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百闻不如一见有下一句吗汇总七篇

浏览

2222

文章

7

篇1:为什么说“百闻不如一见”?

全文共 658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出自《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人类通过“五感”认识世界而获得的信息中,大约有80%来自视觉,确实是“一见”能获取最多的信息。

百闻不如一见这个成语出自《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真正的意思是,凡事要调查才能下结论。

巧合的是,这成语按照字面意思解释也是非常符合现实情况的:人类通过“五感”(视、听、嗅、触、味觉)认识世界而获得的信息中,大约有80%来自视觉——真的是“一见”能获取最多的信息。对人类而言,视觉信息最容易了解,也最能够信赖。只有10%的信息则是通过听觉获取的。

成语故事

西汉宣帝时期,羌人侵入边界。攻城夺地,烧杀抢掠。宣帝召集群巨计议,询问谁愿领兵前去拒敌。七十六岁的老将赵充国,曾在边界和羌人打过几十年的交道。他自告奋勇,担当这一重任。宣帝问他要派多少兵马,他说:“听别人讲一百次,不如亲眼一见。用兵是很难在遥远的地方算计好的。我愿意亲自到那里去看看,然后确定攻守计划,画好作战地图,再向陛下上奏。” 经宣帝同意,赵充国带领一队人马出发。队伍渡过黄河,遇到羌人的小股军队。赵充国下令冲击,一下子捉到不少俘虏。兵士们准备乘胜追击,赵充国阻拦说:“我军长途跋涉到此,不可远追。如果遭到敌兵伏击,就要吃大亏!” 部下听了,都很佩眼他的见识。赵充国观察了地形,又从俘虏口中得知敌人内部的情况,了解到敌军的兵力部署,然后制定出屯兵把守、整治边境、分化瓦解羌人的策略,上奏宣帝。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扰,安定了西北边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百闻不如一见的下一句是什么

全文共 448 字

+ 加入清单

百见不如一见。下一句话是百见不如一干。这句话来自东汉班固的《汉书?赵充国传》,意思是听人说最好自己看。最好自己做一次,看一百遍。实践产生真知。只有实践才是硬道理!

百见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这两句话最早记载在《汉书》中·《赵充国传》讲述了汉朝名将赵充国的故事。当时汉宣帝当政,北部边境遭受羌病。预防是一件大事,需要一举成功。因此,汉宣帝决定使用功勋卓著的老将赵充国。

虽然赵充国有能力和经验,但当时他已经70多岁了,所以汉宣帝问他谁能承担重大责任?赵充国自信地回答说:没有什么比老部长更好的了。没有什么比我更合适的了!宣帝很高兴,然后问他:将军可以估计羌族军队,这里有多少人?

赵充国回答说:百闻不如一见,兵难度大,臣愿奔向金城,图上策略。这意味着与其只靠道听途说来打听敌人的现实,不如亲自去看看,因为远离前线更难估计。让他去战场了解一下,然后制定策略。

经过近两千年的发展,这句话已经有了下半句: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意义很简单。听别人说最好自己去看,看一百遍最好自己去做。只有实践才是硬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百闻不如一见的下一句是什么 你一定不知道

全文共 389 字

+ 加入清单

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出自:《汉书·赵充国传》

百闻不如一见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表示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

最早要“见” 的是西羌的军事地形、军事力量、防御部署等作战时必须掌握的军事情况。

闻:听见。听到一百次也不如见到一次,表示多听不如亲近的可靠。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百闻不如一见 买房需综合实地考察

全文共 1508 字

+ 加入清单

买房子最重要的是房子有质量保证,价格再便宜也有可能会给自己后期生活带来后悔与烦恼,楼盘周边配套百闻不如一见,买房实地考察很重要,交通、绿化、超市、餐饮一个都不能少哦!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析实地考察要看哪些地方吧。

一、以自己选择的房子为根据地,周边衣食住行配套不能少。

1、“衣”:包括服装店、洗衣房等。

2、“食”:为超市、菜场、餐饮小吃店等。

3、“住”:不仅要看自己的房子,也要看周边的楼是怎样的房子,更要看有没有化工厂、电站、加油站、汽车、助动车维修点等,绿化如何也须看。

4、“行”:要看房子附近车流量,出门是不是单行道等。如果周边商店林立,生意兴隆,那一定是成熟地段,以后在此地生活很方便。如果周边有化工厂等,那么空气污染必定严重。

附加项:还得看附近有没有公园、银行、医院、有老人的家庭最好离医院近一点;有孩子的应关心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等,看马路是不是车辆很多。当然,选房不可能十全十美,应根据每个不同购房者的各自需求。在考虑周边环境时,我们应做“加法”,多想一点,更仔细一点。而在选择主要项目时,要做“减法”,要突出自己最需要的,其它的可相应淡化一些。

二、实探社区环境

1、居住密度及私密性

住宅之间的距离除考虑日照、通风等因素外,还必须考虑视线的干扰。为避免视线干扰,多层住宅居室与居室之间的距离以不小于24米为宜,高层住宅的侧向间距宜大于20米。

2、公共建筑

居住区内配套公建是否方便合理,是衡量居住区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稍大的居住小区内应设有小学,以排除城市交通对小学生上学路上的威胁,且住宅离小学校的距离应在300米左右(近则扰民,远则不便)。菜店、食品店、小型超市等居民每天都要光顾的基层商店配套,服务半径最好不要超过150米。

3、小区绿化

居住环境有一个重要的硬性指标——绿化率:由于居住区绿地在遮阳、防风防尘、杀菌消毒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4、小区布局

在居住区规划中,应使住宅布局合理,为保证每户都能获得规定的日照时间和日照质量。

5、小区内交通

居住区内的交通分为人车分流和人车混行两类。目前作为楼盘卖点的“人车分流”,汽车在小区外直接进入小区地下车库,车行与步行互不干扰。

6、实地测量样板房

购房者在看样板间时一定要带上尺子,实地测量,尤其对在售楼处的样板间要注意丈量其面积、层高、墙体厚度、家居的尺寸是否符合市场通常的规格;要把户型图与样板间对照来看,发现不一致的地方要及时询问。

三、全方位综合考察

1、客厅大=功能区面积减少

很多人认为,买房子就要买大客厅,这样既气派又亮堂。其实买房子不要盲目追求大客厅,在户型结构中,客厅的面积要与其他功能区的面积搭配合理。如果客厅面积过大,必然导致其他功能区面积减少。

2、全明设计=采光好

一个洒满阳光的房子才是好房子,有阳光的房子会使居室亮堂。全明设计保证了整个房子各个角落的采光,整套房子中至少要有两间南向的房子,这样可以保证室内阳光充足。

3、南北通风=舒适

好户型通过流线设计分割空间,从而达到划分不同功能区域的目的,南北通风的户型会让你的生活更加的舒适。

4、厨、卫的设计

厨房原则上应该靠近外墙,并且要有良好的通风位置。厨房、卫生间等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垃圾、油烟和气味,厨房和卫生间不能对冲。

5、价格很重要周边楼盘要对比

位于黄金地段还是地处荒郊野外,这是决定房子现有价值和**空间的主要要素。不同目的的购房者,对地段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去到楼盘现场,除了要看自己相中的楼盘,同时也要到周边楼盘走一走,对比一下价格,

附加项:买房最重要的性价比,衡量一套房子的价格不仅要用这个小区的均价,还要参照周边其他楼盘的价格,同时,要把物业费、停车费等都计入参考范畴。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百闻不如一见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602 字

+ 加入清单
1

百闻不如一见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bǎi wén bù rú yí jiàn,意思是指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表示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出自《汉书·赵充国传》。

2

出处

《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3

详细解释:

闻:听见。听到一百次也不如见到一次,表示多听不如亲眼见的可靠。

示 例: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

4

百闻不如一见的典故

汉宣帝期间,大汉中央两府(丞相、御史)推荐义渠安国出使诸羌,了解其动向。义渠安国不懂策略,一到羌部,就召集先零部落的头领三十多人,以他们都有逆而不顺之罪,全部斩首。于是羌族各部及归义羌侯杨玉等都很震恐,离开其地,犯汉边塞,攻城邑,杀长吏义渠安国以骑都尉身份带领三千骑兵守备羌人,被羌人所击,损失惨重。他领兵退到令居,向皇帝报告。面对羌患,宣帝就派遣御史大夫丙吉去问谁可以为将,赵充国很自信地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去问:“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答:“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金城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他要求宣帝交给他任务,不必担忧。宣帝笑着答应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百闻不如一见下一句 百闻不如一见下一句是什么

全文共 267 字

+ 加入清单

百闻不如一见”下一句是“百见不如一干”。意思是听人家说不如自己去看,看一百遍不如亲自动手做一遍。

这两句话出自东汉班固的《汉书·赵充国传》,语出汉朝名将赵充国之口。汉宣帝时期,北部边境饱受羌族侵扰。宣帝准备起用赵充国带兵平叛,于是宣帝派人前去问赵充国:“皇上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答道:“与其只靠道听途说,倒不如亲自去看,因为远离前线是比较难估计的。”经过一番调查,赵充国主张对羌人采取分化瓦解,争取和好的政策。计划实行以后,果然效果很好。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扰,安定了西北边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百闻不如一见的下一句是什么?

全文共 474 字

+ 加入清单

百见不如一干

百闻不如一见”的下一句是“百见不如一干”。这句话出自出自东汉班固的《汉书•赵充国传》,意思是听人家说不如自己去看,看一百遍不如亲自动手做一次,实践出真知,只有实践才是硬道理。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这两句话最早被记载于《汉书·赵充国传》,语出汉朝名将赵充国之口。时值汉宣帝当政,北部边境饱受羌患,防患是一件大事,需要一举成功才行,所以汉宣帝决定启用功勋卓绝的老将赵充国。

赵充国虽有能力也有经验,但当时他已是七十多岁的耄耋之年,于是汉宣帝问他谁可堪当大任?赵充国自信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了!宣帝非常高兴,又继而问他:将军可估计一下羌虏兵力,此去带多少人马?

赵充国回道:“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意思是说与其只靠道听途说来打探敌方虚实,倒不如亲自去看,因为远离前线是比较难估计的。还是让他去战场了解了解再制定策略。

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发展到今天,这句话已经有了下半句: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意义很简单,听人家说不如自己去看,看一百遍不如亲自动手做一次,实践出真知,只有实践才是硬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