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罗山罗氏宗祠【推荐20篇】

浏览

2809

文章

661

篇1:元坑蔡氏宗祠

全文共 239 字

+ 加入清单

元坑蔡氏宗祠为顺昌县文物保护单位。

元坑蔡氏宗祠位于顺昌县元坑镇九村,时代为清代。

元坑蔡氏宗祠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九村村:顺昌县元坑镇九村村地处元坑镇的东南面,辖有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228人,九村村原名元坑村,解放后更名为九村村。全村总面积10455亩,其中山地面积8000余亩,耕地面积1107亩。九村村地处低丘温暖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海拔一般在300米以下,年均气温18℃-18.9℃,霜期80天左右,年降雨量1600-1700毫米,相对湿度80%,日照173。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卢边卢氏宗祠

全文共 594 字

+ 加入清单

卢边卢氏宗祠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卢边卢氏宗祠位于江门市蓬江区潮连街道卢边村。

潮连岛是西江下游的一个河岛,因四面环水,潮汐相连,故称“潮连”,总面积12.68平方公里,江岸线长18.6公里。从宋朝开始,即有居民在此居住。

小岛上最多时拥有136座祠堂,目前还存有67座祠堂,仅卢边村一条街上即集中有10座卢氏祠堂,其中卢氏宗祠的楹联上写着“南雄分枝”、“珠玑启典”等内容;区氏祠堂中也有“珠玑启胤”、“宗出珠玑”等字样。

卢氏大宗祠,始建于明成代二十三年(1487年)。清道光七年(1827年),民国二十二年(1933)历有维修。坐面南向东北,广三路,面宽26.31米,进深41.27米,占地面积920米。为砖木石结构,,单檐布瓦硬山顶建筑,砖雕、石雕、木雕、灰雕精美,祠堂慧有明代大儒陈白沙题写的“敬本堂”匾额,另有清末、民国石碑各一通。卢氏大宗祠为潮连卢氏家族祠堂,对于研究江门地区家庭制度、祠堂建筑等具有重要价值。

卢边社区:卢边社区位于潮连岛的东北部,与五个社区接壤,是潮连街中心地区。总面积4平方公里,有六个居民小组(自然村),设有一个农贸市场、一个工业小区和一条食街。现有户籍人口2738人,883户,其中股民1948人。外来流动人口1650人。社区设党支部一个,现有党员47人,支部委员5名,居委会成员3名,下设有社区服务委员会、社区卫生委员会、社区环境管理委员会、社区经济委员。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上村李氏宗祠

全文共 809 字

+ 加入清单

上村李氏宗祠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均安镇上村李氏宗祠始建于光绪五年(1879年),光绪八年建成。1988年定为顺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家古老建筑三进两廊,砖石结构,镬耳山墙,屋脊灰雕禽鸟吉祥花饰,门前台阶,石狮昂着两旁。悬挂于正门的“李氏宗祠”匾额为李文田嫡孙、现代知名书画家李曲斋集李文田遗墨而成。

大殿堂上,高悬同治三年(1864年)慈禧太后御笔赐南书房翰林李文田“福寿”、“龙虎”二匾,笔墨沉雄,刚柔相济,仿佛这位垂帘听政的性情流露。老佛爷墨宝稀有浮世,游人当一饱眼福。神龛两侧,在石刻两块,此乃光绪皇帝两道圣旨,第一道圣旨称赞李经济教育子孙有方,赐赠他为资政大夫,鼓励他的家族珍惜这荣耀,并保持下去。称赞欧阳氏贤良淑德,深明妇道,是妇女的楷模,封赠她为夫人。著名的教育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是李文田的学生。第二道圣旨表彰李文田诗礼青湘扬奕叶之辉,恩赐资政大夫。圣旨文意,体现出光绪帝亲民情感。难得这位皇帝在变法维新中扮演了不寻常的角色。李文田的宫廷画像挂于大殿之壁。“文革”期间,画像失窃,偷者没有卖掉,也许因为失窃,才不至于在“破四旧”中毁灭。画像为工笔丹青,可以从中领略宫廷画之风采。

李文田为咸丰六年(1856年)钦点探花,历同治、光绪三帝。官至翰林院学士、内阁学士、乡试主考、会试副总裁、礼部及工部右侍郎,入值南书房。李文田精研经典词章,西北地理。主持修筑北并石角围、三水大路围。效禹治水,造福庶民。大路围修“李文田庙”志念。

鹤峰社区:鹤峰社区是均安镇十三个居(村)之一,位于镇的旅游中心地带,辖区面积3.98平方公里。目前社区住户1200多户,常住人口近4500人,流动人口约1600人。鹤峰社区是由原豸浦村、上村村两村合并而得,鹤峰其名则是取自本社区以前文人雅士会萃地点——鹤峰书院。鹤峰社区背山面海,地处顺德区均安镇西面,东与淋刀沙遥遥相望,西与沙浦为邻,南与三华接壤,北与福岸相连。本。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磻溪村汪氏宗祠

全文共 421 字

+ 加入清单

磻溪村汪氏宗祠

2018年3月,公布为江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点:景德镇市浮梁县

时代:清

汪氏宗祠始建于同治十一年光绪元年告竣。宗祠属典型的徽派建筑,座北朝南,气势恢宏。宗祠宽18米,深66米,总占地而积1188平方米,整栋建筑为三进,由前院、大门、戏台、过厅、正厅和后殿组成。一进宗祠前院一对硕大的石鼓旗杆石十分耀眼,一鼓足有一吨重。宗祠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内部抬梁穿斗式构架闱以高墙,中进过厅青石板铺就,正厅的川梁,金柱硕大,6根金柱围粗4尺有余,祠高14米,梁上精雕戏史人物,并配以祥云,彩色图案,斗柱为标准南方式,节头相坎嵌,配以象、狮、如意等木雕,绘以朱红、飞金,人物栩栩如生,戏台、后殿“如意拱斗”、“镂空化雕”,颇富变化,四周牌匾林立,一派雄伟富丽之势。就建筑形式、规模和独特的建筑地点而言,有浮北第一祠之称。

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为界,东、南、西、北各向外延伸30米。建设控制高度:6.3米。面积:8122.91平方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雅治街朱氏宗祠

全文共 310 字

+ 加入清单

雅治街朱氏宗祠为金华市文物保护单位。

雅治街朱氏宗祠位于义乌市赤岸镇雅治街村,时代为民国,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2006年6月公布为市级文保点,2011年8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文号为2011.08.27义政发【2011】64号。

雅治街村:义乌市赤岸镇雅治街座落在群山环抱,风景秀丽的凤皇山南麓,地势平坦,交通便捷,村前龙溪清泉绕庄而行,溪岸杨格外桂花随风漂拂,人杰地灵,环境优美,享有”义乌后花园“之称。全村共有农户706户,人口1775人,外来务工人员500余人,耕地面积1430亩,全村以生态绿色农业为主,是义乌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盛产优质甘蔗、西瓜、大米等,工业有个体企业二十余家,为振兴。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小洲村简氏宗祠

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小洲村简氏宗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简氏宗祠,位于广州市小洲村内,简区宗祠是一处建于明末清初年间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简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

就在玉带环绕、翡翠酝酿纯朴的村庄小洲村内,简氏宗祠是一处建于明末清初年间的家族祠堂建筑。占地13亩(8671平方米),深三进,共有99个门口,取其于长长久久的意念,当时的建筑精巧、雄伟、壮观。宗祠座北向南,广场四周古树参天,几百年的老龙眼树、老榕树(又称麒麟树)、红棉树等,实为罕见。还有旗杆夹,第一进的大门两侧由花岗石雕成高大威猛的狮子护卫和两个石鼓,里外的鲍鱼台用青石板砌成,两边的仪门直通青云巷和白虎巷。入第二进要经过一大个空间,上级到平台,中堂高8米,长35.4米,宽26.5米,由花岗石、坤旬木料精雕成柱支撑着主体,梁和桁、屏风用坤甸木,精雕成各种图案。第三进高8米,长19.8米,宽26.6米,两侧用石栏围雕成八仙贺寿人物图案,正中悬挂着“祥开瀛水”木匾,木匾由一件巨大的檀香木雕刻而成,两侧有文武楼、灰星楼各二层,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隔塘邓氏大宗祠

全文共 533 字

+ 加入清单

隔塘邓氏大宗祠为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

隔塘邓氏大宗祠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水藤村隔塘大街10号。始建于明朝末年,清道光三年(1823)重建,1999年再重修。坐南向北,面阔三间12.5米,进深三进25.6米。硬山顶,灰塑龙舟脊,人字封火山墙,素胎瓦当,滴水剪边,青砖墙,麻石脚。头门进深两间8架,前设三步廊。前廊的雕花驼峰、木雕托脚以及砖雕墀头精致。中座为四柱三间三楼砖石牌坊。鸭屎石质构筑。正面刻有“文章华国”,背面为“诗礼传家”,在顺德祠堂中少见。后堂孔皆堂进深三间12架,前双步廊,后三步廊。步梁砍削成月梁形式,并存有鸭屎石柱。祠堂主体为清代建筑风格,遗存部分明代建筑构件,能反映祠堂的沿革,有一定价值。

2009年7月,隔塘邓氏大宗祠被列入第四批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顺德博物馆

水藤村:水藤村委会位于乐从西南面,距离镇05.5公里,与国际家具城相连,辖区内有水藤国际木业材料市场、龙威家具材料城、东鸣国际家具城、南豪国际家具城等,紧靠325国道,面积5.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087人,住户2735户,耕地总面积3012亩,其中鱼塘面积1982亩,以养殖加州鱼、四大家鱼为主。村委会下设1个股份社,17个村民小组,共有99名村民代表,138名股。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南村周氏大宗祠

全文共 363 字

+ 加入清单

南村周氏宗祠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南村周氏大宗祠位于白云区太和镇南村,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

2002年7月,被公布为第六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东至东侧相邻建筑西墙线,南至相邻建筑北墙线。西从文物本体外延5米,北从文物本体外延5米。

建设控制地带:东至蟠龙中街东边线,南从保护范围外缘外延约25米,西至宗祠西侧广场西边线,北至宗祠西侧广场北边界一线。

太和镇:太和镇位于广州市白云区中部、广州市几何中心,是广州市15个中心镇之一。2004年6月白云区镇级行政区划调整后,该镇辖原太和、龙归两镇,共21个村民委员会(258个农村经济合作社)和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全镇土地面积155.37平方公里,总人口12.05万人,其中本地户籍人口7.13万人,外来常住人口4.92万人。此外,还有旅居海外华侨及港澳同胞约2万多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彭氏宗祠

全文共 236 字

+ 加入清单

彭氏宗祠为武夷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彭氏宗祠位于武夷山市五夫镇貊猴山,时代为清代。

彭氏宗祠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夫镇:五夫镇位于武夷山市东北部,镇域面积175.75平方公里。东与浦城石陂交界,南接建阳徊潭,西靠建阳将口,北与武夷山市上梅乡接壤。地处崇山峻岭之中,东面荒盘岗,海拔1162.5米;南面笔架山,海拔1028.8米;北面梅岭岗,海拔797.8米。 宋、元两代五夫镇分内五夫里,外五夫里,一直沿袭到清未。清代设巡检司,民国24年为第三区,辖五夫、白水、大将、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腊田埔村熊氏宗祠

全文共 428 字

+ 加入清单

腊田埔村熊氏宗祠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腊田埔村熊氏宗祠位于增城区派潭镇高村腊田埔自然村北端,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

2002年7月,被公布为第六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西以祠堂前广场围墙边线为界,其余以祠堂(中路三间六进)建筑外墙边线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东至祠堂东侧山坡地与耕地平地的分界线。北从保护范围外缘外延约70米至腊田埔村新村南边线,局部至祠堂北门楼北侧现状路北边线。南从祠堂建筑外缘外延约130米,至南侧池塘外侧现状路北边线。西包括祠堂西侧水塘,至水塘外侧现状路东边线。

派潭镇:概况:派潭镇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区北端,是增城市北部最大的山区镇,南距增城市中心28公里,距东莞60公里,西距从化市中心22公里,距广州市70公里,东北面与龙门县毗邻。全镇总面积289.5平方公里,2004年末人口76799人;辖34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镇区面积1.5平方公里(规划面积为14.38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8820多人,总户数2210户。 交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包氏宗祠

全文共 260 字

+ 加入清单

包氏宗祠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包氏宗祠位于安徽合肥肥东县解集乡大包村。

为北宋名臣包拯的家族祠堂,南距包拯出生地小李蛮村(原名小包村)仅2公里。始建于宋,现存为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建筑。祠堂处在群山环抱之中,景色秀丽。奇特的是,一般宗祠均大门朝南,唯该祠是大门朝北。相传包拯因严惩恶吏得罪朝中权贵,权贵屡向皇帝进谗,诬包拯图谋不轨。包拯为表白忠心,故将家族祠堂大门朝北,以示“子子孙孙,永不面南”。现存宗祠4进,青砖小瓦,正厅居中陈列有《包氏宗谱》、《包孝肃议》及包拯画像。祠堂附近有不少有关包拯的传说遗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山下萧氏宗祠

全文共 381 字

+ 加入清单

山下萧氏宗祠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山下萧氏宗祠位于南靖县书洋镇书洋村山下自然村,年代为清。

简介:由书山祠和乾源祠组成,两祠毗邻,均坐东朝西。祠前辟半月池,树立三对石旗杆,祠后有化胎和风水林。书山祠始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重修,占地面积1960平方米,建筑面积798平方米;乾源祠始建于清中叶,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修,占地面积约840平方米,建筑面积422.8平方米。两祠均由前厅、主堂、内天井和廊房组成,呈两进带两厢布局,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悬山顶。梁架、斗拱及花板等木构多以雕刻、彩绘等装饰。该祠系漳州、台湾及海内外各地书山派萧氏族人的祖祠。

保护范围:泮池西岸向外延伸20米,两祠主堂后墙向外延伸20米,两祠南北厢房各向外延伸10米。

2018年,山下萧氏宗祠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书洋村:书洋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罗山自然保护区

全文共 506 字

+ 加入清单

罗山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导 游 位于宁夏南部同心县境内的罗山是一个四周被荒漠化土地包围的严酷条件下形成的温带森林草原自然景观,是宁夏仅有的三大天然林区之一,又是宁夏中部的水源涵养林和宁南山区的区域生态环境的有效屏障。 介 绍 上世纪八十年代,宁夏将罗山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当时保护区的总面积为10.8万亩,有林地面积3.7万亩。前几年,由于罗山周围农牧民大量放养山羊,导致罗山生态严重恶化,林业上移,草坡破坏,经新闻媒介披露后引起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并采取了保护和限制性措施,罗山的生态得到初步恢复。

为了更好的保护当地的森林资源,国家目前将罗山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将面积扩大到33710公顷,主要保护以青海云杉、油松为代表的森林、草原和荒漠三大类型的生态系统。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资源65科170属275种,野生动物资源22目114种82个亚种,其中有金雕、豹猫和猞猁等22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种属于自治区规定的保护种类,22种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名录之内,25种鸟类属于中日候鸟保护协定规定的保护物种,3种鸟类属于中澳候鸟保护协定规定的保护物种。

宁夏吴忠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定安胡氏宗祠

全文共 299 字

+ 加入清单

定安胡氏宗祠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定安胡氏宗祠位于定安县雷鸣镇,时代为清。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文物保护单位本体外缘为界,向西北延伸21米,向东南延伸6米,东北和西南面均以文物保护单位本体围墙为界,面积为2.40亩。

雷鸣镇:雷鸣镇位于定安县中北部,东与龙湖镇、黄竹镇相邻,西与富文镇相邻,南与龙门镇相接,北与定城镇接壤,距定城16公里,至省会海口市47公里,定龙公路从其中横穿而过,交通四通发达,面积128.3平方公里,墟镇建成区65公顷,规划区130公顷。辖区有风光秀丽的南丽湖风景区,北接定安县城。辖11个村委会,117个自然村,234个经济社,是定安县规模较大的乡镇,2016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新田李氏宗祠

全文共 4120 字

+ 加入清单

新田李氏宗祠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金盆圩镇的李千二古村,这里有一处代表着李氏宗族文化与灵魂归宿的地方—李氏宗祠。

李氏始祖李百一,原籍江西泰和县,宋末因躲避战乱带领族人迁居湖南新田,因金盆圩镇地处盆地,气候宜人,非常适宜人居住,便决定迁此地,并于元天历二年(1329)组织族人在此始建李氏宗祠。岁月变迁,李氏宗祠几经风雨洗礼,但族人们仍承先志,不遗余力多次维修宗祠。据族谱记载明永乐十五年(1418)李文昇发动族人对宗祠进行了整体重修;明万历十九年(1592),李一本带领族人修缮了宗祠的残破部分;清雍正元年(1723年),李开宅组织族人再一次对宗祠进行了大规模重修,现在李氏宗祠的规模和建制保留的就是这次大修以后的模样。

古人建祠选址蕴含丰富的风水学,李氏宗祠也不例外。宗祠坐南朝北,前面是一片广阔的田垟,后面围绕着潺潺溪流,寄托了先人们祈祷五谷丰登、子嗣绵长的美好心愿。宗祠规模宏大,系砖木石结构,总面阔20.8米,总进深31.1米,建筑面积约647平方米,建筑群分布在南北中轴线上及两边,平面布局为三进三开间,整体格局由前院—戏楼—天井—正厅—神堂五部分组成。

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便是李氏宗祠的南北中轴线上,正对的就是前院的院墙。院墙有六面,砖石结构,三层飞檐翘角的风火马头墙上覆有小青瓦,不但有防火、防盗、防风的功能,层层跌宕的马头墙更映衬得宗祠静中有动,大气而威严!院墙上有对称的东西两门,门的大小跟形制是相同的。两门都建有门楼,从门边石上的米字纹可以推断出现存的两条进出门在清代已经修缮过。进入前院就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迎面扑来。前院总面阔20米,总进深9米,总面积大约180平方米,它的功用是婚、丧、寿、礼活动中供族人们休闲、娱乐、休息的场所。环顾四周,会发现院墙内镶嵌了九块青石祠堂碑,这些碑刻就像一座家族历史博物馆,精彩纷呈的过往都详细地记载在上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解读一下最具代表性的几块碑刻的内容:这块“重修祠堂碑记”记载着建立、宗祠的原因、经过以及历来修葺及其主事的情况。“祠堂书塾碑记”、“重修宗祠书塾碑记”(民国元年)记录的是先祖们教育后辈传承仁义、尊老爱幼、扶危济困、尊师重教的祖训。而“云龙山香田碑记”(道光十九年)记载的是族人在佛、菩萨诞辰之日捐赠香田的数量和具体位置。镶嵌在墙外的《茶铺碑记》则记录了李氏先祖施田捐款建茶铺,为路人施舍茶水的感人事迹,后因建造宗祠而拆毁茶铺的缘由。正因为如此淳朴的民风和尊师重教的风气盛行,几百年来李千二人才辈出,有三品官一个,痒生数名。

观赏完了前院和碑刻,接下来我们要参观的是南北中轴线上宗祠主建筑群的第一部分—戏楼。戏楼是宗祠的重要组成部分,曾有“无台不祠”的说法,它是宗祠中最精美绝伦的部分,也承载着李氏宗族祭祀和社交娱乐活动的功效。那么戏楼到底美在何处,精在何方呢?我们还是先从戏楼的背面说起。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戏楼的背面,也是宗祠三条进出门的门檐。门檐为由两根木柱支撑的穿斗木质结构建筑。木构件造型精美,上有各种朱漆浅浮雕图案,横梁上的缠枝花草纹图案,有家族生生不息,万代绵长的美好愿望;挑梁上的凤穿牡丹浮雕图案,寓意富贵吉祥;穿插枋上的螭龙纹造型独特,双尾都演变成卷草纹,寓意美好、吉祥、夫妻恩爱。古人建房不但考虑美观,还会兼顾实用。大家抬头往上看,这种弧形的顶称为卷棚,站在屋檐下说话时有聚音和扩音的作用。镂空的花窗不但有利于空气的流通而且兼具戏楼后台的采光作用。进入宗祠有三条门,中间的是正门,左右两边的是偏门。平时族人出入都是走左右的偏门,只有贵客和官宦才能从正门进出,这也反映了当时封建等级制度的严苛。

进入宗祠大门即可看见戏楼台基。台基高2米,用青砖、青条石砌成,两木横梁从台基一端延伸至门檐两立柱中间,运用榫卯工艺形成架空空间。形成的通道可储物,也可供人行走。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从戏楼的正前方来欣赏它的全貌吧!戏楼总高10米,是单檐0式歇山顶建筑,砖木石结构,屋面覆小青瓦,大出檐,屋角反翘,似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造型华丽中不失威严,极具湘南建筑特色。细心的客人会发现李氏宗祠的建筑群中,只有戏楼是坐南朝北的,与其他建筑的朝向刚刚相反,且面向神堂,这是因为旧时宗祠演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祭祀祖宗,所以戏台台口均面向祖宗牌位。戏台面阔6米,进深5.08米,台基上立木柱四根,木柱下置六面葫芦石柱础为基。戏台的三面均用青条石做围栏,正面的围栏上有刻有浮雕9幅,每一幅雕刻都精美精美,具有独特的寓意。左起第一幅为牡丹图,寓意花开富贵;第二幅有两只喜鹊站在梅花枝头上嬉戏,寓意喜上眉梢;第三幅凤穿牡丹,寓意富贵吉祥;第四幅是0犊情深,代表父母对子女的慈爱之情;第五幅丹凤朝阳,寓有完美、吉祥、前途光明的涵意;第六幅骏马图,寓意人才辈出,大有作为;第六幅鱼化龙,寓意金榜题名;第七幅一路连科,寓意科举仕途顺利。在围栏的中部还有一对圆雕小石狮子守护在戏台前沿,它们都微张着嘴,机灵中透着威严,憨态可掬。还有左右两边的石围栏上的回纹图案寓意吉利深长,俗称“富贵不断头”。戏楼的石雕如此精美,木雕和彩绘更令人叹为观止。戏楼飞檐下的卷棚上绘有15位神态各异的戏曲人物;卷棚下的三幅双层镂雕,描述的都是经典戏剧里的故事情节,左边飞檐下雕刻着一路连科、丹凤朝阳,右边飞檐下雕刻着喜鹊登梅、麟吐玉书。特别是梁枋上采用深雕、圆雕、透雕等技法雕刻而成的双龙戏珠,昂首挺胸、气宇轩昂,立体的造型和生动的形象在整个湘南地区都实属罕见!

欣赏完了戏楼这么精美的石雕和木雕,大家肯定也想登上戏楼领略一下别样的戏曲人生吧!也许有的客人会问楼梯在哪呢?戏楼台基四周是没有楼梯可供上下的,要想登上戏楼必须得借助与戏楼相连的东西厢房了。现在大家先听我简单地介绍一下东西厢房的情况。东西厢房伫立在戏楼两侧,总面阔均为87.8平方米,木结构建筑,硬山顶上覆小青瓦,五根木柱下置石柱础,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厢房,供有身份地位的达官贵人观看演出,下层为架空空间,可供行人通行,和观看演出。厢房的木构件雕刻精美,镂空雕的各类植物花卉的花窗格,散发出浓厚的古朴韵味。雀替是横梁和檐柱之间的撑物木,厢房的雀替造型多变,梅花鹿的雀替有什么含义呢?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梅花鹿是护卫灵芝仙草的瑞兽,“禄”与“鹿”同音,天上的禄星主官运,因此鹿也是“加官晋爵”的美好象征。鱼化龙的雀替象征时来运转、腾达高升;双尾螭龙雀替是代表神圣、吉和喜庆;而大象性情温和、行为端正,是兽中之德者,此雀替寄托着先祖希望子孙后代德行善佳的美好心愿。大家看横梁和檐柱之间的榫头上有一个龙头,这叫螭吻,它是雨神座下之物,能够灭火,它有消灾灭火的功效。

厢房与戏楼因有两走马廊而相连。现在大家跟着我一起拾梯而上,穿过厢房去看一看戏台的模样。台中有弧形木质屏风三块,屏风上绘有以戏曲故事为题材的彩绘人物图案,造型生动自然,它把戏台分隔成前台和后台两部分,戏曲表演都在前台进行,而后台供演员化妆、更衣及勤杂人员休息。在后台的两侧有两条上下场门,面对戏台右边的门俗称“出将”,当剧目开始表演,锣鼓声响起的时候,演员从“出将”那扇门出来;而左边的门俗称“入相”,剧目表演完毕后,演员再从“入相”那扇门回去。把上下场门叫做“出将”和“入相”,还有一层寓意就是先祖们盼望后辈成大器,出则将军,入则丞相。大家请抬头往上看,头顶的天花是向上凹进去的,形状像一口深井,俗称藻井。藻井名称的由来是有渊源的。古代建筑通常都是木结构建筑,非常容易发生火灾,而古人喜欢观星宿定吉凶,二十八星宿中的井宿是主水的,所以便在殿堂、楼阁的最高处作井,同时上面绘以荷、菱、莲等藻类水生植物,取名为藻井。我们现在看到的藻井上面绘制的是太极八卦图,这跟藻类植物一样,都有压伏火魔作祟的、消除火灾的作用。现在我站在这里说话声音可以传得很远,在没有电子扩音设备的古代,藻井还有聚音、扩音的作用,站在这里大家可否感受到了当年戏台上锣鼓喧天,台下人头攒动的情景呢!

参观完了中轴线上的第二部分—戏楼,我们现在来参观中轴线上的第三部分—天井。天井在古代建筑中集排水、采光、通风等功能于一体,雨水顺着四面的屋顶流下来,又有四水归堂之意,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寓意。李氏宗祠有三个天井,主天井在戏楼与正厅的中间,两次天井分列在戏楼两侧,均用青石铺就而成,四周有石沟,雨水通过暗沟外排。主天井中部有一块由生根石打磨而成的方石,上面刻有浮雕龙纹,祠堂所有的建筑均以这块石刻为中轴线建造而成,这种三井布局的建筑格局,凸显李氏宗祠的独特,据考在湘南仅此一处,极具研究价值。

现在我们将要参观的是建筑群中轴线上的最后两个部分正厅和神堂。宗族的祭祀、议亊、惩戒和宣布族规家法等活动均在这里举行。这处李氏宗祠最重要的部分,是砖、木、石结构的硬山顶抬梁结构建筑,屋顶上覆小青瓦,屋脊中部有琉璃葫芦攢顶,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地威严气派。正厅面阔16.34米,进深7.8米,宽敞的空间可容上百人叩头跪拜和-。走进正厅会发现里面的木构件和石柱础造型都十分精美。石柱础均为六面形,雕刻着双层覆盆莲花及暗八仙和花草浮雕图案,上面立六根圆形杉木梁柱支撑着梁架。梁架和挑梁上雕刻着鱼化龙浅浮雕图案,有独占鳌头,辉煌一生的寓意。梁架两端皆异形梁托,檩上的木雕也精致细腻,各类花草、彩云、飘带图案目不暇给,斗拱也精饰繁杂。在梁和梁柱相交处运用力学和美学原理制造的木构件称为雀替,这是正厅和神堂的木构件中最别具一格的部分。采用深雕、圆雕、线雕、镂空雕手法相结合雕刻而成的凤凰,分饰挑梁两旁,昂首呼应,正欲展翅高飞;神堂的梁和檩上的雀替是一只鹿衔着一株瑞草,表达的是高士的仙风道骨,也有长命百岁,万寿无疆的意思。

神堂面阔5.4米,进深2.8米,是李氏家族供奉祖先神位之所,两旁的厢房配以精美的花窗格,古朴中透着雅致。神龛上有玉就栋梁四字,供奉的是“天、地、君、亲、师”之神位。梁架上挂有一方御赐牌匾,上刻楷体“千秋望族”四字,书法雄浑有力。据族谱记载,此匾的主人叫李琏(1599~1652),由武场中举而官至节度使,因立下大功,故御赐此牌匾。

作者:黄颖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稼轩吴氏宗祠

全文共 806 字

+ 加入清单

在铅山县稼轩乡横畈村瓜山下有吴氏宗祠,是当年的“稼轩府堂”旧基,“稼轩府堂”是辛弃疾会客处。稼轩曾进宝谟阁、龙图阁待制,当地人至今仍称稼轩为辛阁老。吴氏宗祠楹联为:“立祠由古址脉接花园问此地名称阁老,发迹自建阳支分江右看他年派衍横林(即今横畈)。”祠堂门前的稻田原为池塘,传为辛弃疾放养青蛙之所,称养生塘,当地群众称为蛤蟆丘。辛词《南歌子·新开池,戏作》:“散发披襟处,浮瓜沉李杯。涓涓流水细侵阶。凿个池儿唤个月儿来。”即指此塘。吴氏宗祠的右侧直至瓢泉,皆为稼轩府堂花园,花园遗址后部的山垅,现仍叫花园垅。越过花园垅口的山岗上,当年建有停云堂,又名接云亭,惜早已毁坏,仅留残砖断瓦。该山岗现名接云岗。紧邻瓢泉左边的山脚下,为秋水观,是辛弃疾瓢泉卜筑的重要建筑之一。当年紫溪河从此流过,秋水观有部分建在河面上,河道仍依稀可辨。由辛词《六州歌头》(晨来问疾)“秋水堂前,曲沼明于镜,可烛眉须。被山头急雨,耕垄灌泥涂。谁使吾庐,映污渠?”及《鹧鸪天·吴子似过秋水》“秋水长廊水石间,有谁来共听潺潺。”可知秋水观大致轮廓。在瓢泉南面半里许,隔河相望,石塘河与紫溪河汇合处,有一大型建筑群遗址,当地村民称为“稼轩公馆”,系当年辛弃疾起居处。这里现名五堡洲。稼轩公馆原为三进九厅,今仅有一房的三根粗大木柱及木门为当年遗物。此外,在五堡洲村还散存了大量稼轩公馆的石墩、石板、青砖、木柱等建筑遗物。瓢泉如今秀色依旧,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稼轩乡:铅山县辖乡。1956年为八都乡,1961年改公社,1983年改名稼轩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东北部、铅山河中游,距县城28公里。面积80平方公里,人口1.8万。乡政府驻詹家,横(峰)南(平)铁路、上(饶)分(水关)公路穿越西境。辖八都、雄田、湖村畈、岩前、山头、马鞍山、西洋、轸源、孟家9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盛产茶油。有石灰石资源。有砖瓦、水泥制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桃村袁氏大宗祠

全文共 492 字

+ 加入清单

桃村袁氏宗祠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袁氏大宗祠位于北滘镇桃村村。始建年代未详,现存为典型的清代中期广东祠堂风格。坐西向东,三间三进两天井。总面阔13.6米,总进深45米,面积612平方米。镬耳山墙,博古脊,瓜柱式梁架。

头进为乐台式头门,有包台,白麻石方檐柱、弓梁,门面白麻石勒脚,水磨青砖外墙,砖雕墀头,门内南面次间壁上有土地神龛。

20世纪30年代,抗日武装广游二支队建立西海根据地,党中央从延安派出的谢立全和谢斌两位干部于1940年9月到达西海,1941年7月,由谢立全主办的第一期军政干部培训班就在袁氏大宗祠开课。这段时期,此祠成了抗日军政干部的摇篮。

2006年10月25日,袁氏大宗祠被列入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桃村村:桃村位于顺德区北滘镇东部,总面积2平方公里,下辖3个村民小组,分别是桃村、横岸和绿道。常住人口8164人,其中户籍人口2164人,外来人口6000多人。现时桃村村两委班子成员共5人,党支部党员数共93人。桃村下设一个集体资产办和一个经济股份合作社,股东总数1875人。桃村拥有850多亩的工业区,辖区内企业150多间,主要以经营彩印、纸类包装、五金电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高阜曾氏宗祠

全文共 393 字

+ 加入清单

“曾氏宗祠”位于资溪高阜镇高阜村老街。建于清乾3年(公元1738年),为曾文定(曾巩)分祠。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散文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建昌南丰人。理宗时追谥“文定”。其后裔迁徙到此并建分祠,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经历270多年,至今保存较为完整。

该祠宽31米,深34米,分上、中、下三厅两井,中厅及后厅为7开间。占地1054平方米,砖木结构,座南朝北。宗祠内厢房木板多处损坏,留有木柱146根木柱。其木柱多为直径45公分。宗祠屋角檐刻有动物、花卉装饰,朱漆彩绘,祠堂面为高8米的墙体,分左、中、右三道门,中门方形,两耳门为圆拱。中门上方为木匾“曾氏宗祠”四个大字。大字下方有突出4个卯头,左右耳门各3个,共10个卯头。宗祠的规模和工艺为省内罕见。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

曾氏宗祠为闽浙赣省委机关旧址——红七军团指挥部旧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养马岛张氏宗祠

全文共 363 字

+ 加入清单

马岛张氏宗祠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养马岛张氏宗祠

编号:编号4-487-5-054

时代:中华民国

地址:烟台市牟平区养马岛街道张家庄村

保护内容:保护范围内的所有建筑、构筑物、碑刻、古树名木及其他各类文化遗存。

保护范围:东北角:37°27′15.7″N,121°36′08.7″E,东南角:37°27′14.2″N,121°36′08.9″E,西南角:37°27′14.3″N,121°36′07.0″E,西北角:37°27′15.8″N,121°36′07.2″E。

建设控制地带:东北角:37°27′17.3″N,121°36′11.0″E,东南角:37°27′12.5″N,121°36′10.9″E,西南角:37°27′12.5″N,121°36′05.2″E,西北角:37°27′17.4″N,121°36′05.2″E。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西陂林氏大宗祠

全文共 404 字

+ 加入清单

西陂林氏大宗祠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西陂林氏大宗祠位于龙岩市永定区高陂镇西陂村,年代为明、民国。

简介:始建于元代初,明弘治十三年(1500)重建,民国十七年大修。坐西朝东,占地面积约7200平方米。沿中轴线自东而西依次为池塘、围墙、前堂、天井、主堂及后山,带两侧横屋,外大门开在宗祠右侧,主堂是山墙搁檩式结构,建筑整体呈前低后高阶梯式,悬山顶。

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40米。

2018年,西陂林氏大宗祠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陂村:西陂村有人口6238人,总户数1620户,46个村民小组。现有党员162人,下设三个党支部,是高陂镇最大的行政村。山林面积约38000亩,耕地面积3600亩,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陂天后宫。 西陂村位于永定河上游,高陂镇西侧,永定河绕村而过,从村头到村尾有6公里长。西陂村是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好地方。现有姓氏林、卢、郑、陈、邱、刘、黄七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