满目疮痍,百业待兴,坚强的汶川人民从悲壮走向豪迈,经过四年的灾后重建,汶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旅游基础得到极大提升,旅游产品精彩纷呈。

地理环境: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是中国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汶川因县西汶水(现岷江)得名,西汉时为绵虒县,西晋改为汶山县,并为汶山郡治,北周始名汶川县,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历史。境内有卧龙自然保护区,为大熊猫的研究和主要繁殖地,四姑娘山为主要旅游景点。

映秀新城:震后场馆看大师手笔

旧景重现:映秀镇地处汶川南部,是前往九寨沟、卧龙、四姑娘山的必经之路。漩口中学是地震后唯一得到较为完整保存的大型遗址,也是中央周年祭奠仪式会常漩口中学是震前映秀的标志性建筑,然而在5·12地震中化为一片废墟。震后还形成了很多典型的地质建筑形态,如倾覆、端头垮塌、扭曲垮塌、十字裂纹、底楼沉降、颠裂、断裂倒塌、平行错位、叠塌、底部错裂、撕裂垮塌和侧倾等。

天崩石是当时地震留下的一个典型奇观。“5·12”大地震的瞬间,山坡上许多石头震滑下来,有的滑在山脚,有的翻过公路滚进岷江。天崩巨石是其中一块,整块石长10米、高8米、宽3米,重一百多吨,从对面山崖轰然崩裂,如刀剑般深深倒插在江边。巨石向着岷江峡口,面朝前方约1公里处的牛圈沟震源点,成为天然的碑石。

重建新颜:映秀新城有历史悠久的茶马古道驿站老街和汶川古道,以及独具特色的藏家新居。

国内外著名建筑大师参与设计的新建筑成为映秀新城的一大看点,这里有国家大剧院设计者保罗·安德鲁参与设计的抗震减灾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参与设计的河口纪念广尝文化活动中心;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参与设计的地震纪念馆及陵园。而映秀小学与映秀幼儿园由工程抗震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周锡元团队负责设计。地震纪念馆的设计标准为抗震设防烈度8度。是展示地震灾害、抢险救灾、灾后重建、人与自然、抗震技术等内容的教育基地。目前,这些建筑已基本完工。

映秀还将运用虚拟技术、网络等数字化手段,建成全国首座数字化“5·12”抗震救灾纪念馆,其他包括牛圈沟震源点、地震壁画、堰塞湖、漩口中学、天崩石、白花大桥遗迹、减灾防灾、抗震建筑科技等系列景点,映秀作为震中纪念地将会成为世界地震遗址名镇。

水磨镇:精品小镇羌汉风情

旧景重现:水磨古镇历史悠久,是一个藏、羌、回、汉等民族的聚居地,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其有碑文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现还残存着唐、宋两代的道路、明代台阶和清代古树……这里享有“长寿之乡”的美誉,称老人村,后改名水磨至今。

重建新颜:被联合国人居环境理事会评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的水磨镇,在重建后自然风光秀丽,地域文化浓郁,俨然是一个旅游精品小镇。震后经过广东佛山卓有成效的对口援建,水磨镇展现出“滨水小镇生态新城”的秀丽景象,成功成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

春风阁白色蜿蜒曲折的台阶,主建筑羌碉和阁楼则分别是汉族和羌族的代表。西羌汇坐落于春风阁脚下,是水磨标志性景观之一。西羌汇的建筑立面结合了羌碉特色;碉楼碧它将现代的建筑、装饰艺术与传统西羌文化相结合,陈列着南风古灶烧制而成的陶瓷沙盘。禅寿老街两侧分布的春风阁、大夫第、万年台、字库、白塔等建筑风格集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之大成,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和设计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羌族是现在哪个民族

全文共 542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羌族就是现在的羌族,分布在在四川省阿坝版藏族羌族自治州,大部分居民信仰信仰原始宗教。

我国人口众多,拥有56个名族,除去汉族以外,其余名族人口都相对比较少。羌族就是其中一个,下面来给大家具体的介绍一下有关羌族的相关知识。

详细内容

1

羌族就是现在的羌族,是我国历史上最悠久的民族之一。主要集中分布在四川省阿坝版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权县、汶川、理县、松潘、黑水等县以及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

2

羌族还有一部分散居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绵阳市的平武县以及贵州省铜仁地区的江口县和石阡县。大多数羌族聚居住建房子一般选择高山或半山地带,少部分会选择在公路两边居住。

3

羌族大部分人信仰原始宗教,即万物有灵、多神信仰和祖先崇拜。神灵均以白石为象征,被敬奉于山中、林地、屋顶和室内。一般都会在碉房屋顶四角供有五块白石,分别象征天神、地神、山神、山神娘娘和树神。

4

羌族服饰跟一般民族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是汉族。其中:汶川县的龙溪、绵虒、雁门,理县的蒲溪,茂县的赤不苏、黑虎、三龙、渭门,北川县的青片,松潘县的镇坪等地服饰具有代表性。头饰,男女包头帕。

5

族饮食丰富,主食是玉米、洋芋、小麦、青稞,辅以荞麦、油麦和各种豆类,蔬菜品种多样。

传统的饮食有搅团、玉米蒸蒸、“金裹银”或“银裹金”、洋芋糍粑、煮洋芋、猪膘肉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羌族过年习俗有什么

全文共 1653 字

+ 加入清单

羌族人也过春节,习俗与汉族差别不大。但羌族人的过年,主要指的是羌历年,在每年农历的十月初一,这是羌族最重要的节日。那么,羌族过年习俗有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羌族的节日介绍

羌年为羌族传统节日又称小年,每年农历十月一日举行。在茂县一带,过羌年有特殊规定:当年全寨没有成年人死亡过羌年,否则只能过春节。牛羌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一月一日举行,节期一天。此日,要让耕牛休息,喂以面馍和麦草。有的地方,要做日月形馍馍挂在牛角上,然后放其出圈自由活动。主人到牛王庙焚香烧纸,并宰羊一只、鸡一只,祈求牛王爷保佑耕牛平安不遭瘟疫。

传说古时候,天底下有座山是和天连在一起的。地上的人可以爬到天上去,天上的人可以跑到地上来。有一天,天神木比塔的小女儿木姐珠跑到地上来玩,不巧遇到一只老虎,木姐珠吓得惊叫起来。危机时刻,正在放羊的安珠打死了老虎,久了木姐珠。回到天上后,木姐珠请求父亲把自己许配给安珠。天神故意刁难安珠,说只有砍完九十九座山上的树,种完九十九座山上的玉米才可以娶木姐珠。在火神、风神、雨神的帮助下,安珠用了三天的时间久完成了任务。天神只能答应了这门亲事。木姐珠临行时,父母给了她树种、粮食和牲畜作陪嫁。来到凡间后,木姐珠和安珠所种的数目骤然成林,粮食丰收,牲畜成群。木姐珠不忘父母的恩泽,在秋收后把粮食和肥壮的牲畜摆在原野上,向上天祝寿。此后,羌年就成为羌民喜庆丰收、感谢上天的日子。

日麦节,也叫“羌历新年”、“过小年”“丰收节”等,因羌族平阳历而得名,是羌族一年中庆丰收、送祝福、祈平安为主要内容的最为隆重的节日。活动为期3——5天,主要分布在茂县23个乡镇149个行政村的广大羌族地区,此外,在汶川县、理县、松潘县、北川羌族自治县等的羌族分布地区也有分布。其起源已不可考。从内容上看,该活动主要反映的是早期的农耕文化活动情况,但是,从表现方式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许多游牧、狩猎时期和万物有灵的时代影子。

羌族没有文字,大量的文化是靠口传心记来传承的。“日麦节”(羌年)历在民间长存而不衰,这说明她和她的民族一样,具有顽强生命力。1986年,由在京羌族同胞首先发起“日麦节”(羌年)活动。自此,“日麦节”(羌年)渐入统一,并为官方所认同。1988年茂县、汶川、理县、北川4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为期4年的“日麦节”(羌年)活动,同年,该活动被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确定为羌族同胞的法定节日。自此,羌族传统节日“日麦节”(羌年)方得到了有效保护。

羌族过年习俗有什么

羌族年是羌族的节日。农历十月一举行。羌族年这一天羌族人民欢聚一堂献上用面粉制成的小鸡、羊、牛,分食羊肉,将羊血洒到树林里。亲邻好友互相邀请,拜年作客,同饮“咂酒”(用青稞、大麦煮熟加酒曲酿成。饮用时,大家轮流用细竹管吸饮,边吸边向坛内添加清水,等其味后连酒渣一起分享)。

大家边饮边演唱酒歌,内容多是祝福吉祥如意,或恭贺新禧,或酬谢和缅怀祖先的英雄业绩。

宾主轮流对唱,旋律优美,声音高亢,婉转悠扬,十分动听。大家在铜锣、铜铃、羊皮鼓、竹笛的伴奏下跳起锅庄和皮鼓舞,为节日增添了活跃的气氛。

羌族的传统节日就是羌历年,羌语称“日美吉”,根据地方的不同,又有“羌历新年”、“过小年”、“丰收节”、“还原节”等多种叫法,但名称不同,内容却完全一样,都以庆祝丰收和感恩还愿为主要内容,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举行,持续三至五天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换工劳动,除饭菜丰盛外,还必备美酒。

正如一首羌谚所云:“无酒难唱歌,有酒歌儿多,无酒不成席,无歌难待客”。结婚吃“做酒”,宴客吃“喝酒”,重阳节酿制的酒称为重阳酒,需储存一年以上方可饮用,重阳酒因储存时间较长,酒呈紫红色,酒醇味香,是重阳节期间必不可少的美酒。另一种被称为蒸蒸酒的饮料是将玉米面蒸熟拌酒曲酿制而成,饮用时既有酒香又能顶饭,类似汉族的醪糟。无论年节或待客,羌族都以“九”为吉,故宴席时都要摆九大碗,菜肴与川菜相同。炖全鸡,习惯于用竹签撑起鸡头,使之昂起。以鸡头飨上宾(如舅父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茂县羌族博物馆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茂县是全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地,更是羌文化生态试验核心区。“5.12”大地震致使茂县羌族博物馆严重受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在全国人民和山西人民的倾力援助下,占地面积60亩,总建筑面积10653平方米,展陈面积4229平方米的茂县羌族博物馆新馆于2012年5月12日正式落成开馆。

茂县羌族博物馆收藏近万件珍贵文物,自然厅、地震厅、信仰厅、羌源厅、民俗厅、重宝厅、营盘山厅、红军厅八个展厅展示了羌族地区的历史面貌和文化脉络,体现了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羌文化学术和研究基地,茂县羌族博物馆以全新的面貌典-史、传承文明,是集收藏、保护、展示和研究为一体的服务平台,是弘扬羌文化的重要窗口,是守望家园的心灵港湾。

服务事项自然厅、地震厅、羌源厅、信仰厅、民俗厅、红军厅、营盘山厅、重宝厅

地址阿坝州茂县凤仪镇迎宾大道

联系电话0837-7422540

服务时间每周二至周日为开放时间,周一闭馆(元旦、春节、五一、国庆逢周一不闭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羌族是现在哪个民族,还是叫羌族吗?

全文共 356 字

+ 加入清单

羌族就是现在的羌族,是我国历史上最悠久的民族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对羌人的记载,这是个勇敢的民族,曾经逐鹿中原,虽然失败,但他们不屈不挠,退居西南一隅,为了防御,古羌人就依山而居,终年与云雾作伴,所以云朵上的民族名不虚传。

羌族,有着五千到六千年的历史,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而甲骨文就是他们常用的文字,现在有三十多万人。他们现在还保留着很多原始社会的习俗。

羌族是祖国多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古代羌族对中国历史发展和民族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历史传说时期共工壅防百川,神农教民耕织,从炎黄到夏禹,到华夏族的形成,都与古羌族密不可分。

现在羌族人口主要分布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简称阿坝州,是四川省的一个民族自治州,藏族和羌族为主要人口,位于四川省西北部,与青海省、甘肃省交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