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羌族的历史与文化汇总两篇

处暑也会有胃口不好的感觉,最好是吃一些带苦味或者是带酸味的东西,它可以帮助我们开胃,也可以帮助我们清火,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最适合秋天也最养生的食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羌族的历史与文化,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浏览

1572

文章

2

篇1:羌族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刺绣文化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全文共 1805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我过的刺绣,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了,估计还有一些小伙伴都会做呢。刺绣是我国民族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之一,刺绣不止是以单纯的形式把物品绣的好看就完了,更是负载着我国少数民族羌族民族文化的内涵。能体现出这个羌族民族悠久的风俗与习惯。那么下面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下羌族的刺绣手工艺文化吧。

刺绣,是在织物上用针穿引各色彩线所绣出的图画,是我国的传统手工艺。羌族服饰上的各种绣片花纹图案,都属于羌族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范畴,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生产方式上说,羌族刺绣是以家族的个体方式进行生产,并传承沿袭的。

它是羌族人自己创造的艺术,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匠心。羌绣作品既有程式化规范,同时又充满自由想象,是一种带有自发性、业余性和自娱性的美术创造。在漫长的历史中,羌族刺绣自然形成其独特的审美造型、色彩规范和功能形态,又是民间的、同时自具审美价值的民族民间美术的规律。

至明清时期,刺绣已在羌族地区十分盛行。羌族刺绣工艺的针法,主要有挑绣、纳花绣、纤花绣、链子扣、扎花、提花、拼花、勾花和手绣等。其中,挑绣是羌族妇女最喜爱的表现手法。挑绣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物,如人们日常所见的花草、飞鸟、游鱼、禽兽等。

这些充满生物灵性的自然存在,经灵巧的挑绣工艺,被创造成为色彩缤纷的花纹图案,多象征吉祥如意、憧憬未来的美好愿望。如“团花似锦”、“鱼水和谐”、“凤穿牡丹”等等。挑绣也叫十字绣,是严格按布料的经纬纹路,通过一套严密的针法绣出等距离、等长度的十字形图案,挑绣成各种花纹的视觉形式,具有规整、对称、棱角鲜明的特征。

这种方法使一切自然物都按十字形直角直线构成,形成独特的几何变形风格,别生异趣。在羌族妇女刺绣时,大多采用棉线,有时亦用彩色丝线,色彩以黑白对比居多,从而取得明快、朴素、大方的视觉效果。羌族刺绣图案清秀精致、内涵丰富。如纳花、纤花的用色,对比反差较大;而飘带的图案,装饰性也非常强,再加上链子扣绣法等工艺,富有内蕴地表现出羌民族粗犷豪放又不乏细腻的性格。

从功能上说,羌族刺绣主要用来装饰衣裙、鞋子、头帕、腰带、飘带、通带、背带、袖套、裤子、裤管、鞋帮、鞋垫、枕巾、手帕、衣边、衣袖口、香包等,从中折射出羌民族服饰文化的历史。稍作统计,我们就得知,用于羌族服饰的刺绣图案就有100多种,真是五彩缤纷。这些装点其美好生活愿望的刺绣工艺精湛,朴实严谨,布局巧妙合理、深浅适度,使审美形式与功能形式自然地结合起来:一是出于穿戴的美观,二是增加耐磨性,延长其使用寿命。

事实上,当我们讨论审美功能与实力功能的关系时,在羌族刺绣这里,我们再一次发现,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是不能截然分离的。因为,就实用功能而言,增强耐磨性仅为其表层的方面;在更深的层次上,羌族刺绣上的那些绚丽多姿的图案,实际上凝聚了羌族人民对生活的祈祷和祝福,反映了他们超越现实的梦想。如他们所选择的图案:虫鱼花鸟、飞禽走兽、人物、瓜果、花卉、吉祥(鸡羊)如意、金玉(鱼)满堂、百鸟朝凤,寓意深刻,栩栩如生。虽作了几何化或其他形式的图案处理,但始终与他们的现实环境紧密相关,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理想的起点,正存在于这种生存的现实感之中。

从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绣花是羌族妇女所擅长的,是她们必备的本领,也是衡量她们是否勤劳聪慧和心灵手巧的主要尺度。她们往往从小就要在长辈的言传身教下勤学苦练绣花。母亲在女儿六七岁时,便开始教其学刺绣。待女儿出嫁时,大都已是飞针走线、刺龙绣凤的高手。男人相亲说对象,首先一条,就要看女子会不会绣花。如不会绣花,男子汉就不会喜欢。

因此,羌族妇女没有不会绣花的……羌族妇女根据物件的实用对象来选择刺绣图样的意象。如给老人用的,多选用福、禄、寿之类的图案装饰,祝愿老人健康长寿;给小孩子用的,多选用辟邪,以保佑其健康成长,或者用花朵图案,也是寓意茁壮成长。年轻的阿妹子绣的烟荷包是送给她的情哥哥的礼品,烟荷包上绣的两种图案,一种是鸳鸯戏水,另一种是燕子冬去春来,比翼双飞。这两种绣花图案寓意着男女双方恩爱,白头偕老,正是所谓情在荷包中。

羌族的“云云鞋”,是最具特色的绣花鞋,用布料做成,形如小船,鞋尖微翘,鞋底较厚,鞋帮绣有云彩图案,结实耐穿。可谓借物抒情的典型绣品。这种既有精神诉求、又有物质实用性的工艺形式,其意义汇聚在祝愿吉祥、美好生活的朴实愿望中,从而延伸出它的文化品格。这种品格既是属于羌民族的,又是属于全体劳动人民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羌族释比文化是怎样的?揭秘羌族特殊的历史文化

全文共 1132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释比”这个词,估计很多朋友都会非常陌生了,但是对于羌族的朋友们来说就非常的熟悉了。释比是羌族民间针对巫师的一种称呼,在日常生活当中,若是有人被病魔缠身的话,那么释比者就会传递出精神与文化信息,使得病者减轻病痛。释比在羌族的文化当中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对羌族的历史有着很重大影响,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了解这段文化吧。

“释比”,汉族称为端公,西羌族不同地原的称呼又有好几种,“许”、“比”、“释古”、“释比”等。释比在做法比,是古老的羌民族遗留至今的一大奇特原始的宗教文化现象。是羌族中最权威的文化人和知识集成者。

羌族因其特殊的历史、生活变迁、独特的居住环境以及受生产生活等的制约,逐渐形成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信奉“万物有灵”的多神信仰,在此基础上产生了释比和以释比为代表的释比文化。

释比(许诗卓)是羌语对羌族民间巫师的一种称呼。

众所周知,羌族是一个信奉原始宗教,信奉“万物有灵”的多神崇拜的民族。依羌人观念,视天地日月、山川树石为神,笃信大自然有无数法力无比、威严神圣的神灵(含民族祖先、英雄神)治理其间。受这种民俗信仰的支配,羌人自古好巫,繁生出崇尚祭祀、禳灾纳福、驱疫解厄以及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等成套仪礼和民族习俗。

在羌族社会中,年中祭山、祭庙、还愿祈福,都有定规祭日,时必隆重礼祀。而在众多祭祀活动中,不但有一套约定俗成的仪程、仪规,且必须请一位德高望重、知识渊博能任祭祀主持,擅长占卜、能驱鬼邪,并且能歌善舞,唱颂经典,还能编演由上述神只、先祖、民族英雄业迹为故事的诗歌、传说与戏剧表演的人出任主祭。这种人,即所谓释比。

同时,在羌族的日常生活中,凡人有疾患,以为是鬼魔缠身,请释比颂经请神,驱疫逐魔,或用巫术(含巫法、巫医、单方草药)方式,为人解除病痛。而释比者,以及由他们传出的精神与文化的信息,也给予了羌族社会巨大影响。可见,所谓释比者,乃羌族社会里,一种集社会祭司、巫师、占卜求事、民间说唱、歌舞乃至戏剧表演为一体的一种不脱产的民间巫师。它是羌族社会的特殊产物。释比与释比文化亦是羌族社会中颇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现象。

关于释比的由来,说法较多,普遍认为:羌族释比是羌民族社会自然崇拜,万物有灵信仰的产物。远古时,由于人们对复杂雷电,冰雹水火和人的生老病死等现象不甚理解,尤其是对一些大自然发生的灾害、人要生病死亡等原由,无法解释。于是,总认为在人的世界之外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主宰一切。人们只有用十分虔祷的祭祀方式,祭拜、祈求、祈神佑福,保羌人社会平安、昌盛。为适应社会祭祀礼仪的需要,于是有一种自称可上通天神、下达人意的巫师,出现于社会。他们主持一切祭祀礼仪,为人求吉纳福,降魔逐疫,成为神人相通,神力无穷的圣人,受到人们的尊重与信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