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5255

文章

1000

篇1:古炮台遗址

全文共 218 字

+ 加入清单

炮台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古炮台遗址

古炮台遗址位于河口县城东南隅炮台山上。与越南隔河相望,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57-1908年),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圆桶形两层钢混结构碉堡式建筑,高11米,直径125米,设炮位三个对准不同方向,楼上三个窗口用于观察了望。底层有长4米、宽3米、深1米多的地下室。原英国铸造的两门铁炮和一件铜铳,保存在县文物管理所。1991年1月,公布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河口县城东南隅炮台山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高家堡古长城遗址

全文共 1710 字

+ 加入清单

高家堡古长城遗址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高家堡为长城要塞,历代均为军事战略重地,又是汉与匈奴蛮夷交错占领之地,边塞修筑长城也甚为复杂,经史学家考察有下列长城。高家堡城北墩梁烽火台,园形墩一座,旁开洞口,内环通道,竖阶坑道,直达墩顶,环墩十米,侧外墩堑四合,他与明长城不是一线。三里墩,五里墩均系秦长城,奥庄墩台、牛庄则墩台、牛沙焉墩台、七里庙墩台、屈家寨则墩台、李家洞墩台、崔家峁墩台均明长城遗址。

秦长城:据史念海教授考证,秦昭襄王时所筑长城确从县境穿过。一九八六年省考古研究所戴应新专家实地考勤,得其路线为,从内蒙准格尔旗的十二连城起至新庙入神木境,经勃牛川与-河西山梁沿河南向穿特麻地沟哈拉寨、杨旺塔、卢硷抵下石拉沟之勃牛川与-河汇处中断,跃-河而攀寨峁山,跨考考乌素河,上陈家沟岔峁,过水磨河与明长城交颈搭背,时合时分,蜿蜒南下,翻二郎山,渡兔毛川,达雷家石畔,逶迤西南行,经解家铺北、高家堡南、绵连西入榆林境。另据《史记·蒙恬列传》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之众,北遂戒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裹万余里。但此筑大率诸前长城,基础勾墩连峁,因循险固而为之。高家堡从牛沙焉至土旺山,樊庄则一线亦有遗迹,长约4公里,东北西南走向,大部长城坍塌,但石墙犹存,横断面呈不规则梯形,间有障城,烽燧残墟。

汉长城:秦并六国,筑长城绵连万里余雄关边塞极于一时。汉长城之构筑有二:修旧与续新,但规模空前横亘两万里。同时汉武帝大肆经略长城布局,展拓增建诸多亭障烽燧列城使长城内外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古堡境内秦长城与汉长城修缮走向与秦时同,应在镇之东南部,主线外障城,墩台为其时所筑。

魏长城:周考王(姬嵬)三年(公元前438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魏筑长城东至黄河,西南至夏,曲折千余里。经考证在我省西起志丹永宁乡石畔村洛水东岸,东至神木马镇阮家洼黄河西岸,途径榆阳刘千河边墙梁等地。山区段皆铲削以成高八步宽二十五步的通道。今桑树塔一线东山梁土垣间续残脉若长城状,可见一斑。

金长城:宋建炎二年(1128年)金兵夺据县境内,置寨设县,重兵驻屯,为防御汉蒙旗进攻,检查过往客商,金亦大筑长城,“雄阔壮伟,不逊前朝”。史载有两道,即明昌新城与明昌旧城。其亲城西起静州,(今黄河河套及陕北北部)东达混同江畔,(今黑龙江)经陕西、山西、河北、内蒙、辽宁等省,全长3000余里,同时对历代长城亦多加修筑。据专家初考新旧工程,高家堡均有遗迹。

明长城:旧称边墙,分“大边”和“二边”,有二百年修茸历史。正统年间都督王植筑城、堡、墩、台以御鞑靼。成化二年(1466年)尚书王锐添设堡墩巡抚卢祥继修复。成化十年(1474年)六至九月陕西巡抚余子俊主修边墙,督军四万人,于旧长城基础上“依山形随地势或产削、或垒石筑、或桃壑堑,延引相接壤”,构成东起府谷清水营,西至宁夏花麻池,“连墩勾堡,横截套内,复堑山湮谷”之夹道,全长1770里,城堡34座。隆庆至万历初期,巡抚王遴主修中路长城。万历间巡抚宋守约重修墩台。万历后期巡抚涂宗浚莅政固边强化长城防御,清除积沙,砖包城堡,扩建款贡台和款塞台。古堡内现存主要 “大边长城,东起解家堡,经色草湾、园则沟、西山、界口墩、中沙峁、奥庄则、十里界、喇嘛沟,跨玄路塔、凉水井,折而沿秃尾河西山梁,南下与高家堡城堑屏藩,俯仰成犄,然后侧脊伸入榆林建安堡,折而佳县泥河村。本堡边口辖垣四十二里零二百三十八步,墩台四十四座。墩墙率多士夯,亦有外包砖石砌,如暗门峁边墩。玄路塔边墩,并有空心敌楼,其年长日久人毁、风雨毁、大部已残秃。二边长城即夹墙,成化九年至十年余子浚铲削二边的所筑、隆庆五年(1571年)神木兵部副使张守忠在筑。位于大边之南与大边南行并行,中间狭长地带形成通道。据明代张雨所著《边政考·榆林镇图》标识,二边长城中段在古堡之南,由乔岔滩柳巷村渡秃尾河进入榆林县的卢家铺的三角城堡向西南延伸。今古堡城南十里处有小边墙的遗址。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高家堡镇东北部地区

乘车线路:榆林市或神木县乘开往高家堡的班车,到高家堡在乘小巴至李家洞可达。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景泰王湾遗址

全文共 283 字

+ 加入清单

景泰王湾遗址为景泰县文物保护单位。

景泰王湾遗址位于芦阳镇,时代为新石器时代。

2009年7月6日,景泰王湾遗址列入景泰县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遗址四周100米。

建设控制地带:遗址四周200米。

芦阳镇:芦阳镇地处甘肃景电一期灌区腹地,原属景泰县城旧址,东濒黄河与 芦阳镇靖远相望,南依米家山与中泉分野,西环景泰县城,北连兰化农场。地下地表水丰富,公路交通四通八达,商业网点星罗棋布,是景泰县最大的工业、建筑和养殖大镇。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0公里。芦阳镇总面积354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73个村民小组,6386户,27243人。芦阳镇有干部职工73人。有基。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白羊村新石器遗址

全文共 579 字

+ 加入清单

白羊村新石器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羊村新石器遗址位于宾川县城北4公里的金牛镇白羊村西500米处,桑园河旁,遗址现存面积约3000平方米。1973年至1974年,云南省文物工作队对白羊村遗址进行了科学的发掘,发现了房屋建筑遗址、窖穴、墓葬等,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牙器和碳化谷等遗物。经科学测定,白羊村遗址的年代为3770±50年。

白羊村遗址上的先民早已过着定居生活,建造了原始的房屋,且形成了较小的村落。从事着原始的锄耕农业,辅之以狩猎、采集与饲养。处在母系氏族社会由盛而衰,父系氏族社会已经萌芽的变革阶段。白羊村遗址是洱海区域典型的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白羊村遗址出土的古稻谷是云南省出土较早的稻谷之一,在亚洲栽培稻起源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998年11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牛镇:金牛镇是0宾川县委、县人民政府为加快撤县建市步伐,实施宾川县“十五”发展战略,撤销原牛井、太和两镇于2002年8月13日成立的新镇,是宾川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272.97平方公里,全镇现有耕地73626亩,其中水田53983亩,山地19643亩,人均耕地0.89亩。全镇主要粮食作物有稻谷、玉米、蚕豆、小麦等,经济作物有蔬菜、油菜、桔果、甘蔗、烤烟、。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也迷里古城遗址

全文共 577 字

+ 加入清单

也迷里古城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也迷里古城遗址

也迷里古城遗址位于额敏县也木勒牧场格生村北距额敏县约14公里,距今780多年。据《元史》记载:“太祖东归,定田子分地”记的是成吉思汗西征(公元1219—1244)后,把所征服的地方分封给他的四个儿子,其中“也迷里河滨之地封三子窝阔台”,历史上称作窝阔台汗国,首府设在额敏,统治范围包括今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和蒙古西部。窝阔台曾率部在也迷里河(额敏河)南岸兴土木,筑高墙,建成一座四方形都城,取名“也迷里城”,也称“都鲁布津城”,随着窝阔台统治地位的巩固,也迷里城也日趋繁荣,到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死,窝阔台继蒙古大汗位后,仍致力于成吉思汗未完成的对外征服大业,为适应连年征战的需要,他下令在各地设立驿站,开通道路,修建仓库,储备粮食。由于政治上的暂时统一,交通畅达,促进了商业的迅速发展,在这一时期,也迷里城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公元1306年窝阔台大汗的孙子海都与忽必烈夺帝位失败后,其领地并入察哈台汗国(成吉思汗次子察哈台的封地),而窝阔台汗国首府—“也米里城”则毁于这一次权力之争的战斗中,留下一处古城遗址作为这一历史的见证。

也迷里古城遗址长2000米,宽1800米,面积约3600000平方米,遗址高出平地3—4米,额敏河在也迷里古城遗址西北侧不远处流淌,地势舒展,水源很充足,它的东南面是乌尔喀夏尔山。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平昌柳州城遗址

全文共 443 字

+ 加入清单

平昌柳州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柳州城遗址位于白衣镇白衣庵社区居委会,巴江河北岸的一、二级台地上,南略高北稍低,基本处于一水平地带,遗址呈葫芦形,北宽南窄,巴江河从遗址三面流过,呈半岛状,东西长6500米,南北宽500米,总面积320—350万平方米。东至巴江河鱼滩坝高出河面10—15米,南至巴江河中游白衣镇新街码头,西至巴江河中上游罗家坝,北至小角寺山脉。遗址内可见文化堆积厚达0.5米—2.5米,从罗家坝至鱼滩坝断断续续达12千米。地表采集点和发现文化遗迹达16处之多,分别为罗家坝的燕子坡、学堂坡、张家坝的关山、青杠梁、竹林地、丁子凤营、瘦大地、铜流溪、瓦子地、白衣农场、周家乡、石包梁、河滩三家营、老粮站、鱼滩坝的铁匠铺、大河嘴等。出土汉砖,陶器残片、瓦砾,民宅台基、院坝、排水沟、土城墙。有铭文“柳州城王元外”陶罐、千年陈水木等。发现有古井。从文化遗存分析,印证了历代志书记载“柳州城”属汉代古城遗址无疑。柳州城遗址对研究平昌汉代古城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白衣庵社区:白衣庵社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宜川城墙遗址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宜川城墙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宜川城墙遗址

时代:宋—民国

地址:宜川县丹州街道办

保护范围:(1)七郎山段:东至馨园小区西界,南、西、北至城墙墙体外20米处。(2)小北门段:东至环城东路,南至邢赖毛住宅,西、北至宜川县初级中学院墙。

建设控制地带:(1)七郎山段:东至A区外扩5米,南、西、北至A区外扩30米。(2)小北门段:A区四周外扩10米。

2018年,宜川城墙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丹州街道:宜川县辖镇,县府驻地。1964年成立城关镇,1976年改丹州镇。位于县境中部,面积154平方公里,人口1.6万。兰宜、渭清公路过境。辖北窑、南窑、西街、南街、郭崄、和平、甘义沟、曲里、程落、王湾、三角、高湾12个村委会。农产以小麦、玉米、谷子、烤烟、蔬菜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观儿下遗址

全文共 235 字

+ 加入清单

观儿下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观儿下遗址位于武山县郭槐乡观儿下村西北300米。是一处仰韶文化与齐家文化共存的遗址。面积约1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1米,暴露有灰坑、灶坑、墓葬和白灰居住面。采集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勾叶纹、弧线三角纹彩陶片及泥质、夹砂细绳纹红陶片,器形有重唇口尖底瓶、卷沿曲腹盆、圜底钵等。另有齐家文化几何纹彩陶片、泥质和夹砂绳纹、篮纹、划纹红、灰陶片及石斧、石刀、研磨器遗物。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甘肃东部地区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的关系有重要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老东门遗址

全文共 361 字

+ 加入清单

老东门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老东门遗址,位于贵阳市市东方向。

据清乾隆《贵州通志》记载:贵阳府城,即元顺元城,顺元旧设土城,东、西、南三面与今城同,北面仅至钟鼓楼(今王家巷口)。真正形成贵阳老城基本格局的是明朝两次修筑的贵阳石城。第一次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修建贵阳的内城,周围九里七分,共建五座城门,东称武胜门,南称朝京门,西称圣泉门,北称柔远门,次南称德化门。第二次是明天启六年(1626年),云贵总督张鹤鸣、贵州巡抚王瑊在北门外增砌外城600多丈,设威清门、六广门 、洪边门、小东门四门。清初,为了抹掉前朝痕迹,树立清王朝正宗思想,地方政府将明朝的城门名称进行了更改。康熙《贵州通志》记载:门五:东曰昭文,南曰迎恩,西南曰广济,西曰振武;北曰布德。水关二:东北有池,西南一带滨河。

景点位置

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中山东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子午道宁陕段遗址

全文共 277 字

+ 加入清单

子午宁陕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子午道宁陕段遗址

时代:战国—民国

地址:安康市宁陕县广货街镇沙沟村、江口回族镇江镇村

保护范围:(1)广货街段:南起沙沟村鸳鸯沟口,北接西安市长安区大坪村子午道遗址。(2)江口菜籽梁段:南起江镇村北7公里处洵河东岸,北接广货街镇苦竹沟口。(3)江口猫儿梁段:北起江镇村江河口,南终于冷水沟村的冷水沟口。

建设控制地带:(1)广货街段:A区两侧外延20米。(2)江口菜籽梁段:A区两侧外延20米。(3)江口猫儿梁段:A区两侧外延20米。

2014年,子午道宁陕段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沙沟村:沙沟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二程夫子读书遗址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二程夫子读书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二程夫子读书遗址

官成镇思回村畅岩山的“天南理窟”,是宋皇佐年(公元1049年)中国理学家开山祖师周敦颐给时任龚州知州程垧的两个儿子程颢、程颐授学之地。后人称周程三夫子,二程后来成为程朱理学的创始人之一,誉满中国哲学史,畅岩山也因此名扬千古。

“天南理窟”,则成为研究中国理学哲学史具有非同寻常价值的“圣地”。

周敦颐(1017-1073 ),宋理学家。原名敦实,后避宋英宗讳,改名敦颐,字茂叔,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生,道州营道县(今道县)人。晚年居庐山莲花峰下,筑室讲学,取营道故里濂溪命名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父辅成,曾任贺州桂岭县令。敦颐15岁时丧父,依舅父龙图阁直学士郑向抚育。24岁以荫受任为洪州分宁县主簿。仁宗庆历五年(1045)调南安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石门遗址

全文共 226 字

+ 加入清单

石门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石门遗址位于定西市安定区符川镇兰星村、长丰村交界石门水库西北部的山梁上,遗址南北长约1750米,东西宽约600米,面积约105万平方米。地形为较陡坡地,地表为耕地及荒山,地表断面暴露有灰层、灰坑、红烧土层等遗迹和各种陶片、残石器等遗物,陶片主要有篮纹泥质红陶片、篮纹夹细砂红陶片及素面泥质红陶片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曾征集到3件该遗址出土的完整石斧和石刀,从陶片质地、纹饰等特征判断,可以确定为一处大型齐家文化聚落址遗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大河遗址

全文共 244 字

+ 加入清单

大河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旧石器时代

大河遗址位于云南东部富源县大河乡东南部约3公里处,属旧石器时代遗址。该遗址于1986年被初次发现,并于2006年第三次发掘0土大量文物,被称为“200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根据对洞内出土的大量动物牙齿、骨头化石考证,专家发现这一时期处于古人类狩猎形式的生活形态。这些石制品既有本地区文化的传统特点,又有典型的欧洲莫斯特文化和勒瓦娄哇技术特点,是莫斯特文化在中国南方的首次集0现。

2013年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干骨崖遗址及墓群

全文共 354 字

+ 加入清单

干骨崖遗址及墓群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干骨崖遗址及墓群位于酒泉市肃州区丰乐乡大庄村西南1公里。是一处四坝文化与汉、晋墓群共存的遗址。分布于丰乐河东岸台地上,面积约2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1--0.5米。1986年发掘240平方米,清理墓葬105座。东南部为遗址区,出土有石斧、环形石锄、石磨盘、石矛和彩陶片等,北部干骨崖一带为墓葬区,皆为袋状土坑墓,以石块围筑或叠压尸骨。出土器物有陶、铜、石器及贝、骨器等。陶器多为夹砂橙红陶,并有较多彩陶器,彩陶纹样有回形纹、舞蹈纹、平行线纹、三角纹、动物纹等,器形有双耳罐、单耳罐、四耳罐、埙等。铜器有锛形斧、锥等。石器有斧、锄、磨盘、矛等。遗址区采集有金环、泥质灰陶方格盘等。并暴露有汉、晋墓葬。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四坝文化的分布、内涵和河西早期青铜文化有重要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坡头村西汉铸钱窑遗址

全文共 1060 字

+ 加入清单

坡头村西汉铸钱窑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坡头村西汉铸钱窑遗址

坡头村西汉铸钱窑遗址位于澄城县西北35公里处的坡头村,是善化乡坡头村1979年9月24日在土壕取土时发现的。1980年10月14日到11月3日进行发掘。

该遗址南北长220米,东西宽147米。从断崖中所暴露出的堆积物看,文化层厚度30-80厘米。发掘过程中,除在铜范出土地点周围,采集到大量的薄厚不等的粗、细绳纹板瓦残片、粗绳纹残砖块,灰陶罐残口沿、指甲纹陶片和镰形残铁块、粗绳纹残筒瓦、红烧土色残砖、小灰罐各一件外,还清理发掘出四座陶窑:一号窑坐南面北,窑室约有三分之一的地方受到破坏,仅留工作室、火门、火膛和窑床部分。工作室南北长1.72米,东西宽1.25米,火门南北长32厘米,东西宽60厘米。火膛南北长90厘米,东西宽1.25米。在火膛内发现铜范、陶范和铁器。在工作室发现了炼铜用的铁锅。此属烘范窑。

二号窑在烘范窑西北55米处。此窑火门、工作室和窑室相连。窑室前部为火膛,后部为窑床、烟囱。工作室南北长2.8米,东西宽1.7米。火门宽75厘米,残面隔火墙砖4层。在火膛内发现大量草木灰,证明是以草木为燃料。窑室内火膛、窑床和烟囱的周壁,均为青色的硬烧土面。

三号窑位于烘范窑北38米处,坐北面南,分窑室、火膛、烟囱、火道和火门五部分。窑室为方形,顶为砖砌穹庐形,窑床南北长2.85米,东西宽2.72米。火膛横深1.88米,弧顶,近窑床处,下低于窑床40厘米,上高于窑床1.08米,近火门处呈圆口状,烟囱在窑室北壁有三个,中间有一个为主烟囱,高1.6米,两下角的烟囱高41厘米。火道在膛中间,两端分别与烟囱与火膛相连,火道口宽10厘米,火门口宽67厘米,用砖圈底,高度为94厘米。

四号窑位于三号窑西南2米处,坐西面东,长6.53米,形制结构与三号窑基本相同。

该遗址共出土文物200多件,计有五铢钱铜范41件,大铜范39件,每件重5.5公斤,小铜范2件每件重3.25公斤,炼铜铁锅一件,铁卡钳3件、铁拐脖鼓风管一件、铁钳一件、铁铲1件、铜五铢钱2枚、沙磨石2件、陶范100多件,干泥坯圆筒56件、陶窑垫4件,小陶罐1个、陶甑1件、条砖2块、小铁器3件。

坡头西汉铸钱遗址出土的钱范数量之多,居全国第一。西汉坡头铸钱厂史书并无记载。这一发现弥补了历史上的空白,给中国货币史的研究增添了新的资料,几座陶窑较为完整,设施齐备,工具齐全,铜范制作精美,造型大方,充分反映了古代人民高度的智慧和才能。它对研究西汉五铢钱的铸造历史和祖国货币史的发展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史学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果邦安家营盘遗址

全文共 237 字

+ 加入清单

果邦安家营盘遗址为大方县文物保护单位。

果邦安家营盘遗址位于瓢井镇果邦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明代古遗址。

瓢井镇:无在大方县北部。面积138平方公里。人口2.84万,其中苗、彝、仡佬等民族占12.6%。辖1居委会、26村委会。1932年置井东、井西、井南、井北4镇。1942年置瓢井镇。1953年改设瓢井、中洞、路布、果邦、居乐、干河乡。1958年分别建立公社,随即并建瓢井公社。1962年析建瓢井、居乐、果邦、中洞、路布5公社。1984年改置瓢井镇及居乐、果邦、中洞、路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火烧关栈道遗址

全文共 267 字

+ 加入清单

火烧关栈道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火烧关栈道遗址位于陇南市文县城关镇滴水崖村。遗址分布在关口东西两面绝壁,其中东面呈四层分布。现存栈道孔63个,摩崖石刻1处。每孔长约35厘米,高约30厘米,深约20厘米。关口以西有1摩崖石刻,刻有“万历十四年九月内重修奉本府”等字样。火烧关栈道遗址为研究蜀道、古代交通史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1993年被文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遗址基准点为基点,向东、南、西、北各延伸100米。

滴水崖村:滴水崖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八六坡新石器时代遗址

全文共 443 字

+ 加入清单

八六坡新石器时代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这遗址位于弄瓦瑶族乡弄瓦村公所所在地的北部,距村公所将近1公里。

遗址在八六坡自然延伸部分的末端,呈北南走向。东面有驮娘江自西北向东流经,南面有一冲沟,地处第二阶地,高出驮娘江面约20米,分布范围约1500平方米。

长期以来,该地是群众取土制砖瓦的主要场地,沿江一面大部分被挖掉,1970年修筑的八桂—那比公路经过遗址东面坡脚。1987年4月,县博物馆进行文物普查时,在群众的取土坑中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石器。

1988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文物队进行百林电站水淹区文物调查时,在遗址的东、西南、西北挖掘了四个2*2米的探方,各个探方相距15~25米,采集到打击制石器(尖状器、砍砸器、石钺、石片)13件,磨制石器(有户石斧、石钺、砺石、穿孔石)5件。这些石器,均以砂岩砾石为原料加工而成。

这个遗址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目前已发现的较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它的发现,为桂西南地区新石器的研究,特别是对解决百色右江盆地旧石器的延续问题,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大黄沙遗址

全文共 318 字

+ 加入清单

黄沙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大黄沙遗址位于深圳市龙岗区葵涌镇海边沙堤上。年代为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1981年发现,其后于1988年5~6月、1989年6~7月由深圳市博物馆两次进行发掘,共182平方米。文化堆积厚达2.8米。遗址的3、4、5文化层出土陶器、石器。陶器有夹砂与泥质两类,火候不高,器种有釜、罐、盆、盘、碗、钵、器座、支座等,以彩陶盘、碗为特色,器身用宽带、直线、波浪、点状、曲线、弧线、三角等组成图案,陶器的纹样还有绳纹、划纹、贝划纹、弦纹、栉齿纹等。石器的器种有斧、锛、拍、饼形器、砺石、砧、敲砸器等,磨制石器多,打制石器少。碳十四测定T101的炭化植物标本年龄为距今5600年(树轮校正为6255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朱家庄北遗址

全文共 227 字

+ 加入清单

朱家庄北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朱家庄北遗址位于定西市安定区巉口镇三十里铺村朱家庄和周家庄之间,东望关川河,南临朱家庄,西临朱家山,北至周家庄,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300米,面积10.5万平方米,地埂、沟沿可看到清晰灰层遗迹,地表暴露有十分丰富的彩陶片及多种泥质,夹砂绳纹和蓝纹等红陶片,彩陶片主要是黑彩,纹饰以几何纹、圆点纹、波浪纹等为主,根据陶质、纹饰等彩陶特征分析,该遗址属一处较大型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文化遗存。

三十里铺村:三十里铺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