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科学家发现百亿年前宇宙网(汇集7篇)

浏览

301

文章

7

篇1:油腻的宇宙:科学家发现太空中布满油脂分子

全文共 919 字

+ 加入清单

宇宙看起来寒冷、黑暗、空虚,但天文学家揭示,星际空间实际上被一层油腻腻的分子所覆盖。

这项研究通过在实验室环境中复制太空中产生的碳基化合物,为我们提供了对银河系中“太空油脂”数量的最准确估计。澳大利亚和土耳其的科学家发现,它们远远超过预期:100亿吨,即40亿包黄油。

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化学家蒂姆·施密特教授是这项研究的合著者,他说未来的宇宙飞船估计挡风玻璃会一直被油覆盖。

"它会遇到星际尘埃,部分是油脂,部分是灰烬,部分是沙状硅酸盐。"他说,并补充说太阳风已经清除了太阳系中的油脂。

这些结果让科学家们更接近星际空间碳的真实总量,从而促进我们对恒星、行星甚至有意义生命诞生的理解。

到目前为止,恒星之间漂移的碳元素总量仍不确定。据估计,其中约有一半以元素形式存在于太空中。其余存在于各种化合物中,并以氢化物的形式与气态的油(称为脂肪碳)或萘(樟脑球的主要化学成分)结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施密特和他的同事在实验室里重现了碳单质天体中的碳元素流失到太空中形成油脂碳的过程。他们使用吸收光谱来确定被石油吸收的光子的强度。

“这样,我们就可以比较来自世界各地恒星的光线,从光谱中找到与实验室相似的缺失波段,然后我们就可以分析我们和恒星之间有多少油滴。”他说。

他们发现每百万个氢原子中大约有100个油脂碳原子,占银河系已知碳量的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施密特指出:“这种太空黄油不是你想涂在烤面包上的。它们很脏,可能有毒,只能在太空环境和我们的实验室中形成。”

该小组现在计划确定星际介质中樟脑样碳的丰度,这将涉及更多的实验。通过准确分析灰尘中每种碳的含量,他们将知道有多少碳被用来塑造生命。“这是理解碳的伟大生命周期的一部分,”施密特说。“它由恒星组成,通过星际介质整合到新的行星系统中,最后转化成构成生命的物质。这是宇宙历史上伟大篇章的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故事片段之一。”

开放大学天文学高级讲师海伦·弗雷泽说:“在天文学中,星际尘埃的形成、演化和坍缩仍然是这门学科的主要问题。”

弗雷泽说,研究表明,太空中有比以前想象的更多的“油脂样”分子。“这个结果可能很重要,因为这些尘埃颗粒粘在一起形成了行星,甚至为原始行星的表面和生命的起源提供了必要的碳成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殖民宇宙有了新候选基地?科学家发现新宜居星球

全文共 554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Techcrunch的说法,科学家发现了一颗潜在的可居住的类地行星,大约和地球一样大,只有11光年远。这颗新发现的行星被称为罗斯128b,围绕一颗估计有70亿年历史的红矮星运行。

红矮星是星系中最常见的恒星,占所有已知恒星的70%,在其轨道上往往有适合水的行星。这意味着这些行星可能有大气层,并且可能有生命。

近年来,科学家在这些红矮星的轨道上发现的潜在可居住行星数量激增。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在这些红矮星系的可居住区可能有多达600亿颗恒星。真正令人兴奋的是,新发现的罗斯128b行星非常接近我们的地球。

有些人可能还记得,科学家曾经发现了一颗地球大小的行星——半人马座比邻星,它离地球只有4.25光年。然而,它不太可能成为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因为它围绕着一颗更年轻、更强大的红矮星运行,而且它很可能已经被烤成了一个地狱般的世界。

罗斯128b上的几个条件使它更适合人类生存。首先,它有一条恒定的轨道路线。其次,它周围的恒星可能已经稳定下来。此外,计算机模拟分析还显示,它可能会形成云,以确保地表水不会蒸发,这给了它更大的机会拥有一个可以支持生命的大气层。

发现这颗新行星的科学家告诉国家地理杂志,他们需要更多的数据来探索这颗行星。目前,研究小组正在寻找一颗在16光年范围内与罗斯128b相似的近距离行星。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美科学家发现星光初次照亮宇宙的证据

全文共 506 字

+ 加入清单

科学家发现星光初次照亮宇宙证据

美国一天文学家小组表示,他们发现了星光初次照亮宇宙的证据。另一科学小组报告说,他们探索到了恒星和星系发光前的宇宙“黑暗时期(darkages)”。

科学家相信,宇宙起源于大约 130—140 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theBigBang)。根据斯隆数字天空调查项目的研究结果,宇宙在形成后便进入黑暗时期, 9 亿年后,黑暗时期结束。

这两个研究小组的发现源于科学家针对宇宙中“雾”或薄雾的观察。薄雾在被最初形成的恒星、星际和其他天体结构发出的光“驱散”前,也就是黑暗时期间,早已渗透于宇宙中。

加州大学物理学教授罗伯特·贝克说,重力在漫长时间后才开始起作用,将气体物质聚集起来形成恒星和星系。他领导的小组通过研究离地球 145 亿光年的类星体,发现了宇宙黑暗时期。这个类星体是今年 4 月被斯隆数字天空调查项目观测到的。

加州工学院的天文学家小组在德久古夫斯基的领导下,发现了“宇宙复兴”或宇宙转变的证据。随着首批星际和类星体的出现,宇宙转变得以开始。研究小组成员珊德·卡斯特罗说,在宇宙转变前,整个宇宙似乎散漫着黑暗且不透明的薄雾,研究发现正在形成的恒星和星际发出的亮光燃烧和划破了薄雾。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科学家发现83个和宇宙一样古老的超大质量黑洞

全文共 363 字

+ 加入清单

据外国媒体SlashGear报道,科学家已经发现了83个超大质量黑洞,几乎与已知宇宙一样古老。这项研究中的黑洞是由它们的亮度决定的——下图中的红点。每一个点都是一个超级明亮的活跃能量核心,形成一个超大质量黑洞。气体聚集在中心。

负责本周报告的团队使用了三台大型望远镜。这些望远镜是斯巴鲁望远镜;智利的双子座南站望远镜和西班牙在拉帕尔马岛的大望远镜。他们使用高速扫描数据来观察黑洞活动的潜在候选者。

超级超级超级相机是日本国家天文台斯巴鲁望远镜的一部分。

这些超大质量黑洞大约有130亿年历史。目前对大爆炸的估计设定在大约133亿年前,而地球形成于大约45亿年前。这使得这些密度最大的天体在我们的宇宙第一次膨胀后仅约3亿年。

下面你会看到艺术家对超大质量黑洞的印象——类星体,它们从中心发出大量的光和能量。这张照片是由林佳树松冈提供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科学家发现宇宙形成时的第一种分子

全文共 555 字

+ 加入清单

人类寻找“宇宙第一代”的努力获得了回报!根据英国杂志《自然》发表的天体物理学的一项重要成就,科学家首次在太空中探测到氦氢离子HEH+,预计这是宇宙中形成的第一个分子离子。这一发现结束了长达几十年的研究。

氦氢离子由氦原子和质子组成,是宇宙早期形成的第一类分子键。随着时间的推移,氦氢离子被破坏,形成氢分子和氦原子。

宇宙中第一次化学反应的产物,比氢分子出现得更早,长期以来被天文学家称为“神秘分子”或“神秘离子”,也被预测为宇宙中最强的酸。尽管早在1925年,研究人员就首次在实验室证明了氦和氢离子的存在,但在太空中还没有检测到。

以前探测空间氦和氢离子的尝试受到光谱仪在适当波长下有限分辨率的限制。然而,美国航天局和德国航空航天中心的一个联合项目——平流层红外天文观测台的高分辨率大分光计能够探测氦和氢离子发射的红外线。

这一次,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射电天文学研究所的天文学家拉尔夫·古登和他的同事最终利用2016年5月索非亚天文台三次飞行获得的数据,在行星星云NGC 7027中探测到了氦氢离子。NGC 7027是一个年轻的星云,其条件与早期宇宙相似。因此,NGC 7027是形成氦和氢离子的最佳候选物。

氦和氢离子的出现被认为是宇宙演化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它不仅是化学诞生的第一步,也是所有恒星、行星和生命诞生的起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科学家可能发现了前一个宇宙的 “幽灵”黑洞

全文共 520 字

+ 加入清单

据国外媒体报道,由于光传播的速度,人类可以看到太空中不再存在的东西。如果你凝视一个遥远的星系,当光线照向我们的方向时,你只能真正看到里面是什么。如果星系在1000光年之外,那么人类在1000光年前就能看到星系。

现在,研究人员相信他们可以使用类似的技术找到不再存在的黑洞。唯一不同的是,这些黑洞不仅来自过去,而且来自一个完全不同的宇宙

最近,一个由牛津大学、华沙大学和纽约海事研究所的科学家组成的科学研究小组指出,有证据表明,在人类目前生活的宇宙之前存在一个黑洞。然而,这样的黑洞留下的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而不是可见光。

这些科学家认为,即使当一个宇宙结束了,一个新的宇宙出现了,来自前一个宇宙的衰变中的日冕物质抛射仍然存在。然而,没有具体的数据来支持这一理论,证明它是不好的。因此,研究人员开始寻找他们所谓的“霍金点”。霍金角是以已故科学家斯蒂芬·霍金的名字命名的。

然而,这个团队提出的理论不容置疑。反对者认为这些“点”只是中巴随机分散的结果。

为了尽可能消除疑虑,研究小组制作了一张背景辐射的随机地图,并试图找到相似的点。由于这种现象没有出现在他们的随机数据中,研究人员相信他们的理论是正确的,霍金点确实是宇宙中存在了很长时间的黑洞的最后痕迹。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国科学家领衔发现宇宙中最亮的“星”

全文共 718 字

+ 加入清单

最亮的恒星是吴的团队用云南2.4米的丽江望远镜首次发现的,也是世界上唯一用2米望远镜发现的早期宇宙类星体。目前,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超过20万个类星体,但是离地球127亿光年的地方只有40个类星体。这个类星体不仅“年轻”,而且非常“大”。吴解释说,宇宙诞生于137亿年前,这颗恒星距离地球128亿光年,这意味着我们看到的是大爆炸9亿年后的样子。比如说,吴就相当于一个寿命长达100岁的人。你能看到的是他6岁时的样子。它的质量是太阳的120亿倍,相当于6岁孩子几百斤的体重。

吴说,它就像是遥远夜空中最亮的灯塔。它耀眼的光芒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许多我们以前无法理解的早期宇宙的信息。它巨大的黑洞质量也对早期宇宙中现有的黑洞形成和增长理论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最新的研究结果发表在2月26日的顶级国际科学杂志《自然》上。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丽江天文台类星体示意图

类星体是1963年发现的一种特殊天体。它们是以看起来像“类似恒星的天体”命名的,但它们实际上是遥远的天体,在银河系之外有巨大的能量,它们的中心是超大质量黑洞,质量超过1000万个太阳质量。尽管这些黑洞本身并不发光,但由于其强大的引力,它们会猛烈地吞噬周围的物质,而周围的物质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其方式类似于在快速坠入黑洞的过程中“摩擦生热”,使得类星体成为宇宙中最耀眼的天体。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建生对这一发现发表评论说,中国天文学家能够用国产小型2米望远镜在世界上发现通常需要10米望远镜的天体,这表明中国天文学家充满了创新的想法。然而,由于我国没有大型望远镜,后续的深入研究不得不依靠国外的大型望远镜。因此,中国参与下一代国际30米直径巨型望远镜的建设对于中国天文学的未来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